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冬 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探讨高中历史“三化”教学策略

 此文发《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17年7月第7期

     湖北省建始县第一中学     李冬     邮编:445300

    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历史教学面临许多困惑与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历史课程的时数不足,难以完成教学任务;二是教学实践与课改精神不一致,历史教育、教学的观念、方法陈旧,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三是在实施新课程的准备工作方面存在不足,特别是对新编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学要求难以把握;四是对体例新、容量多、跨度大、要求高的新编高中历史教科书难以驾驭,在实际操作中出现很多问题;五是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储备严重不足,历史素养普遍缺乏,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非常困难。

一、历史教学功能多元化

传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历史学科教学的功能简单化、片面化,集中于毕业、升学功能。新课程实施下,历史学科教学的功能多元化。除毕业、升学功能外,还有人文教育、群体认同与文化传承、认识自我和延长生命、启发智慧的功能。

1 、人文教育功能

一切历史都是人的历史。历史是人类生存发展和精神发展的过程。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文物、历史文献的背后,隐藏着人的喜怒哀乐和内在精神。而人类之所以要研究历史,无非是要认识人类自身。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应该使学生 “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

2 、群体认同与文化传承功能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我国历史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历史课程的群体认同和文化传承的价值,认为历史课程可以使学生 “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的民族创造的文明成果 ”; “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 ……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 ”。

3 、认识自我和延长生命功能

历史却能提升和延长一个人的生命,正如刘鸿武先生所说,它 “可以丰富人生阅历,开阔人生视野,使人们不只是简单的生活在自己的时代、自己的国度里,而是生活在一个时间与空间都更为广阔更为漫长的 '世界历史时空 ’里,从而得以同过去以往时代,同所有地域的人进行跨文化跨时空的对话交流,汲取全人类的智慧和经验,把自己短暂局促的人生融入到世界历史的无限进程中去,获得对自我个体有限性的超越和升华。 ”

4 、启发智慧功能

古今中外,无数哲人毫不吝啬地将一切最美好的词句献给历史: “欲知大道,必先治史 ”, “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 ”,“读史使人明智 ”。历史是过去与未来之间的一座桥梁。 “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就好像站在时间中的一点,惊奇地注视着过去和未来,对过去我们看得愈清晰,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就愈多。 ” 一代伟人毛泽东曾经说过: “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 ”。这里的 “经验 ”,我理解为 “历史 ”。经验是个人的历史,历史是他人的经验。历史是不断进步的,永远不会雷同。从历史中,我们只能抽象出规律和法则,而规律和法则是无法直接解决当代的具体问题的。当代的问题不仅需要历史的智慧,它更需要当代人的创造性。或许这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二、历史教师素养专业化

把握新课程的性质,明确课程改革的目的,树立科学理念,提高教师自身学术修养,这是搞好历史教学的关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

高中历史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历史专业研究人才,不必过于注重和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专业性,而是要通过历史这门课程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这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课改的实验中,历史教学不能再仅局限于知识掌握与能力的培养,更应在此过程养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关心自身发展和人类命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师生共同体验、探讨、领悟历史,大力提升师生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人文学科,它要求历史教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 “如果历史教师能在学生面前展示一种通晓古今中外,博识天文地理的人格魅力 ”,这对学生学习历史会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老师能较好地运用 “以解答问题为中心的讲解法 ”、 “娓娓导来的叙述法 ”、 “入木三分的描述法 ”、 “画龙点睛的概述法 ”,则可以使教师 “在自身以外的教学资源十分缺乏的情况下,实现教学资源价值超水平的发挥 ”。因此,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教学的效果,教师应在完善自身学科知识的同时,必须掌握必要的教育理论,努力提高专业水平。

研究学生,采取措施改变学生的错误观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意义,激发学生参与历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历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就谈不上历史教学改革,只有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师的热情,缺少学生的参与,或者学生参与不充分,新课程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与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念也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而目前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识基本上是处在为应试而学,不得不学的被动状态,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一方面,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其中更有 “广阔的视野、丰富的人文素材、深刻的人类经验 ”,是一门对学生的人生道路将产生重要影响的人文学科,通过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认识到历史课程将有助于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有助于学会用实事求是、科学的历史观来分析、解决问题;有助于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自身的、中华民族的乃至全人类的命运;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个性的健康发展,以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和历史学习的认识。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精选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历史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历史教学活动中来。

在新课程的推进中,教师应防止 “四化 ”:教学目标虚化,即忽视知识与能力目标;教学内容泛化,即忽视教材作用;教师使命弱化,将新课程片面理解为让学生张嘴,老师闭嘴;教学方法模式化,即忽视教师的讲授,特别是重要的历史概念的分析。

三、历史教学内容体系化

研究新教材,科学处理新教材,构建既符合课标要求,又适应学生实际的历史教学内容体系。

岳麓版新课程实验教科书,它具有体例新、观点新、容量多、学术性强、难度大、融通古今中外、内在逻辑严密等特点,它给历史教师展示才华带来了机遇,也给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要积极应对这种挑战,历史教师应该重视以下问题:

1、分析教材结构和内容体系的变化,解析其内在联系,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与其他版本不同,岳麓版新教材单元设计依据但不拘泥于《内容标准》,有所创新,内在逻辑严谨,真正体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新课程特色。比如《必修Ⅱ》,按新课标内容标准有八个专题,先是探究中国经济从古至今的演变,然后再来探讨世界近代经济的演变,由中国再世界这样一种编排体系。而岳麓版教材在充分研究了内容标准的基础上,作了创造性的新设计,第一单元是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把近代中国经济的演变放在世界经济大格局中加以探讨,将课标内容标准中的五、二、四三部分内容糅合在一起;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把内容标准中的六、七两部分内容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专题;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其实也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经济体制的探索,从世界回到了中国;第五单元是经济全球化趋势,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中国的经济建设应该放在这样的世界大格局中来思考和决策。我们应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认真体会编者的意图,解析各单元和每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科学有效地使用教材、理解教材。

岳麓版教材的课文附件部分也很有特色,大致包括 “知识链接 ”、 “阅读与思考 ”、 “解析与探究 ”、 “自我测评 ”和 “活动建议 ”等内容,给我们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了许多素材和信息,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方向和活动方案,我们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好这些课程资源为教学活动服务。

2 、对必修模块教学内容作整体思考,将三部分的内容作有机的整合,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

采用模块来安排高中历史教学体系,是这次高历史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这种以模块为架构、以专题为基本单元的课程体系,在知识的处理上较为灵活,选择性较为明显,便于探究活动的展开。但这种课程体系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知识储备不足的学生而言,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如缺乏对古罗马商品经济发展的了解,就无法理解罗马法兴盛的原因,也无法理解罗马法的基本特点;不了解 20世纪前后的中国政治、经济的变化,也就无法理解三民主义提出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等等。为此,我们建议:

第一,注意初、高中教材的衔接,必要时为高中学生 “补课 ”,简要补充某一历史问题的来龙去脉。

第二,在不违背课标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对三个模块的内容进行整合处理,这样既能加深对某一历史问题的理解,使知识结构更加紧凑、完整,又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比如,可将必修一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和必修二中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必修三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综合起来考虑和设计教学。

3、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优化教学内容。

尽管岳麓版教材结构严谨、观点新颖,学术性强,不失为一本好教材。和其他版本的教材一样,它也存在难度大,容量大,有些地方文字表述生硬的现象。对于这些新教材,目前,在课改的实验区,普遍的反映是老师难教,难处理,学生难阅读、难理解,加上各学校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更加剧了教学的难度。我们建议:

第一、要充分把握课标、理解教材、利用教参,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相对严谨的教学知识结构;理解教材的基本观点,使教学准备工作胸有成竹,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奠定基础。

第二、根据课标要求和教学实际,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它规定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目标要求和内容框架,是教材编写、教学开展、考试命题和教学评价的依据。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历史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师生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教学内容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科书为主要载体,由师生共同确立的、落实于每一次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的基本内容。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是统帅、是依据,教科书是连接课程标准与教学的纽带,是落实历史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载体。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历史教材科书的知识内容就是历史教学内容的全部。事实上,我们接触到的四个版本的高中历史教科书知识内容的范围均有所不相同。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实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处理,可删、可补、可改,确定生动、活泼,入情合理,切实可行,既有利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又有利学生过程与方法的掌握,还有利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熏陶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内容。

上一封 下一封

« 返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_高中统编教材必修模块培训优秀教学课件PPT
高中语文单元教学的构建
2020年第27篇:理解“学习任务群”的几个重点
初中初二八年级下学期下册历史学科教学工作计划,方案下载大全
【原创】高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报告
统编新教材总主编: 高中语文学习已完全颠覆, 要求完整读两本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