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习作推荐:师德,仁德,美德

师德,仁德,美德

——试谈孔子的教育思想

 

    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仁德,致利除害爱人无私的崇高道德;美德,美好的品德,优良的品质、情操和行为。

 

    曾有人对孔子高度评价——“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此语纵使在今天看来,仍然掷地有声。孔子的思想自春秋起便源远流长,在神州大地遍洒文明之光。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便定于一尊。作为儒学创始人的孔子也在后世的一千多年被授予“圣人”的桂冠,直到近代才遭受了命运的沉浮。在饱受太平天国运动“搜得藏书论担挑,行过厕溷随手抛,抛之不及以火烧,烧之不及以水浇。读者斩,收者斩,买者卖者一同斩”的屈辱,新文化运动时遭前所未有的批判、被剥夺其“至圣先师”的崇高地位和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运动时形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摧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孔子渐归正位,剥落了许多政治化的外衣,增加了许多传统文化的内涵。学界将孔子视作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的哲人之一去广泛开展学术研究,一般平民百姓则将其看作一个最重要的文化名人加以推崇。孔子继续再现他的神韵和魅力。

    现代人对于孔子最初的印象大多数来自于《论语》中数不胜数的开头是“子曰”的言论。譬如人尽皆知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又如信手就能拈来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大多数人面对《论语》通常只有肤浅的认识。即便《论语》被众多学者奉为必读经典,读着不知所云的语句亦是味同嚼蜡。让我们只拘泥于孔子风光的圣人形象,没办法去深入了解他老人家真正的形象。

    孔子一生为政治奔波,为宣扬自己的“仁”“礼”主张而多次走遍卫、宋、陈、蔡、楚等国。然而事与愿违,除仕途坎坷以外,孔子五十四岁那年更是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虽然孔子的命运反复无常,但他的人生却是饱满而充实——求学、从政、办教育、编纂典籍。孔子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的精神瑰宝。

    除却深刻而长远的“仁”“礼”主张,身为教育家的孔子的言论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一、首创“有教无类”的办学理念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他不曾将教育当作“产业”,但他一人招收的学生就达三千之多,其中更有七十二人的名号伴随着儒学流芳百世。而且学制也不限于四年。许多学生一旦及门,便终生接受其教诲。

    春秋以前,学在官府,受教育是贵族子弟的特权。孔子开办私学后,提倡“有教无类”,这也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有教无类”,东汉马融说:“所在见教,无有种类。”梁朝皇侃说:“人乃有贵贱,宜同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总而言之,二人言论的中心都是认为此举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为了实现这一原则,孔子在招收学生时表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论语·述而》)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送10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没有年龄、贫富、地域的区别。

    在孔门弟子中,既有小于夫子四岁的秦商、小于夫子六岁的颜由,也有小于夫子五十三岁的公孙龙(子石)、小于夫子五十四岁的叔仲会(子期),学生间的年龄差距达五十岁。甚至还有父子同列孔子之门者,如颜由、颜回父子,曾皙、曾参父子,都曾先后成为孔子的学生。从地域而言,孔子学生的来源除了齐、鲁外,还有宋、卫、陈、蔡、秦、楚、吴、越等地,几乎遍及“全国”。如子路是卞(属卫)人,子贡、子夏、高柴是卫人,司马耕是宋人,颛孙师(子张)是陈人,言偃是吴人,秦祖是秦人,公孙龙(子石)是楚人,漆雕开是蔡人。而且,学生的家庭出身及经济状况也各不一样,其中既有鲁大夫孟僖子之子孟懿子、卫将军弥牟之子弥兰,也有“贱人”出身的仲弓;有家累千金的子贡、乘肥马衣轻裘的公西赤,也有居藜藿穷巷的原宪、身陷囹圄的公冶长。以相貌论,有长得像孔子的有若,也有长不盈五尺的高柴、状貌甚恶的澹台灭明。凡此,孔子皆一视同仁,纳为弟子。

    这一创举打破了当时贵族垄断学术的格局,使教育活动扩展到了民间,适应了“士”阶层的兴起。“文化下移”的历史潮流,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独特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

    朱熹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特色的一个体现。

    《论语·述而》记载:“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众弟子有的长于“德行”,有的长于“言语”,有的长于“政事”,有的长于“文学”。春秋以前的官学,立足于“禁”和“敬”,教师用体罚和威胁等方式强迫学生读书,并且要学生自幼养成盲从的习惯。孔子一改这种生硬死板的教学方法,他对学生总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他承认人的天赋禀性是有差别的,所以他的因材施教首先是根据人的资质和文化水平而定,即所谓“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 意思是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不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有些弟子虽然人很聪明,但孔子也要等他们在某些方面有所“觉悟”之后,才开始给他们讲授有关的学问。如孔子之为子贡、子夏讲授《诗经》便是。至于日常授课,那更是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如同样是问“仁”,针对不同的弟子,孔子便有不同的解答。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仲弓问仁,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司马牛问仁,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讱”(《论语·颜渊》) ;樊迟问仁,孔子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 ;子贡问仁,孔子说“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子张问仁,孔子说“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论语·阳货》)

    为何会有如此不同的答案呢?主要是针对各人的不同特点而言的。颜渊、仲弓德行好,孔子就正面回答他们;司马耕(子牛)“多言而躁”,孔子就让他说话迟钝些(即讱);樊迟想学稼圃,孔子不赞同,就让他注重礼义忠信;子贡好议论人,“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孔子就让他多向贤士大夫学习,以加强自身修养;子张欲求闻达干禄,孔子就让他养成能行于天下的五种品德。夫子之用意,可谓深矣!

    正是由于孔子既“有教无类”又“因材施教”,所以他不但有弟子三千,也培养出了一大批学有专长的杰出人才。如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擅长言语交际的有宰我、子贡,善于办理政事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等。这些人才既是孔子的高足,又是中国文化的精英。尽管弟子有各种不同的性格、禀赋和才能,但在孔子的教育与引导下,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学有所成。为当时的社会管理、经济发展、道德进步和文化普及,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和丰富的人才资源。

    三、“学而优则仕”的目标

    子夏曰:“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这句话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的主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事情做好了,可以总结经验,从中学习,取得进步;学习学好了,就可以把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做事中。”

    《论语》中我们最熟悉的一句话无非是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而出仕是“时习之”的途径之一,也就是把所学的、所修的东西应用到从政的实践之中。但是,修身学习是无止境的,从政可以更好地修身,也可以更好地推行仁道。

    除了学而篇中关于从政与学习间的蛛丝马迹,孔子在《论语·先进》中也说过:“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这样一来,学习与做官就有了密切的联系。他鼓励学生们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论语·里仁》)不发愁没有职位,只发愁没有任职的本领。弟子们受到此思想灌输,头脑中普遍存在为做官而学习的念头,既然已学为君子,不做官是没有道理的,子路心直口快说出“不仕无义”(《论语·微子》),这是有代表性的。

    孔子积极向当权者推荐有才能的学生去担任政治事务,但他在输送人才时也坚持一些原则:第一,学不优则不能出来做官;第二,国家政治开明才能出来做官,否则宁可隐退。他培养的一批弟子,大多或早或迟地参加政治活动,他们“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史记·儒林列传》)

    “学而优则仕”和孔子倡导的“举贤才”是一致的,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它反映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

 

    孔子自三十岁招收学生,一直到老都恪守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的传道原则。因此,孔子博得了学生的无限爱戴。不管是孜孜不倦的传道,还是付诸实施的践履,孔子对于自己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都有一种“舍我其谁”的自觉认识,幷具备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当他死后,弟子代代相传,不少都成为中国文化的精英,其影响一直达于当代,并远播海外。可以说,在中国教育史上,还没有哪一位伟人能和孔子相比,后世称其为“大成至圣先师”,应是当之无愧的。

    他是文化的终极关怀者,是孜孜不倦的传道者,是身体力行的践履者,是乐观坚毅的通达者,是无上亲和的仁爱者。那么,关于教师的职业道德、致利除害爱人无私的崇高道德与美好的品德,优良的品质、情操和行为,我们能不能说孔丘此人皆已具备了呢?

 

参考资料:

    吴泓工作室专题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e4up.html

    杨伯峻《论语译注》

    石毓智《非常师生——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七十二贤、学而优则仕、书学百度百科

    张崇琛《谈谈孔子的教学方法》

    http://courseware.lzu.edu.cn/jxcg/upload/zhangchongchen/lw2.htm

    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言论和主张

    http://res.hersp.com/content/80247

 

注:专题学习中提供的学生习作及写后反思,是学生学习其间即时上传到网上的,除了订正错别字外,编者未作其他修改,保留习作原貌。学生文章,语言稚嫩,甚至可能有些文章,借鉴太多,少年错误,在所难免,各位大家,如涉及您的文章,务请不要生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习的力量-一日一经典-《论语》之“三月不违仁”
国学经典学习——《论语》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论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1-6)
孔子最钟爱的弟子是谁?
省察志仁无穷已——《论语》悟读【96】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