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香港诗词学会
 本帖最后由 明镜非台 于 2014-11-6 22:46 编辑

第四节 元素的运用和意境的构建

词所牵涉到的方面,如果简单来说,在我们立意明确的情况下,无非四个:元素——构境——情绪——逻辑。如果作个比喻,逻辑是骨骼,情绪是灵魂,意境是血肉,元素是表皮。元素为意境服务,意境为情绪(主题)服务,同时再配合合理的逻辑,词便有模样。词所运用的手法,也就三个,比、兴、赋,通常比兴为一体。以上这些理论大家可以先记着,先不须深入,以后的课程我们会逐步地解读和学习这些东西。

今天,我们由浅入深,先说元素。
诗词的元素繁多,世间万物,皆可入诗词,但元素需要加工,单纯的元素,只能是大白话。而加工的程序,我认为无非是衍化、虚化、融化三种。通过衍化,我们可以让元素更为传神,给其表象意义上赋予美化、活化、甚至人性化。而要它实的时候,我们可以扎实地用它,而不需要它实的时候,我们可以去虚化它。而一首词,所运用的元素可能会有很多,如果没有融化的加工程序的话,可能就成了火锅,鸭肠毛肚啥都放进去煮,没有条理,没有层次也是不行的,所以我们要去排布,使其恰如其分地位主题服务。我们先说元素的衍化及其相关意义。

1、元素的解读
很多古人已经将很多最容易纳入诗词创造已经的元素作过演绎,我们要做的,是对这些归纳总结,以加大我们的词汇量,这对诗词的创作将大有裨益,我们先来了解一些常用元素。据说我们诗校里还有人组织了个风月派,那咱们就着这风月两字来说说怎么写风和月,先说月。

1)       月的表现

       蟾
2      由于受到嫦娥等各类传说的影响,通常用这个字来演绎月亮,蟾在唐之前代表的是辟邪和吉祥,很多青铜器上都有运用,比如李商隐的“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就是以蟾作为香炉的特征符号。嫦娥奔月是战国时期就有的传说,奔月后变化出的意象一个是兔子,一个便是蟾蜍,所以才会有用蟾来形容月亮。
2      运用上,有几种不同的方式
ü       说月亮本身的,蟾魄、银蟾、金蟾、玉蟾、蟾宫(阙、户)
ü       说月光的,有蟾光(彩、辉)、蟾影
ü       说月亮内元素的,有蟾桂(枝)、蟾兔、蟾妃(指嫦娥)
ü       说满月的,有蟾轮、圆蟾、蟾镜
ü       说缺月的,半蟾、缺蟾、新蟾、眉蟾
ü       说冷月的,有凉蟾、秋蟾、清蟾、寒蟾、霜蟾
ü       另外还有晓蟾、窗蟾等不同的用法
2      举例
ü       张元干的《水调歌头》宿雨乍开银汉,洗出玉蟾秋色,人在广寒游。
ü       贺铸的《菩萨蛮》眉样学新蟾。春愁入翠尖。。
ü       辛弃疾的《贺新郎》与客携壶连夜饮,任蟾光、飞上阑干角。

       钩
2      从形象上,弯月经常被形容成钩
ü       比如,月钩、银钩、玉钩、吴钩、玉帘钩、蟾钩等等
2      举例
ü       辛弃疾的《水龙吟》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ü       苏轼的《菩萨蛮》画檐初挂弯弯月,孤光未满先忧缺。遥认玉帘钩,天孙梳洗楼。

       兔
2      由于月亮中传说的兔子,又成为代名词
比如玉兔、月兔、蟾兔、玄兔、寒兔、阴兔、灵兔、兔轮、兔魄、桂兔、瑶兔、雪兔等都可代指月亮
2      举例
ü       辛弃疾的《满江红》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
ü       元好问的《蝶恋花》兔魄呈祥冰彩烂。广寒宫里逢华旦。
当然,表示月的元素肯定还不止这些,以上就这三个最常用的方面去举例。

2)       风的表现、
东南西北、春夏秋冬风自然不是我们要说的,主要说一些衍化过的风。咱们暂时给分四个大类,以区别其运用吧,由于风实在太多,咱们每样举两个例子,以说明其运用

2      表寒冷的:霜风、凄风
ü       柳永的《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ü       周邦彦的《虞美人》凄风休颭半残灯。拟倩今宵归梦、到云屏。
2      表温暖的:熏风、暄风
ü       刘克庄的《满江红》懊恼每嫌寒勒住,丁宁莫被晴烘坼。柰暄风烈日太无情,如何得。、
ü       程垓的《菩萨蛮》东风有意留人住。熏风无意催人去。
2      表疾劲的:罡风、惊风。
ü       纳兰性德的《满庭芳》堠雪翻鸦,河冰跃马,惊风吹度龙堆。
ü       葛长庚的《贺新郎》指归路、钧天早晚。此去罡风三万里,但九霞、渺渺青云远。
2      表妩媚的:韶风、惠风
ü       元好问的《南乡子》迟日惠风柔。桃李成蹊绿渐稠。、
ü       洪咨夔的《临江仙》宣和宫样太清真。韶风摇斗帐,芳露湿纶巾。
2      表其他的:雁风、鹰风
ü       吴文英的《新雁过妆楼》正醉围夜玉,浅斗婵娟。雁风自劲,云气不上凉天。
ü       王勃的《饯韦兵曹》鹰风凋晚叶,蝉露泣秋枝。

3)       下面我们再说“风月”连用的几个含义
2      一是除了风和月外,还引申为美景,如辛弃疾的《水调歌头》试问东山风月,更著中年丝竹,留得谢公不。
2      第二是说诗文作品,如韩玉的《鹧鸪天》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饱吟风月三千首,寄与吴姬忍泪看。(注意,与“首”或“篇”等字连用,才能达成这个意思的,与“派”连用没这意思:)
2      第三是男女情爱,如韦庄的《多情》一生风月供惆悵,到处烟花恨别离
2      第四是风骚,如金瓶梅里有一回,题目就叫《景阳冈武松打虎, 潘金莲嫌夫卖风月》
2      第五是风流放荡,如以前说人“此人心性风月”,这里风月是形容词,也就是“心性放荡”的意思,只是说法文雅了一些。
2      第六指嫖妓,如《玉壶春》里“小官赴京,路从此过,闻知兄弟在此处风月”。这里的风月是动词。以前说的“风月场”,也有这意思
2      当然,也还有其他的意思,不一一举例了。

4)       简单的风和月这两个字,经过前人的演绎,可以衍化出那么多不同的意义出来,因此,古典诗词文化,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值得我们好生钻研。

2、衍化、比兴和构境

1)       什么是元素的衍化。所谓衍化,我认为在诗词中,是使元素趋于文雅,并对其赋予感情偏向性和生命力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在元素的衍化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我们的需要,为其选择不同的意象,以满足构境的目的。
从诗经开始,我们的前人就在致力于衍化元素,比如《桃夭》里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夭夭,是绚丽茂盛的样子;灼灼,是鲜明盛烈的样子。通过对桃花这种雅致的描写,暗喻新娘的美丽,这也是比较早期的比兴手法,其原理是通过读者的联想,借物来言事,将无感情的事物变得有感情,以激发起人们的情绪感。
这种手法,到后代,很多诗词人都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我们来看柳永的《雨霖铃》,这是一首传颂甚广的词: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篇,相信大家都读过,词中,对每一种元素,都进行了很好地加工和处理,并使其更好地为我们的主题服务。
蝉,用了寒蝉,并用凄切来形容其声貌,蝉,是没有感情的动物,这时候用“凄切”这个词,就将其赋予了感情。开头就托起了一种伤感凄凉的氛围,如果用“鸣蝉绸绸”,那就变成了单纯对蝉的描写,氛围就不对了,这个境也与后文要描写的情绪脱了节,而寒蝉凄切,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起兴。
上阕结句的地方,用沉沉来形容暮霭,一片氤氲之色中,天际又是一望无涯的,阔字准确地表现了这个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表现了作者一种迷茫、失落的情绪,但也没有写出“迷茫”二字。
下阕,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的时候,看见的情景,是在杨柳岸边,临晨的风吹着自己,望着一轮缺月缓缓地落下,缺月,代表的是不完满,晓风,代表的是清冷,在这种情景下,人的切身感受就出来了,不用去大喊大叫人的凄凉,通过简单的四个字,便能凸显情绪。而这里若是换个方式,变成“熏风明月”,那同样也是达不到这个效果的。
我们举以上的例子,是为了充分说明,诗词中,对元素的衍化方向,就决定了构什么样的境,而什么样的境,便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元素——构境——情绪这三者是层层推进,相当于一条锁链,缺一不可,哪个环节没做对亦不可。
PS,很多初学者写词,说这是我看到的,或我上阕是写景,我的景是由远到近或是由近到远来分层次的,但看完了,发现很空,什么都说了但什么都没说,原因就是没有很好地衍化元素,让其为主题服务。

2)       衍化也是词避俗的一种手段。
我们来看两个例子,首先是关汉卿的曲,

双调大德歌·秋
  风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抟也睡不着。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

再来看秦观的《木兰花》

秋容老尽芙蓉院。草上霜花匀似翦。西楼促坐酒杯深,风压绣帘香不卷。
玉纤慵整银筝雁。红袖时笼金鸭暖。岁华一任委西风,独有春红留醉脸。

这两首,一曲一词,描写的都是秋天,表达的感情都是思人,而运用的手法却大不相同。
关汉卿的作品里,表现的感情大胆而直白,对元素基本上没有太多的加工,在风、雨、泪、蝉、蛩、芭蕉等元素中,基本所使用的也是白描手法。
而秦观的作品,在差不多的篇幅,差不多的题材里,一是运用的元素要多得多,二是对元素进行了分别地加工,如芙蓉院、霜花、秀帘、银筝雁、金鸭暖等等。三是对感情的表现更加含蓄,只最后一句“春红留醉脸”似有似无地点出了主人公的感情点,并以春与前文的秋形成了对比。虽然直露感情的只有这一句,但前文的衍化方向,比如风压秀帘的压字、慵整银筝雁的慵字、委西风的委字等,已经将主人公的感情渗透在里面,全篇的表达性上,并不露骨,亦不奔放,但我们看到的是背后的情感,这就是衍化的作用。
通过以上的举例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词写作的特点。
衍化元素,有很多种方式,比如一个柳,有烟柳、弱柳、细柳、绿柳、蒲柳等等,同样用一个柳,怎么样去衍化才能达到构境的目的,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回头我们找一两节课专门给大家说元素衍化的实例。

3)       衍化的误区
现代网络诗词人,经常会出现“造词”的现象,为了表现自己心目中的某个场景或某种情感,弄了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词汇出来,更有些,为了彰显所谓的“大气”,就去“胡吹大气”,字面上看着雄浑高远,但仔细一读,啥也不通,更美其名曰“求新”,“不拘于古”。(当然,我在这也不想举例,谁想当反面教材的可以来报名),这便是元素衍化的误区。
要知道,中华文明几千年,入得诗词的词汇,前人已经作了很多的努力,比如上文说的一个风一个月,就有那么多衍伸意义,我们要出新,更多的要从意象的新去着手,而非字词的新,张炎在《词源》中说过,“词以意趣为主,要不蹈袭前人语意”。注意,这里是“语意”,而不是“语言”。语意指的是让作者多出意象的新,而不是字词的新。不然我们还要词典干啥,都去自己造算了。
而张炎的这句话,我们也要辩证地去理解,先嚼透古人之惠,才能创出自己的新,经常看到一些年轻人,连律都不知道是啥东西,就自诩是无律派,诗没写明白几首,要自立门户地去创新,这都是无知的表现,希望诗校的同学们切勿学这种夜郎自大的行为。
而为什么初学者很多会去造词呢?其根源在于本身字词的匮乏,在积累不够的情况下,自己想出来的东西表现不出来,那么也只有自己去造。其实在那么多前人的积累下,基本想得出来的意象我们都可以用字词表现得出来。
而可不可以造呢?自然是可以的,但要造得合理,造得经典,造出来能被广泛接受并流传下去,这需要对语言文化有深入的研究,不是我们平常人可以做的事情。

3、虚化

1)什么是虚化,用四个字来总结,便是“神游言外”。虚化的手法,有些用在词中,更多的用在尾句。清朝的李渔在《窥词管见》中说结句之法时说:“有淡语收浓词者,别是一法。” 这样做的目的,是将读者的着眼点和思绪宕开去,制造一种神韵幽远,思绪不尽的效果。

2)比较典型的例子,如谢逸的《鹧鸪天》

桐叶成阴拂画檐。清风凉处卷疏帘。红绡舞袖萦腰柳,碧玉眉心媚脸莲。
愁满眼,水连天。香笺小字倩谁传。梅黄楚岸垂垂雨,草碧吴江淡淡烟。

前文的起兴,通过桐树拂画檐,清风卷疏帘这两种闺阁的常见元素,来托起闺情,中间,愁满眼表情绪,并用问句“小字倩谁传”来表现思念,但到最后两句,视线的焦点并未聚焦在男女之情,或是女子辗转思念的情绪上,而是一笔宕开,转而描景,并将视线拉远,从对自己感情的描写拉到景物的描写,这无疑是一种很成功的笔法,不但将境界拉开,而且使情更显得悠长,更能发挥出读者的想象力。

3)我们再来看花间代表词人温庭筠的一首《菩萨蛮》

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隐笑纱窗隔。相见牡丹时,暂来还别离。
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

这篇作品,以人起笔,是明显的“有我”之境,然后通过“暂来”句,来说离合的事情,并以托情,之后通过蝶双舞,来表现主人公的思念和羡慕蝴蝶的成双成对。而虚笔的运用,仍是在尾句,在说了“心事竟谁知”之后,没有直接沿着心事的脉络走下去,而也是顾左右而言他,说到明月和花枝上去了。这和上文谢逸的鹧鸪天的尾句处理,属于同一种类型,不写实,但显得非常蕴藉,符合温词的一贯特性,藏而不露。

4)虚化的误区
作为虚化的手法,尽管在词中屡见不鲜,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顾左右而言他”的同时,需要考虑与主题的脉络联系,而不是跳到一个与主题完全不相关的意象上去,关键的问题在于,整体的构境必须统一,比如说,你前面所构的,是旖旎之境,那么虚化的笔法就不能是苍凉和雄壮,也就是说“气”要贯通,不能隔,一隔就完了。同时,所选择的元素与之前的必须有相关性,这一点我们在下面融化的部分来讲。

4、融化  
所谓的融化,其实古来的典籍中,也是没有这个说法的,我总结的是,我们所采的元素之间,必须起到相互依托的作用,并使全篇和谐,同时,将衍化后元素为人物情事意象所用,构成情景交融、浑化无痕的效果。特别要注意的是,对每个元素的加工衍化方式,都要符合整体构境的需求,使整个“气脉”连贯,并为情绪和主题所用。

        第一、景物相融的例子,咱们以比较擅长写景的谢逸举例,他《青玉案》中

芦花飘雪迷洲渚。送秋水,连天去。一叶小舟横别浦。数声鸿雁,两行鸥鹭,天淡潇湘暮。
蓬窗醉梦惊箫鼓。回首青楼在何处。柳岸风轻吹残暑。菊开青蕊,叶飞红树。江上潇潇雨。

这是一篇典型的秋景描写,其中也是采取了秋天惯见的元素,芦花、秋水、小舟、鸿雁、鸥鹭、残暑、菊蕊、红叶、秋雨……。在那么多的元素中,没有一个会显得特别地突兀,作者以这些元素融合在一起,构建了一副很经典的《秋景图》,通过文字描写,我们可以很容易在脑中勾画和复原出其中的画面,意境开阔,韵致寒淡,并让人有寥落空漠之感。
清代的田同之在《西圃词说》中曰:“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描情的基础,便是写景,写景的基本功,便是融各项元素于一体,使其和谐流畅,这样方能达成言情悠远的艺术效果。

        第二、以景物融化人物情事意象。
这便是通常我们说的情景交融,而要把这个手法用得好,则非比兴不可,特别是其中的暗喻,什么景比什么情,什么物比什么事,一定要提前构思得非常严密,我通常将此称为“架桥”,以对景的衍化,来体现情绪的波动,以对物的描写来暗说事的变化,这是词到了一定境界的时候需要掌握的手法。我们下面用周邦彦的一首《渡江云》来举例分析:

晴岚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屈到山家。
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

堪嗟,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愁宴阑、风翻旗尾,潮溅乌纱。
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薕葭。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

在周邦彦的作品中,这篇属于构思运笔非常精细的。由于对词的鉴赏,我们回头到鉴赏课的时候再讲,所以这里只简单带过。
首先,我们要了解写作背景,有说此词是美成第二次被召入京为官时重过荆州之作,我们就按照这个说法。这首词的上片描写沿江舟行所见两岸山村春色,下片描写江边饯别及逆水行舟的情景。
那么上阕“暖迴雁翼,阵势起平沙”二句,表面上所写虽是雁阵之起飞,实际上是以大雁暗喻朝中的新党纷纷得意回朝的事情。下面的“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到山家”数句,表面是写春天到来时,春光也来到了山中的人家,但此处实隐含有自己在此次政局转变中也再度被召还朝之意。
下阕,“清江东注,画舸西流”,逆水行舟,代表着行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前面有个“堪嗟”, 嗟的是什么呢?除了刚才说的,还有“风翻旗尾,潮溅乌纱”,
“旗”代表权力和党派,而“风翻”,意味着动荡,“乌纱”代表官位,而被潮水所溅,更意味着有可能被颠覆。至末句,“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用以表现水程夜泊下孤独寂寞的心情及自己满怀心事的情景。
在这篇作品中,作者句句言景,却又句句不拘于景,所有构建的元素和对元素的加工衍化方向,均是奔着事去的,但又没有一句是言事的,“架桥”非常好,这便是作词的高妙之处。但由于其构思精妙,颇要费些功夫,新手慎模仿。

        第三、元素之间相互依托,为情绪造势。
我们还是以周邦彦的作品为例,来看这首《浪淘沙慢》:

昼阴重,霜凋岸草,雾隐城堞。南陌脂车待发,东门帐饮乍阕。
正扶面、垂杨堪揽结;掩红泪、玉手亲折。念汉浦、离鸿去何许?经时信音绝。

情切。望中地远天阔。向露冷、风清无人处,耿耿寒漏咽。
嗟万事难忘,唯是轻别。翠尊未竭。凭断云留取,西楼残月。

罗带光消纹衾叠。连环解、旧香顿歇;怨歌永、琼壶敲尽缺。
恨春去、不与人期。弄夜色、空余满地梨花雪。

这首词以时间的推移为主线,通过对离别、思念、追悔、期望、怨恨、空茫等人物思绪发展的几个阶段进行描写,抒发了词人对恋人的深深怀念之情。
照例这里讲的不是赏析,我们还是简单说。词的上片,主要写分别,中篇,所表达的主要是别后的思念,到下阕,不完满的悔恨中,表达期望和空茫的情绪。
值得重点说的,是下阕的“罗带光消纹衾叠。连环解、旧香顿歇;怨歌永、琼壶敲尽缺”。这几句,看起来互不相关,但实际环环相扣,互为依托,并以“连珠炮”的形式,诉说了五个遭到破坏的美好事物,渲染了一系列的不完满的景象。
这五个元素分别是“失去光泽的丝质衣带”——罗带光销;“皱褶了的花纹衾被”——纹衾叠;“被拆散了的玉连环”—— 连环解;“情人所赠的香已失去芬芳”—— 旧香顿歇(韩寿香分的典故);“被长期唱怨歌击节所敲缺了的壶沿”—— 怨歌永、琼壶敲尽缺”(这里用的是王敦酒后咏曹操诗的典故)。
衣带、被子、连环、香、壶这五个本不相关的元素,经过美成的衍化,铺陈出了一个不完满的系列,并互为依托,互相衬托,在一个环境内,画面感极强,并带动了整体的缺憾感,之后以一个“恨”字来收起,这在词的笔法中,堪称一绝。而最后,以“空余满地梨花雪”来作结,意境悠远,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陈延焯在评价这首作品的时候说:蓄势后,骤雨飘风,不可遏抑。歌至曲终,觉万汇哀鸣,天地变色……
这里说个题外话,我和一苇校长就诗校同学学词应从柳永还是周邦彦入手作过争论,我至今还是认为,不能从周邦彦入手,因为仅就以上两种类型的笔法和技巧,初学者无论如何,是很难在短期内掌握的,而柳永那种“晓风残月”类型的东西,要好学得多。
说归说,例子举得虽然复杂了点,但目的,是让同学们对融化元素,互为依托,为情所用等方面有个更直观的了解。并不是现在就模仿周邦彦给弄一阙出来。

       融化的误区
照例,咱们这个反面教材还是不举例了,只说理论。
首先,元素融化,切忌自相矛盾,比如说,用春天的一个景象来喻个什么东西,又用秋天的景象喻下一个,将两个元素结合在一个场景下说,这是逻辑上的矛盾,我们在求其第二层意思说得通的情况下,必须考虑到其表象上的合理性,让其成为一首无论在景物上还是在情事上都完善的作品。
其次,读者的思维是跟着作者的引导走的,但要引导,而不是作者明白就当明白了。写诗,自己说得通就行,但写词,得读者看得通。我们经常见到一些作品,弄了一些莫名其妙的元素在里面,一推敲起来,作者说当时看到的就是这个场景。但大家要注意,不是看到的所有场景都可以入这篇作品,因为无论你写什么元素或者场景,都必须是要为主题和情绪服务的,当这个场景起到的是与情绪的反向作用,或者作者的加工笔法没能达到使意象能为这篇作品服务的情况下,那么就入不得这篇作品。
还有一些作者,到了自己都说不通的情况下,就会说:这就是我写的,我自己明白就行了,不需要别人明白。那么,我只能说,你这篇作品最好是放家里自己关上门欣赏并偷着乐,不需要发出来。因为发出来的东西,就必须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和思维方式,不是自己一个人理解了就了事的。这点同学们务必要注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贺铸的《愁风月·风清月正圆》词作
风月无情人暗换, 旧游如梦空肠断。
晓晓诗词 | 风月情迷,恨此天涯远别离
楚凌岚:争知我,风月一闲人
【原创诗词】岐超:悲欢离合本相通,只是那年风月太匆匆
七绝·贺北社创刊(接诗、和诗汇编三十五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