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0年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攻略:知识梳理,考点详解

一、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

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作用:概括故事情节、理解文章内容。

2、记叙文线索:在串起情节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反复出现的物品、事件或情感。

·作用:有助于掌握全文结构,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主旨。

3、记叙文叙述顺序

·插叙:一般在文章中间,在记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与之有关的另一事情的叙述,再接着记叙中心事件。

·作用:内容上,交代了……内容;解释了……的原因;突出了人物性格(形象);突出主旨。

·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伏笔;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使文章情节完整;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倒叙: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段落,将事件的结果或某个重要、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前边,然后再从时间的开头按事件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开篇点题;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留下深刻印象;使行文结构更加紧凑;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4、记叙人称

·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作用:是文章更具真实性;叙述亲切自然;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二人称:用“你”“你们”的口吻展开叙述,一般以配角来做主角,将真真的主角(隐藏主角)作为配角来叙述,其实意在讲述隐藏主角的故事。

·作用: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利于情感交流,便于抒情。

·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他(她)、他(她)们”的口吻将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

·作用: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形式比较灵活自由;用于物时有拟人效果,叙述亲切自然。

5、常见修辞方法

·比喻: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易于理解、接受。

·答题规范: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情景(特点),表现了人物……的心情。

·拟人:把物当做人来写。将物人格化,描写形象,表意丰富,表达生动而有趣。

·答题规范: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情景(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写。

·作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引起联想效果,给读者鲜明、强烈的印象;突出人物心情。

·答题规范: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心情/强调了……的特点。

·排比: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类似、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

·作用:句式整齐,增强气势;便于抒情,感情强烈。

·答题规范: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有力地写出了……的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反复出现。

·作用: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答题规范: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突出表现……的特点,突出了……的情感。

·对偶:结构相同,字数相等,上下两句词性相对、意思相近或相反。

·作用: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增强语言的节奏感、韵律美,使文章节奏鲜明。

·答题规范: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突出表现了……的特点,强调了……的感情。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不需要回答。

·作用:态度鲜明;加强语气,抒情强烈。

·答题规范: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设问:为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现出来,自问自答。

·作用: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答题规范:运用设问的修辞方法,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的特点。

6、表达方式

·叙述: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做的叙说和交代,使读者形成整体印象。

·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做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对描写的对象留下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

·作用: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和意义,生动形象。

·说明:直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

·作用:把抽象的事物或道理说得清楚明白,让人易于理解和接收。

·抒情:是文章中抒发感受、表露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作用:突出感情,增强感染力,引起共鸣。

·议论:穿插在叙述、描写、或说明的过程中,直接表达作者的某种感受或观点,或者借以直抒胸臆。

7、常见描写方法:

按描写对象分,可分为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可分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

环境描写可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按描写角度分,可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动作描写:对人物个性化的行为、动作的描写。

·作用: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推动情节的发展。

·神态描写: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

·作用:更加凸显人物个性,给读者以真实感,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使文章生动形象。

·语言描写:对人物的独白、对话或几个人物谈话的具体描写。

·作用:言为心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丰满鲜活。

·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

·作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情感。

·外貌描写:对人物身材、容貌、服饰、姿态等的描写。

·作用:以“形”传“神”,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答题规范:运用了动作、神态、语言、心理、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刻画了……(人物形象)。

·自然环境描写:对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气候、时间等的描写。

·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情感);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对社会背景、时代氛围、地域风貌的描写。

·作用:交代对人物、时间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的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正面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接描写人物或事物本身呈现的特征。

·作用:写出(或表现)了人物(或事物)……的特点(如:人物的性格、心理、情感等)。

·侧面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使其鲜明生动。

·作用:使人物或事件更加突出;使主题更加深刻含蓄。

·细节描写: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进行细微而具体地刻画。也就是说只有那些于微小之处表现事物特征或情感态度,能够给予读者深刻印象的描写才可称为细节描写。

8、常见表现手法

·首尾呼应:开头和结尾在内容上有着积极密切的关系,对同一情况做出解释、说明、交代。

·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答题规范:……与……相互照应,为下文……情节做铺垫,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的特征,用类似的事物(正衬),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反衬)。

·作用:特点鲜明,矛盾突出,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答题规范:突出表现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性格或特点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烘托: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

·答题规范:把表现对象……的心理,放在一个……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面作比较。

·作用: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读者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衬托、突出主体事物的特点,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增强语气,使意义更明显。

·答题规范:运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从而鲜明地表现或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唯恐读者看不见,是“显性”的;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

·作用:加强故事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完整性,使情节更具合理性。

·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比较隐蔽,是“隐性”的,即埋下伏笔。

·作用:使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答题规范:交代含蓄,使文章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悬念:先把现象抛给读者而又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

·作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题规范:引起读者注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下文内容,更好地表现主题。

·欲扬先抑:作用:显示出一种变化的节奏美,使文章情节曲折动人,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表情达意蓄势,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形成鲜明的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卒章显志的作用。

·答题规范:作者的本意是……,而先……,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使所表现的对象形象更丰满,更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象征: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征,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含蓄、深刻,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答题规范: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借景抒情: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用:有极强的感染力,给读者留下“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感受,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答题规范:通过描写……(景物),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富有感染力。

9、散文相关知识

·叙事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通过写人叙事抒发“我”特定的感受和情感。

·特点:通过某些生活片段、场景和细节描写以及人物最突出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事件的意义。侧重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备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

·抒情散文: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感情和意愿等。

·特点:寓情于景,寓情于物,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包含较多含蓄和象征的成分。一般不详述事件的具体过程,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不具体描写人或物,而是通过人、事、物、景来传达作者的心声,表现特定的精神或主旨。

·哲理散文:用散文的形式讲哲理,以启迪人生。

·特点: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一般以一件事开头,论述道理,加以评论总结。

10 、小说文体知识

·小说特征:以叙述和描写手法为主,采用多样的艺术手法,通过细腻完整的情节刻画人物性格,允许进行艺术虚构。

·先说的三要素

·第一要素:人物:在三要素中居于第一的重要地位,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通过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具有典型性。

·作用:支撑故事情节,并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

·第二要素:情节:情节是小说矛盾冲突的演变过程,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过程。

·作用:承上启下,吸引读者,设置悬念,设置背景,埋下伏笔。

·第三要素:环境: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二、中考记叙文考点解析

考点1.内容理解概括

此考点命题走向包括:理清文脉,内容概括,内容理解,原因分析

中考链接:

(2019年17题)阅读选文,理清文脉,在下列方框里依次填写相关内容。(4分)演出前的准备——A ——B —— 民俗的形成

(2019年18题)文章开篇说“人们——当然包括我,都是来争看一道奇俗打树花”,简要概括打树花“奇”在哪里?(4分)

(2018年19题)奶奶忙于冻年货,甚至九十多岁还张罗冻年货。对奶奶而言,为家人冻年货究竟意味着什么?

(2013年24题)作者在文中写道:“我被这生灵深深地感动了。”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被感动的原因。

解题思路:

·细读题干,紧抓题干关键词,明确答题区域。

·依据提示,回归文章。

·提取信息,概括整合,按条理简要作答。

考点2.词语品析

此考点命题走向包括:词语含义,词语赏析

(2017年17题)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此后连续十年间,每年惊蛰过后,它都在固定的位置上如约而至地发芽抽青,铺展开锯齿形的叶片。

(2013年21题)请找出下面句子中所使用的的动词,并评析这些动词的表达效果:接着又是扑啦啦一声响,另一只白鸽飞落到我的肩头,旋即又跳到手臂上,挤着抢着啄食我手心里的玉米粒儿。

解题思路:

·仔细审题,明确词语赏析的角度。

·结合词义和句子语境,具体赏析。

(1)从语境赏析(理解词语的本义——分析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表达的情感)

(2)从词性赏析(判断词性——词语反映的情形——表现出的作用)(常见: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

(3)从修辞赏析(判断修辞方法——修辞的作用——表达的情感)

考点3.句子品析

此考点命题走向包括:句子含义,句子赏析,句子还原

(2016年23题)如何理解结尾句“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的含义?

句子含义题型的解题思路:

·从句子的位置入手

·从句子中的关键词入手

·从文章的中心思想入手

·从句子的表达特点入手

(2019年19题)请从人物描写角度品析文中划线语句的表达效果。(4分)

句子赏析题型的解题思路:

·从修辞角度入手

·从描写角度入手

·从句式入手

·从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入手

·从表现手法入手

·从表达方式入手

(2018年16题)“而我更难忘的,是冻水果。这可是严冬赐予东北孩子的一道‘特产’。”这句话是从文中哪个自然段的开头抽取出来的?请说明理由。(4分)

句子还原题型的解题思路:

·注意内容的相互照应

·注意话题的一致性

·注意语言风格的一致性

·注意写作顺序的合理性

考点4.表现手法

(2017年19题)文章主要写蒲公英,为什么还两次写到白玉兰和海棠?(衬托)

(2015年20题)文章第四段写到“无雪的冬天让人们烦躁不安,甚至会拖累年节变得模糊、混沌”,请从后文中找出与此相照应的句子,抄写下来。(照应)

解题思路:

·明确写法,读出情感

·找到内容,分析作用

·抓住主体,通晓意图

考点5.叙述顺序

(2012年21题)第7段中作者插叙了汪老童年时的哪几件事?叙述这几件事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插叙,顺序)

解题思路:

·审读题干,找准关键词,明确答题区域。

·联系上下文内容具体分析使用的记叙顺序。

·结合文章内容和记叙顺序的一般作用,具体分析记叙顺序在本文中的作用。

·整合内容,根据题干要求分点简要作答。

考点6.分析人物形象

(2017年20题)纵观全文,G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2014年23题)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作者笔下的父老乡亲具有怎样的特点?

解题思路:

·审题

·梳理与人物相关的情节、描写、评价等。

·结合文章中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

·具体概括,分条作答,使答案条理化。

考点7.段落作用

(2014年20题)文章第二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开头段

内容上:概括该段具体内容;开篇点题,点明主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注:如果开头段是环境描写,则有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引出下文,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

·中间段

内容上:概括该段的具体内容;表达作者的情感,点明中心。

结构上:承上启下;照应前文;为下文做铺垫。

·结尾段

内容上:概括该段具体内容;深化主题。

结构上:总结全文;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考点8.标题理解及赏析

此考点命题走向包括:标题含义,标题作用

(2017年21题)怎样理解文章标题“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的含义?

标题含义题型的解题思路:

·明确标题的本义

·从拆解的题目中确定题目关键字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关键字深层含义(有无修辞,是否象征,是否是线索,分析与文章内容的关系,分析与作者情感的关系。)

(2014年24题)本文以“芦草之思”为题,意在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标题作用题型的解题思路:

·散文标题(交代文章内容或写作对象;点明文章主旨;交代行文线索;奠定感情基调;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小说标题(突出主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设置悬念;指明文章线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考点9.作者感情态度

(2019年20题)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2018年17题)“坐在奶奶烧得暖暖的炕头,吃上一口清冽匝牙、肉脆汁肥的梨子,那叫一个酸爽!”此处感叹号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解题思路:

·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

·注意文章题目和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

·抓住各个人物的细节描写,体会情感态度

·联系文章主旨进行分析

考点10.拓展探究

此考点命题走向包括:看法启示类,举例阐述类

(2017年22题)G老师认为“不管命运把你抛向何处,只要深深地扎根土壤,努力去完成自己生命的历程,那就是有意义的人生”。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谈看法)

看法启示类题型的解题思路:

一般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然后结合文中和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述理由,接着分点说明,从几个方面展开陈述,最后点明具体做法。

(2016年24题)沙枣花香长留在作者心里,生活中也会有一种植物触动过你的心,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

举例阐述类题型的解题思路:

场景(景物)描述类:举出场景(景物)→描述场景(景物)。描述时可适当添加自己的心里感受,还要注意有无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的要求。

感悟抒发类:举出触动情感的瞬间(人、事等)→阐述自己的情感触动。描述时可适当添加触动自己的原因。

三、 议论文文体知识梳理

1、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持有的见解和主张,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

中心论点:全篇的总论点。分论点:对中心论点起支撑作用的观点。

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与被统率的关系,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论据。

论点的特征:一般是非常明显的判断句或肯定句,标志为判断动词“是”或能愿动词“应该”“必须”“要”等,论点应该是准确 、鲜明的。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

事实论据:包括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据等。

作用:真实有力地证明了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道理论据:包括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名人名言、格言、谚语、原理、定律等。

作用: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论证: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解决“怎么证明”的问题

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2、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答题规范:举……的事例,证明了……(分论点或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加真实可信,增强说服力。

·道理论证:运用讲道理的方式,用经典著作中的名句或诗句、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公认的定理等来论证某一论点。

答题规范:引用……(名言或格言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权威,更有说服力。

·比喻论证: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

答题规范: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使论证更加鲜明生动。

·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对比,突出强调某一论点。

答题规范:将……和……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3、议论文的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类型有: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并列式(文章的段落层次之间、论据之间是平行的、并重的。);对照式(论证中把两种性质相反的事物加以对照,或用一种事物来烘托另一种事物。);层进式(采用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一环扣一环的论证方式,从而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地把道理说深、说透。)

4、议论文语言特点

·鲜明性:表述明确,不可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

·准确严密性:概念明确,修饰成分恰当,判断和推理准确严密、逻辑性强。

·概括性:用比较抽象的词语来表达丰富的内容,语言高度凝练。

·生动形象性: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

四、中考议论文考点解析

考点1、概括中心论点

解题思路:

·句式判断法:论点一般是明确的判断句或肯定句。

·位置分析法:看标题(议论文的标题或直接揭示论点,或提示议论的范围)、看开头(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看中间(文章中间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正面表述句)、看结尾(即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多有表示总结性的词语,如“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

·词语提示法:从提示性词语(“可见”“总之”“所以”“归根结底”以及衔接过渡词语和行文中反复使用的同一个词语等)找论点。

·归纳提炼法:当文中没有明确的语句可以作为论点时,就要根据内容分层理解、概括,有时可以将各段的分论点并列相加。

考点2、论证方法及作用

解题思路:

·审清题干要求

·根据常见论证方法的一般特征,判断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分析作用,概括作答。

考点3、补充论据

解题思路:

·提取中心论点,或明确所给段落的分论点,确保所补写的论据与论点相一致。

·审读题干,明确要求补写的论据的类型,有无字数、句式要求。(如果补写事实论据,则所补写的内容要表现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注意人物要准确、具体,描写时间要具体、有说服力,事例要真实、典型、符合论点。如果补写道理论据,则所补写的内容应是能突出论点的名言、俗语、谚语、格言等。)

·组织语言作答。(所补写的论据要符合上下文的语言特点,语言要流畅。)

考点4、分析论证思路

解题思路:

·审清题干,确定答题范围。看清楚是分析全文还是某段或某几段的论证思路。

·通读相关语段,理清语段主要观点。

·划分层次,分析语段的论证过程。

·整合语言,分析概括论证思路。表述时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词语将文章内容连缀即可。

答题规范:首先提出……的观点,然后从……角度进行分析论证(或运用……的论证方法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的结论。

考点5、内容理解与概括

解题思路:

·审清题干,从题干中找出关键字眼,确定答题范围和答题方向。

·阅读答题范围内段落,提炼概括。(摘录法,组合法,归纳法)

·整理答案,列序号,力求规范。

五、说明文文体知识梳理

1、说明文的分类

·按说明对象和和目的分,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按语言特色分,可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

2、说明对象的特征

·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如:《中国石拱桥》 :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3、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制作、发展或演变过程,常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说明。

·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进行说明。

·逻辑顺序:按照说明事理的内部联系或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常用逻辑顺序有:想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主要→次要,抽象→具体,一般→个别,特点→用途)

注:一篇说明文,一般以一种说明顺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说明顺序。

4、说明文的结构特点

·总分式(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事理说明文多用总→分→总式)

·并列式(多用于空间顺序的说明文)

·递进式(多用于逻辑顺序的事理说明文)

5、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作比较:把两种有着外在或内在联系的相同或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突出某事物的特征、性质、变化、发展。

答题规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征,使说明更加鲜明具体,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列数字:运用具体的数字资料介绍事物特点和本质的说明方法。

答题规范:用具体的数据,科学准确地说明了……的特征,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增强说明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举例子:列举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特征、解释抽象的道理或深奥的科学知识的方法。

答题规范:通过列举……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便于读者理解。

·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地解释说明。

答题规范:具体解释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事理,使说明通俗易懂。

·下定义: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事物或事理最重要、最本质的特征。

答题规范:科学、完整、准确地揭示了……的本质特征。

注: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题能够互换,就是下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作诠释。

·引资料:为了使说明内容更充实具体,引用诗句、名言、格言、谚语,以及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进行说明。

答题规范:引用神话传说、新闻、诗句、名言、格言、谚语、谜语等,鲜明生动地说明了……的特征,增强了说明的权威性、趣味性。

打比方: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说明对象的某一特点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

答题规范:将……比作……,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的特征,使说明的内容更形象生动,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分类别:就是将事物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门别类地逐一说明。

答题规范:为了说明……的特征,从……方面分门别类地加以说明,使事物特征明了,说明有条理性,让人印象深刻。

摹状貌:描绘事物形貌以表现事物的特征。

答题规范:具体、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画图表:用画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

答题规范:直观明了地说明……的特征,使人一目了然。

5、说明文语言特点

·准确、严密、科学:例: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生动形象:每次出发之前,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而每次返回之前的争论则更为响亮。

·平易朴实

六、中考说明文考点解析

考点1、说明对象的特征

解题思路:

·认真审题,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

·仔细研读语段,分析概括特征。看题目:标题中对说明对象的修饰限制词语,常体现说明对象的特征。抓关键语句:抓住段落首尾句、中心句及关键句,很多说明文往往运用 这些句子来突出说明对象的特点。综合分析法:整体感知全文,综合归纳出说明事物的特征。)

考点2、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题思路:

·审清题干,明确要求

·根据常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结合具体文段作答。

考点3、说明顺序

解题思路:

·首先,判断能否调换

·其次,阅读并分别概括各段内容

·再次,比较分析段落之间的关系

·最后,综合上述分析,组织语言作答

考点4、赏析说明文语言

第一种题型:分析加点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解题思路:

·第一步,解释这个词语的含义

·第二部,将词语放在句子中并结合语境分析它说明的内容,副词多从准确严密性分析,运用修辞方法多从生动形象性分析。

第二种题型:加点词能否删去

解题思路:

·第一步,表态。一般不能删去

·第二步,解词。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第三步,比较。比较删去这个词语与没有删掉以前的表达效果。

·第四步,结论。总结,用“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首尾。

考点5、信息提取与概括

解题思路:

·第一步,根据题干信息通读全文,找到与之相关的语句并标记

·第二步,把握文章内容,整理筛选有用信息,分析归纳。(摘抄缩写法、合并段意法、提取中心法)

·第三步,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加工整合进行概括。

考点6、段落作用

解题思路:

·内容上:需结合文章的说明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看语段在整体内容上起什么作用,具体说明了什么,强调什么意思等。

·结构上:开头语段的作用:结构上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中间段落句子的作用:承上启下,总结前文并引出下文的说明内容。结尾段落的作用:一般有总结的作用,或与题目、开头的说明相呼应,使结构更加严谨。

·表达效果上:一般有“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或“增加说明文的文学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考现代文阅读板块
语文阅读答题(秘籍、秘籍、技巧)公式——值得收藏!
中考阅读复习
初中语文答题思路/模式总结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讲义
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