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内隐学习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内隐学习是一种区别于外显学习的无意识的学习活动。学习者除了有目的,有意识的外显学习获取知识外,还有一种不被学习者所意识的学习活动,即内隐学习。内隐学习是指无意识地获得关于刺激环境的复杂知识的过程。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可以相互转化,语文教学应关注和发挥无意识的内隐学习作用,促进内隐学习的显性化,不断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内隐学习  外显学习  内隐知识  外显知识  语文教学 

一、内隐学习的特征

    学习,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自从心理学诞生以来,有关学习的心理学研究就从未间断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语言学、认识科学等新兴学科的迅速发展,内隐学习已成为学习的一个新领域。内隐学习是指无意识地获得关于刺激环境的复杂知识的过程。就其产生的条件来看,内隐学习是在偶然的、意想不到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关键信息不明显的情况下产生的;就其结果来看,通过内隐学习获得的知识难以有意识地加以表达表达。
(一)什么是内隐学习
    内隐学习的概念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伯于1961年所撰写的论文《人工语法的内隐学习》中首次提出来的,罗伯在人工的语法概念学习的实验中,要求规则发现组被试者寻找字母串的内在结构,而记忆组被试则记忆所呈现的字母串。发现被式能在无意识作用下获得字母所蕴含的语法规则,罗伯把这种现象称为内隐学习。在后来的研究中,罗伯把学习划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两种类型。
    经过三十余年的研究,心理学家已达成共识,即所有的学习都包含一种不知不觉的学习——内隐学习,并概括出内隐学习的特征。

作者简介:柏章发(1967— )男,布依族,贵州长顺人,贵州省都匀一中科研处副主任,中学一级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二)内隐学习的特征:
1、自动性。内隐学习的自动性是一个最令人感兴趣的方向,内隐学习会自动地产生,无需有意识地发现任务操作中的外显规则。而且正是内隐学习的自动性,才揭示出它不同于外显学习的独特本质,并确定它的应用地位。

2、概括性。罗伯在早期人工语法学习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内隐学习获得的是抽象的,不依赖于刺激的特殊物理形式的知识。

3、理解性。内隐学习并非不能被人们意识到,只是人们难以把它们完全地揭示出来,也就是说,内隐知识具有不彻底的理解性。

4、情境性。内隐知识的获得是与特定问题或任务情境在一起的,是个人在特定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某种思想和倾向,其内涵与认识者际遇的特定的环境背景有着直接的契合性,其作用的发挥往往与某种特殊问题或任务情景的“再现”或“类比”分不开。

5、抗干扰性。内隐学习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即低变异性。与外显学习相比,内隐学习不容易受次要任务、年龄、IQ和病理的影响。

6、三高特征。除上述几种特生以外,我国学者郭秀艳、杨治良等也对内隐学习的特征进行了研究。他们研究采用一种测量内隐和外显学习的新方法,要求被试学会把相片按其组合特征分类,在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提出了内隐学习的“三高特征”:高选择力、高潜力、高效性。内隐学习的高选选择力体现在内隐被试表现出更大且更显著的底层规则的迁移,这一特点和罗伯等人总结的内隐学习抽象特征有异曲同工之处。高潜力特征的发现源于内隐学习的使用于显著特征分类,却达到了外显学习运用显著和非显著特征的学习效果,这就说明内隐学习具有很大的潜力。

二、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联系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主要是按知识获取的难易程度划分的。内隐学习指高度个性化,难以形式与他人沟通共享的知识,它通常以个人经验的方式存在着,难以用文字、语言、图像等形式表达清楚;外显学习则是指能够在个体间以一种系统的方法加以传递,客观有形的知识,通常以语言、文字、图像等结构化的形式存储。郭秀艳、杨治良通过实验发现,学习材料影响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协同效应的内涵,即二者在协同效应中存在贡献大小的问题。例如,在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中,内隐学习的作用得到了研究者的充分肯定,即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各有优势。在判断句子语法的正误时,内隐学习非常有利;病句的进一步分析则需要语言外显学习的介入。而另一项实验研究表明:尽管内隐学习也能够掌握规则知识,但是其成绩却远比外显学习的差。基于此,研究者指出,第二语言的学习应当遵循母语(第一语言)的获得方式,将个体置身于纯粹外语环境生活中就可以产生充分的内隐学习,从而掌握第二语言;有学者则强调,外显学习是内隐学习的先决条件,应重视规则的讲授。具体地说,内在关系明显的人工语法材料(双条件语法材料)更适宜外显学习,所以学习者在双条件下,内隐与外显的协同效应中外显学习的贡献比较突出;而处在内在关系不明显的人工语法材料(限定状态语法材料)更适应内隐学习,所以学习者学习限定状态语法时,内隐与外显加工协同效应中内隐学习的贡献比较突出。
    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外显知识大都植根于内隐知识,外显知识的增长、应用和理解都依赖于内隐知识。1958年英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在《人的研究》一书中首次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教学公式来表达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将后一种知识称为隐性知识。”①波兰尼用一个通俗的例子来说明这类知识的存在,例如,我们可在成千上万的人群中辨认出我们认识的一张脸,但往往我们很难说清楚我们是如何辨认这张脸的。日常生活中就有许多这种说不清道不明但却影响着人的活动的知识。波兰尼由此提出一个著名的论点:“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②如果把知识比喻成一座冰山的话,显性知识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山的尖端”,那么,内隐知识则是隐藏在水面以下的大部分。它们虽然比外显知识难以被发现,但却是人类认识的重要源泉,甚至科学研究过程也不例外。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科学家的创造性成果至少有50%归功于内隐知识。
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是一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协调统一的系统,“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应该位于学习这根连续坐标轴的两端,无论从经验还是从理论上,我们都没有理由认为可以在这一坐标轴上找到一个明确的分界点,割断两者的内在联系。内隐认识系统和外显认识系统更应视作互为补充、相互合作的机能系统,正是它为我们提供了我们活动 世界的完整信息。事实上,任何有趣的关于内隐学习的实验,都包含有外显学习的成分在内,反之这亦然。”③由此可知,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两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1995年日本著学者野中郎次和竹内光隆在《知识创造公司》一书中提出了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相互转化的四种模式,简称为SECI模型。

(一)知识的社会化。从内隐知识到内隐知识,也是个体交流共享内隐知识的的过程。用“社会化”一词主要是强调内隐知识的交流是通过社会或团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来进行的,最常见的就是工厂和学校中惯用的“师徒模式”。

(二)知识的外部化。从内隐知识到外显知识,通过努力,人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内隐知识转化为外显知识,并将之传授给他人。外化是知识创造的关键,因为知识的发展过程就是内隐知识不断向外显知识转化以及新的外显知识不断产生的过程。这个过程常常包括使用一定的技术来帮助学习者,将其观点和意象表达为词语、概念、形象化语言(如比喻、类比或描述),或者图像。

(三)联合。从外显知识到外显知识,是指将一种外显知识转化为更为复杂系统的外显知识的过程,涉及知识的沟通、扩散和系统性。包括三个阶段:①捕捉和整合新的知识;②会议、电话交流等媒体或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方式传播外显知识。
(四)内化。从外显知识到内隐知识。外显知识在一定条件下是能够且有必要转化内隐知识。一些经过专家的概括总结而形成的有关技能操作的规则性知识,仅靠字面表述或口头教导是不能使学习者真正地获得,学习者必须通过在一定条件下的实践活动将外显知识整合内化到自己的经验中去。内隐知识对于人们的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影响非常重要,并且极为复杂。对外显知识的获得来说,内隐知识既可以起到一种基础的、辅导的和向导的作用,又能干扰和阻碍与之不一致或相冲突的显性知识的获得。

    根据SECI模型的界说,内隐知识的获得主要不是靠读书或听课,而是让学习者亲身参与教学实践。在教学活动中,不但要使受教学者学会在课堂上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而且能获取在课堂上无法传授的内隐知识 ,从而全面地获取有关知识,并能用所获取的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三、内隐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内隐学习的理论研究和实验证据表明:内隐学习是直觉地获取复杂环境刺激知识的过程,它产生抽象的,无以言表的,表征刺激内部结构的知识,这种知识在无意识努力的情况下理想地获得,可用在新的情影中解决问题和确定决策。内隐学习所揭示的大量知识贮存将产生积累效应这一特点,证实了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譬比创造、灵感、顿悟、直觉和高峰体验等都是内隐的无意识性和外显的意识性完美结合的产物。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更加注重的是有意识的外显学习,却忽视了无需意识努力的内隐学习,而人类对高级规则的掌握,抽象概念的形成,特别是语感能力、审美素养、道德情操、人文修养等无不受到内隐学习的深刻影响。因此,关注内隐学习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内隐学习理论的作用,有助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育教学效率。
(一)内隐学习与语感的培养
    心理学家通过两种人工语法范式的比较实验发现,学习材料影响的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协同效应的内涵,即二者在协同效应中存在作用大小的问题。我国学者对国内中学生进行了汉字特征的分类研究。他们在汉字特征识别范围内探讨了学生的汉字的内隐学习特点。实验采用特征分类方法测量内隐学习、外显学习,结果表明,法语、汉语母语均表现出极强的内隐学习特点。母语规则不仅能够内隐获得,而且母语的内隐学习是强有力的。具体来说,内在关系明显的人工语法材料(双条件语法时,内隐与外显加工的协同效应中外显学习的作用比较突出,而在关系不明显的人工语法材料)更适宜内隐学习。所以,学习者学习限定状态语法时,内隐与外显加工协同效应中内隐学习的作用较大。审视目前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绝大多数情况下仍采用外显学习这种模式,即学生在教师言传的条件下制定学习目标,然后根据课文特点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都是处于意识的控制下付出一定的努力才有可能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学目的。但往往南辕北辙,尤其是在培养语感方面,“高耗低效”,收获甚微。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忽视内隐学习的作用。
    内隐学习是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一些经验并因此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它是在一种偶然的,无意识 状态下获取某种知识、经验和技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并不知道自己获得了什么内容,无法有意识地把它们提取表达出来,只能在一些任务和操作过程中反映出已获得了这些知识、经验和技能。
    语感,是学习者对语言的一种感受能力,它是学习者(主体)对语言(客体)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筛选、加工、提炼、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的表现,其主要作用在于判断言语的可接受性、依据语境理解言语,按照交际需要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表达。学生对语感的获得不能靠教师的传授,它是一种自动化过程,无需意识努力去发现其结构的规则,却可以在言语行为中准确地使用它们。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感,应重视内隐学习的作用。在我国传统教育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涵泳”、“吟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④通过吟哦朗咏,诵读背诵,让学生直觉体悟言语规律,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阶段。这也体现出内隐学习的规律,作为语文教师,谁不懂得背诵对语感培养的意义?今日的笔下生辉和妙语连珠离不开儿时不厌其烦的背诵,古往今来,大凡在文学上有所建树者,无不是在这一代又一代学童的摇头晃脑中诵现出来的。贺贻孙指出:“李、杜诗,韩、柳文,但诵一二首,似可学而至焉,试更诵数十首,才觉其妙。诵至全集,愈多愈妙,反复朗诵至数十百过,口颔涎流,滋味无穷,咀嚼不尽。乃至自少至老,诵之不辍,其境愈熟,其味愈长。”⑤广泛阅读是培养语感又一重要的途径。“阅读”顾名思义,包括“阅”和“读”。“阅”就是无声默读,“读”就是出声朗读。因此,要做到阅览和诵读并重。阅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所获得的知识,其中60%来自视觉,20%来自听觉,15%来自触觉,3%来自嗅觉,2%来自味觉”。⑥阅读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
    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精读与泛读的关系。“精读”,就是要做到熟读精思,深刻领会。我国传统的阅读经验是“熟读成诵”,离开了熟读,就很难达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熟读精思,其目的是为了深刻领会。在精读中应树立“整体阅读”的理念,用整体去指导局部,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揣摩其语言的妙用,并以此贯穿到熟读精思的全过程,在做到深刻领会的同时,学生语感能力也随之得到增强。培养学生语感,除了指导学生精读外,还要重视泛读。泛读是就要能其大略,择要吸收。“观其大略”就是指对文意的大体了解,对文章有一个全局性的把握,其目的在于“择要吸收”,潜移默化地、无意识地培养语感。由内隐学习的有关理论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对一些符号文字规则的精品进行过度记快会导致个体能够随心所欲地驾驭文字及其组句规则,反复的背诵能带来某种惊人的能力——语感。例如,教学《森黛玉进贾府》,要品味贾宝玉和林黛玉社会似曾相识的妙处,可以播放录音,让学生听几句越唱词:“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生岫……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这都与宝二哥那句傻话“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相映成趣。为了 引导学生揣摩人物描写中的细节对比技巧,让学生细读课文,涵咏比较:为什么王熙凤是“丹凤三角眼,柳叶梢眉”,而林黛却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会情目”?而贾宝玉又是“天然一段风骚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呢?诗句引发了涵泳,涵泳探索了妙趣。那是因为“丹凤眼”、“吊梢眉”才能表现凤辣子的俏丽与辣气,而林妹妹多愁善感,自然是“似笑似哭含情目 ”,宝哥哥英俊多情,便有那种“万情情思悉堆眼我”了。这样,学生的语感在涵泳中得以增强。
(二)内隐学习与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一词来源于西方。在西方,人文文化与神学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概念。神学文化的最高信仰是上帝,认为上帝创造了人类,人没有自己的独立的意志。到十四世纪,人的力量、人的独立意识的凸现使这种神学文化发生了破裂,从信仰上帝到肯定人,歌颂人的伟大,重视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力量;提倡个性解放和人的自由发展;崇尚理性和科学。中国古代以为“人文”即文明教化,“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⑦现在所谓的“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对“人文”的诠释,无论古今中外,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从新世纪对人才质量的要求看,人文精神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最根本、最主要的标志。作为人类创造的价值和理想,作为人的现实文化和生活的内在灵魂,人文精神在全面发展的素质结构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集中表现。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一轮课程标准的频布和逐步实施,新世纪中国语文教育的价值将得到全方位的展示,其中最令语文教师感到欣慰的是,语文学科中的人文教育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⑧由于内隐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内隐学习不仅对语感的培养有较好的启发,而还能够指导我们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心理学家通过不同学习方法来测验成绩,发现“内隐学习教之成绩得分要高得多,对刺激的规律结构和记忆要优于外显学习。”⑨这就告诉我们,人类的社会认识有很强的内隐性,苍白的说教,强硬的干预,远远不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般的浸染,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工具,也人文精神的直接载体,因而责无旁贷地肩负重任。中学语文教材遴选了一篇篇精美的文章,例如《周总理,你在哪里?》所表现出来的对周总理那深深怀念之情,《西湖漫笔》、《天山景物记》等优美散文表现出来的对劳动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一面》、《同志的信任》、《驿路梨花》所表现出来的对革命战士的热爱之情和军民之间的鱼水情,《背景》所表现的至亲至爱的骨肉之情等等。即使是那些议论和说明性的文章也无不带有作者的情感色彩。《最后一次讲演》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慨之情和对李公朴被害的悲痛之情;《捕蛇者说》所表现出来的对劳苦大众的关切之情;《过秦论》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仁义不施的秦王朝暴政的谴责、憎恶之情;《中国石拱桥》中所流露出来的对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赞佩之情;《向沙进军》中所流露出来的对科学的热爱之情。通过一篇篇精美的文章,内隐地感染、熏陶学生,使他们轻松自然地获得完善的社会认识系统,让人文精神“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总之,内隐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其效果,结合语文学评的特点,为内隐学习的激发他创设更好的情境。


注释:①转引自《教育探索》,2003年9期第90页。
②转引自《教育探索》,2003年第9期,第90页。
③吴国宏、李其维:《内隐学习的再解读—从认识发展角度的剖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9月,第3期,第5页。
④《易·贲》。
⑤(清)贺孙贻:《诗笺》
⑥阎立钦主编:《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19页。
⑦(清)唐彪:《家塾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版,第92页。
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纳》,2002年5月版。
⑨张翔、杨治良:《内隐学习与外显学生的比较研究》,载《心理学教》,1992年第4期,第14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课程中阅读教学的开放性
6小时掌握英语语法框架——超级实用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探微
语文教学与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汇总!讲得太细了,连高中生都拿去温故知新!赞
不要将“语法”打入冷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