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大附中名师李韧:理解为什么要写作,就不会再惧怕考场上的作文
userphoto

2022.11.03 福建

关注

作为一只北大附中毕业的“黑羊”,李韧曾经一直找寻。由会计专业转而学电影,由中直机关编辑转而参加团中央援助非洲志愿服务……直到2015年,她实现了少年时的梦想,回到母校开设写作课,在教学中带领学生在写作中释放自己本来的样子,并因此和自我、和外界产生更加深远的联结。

10月16日下午,李韧老师应“童书妈妈写出幸福”号“写作教育大师访谈录”栏目邀请,做客童书妈妈东直门万有幸福空间,给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写出独立、健全人格——北大附中创意写作课的七年探索与实践”的思辨分享。

人物介绍

李韧

北大附中创意写作课老师

国内首位公立高中创意写作老师

《北大附中创意写作课》作者

当你理解了写作是什么、人为什么要写作,你再也不会惧怕考场上的作文。

这是李韧所著的《北大附中创意写作课》给读者的推荐语。在日常的写作里,孩子们常常出现写作中没灵感、文笔不好、写不下去等各种的困难。

▲ 李韧所著的《北大附中创意写作课》,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究竟是什么点燃我们写的欲望,又是什么在我们写作过程中推波助澜?

我们又将如何在写作中唤醒和释放内在的创造力,写下自己独一无二的故事?

创意写作对青春期的孩子意味着什么,写作怎样支持孩子构建独立、健全的人格,与自己以及周边世界真实对话?

DESIGNER'S

DREAM

写作像一面神奇的镜子

能映射出你内心的“小怪物”

写作是用文字当工具去表达,一开始是以发散性的思维,不断地写出自己的想法——这就是 “真实写作”。只要你说你自己的话,它就神奇得像一面镜子,能够映射出你内心版图的真实状态。

今年暑假,李韧在家里办了一个小夏令营,有一个三年级的小男生住在她家里几天。她发现小男生整天不停地动,从早晨6点就开始在她家烧火、做实验,把纸烧了。但他在这期间写了一个“打怪的故事”,故事里的蜘蛛精,原来是被人打的怪,后来不仅织出了彩色的丝、不再被人害怕,而且还有了朋友。这好像是他的生命的一种隐喻,也包含了他对自己的一种期许。

这个孩子有点多动,学习也不好,可能在学校看上去也并没有那么快乐,虽然他特别喜欢无所顾忌地探索、跟人自来熟,但可能他心里某一块在这个秩序下不是很被认可的。看到蜘蛛精好像就看到了他。

到了故事的最后,他很乐观地给蜘蛛精一个明朗的结尾:他有了朋友,也有了别人对他的认可;他生产出彩色的丝、人人都喜欢。所以,写作就像一个镜子,不管你是多大年龄的人,不管你的心智是什么样的,你都可以通过这个镜子再往前探索。

李韧始终相信,写作能改变一些事。

在“赤盐”公号的推送里,汲取大家作业中的碎片,拼成校园地图右上角的诗歌。(北大附中创意写作课供图)

人的成长是在慢慢健全人格的过程,需要在不断经验积累的“反刍”过程中形成新的认知。写作就好像是一个推波助澜的一个魔镜,从中不仅能认识过去的自己和当下的自己,而且有机会通过“反刍”把信息打乱了,重新整理,思考“这一切对我意味着什么?”

当他要写完一个故事的时候,他就得问:这些东西对主人公意味着什么?实际上他就是在问自己:这些对我意味着什么?对一个人来说,在世界上存在意味着什么?他不断问的时候,才能建立起独立的思考,这个独立思考指导他把自己的人格像拼图一样拼得越来越完整。

写作就像一个推手,推动你独立思考人生。

DESIGNER'S

DREAM

写不出是因为灵感匮乏?

灵感是活生生的,能被唤醒和接近

七年前,当李韧开始创意写作课时,她曾以为她的学生们不至于写不出来,因为他们已经是高中生了,应该去学“怎么写得更好”,但她发现学生的困难依然是“写不出来”。

在李韧看来,这种写不出来首先来自于一个误区:大家会觉得写作是写给别人看的,下笔就应该很完美,应该写一些很有思想、文笔又很优美的东西,否则就不要落笔。然后,又觉得自己的日常生活充满了鸡零狗碎的东西,首先否定了自己,不把自己当成写作的主体,觉得自己的生命里没有什么可以写的。

这其实是一个写作观念的误区,每个人的生命都值得被倾听。去纠正这个误区,可能从灵感开始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对于“灵感”,大家一直没有机会在学校的学科课程里去理解它。灵感背后其实是有一套科学机制的,如果大家不理解它,就会简单粗暴地认为:人分两种,一种是有写作才能,一种则没有,没有才能的表现就是“没灵感”。其实,灵感不是别人给的,或是拉着队伍去很远的地方寻找,而是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里来,静下心让灵感醒过来。灵感在每个人的身体里,很多时候都是沉睡的,你要唤醒它。

工坊里写手们互相提问的小纸条。(北大附中创意写作课供图)

在课堂上,李韧会经常请学生去“唤醒灵感”。唤醒灵感可以做一些感官方面的练习。因为感官是最本能的,不管人的独立思考到什么程度、年龄多大,总是在用感官做着不自知的事,过着不自知的日常生活。

比如现在我们闭上眼睛,去闻一闻这个房间的空气,我们去感知这个空间,它的温度、它的大小。有时候我们去体验食物,有时候到户外去奔跑,去走一走,去蒙上眼睛,站在这儿深深地呼吸。在这背后,大家安静下来,获得一种专注,进而唤醒灵感。

DESIGNER'S

DREAM

找到孩子有话可说的主题

从“我的世界”出发带动思考

在题目的设置上可以从日常出发,更多的是考虑到孩子——他的世界、他的日常、他的需求。这种设置很考验老师“就地取材”的能力。

曾经有一段时间,李韧的创意课会有一个10分钟的热身环节,让学生去抽取一些装在木头匣子里的卡片,抽中什么卡片的主题就由谁来分享。

比如回忆一件有扣子的衣服:现在大家拉链多了,扣子是什么样的?他就必须去想细节。或者你小区里面有什么植物、你上一次见到猫是什么时候、上次看云是什么时候、上次看月亮是什么时候、说一件跟影子有关的事……只要从大家的日常出发,没有人会没话说。写得多的人会发现真“什么都可以写”,就不会起那种“童年最难忘的一件事”之类的题目了。

疫情期间上课,同学们在线分享彼此的童年小事。(北大附中创意写作课供图)

另外一种让孩子特别有话说的题材是回忆录。在李韧看来,思考需要有一件具体的事情,而写回忆录是一个让孩子去思考和反思的好机会。让他去回望他这段短短的人生——对他来说已经很长了,他已经经历很多事了。一开始很多学生会觉得没话写,他们觉得好像只有有名的人和死了的人才能写回忆录。这时就需要老师给他一个观念:你也可以去写一个回忆录,确认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人。这是给他的意念层面的。

另一方面,回忆录能帮助孩子知道,写作结构、布局技巧都不是最重要的,当顺着内心流淌出小时候的种种经验、记忆,架构它们的是你内心强烈想说的主题。从这些层面上来看,回忆录可以训练孩子持续思考的意识,练完以后再让他去写虚构的文章。

DESIGNER'S

DREAM

从灵感到“作品”需要持续发问

用写作不停寻找人生答案

最开始的几年,李韧总担心如果不给孩子技巧,好像就一发不可收,最终变成一个“散摊子”,但效果总是强差人意。这种冲击也给她带来了反思:大多数孩子没有明白写作到底是在干什么,他们不能确定找寻灵感究竟是否是写作的目标或是终点。恰恰相反,灵感仅仅只是一个起点,怎样才能把随时随地冒出各种小想法成为一个作品?

在李韧看来,答案是持续发问。

持续发问的过程是需要独立思考的,但是绝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写作的整体是在持续发问,寻找答案。孩子没有持续发问的意识,可能是因为很多作文课的主题已经定好,开头结尾也定好,他不需要对生活抛出任何问题,他所有的真问题都不会在写作里面提出来。

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制作成书签。(北大附中创意写作课供图)

李韧曾经有一名高一的孩子写了一个虚构故事,故事的小主人公中考前的二模考得并不理想,回家后遭到了父母的奚落,在夜里小主人公在屋子里徘徊,把窗户推开想要跳下去——故事到了这里就戛然而止。李韧曾经从读者角度追问过作者,究竟小主人公最后结局如何,可这位孩子却回答“实在想不出来。”

后来,这位孩子告诉李韧,其实这是他初三时候的真实经历,小主人公既想跳又没跳的就是他当时的内心感受,这种心态一直持续到高一,他依然一直没想清楚小主人公的结局如何。正如现实中他忐忑的心,所以他并没有办法赋予故事一个结尾,因为他思考到那停下来了。归根结底是他的内心没有成长,所以给不出结尾。

持续发问就像箭头一样贯穿整个过程,引导写作从开头到结局,所有的技巧都是跟在后面的。你可以通过写作去回答这些问题,也许到最后可能你回答了、也可能根本没找到的答案。写作是一个去探索的过程,并不能保证一定有答案,真实生活就是如此。正如上面说的那位孩子,他在写作中跟自己对话,他要走的那段路是通过把故事写完去走的。DESIGNER'S

DREAM

让头脑刮起“龙卷风”

用为什么追问自己对世界的理解

当我们接近和呼唤灵感后,学生就会持续地、发散地去写、凭着本能去写,写的过程中就会发现问题:写不完、不知道怎么结尾,或者写完了发现很平淡。他们会感到很困惑,跑来跟李韧求解惑,“我很努力地制造波澜起伏了”“我很努力地找各种各样的词汇了”“老师我的文笔不够好”……当写作出现困难,孩子往往会归咎于“文笔不够好”。

对李韧来说,其实这并不是文笔问题,而是孩子对叙事没有理解。其实用词只需要用得合适,哪怕用个简单的词嵌在一个很合适的地方也能有很好的效果。但孩子往往会理解为:我词汇量不够,我要再去背点东西,否则我怎么也写不出来。

这个时候就可以跟他做头脑风暴,让他在头脑风暴里面不断地问自己一些“为什么”。

头脑风暴编故事,孩子们给主人公——犀牛画了小画,悄悄留在教室植物里。(北大附中创意写作课供图)

头脑风暴是对文科教育特别好的方法。文科不像理科,很难知道思维的转折点在哪儿,往往自己也不清楚一些困惑在哪儿。让他不断的去问“为什么”,而不仅仅停留在观察和记录。

最后,他就会发现,所有观察和记录里面都包含了他对世界的理解。换句话说,他观察、和你观察、和我观察就不一样,但他一开始可能不那么明白。所以可以要求他的思路稍微的往上走一点:观察完了能不能看出里面有属于自己的东西?你对这个事有什么理解?你对这个人有什么理解?

在问“为什么”的这种心态中让他往上走。当他不断地问“为什么”,其实到高中突然对他提一个更高一点的要求,比如说独立思维或者独立管理自己的学习时间,独立交友,他不会觉得他从没想过这些事儿、不会觉得特别脱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内第一位中学创意写作老师李韧说,她想教给学生的是写作思维
灵感写作
接待课:印象李白(含寒假创意写作)
写作课||少年文学院创意写作训练营助力全面提升孩子的写作水平
顶级文案手5年经验总结出提升写作3步骤
寒假写作文没灵感?来看作文名师精彩点评的的创意写作(一):微电影创意写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