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刀茅巷•南宋临安今说之三十二》

#刀茅巷,穿越千年的东城之佳处

刀茅巷,是杭州老城区紧贴过去老城墙和贴沙河的一条长长的南北向道路。1993年浙江人民出版社编辑的《杭州辞典》这样描述:“刀茅巷,在市区下城区东部。南起庆春路东段,北至体育场路。长1372米,宽6米,沥青路面。宋时此处建有游奕寨营址,并建有报国寺。元时称南营巷,明后称新开路、麻柴巷、刀茅巷。1964年改称光芒路,1981年恢复今名。路东侧有震旦丝织厂、杭州机床厂、市红十字会医院、市护士学校、艮山中学等”。

刀茅巷自南宋至民国,名称几经变化。南宋时,刀茅巷还是从崇新门(清泰街)、东青门(庆春街)到艮山门城墙外一条沿贴沙河蜿蜒南北的乡间小道,属于城南左厢。除了乡野茅屋,更多的是各色屯军。据史料记载,刀茅巷南宋时称南营巷,皆因其南端有驻殿司寨、拱圣营。而当时南宋临安城郊周围有五军驻扎守卫,分别为踏白、推锋、选锋、策选锋、游奕,而刀茅巷北端为游奕马军营地。清丁丙所编《武林坊巷志》曰:“小营,东出五福桥头,西出骆驼桥街”。并注明说:“此非方谷园前之小营巷,当为游奕马军所驻之地”。根据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省城街道图》,五福桥头大致在现体育场路与刀茅巷相交处,而骆驼桥头则大致在东河宝善桥东侧。故南宋时的南营巷实话说还是明清时的刀茅巷更名符其实,既有茅屋劲草炊烟暮色,更有兵寨马军铁骑扬沙。史料显示,南宋时刀茅巷内有一座桥叫报恩桥,地址在民国时的蒲场巷铺,大约今日大学路中段位置。而游奕马军兵寨前也有河流和小桥,桥名就叫游奕寨桥。

刀茅巷西侧有两处地方与南宋息息相关。一是宋高宗赵构南渡抵杭夜宿城外的后梁贞明元年(915)所建古寺归德院,半夜钱江潮起轰鸣,惊醒赵构,以为金兵追至,惊骇不已,后就将归德院改名潮鸣寺,所在小巷也称为了潮鸣寺巷。再就是东园了。现在的东园是一处自建国北路至刀茅巷的大型居民小区,而南宋时,此处是皇家花园,清毛奇龄在《西河合集》中说此为:“宋东苑也”。“其地物风萧澹,而人习朴,可以怀古”。明清时,此处仍称东园,特点是水荡多,尼姑庵多,丝织机坊多,另有小巷一条称东园巷。《秋籁轩事》诗曰:“城曲东园里,庵多俗舍稀。地宽都种菜,巷隘总鸣机。野雀窥僧饭,村犬吠客衣。隔廛无半里,风景已全非”。

刀茅巷元时承袭宋名仍称南营巷。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先后称新开路、麻柴巷、刀茅巷。清时刀茅巷按南北分别称上刀茅巷和下刀茅巷。《武林坊巷志》引用《约略说》:“上刀茅巷、麻柴巷、南营巷,在太平门(即庆春门)内西南,内有报国寺。下刀茅巷,在太平门内北,内有东岳庙,西为文家弄”。清时上下刀茅巷以庆春路分南北,报国院(寺)在上刀茅巷,时为东城佛教名院(寺),民国时此处新建浙江图书馆,建筑至今保存完好。东岳庙在下刀茅巷五福桥头东南,今已不存。

#影响深远的张士诚扩城建墙和七十二荡

元朝末期至正十八年(1358),农民起义军张士诚兵锋席卷皖苏浙并占领杭州,给杭州带来了诸多影响至今的变化。

一是征用浙西民夫以三个月时间将元朝拆除的城墙重新建立起来,并将原建在东河西岸的城墙外延三里直抵贴沙河西岸。二是建墙时发动民夫就近取土,挖出了后世所称七十二荡大大小小许多池塘,经年所致形成了东城寺院钟声相闻,竹篱阡陌连片,浅塘深潭潺潺的幽雅景观。三是另征二十万民夫在建城墙同时拓建武林港至江涨桥段运河,长40公里,宽20丈,史称新开运河。

《武林坊巷志》引用《旧雨斋集》:“新城东城东,十年饱游历。茅柴闭幽巷,巫医隐词客。桑柘阴四周,钟鱼响空夕”。《杭都杂咏》张鉽有诗云:“落花流水绕城东,非野非山眼界空。独立移时清洁甚,土桥烟霭有无中。地接郊湮一径沈,言寻廨院即香林。荒深绝迹人何处?入座犹听振法音”。茅柴、桑柘、钟鱼,一派田园风光。而落花流水作为一处地名真是充满了诗情画意,此处唐时建的古香林廨院,即南宋时的惠林寺(后改用古名报国寺),明时复建的报国寺,后世再演变成近代的浙江图书馆,东城郊野,空灵清洁。同一条巷内,报国院(寺)北面偏西,间隔半里地有普慈寺,此寺在清末办起了早于清华、北大、为浙江大学前身、大名鼎鼎近代第一西学的求是书院。作为遗址,大殿、偏房目前保存完好。

#弥漫于上刀茅巷的禅意书香

上刀茅巷与下刀茅巷中间相隔着庆春路,而今上刀茅巷在民国十六年(1927)时已经将沿西南方向弯曲的道路拉直拓宽改造,并取名成了大学路。1959年大学路南端相连的里横河桥直街也并入大学路。原先斜对下刀茅巷的位置如今是一条窄而不长的“老浙大直街”。而下刀茅巷也去掉了下字,“堂堂正正”叫作刀茅巷了。

这大学路一段,有两处相隔不到半里的古寺。一是报国院(寺),二是普慈寺。

报国寺为唐宋古寺。南宋初随宋高宗赵构南渡的汴僧惠林法师在天庆坊建相国院,嘉定四年(1240)移址报国寺基重建并改名惠林寺,为沂靖惠王功德院。元至正年间(1341-1370)毁,明洪武(1368-1398)初重建。清中期沿唐宋旧称为报国寺,光绪(1875-1908)中被改作枪械火药库。清士人、吴昌硕好友钱国珍在《西泠酬倡二集》写有《古银杏歌并亭中序言》:“武林东城报国寺,唐宋古刹也。明季杭州闻子将、张天生、冯千秋暨余杭三严,结社与此(即读书社,后并入复社)。方丈西侧有古银杏一株,可数十围,荫数亩,其他树寄生于枝柯者数种,大皆盈握,盖数百年物也。庚申(咸丰十年即公元1860年)、辛酉(咸丰十一年即公元1861年),两遭兵燹(指太平军两次攻打杭州),城市、官廨、民庐皆灰烬,惟兹刹独存,树也无恙。或谓有神护之,信然。克复后,寺僧他徙,有司籍以储军械”。《杭都杂咏》曰:“报国寺,在城东刀茅巷落花流水间。旧为香林院,宋绍定(1228-1233)中移请今额。淳祐五年(1245)重修,寻圮。明天启(1621-1627)中复建寺。因近城,河水环流,国朝光绪(1871-1908)中,当轴议储军火,以避烟燎,废为制造军装局,寺僧不能住,遂散去。今寺之故址已并入局,巷亦湮塞”。同治元年(1862)杭州设军装局,不久迁往报国寺,后改名铜元局。光绪十四年(1888)杭州士绅邵章在报国寺内原明清读书会的基础上建起了藏书楼,也就是浙江图书馆的前身。清末宣统二年(1910),杭城有识之士许炳堃为推动杭州工业实业,提出动用存于报国寺原铜元局的20万元铜元来开办浙江中等工业学堂,地址就选在报国寺原铜元局故址。1910年11月获清庭批准。1911年3月27日正式开学。1912年改名浙江公立中等工业学校。1913年再改名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都锦生即为其时机织科1917年毕业生。1920年秋升格为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当1927年7月15日浙江高等学校改为第三中山大学时,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被改组为第三中山大学工学院。之后此处为法学院所在,工学院则去普慈寺那边与文理师范在一起。民国六年(1917)报国寺一部分又被作为武备学堂校址,后改称浙江陆军学堂,民国初期浙江的军事人才大半毕业于此。1928年起原浙江都督汤寿潜其子汤挫按其父遗嘱捐资在此开始新建气派的两层仿西洋古典式“浙江图书馆”,于1932年9月建成对外开放,是国内最早的省级公共图书馆大楼。大楼门楣上“浙江图书馆”五个大字为蔡元培亲题。比较可惜的是历史存遗的报国寺于文革中被毁。

普慈寺也称普济寺,位于报国寺北。明《嘉靖仁和县志》曰:“普慈寺在蒲场巷,宋绍兴中,僧思净建。元至正间,僧元忠修,明季毁,僧智珏募葺”。《武林坊巷志》曰:“光绪己丑(十五年,1889)、辛卯(十七年,1891)间,释闻达募资重建,殿宇崇宏,为东城梵刹之冠。未及毕工,顽遭奇祸,寺遂改为公廨,寺毁后六年,杭垣士大夫规普慈寺之旧,改为求是书院、武备学堂各一区,招集生徒,课以格致有用之学,与夫洋操行阵制胜之策”。光绪十七年(1891),因恶僧风化案,普慈寺被杭州知府林启查封没收,僧人四散,殿宇等暂作公廨使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五月二十一日,近现代新型学校的求是书院在此成立,这也是作为教育家的林启在杭开办的第一所学堂(另有蚕学馆、养正书塾皆在之后两年内陆续创办)。地域范围为大学路以东、庆春路以南、环城东路(当年城墙下)以西、横河水门以北,校园内有假山流水,有启真湖、阳明馆、阳明桥、忠斋、仁斋、爱斋、德斋、龙泉东库、龙泉西库等,也是文理工师范四学院所在地,只有法学院设于南面曾为军装局子弹厂、铜元局的报国寺内。当年招收“举贡生监”三十名。次年扩招,分内外两院,原三十名为内院生,新招收六十名为外院生。必修课有国文、英文、算学、历史、地理、格致(物理)、化学、体操等。选修课有日文、外国史地、音乐等。在最初一批学生中有陈独秀、何燮侯、蒋百里、邵裴子、黄郛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人物。光绪二十七年(1901)改名浙江求是大学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名浙江大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称浙江高等学堂。民国元年(1912)春,再改名浙江高等学校。民国十六年(1927)7月改名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民国十七年(1928)4月1日更名为中华民国大学院浙江大学,7月旋又改称国立浙江大学。1956年浙江大学搬离迁往玉泉,校舍一部分成为浙大附设工农速成中学,一部分于1953年成为浙江中医进修学校。后工农速成学校停办,校舍都归于中医进修学校,进修学校后改为浙江中医学院。现此处除了求是书院大殿和偏房,其余已成中医大厦。

#医教文卫齐全的下刀茅巷也是人文荟萃

虽然相比上刀茅巷,下刀茅巷更具野趣,但近代至现代,在此先后建有仁爱医院(现红会医院)、仁爱小学(现刀茅巷小学)、仁爱幼儿园、前进中学、杭州护士学校、浙大宿舍建德村、浙农大宿舍泰和村(苑)等。与刀茅巷相交的东园巷里还有清乾隆时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的袁枚故里。

红会医院。西门也就是最早的门开在刀茅巷。南门在凤起路,现只做应急通道,平时关闭。东门朝环城东路,是医院现在的正大门,门牌是环城东路38号。走进医院,俨然是两个世界,医院中心位置是四幢两至三层的西式红砖小楼、一幢精美的教堂和一座修女赫格勒塑像。而包围在其周边的是高耸的现代化医护大楼。一边宁静,一边喧闹,一边优雅,一边匆忙,不同的风情,相似的情怀。

1922年,法国天主教仁爱会有一位修女叫赫格勒,来到了刚摆脱帝制积贫积弱的中国,来到了西方人比较陌生的杭州,她细心考察后,用变卖部分家产后的资金购下了刀茅巷至城墙边55亩的一大块地,开始建造杭州第一座西方教会医院。1928年1月6日精心修建的医院落成开放,取仁爱会意定名仁爱医院,又名圣心医院。有男女病房各一幢48间,修女住宅楼一幢26间,医师住宅楼12间。第二年8月又修建成了361平方米、钢混结构的歌特式礼拜堂和X光室、施诊所23间、免费病房11间、海星教会小学(即仁爱小学)及仁爱高级护士职业学校23间。所有的建筑材料都从澳大利亚运来,一色的红砖清水墙,朴素、精美。抗战沦陷期间,所聘院长已换成匈籍修女,所以未被占据、关闭,是市民避难和免费救治场所,成为杭州唯一正常运营的西方人医院。1951年1月杭州市救济分会接管了仁爱医院,旋及中国红十字会杭州分会医院并入。1952年纳入杭州红十字会管理,改名为杭州红十字会医院,简称红会医院。1966年改名杭州市第五人民医院,1979年复称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1981年增挂杭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文革期间,最幸运的是礼拜堂先期就被改作仓库而逃过一劫,内部建筑无一损伤。彩绘地砖、赫格勒修女亲自设计的旋转式楼梯、弥撒台、从法国专程运来绘有各种圣像的尖拱彩色玻璃壁窗等都完好地保存下来,现在是杭州唯一原汁原味的西洋式教堂,2005年被浙江省定为省级文保单位。2019年10月7日礼拜堂被国务院命名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除了礼拜堂,存世于今的四座建筑分别是当年的男病房、女病房、三等病房、免费病房,至今还作为医院治未病诊室、病案室、办公用房之用。仁爱护士学校解放后变身为杭州市护士学校,仁爱小学于1949年1月1日挂牌成为刀茅巷小学,仁爱幼儿园也改名为刀茅巷幼儿园。

与红会医院遥相对望的是前进中学。前进中学1969年8月由杭州工艺美术学校改办而成,同年11月,民办钱江中学并入前进中学。钱江中学是1962年由知名工商界人士汤元炳、荣毅仁、王宽仁等捐资创办。至2004年前进中学被并入青春中学。现为青春中学前进校区,门牌是刀茅巷167号。

智者大师云集的建德村和泰和村,位置在刀茅巷与庆春路口至城墙一带,是抗战时浙江大学西迁后教职工回归时安身立命处,取这两个名称为的是纪念西迁中的第一站建德和所经过的泰和。但据考证,因为隔了庆春路就是浙大,1937年刀茅巷后来“两村”地方上已有规模不大的教员宿舍,建有公共厨房,对所住教员包伙食。1937年9月23日芦沟桥事变,到11月,竺可桢校长决定将9月新招的浙大一年级新生转移至西天目山中的禅源寺上课。待淞沪会战后,战火日益逼近杭州,沦陷已不可避免,浙大开始组织全校性大迁移。师生们历时两年半,初始抵建德(县城时为梅城),自11月11日至12月26日仅逗留四十余天,再迁赣中吉安、泰和,继迁桂北宜山,最后落脚黔北遵义、湄潭,行程五千余里,因与三年前工农红军前半程长征线路大致吻合,后人称此西迁为“文军长征”。1946年抗战胜利,浙大东归。于是在原教员宿舍处旁扩建新教职工家属宿舍,有甲种二幢12户(跃层楼房)、乙种一幢9户(跃层楼房)、丙种八幢32户(平房)、丁种四幢32户(跃层楼房)四种,12月落成搬入,分别取名建德村(范围基本为原浙大运动场)和泰和村(范围基本为原浙大生物实验室)。先后在此居住的有闻名于世的著名科学家、学者王淦昌、贝时璋、陈建功、何增禄、钱宝琮以及航空系教授万一、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教授,后成为中科院院士的周令希、化学系教授、主任兼师范学院院长兼理学院代理院长王琎和外语系教授德望铁(德裔)一家、农学系教授熊同禾、光仪系教授董太和、化工系教授吴文城、农学系教授吴栽德、光学系教授盛耕雨等,一时间,此地是群星闪耀。

#杭州近代工业的火花在此点燃

清末,报国寺曾被清政府改作军装局,后再改作铜元局。军装局内有制造枪炮弹药的工场,光绪十二年(1886)有沪上报纸报道工场失火:所幸“军火弹药等物一经制成,即发至水星阁中安置”,没有引发爆炸酿成惨案。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时钦差大臣、户部侍郎陈壁向朝庭奏报所调查的铜元生产情况:“浙江省于光绪二十九年就省城报国寺旧军装局制造毛瑟枪子厂内开铸铜币,后又扩充余地添建厂屋是为总局……”。说的是1903年报国寺内原军装局子弹生产厂现已开始铸造铜币了,同时早在1902年4月29日经上海瑞生洋行向伦敦贸易商行转购英国伯明翰造币厂的造币机器。1903年开始大规模铸造带浙字的铜元。现横河公园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是官办的浙江省铜元总局,负责铜元设计铸造发行。而报国寺内旧军装局(此时已为铜元局)子弹厂所铸造的铜币主要是光绪元宝、大清铜币两类。应该说刀茅巷的近代工业火花是发端于军火生产,起势于钱币制造。

1917年省城街道图显示,从城南望江门上羊市街到中羊市街到清泰门下羊市街(现三段分别改成江城路和环城东路),再往北到马坡巷到横河水门到上刀茅巷,过了张卿子巷即为下刀茅巷(原图如此),基本上一条路自南而北走的通,而上下刀茅巷不愧是杭城最长的一条巷子。彼时下刀茅巷西侧(应为上刀茅巷,原图如此)还是蒲场巷,道路尚未拉直。地图上虽不见农桑田地,但标明了大大小小的水荡。其实这些地方自南而北不久后就先后出现大冶铁工厂(杭州机床厂前身)、震旦丝织厂等现代工业企业。如果民国早期时从庆春路口子往北而行,会先看到老浙大的运动场,即后来的建德村。再看到震旦丝织厂。过了丝织厂即是老浙大的生物实验室,即后来的泰和村。泰和村北面是大冶铁工厂,即后来的杭州机床厂。再相隔一些零星房间和空地,穿过如今的凤起路就会看见仁爱医院,即后来的红会医院教堂的尖顶。紧挨着医院是仁爱幼儿园,即后来的刀茅巷幼儿园以及仁爱小学,即后来的刀茅巷小学等。

震旦丝织厂于1926年创建,1928年定名为震旦丝织股份有限公司,主产薄型丝织物。1949年5月,军代表进驻。1950年4月,震旦与永安庆记、萃成三厂联合组成杭州浙江第一丝织联营厂。1954年11月,成立公私合营浙江第一丝织厂股份有限公司。1955年更名为公私合营杭州第一丝织厂股份有限公司。1966年改名为杭州东风丝织厂。1979年恢复震旦丝织厂原名。1998年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和震旦丝织厂组成集团,成为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72年之久的震旦丝织厂就此走入了历史。

杭州机床厂现位于环城东路37号,前身是门朝刀茅巷的私营大冶铁工厂,建于1921年,1951年11月市政府出资4.5亿元(新币4.5万元)将之购买,改名为公营杭州铁工厂,企业建筑面积1373.4平方米,有职工25名,生产柴油机、铡床、西湖牌台式钻床。1957年改名杭州机床厂。2001年12月,杭州机床厂和杭州无线电专用设备一厂联合整体改制,组建杭州机床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性质由国企改为民营。2003年,以承债式零资产方式并购了杭州工具总厂。

与大冶铁工厂同时代,在刀茅巷南端,1914年杭州士绅阮季候、何松轩筹集2万元资金将武林铁工厂建立起来了,开创近代杭城机械制造工业之先河。工厂主要承接丝织机的修理和配件业务。1916年仿造成功先进的提花织机。1920年时已发展成为浙江最大的铁工厂。抗战时期,在杭州沦陷前,武林铁工厂还和大来、协昌、应振、金兴、熔瑞等近十家铁工厂通过钱塘江水路再转陆路,到达丽水大港头与原官办浙江铁工厂及宁波、绍兴等处转移出来的铁工厂技术工人一起组织成新的浙江铁工厂,制造抗战需用的武器弹药,为支援前线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战胜利后,与大来铁工厂合并,称合一铁工厂。

2021.5.23写于杭州西湖珊瑚沙

2021.5本人摄:仁爱医院礼拜堂

2021.5本人摄:仁爱医院礼拜堂

2021.5本人摄:仁爱医院

2021.5本人摄:仁爱医院

2021.5本人摄:仁爱医院

2021.5本人摄:仁爱医院

2021.5本人摄:现红会医院刀茅巷大门

2021.5本人摄:报国寺故址,浙江图书馆旧址

2021.5本人摄:报国寺故址,浙江图书馆旧址

2021.5本人摄:报国寺故址,浙江图书馆旧址

2021.5本人摄:报国寺故址,浙江图书馆旧址

2021.5本人摄:普慈寺大殿,求是书院旧址

2021.5本人摄:普慈寺大殿正门,求是书院旧址

2021.5本人摄:普慈寺一角,求是书院旧址

2021.5本人摄:普慈寺,求是书院旧居

2021.5本人摄:普慈寺,求是书院旧址

2021.5本人摄:普慈寺大殿及偏房,求是书院旧址

2021.5本人摄:普慈寺偏房,求是书院旧址

2021.5本人摄:大学路求是书院大门

2021.5本人摄:现在的刀茅巷

2021.5本人摄:刀茅巷东园巷交叉口袁枚铜像

2021.5本人摄:刀茅巷社区门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杭州】茅柴闭幽巷,巫医隐词客~刀茅巷
刀茅巷建德村的前世今生
价值百万的一枚银币,唤起杭州“武林”旧事
茅瓒 人文旅游--浙江--杭州--余杭--历史名人
杭州(三)杨公堤
杭州西湖---茅乡水情(都锦生故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