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马娜 新课改理念下“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妙用

此文发《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17年9月 

贵州省威宁县中水中学   马娜   邮编:553100

问题教学法源远流长,古希腊就有了问题教学法。在中学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创新教育,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从而转向在课堂中把创新教育的精神进行有效的贯彻,这就要求教学中必须要有新的方法,就像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发现法以及问题式教学法等等。中学历史课程的问题教学是以解决课本出现的问题为重点,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前提,以最终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式,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知识的过程,不仅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而且能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历史教学问题教学法引入的必要性

首先,问题式教学法真正的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向学生展示问题,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进行思考,加之教师对教学节奏的适当调节,并把教学气氛不断搞活起来,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运用生动的教学手段来把教学效果提高。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和学生的实际相符合。

其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当前学生有效进行学习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而且也是学生将来积极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兴趣是指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倾向,它使个体对某事物给予注意,并带有积极的情绪的色彩。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问题教学对此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都具备一定程度上的求知欲、探索欲,这就是他们内在的认识兴趣和需要,并且这些欲望和需要能够在活动成功的情况下得到强化。在问题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探索、解决问题,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当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时,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就会得到强化,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推动力。
    
再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问题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使学生准确地理解问题情境,理解作为理解和解决当前问题的基础的有关知识,从而使学生寻求问题解决的正确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这种作用在历史课堂中尤为显著。通过问题教学,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例如,进行日本明治维新这节课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中国和日本同样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同样处于封建社会后期,同样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为什么中国戊戌变法失败了,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成功了?”这个问题。
     
 最后,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问题教学有助于独立人格的培养。首先,问题教学要求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完成学习活动,不能依附教师,其次,问题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批判思维以及创新思维,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唯书、唯上、唯师,而要进行自己的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问题教学的最大功能是形成创造型的个性。

    二、问题式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1、问题的设置 
  设置疑问的这一过也就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而发现和提出问题则是学生学会创造的一个起点。那么,教师在上课之前就要针对课本的内容设计好若干个问题,并在授课过程中有目的的把这些问题穿插进来,使学生能够有一个明确问题的概念,再引导学生在书本中发现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药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学生带入到历史情境中去,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并启发学生有意识的从问题着手,让问题在整个历史教学中进行渗透。比如: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列强瓜分中国的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从上一节课的内容入手,向学生提问:大家知道我们上一节课中的《马关条约》的危害是什么吗?并循序渐进,再提出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政府向列强大肆的借款,这一借款和如今中国向资本主义国家借款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呢?帝国主义的真正 目的又是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来使学生对资本主义借款的本质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继续进行提问:在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瓜分时的情况怎么样?美国有没有参与到这一瓜分中来,为什么呢?这样,学生就能对门户开放政策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的提出以及学生激烈的研究讨论过后,学生就会一步步的从教材中发现问题,从而使学生的问题讨论能力得到了提升。当然,教师提出的问题可以由浅入深,这样,长此以往,学生的发现问题意的能力会越来越强,视野也会越来越开阔,并且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

    2、问题的思考 
  在教师提出问题过后,学生就进入到了自学探究的阶段,这时一个关键的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1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在学生的自学过程中,要把学习、思考、查询以及提问相结合起来,来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全面的探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充分结合起自己的手上的教材来充分发挥出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让学生在过阔的知识海洋中自由的翱翔。在这时只要教师交易正确的点化,学生就能子啊自己思考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从而能够更加正确的认识。 
    3
、问题的讨论 
  在学生思考过后,学生就进入了问题的讨论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小组之间进行相互的讨论和合作,教师在这时充当的角色是巡回指导,并加以适当的点拨。小组之间合作探究,就是要把所有小组成员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发挥出自己的才智,激发出每一个小组成员的求异思维,从而创造性的把问题进行解决。其实,这一过程,最主要的就是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出自己独到的观点,课堂气氛要尽可能的热烈。 

    4、问题的解释 
  这一过程就是让各小组进行发言,学生 和老师共同进行总结,并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积极的发言,教师要及时的给予正面的评价,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来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即使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教师也不能予以批评,要鼓励他们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对他们的敢于创新进行肯定,并用比较柔和的语言恰当的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在学生激烈的发言过后,教师完整的给出正确的答案。

    三、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设置的基本原则

    问题情境的设置方式尽管是多种多样的,但都必须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1.必须有概括性的新颖的和未知的东西。这是问题情境的难度标志。要使问题具有新颖性,就不能简单地根据答案直接提问,必须换个角度,换个方法,才能设计出新颖的问题。

    未知的东西的最大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在问题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对未知东西的探索,使学生有可能掌握比在一般教学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2.必须能够激起学生学习新东西的愿望和需要。即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H· A·多勃洛留波夫说:“当学生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强制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

    3.要适合于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问题情境的设置不是越难越好,应当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水平 。更具体地说,是要以《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为依据,正确设计问题,使之既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既能启发学生、培养学生能力,又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成功电能实施问题教学,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不仅需要教师对教学进行合理地设计,还需要学校营造民主、自由的氛围。从问题教学的实施上来看,合理、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以及处理学生的回答,是成功实施问题教学的关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问题解决式教学设计在高中历史学科的运用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探究式教学法教学过程
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
图解大学课堂案例教学法
如何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