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全亮:详解练习吴式太极拳(北派)的运动口诀

 

记者与张全亮老师相识于“武行天下”。左起第三位为张全亮老师。

 

记者:在小说或是电视剧里面,我们经常看到大家为了一本武林秘籍或是一个口诀争的死去活来的?口诀或秘籍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张全亮:口诀或秘籍是前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的一些东西,后人作为参考可以加速练武的进度,避免走弯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对习武者来说,如果能够掌握一门武术的口诀或秘籍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记者:是不是掌握住了口诀或秘籍就一定能练习好武术?
张全亮:也不一定,练武术练的比较好的人,综合素质都是比较强的,吃的苦也肯定比别人多,但凭一句口诀或一本秘籍就想成为一代武术大师是不现实的。真正喜欢武术的人是不会盲目的追求什么秘籍的,练武没什么捷径,需要脚踏实地,多练习,才能练就一身好武艺。
记者:听说您根据自己的经验,也总结出了一套吴式太极拳(北派)的运动口诀?这是怎样的一个口诀,您能跟我们详细的谈谈吗?
张全亮:大家都知道1993年出版的《中国太极拳剑竞赛规则》第17条中规定的“吴式太极拳风格特点”为“轻静柔化,紧凑舒伸;川字步型,斜中寓正”四句话。结合我多年的练拳和教学经验,在对王培生老师拳术理论和动作规范的基础上,我自己也总结了一个吴式太极拳(北派)的运动口诀
端庄平稳,气度开阔
单腿负重,轨道步型
虚实分清,六球相佐
立圆为主,按窍运身
轻静柔化,伺机而动
紧凑舒伸,如水洇沙
行云流水,纯以意行
诗情画意,三才相通
下面我就对这些口诀做个详细的解释。所谓端庄平稳,就是要求在练拳时,时时式势做到头端、身正,肩平、腋虚,眉展、胸涵,拨骨、沉肌,提肛、举尾,吸胯、抽腰,不偏不倚,不摇不晃,上下协调、内外如一,中正安舒,稳如山岳,动如流水。要心专、神敛、意松。两手如同捧着一碗硫酸水,平心静气,谨慎小心。练拳如此,做人做事,均应如此。
所谓气度开阔,就是要求在练拳时,头要与天相融,脚要与地相融,身要与空相融,要三才合一,有气吞山河的气魄。要提起精神,时时式势做到松而不懈,柔而不弱。精神要足活,心胸要宽畅。拳论曰:“精神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处在任何场合,面对任何人群,遇到任何情况,处理任何复杂事物均应如此。
所谓单腿负重,就是要求在练拳时,身体的重心要完全垂直在一条腿上。用一条腿支撑全部体重,另一条腿能抬而不抬,只起斜撑和拉纤的辅助作用,不分担体重。这是吴式太极拳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各式太极拳都强调练拳时要“中正安舒”,但怎样才能做到式势处处“中正安舒”?吴式太极拳认为必须学会在动、静,开、合的每一瞬间,都能做到单腿负重,独立自主,不偏不倚。
单腿负重变化灵活,不迟、不滞。前进后退、左右移动、上下起落、屈伸开合,都能做到不努气、不用力,不勉强,圆润轻松,灵活多变。可充分体现出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纯任自然的运动。单腿负重,要求鼻子尖要和负重腿的膝盖尖、脚大趾尖上下垂直,三尖相照。尾骶骨要和负重腿的脚后跟上下垂直相照。在重心绝对垂直的情况下,移动步法或起腿时还要做好“配重”。即负重侧的肩沉、肘坠。合理遵循人体力学的原理。这样膝关节就不会“切轴”、不会受损。横膈膜、内脏、关节、韧带没有不合理、不舒服的牵拉,其运动始终处在一种松静、自然、圆润、合度、有序、有趣的状态中,常此练习可以产生最佳的健身效果,可以出现巧妙的技击功效。
所谓轨道步型,就是在练拳时要求两足的前进、后退,左右移动后的定步时,两脚尖均朝前,两足平行,呈轨道式。步幅最小的时候是正步,即两脚间隔宽约一脚,脚尖和脚跟距离长约一脚;步幅最大的时候是隅步,即两脚间隔宽约一脚半,脚尖和脚跟距离长约半脚。这种步法在吴式太极拳界通称“川”字步型。即身体两侧从肩井穴至涌泉穴比做“川”字两边的两竖。整个脊椎和头项,即从头顶的百会穴至大小便之间的会阴穴比做“川”字中间的一竖。每一个动作的预动,或定势时都要求“川”字中间的一竖,即头项脊椎和负重的一竖(负重腿)重叠成为单腿负重。另一竖(腿)成为虚腿。实腿和虚腿的两足尖都朝前,两足是平行的,也是呈轨道式的。其实所谓的“川字步型”,只是在前进或后退的时候,其步法在左右移动过程中,尾骶骨经过两脚中间时,瞬间呈现的一种态势。这种态势如白驹过隙瞬间既无。“川字步型”是瞬间的投影状态。是实现单腿负重的过程。也可以说“川”字是不定型的。用“川”字来比喻吴式太极拳的步型,不如用“轨道”步型更为确切。单腿负重的轨道步型,进退转换灵活,可以使上体重心以最快的速度转移到另一条腿上,保持身体的“中正安舒”。技击发力时再遵循太极拳“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的体用理论,所发出的力最沉稳、最松整、最深长、最有力。就会出现最佳的技击效果。
所谓虚实分清,前面已经说过,吴式太极拳是虚实分得最为清楚的太极拳。它不但要求两腿在每个动作中单腿负重,虚实分清。还特别强调每个动作都要注意分清上下肢的虚实。也就是拳论所说的“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即当左腿负重时,左手为虚手,右手为实手,右腿为虚腿;当右腿负重时,右手为虚手,左手为实手,左腿为虚腿。实者静,为阴,为服从;虚者动,为阳,为主导。只有上下左右虚实分清,重心才能稳健,举动才能轻灵,发力才能园整。
所谓六球相佐,就是练拳时四肢的虚实变化,要以身体之六球(两眼球、两肾球、两睾丸球)操纵。即动肩、动胯时,要把意念放在睾丸上;动肘、动膝时,要把意念放在腰子上;动手、动足时要把意念放在眼球上。这是已故太极拳大家王培生老师在数十年的武术实践中验证、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和独到的理论。在实践中一试便知:两睾丸管两肩、两胯。即当两个睾丸向内收缩时,两肩、两胯是无力的。当两个睾丸向外膨胀时,两肩、两胯是有力的;两腰子(内肾)管两肘、两膝。即当两个腰子向内收缩时,两肘、两膝是无力的,当两个腰子向外膨胀时,两肘、两膝是有力的;两眼球管两手、两足。即当两个眼球向内收缩时,两手、两足是无力的,当两个眼球向外膨胀时,两手、两足是有力的。用“六球”操纵肢体,是以内使外,不显山不露水,具有隐蔽性。发力由内到外,完整不懈。六球相佐是交叉相助的,即动左边时着意右边的三球,动右边时着意左边的三球。
所谓立圆为主,是说吴式太极拳的关节运动强调尽量走立圆。因为立圆运动可以减轻四肢在旋挑移动时,对中心轴的牵拉力,重心稳定;立圆使用的是杠杆原理,可以以小力胜大力;立圆运动所占空间小,变化灵活;立圆在前进后退的运动当中是直线滚动或往复旋动,阻力小、速度快、力量大。立圆运动轻灵有趣不易疲劳。
所谓按窍运身,就是在运动时要想穴位,用穴位领着身体走。这是王培生老师的发明,是北派具有王培生老师风格特点的吴式太极拳独有的特点。练拳时观想穴位,不但细腻柔和而且具有明显的防病治病效果。技击时着意想穴位,可以做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按窍运身”的提法把上述这一要求从理论到实践都形象化了、具体化了、简单化了。并提高了太极拳运动对治病健身作用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所谓轻静柔化,轻,是轻灵,练拳时要求“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举手投足顺其自然,毫不用力。要“迈步如猫行”“脚踏如履薄冰”“落步不伤蝼蚁命”“运劲如抽丝”或体会“脚踏祥云身自玄”之妙感;静,是神意专注,“体松心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练拳时要“先在心,後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虚静至极“泉清水静”“无形无象”“全身空透”能“听蚁叫,观蚁笑”“蚁鸣我听虎龙吟”,悉心听体内气血周流之声如“翻江倒海”;柔,是柔韧,“运劲如抽丝”、越细越好,行拳如柔面越熟越好,练功如百炼钢越纯越好。要炼成“腰折百回若无骨”,全身无处不弹簧,极柔软而又极坚刚的太极妙境;化,是变化,是化合,是融化,是柔极至无,动静如一,周身内外轻灵活泼没有滞点。
所谓伺机而动,就是不妄动,不强动,每一式的运动都是顺其自然的,虽有欲动之意,但没有欲动之势时,也不能强动。必须在重心垂直,配重得当时,肢体内有了一种欲动的趋势,随这种趋势而动。这就是“机”就是由静到动的时机。
所谓紧凑舒伸,是前面所说的“单腿负重”和“轨道步型”两项要求的补充。拳论讲“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吴式太极拳要求“分”要极力“舒伸”,“合”要尽量“紧凑”
紧凑,从动作外形上要求,是以负重腿为轴心,做到“内外六合,抱圆守一”。内外六合,即各式太极拳身法都要求做到的“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的外三合和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内三合”;抱圆,即要求全身所有的大、小关节,都要以腰椎和负重腿的髋关节为圆心,做公转自转同时进行的运动。要处处强化圆的观念,做到“身如九曲轴无微不利”。“一动无有不动” ,不可散乱、松懈、无序。守一,即神意专注,气沉丹田,内紧外松,内惕外随。从动作的意念上要求,每个动作在收、合、屈、蓄时,要做紧凑到“其小无内”的想象。
舒伸,从动作外形和意念上要求,是做每一动作时,周身所有的关节都要前后、左右、上下极力拉开。想象汗毛要竖起来,皮肤和肌肉,肌肉和骨骼,骨髓和骨髓腔之间要拉开距离,但意念要尽量放松。每个动作在展、放、开、发时,还要做舒伸到“其大无外” 的想象。
紧凑舒伸也是吴式太极拳富涵阴阳哲理的一个重要体现,即紧凑时要注意舒伸,舒伸时要注意紧凑。
所谓如水洇沙,是要求练拳时,每一举动凡在蓄劲时,意念都要由稍节之阴面向根节做如水洇沙之想象,悉心体悟阴面的每个细胞都在蠕动、放大;随即在发劲时,意念要由根节之阳面向稍节做如气蒸腾之想象,悉心体悟阳面的每个细胞也都在蠕动、放大。但无论是蓄劲还是发劲,都要做到“刻刻存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如水洇沙较之《拳论》中说的“节节贯穿”更加细腻,而且是立体化的微细运动,是提高健身、开智和技击功效最好的运动形式。
所谓如云似水,就是在练拳时要上如行云下如流水。云是随风成形,变化无穷,触不到摸不着的。两手在练拳或和对方交手,要沾粘连随,不丢不顶。随曲就伸,一触即变,一摸就无。水是随境成形的。它能随方就方,随圆就园,水无孔不入。练拳或技击时要去意如水,擦地而行,钻孔填空,亲和无隙。
所谓纯以意行。就是太极拳运动要求以意念统帅动作,练拳时用意不用力。强调每个动作都要先想后作,先看后行。要“先在心,後在身”,“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肢体的运动,完全都在意念的引导下进行。但是在实践中如何达到这一要求?需要反复练习,悉心体悟,做到举手抬足,毫不用力,纯任自然。
所谓诗情画意,是要求在拳术动作规范规范以后,做每个动作都要着意对体态和环境做诗情画意的想象,如一个式子在预动时,做一下“根扎八荒,参天生长, 如沐春风气宇昂”的想象,周身骨节会自动上下拉开,身体会感到挺拔高大,会产生一种“头融天,脚融地”的气势和春风荡漾的美好心情;在起动时,做一下“枝繁叶茂花果香,尊天敬地孝高堂”的想象,就会有一种丹田鼓荡,如气充球,肢体自动,胸与空融的感觉, 还会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和由“敬”而更“静”的超凡境界;在定势时,做一下“落叶归根金风爽,天人合一悉收藏”的想象,就会有一种身心自然相合,五气自纳中丹的感觉和蓄而待发的潜力。
上述现象恰与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学说不谋而合;美好的想象会使你体松心静,神舒气壮,自然进入太极奥妙之乡。练至纯任自然,整个套路演练时,动静各式都会体现出“移动似春风杨柳,起伏象浪拍云崖,转换犹万向轴承,气血若潮起潮落,神意如行云流水”的诗情画意之境界。
所谓三才相通,三才就是天、地、人。前面的“诗情画意”文字中已经做了解释。具体地说,练拳时自身的动静要注意和宇宙当中的自然现象相互联系。比如江河是一种常见的流动现象。我们在练拳时凡是在做前进、后退、左顾、右盼、起伏、折叠等动作时,都要在意念中有一种若有若无的江河直下,一泻千里的气势;山岳是一种常见的稳静现象,我们在练拳时凡是在做中定和亮势的的动作时,意念中有一种若有若无的山岳高耸,壁立千仞的雄姿;比如天地是上下分开的,练拳时,也不要把神、意都放在体内,更不能放在一处(王培生老师特别强调练拳和技击时要神、意不同处)神要尊天,意要敬地;神要显于外,意要藏于内;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练拳时向上要寄予下意,向前要寄予后意,向左要寄予右意,反之则均然;练拳时要形如榕树之气根全身披挂,势要如流水之灌溉浑然无隙;其精神要提起,要如春风拂面神清气爽,要如细雨润物,生机勃发;太阳和地球是公转自转同时进行的,我们练拳和技击时也要下意识地体会公转和自转的关联和妙用;天地间充满着信息网络,人体内布满了经络穴位,我们在练拳和技击时,每一举动都要充分发挥经络穴位的作用等等,不胜枚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极求内的体会——李世耕
太极拳运动三字经
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是真的不用一丝力气吗?
太极拳的意念问题
太极拳中的“开合虚实”
武术研究资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