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书平:小学生信息技术学习中动手能力的培养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2年9月刊

小学生信息技术学习中动手能力的培养

      湖北省恩施市芭蕉侗族乡中心小学  李书平    邮编:445000  

       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开展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在具体的发展历程中,可实现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的相互结合,制定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小学阶段所开展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可在相对有限的时间与范围内,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采取多元化的方法,制定时效措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操作水平,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切实感受到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价值,满足自身今后全面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小学教育   信息技术  动手能力  创新策略

      我国的教育改革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教育工作者在对小学生进行综合能力教育的过程中发现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想象力、专注度以及对学习的兴趣。在学校学习过程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动手活动相比较其他学科而言更加丰富有趣,能最大程度的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在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成为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目标之一,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创新力,改变传统课堂中的糟粕,运用全新的创新教学知识来培养小学生在小学发展阶段的动手能力。本文将针对如何在新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分析。
   
一、现阶段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
缺乏对信息技术的重视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尽管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多年,但是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依旧没有得到高度重视。受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的影响,部分学校与家长过于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却忽略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价值,对于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作用因此被削弱。因没有升学压力使得学生缺乏学习这门学科的兴趣,没有考试压力甚至还会产生倦怠心理。
        2.
忽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更加注重为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却忽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难以切实感受到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魅力,使得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只能够死记硬背却缺乏动手操作能力。这样被动式的教学方法与素质教育理念相违背,难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性与探究性。
      3.
缺乏学习与应用的整合
       
相比较而言,信息技术属于一门综合性学科,只有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才能够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凸显出来。但是,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缺乏对本课程教学的定位,没有主动与其他学科相互整合,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科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开展跨学科主题活动时,实现助力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教学,同时促进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策略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产生浓厚兴趣之后,才能够为提高自身动手实践能力提供基础。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当中,游戏教学法深受学生的喜爱,与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相符合。因此,教师若要将游戏教学法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可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些同时可更好的提高自身动手实践能力。例如,在多媒体作品的制作教学中,教师可适当穿插一些答题类的小游戏,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之后,教师可鼓励学生与同学相互合作共同制作小游戏,彼此相互提出意见不断完善。在制作过程中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也能够得到培养。
       2.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任务型信息技术课堂,是将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基础所建立的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完成相应的任务,属于一种多维互动式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学习与发展。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年龄特点,借助系列化的技术要求,驱动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例如,在学习制作电子表格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为学生布置任务,学生记录自己的本月花销记录,还可简单记录与运算家庭的总支出。另外,学生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运用电子表格建立日记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加强学科间的整合
       
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满足当前发展的需求,教师在为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内容的同时,还应重视信息技术和与其他课程的整合,鼓励学生在其他学科、其他领域当中运用所学习到的信息技术技能。在具体的发展历程中,能够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推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与领域的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学习对象与学习工具。另外,信息技术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好基本教学工作的同时,探究与其他课程相互整合的策略。鼓励学生大胆开展跨学科的主题活动,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
      4.
适当引进竞争机制
     
具备竞争意识之后才能够更好的投入到创新活动当中,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竞争心态与成功欲望,教师可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与兴趣爱好,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彼此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还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例如,当学生学习完与“Word”相关的知识内容后,可展开小组竞赛,既能够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样的竞争方式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与操作水平。教师还可借助案例、微课等导入资源,开展创意制作比赛并激发学生的操作欲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
开发小学地方特色信息技术课程
       
全国通用的部编教材,无论是设计难度还是列举案例,均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难以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内容存在明显的区域性特点,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将适应地区差异作为基础,根据具体发展情况以及地方现实,将地方特色凸显出来,适当融入当地的文化内容,开发一些与学生实际相贴近的内容,校本课程应将地方特色体现出来。可开展具有丰富地方特色的电子制作活动,带领学生观察与分析周边生活,在内容选择与难度设置方面,应注重考虑本地设备与师资力量等因素。在活动选题方面,相互整合课程内容,还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深入钻研。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属于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传统单一化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课堂的要求,难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同时不利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与学习氛围,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这门学科的主动性,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满足新课改提出的各项要求。
       
参考文献
       [1].“
互联网+”环境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优化分析[A]. 刘明晓.2020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 2020
       [2].
综合实践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策略研究[A]. 宋一民.2020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 2020
      [3].
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分析[A]. 热依扎·木沙汗.2020年中小学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大会论文集[C]. 202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
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学科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常见误区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收藏)
探索|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有效整合
信息化环境下小学信息技术个性化教学的实施途径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