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工作就是解决问题

第1章 工作的实质是解决问题

前言 问题不会自动消失(1)

我们工作得太累、太难、太压抑,是因为我们太不了解工作的实质。

逃避工作中的问题,其实是逃避成长的机会。

问题的提出——工作的实质是什么?

也许你刚刚走出校门,正在寻找工作,同时也寻找一份丰厚的薪水和一个光明的未来。可你是否知道,“工作”这个再平常不过的字眼,究竟意味着什么?

也许你已经在职场上混了一些年头,工作对你已不再新鲜。每天早出晚归,没完没了的任务堆在你的办公桌上——工作的压力几乎让你喘不过气来。“做个出人头地的人”、“学习比尔·盖茨”不过是些虚无飘渺的幻想,你只求不出差错地把工作做完,能保住饭碗就行了。

为了养家糊口你拼命苦干,可老板总是不理解你的苦衷——很多问题还没解决呢,他就向你下达了命令。他布置的任务实在没法完成,公司的管理体制也不太完善,其他部门不能给你提供足够的方便,所以你只能凑合着做你的工作。你也很想换一份工作,可又担心新工作未必就是轻松、容易的。这种日子,什么时候才能熬出头?!

想到这些,我们不由得会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工作?我们究竟该怎么工作?

工作,它不仅占据了我们人生一半还多的时间,也承载了我们一生的野心、理想、目标、荣英成就、价值,关系到我们的财富、地位、名声、收入、房子、假期。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的一生幸福与否,工作是头号的影响因素!

然而,那些在职场中脱颖而出、功成名就的人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人,譬如你我,只不过把工作当成谋生的手段,更多的时候是在一种无可奈何的状态下,庸庸碌碌混到退休。这一切,究竟是因为什么?

为什么有的人对工作充满热情和信心,喜欢迎接挑战;而另一些人却更喜欢敷衍了事,碰到问题就躲开,把责任推给别人?造成这种差距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所有这一切的迷茫与困惑,都指向了同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工作呢?

问题的答案——工作就是解决问题

其实,无论人生还是工作,都是一个不断碰到各种问题、不断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在一个企业中,上至老板,下至最基层的职员,不论他的工作是简单还是复杂,问题总是避免不了的。而设法去解决这些问题,才是工作的核心内容。

松下幸之助说过:“工作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晋升之门将永远为那些随时解决问题的人敞开着。”

这番话道出了工作的真谛。工作不是“完成任务”,不是苦干、卖苦力,不是领导吩咐什么我们就照章执行,然后就可以等待薪水。工作的实质,就是凭借我们自身的能力、经验、智慧,凭借我们自身的干劲、韧劲、钻劲,去克服困难,解决那些妨碍我们实现目标的问题。

假如我们每天踩着时间的尾巴上班、下班,到了固定的日子就领回自己的薪水,高兴一番或者抱怨一番之后,仍然在茫然中又去上班、下班,等待上司安排新的任务。这样的“工作”,其实是在应付工作。

应付工作的原因,在于工作中有层出不穷的问题、困难,而我们习惯性地认为,这些问题、困难属于上司和老板,不属于我们。我们只要躲开问题,就能避免犯错误。避免了犯错误的可能,老板就挑不出我们的毛病,也就不会解雇我们。

而实际上,工作也好,人生也好,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分水岭,就在于前者能够勇敢地解决问题,闯过道道难关通向胜利。而后者像驼鸟一样把头钻进沙子里,对问题视而不见,指望别人替自己把问题解决好,或者幻想问题自动消失。

那些高绩效的员工,那些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幸运儿”,他们从不回避问题,从不惧怕困难。他们总是猾思考,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找出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他们就能够克服人克服不了的困难,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前言 问题不会自动消失(2)

问题的处理——解决是惟一的办法

问题之所以成其为问题,是因为它永远不会自动消失。不仅如此,听任问题发展,极可能导致事态进一步恶化。对待问题,苦恼、悲伤、抱怨统统是毫无裨益的。惟一的办法,就是正视它、分析它进而解决它!

逃避问题、把问题留给上司、指望问题自动消失,这些都不是办法。因为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是每个职场中人的基本职责。

我们必须拥有一个好心态:正视问题、放松心情,把问题看作成长的机会,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愉快地迎接问题。这样,我们就能勇敢地挑战问题,打开自己的思路,找到有创造性的好方法。

也只有在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激发我们潜藏的力量,唤醒我们沉睡的智慧,从而帮助我们实现能力的飞跃,使我们有能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实际上,很多人之所以惧怕问题,是因为问题常常被我们内心的恐惧所夸大了。问题往往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严重,而我们也总是没有看清自己所拥有的潜能——只要下决心去解决,问题就已经不再是问题了。

想办法才会有办法,办法总比问题多。聪明的人面对问题想办法,愚蠢的人面对困难找借口。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是看你有没有尽全力。

你想快乐地工作吗?想让工作变的得心应手吗?办法只有一个:

猾主动地,去解决问题吧!

工作是什么(1)

你是否思考过:工作的实质是什么?

除了周末和节假日,我们每天都要去工作。工作中,我们会做各种各样的事情。然而你是否思考过:做这些事情,又是为了什么?

也许你已经掌握了不少工作技能,也许你对“如何在工作中做出成绩”已经花了不少时间去思考,当然你也听惯了各种陈词滥调:“要努力!”“要负责任!”“要有奉献精神!”“要学会创新!”但要想真正成为一名职场上的成功人士,第一步要搞清楚的,还是这个看似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题:工作是什么?

对每一位关心自己前途命运的人来说,只有解答了这个问题,才能避开那些干扰我们提高工作绩效的“陷阱”,并找到快速发展的捷径。

两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去拜访一位管理专家,咨询有关今后工作的问题。比如,如何与上司、同事相处?如何尽快获得提升?等等。交谈了一会儿,管理专家突然问道:“你们马上要走上工作岗位了,请问在你们心目中,工作是什么?”

“工作是什么?”他们自言自语,面面相觑,竟然被问住了。也许在学校中,他们习惯了复杂的思考方式。所以,问题虽然简单,他们却一时回答不上来。

管理专家先问甲:“你爸爸是做什么工作的?”

甲回答:“他是一家企业的经理。”

“那么,他的工作都有哪些内容?”

“开会、出差、听各部门的主管汇报工作。”

“开会、出差、与部门主管沟通,都是为了解决企业的问题。”管理专家说,他又问乙,“你毕业以后找到了什么工作?”

乙说:“我被一家企业的研发部门录用了。”

“那你知道一个研发部门的职员,都需要做什么工作吗?”

乙摇摇头。

管理专家想了想,说道:“做研发,需要很多步骤。前期要做市场调查,了解同类产品,了解消费者的需要,然后要做设计,反复试验,投入生产,再进行市场试销,根据顾客的反馈进行改进。这当中要碰到很多问题,很多难关。但解决困难,迎接挑战,也是工作的意义和乐趣所在。只要你逐步积累经验,找到正确有效的方法,看上去很难的事也变得不难了!”

说到这,管理专家问甲和乙:“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两种工作,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两位学生一时摸不着头脑,乙问:“经理的工作和员工的工作,应该差别很大吧?”

管理专家说:“其实,他们的工作有一点是相通的,这也是所有工作的共同点,就是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工作,就是凭借人的能力、经验、智慧,凭借人的干劲、韧劲、钻劲,去克服困难,解决那些妨碍我们实现目标的问题。这就是工作的实质。”

其实,不仅仅是这些职场新手们对工作的意义一片迷茫,那些已经工作一年、两年、三年、十年甚至将要退休的人,他们也未必认真思考过,工作的实质到底是什么。

可能多数人会回答:工作不就是养家糊口吗?每天踩着时间的尾巴上班、下班,到了固定的日子领回自己的薪水,高兴一番或者抱怨一番之后,仍然在茫然中又去上班、下班,等待上司安排新任务。如果指令明确,条件具备,就像机器一样去执行。不时地,还允许自己偷点儿小懒,反正能保住饭碗就行。

可多数时候你并没有这么幸运——老板总是不太开明,甚至很独裁,不考虑各方面的环境、条件,不想想这工作到底能不能完成,就给你布置了任务,以至于你在工作中总是碰到各种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你也许咬怨:公司的管理体制也太不完善了!缺少合理的规划,职责界限不明确,信息不充分。和自己有工作衔接的那些同事也是能力太差,一次没有提醒到就会出错误(而不少同事也这样评价你)。总之,工作的压力太大,这份工作几乎无法干下去了。

比如,你是一位销售业务员,你每天跑市场、签合同、下单、出单、收单、催款、为客户服务,这些事情有时顺利,有时困难重重。所以你抱怨个不停,有时嫌研发部门没有把产品设计得更有竞争力,有时抱怨老板规定的任务指标太高了,有时你觉得客户太难伺候,太不讲信用。你甚至想放弃,准备换一份工作。

工作是什么(2)

在工作充满问题的时候,你是否想过,就算你换了一份工作,你能保证新工作中没有困难、没有问题吗?

俗话说得好,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假如问题都被别人解决掉了,你只需要做现成的、容易的事——这样一份工作,恐怕全世界也很难找到。

工作中有问题是正常的,正如人生中会遇到种种麻烦与不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听说过在工作中没有碰到问题的人,不论他是老板还是雇员。

逃避问题、把问题推给上司或者老板,并不能解决问题。相反,还会给上司、老板留下工作不负责任的印象。

怪老板不开明、怪条件不具备、怪同事不配合,这些怨气对问题本身的解决也没有任何好处。愚昧的人坐在一起互相抱怨,最后问题越来越严重;而明智的人总是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猾寻找改进的办法——因为他们明白,抱怨毫无意义,想改善现状,只能靠行动!

就算我们还可以继续应付差事、得过且过,我们仍然要把每天中除了吃饭、休息以外的绝大部分时间奉献给自己的工作。虚度光阴会伤害你的雇主,但受伤害更深还是你自己。

而我们想要成就自己的梦想和抱负,就必须从当前的工作做起,切实解决当前的问题。毕竟,所有的工作都是由大大小小的问题组成的,这就是工作的本质。

“做了”≠工作(1)

小丽是一家公司的电话接待员,她负责与公司的潜在客户进行电话沟通。刚进公司时,老板也曾表示过,是否留住客户,并不与小丽的工资直接挂钩,她的工作主要是给来电咨询的人们介绍公司的基本情况和主要产品,并建议他们与公司销售部门联系。部门经理也曾对小丽的工作给予了不少指示。比如,如何使用礼貌用语,如何介绍本公司的产品等等。小丽暗自庆幸,自己有了一份稳定而又轻松的工作。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小丽发现,自己的工作果然非常有“规律”,一点也不费脑子。她心想,也许自己成不了一个开拓型的人才,适合自己的就是这种按部就班的工作。反正也不指望得到提升,但只要完成了领导布置的任务,保住这个饭碗应该是没问题的。

可是,万万没想到,工作两个月以后,部门经理对小丽提出了警告。

部门经理质问小丽:“客户们都反映,你们公司接电话的那个小姐态度冷淡,对业务知识不熟悉,工作态度不认真。小丽,你知道吗?因为你的原因,公司丢了多少客户?如果再这样下去的话,公司只能解雇你了。”

小丽觉得十分委曲,反驳道:“我严格按照公司的礼貌用语与客户谈话,我把产品介绍背得很熟。我怎么态度不认真了?”

部门经理说:“你与客户交谈时,确实使用了公司规定的礼貌用语,可你的口气中没有一点儿对客户的亲切和热心。你背熟了产品介绍,可你并不理解它,遇到客户提问,你总是把他们推给销售部门。小丽啊,公司应该是一个具备团队精神的整体,每个人都要为公司的效益负责!你必须好好改进你的工作,增强责任心,努力争取每一个客户!”

挨了部门经理一顿批评,小丽很不满。回到办公室,小丽抱怨道:“公司领导的指令总是变来变去,让人无所适从。前几天只要求我接待来电人员,可今天又要求我争取每一个客户。我不是销售人员,‘争取每个客户’不是我的工作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凭什么要我做?再说,如果公司的产品质量过硬,早就畅销了,技术部门应该负主要责任。”

像小丽一样,很多员工都喜欢强调“我做了”,他们也常常会说:

“我做了老板让我做的事。”

“我做了公司规定的事。”

“我做了我职责范围内的事。”

“我做了我力所能及的事。”

……

“我做了”是一种“保险”的办法——虽无功劳,也有苦劳。即不承担责任,又可以保住饭碗。既然“我做了”,那当然就有充分的理由,可以名正言顺地说:

“这不是我的错!”

“这不关我的事。”

“这不是我们部门的职责。”

“我才刚换班呢!这和我没关系。”

“这不是我的问题。”

……

同样,抱有“做了”心态的人,也最爱发牢骚,他们常常抱怨:

“老板太独裁!”

“老板让我做的事情根本没法做!”

“老板今天一个想法,明天一个花样,谁受得了?”

“公司没有完善的管理方案,没有合理的规划。”

“上司总是谈虚的,什么时候才能务实一些?”

……

然而,以“做了”的态度对待工作,真的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明哲保身的办法吗?

事实上,没有任何企业领导能容忍自己的员工“催一下,动一下”,而不去主动做有意义的事。假如一个员工表面上“做了”,但问题没有解决,这样的工作不会有任何绩效,也不会得到公司的认可。

同一个办公室的老张,听了小丽的一番牢骚,微笑着说:“小丽,依我看,这就是你的问题了。与其这么烦恼,我们不如想想办法,解决你的问题。”

老张这个人,工作能力强,人缘也好,在公司里很受欢迎,小丽也很敬重他。这时的小丽也很困惑——自己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为什么自己这么“听话”,却仍然得不到公司的认可呢?于是她问老张:“难道我必须做份外的工作,替别人干活,才算有责任心吗?”

“做了”≠工作(2)

老张并不直接回答小丽,却反问了小丽一个问题:“小丽,你想过没有,工作中我们应该做什么?”

小丽不以为然地说:“做上司交给我的任务啊!”

老张摇摇头:“一个员工的职责,并不仅仅是《员工手册》所列出的各个职位的工作事项,也不仅仅是做好上司安排的各种事务。那样的‘工作’,仅仅是‘做了’,仅仅是完成了上司吩咐的任务,并不是真正的工作。为了真正进入工作状态,我们要经常问自己以下几下问题:

第一,我现在做的事能给公司带来什么影响?

第二,当工作出了毛病时,要改变的是我自己,还是别人?

第三,我是否充分认识和发挥了我的能力?

第四,面对问题,我是否进行了猾有效的行动?

第五,为了团队,我还能做些什么?

这些都是我们‘份内’的事情,而不是我们替别人做事。为什么呢?因为作为个体的员工,她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公司的事情;而公司的事情,也是她自己的事情。我们不能将工作分成‘我的’或者‘老板的’,而是要做个有心人,从团队的角度考虑自己的工作。面对问题,不要把它推给同事、上司或老板,而是尽自己一份力,努力解决它。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不断地发掘自己的潜能,提高工作能力。”

诚如老张所说,从企业的整体目标来看,企业发展、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企业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人才来完成。所以,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人才价值的最终体现。

而我们上面提到的那些抱有“做了”心态的员工,他们每天除了按上司的吩咐“干活”外,什么都不会做,遇到问题,只能是留给老板、上司,被动地等老板、上司来处理、决定。因为他们有个错误的认识——只有上司明确吩咐的任务,才是“我的”;而出现的问题却是老板的、上司的。

事实上,即使最基层的员工也不得不解决日常营运中的各种问题。比如,文件的处理、电话的接听、人员的接待、各种方案和书面材料的编写、事务的报告和传达、外围的调查、事件的核实等等。问题会接踵而来,而且复杂程度会不断升高。能够明确地界定问题,系统地找出问题的成因,对症下药,猾解决,才是工作的意义所在。

“做了”并不意味着工作,把问题解决好,才称得上是合格地完成了本职工作。

给“按钮员工”把把脉

其实,“做了”与“工作”的区别,也正如人与机器的区别一样。人有目的、有主见、有责任心,人会分析问题,能想方设法达成工作的目标。而机器却是按一下按钮才动一下,也只能按照原先设计的程序进行操作。

然而,遗憾的是,在职场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一些像机器按钮一样没有主动性和责任心的员工。他们只做上司明确要求他们做的事,像电脑键盘一样去执行,具有很强的“服从性”。

这样的“按扭员工”往往看起来很勤奋,很辛苦,也很守纪律,但他们不能给公司带来任何利益。不仅如此,他们还经常误事,因为面对“领导没有布置”的未知环节,他们总要等待上司发出新的指示。一旦出现问题,他们要么停步不前,要么绕开问题做无用功——总是,对问题视而不见。

但是,当受到批评时,“按扭员工”们总是很不满。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很认真、很尽职、很忠诚、很服从命令,总是“按公司的政策”办事。

然而,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中,如果公司的员工像个没有生命的按钮一样,只做老板吩咐的事,只完成上司交待好的工作,这样的公司是无法生存下去的。

明智的老板从来不会雇用“按钮员工”,他们所需要的,是能够真正地进入工作状态、独立自主地把事情做好的员工。这样的员工,无论他们的背景、训练或技能如何,他们都能受到公司器重,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迪斯尼公司改编的一首传统歌谣《高飞问丽莎》,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高飞问丽莎,怎么处理一个漏水的桶。丽莎答道:“那就补起来吧!亲爱的高飞。”高飞听了,立即又问:“我用什么来补呢?亲爱的丽莎。我用什么来补呢?”

丽莎对高飞不动脑子的提问,感觉有点不快,但还是耐心地说:“用稻草吧!亲爱的高飞。用稻草吧!”

可是,高飞仍然说,稻草太长。丽莎只好不断地给予高飞指示,而高飞却依然不断地提出各种问题。直到最后,丽莎告诉高飞,去提一点水来,好弄湿一块石头,磨快一把刀,去割断那些太长的稻草。

可高飞还在问:“我用什么来提水呢?亲爱的丽莎。”

丽莎建议高飞用水桶提水,可高飞却说:“可是,我的水桶破了一个洞,亲爱的丽莎,亲爱的丽莎,我的水桶破了一个洞,一个洞。”

高飞的问题又回到了原先的起点。

故事中的高飞,正像现代组织中那些“按钮员工”们一样,他们害怕承担责任,对自己要做的各种工作都不去认真思考,更不会做出任何决定。他们实行“每事必问”,事无大小,都要向上司请示该如何做。其实,他们不做决定的原因就是逃避问题,“每事必问”的做法实际上是把问题推给了上司。

然而,如果推脱真的能把问题推掉,也不失为一种办法。可是,现实往往就像故事中高飞感受到的一样,问题不会在互相推脱中消失,最后还是要落到自己头上。

其实,导致他们遇事推诿、躲避责任、事不关已、高高挂起、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原因,不是能力低下,也不是缺少忠诚,而是他们没能领悟工作的实质,不懂得职场中人的基本责任在何处。

“按钮员工”总是用“我做了”的思维去看待事情,他们的口头禅是:“我正在做上司派给我的事儿”,可实际上,他们根本没有工作,因为问题没有解决。

找到了“按扭员工”的病根,我们就可以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工作的实质是解决问题,员工的基本责任是解决自己工作中的问题。认清这个现实,我们就不再对问题抱害怕、回避的态度,不会再像故事里的高飞,很小的一点问题都指望别人帮他解决好。

然而这么说来,工作是否意味着有没完没了的问题、麻烦等待着我们呢?这是否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呢?

有问题其实很正常(1)

在工作中,总有接连不断的问题等待我们解决,而问题总是意味着不确定性、怀疑和困难,所以,人们往往害怕面对问题,于是选择逃避和推卸。而害怕问题有很多心理原因,比如,面对错综复杂的现象无法做决定、面对各种方案无法制定决策、害怕出错误、不想承担责任、对后果不能有效预测,等等。

难道没有一份不存在问题的工作吗?为了解答这个问题,请先看下面的故事。

在餐厅的一个角落里,一位企业家独自喝着闷酒。有位热心人走上前,问道:“您一定有什么难题,不妨说出来,我给您帮帮忙吧!”

企业家看了他一眼,冷冷地说:“我工作中的问题太多了,没有人能帮助我。”

这位热心人立刻掏出名片,原来他是位咨询师。咨询师请企业家明天到他的办公室来一趟。

第二天,企业家如约前往。咨询师对他说:“走!我带你去一个地方。”企业家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还是好奇地随他而去。

两人驱车来到效外,企业家下车一看,原来是一处墓地。咨询师指着前面的坟墓对企业说:“你看看吧,只有这里的人是统统不被问题困扰的。”

企业家恍然大悟。

只要我们生活在世界上,我们总会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人生中每天都必须面对的事。当我们还是一个婴儿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尝试着解决问题,一步步地学习解决问题。我们解决了用餐具吃饭的问题,解决了学会走路的问题,解决了自己穿衣服的问题,然后,我们又要去学校上学,解决学习中的种种问题。

而我们参加工作,也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来的。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如果能够认真地思考、研究,寻找各种解决途径,培养自己的办事能力,那些麻烦、困难就会在持续的学习过程中迎刃而解。

《孙子兵法》中说:“激水之疾,以至于漂石者,势也。”激荡的流水,能使沉重的石头漂起来。而在静止的死水中,石头则沉了下去。这说明,正是因危持一定速度向前发展,问题才会“浮出水面”。而沉沦颓废,静止不前,总能掩藏问题。

发展就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成才就会遇到挫折和考验。有问题就意味有希望。只要敢于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就可以不断前进。如果希望“没有问题”,试图回避问题,那恰恰是最大的问题。

在工作中,问题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决定了员工工作绩效的高低。IBM的一位高级经理就表示:“解决问题能力强的人往往能够创造卓越的业绩,而那些欠缺这一能力的人则刚好相反。”

但有很多员工,缺乏挑战的勇气,害怕承担责任,只愿做谨小慎微的“安全专家”。他们认为:要想保住工作,就要做自己熟悉的事情,对于那些颇有难度的事情,还是躲远一些好,否则,就有可能被撞得头破血流。

他们不能勇敢地面对问题,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因为自己面临问题,觉得面子上够去,自尊心受到伤害,所以假装问题不存在;

认为自己只负责执行,只有主管才负责解决问题,问题应该推给主管做决定;

认为问题的发生与自己无关,怪环境、找借口,想找个替罪羊,把别人的注意力转移过去;

解决问题需要改变自己的一些习惯,而他们不愿意放弃那些令自己觉得很舒服却有害无益的工作习惯;

害怕冒风险,害怕为自己的决策承担责任,害怕失败。

在这几种心态的左右下,一个人往往不能猾地面对问题,指望潜在的问题永远“潜伏”着,指望问题在没有自己参与的情况下能自动消失——这包括:领导替我解决了问题;同事替我解决了问题;或者环境发生了变化。

遗憾的是,这种幻想很少能成为现实。一个问题不去解决,就会积累成越来越多的问题,影响到同事和上司,影响到整个组织,成为大问题。

有问题其实很正常(2)

所以,优秀的员工从不指望别人解决“我的问题”,而是努力解决所有的问题——我的问题、同事的问题、上司的问题,还有客户的问题,避免因问题给公司造成各种损失。

其实,问题往往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很多事情都是做完了或者做成功了,才觉得很简单。而实际上,几乎所有的问题,在你做之前,就已经是很简单的事情了。

一个人散步来到田野中,看到农夫正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吸烟。这个人问农夫:“为什么不把石头清理掉?”

农夫说:“石头太大了!我准备把这块地卖掉!”

过了一段时间,这个人又一次来到这里散步,他发现田地的主人已经换了另一个农夫,而石头已经不见了。这个人问新来的农夫:“你是这块地的新主人吗?你是怎么把石头清理掉的?”

新来的农夫回答:“我用一根棍子,就把石头撬了起来。其实,石头位于泥土以下的部分非常小!”

也许你会说,未必所有的石头都这么容易撬动,未必所有的人都像这位农夫一样幸运。但只要敢于去面对,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一半。很多人往往是在问题解决之后,才感慨道:“原来这么简单!”

在每一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困难,走很多弯路。可人们正是在不断磨练、不断积累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而问题,恰恰是磨练一个人、改变一个人、提高一个人的好机会。

有问题是正常的,而我们惟一要做的,就是解决问题。

不做决定的风险(1)

有的员工,事事都向上司请教,听从上司指令行事,他们只做看似不会给自己带来困扰、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出疵漏的事,以为这样做自己就可以躲开犯错误的机会,从而躲开惩罚了。

他们总是很胆怯,不敢做任何决定。因为做出决定是要承担一定风险的,如果自己决策失误,那就要承担责任,影响自己的利益。

这样的员工,通常不会把工作当作一种充满**的事业,而只是混口饭的手段,他们总是事事从个人利益出发,置公司利益于不顾。殊不知,公司与员工的关系,就好像船与船员,当个人的自私影响到公司的健康发展时,个人的利益又从何谈起呢?

再者,不做任何决定,就真的没有风险了吗?

阿伟从一家名牌大学毕业后,来到一家文化公司做编辑。他担心自己能力和经验不足,生怕一不小心做错了事,丢了饭碗。于是,在工作的过程中,阿伟什么事都要征询主管的意见。

有一天,经理让他和主管在35天内汇编一本教育方面的书,接受了这个任务,阿伟更是任何一个细节都要向主管请示,等主管做决定。有一次,主管终于不耐烦了,训了阿伟一顿。阿伟有些闷闷不乐,然而,在编辑的过程中,他还是不敢擅自做主。不巧的是,这时主管有事请假三天,阿伟更是无所适从,每天像个无头苍蝇一样,什么也不敢做,在办公室里对着材料干耗时间。

阿伟的举动都被经理看在眼里,他觉得阿伟总是推脱责任,工作态度不佳,书稿也迟迟不能完成,于是经理找了个事由,解聘了阿伟。

阿伟害怕在工作中犯错误,所以采取事事请示的办法。而实际上,过多的请示,并不意味着负责,相反,这样往往会给人不负责任、缺少独立工作能力的印象。其实,阿伟的心理根源,还是出于对个人利益的患得患失,他缺少的是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与负责。

从阿伟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等待、拖延、不做任何决定,其实往往会带来更大的风险,因为这么做等于把自己的命运交付到别人手中。这其实是一种依赖心理,指望主管代办自己的一切,希望从公司和周围的同事中获得更多,而自己却不愿有相应的付出。

不做任何决定,不仅把自己推到一种极被动的处境中,也造成周围同事对自己认可度的大幅度降低——谁愿意和一个不负责的人一起共事呢?所以,什么事都等别人决定的人,最终往往得不到别人的帮助。他们对别人的依赖和期望,总是事与愿违,毫无结果。

归纳起来,不做决定,本身就有如下风险:

在工作中没有主动权,听凭他人摆布;

不得不依赖他人;

给人以“不负责任”的印象;

在团队中缺少“人缘”,自己在工作中也难以得到别人有效的帮助;

放弃独立思考,养成懒惰的习惯;

过多的请示有时会招致上司、同事的厌烦;

问题得不到解决,得不到他人支援,问题越积越多;

在效率第一的现代竞争中,“等待”意味着被淘汰。

由此看来,我们是否应该遇到任何事情都自己说了算呢?

并不是这样。我们主张独立思考,猾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但这并不意味着凡事都自作主张,不与主管、同事商量。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一个人在团队中工作、成长,需要与其他团队成员配合协作,集思广义,吸取他人意见,并服务团队的整体决定。

那么,如何把握“做决定”与“听命令”之间的度呢?

其实,这也正是对一个人职场智慧的考验,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体会、反复摸索。但本书可以提供给你一个非常有效的建议,那就是:

把请示换成建议。

把请示换成建议,就能使一个人从不负责的“没头脑”员工,一跃成为有主见、会思考的工作高手。比如上面案例中提到的阿伟,在遇到难以决策的问题时,就可以提出自己的几个方案,并分析它们各自的优劣,与主管商议。这样一来,一方面开拓了主管的思路,帮助主管制定更好的决策。另一方面,主管对阿伟的回馈,也帮助阿伟把自己的思路调整得更加明晰。

不做决定的风险(2)

好的解决方案,就在团队成员共同的探讨之中。

解决问题的好处(1)

比起什么都不做、什么决定也不下的“不做主”对策,主动猾地去解决问题,才是面对问题时最有效的方法。

前面案例中提到的小丽,在认真思考了“工作就是解决问题”这个问题后,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表现。她先是取出纸和笔,列了一张表,把自己目前工作中有待解决的问题都写在了上面,一共有这样几个问题:

怎样才能让客户感觉到本公司的亲切和热情?

怎样才能把产品的性能与特点解释得更清楚?

怎样才能体现出本公司产品和服务的优势?

然后,小丽一边动脑思索,一边在工作中体会。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都与如何解决这三个问题联系起来。没垢天,小丽发现自己像变了一个人。在接电话时,嘶再机械地背诵礼貌用语和产品介绍,而是真诚友爱地对待每个来电咨询的顾客。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她对自己的工作越来越有兴趣,堪称半个产品专家了,介绍产品时妙语联珠,还常用些比喻、幽默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解答客户提出的问题。有的客户和小丽成为朋友,为小丽提供了不少与工作有关的信息。还有的顾客当场拍板,决定购买公司的产品。部门经理非常满意小丽的变化,他请示总经理同意,由小丽经手的客户,小丽可以拿到和销售人员一样的提成。小丽不仅收入增加了,而且不久之后,嘶正式调到公司的企划部门,开始参与公司的整体宣传策划工作。

有一天,小丽兴冲冲地拿着自己刚做好的产品策划书,准备给经理过目。在公司的走廊上,她迎头碰见老张。老张笑着问小丽:“这下知道解决问题的好处了吧?”

小丽点了点头。老张又问:“那你说说,好处到底在哪?”

小丽脸上露出一个灿烂的笑容,自信地说:“它让我在工作时觉得很快乐!”

工作就是不断地解决问题,企业的发展也是在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一个公司要想在市场上立住脚,可能会面临各式各样的问题和考验。公司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精诚团结,互相帮助,一方面努力解决好个人的工作问题,另一方面要齐心合力解决团队的共同问题,因为员工的前途与公司的前途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公司不仅是员工的利益共同体,也是员工成长进步的学校;不仅为员工提供了工作机会,也为员工创造了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舞台。作为员工,如果能经常想想自己该为团队做什么,把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看作是为了团队和个人的共同发展铺平道路,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信心,自然能在工作中享受乐趣,收获成功。

当然,行动可能会失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犯错误,然而解决问题的益处还是显而易见的:

使我们的前景越来越明朗,让我们在快乐向上的环境中工作;

避免小问题堆积成大问题;

即使犯错误,却也能促成我们的学习与成长,而不解决问题,只能导致停滞与萎缩;

培养了我们的直面问题的勇气;

行动建立信心,不行动助长怀疑;

在思考的过程中产生灵感,想出创新的办法;

使我们更善于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提升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固然要冒一定的风险,然而,美国一位金融机构的高级领导人却是这样看待冒险问题的。他对同事们说:“有时人们对我说:‘我不想冒险。’我就跟他们说:‘最好还是冒点险吧,因为在本栋大楼中,此刻有十几个人正坐在电脑前,企图把我们干掉!’”

采取行动也许有些风险,但“什么都不做”则是最大的风险。如果因为怕冒决策失误的风险,而采取回避、拖延的“不行动”方案,这种做法只能被激烈的现代竞争所淘汰。

对于金融机构的高级领导人是这样,对于普通员工又何尝不是如此!哪个人能一辈子保有工作?今天不主动猾承担责任、解决问题,明天就可能没有工作可做。

解决问题的好处(2)

所以,不论公司领导还是普通员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挫败,都不应该气馁。只有懒惰、依赖、逃避、不负责任,才应该遭到批评并且立刻摒弃。企业内部,要形成一种畅导解决问题的企业文化。

你也可以像那个小丽一样,在自己的办公桌前挂上这样的座右铭,或者,不必把它写在纸上,每天工作之前默默地把这个心中的座右铭告诉自己,那就是:

第一,工作就是解决问题。

第二,企业的发展就是解决问题。

第三,解决我的问题就是解决公司的问题。

勇敢地面对问题

解决问题必然需要进行艰苦的思考,花费不少的资源和时间,当这样的付出不能立刻收到回报时,人们就经常会听任问题发展,或者“忘记了”问题的存在。

有的时候,只有当问题闹大了,人们才仓促行动。比如,你的办公室一直堆放着各种东西,不仅外观很不整洁,而且很多文件都不知道放到哪里去了。然而,当一位重要的客户要来拜访,你这才把办公室打扫一番,给客人一个尽量整洁的形象。

解决问题需要有一个好心态。如果被动地、勉为其难地去解决问题,实际上心内深处并不相信自己能解决它们,那就很难有足够的决心坚持到底。没过多久,就又会回到抱怨、推脱的老路上去。比如发这些牢骚:“我怎么会碰到这么倒霉的事?”“为什么他们要为难我?”“为什么不多给我一些时间?”“为什么不多指导我?”“营销部为什么不给我们更多的支持?”

所以,只有好心态才能引领你真正地解决问题。这个心态就是面对问题时要放松,然后欣然迎接挑战。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着来改进:

迅速认识到问题的存在;

下决心勇敢地面对问题;

相信做出决策比无所事事强;

懂得解决问题必须下功夫;

思考问题之前,放松身心,理清思路;

立即而不是以后处理问题。

一个星期天的午后,十二岁的史黛西和当过飞行员的父亲登上了赛纳单引擎飞机,准备一起享受飞行的乐趣。飞机起飞后不久,他们就来到了密歇根湖上空。但是,这趟愉快的父女探险被一件突如其来的意外打断了——引擎熄火了。

父亲转头看着史黛西,用一种平静、让人放心的口吻说道:“亲爱的,引擎不动了。看来我得用不同的方式开这架飞机了。”

为了重新发动引擎,他们需要具有更快的空中速度。父亲对史黛西说,他将驾驶飞机向下俯冲,同时会不断敲击机舱中的引擎点火开关,以尝试再次发动引擎。这意味着,飞机将朝着冰冷的、深不见底的密歇根湖水直冲下去!

史黛西立即点头同意父亲的做法。于是,父亲让飞机进入了俯冲状态,并拼命按着点火开关,可是情况依旧。飞机越来越接近水面。他说:“史黛西,抓牢喽!我们再试一次吧。”他们又一次向下俯冲,随着飞机速度逐渐加快,父亲再次猛按开关。啊!这次引擎发动了!先是发出了一点象征希望的响声,最后终于发出令人安心且熟悉的轰隆巨响。

二十分钟后,他们安全着陆。就在那时,这位“泰山崩顶而面不改色”的父亲,这位无所畏惧的大丈夫,转头看着他十二岁的女儿,慈爱地轻轻拍着她的肩膀,说道:“听好啦,小甜心,你爱做什么都行,就是别告诉你妈妈!”

史黛西和她父亲碰到的倒霉事,可比我们工作中的困难要可怕上百倍!然而,这位飞行员父亲的做法,是以行动解决问题。如果他不是猾想办法,而是把时间花在无谓的拖延、牢骚与抱怨上,比如对着天空大喊:“天呐!我以前可从来没有碰到过这种情况呀!”或是“我们为什么会碰到这么倒霉的事?”结局可能就会大不一样了。

如果你碰到了棘手难办的问题,那么试着以正面的、猾的、有效的方式解决吧!

职场箴言

工作,就是不断遭遇问题、发现问题、正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解决问题的动力。

问题看起来很可怕,只是因为人们害怕面对它。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树立正确的态度——相信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每一个困难视为一次获取经验的机会。

采用科学的方法,会使你有条理、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都是拖延惹的祸(1)

人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清晨,闹钟将你从睡梦中惊醒,想着自己所订的计划,同时却感受着被窝里的温暖,一边不断地对自己说:“该起床了。”一边又不断地给自己懒在床上寻找各种借口。于是,在忐旎安之中,又躺了五分钟,甚至十分钟……

拖延是对惰性的纵容,一旦形成习惯,就会消磨人的意志,使你对自己越来越失去信心,怀疑自己的毅力,怀疑自己的目标,甚至会使自己的性格变得犹豫不决。

深夜,一个危重病人走到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分钟,死神如期来到了他的身边。他对死神说:“再给我一分钟好吗?”死神问他:“你要一分钟干什么?”他说:“我想利用这一分钟看一看天,看一看地。我想利用这一分钟想一想我的朋友和我的亲人。如果运气好的话,我还可以看到一朵绽开的花。”

死神说:“你的想法不错,但我不能答应。这一切都留了足够的时间让你去欣赏,你却没有像现在这样去珍惜,你看一下这份账单:在60年的生命中,你有二分之一的时间在睡觉;剩下的30多年里你经常拖延时间;曾经感叹时间太慢的次数达到了10 000次,平均每天一次。上学时,你拖延完成家庭作业;**后,你抽烟、喝酒、看电视、虚掷光阴……”

说到这里,这个危重病人就断了气。死神叹了口气说:“如果你活着的时候能节约一分钟的话,你就能听完我给你记下的账单了。哎,真可惜,世人怎么都是这样,还等不到我动手就后悔死了。”

拖延,真的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的最好办法。

拖延的习惯已经给我们造成足够大的麻烦,用一位成功学家的话来说:“你的借口如果能换成美元的话,相信你的财富会超谷尔·盖茨。”拖延的习惯使我们变成懒惰的白日梦者、行动的侏儒;使我们办事拖拖拉拉,当天的事总要留给明天,明日复明日,万事成蹉跎。不仅如此,我们还找出很多原因,比如:场地没有联系好,该找的人没有找到……但如果这样的理由重复了几次后,老板就会认为我们没有工作能力,或者是对工作不够尽心尽力,在为自己的懒惰寻找借口。一旦在别人的心目中形成这样的印象,可绝对不是一个好兆头。

克里·乔尼是一位火车后厢的刹车员,他聪明、和善,常常面带微笑,非常受乘客们欢迎。一天晚上,一场暴风雪突然降临,火车晚点了。克里抱怨起来:“这鬼天气!害得我要加班了。”

就在他考虑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逃掉夜间的加班时,暴风雪已经造成另外一辆快速列车不得不拐道,几分钟后也要拐到克里所在的这条铁轨上来。列车长赶紧跑过来命令克里拿着红灯到后面去。克里心里想,后车厢还有一名工程师和助理刹车员在那儿守着,便笑着对列车长说:“老兄,不必那么着急,后面有人在守着,等我拿上外套就去了。”列车长一脸严肃地说:“人命关天,一分钟也不能等,那列火车马上就要来了。”

“好的!”克里微笑着说。列车长听完了他的答复后又匆匆忙忙向发动机房跑去了。但是,克里没有立刻就走,他认为后车厢里有一位工程师和一名助理刹车员在那儿替他扛着这项工作,自己又何必冒着严寒和危险,那么快地跑到后车厢去呢?他停下来喝了几口酒,驱了驱寒气,这才吹着口哨,慢悠悠地向后车厢走去。

他刚走到离后车厢十来米的地方,就发现工程师和那位助理刹车员根本不在里面,他们已经被列车长调到前面的车厢去处理另一个问题了。当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快速向前跑去的时候,一切都晚了。在这可怕的时刻,那辆快速列车的车头,撞到了自己所在的这列火车上,受伤乘客的嘶喊声与蒸汽泄漏的咝咝声混杂在了一起。

后来,当人们去找克里时,他已经消失了。第二天,人们在一个谷仓中发现了他。他不停地叫喊着:“啊,我本应该……”

他被送回了家,随后又被关进了精神病院。

都是拖延惹的祸(2)

拖延是最具破坏性、最危险的恶习,它使你丧失了主动性和进取心。做事拖延的员工绝不可能成为称职的员工。如果你存心拖延、逃避,你就能找出成打的借口来为自己辩解。因为,把“事情太困难、太昂贵、太花时间”种种借口合理化,胰相信“只要我们够努力、够聪明、衷心期盼,就能完成任何事”容易得多。

如果你发现自己经常为了没完成某些工作而制造借口,或是想出千百个理由来,为没能如期实现计划而辩解,那么现在正是该面对现实好好检讨的时候了。

拖延也是一种消极的心态,它来自于软弱、自私自利和犹豫不决。而消极的心态,往往会使问题的难度增加一百倍。有一些针锋相对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拖延恶习:

每天从一件明确具体的工作开始,立即去做,主动去做,不必等答人的指示;

每天至少找出一件对其他人有价值的事情,而且不期望获得报酬;

把主动工作的价值告诉别人,每天至少要告诉一个人。

富兰克林说:“把握今日等于拥有两倍的明日。”从现在就动手做吧!养成负责、守时的好习惯,你会受用终生!

敷衍工作就是敷衍自己(1)

“粗心、懒散、草率”等这样一些字眼,正是工作不负责任的表现。而由于粗心、懒散、草率造成损失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

曾有一家服装厂的一名业务员为单位订购一批羊皮,合同条款本应是“每张大于4平方尺。有疤痕的不要。”然而这名业务员粗心大意,把句号写成了顿号,成了“每张大于4平方尺、有疤痕的不要。”结果供货商钻了空子,发来的羊皮都是小于4平方尺的,使服装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损失惨重。

旧金山一位商人给一个萨克拉门托的商人发电报报价:“一万吨大麦,每吨400美元。价格高不高?买不买?”萨克拉门托的那个商人原意是要说“不。太高”,可是电报里却漏了一个句号,就成了“不太高”。结果这一下就使他损失了几十万美元。

所以,职场中容不得半点不负责。作为一名员工,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一定遥质保量完成。不要以为自己的不做自会有人来做,也不要以为自己不负责不会被人发现,不会对企业有什么影响。当你在信守责任的同时,也是在信守一个人的人格和道德。

库伯曾经服务于一家大型建筑公司,他的主管不但是该家族公司集团中的总经理,又是第一位被提拔的非家族成员,他所承受的压力自然可想而知。所以,他对下属非常严格,甚至有点鸡蛋里挑骨头。不过,库伯觉得自己在公司待的时间长了,还是有能力驾轻就熟,应付他的各种命令的。

一次,主管要求库伯为一个董事会准备资料,库伯迅速整理了从各部门呈上来的报表,工作很快就完成了。但是当库伯把资料交上去之后,总经理只说了一句话:“不用心。”库伯很不服气,他告诉总经理,为了这份材料,他已经很久没有按时吃晚饭了。总经理叹了一口气说:“你自己对这堆资料满意吗?不满意,你就是在敷衍工作。记住:敷衍工作首先就是敷衍自己。”

库伯的问题,不是因为他不聪明,没有能力,而是不愿将问题看透,这样导致他习惯性地在工作中糊弄事。他虽然牺牲了吃晚饭的时间,但是并没有用心去做。如果总经理拿着他给提供的资料上会议桌,肯定会受到董事们的批判。

喜欢敷衍的人们应该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即使侥幸占过那么一两次小便宜,长此以往必然害了自己。

你也可以问问自己:是否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如果不是,那么你正在采取的消极应对策略,如拖延、敷衍,会带来什么后果?这些后果是你可以或愿意承受的吗?你可以在纸上反复推敲这几个问题,最后你会发现,不利的后果比目前烦人的工作要可怕得多。具体来说,敷衍工作有这么几个害处:

敷衍的工作必然有漏洞——既使你觉得自己“执行”得很好,可你能保证一点失误都没有吗?

敷衍的工作非常有可能被老板枪毙掉,白费功夫(因为敷衍也要花费一定功夫)。

被动执行、敷衍工作的人很难发挥什么创造力。

没有人会欣赏敷衍了事的人,不论是上司、同事,还是下属。

敷衍甚至比不忠诚、不勇敢更有杀伤力,因为它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灵魂,损害人的责任感,损害人的敬业意识和诚实精神,而这些正是一个人立足职场并做出成绩的基础和保障。敷衍工作就是敷衍自己。

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说要离开建筑行业,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

老板舍不得他的这位出色的工人,问他是否能帮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说可以。但是大家都看得出来,他的心思已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软料,出的是粗活。房子建好的时候,老板把大门的钥匙递给他。

“这是你的房子,”他说,“我送给你的礼物。”

老木匠震惊得目瞪口呆,羞愧得无地自容。如果他早知道是在给自己建房子,他怎么会这样呢?现在,他得住在一幢粗制滥造的房子里!

敷衍工作就是敷衍自己(2)

职场中的很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们漫不经心地工作,其实是在漫不经心地“建造”自己的生活。他们不是猾行动,而是消极应付,凡事不肯精益求精,在关键时刻不能尽最大努力。等他们惊觉自己的处境时,早已深困在自己给自己建造的破“房子”里了。

把你当成那个木匠吧,想想你的房子,每天,当你敲进去一颗钉、加上去一块板、竖起一面墙时,都用你的智慧好好地建造吧!生活是自己创造的!

克服敷衍,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做些尝试:

首先,认清敷衍的后果。

其次,要改变心态,对周围的人抱有一颗责任心,猾自信。

再次,要区分“工作”与“做了”的界线,避免“我做了”的想法,因为这个想法最容易导致敷衍。要知道,工作就必须猾地解决问题。

再次,要做有益的工作,而不是时间、精力的牺牲。

最后,还要主动地思考,设法使你目前的工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这样,自然而然地,你就会有一种不断地寻找解决方法的能力,就会有克服障碍的意志力,你的表现便能到达崭新的境界,你的工作品质以及从工作中所获得的满足感都掌握在你自己手里。

人和机器的区别,就在于人有灵魂,有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与关爱,能通过工作找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催一下、动一下,挨一下鞭子推一下磨,这岂不是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

敷衍不会给人带来轻松,相反,它会使人越来越没法轻松。

找替罪羊不是办法

有人曾说,一个优秀的员工应该永远学习为两件事负责,一件是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另一件是以前所从事的工作。如果真正做到了这两点,那么,他一定是个有出息的员工,因为他能够以负责的精神为自己的将来铺路。

这样的员工,面对问题,他去主动解决;面对失误,他能主动承担。对自己的失误负责,不仅能以良好的人品、道德和人格魅力换得别人的信赖,同时,也在猾补救原先失误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工作做得更好。

如果嫁祸他人,推卸自己的责任,不但于事无补,反而毁了自己的前程。

李强是一家大型建筑公司的工程部经理。由于他口才好,又极懂得周旋,上司安排他去处理公司在外地的一桩工程收尾过程中与当地居民发生的纠纷,希望他与外地公司的几位负责人共同协调,把这件事处理妥当。

但李强觉得,这些事务不属于他的职责范围,因而工作起来不猾。在处理具体事务时,又自恃是总裁派来的人,总是一意孤行,不与分部负责人猾配合,结果没把事情办好。加上他不了解当地的民俗民情,还与当地居民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可当总裁责怪他时,他却把责任统统地推到分部负责人的头上。总裁对事情进行了一番详细的调查后,终于了解了事情的全部过程,不但给了李强罚薪处分,还对李强的人品和能力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事隔不久,李强又因为公司业务,与分部那几位负责人进行了工作方面的交接,大家都记恨他当初嫁祸于人的做法,借机报复他,导致李强业务上的失败。无奈之下,李强不得不辞职,离开了这家极有发展前途的公司。

像李强这样明目张胆地嫁祸他人,做法固然令人厌恶。但是,假如在一个公司内部,找替罪羊成了一种风气,责怪别人成了一种习惯,大家都互相埋怨,互相推卸责任,就不会再感到道德的压力与约束了。于是,推卸责任变得理所当然起来。

CEO责怪副总裁,副总裁责怪经理,经理责怪员工,员工责怪客户,甲部门责怪乙部门……,形成一种奇怪的“责怪链”。有时,这个受责怪的对象可能并不存在,是一位莫须有的员工,人们称他为“谁”。有了他,大家都可以把事情怪到他头上。

比如:“谁又把这个弄错了?”“不知道谁在上一个工序没有按时完成!”“究竟谁负责?”等等。

这样一个组织,以及在这个组织中工作的员工,他们的未来恐怕不会乐观吧!

找替罪羊不仅对问题本身于事无补,而且会影响团结,形成内耗,甚至造**人自危的气氛,在人与人之间筑起高墙。自然,这也极大程度地摧毁了员工个人的创造力。

改善之道,是把“责怪链”变成“责任链”,切实地做好个人责任意识的提升与培养,集思广益,通过团队合作把事情做好。

比如,员工主动为客户的不满承担责任;经理多想想员工的失误是否源于自己没有指导好;总裁做出敢于承认错误的表率;销售部门业绩不佳时,开发部门主动改进工作……

“责任链”形成了,就能使每个员工都能尽自己的力量推动每一项计划,从而把每个人的潜能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想解决问题,先培养责任心(1)

命运总是厚待那些勇于面对问题、自觉承担责任的人。责任能够让一个人具有最佳的精神状态,精力旺盛地投入工作,并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责任就是对工作出色的完成,责任就是忘我的坚守,责任就是人性的升华。

世界上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负责任的人。世界上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只有不肯付出努力的人。想解决问题,先要培养责任心。培养责任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有强烈的使命感。

使命感来自于兴趣和义务感。兴趣会使人的“内在激励”更持久、更经济、更有效,因为责任与兴趣是相伴而生的。所以,寻找工作的意义,培养兴趣是第一步。如果你对你的工作实在无法培养兴趣,就没有必要浪费更多的时间,不如去积极寻找感兴趣的工作。

义务感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意味着一个人不再做天上掉馅饼的白日梦,不再指望不付出就能得到收获。简单地说:工作是对薪水的义务。

第二,不要置身事外。

不要以“这不是我的职责”、“老板没要求我这么做”为理由,推卸责任,置身事外,而应该抱着“公司的事就是我的事”的工作信念,为公司的发展着想。

如果你是公司的一名货运管理员,当你发现发货清单上有一个看似与自己职责无关的错误时,你该如何处理呢?如果抱着“反正不是我的错”的心态,到真的酿成大祸时,你可就摆脱不了责任了!如果你是一名过磅员,如果磅秤的刻度发生了错误,这能说与你的工作无关么?

第三,不要坐等问题解决。

不要抱有“等着瞧”的态度看别人工作,这是一种消极的行为,也是渎职的行为。有成就的人都是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第四,主动地为团队解决问题。

不论我们处在公司的财务部、销售部、制造部、营销部、研发部、行政部、企业总部还是分支机构,我们都在同一个团队里,为同一个公司服务,所以,我们必须为公司的整体利益着想,通过部门间的合作来解决公司的问题。同一部门的同事更要精诚团结,每个人都要主动地为团队想一想。

第五,不要自我设限,积极面对现实。

成功人士都是以积极心态看待问题的,他们从来不会在没有做之前,就假定“这件事情我做不好”。害怕承担责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勇气,自己给自己设制了太多限制。而相信自己的潜能,就能使你勇敢地承担责任。同时,也不要轻视自己的工作,再平凡的工作都是未来不平凡的积累。只有做事积极,一丝不苟,才能够在工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驾驭问题,并保证自己时时刻刻都有所进步。

拿破仑·希尔曾聘用一名年轻女孩当助手,替他拆阅信件并进行分类。她的薪水与从事相关工作的人是相同的,但她的工作态度却与众不同,因为她总是用最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晚饭后,她常常又回到办公室继续工作,不计报酬地干一些并非自己份内的工作——譬如替老板给读者回信。

她认真研究拿破仑·希尔的语言风格,以至于这些回信和拿破仑·希尔本人写的一样好,有时甚至更好。她一直坚持这样做,并不在意拿破仑·希尔是否注意到自己的努力。终于有一天,拿破仑·希尔的秘书因故辞职,在挑选继任人选时,他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这个女孩。女孩成功地获得了这个职位。

卓有成效和积极主动的人,他们总是在工作中积极承担责任,主动解决问题。那些每天早出晚归的人不一定是认真工作的人,那些每天忙忙碌碌的人不一定有优秀的绩效,那些每天按时打卡、准时出现在办公室的人不一定工作没有失误。对于任何一个公司,它需要的绝不是那种仅仅遵守纪律、循规蹈矩、缺乏热情和责任感的员工,而是需要积极主动、自动自发地去投入热情的员工。

责任和热情,会给你一双发现问题的慧眼,给你进取的力量,使你总能想出别人想不到的好办法。在解决问题、提升绩效的过程中,责任常常比能力更重要。

想解决问题,先培养责任心(2)

和“差不多先生”绝交

差不多先生是谁?

他是著名文学家胡适在《差不多先生传》中虚构的一个人物,他代表了一种做事差不多就行、不追求更高境界的作风,胡适写道: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可谓无人不知。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也一定甜人说起过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因为他是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忆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缜密。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也许在生活中,“差不多先生”对样样事情都看得破,想得开,不计较,能算做是一个“老好人”。不过在职场上,“差不多”的心态却是必须严格杜绝的,因为每个员工都是团队的一分子,如果每个人都是“差不多”、“凑合事”,不仅会导致组织难以获得利润,甚至还会因不慎造成重大事故。

因此,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要认真负责,对自己要求严格,尽我所能,做到尽善尽美。每一项工作,都一定要多问自己几次,真的可以“差不多”了便交差吗?自己认为所差的那一小点,会带给自己、公司或顾客什么损失呢?

只有对自己要求严格,与“差不多先生”绝交,才能真正明白什么是“责任”,才能下决心把工作做到最好。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自己也成为职场中的“差不多先生”。

美国总统麦金莱在德州的一所学校演讲时,对学生说:“比其他事件更重要的是,你们需要把一件事情尽量做得尽可能完美。”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难以估量的潜能,万事“差不多就行”,就是辜负了自己的潜能。只有以“完美主义”的态度投入工作,才能把自己潜在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汤姆是个刚刚进入公司的年轻人,他自认为业务能力很强,所以对待工作十分随意。有一天,他的上司交给他一项任务——为一家知名公司做一个广告宣传方案。

汤姆觉得自己才华横溢,用了一天的时间就把这个方案做完了,交给老板。

第二天,老板把汤姆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问道:“这是你能做出的最好方案吗?”汤姆一怔,没敢回答。老板轻轻地把方案推给了他,汤姆什么也没说,拿起方案走了。

然后,汤姆调整了一下情绪,又花了两天时间,把自己的方案修改了一遍,重新交给老板。老板却还是那句话:“这是你能做出的最好方案吗?”汤姆心中还是忐旎安,没有信心给老板肯定的答复。于是,老板仍然请他拿回去重新斟酌,认真修改。

这一次,他费尽心思,冥思苦想了一个星期,把新的方案交了上去。老板看着他的眼睛,依然是那一句话:“这是你能做出的最好方案吗?”汤姆自信地说:“是的,我认为这是最好的方案。”老板说:“好!这个方案批准通过!”

有了这一次经历之后,汤姆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尽职尽责,才能尽善尽美。

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都应该尽职尽责地对待。在工作的过程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求得不断的进步。

在工作中无法尽职尽责的人,人格也具有相同的特质。他不会培养自己的品格,也不会拥有坚强的意志,当然就无法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假如一方面想敷衍了事,另一方面又想炫耀自己,这是注定会失败的。

职场上就是这样,有些人本来具有出色的能力,却因为不具备尽职尽责的工作精神,在工作中经常出现疏漏,结果,让自己逐渐平庸下去。而另外一些人,刚开始在工作中表现得并不出色,但他们全身心地、尽职尽责地投入到工作之中,想尽一切办法把自己的工作做得完美,反而在事业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别把责任当成负担

科学家们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巨大的铁丝网里关着狼的一家:公狼、母狼和小狼。试验一开始,科学家们首先把公狼放了出去,母狼和小狼仍然囚禁着。在此后的两个月内,时常看到公狼在铁丝网的外围徘徊,它皮包骨头,精神委顿,有气无力。

按试验的原计划,下一步应该把小狼也放出去。然而几位科学家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分歧,很多人主张不要放走小狼,因为公狼的状态看起来很不好,恐怕活不了几天了,小狼交给公狼,弄不好“两狼俱损”,试验的前期投入也将付之东流。

但主持这个试验的科学家却坚持把小狼放走,他相信,试验的结果会印证他原先的预想。于是小狼被放到铁丝网外,此后的一段时间内,公狼和小狼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终于有一天,公狼带着小狼又回来了,两只狼都很健壮,毛色油亮。原来,公狼承担了哺育小狼的责任,便一下子打起了精神,猾地捕猎食物,所以两只狼的健康都改善了。但它们仍然惦记着母狼,所以总待在铁丝网周围,不肯远走。

最后,人们把母狼也放了,从此,三只狼再也没了踪影。科学家们说,公狼、母狼现在不仅共同承担养育后代的责任,而且也要互相承担责任,它们一定自由而快乐地生活自己的天地中。

这个试验告诉我们一个生物界的共有原则:活力来自于责任感。不仅人类如此,动物也是如此。这说明,通过承担责任来唤醒我们潜在的力量,本来没什么新鲜的,而是我们来自动物祖先的一种本能。

这就彻底改变了过去的旧认识。以前的管理专家经常会说,人的本性是回避风险、逃避责任的。然而人性是复杂的,人的本能也存在双重性。逃避责任一种本能,拥抱责任也是一种本能。因而,面对工作中具体的责任,人往往也会有两种心态:

有的人,感到的是强大的压力,心理上无法承受,以至于在责任面前手足无措,无所事事。因为害怕犯错误而选择了唯唯诺诺、固步自封;而在另一种人身上,责任却可以转化为一种动力,激励他们克难攻坚,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

承担责任,才能激发个体的活力。在动物界都是如此,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人类中的成功者,总是那些猾承担责任、勇于挑战困难的人了。

责任的意义,绝不是让你活得很累,内心被压满沉重的负担,思想中充满了焦虑,不能稍作喘息。相反,责任使你健康向上,使你有一个阳光的心态,把你潜藏已久的力量激活,让你看到原来自己有这么强大。

懒惰、逃避、沉溺在不负责任的所谓“舒适感”中,就会导致我们思想趋于僵化,走向保守。使我们只看到困难,而看不到办法。而责任给我们带来活力,使我们大脑中的思考从不停顿。当我们的大脑处于“高速搜索”的状态,我们就不难打开思路,拓宽眼界,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自然,我们的未来也会“充满阳光”!

责任感是最优秀的品质(1)

文艺作品、民间故事中的英雄,无一例外是承担着责任的人。“敢于承担责任”,是全人类对英雄人格、理想人格的一种向往。

当一个人下决心改变自己的生活境况和人生境遇时,他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的思想和认识。也就是要首先考虑自己该负的责任,从责任的角度入手,对自己将要从事的事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他才能找到自己一切努力的意义所在、快乐所在,才能充满热情地投入到这份事业中去,也才能不畏艰险,坚持不懈,顽强地面对各种困难,猾地尝试解决问题。

负责任的人是成熟的人,他们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他们把握自己的行为,做自己命运的主宰。

工作就意味着责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不须承担责任的工作。相反,你的职位越高、权力越大,你肩负的责任就越重。不要害怕承担责任,要立下决心,你一定可以承担职业生涯中的任何责任,你一定可以比前人完成得更出色。

世界上最愚蠢的事情就是推卸眼前的责任,认为等到以后准备好了、条件成熟了再去承担才好。在需要你承担重大责任的时候,马上就去承担它,这才是最好的准备。如果不习惯这样去做,即使等到条件成熟了以后,你也很难承担起重大的责任,很难做好重要的事情。

卡耐基说过:“有两种人绝对不会成功:一种是除非别人要他做,否则绝不会主动负责的人;另一种则是别人即使让他做,他也做不好的人。而那些不需茵人催促,就会主动负责做事的人,如果不半途而废,他们将会成功。”

一些不成熟的员工,往往会打着“潇洒”的借口,对自己的工作嗤之以鼻。比如,对公司的组织机构和岗位制度抱有抵触情绪和怀疑态度,玩世不恭地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和职责,嘲讽自己的上司和老板。而且稍有不顺心就辞职,甚至频繁跳槽。

如果这样对待工作,这样一天天地混日子,必然是年华虚耗,一事无成。更有甚者,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越是自己工作表现不佳,越是怪罪公司不重视自己、上司不提供方便、工作中困难多。而越是怀才不遇,抱怨不休,工作就越打不起精神,人也会变得更加固步自封,自甘堕落。这样恶性循环下去,何谈谋求自我发展?何谈改变自己的人生境遇?又何谈实现自己的梦想呢?

责任感之所以不容易获得,原因在于它是由许多小事构成的。但最基本的是要心态成熟、做事成熟,无论多小的事,都要认真地做。

现任北京外交学院副院长的任小萍,在她大学毕业那年,嘶分到英国大使馆做接线员。

在很多人眼里,接线员是一个很没出息的工作,然而任小萍在这个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她把使馆所有人的名字、电话、工作范围甚至连他们家属的名字都背得滚瓜烂熟。当有些打电话的人不知道该找谁时,她就会多问,尽量帮他(她)准确地找到要找的人。慢慢的,使馆人员有事外出时并不告诉他们的翻译,只是给她打电话,告诉她谁会来电话,请转告什么,等等。不久,有很多公事、私事也开始委托她通知,使她成了全面负责的留言点、大秘书。

有一天,大使竟然跑到电话间,笑眯眯地表扬她,这可是一件破天荒的事。结果没多久,她就因工作出色而被破格调去给英国某大报记者处做翻译。

该报的首席记者是个名气很大的老太太,得过战地勋章,授过勋爵,本事大,脾气更大,甚至把前任翻译给赶跑了,刚开始时她也不接受任小萍,看不上她的资历,后来才勉强同意一试。结果一年后,老太太逢人就说:“我的翻译比你的好上10倍。”不久,工作出色的任小萍又被破格调到美国驻华联络处,她干得同样出色,不久即获外交部嘉奖。

回顾当年,任小萍女士感慨地说,在她的职业生涯中,每一步都是组织上安排的,自己并没有什么自主权。但在每一个岗位上,她都有自己的选择,那就是胰别人做得更好。

责任感是最优秀的品质(2)

每个人都想成功,都想得到领导的赏识、同事的尊重,这其中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行动起来,猾承担责任,做出突出业绩。

当你每天下班时,是否该回顾一下:我今天是否尽到了责任?我是否能帮助我的公司成长进步?我工作的结果,会对公司、同事、客户,还有社会大众产生什么影响?

有了这样的责任感,我们平凡的日常工作就变得更有意义了。我们做得好一点,还是差一点,并非无关紧要。很多人需要我们,因为我们的工作对他们很重要。如果我们能做得更好一点,就能使更多的人得到快乐。

使人强大的,不是野心而是责任。因为野心会在现实的打击下变得脆弱,而责任会经过现实的磨砺变得越来越坚强

职场箴言

命运总是厚待那些勇于面对问题、自觉承担责任的人。

提高个人的责任意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核心!

尽职尽责,才能尽善尽美!

主动究竟是什么?就是没有人要求你、强迫你,你就可以自觉出色地完成工作。若用一句话来总结,主动就是永远不让自己成为工作的旁观者。

当认识到问题的“责任人”是我时,问题就好解决了。

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办法是想出来的(1)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困难面前,猾想办法的态度会激发我们的潜在智慧。那些成功人士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非常注意动脑筋、想办法,他们相信天无绝人之路。而所谓“无路可走”的人,往往是不肯下工夫去寻找出路的人。

在IBM公司,所有管理人员的桌上,都摆着一块金属板,上面写着“Think”(思考)。这是IBM的创始人华特森定下的规矩。

有一天,寒风凛冽,淫雨霏霏,华特森一大早就召开了销售会议。会议一直进行到下午,气氛非常沉闷,没人说话,大家也显得焦躁不安。

这时,华特森站起来,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Think”,然后对大家说:“我们缺少的,是对每一个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要记住,我们都是靠思考赚得薪水的。”

从此,“Think”成为了华特森和IBM公司的座右铭。

然而,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还是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

“确实是没办法!”

“真的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设想一下,如果你的上级给你下达某个任务,或者你的同事、顾客向你提出某个要求时,你这样回答对方,他们怎能不对你非常失望呢?!

也许一句“没办法”,就为推卸责任找到了最好的理由。然而也正是一句“没办法”,让我们浇灭了很多创造的火花。

是真的没办法吗?还是我们根本就没有好好地动脑筋想办法呢?

有一个叫罗伯特的美国人,想用80美元来周游世界,别人都认为他是在痴心妄想。然而,罗伯特没有理会那些冷嘲热讽,他找出一张纸,写下了用80美元周游世界的各种办法:

(1)设法领到一份可以上船当海员的文件;

(2)去警察局申领无犯罪证明;

(3)考取一个国际驾驶执照,找来一套地图;

(4)与一家大公司签订合同,为其提供所经国家的土壤样品;

(5)同一家胶卷公司签订协议,可以在这家公司的任何一个分公司免费领取胶卷,但要拍摄照片为公司作宣传。

……

当罗伯特完成上述的准备之后,他就在口袋里装好80美元,兴致勃勃地开始了自己的旅行。结果,他完全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以下是他旅行经历的一些片断:

(1)在加拿大巴芬岛的一个小镇用早餐,他不付分文,条件是为这家餐馆拍照并承诺在旅行中宣传。

(2)在爱尔兰,花5美元买了4箱香烟。从巴黎到维也纳,费用是送司机一箱香烟。

(3)从维也纳到瑞士,由于他搭乘货车的司机在半途得了急病,已经拥有国际驾驶执照的他将司机送到了医院,并将货物安全送到了目的地。货运公司非常感激他,专门派车将他送到了瑞士,当然是免费的。

(4)在西班牙一家新开张的公司门口,该公司用来拍摄庆祝画面的照相机出了故障,于是罗伯特免费为他们拍摄了照片,而他们则送给罗伯特一张到达意大利的飞机票;

(5)在泰国,由于提供了一份美国人最近旅游习惯的资料,他在一家高档的宾馆享受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

罗伯特亲身制造的传奇,足够我们瞠目结舌了,他的勇气和智慧更值得我们喝采!同样道理,在职场上,我们也有这样的潜质,我们也能创造出同样的传奇,只要我们有足够的信心,有猾的行动。这样,我们的创意之门就能打开,我们的头脑里也会冒出各种各样的办法。

当我们怪罪自己不够聪明,不够有创意,抱怨我们总是无计可施的时候,我们应该反问一下自己:是否真正的开动脑筋了?

人的智力提高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只要你能够战胜畏惧,并下决心去努力,你就能越来越多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动你的脑筋想办法吧,别让你的智力机器生锈!

世界上没有“天大的问题”,只有不够努力造成的失败和遗憾。我们之所以说事情艰难,往往是我们并没有尽到最大的努力!先别说难,先问是否已然竭尽全力?

办法是想出来的(2)

猾地想办法,才会有办法。只有相信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才有能力解决一切问题。

学会另辟蹊径(1)

当传统的方法已经不能解决问题时,我们应该学会另辟蹊径。

实际上,促**类社会进步的一切科技发明,起因都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另辟蹊径”。比如为了解决“怎么才能更快地收割小麦”的问题,如果我们仅限于传统的方法——把镰刀磨得更快,而不是想着去创造另外一种方法,那永远也发明不了联合收割机。

上一次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次不一定最适用。我们可能还有其他的办法,也许还有比传统的办法好上百倍千倍的办法。

维纳是控制论发明人。还在5岁时,他忽然被ab=ba的数学法则迷住了,维纳突发奇想,决心自己证实它。想了许久,最后用一个简单的方法把它证明了:把一个长方形转90度,长变成宽,宽变成长,面积仍不变。这样一来,代数问题成了几何问题,类型转换了,问题就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另辟蹊径,就是要换思路想问题。其中具体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转换问题的类型、转移问题的视角、转换问题的焦点、或者将问题对象进行转换,或者借助解决其他问题的办法来解决目前的问题,等等。

柯特大饭店是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市的一家老牌饭店。由于原先配套设计的电梯过于狭小老旧,已无法适应越来越多的客流。于是,饭店老板准备改建一个新式的电梯。他重金请来全国一流的建筑师和工程师,请他们一起商讨,该如何进行改建。

建筑师和工程师的经验都很丰富,他们讨论的结论是:饭店必须新换一台大电梯。为了安装好新电梯,饭店必须停止营业半年时间。

“除了关闭饭店半年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老板的眉头皱得很紧,“要知道,这样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必须得这样,不可能有别的方案。”建筑师和工程师们坚持说。

就在这时候,饭店里的清洁工刚好在附近拖地,听到了他们的谈话,他马上直起腰,停止了工作。他望望忧心忡忡、神色犹豫的老板和那两位一脸自信的专家,突然开口说:“如果换上我,你们知道我会怎么来装这个电梯吗?”

工程师瞟了他一眼,不屑地说:“你能怎么做?”

“我会直接在屋子外面装上电梯。”

“多么好的方法啊!”工程师和建筑师听了,顿时诧异得说不出话来。

很快,这家饭店就在屋外装设了一部新电梯,而这就是建筑史上的第一部观光电梯。

习惯性地认为电梯只能安装在室内,却想不到电梯也可以安装在室外,像这样固守成法、循规蹈矩的“专家”比比皆是。问题不在于他们的技术高低、学识多寡、条件优劣,而在于他们突破不了常规的思维方式。

著名思维学家、“创新思维之父”德·波诺认为,通常人的思维是“纵向思维”,就是主要依托逻辑,沿着一条固定的思路走下去。为此,他提倡“平面思维法”,以多条思路进行思考。

上面的案例中,工程师和建筑师被专业常识束缚住了,而洁清工的脑袋里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思路就很开阔,所以才会想出令专家们大跌眼镜的妙招。

海尔公司在开拓海外市场时,也没有一味地依照国内的老方法,而是另辟蹊径,广开思路,开发适合当地情况的产品。

海尔公司在美国经销其产品时,针对当地的学生用户,专门请了美国当地人来设计电器。美国的学生大多是租房子住,而在美国的很多地方,特别是在纽约,房价十分贵,寸土寸金,所以学生们租的房子都非常小。于是海尔根据这个特点,把冰箱台面创新地设计成一个小桌子,这样就节约了很大一部分空间。

后来,他们又把小桌子改装成一个折叠的台面,可以把电脑放在上面,这种设计迎合了学生的需求,所以特别受学生欢迎,也由此打开了美国市场。

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有“另辟蹊径”的创意,它是解决问题的“加速器”。

学会另辟蹊径(2)

无论是有独特经营头脑的管理者,还是善于另辟蹊径解决问题的员工,他们都有两个特点:

一是对工作充满热情,以主人翁精神全力以赴投入工作。

二是擅长创意思考,有很强的发散思维能力。

许多时候,换一个角度考虑问题,情况就会改观,新的创意就会产生。所以,我们的思维要活跃起来!当原来的路走不通时,要学会另辟蹊径!

灵感来自勤奋(1)

开放的心灵去拥抱新理念、新构想之外,更要勤学好学,坚持不懈地努力,因为创造性的思维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灵感自然闪现。

巴尔扎克成名以后,一天,一位老太太拿来一本破旧的小学生作文本给他看:“大作家,你给我瞧瞧,这小子有没有天才,将来是不是块当作家的料?”

巴尔扎克接过去看了看:“嗯,他天赋不多,灵气不足,当作家很难。”

老太太一听,大笑道:“你知不知道这作文本的主人是谁?就是你啊!”

不料,巴尔扎克一点也没有发窘,而是笑着说:“我没说错呀,我所以有今天,关键在于苦熬苦写,并不是全靠天赋和灵气啊!”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的故事,也很有意思:

很长一段时期,门捷列夫全身心地投入到化学元素排列问题的研究中。一次,在紧张工作了三天三夜之后,他由于过度疲劳睡着了,竟在梦中见到了一张他日思夜想的元素周期表,通过这个梦,他成功地解决了困扰多时的元素排列问题。

后来,有记者采访他,要他讲述如何通过做梦而获得成功的经验。

不想,记者的提问,引起他的不满,他说:“什么,你认为我的发现只是梦中几个小时的成果吗?你知道此前我付出了多少个日夜、多少心血苦心研究吗?”

创意和灵感是辛勤劳动的结晶。我国古语也说,“人工不竭,天巧不传。”“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智慧,是日复一日踏实勤奋的工作换来的。

小王是一家广告公司的创意文案。一次,一个著名的洗衣粉制造商委托小王所在的公司做广告宣传,负责这个创意的好几位策划人都拿不出令制造商满意的方案。

小王也参与到这个项目当中。当别人都放弃了、退缩了,他却仍然一连几天都在办公室辛苦工作。他时常抚弄着一整袋的洗衣粉在想:“这个产品在市场上已经非常畅销了,人家以前的广告词也非常富有创意。那么,我怎么下手才能找到一个闪光点,做出一个与众不同、又令人满意的广告创意呢?”

有一天,他在苦思之余,把手中的洗衣粉放在办公桌上,又翻来覆去地看了几遍,突然间他想到把这袋洗衣粉打开来看一看。于是他找来了一张报纸铺在桌面上,然后,撕开洗衣粉袋,倒出了一些洗衣粉,一边用手揉搓着这些粉沫,一边轻轻地嗅着它的味道,寻找着感觉。

突然,在阳光的照射下,他发现了洗衣粉的粉沫间遍布着一些特别微小的蓝色晶体。审视了一番后,他确信不是自己的眼睛看花了。他便立刻起身,亲自跑到制造商那里询问这些蓝色的晶体是什么东西。制造商告诉他这些蓝色的晶体是一些“活力去污因子”。因为有了它们,这一次新推出的洗衣粉才具有了超强去污、洁白的效果。

小王终于产生了灵感,他从“活力去污因子”着手,推出了最好的文字创意,这项产品的销量也因此急速攀升。

没有辛勤的付出,没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小王的精彩创意无从产生。正如法国数学家、哲学家彭加勒所说:“出人意料的灵感,只有经过了一些日子,通过有意识的努力后才产生。没有努力,机器不会开动,也不会产生出任何东西来。”

同样,培根也告诫人们:“艰难由懒惰生,苦楚由偷安来。”逃避问题、埋怨别人、埋怨公司,只能一步步把自己变成没有能力的废物。想解决问题、获得成功,要靠辛勤的付出,要用猾的态度去适应环境,要用锲而不舍的精神去积累经验。

勤奋,首先是一种猾向上的人生态度;其次,它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成才的必经之路,是每一个组织生机与活力的集中表现。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要具备勤奋的工作态度,没有勤奋的工作,再美好的愿望都会成为空谈。三分钟的热情不可能激起我们的灵感,创意的诞生,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需要坚忍不拔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

灵感来自勤奋(2)

请记住:你想收获多少,你就要付出多少。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勤奋才会获得你想要的一切。试想,一个不勤奋的人能够拥有多少收获的快乐呢?勤奋是人们走向成功最坚实的基础,是人们事业成功的保证。

信息很关键(1)

思考问题的过程一般有三个步骤:收集信息、制定方案和选择最佳方案。

收集信息不仅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步骤,而且有时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比如,当各种方法都尝试过,当问题成了一团乱麻,一切都僵住了。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再问问自己,原来收集的信息够全面吗?有没有被漏掉的信息?解决之道,很可能就藏在被你忽略的信息中。

收集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开拓思路、激发创造力的过程。想激发创意灵感,其中的一个方法,就是对已经掌握的各种信息进行排列、重组、比较、联想、质疑等。

千万不要轻视信息,以为信息已经足够用了,适量的信息意味着你的思路会被拓展得更宽。与其冥思苦想,不如去发掘新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一般包括:

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否都已经找到了?

前人面对类似问题的解决办法,是否收集全面了?

对问题的症状,是否已经全面了解?

是否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向别人请教?

已经掌握的信息是否清晰、明确、易懂?有没有模棱两可的信息?

用一个树形框架图把这些信息归纳一下。然后,你会发现有些分枝还是欠缺,也许这些欠缺就是阻碍你解决问题的症结。

某家大型企业集团的采购部经理脾气暴躁,傲气凌人,许多想向他推销产品的业务员都碰了钉子。有一次,他到某个城市出差,准备停留一周。该城市一家办公设备生产企业的销售主管知道后,希望能与他草签一个合作意向。

销售主管先派A、B两位业务员去宾馆拜访这位经理,两个人贸然前去,都挨了一顿骂,带着失败的消息回到公司。销售主管在希望渺茫的情况下,决定让刚毕业的C去碰碰运气,只当锻炼新人。而这时,距采购经理离开的时间只剩下三天了。C并没有急于去宾馆,而是通过各种渠道详细了解采购经理的奋斗历程,弄清了他的毕业学校、处事风格、兴趣爱好以及最后三天的日程安排。

这些准备工作用了C一天的时间。到了第二天一早,C仍然不急于拜访这位经理,而是回到公司,整理了一个小时的资料,把公司产品和竞争对手的产品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并将能突出自家产品优势的地方全都列了出来,然后把采购经理最关注的耐用性、售后服务等关键点进行了非常具有诱惑力的强化。其实他已经查明,采购经理今天上午有一个简短的约会,要到十点半才回去,所以,做这些准备工作在时间上是绰绰有余的。

C在十点一刻到了宾馆,在通向经理房间必经的电梯旁等候。十点半,采购经理回到了宾馆,直接上了电梯,C也马上跟了进去。C从经理最感兴趣的话题开始,很快就得到了去经理房间喝咖啡的邀请。后来的事就很简单了,采购经理一次就订购了这家公司一个季度的产品,并且签订了正式合同。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信息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有时能发挥关键作用。

当我们觉得山穷水尽时,不妨把思考点从寻找方法回到寻找信息上来。而新的信息能帮我们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在进一步寻找信息时,也许会发现柳暗花明的转机。

小娜大学快毕业时,如愿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为了继续完成论文,拿到毕业证书,她仍然住在学校的公寓里。按照同学告诉她的乘车路线,小娜每天上班要换乘三次公共汽车,每天早出晚归,回到公寓,草草地吃过晚饭,已经没有时间写论文了。

两个星期以后,小娜觉得苦不堪言。她想请假专门做论文,又怕耽误了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然而,交通路线是不可能缩短的,这个问题怎么才能解决呢?

又是一个清晨,小娜在汽车站等公交车,她漫不经心地浏览各种汽车站牌,忽然,她惊喜地发现,站牌的最下面,有一路公共汽车可以直达离她所在公司很近的一个站点。小娜于是试着乘坐了那趟车,结果她发现,虽然下车后要步行五分钟的路程,但比起转乘三次车,时间还是节省了半个小时左右。

信息很关键(2)

小娜后悔自己怎么没有早点发现这路公交车呢?她开始分析其中的原因——原来,由于事先被同学告知了乘车路线,小娜的脑子里就形成了思维定势,认为只有这一条乘车线路,使她忽视了对新信息的寻求。

从这件小事中,小娜懂得了信息的重要性。以后,凡是在工作中遇到不好解决的问题,小娜总是回到问题的出发点——信息上,要么把已知的信息重新整理一遍,要么去寻找是否有被自己漏掉的信息。而无一例外地,在增加信息量的过程中,小娜总能找到灵感的火花,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现代社会是信息科技日益发达的时代,人们从事的各种工作,都要和信息打交道,甚至大部分时间是用来和信息打交道的。而信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出来。拥有信息量的多少、收集信息速度的快慢、对信息有效利用的程度,都决定了一个人解决问题的水平和能力。解决问题的钥匙,往往就藏在信息中。创意丰富的人,其实也都是占有大量信息的人。

本书提醒你,不仅要重视那些被冠以“信息”名称的信息,更要会筛选、发现、处理信息。“信息管理能力”的高低,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往往取决于一个人是否擅长发现被别人忽视的信息。比如:

出版公司的封面设计师阿伦,最近一直在为新书的封面苦恼。一个星期天,他在乘车时,路边一个广告牌无意激发了他的灵感。于是,新的封面方案受到同事的一致认可,也获得良好的市场反馈。

一次,某办公室“大扫除”,同事们“大刀阔斧”地把堆积了多年的旧文件拿去卖废品,而销售业务员小张,却把丢在地上的“客户资料库”档案袋拾了起来,并从里面挑出几张名片保存。没想到,正是其中一张名片,促成了一单大额的销售合同。

工程师王威,一次和老同学电话聊天,听说行业内某数据指标有所调整。同学只是说说而已,而王威却是有心人,从当天就开始考虑怎么把这个数据变化用在工作中。果然,日后王威的技术革新促成了公司产品的啥,王途人也提升为公司的副总工程师。

业务员大刘,闲来与同行、朋友一起喝酒。席间有人谈到某大企业的老板林总对某餐厅一道名菜有偏好。大刘暗自惊喜——林总正是他久攻不下的客户。于是,大刘在某餐厅订了一桌富有情调的酒席,特意请林总赴宴,终于促成了这单生意。

重视信息,提高自己的“信息管理能力”,你一定会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

好方法往往最简单

我们常常被事物复杂的表象所迷惑,以为只有复杂的方法才能解决复杂的问题。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美国一家出租高层写字楼的房地产企业,不知怎么接二连三地收到投诉,抱怨等电梯的时间太长。这家企业很重视,马上派人去处理。原因很快弄清楚了,原来这栋写字楼比较高,而且没有设置转台。当时,楼层高的建筑需要设置电梯转台,比如,客人要上30楼,得先乘电梯到20楼的转台,然后再搭乘另外一台电梯上去。

既然找到了原因,那就想办法进行工程改造吧!预算结果一出来,董事长不愿意了。因为改造工程要花好几百万美元,工程结束最少得半个月,这还不是关键,关键是改造期间写字楼上所有办公的公司都得停业。

于是公司召开董事会讨论问题解决方案,一个董事提议,找个心理专家咨询一下,看可否有其他解决办法。

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心理专家很快找来了,在了解了具体情况后,他给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答案——就是在大厅里装上一面大镜子。

结果,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很少有人再对“等电梯时间长”的问题进行投诉。

原来,投诉者都是在写字楼里上班的职员,而他们所在的公司又都是上班时间差不多,乘电梯都在同一时间段内。加之在这里工作的基本上都是男士,一群男士挤在电梯门口狭小的空间内,由于压抑和无聊,总觉得等待时间很漫长。而现在,大厅里放上大镜子,不但扩大了视觉空间,也为平时早上慌慌张张往公司赶、连梳妆都没怎么顾得上的男士们提供了方便,自然使等电梯的时间从心理感觉上缩短了不少。

好的解决方法,往往看似很简单。而这种“简单”的背后,却包含着深层次的思考和对问题“一针见血”的认识。练就这样一双慧眼,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就能用看似简单的小办法办成大事。

英国某家报纸曾举办一项高额奖金的有奖征答活动。题目是:在一个充气不足的热气球上,载着三位关系世界兴亡命运的科学家。

第一位是环保专家,他的研究可拯救无数人,使他们免于因环境污染而面临死亡的厄运。第二位是核子专家,他有能力防止全球性的核子战争,使地球免于遭受灭亡的绝境。第三位是粮食专家,他能在不毛之地,运用专业知识成功地种植食物,使几千万人摆脱饥荒的命运。

此刻热气球即将坠毁,必须丢出一个人以减轻载重,使其余的两人得以存活,请问该丢下哪一位科学家?

问题刊出之后,因为奖金数额巨大,信件如雪片般飞来。在这些信中,每个人皆竭尽所能,甚至天马行空地阐述他们认呜须丢下哪位科学家的宏观见解。

最后结果揭晓,巨额奖金的得主是一个小男孩。他的答案是——将最胖的那位科学家丢出去。

很多时候,我们对最简单的答案,往往想都不敢想,担心那会使自己显得很愚蠢。因实,好办法与坏办法的区别,不在于简单与复杂,而在于谁搞清了问题的本质。当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时,解决起来,有时就会像这个小男孩的办法一样简单。

不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但也不要把简单的问题看得过于复杂。如果安装一面镜子就可以解决问题,那就不要去大兴土木地改建楼房。在解决问题之前,别让思维惯性迷惑了你,而要通过现象抓住问题真正根源所在。

做“动脑型”员工

曾经有一家国内大型企业的总经理,对他的员工这样说:“我们的工作,并不是要你去拼体力,而需要你带着大脑来工作。”

日益激烈的现代市场竞争,要求每一个优秀员工都应该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企业需要的员工,是有创意、有应变能力的员工,是能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员工。有些员工缺乏思考能力,也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总是等着上司的指示,在遇到问题时,不知道多去探求“为什么”,多想想“怎么办”,而是逃避问题,这样的员工不仅不受企业的欢迎,而且在职场上也很难生存发展。

同样一项工作任务,有的员工可以十分轻松地完成,而有的员工还没有开始就时不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前者用大脑在工作,想方法去解决问题。在工作时多动脑筋、勤于思考、善用大脑工作的员工,必定比推脱责任的员工更有工作绩效。

一家建筑公司在为一栋新楼安装电线。在一个地方,他们要把电线穿过一条20米长,但直径只有3厘米的管道,而管道砌在砖石里,并且拐了五个弯。他们开始感到束手无策。

后来,一位爱动脑筋的装修工想出了一个非常新颖的主意:他到市场上买来两只白鼠,一公一母。然后,他把一根电线绑在公鼠身上,并把它放在管子的一端。另一名工作人员则把那只母鼠放到管子的另一端,并轻轻地捏它,让它发出吱吱的叫声。公鼠听到母鼠的叫声,便沿着管子跑去找它。公鼠沿着管子跑,身后的那根电线也被拖着跑。因此,人们很容易地把两根电线连在了一起。就这样,穿电线的难题顺利得到解决。这位爱动脑筋的装修工也因此得到了同事们的喜欢和老板的嘉奖。

所以,不管工作有多忙、多困难,都应该在必要的时候停下来好好想一下,而不要觉得事情只能到此为止了,再怎么努力也没办法了。只有在工作中主动想办法解决困难、坚持不懈、不找任何借口的人,才能成为公司中最受欢迎的员工。

1952年,由于受经济风波的影响,日本的东芝电器公司积压了大量的电风扇销售不出去,为此,公司的有关人员虽然绞尽脑汁想了很多的办法,但销量还是不见起色。看到这个情况,公司的一个基层小职员也努力地想办法,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

一天,小职员看到街道上有很多小孩子拿着许多五颜六色的小风车在玩,头脑里突然想到:为什么不把风扇的颜色改变一下呢?这样既受年轻人和小孩子的喜欢,也让成年人觉得彩色的电扇能为屋里增光添彩啊。

想到这里,小职员急忙跑回公司向总经理提出了建议,公司听了这个建议后非常重视,特地召开了大会仔细研究并采纳了小职员的建议。

第二年夏天,东芝公司隆重推出了一系列彩色电风扇,一改当时市场上一律黑色的面孔,很受人们的喜爱,掀起了抢购狂潮,短时间内就卖出了几十万台,公司很快摆脱了困境。而这位小职员不但因此获得了公司2%的股份,同时也成为了公司里最受大家欢迎的职员。

思考,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努力工作是一件好事情,但还要多动脑、多思考,这样才能真正做出成绩,获得成功。

在工作中,若仅仅只按照老板的吩咐去完成任务,那是远远不够的,任何时候都要做一个用头脑努力去想办法、主动寻找方法、把事情做到最好的员工。能从工作中成长起来的员工,都是主动解决问题的“动脑型”员工。

解决问题的秘诀,就在于用大脑去想方法,就在于把自己的智慧投入到工作中。

永远有新办法(1)

人潜在的智力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蕴藏无穷、价值无比。我们能够创造的方法也是无尽无穷的。对问题来讲,永远没有标准答案,永远有更好的方法等着我们去发现。

一位中国商人在谈到卖豆子时,充满了无限的**和智慧,小小的豆子,竟被他想出了几十种发财的方法。

这位商人说:如果豆子卖得动,直接赚钱好了;如果豆子滞销,就分三种办法处理:

一是让豆子沤成豆瓣酱,卖豆瓣酱。如果豆瓣酱卖不动,那就腌了,卖豆豉;如果豆豉还卖不动,那就加水发酵,改卖酱油。

二是将豆子做成豆腐,卖豆腐。如果豆腐不小心做硬了,改卖豆腐干;如果豆腐不小心做稀了,改卖豆腐花;如果实在太稀了,改卖豆浆;如果豆腐卖不动,放几天,改卖臭豆腐;如果还卖不动,让它长毛、彻底腐烂后,改卖腐乳。

三是让豆子发芽,改卖豆芽。如果豆芽滞销,就让它长大点,改卖豆苗;如果豆苗还卖不动,再让它长大点,干脆当盆栽卖,命名为“豆蔻年华”,到城市里的各大中小学门口摆摊,到白领公寓区开产品发布会,记住这次卖的是文化而非食品;如果还卖不动,建议拿到适当的闹市区进行一次行为艺术创作,题目是“豆蔻年华的枯萎”,记住以旁观者身份给各个报社写个报道,用豆子的代价迅速成为行为艺术家,完成另一种意义上的资本回收,同时还可以拿点报道稿费;如果行为艺术没人看,报道稿费也拿不到,赶紧找块地,把豆苗种下去,灌溉施肥,3个月后,收成豆子,再拿去卖。

如上所述,循环一次。经过若干次循环,即使我没赚到钱,豆子的囤积相信不成问题,那时候,我想卖豆子就卖豆子,想做豆腐就做豆腐!

如果这个中国商人不猾地去想办法、找方法,他能像现在这样“满脑子都是生意”吗?一个人有这么多新办法可用,成功离他还会远吗?!

新的办法是永远也想不完的!正是因为那些永不满足、不断探索的精英分子们,在寻找新方法的过程中从不停步,才有了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比如,人们不满足于晶体管计算机的运行效率,从而研制出集成电路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再如,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重达30吨,而正是因为人们不断改进,现在,人们已经使用掌上电脑了。这些进步,都是不断寻找更新、更好办法的结果。

想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永不止步地探索新方法。以下是一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例子,看看它们对你有什么启示?

替代法

符拉迪斯拉夫·伯罗用一个小球替代了钢笔笔尖,于是圆珠笔就诞生了。

为了解决罐头食品不能保鲜的问题,克拉伦斯·伯德埃在加拿大北极圈中的冻鱼身上发现灵感,用冰冻替代罐头食品的制造,开创了冰冻食品业。

为了解决售货员人手不够的问题,商场推出了自选商品的购物方式,于是产生了超市。

施乐研究中心用“点触”方式来操作计算机,苹果公司以营利为目的改进了它,结果世界上最简单的计算机系统就诞生了。

在爱尔兰,提供住宿和早餐的家庭小旅店已经取代了旅馆,并且成了这个国家旅游业的核心。

组合法

为了把耳机与收音机的功能结合起来,索尼公司发明了随身听。

高压锅炸熟的鸡和一种特殊的调料相结合,成为肯德基炸鸡。

尼龙袜与紧身短裤结合产生了连**。

沃尔特·迪斯尼把米老鼠与旅游结合起来,创立了迪斯尼乐园。

商店与停车场连在一起就产生了购物中心。

通用汽车公司把分期付款和提供不同漆色的销售方式结合起来,结果建立起了世界最大的汽车公司。

改进法

直轮溜冰鞋现在是一种年销售额数百万美元的畅销货——它不过是把原来并排的四只滑轮重新排成一列滑轮。

永远有新办法(2)

橄榄球是由英式足球改进而来的,垒球则来自于棒球。

扩大法

麦当劳把汉堡包放大,这就生产出了巨无霸汉堡。

沃马特公司通过庞大的廉价商场销售商品,已经成为世界上营利最多的零售连锁公司。

JVC公司发明了3小时的录像带,以此击败索尼公司,而且确立了新的国际规格——因为这种长度的录像带使购买者能够录下完整的体尤赛。

减少法

在澳大利亚,第九电视网的凯瑞·帕克(Kerry Packer)缩短了板球比赛时间,发明了一天一场的板球赛,使之成为一个收视率很高的新的夏日电视节目。

职场箴言

任何问题都有一个以上的答案,最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案未必是最好的。

直觉和逻辑是同等有效的方法,你使用哪个方法取决于问题的性质。

问题常常需一重新定义,因为问题者的原有定义往往是错的。

如果我们满足于表面的答案,我们就无法真正解决那个问题了。

高绩效员工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因为他们善于捕捉信息,抓住机遇。换句话说,他们善于把“问题”变成机遇,变成高绩效的资本。

先找问题的薄弱点

问题的薄弱点,就是问题最容易解决的部分。解决问题,应该先从最容易解决的、最有把握的部分做起。这就好比士兵在战场上,一旦找到了敌人防线的“突破口”,就会形成“势如破竹”的局面,而敌军一方则是“兵败如山倒”了。解决问题也是一样,先找到最容易的部分,由易而难,于是“难”题也“不难”了。

选择薄弱点,并不意味着避重就轻。解决问题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先做最有把握的事情,这样由易而难,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对这项任务越来越熟悉,心里自然会树立一种信心,下一步会更加得心应手。即使困难越来越大,我们也能够沉着应付,不失方寸。

先做最有把握的事情,好比果农在摘果子时,先摘好摘的果子。这是一种很有效的作法。如果一上来就要做最困难的事,那么你将会很容易遭受失败。把一个庞杂的问题交给刚刚进入公司的新手,他常常无法一下子就能够把问题解决好。只有在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之后,才能够顺利完成任务。而每一个刚从事某一领域工作的新人,他们积累经验的过程,也都是先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从最容易入手的地方开始的。一步接一步的成功,能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同时也让同事、老板和客户对他们充满信心。

查斯特·菲尔德博士说:“从一个易于成功的对象开始,成功就显得容易了。”无论解决什么问题,我们先从一个易于成功的点开始,逐渐推展到较为困难的部分,往往会比一开始就从事高难度的工作成功的几率要高得多。

即使你在某一领域已经培养出高度的技巧,也应该抑制自己贪功冒进的欲望,先做最有把握的事情。把你的目光稍微放低一些,以轻松的心情把最有把握的事情做好,才是最有效率的办法。

咨询师王刚为刘军的股票经纪公司提供咨询服务。由于王刚是新入行的年轻人,刘军对他并不看好。然而,王刚的办法是先找到自己最有把握的地方,这也就是客户防线最薄弱的地方。

王刚的优势,在于他已经对销售资料进行了分析,并推导出一系列结论。于是,他准备就他的发现与客户进行沟通。他安排了一个由客户企业各部门(如销售、交易、研究等)领导参加的说明会。

由于王刚已经通过对数据的实际分析,把问题的真相揭开了,所以他便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他的发现。他的结论像重锤一样,给了刘军这些非常有经验的经纪人重重一击。

王刚的这个说明会产生了两个效果:首先,它使那些当初对王刚的结论不以为然的主管们确信,他们有问题,而王刚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其次,由于王刚提出了自己的发现,他们对王刚的态度大为改变,这使得王刚下一步的工作容易了许多。会议之后,王刚成了随时帮助刘军解决问题的正式顾问。

通过先做最有把握的事,王刚获得了客户的信任和支持,客户更有热情了,自己的工作也更容易、更有进展了。

当一个人在学习和工作中达到所谓的“停滞点”时,从问题的最薄弱处下手,从最容易的地方开始,先做自己擅长的、有把握的事情,往往特别有效。所谓“停滞点”,便是到达那一点时,再用功也无法获得更多进步。这时,若是硬逼着自己冲过这个“停滞点”,便很可能产生紧张、困难等感觉。甚至形成恶性循环——越想解决问题,就越解决不了。越想闯过去,就越是原地打转。这时,你可以稍微放松一下,先做最容易的事。

举重运动员在遇到这种现象时,一般的训练方法是减轻负荷的重量,去练一些易举的重量。阿尔伯特·顿佳拉保持世界打字速度冠军多年,每当他达到“停滞点”时,他就练习“慢打”——用比平时慢一半的速度打字。

先从最容易、最有把握的事情做起,这是一个提高工作能力的重要方法。

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

我们常被一些问题的复杂性所吓倒,但你是否尝试过,将这个吓倒了你的大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来解决呢?因为分解之后,每个小问题都是解决起来轻而易举的,你就可以“各个击破”了。

约翰·冯·诺伊曼是20世纪最杰出的数学家之一,他在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1954,约翰·冯·诺伊曼被总统任命为美国原子能委员会成员。他多年的老朋友斯特劳斯是这样评价他为该委员会服务的情况的:

“从他被任命到1955年秋,约翰干得很漂亮。他有一种使人望尘莫及的能力,最困难的问题到他手里,都会被分成一件一件看起来十分简单的事情,而我们所有的人都奇怪为什么自己不能像他那样清楚地看透问题的答案。用这种方法,他大大地促进了原子能委员会的工作。”

把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个易于解决的小问题,这确实是一种令人赞叹的天赋。我们工作中的问题,也常常是错综复杂的,我们很难将问题一下子完美解决。这时,我们就可以尝试将问题分解,这样远比毫无头绪地寻找一个“一蹴而就”的方法要实际和有效得多。

罗马城不是一夜造成的,而是一天一天地逐步修建的。解决问题也是如此,有耐心,从局部问题入手,不知不觉中你会发现,全局问题已经被解决了。从局部问题入手,将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这一原则可以应用到任意一个地方。

1983年,伯森·汉姆徒手登上纽约帝国大厦,在创造了吉尼斯纪录的同时,也赢得了“蜘蛛人”的称号。

美国恐高症康复协会得知这一消息后,致电“蜘蛛人”汉姆,打算聘请他做康复协会的心理顾问,因为在美国,有数万人患有恐高症,他们被这种疾病困扰着,有的甚至不敢站在椅子上换一只灯泡。

伯森·汉姆接到聘书后,先是打电话给协会主席诺曼斯,要碎一查他们协会里的第1042号会员的情况。这位会员的资料很快被调了出来,他的名字叫伯森·汉姆!就是“蜘蛛人”自己!原来,这位创造了吉尼斯纪录的高楼攀登者,本身就是一位恐高症患者。

诺曼斯对此大为惊讶。一个站在一楼阳台上都会心跳加快的人,竟然能徒手攀上300多米高的大楼,这确实是个令人费解的谜,他决定亲自去拜访一下伯森·汉姆。

诺曼斯来到费城郊外汉姆的住所。这儿正在举行一个庆祝会,十几名记者正围着一位老太太拍照采访。原来伯森·汉姆94岁的曾祖母听说汉姆创造了吉尼斯纪录,特意从100公里外的葛拉斯堡罗徒步赶来,她想以这一行动为汉姆的纪录添彩。谁知这一异想天开的想法,无意间竟创造了一个94岁老人徒步行走的纪录。

《纽约时报》的一位记者问她:“当你打算徒步而来的时候,你是否因年龄关系而动摇过?”

老太太神采奕奕地笑了:“小伙子,打算一口气跑100公里也许需要勇气,但是走一步路是不需要勇气的,只要你走一步、接着再走一步、然后一步再一步,100公里也就走完了。”

诺曼斯趁着这个机会,赶忙问伯森·汉姆:“你高楼攀登的诀窍是什么?”

伯森·汉姆看着自己的曾祖母说:“我和曾祖母一样,虽然我害怕300多米高的大厦,但我并不恐惧一步的高度。所以,我战胜的只是无数个‘一步’而已。”

在我们的工作中,也有许多通过将问题分解,然后一一解答,从而解决了一个大问题的实例。例如编写一个计算机软件程序,这个软件可能要有非常巨大的功能,但是再强大的软件都是通过一个个小部分编写来实现的。

我们也许没有能力一次就取得一个大的成功,但我们可以积累无数个小成功。不管哪种看似是无法解决的困难,被分解之后,解决起来就轻而易举了。

模仿成功的办法

运用模仿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可以说是一种借鉴他人经验来获得自身成功的方法。

沃尔玛连锁百货公司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曾经说过:“其实我做的每一件事的方法都是从别处学来的。”

潜能开发权威安东·罗宾也曾说:“在我看来,模仿是通往卓越的捷径。也就是说,如果我看见有人做出让我羡慕的成就,那么只要我愿意付出时间和努力,也可以做出相同的结果来。”

许多人能解决问题或是获得成功,都是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加入自己独特的元素,从而将原本属于他人的创意变成了自己的创意。

在大约20多年前,美国报纸曾经以“一个针孔价值百万美元”为大标题,竞相报道一个小发明。据说这一发明就是通罐接性模仿来获得的。

当时,美国制糖公司每次把糖输出到南美时,砂糖都在海运中变得潮湿,损失很大。为了克服这个缺点,他们花费了许多时间和金钱,邀请专家从事研究,但始终找不出一个良好的方法。

该公司有个工人,他也在动脑筋,希望能够想出一个简单的防潮法。后来他终于发现在糖包装盒的角落上戳个针孔,使它通风,就能达到防潮的目的。

由于这个方法,竟然使糖横渡大西洋而不至于潮湿了。这位工人也因此获得了丰厚的报酬。

一位先生听了这消息之后,立即激起一股模仿的冲动,希望自己也能够戳个洞防湿或防蒸汽,以获得专利权,于是他便东戳西戳地开始研究。

他到处做戳孔实验,最后竟然发现,在打火机的火芯盖上钻个小孔很有价值。普通打火机注一次油只能维持10天,打孔之后,却能一次注油保持50天之久。他马上向政府申请专利,然后开始大量生产这样的打火机,结果销路极佳,赚取了大量的财富。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嫁接性模仿的思路,案例中的这位先生是不会产生这样的发明创造的。当然,我们并不主张大家整天都去寻找各类“小孔”,而是提倡一种模仿的理念:当你发现好的想法、经验时,你完全可以借鉴,在理解、创新之后,将其变成自己的东西。

模仿别人已有的成功办法,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能生硬照搬,不然就成了“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了。模仿别人,也要模仿中有创新。正如齐白石老先生教育学生时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其实,模仿本身就是创新的手段之一,创新并不排斥模仿,从成本与效率的角度看,创新中应该包含模仿。有创新性的模仿,本身也是一种创新。

有这样一则寓言,讲述了模仿不当的危害性:

一个人到树林里砍倒一棵树,并动手把它锯成木板。他在锯树的时候,把树干的一头搁在树墩上,自己骑在树干上;还往锯开的缝隙里打一个楔子,然后再锯,过了一会儿,又把楔子***,再打进一个新地方。

一只猴子坐在一棵树上看着他干这一切,心想:原来伐木如此简单。

这人干累了,就躺下来打盹。猴子见是机会,从树上飞快地爬下来,也骑到树干上,模仿着人的动作锯起树来。可是,当猴子要拔出楔子时,树一合拢,夹住了它的尾巴。

猴子疼得尖声大叫,它极力挣扎,把人给吵醒了,最后被人用绳子捆了起来。

所以,模仿也要有创新,不能机械照搬,依葫芦画瓢。解决问题的窍门,在于你会不会把别人的方法正确地拿来使用,生搬硬套式的模仿,只会弄巧成拙。成功的模仿,要针对具体问题,对前人经验灵活地选取。同时,不能只满足于模仿,要通过模仿渐进式地实施创新。

向别人寻求帮助(1)

一个星期六的上午,一个小男孩在他的玩具箱里玩耍,忽然,他在玩具箱的中部发现一块很大的岩石。小家伙开始挖掘岩石周围的沙子,他手脚并用,岩石便被他连推带挖地弄到了箱子的边缘。不过,这时他才发现,他无法把岩石向上滚动、翻过箱子的边板。

小男孩憋足了力气,手推、肩挤、左摇右晃,一次又一次地向岩石发起冲击,可是,每当他刚刚觉得取得了一些进展的时候,岩石便滑脱了,重新掉进箱子里,还不小心砸伤了自己的手指。最后,他伤心地哭了起来。

这时父亲走了过来,问他为什么哭。小男孩说:“石头太重了!我已经想尽所有的办法,可还是不能搬动它。”

“不对,儿子,”父亲认真地纠正道,“你还没有想尽所有的办法——你没有请求我的帮助。”

说着,父亲弯下腰,轻松地抱起岩石,将岩石搬出了箱子。

在所有的办法当中,有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那就是寻找别人的帮助。在注重团体精神的职场中,这个办法尤其奏效。

世界上高最的植物当属美国加州的红杉。红杉的高度大约是90公尺,相当于30层楼那么高。一般来说,越高大的植物,它的根理应扎得越深。但科学家却发现,红杉的根只是浅浅地浮在地面而已。理论上,根扎得不够深的高大植物,是非常脆弱的,只要一阵大风,就能将它连根拔起。红杉又如何能长得如此高大,且屹立不倒呢?

结果,科学家研究发现,红杉必定是大片大片地生长在一起,从来没有脱离种群单独长成大树的红杉。每一个种群的红杉,彼此的根都紧密相连,上面的树枝也是一株接着一株,结成一大片。自然界中再大的飓风,也无法撼动几千株根部紧密连结、占地超过上千公顷的红杉林。除非飓风强到足以将整块地掀起,否则再也没有任何自然力量可以使红杉动摇。

互相的支持,使红杉不需耗费能量,像一般植物那样扎下深根,它用扎深根的能量来向上成长,所以它长成了最高的植物。

成功不能只靠自己的强大,成功需依靠别人。同时,只有帮助更多人获得成功,你自己才能更成功。正如根部相连的红杉树一样,以充分而紧密的合作关系,创造出不可动摇的大事业。

同样,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重视集思广义的重要,广泛地伸出自己的学习触角,和广大的资讯网络结合,去吸收更丰富的成功知识及经验,来提供自己赖以迅速成长的养份,而不必耗费能量去独自盲目地钻研。借助团队的力量,我们才能成长为成功之林中的一个大树。

优秀员工之所能把工作中的问题解决好,比他们自身能力和创造性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他们重视团队协作的力量。他们没有把个人的业绩看作“私有物品”,也没有对团队的问题“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只经营自己“本职范围”那“一亩三分地”,而是坦率大方地把自己的问题拿出来给大家“分享”,共同地从问题中学习、进步。

然而,很多人因为害怕同事抢了自己的风头,夺走自己的利益,不愿意与他人配合;或者因为面子问题,不愿意向别人请教,不愿意表现出自己不如别人。这些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更不利于个人的成长。

安赛尔是一家路桥建筑公司的职员。一天,上司让他和一个同事一起核算一个建筑项目的费用。为了尽快完成工作,安赛尔和同事进行了分工,各自集中精力完成自己那一部分。

然而,核算进行到三分之二时,安赛尔对其中一个数字把握不准,不知道核算公式是否正确。怎么办呢?安赛尔左思右想,最后,还是不愿意请教同事。虽然同事曾经明确表示过,如果有需要帮助的地方尽管说,但安赛尔不想让同事觉得自己的工作能力逊色于他,更害怕传到上司的耳朵里,影响自己在上司心中的形象。犹豫再三,安赛尔按照拿不准的公式进行了核算。

结果,安赛尔真的把公式弄错了,预算费用出现了很大的误差。后来,发生了一系列事故,都与这次核算失误有关。巨大的资金空洞,几乎把整个公司拖垮。而公司管理层追究这次责任,给予安赛尔解雇的处分。

向别人寻求帮助(2)

而斐尔的做法与安赛尔完全不同——他是一家电器公司的销售主管,业绩斐然,一直是同事们羡慕的对象。可很少有人知道,斐尔刚刚来到这家公司时,业绩却非常差。那时斐尔对销售工作非常陌生,于是他经常向同事们请教。然而同事们怕他抢了自己的客户,没有一个人坦诚相告。

但斐尔还是锲而不舍地询问、学习,一有机会,就向公司上上下下的同事请教业务知识,不放过公司的每一个人,不放过任何一个熟悉业务的机会。

有一次,斐尔与公司的门卫闲聊,无意中发现门卫对公司业务非常精通,而且凭着自己的人生阅历,对如何与客户打交道也颇为在行。斐尔很惊喜,和门卫畅谈了很久。以后,但凡遇到困扰自己工作的各种问题,他都诚恳地请求门卫给予帮助。门卫被他的诚意打动了,耐心地为他指点“迷津”。结果,斐尔如愿以偿,在门卫的帮助下,他和客户打交道越来越得心应手,工作也越做越出色。

后来,斐尔做上销售主管后,他总是热情地帮助自己的下属解决问题,耐心地指导新职员,也鼓励销售业务员之间坦诚帮助。于是在公司的销售部门,形成了良好的团队氛围。斐尔认为,虽然有时信息的共享会使个别销售业务员的利益受些损失,但从长远角度看,只有良好的团队协作,才能使大家共同获益,共同进步。

问题永远难不倒人,只有人才会难倒人。人帮人,则没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而人与人之间要是互相拆台,拒绝合作,小小的问题也会成为长久的扯皮,最终变成危害大家的大问题。

就像红杉的高大来自于互相的扶持,成功的团队来自于互相合作,个人的力量很难解决好一切问题。在团队中,我们总要依赖别人的帮助,所以我们必须猾给予别人帮助。互相帮助,才能共同解决问题。每个人都承担问题的一部分,供献自己的一份智慧,再大的问题也会一点点化解。

当问题降临时,只要猾面对,诚恳地向团队寻求帮助,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你就会发现:有那么多乐于帮助你的人,工作中的问题总能顺利地迎刃而解。

为什么老板“总谈虚的”

喜欢逃避责任、逃避问题的人,总是希望上司的指令越明确越好,这样自己在工作时就可以不动脑子,按部就班地执行就可以了。

当然,他们最怕碰上那些弄出一堆问题交给自己去解决的老板或上司。他们经常抱怨,老板或上司把自己叫去布置工作,只是给一些方向性的指示,谈来谈去总是摸不到头脑,不知道上司到底想要自己做什么、怎么做,总之,他们“总谈些虚的”。

小林跳槽来到一家新开办的管理杂志做编辑,虽然杂志的发行量很小,但小林觉得,参与一个处在创业阶段的组织,自己能获得更多的机会,加上杂志涉及的是很有前景的企业管理领域,所以,小林很看好自己的工作。

然而,仅仅工作了两天以后,小林就非常不满了。主要的原因,就是主编总不给自己“有用”的指导,也不明确告诉自己开展工作的具体方法,每次找他请示工作,他张口闭口全是些“空话”,比如杂志社的远景展望、宏观的计划等等。

比如,主编要求自己在半个月内完成一个栏目的组稿工作。可当小林向主编请教如何约稿时,主编只是泛泛地说:“我们的作者和被采访对象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企业界人士、知名作者、学者及部分政府官员。”然后告诉小林杂志社的稿费标准等等,就再没下文了。

杂志刚刚创办,没有响亮的名气,没有读者投稿,小林试着给几家知名企业打了电话,但是没有人愿意接受他的采访。于是小林从媒体上摘录一些稿件,按照杂志的要求进行了改编。他心想,反正这是一份不怎么样的杂志,找些二手的稿子凑合一下就行了。然而交稿时,主编只看了一眼,就说:“我们的杂志不是文摘,稿钾须是作者原创的。

向别人寻求帮助(3)

小林一时很生气——为什么主编不事先说明这一点呢?这个主编太不像话,向他请示工作,和挤牙膏一样。而且只谈虚的,让自己无所适从。

然而,转念一样,获取原创稿件,也是编辑的基本职责啊!把这个难题解决了,以后还有什么工作能难倒自己?于是,他准备用自己的实际工作,给主编一个“下马捅,让主编看到自己的实力。

当天,小林从下午直到半夜都泡在网上,从各家企业网站和一些个人博客中,搜索有价值的文章,然后发电子邮件联系作者。其中一篇文章的作者是一家企业的宣传主管,小林设法得知了他的电话,向这位宣传主管致电,建议由自己到企业中去采访,并刊登在杂志上,更能起到宣传该企业的作用,宣传主管欣然同意了。几天后,当小林拿着内容丰富的稿件交给主编时,主编除了表扬他,再也说不出什么来了。

很多人在工作中,都会遇到与小林类似的情况——主管不对你的工作做具体指导。究其原因,最坏的可能是主管故意刁难你。然而,现实中这种情况是极少见的。一般情况下,假如上司“总谈虚的”,会有以下几种可能:

其一,这可能是上司在有意考验你独立解决问题和在压力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新员工,最可能遇到这种情况。

其二,公司确实在这个领域也处在探索阶段,上司本人也没有更明确的认识和更多有益的经验,需要用你的智慧来与公司一起来研讨这个问题。

其三,这只是你个人的感受——因为你和上司的工作水平存在差距,使你不能完全理解上司的意图,于是产生了“他为什么只谈虚的”的错觉。

这几种可能,有的是上司的失误,有的是你的失误。然而不论究竟是谁的原因,都是你获得进步的机会,这个机会你应该抓住:

如果真的是上司的有意考验,你就应该设法证明自己有独挡一面的能力,并且能够在压力下顺利完成工作,让上司对你刮目相看。

如果老板或上司本人对这个问题也是一片茫然,你就应该开动脑筋,主动供献你的智慧,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助于你在公司中脱颖而出。

如果真的是你的思想方法和上司有一定差距,或者在认识上没能与公司达成一致,你更应该努力学习,弥补差距。

不要指望上司和老板把一切工作都为你安排好,也替你把所有问题都解决掉。工作中的问题和不确定性因素,正是你必须面对的东西,也是体现你水平的机会。不仅如此,这些不确定的因素,还能帮你提升自我、迅速学习。只要自己有了实实在在的本领,还怕上司的指令“不实在”吗?

以心换心,解决两难问题

两难问题是所有问题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所以称其为“两难”,难就难在有两种可能的选择,无论哪一种选择,都有利有弊,让人们处于进退维谷的困境。能否解决两难问题,体现了一个人解决问题的最高境界。

解决两难问题,必须遵循以心换心的原则,真心对人,诚心对事,争取“双赢”,力求“全胜”。在某些原则问题上不能妥协,在具体操作中又要体现灵活性。对事,要坚持原则;对人,却要讲究人情。

小施特劳斯是“圆舞曲之王”老施特劳斯的儿子。当年,母亲被老施特劳斯遗弃后,对小施特劳斯苦心栽培,使他有了很大的成就。但老施特劳斯运用自己在音乐界的权威,令维也纳各大舞厅都把小施特劳斯拒之门外,小施特劳斯只好到城郊一家咖啡馆的花园里举行露天音乐会。

音乐会上,小施特劳斯的每一个节目都迎来热烈的掌声。其中圆舞曲《理性的诗篇》,在如痴如醉的观众要求下,竟然反复演奏了十几次之多。就连台下老施特劳斯的经纪人,也忘情地鼓起掌来。

最后,小施特劳斯请观众们安静下来。在他指挥下,乐队奏起了节目单上没有的一曲柔和乐章。听众们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竟是老施特劳斯最负盛名的圆舞曲《莱茵河畔迷人的歌声》。大家终于明白了它的深意:小施特劳斯演奏父亲的这部作品,不仅表达了子女对父辈的敬意,也是希望父亲宽恕的一种请求。台下,人们都不由得热泪盈眶,小施特劳斯的艺德、人品感动了维也纳的观众。

在这个故事中,小施特劳斯用“情理结合”的方法解决了两难问题。首先,他以高超的演奏,体现了自己的能力,即使是自己的父亲,也别想压制住,这是理;同时也表现了自己宽广的胸怀,对父亲的情感,这是情。情理结合,产生了出人意料的好效果。而下一个案例,则是用双方兼顾的“双赢法”,解决双方的争端。

一天,一家酒店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原来,住在酒店里的一位外宾非常喜爱北京的风土人情,租了一辆人力三轮车去北京的胡同游玩。回来结账的时候,却和人力车夫争吵起来。

人力车夫要求外宾按标价付给自己180元钱,而外宾觉得这趟行程最多值100元钱。于是两人就开始讨价还价,争执到最后差点打了起来。酒店只好出面来调解这个僵局,在两人之间不断协调,希望找到一个最好的中间价,使双方都能接受。调解到最后,人力车夫最少要收160元钱,而外国客人最多只愿意出140元钱,双方都不愿意再让步。于是,问题又僵住了。

就在这样僵持不下的时候,酒店的大堂经理做了一个分析: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价钱上,而是在两个人的面子上。因为双方都还不至于为这区区20元钱而大动干戈,而之所以这样“寸土”不让,关键在于事关面子,双方都要争一口气。要想解决问题,就必须想办法同时保住两个人的面子,能让他们下得台来。

而如何才能使两个人都觉得没有丢面子呢?终于,见多识广的大堂经理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外国人都有给服务员小费的习惯,那么就让外国客人再给人力车夫10元钱的小费,变成150元钱。外国客人觉得车费还是140元,就接受了。而那个人力车夫觉得有10元总比没有10元好,外国客人已经让步了,总算挽回点面子,也同意了。

这样,终于把这个问题完美地解决了。

以上两个案例中的“两难问题”,都是凭着兼顾问题的两方面、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点、实施对症下药的办法,从而做到了问题的合理化解。

想解决两难问题,首先要善于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需要和难处;其次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这样才能公平合理地解决问题。只要我们将心换心,抱有一种合谐、双赢的态度,从多角度进行思考,不管是多么麻烦的两难问题,总能有解决方法。

有毅力才啃得动硬骨头(1)

士光敏夫是日本经济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当年他重整东芝公司的时侯,曾经遇到了资金严重不足的困难。

当时正是战后,要筹到资金非常不容易。一天他去了一家最有希望能够贷款给他的银行,向他们申请贷款,但是主管贷款的部长对他十分冷淡。后来,经过他的不断努力,虽然部长的态度稍微有所好转,但对贷款问题却绝不松口。

终于到了最危急的时候——如果在两天内仍然没有资金投入,那么公司将不得不全线停工了。没有办法,士光敏夫决定破釜沉舟:“怎么也得迫使部长就范!”

他让秘书给他找了一个大包,在街上买两盒盒饭放在里面,然后赶到银行。一见部长,他就开始软磨硬磨,希望给他贷款。但对方就是不答应。

双方又展开了一场舌战,不知不觉已接近下午下班的时间了。当营业部的下班铃声拉响时,部长如释重负,提起公文包准备回家吃饭。

然而令部长意想不到的是,士光敏夫像变魔术似地从袋子里拿出两盒盒饭,说:“部长先生,我知道你工作辛苦了,但是为了我们能够长谈,我特意把饭准备好了。希望你不要嫌弃这寒酸的盒饭。等我们公司好转后,我们再感谢你这位大恩人。”

面对他这份“无赖劲”,部长真是无可奈何,无话可说。不过,他也开始有些欣赏士光敏夫的这份执著——这样坚毅不屈的人,相信他应该有还贷的能力。最终,银行批准了士光敏夫的贷款申请。

士光敏夫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肯坚持,没有攻不破的难关。很多俗语,比如“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车到山前必有路”,都说明了毅力和忍耐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有时,我们就要学学士光敏夫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

不过,采用这种拖、磨的办法来攻克难关时,我们也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刚性与韧性相结合。俗话说,“软磨硬泡”,就是要软和硬结合起来。不要一味地坚持己见,不要有攻击性,那就给人以无理取闹的印象了。而是要采取温和、和平的办法,不要给对方造成负担。

第二,要谦虚谨慎,把自己摆在下位,让对方居于上位。这样,就使对方有一种心理上的优势感,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戒心。

第三,要抓准时机。既要坚持不懈,不给对方“喘息”的机会,也要在对方稍有松口时,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实施下一步计划。

工作中,我们越是觉得事情很难办,越要尽到最大努力,有“非啃动硬骨头不可”的志气,自然会折发感化对方,自然会“熬”到问题“投降”。每当我们说自己“不行”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并没有把全部潜力发挥出来!所以,我们永远不要先把问题分成“能解决的”和“不能解决的”,而要先问一问自己:我们是否已经竭尽全力了?

撞了南墙要会开门

遇到难题时,能百折不挠、坚持到底、竭尽全力、不达目的不罢休,固然是一种很好的精神。然而,解决问题还需要有一定权变性,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机制宜。不能遇到什么问题,都一味地往前冲,不撞南墙不回头。

更多的时候,要学会知难而退,转移路径。能进也能退,这才是一种完整的智慧。必要的退,恰恰是为了更好的进。

胡小姐是一家外资保险公司寿险顾问。保险行业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行业,有些客户,一听“保险”二字,首先就产生抵触的心理,甚至避而不见。而胡小姐,总能把别人的抵触情绪化解掉,她又是怎样创造这个奇迹的呢?

比如,有一次,朋友介绍胡小姐去约见一位企业老总,她兴冲冲来到对方的公司,却没想到,一见面,这位老总就给她来了个下马威,老总说:“你这么年轻、漂亮,学历又这么高,干点什么不好?为什么要卖保险?我就没发现保险有什么用处,至少我自己从来不买保险。”

有毅力才啃得动硬骨头(2)

照一般人的做法,是立即进行辩解。但胡小姐反其道而为,她面带微笑地说:“其实,我也奇怪自己怎么跑到保险这行中了?我是通过朋友介绍来做保险的,做了一段时间,心里很矛盾,正在犹豫。请您帮我总结一下,保险业到底有哪些不好?”然后,她就拿出一个本子,开始记录。

对方见她这么诚心,就开始一一讲述保险业的不好,总结了四条,就再也说不出来了,于是他说:“当然,保险业也不是什么都不好,它也有好的一面。”

胡小姐就等着这句话:“我知道您是学经济的,关于保险的好处,想必您也总结得比我好。”于是,这位老总开始谈保险业的好处,胡小姐又随时在一旁引导,总结出来的保险的好处越来越多。

当谈到一定程度时,胡小姐说:“谢谢您的总结!您看,保险的长处有七条,短处有四条,您说,我该不该选择这个行业呢?”

老总先是一愣,然后哈哈大笑:“我本来对保险是很反感的,经你这么一说,我就下决心投保了。你帮我做参谋吧!我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保险计划?”于是,胡小姐签下了平生最大的一个保单。

同样是保险业的好处,由胡小姐的口中说出来,客户很可能是抵触和敌视的。可是争取让客户自己说出来,情况就不一样了。而胡小姐因势利导,让客户自己认识保险的益处,这样等于强化了客户自己的认识。这就是以退为进的好处。

有的时候,想解决问题,就不能“在牛角上钻洞”,也要学会迂回和放弃,做到“有所不为”。这种“有所不为”,也是衡量一个人目光是否远大的标准。成功人士追求事业发展的方式,往往是迂回曲折的,有时需要适当放弃眼前的、短期的利益,去获得更有效的解决方法和更好的发展空间。

当遭遇难题时,不要一味地去撞墙,指望把墙撞倒,而要学会在合适的地方打开一扇门。

职场箴言

只有猾地找方法,才能更好地出效益。

聪明人更要下笨功夫。

不要认为不公平,也许是自己做得不够。

判断是决定的基础,分析是判断的基础。

换个角度,你就是赢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英明的领导者——敢于为下属承担责任
服从让你迅速融入团队(职场规则)
最佳执行力培训教程-责任决定执行
如果我是老板......
出问题,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在职场,服从也要有技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