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寒热篇
    

    摘 要 中医调治法具有调和、调理、协调、沟通等含义。疾病虽千差万别,但都可归结为动态平衡失调,因而调治法应用范围极广,广义的调治可包括所有治法。调治法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阴阳五行学说及中庸之道,并与脏腑经络理论、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相结合,为中医治法之精髓所在,属中医特色之一。其中主要有调寒热、调内外、调升降、调虚实、调气血、调脏腑等,凡具有相反相承双向调节作用的治法皆属调治。

    关键词 调治法 中医药疗法

    在中医学里,调治有调和、调理、协调、沟通等含义。无论外感内伤、新病痼疾,虽疾病的病因、症状表现和发展变化千差万别,但其病机均为机体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各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对动态平衡失调所致,而治病就在于协调人体内环境及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求得新的平衡。“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素问.至真要大论》)。因此,调治即是使机体失调的病理机制恢复至和调的生理状态。广而言之,所有治法均可概言调治。在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及祛痰,化湿、理气、活血、安神、开窍、固涩等治法中,均含有调治成分。调治法正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有机结合,不仅应用范围极广,而且具有灵活多变、精巧迂回之妙。为中医治法之精髓所在,属中医特色之一。为此,不揣浅陋,仅就调治的范围与意义作以探讨。

    1 调寒热

    寒证热证为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反映。由于新病与旧疾,局部与整体、内部与外部之间的联系与影响,某些症状与体征并非只具有寒或热的单一属性表现,常表现为寒热错杂。举例如下:

    1.1 外寒内热,外热内寒:素体阳盛之人感受寒邪及素有内寒之人感受热邪,形成内外寒热错杂。应用调治之法,协调阴阳,表里双解。如治外寒内热的麻杏石甘汤和治外热内寒的东垣清暑益气汤。

    1.2 上热下寒、上寒下热:上焦有热中焦有寒,形成寒热错杂,虚实互见之证。如清上温下、和胃降逆的黄连汤;上焦有热下焦有寒,如治心火偏亢、心肾不交的交泰丸。

    1.3 真寒假热,真热假寒:阴寒内盛格阳于外的真寒假热证及里热盛极格阴于外的真热假寒证,分别采用四逆汤回阳救逆及安宫牛黄丸清热开窍。

    1.4 寒热夹杂,寒热互结:邪犯肠胃,寒热夹杂,升降失调而出现心下痞满、恶心呕吐、脘腹胀痛、肠鸣下利等证。代表方如半夏泻心汤、左金丸、乌梅丸等。

    2 调内外.

    “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了内外联系的调治原则。如邪在半表半里采用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截疟开达膜原的达原饮,治少阳与阳明合病的大柴胡汤,透热转气的清营汤。以及益气解表的人参败毒散,理气解表的香苏散,助阳解表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解表除湿兼清里热的九味羌活汤,补血解表的葱白七味饮,滋阴解表的加减葳蕤汤等,均体现了调理内外,驱邪外出治法。

    3 调升降

    气机升降出入应适当有序,气机逆乱出现太过与不及导致升降失常,具体表现是多样的。如肺气不升而气短息促、声低乏力,用升陷汤补气调肺;而肺气过升,失于肃降出现咳喘,应用苏子降气汤以调治上实下虚。脾气不升可致血崩、血脱,应用举元煎益气升陷。中气下陷以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阳。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胆气不降则黄疸、口苦、善怒,以清胆行气汤调治;胃失和降而恶心呕吐、呃逆,以旋复代赭汤、橘皮竹茹汤、丁香柿蒂汤降逆和胃;大肠气不降而便难,各种下法均降气通腑;而过降致泻泄、脱肛,则可用真人养脏汤、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陷;膀胱之气不降则小便不利,可用温阳利水的真武汤、五苓散及泻火通淋的小蓟饮子、导赤散及利尿排石的石苇散等;而肾虚肾关不固的尿频、遗尿、遗精、带下,则可用缩泉丸、菟丝子丸、固精丸、收涩止带汤等。

    调升降要点:①调升降重点调中焦。中焦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升胃降带动诸气升降。②调升降应顺应脏腑升降特性。如脾升胃降、肝升胆降,肾升心降等。③要注意升降相因。脾不升清则胃难降浊,肝失疏泄则胆气难降,肺气宣发而难以肃降,肾不升而小便不利等。

    4 调虚实

    虚则扶正,实则祛邪。但大多数病证为虚中夹实、实中夹虚或因虚致实、因实致虚的虚实夹杂证,并非单用补法或泻法可治,须调理虚实、攻补兼施。这种非单纯施补或单纯旋泻的治法,当属调虚实之法。对于外感疾病来说,调虚实可收到攻邪以护正、扶正不留邪;助正以攻邪,邪去不伤正之效。如益气解表的参苏饮,清热益气生津的白虎加人参汤,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等。而对于内伤杂病,调虚实更为常用之法。如补气活血的补阳还五汤,益气利水的春泽汤,活血养血的四物汤,养血润燥的润肠丸,温补脾阳,攻下冷积的温脾汤等。

    5 调气血

    气血必须调和通达才能流通全身,无处不至。“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调经论》)。“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素问.至真要大论》)。血病可调气,气病可调血。调和气血为常用治法。如当旧补血汤,黄芪用量五倍于当归,取补气生血之义;另外,归脾汤用于益气摄血,独参汤用于大出血以补气固血脱,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八珍汤气血双补,柴胡疏肝散行气和血,血府逐瘀汤活血行气,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等。

    调气血要点:①应注意气血的流通特性,顺其自然之势,促进运行通达为调理的前提。②调气血一般应遵循“因气而及血者,先治其气,因血而及气者,先治其血”的原则。但气属阳,血属阴,阳主动,阴主静。在气与血的关系中,气起着主导作用。“故人之一身,调气为上,调血次之,先阳后阴也”(《寿世保元》)。③气血的生成运行与调节直接与脏腑功能有关,调气血的同时应注意调理相关的脏腑功能活动,如疏肝理气,健脾养血等。

    6 调脏腑

    脏腑在生理功能上相互配合,在病理情况下相互影响。“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素问.玉机真藏论》)。而通过调治使其恢复正常的协调平和状态则是治病的目的。因此,调治脏腑主要依据脏腑各自的生理特性及生克乘侮规律来制定相应的调治之法。

    6.1 依脏腑功能配合而调:如水液代谢失调,“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素问.水热穴论》)。“其制在脾”。而从肺脾肾三脏调治;心主血脉,肝藏血、脾生血统血,故血病多从心肝脾三脏调治。

    6.2 依脏与腑的关系而调: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六腑“传化物而不藏”(《素问.五藏别论》)。因此原则上虚则补其脏,实则泻其腑。如泻小肠热以清心火;泻大肠以清肺热;补脾治胃虚;滋肺阴以润肠通便;补肾气以治膀胱失约;补肝治胆虚。

    6.3 依生克乘侮规律而调:如滋肾阴潜肝阳的镇肝熄风汤、杞菊地黄丸等——滋水涵木;疏肝健脾的逍遥散——抑木扶土;清心火养肾阴的导赤散——泻南补北。

    综上所述,调治法是在阴阳学说指导下研究事物对立统一规律的一种治法,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阴阳五行学说及中庸之道,并与脏腑经络理论,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相结合,为中医治法灵魂所在。广而言之,一切治法均可概言调治,具体而言,只要体现了相反相承,具有双向调节的治法皆属调治。另外,养生中的调神、调气、调饮食;用药时的反佐法及调治针法等许多治法可归入调治范畴,而多种调治法又常融合为一种具体治法,如桂枝汤调和营卫即融合了调气血,调内外、调虚实、调寒热之义。另有半夏泻心汤、逍遥散、小柴胡汤、左金丸、交泰丸等更为调治的代表方剂。因此,调治法值得进一步研究,使之发扬广大。

    作者单位:黄俊山(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福州 350001)

    (收稿日期 1998—06—09 修回日期 1998—10—30)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HINA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999年 第3期 No.3 199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妇科圣手哈荔田,谈谈月经病的治疗
血证治验祝谌予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一(袁家玑)
名老中医经验集——施杞(页 1) - 中医临床经验交流版 - 复兴中医网 中医专业讨论|经...
中医基础——实用中医学基础理论1(献给喜欢中医并且刚刚入门)
3类中药配伍法反向配伍、相辅配伍、相类配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