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品牌策划
1。時尚美學=無聊的高帽,那設計呢? 
蔣友柏(2006-12-13) 
As long as you could draw, you are a designer. 

設計,真的無所不在嗎? 

1950年代以前,概括的說,「設計」是歸屬於藝術家的特權。藝術家往往在經歷過一段驚世駭俗的人生故事、畫下句點後,這份特權才得以發揮──作品受到世人注目與增值。 

但,這樣的設計特權,是我們需要的嗎? 

1960年代,因著戰後需求,物品被機械化大量生產,但只停留在「實用」層次,和「設計」畫不上等號的。真正將實用「物品」轉化為「產品」(Product),則是在1970年代以後,設計開始大眾化,人們的生活品質也隨之提升。電視的發明與普及,更讓產品直接對消費者說話,展示設計。 

1980年代後,全球經濟逐漸攀向頂峰,產品的設計與包裝開始了異化現象(Dissimilation),不論是獨尊設計材質、製程或美學等,成了一頂頂「設計高帽」,和時尚結合之後,新的「時尚美學」產生了,但也逐漸失去「設計」該有的純粹實用功能,設計有成為無聊收藏品的危險。 

又,這樣的設計高帽,你看穿了嗎? 

「物品」──>「產品」──>? 

下一個是什麼呢?我說是「服務」。回歸到設計的初衷,它就是服務。設計為「物品」服務,使之成為「產品」;產品之後呢?網路時代的來臨,資訊快速流動,對與錯、美與醜、快與慢/形形色色,價值重新洗牌,服務當道。 

但,產品如何開始「服務」? 

As long as you have opinion, you could direct fashion. 

要談台灣的設計產業前,我想先聊一個「名模迷思」。在國外,名模代表個人風格、特色。在台灣的名模,則被要求一定要很美,一定不能抽煙、喝酒,一堆限制反射了我們的群體意識,個人風格成了離經叛道。這樣的迷思,很像台灣的設計市場。這也是一種異化的結果:設計的效果與特色不被重視,只為設計而設計,一如名模只為了成就名模。 

我做設計,就是要顛覆這種觀念。 

The trick is in making the public experience what you believe. 

一杯加了冰塊的葡萄汁,剛開始喝起來超爽快,有味道又冰又過癮,但放久了,味道卻因冰塊融化稀釋而變淡。「冰塊」對葡萄汁而言,是一種設計,讓葡萄汁更有風味。但如果你停止了加入冰塊/設計,時間久了,冰塊反而是造成葡萄汁風味變差的主因。 

重點在於,設計需要不斷尋找新的方向與內容。服務,就是現今設計的新方向,是為顧客尋找Solution的新內容。不只是為單一產品,而是必需思考到整體(品牌)。 

所以,「設計」是幫客戶作夢,也幫客戶檢視夢醒之後的現實。 

BenQ為了提升自己為國際品牌,勇敢做夢,以小吃大,買下德國西門子手機部門。在極端殘酷的商場廝殺下,花了股東們一年267億元後,又能勇敢地設下停損。就現代設計觀點來看,這真的很屌,何其氣魄。併購的目的,絕不是為了尋找失敗,但在失敗/夢醒的邊緣喊停,夢醒的勇氣比做夢的勇敢更難得。這一課何其珍貴,是別人無法學習複製的經驗。 

冷靜檢視自己的傷口,往往會讓對手不寒而慄。就憑這一點,BenQ 比其他的台灣自創品牌更有機會成功。因為他們了解自己──這一連串「設計」的初衷。 

2。「時尚大象」與「設計螞蟻」閒嗑牙 
蔣友柏(2006-12-18) 
如果你問我,什麼是時尚?什麼是設計?我會告訴你,時尚是大象,設計是螞蟻。 

此刻,你應該會開始期待我繼續解釋,對吧?等一下,我要先跳離開「大象和螞蟻」的故事,先聊聊「時尚」及「設計」的普遍概念。 

時尚是什麼?大師級人物會告訴你,這是一種心境,一種感覺,一種氣息,一種味道。這麼說來,「只可意會」囉? 

設計是什麼?創意高手會給你一件作品,一個眼神,一個手勢,外加一段使用說明。(當然,絕佳的設計,是不必說明的;遺憾的是,大部分仍需要) 

以上的解釋太含糊。我現在請「大象和螞蟻」出場,一定會讓你馬上清楚,時尚與設計是什麼,及兩者之間的關係。 

到過泰國的人,也許曾坐過大象背上。在將近一個樓層的高度,異於我們平常的視野,有一種新的空間體驗。時尚,一如大象,是一種「高度」的體驗,體驗久了就是經驗。所以,時尚是需要功力(經驗值)的累積,它代表的是一種藝術的高度,異於一般。 

時尚界有實力的大師們,他們擁有大象的「高度」,看的是趨勢,主導整個市場的未來走向。這種高度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慣於看大不看小。 

小小隻的螞蟻們,每天勤奮工作,相當忙碌。他們每一個本能動作,都是昆蟲世界裡的設計經典,簡單而有效率,求得安身立命。設計,就是螞蟻,是一種細節的想像與再生。好的設計是從缺陷而來,代表一種實用的創造與改善。 

設計創意人必須重視細節,猶如昆蟲世界中的螞蟻,一切活動皆有其目的(生存)。重視細節,也是一種生活的態度。 

從時尚看設計,就像自大象的眼睛看地上螞蟻,看到的只是一大片黑壓壓(或是紅通通),看似靜而不動,這就是時尚的宏觀;群聚的螞蟻們,不斷地再生與創造,從生活中不斷再發現,這是設計的微觀角度。 

每一個設計創意人心中都應該要有大象與螞蟻,並且要讓牠們積極對話。當大象和螞蟻可以閒嗑牙,就是時尚與設計開始結合。設計者以時尚美學的概念,領導細節;從藝術發想,再回歸實用。 

下次,當你看到大象和螞蟻閒嗑牙時,不妨湊過去聽聽看?應該會有收穫。 

3。設計的黑手 
蔣友柏(2006-12-26) 
在我的第一篇「時尚美學=設計高帽;那設計呢?」曾提到,在過去,設計被視為「高尚」的技藝,而設計者全是藝術家與工藝師,他們有自己的步數,驅動他們做設計的熱情,並非金錢的報酬。設計在當時是純粹的,需要被買單嗎?已不是重點。 

但是,今非昔比。 

現在的設計,一定要有人買單,誰買單?當然是市場。 

我知道說出這樣的話,又會像前兩篇一樣引起版上一大堆筆戰,又會有人說我只懂得行銷,不算設計人。這倒不是什麼了起的議題,每個人怎樣定位自己,是每個人自己的權力,相對的也要有被別人檢視的心理準備;同樣的設計也是要經過這個試煉,也需要有人買單! 

先說國際生態吧!Zara或是H&M這兩個近年來紅透全球的平價時尚品牌背後,都是一大堆看似與設計無關的Dirty Jobs。他們都養了上百的設計人員,在與市場潮流同步的「快速設計、快速生產、快速更新」策略下,一件新款式的生命甚至不到一個禮拜。你可以說設計師的作品遭到市場現實面的壓榨與犧牲,但是總有幾個可能會像Dries Van Norton或Martin Margiela那樣從設計助理成為大師;至於創造Zara經營神話的無數倉儲、業務管理與資料庫分析人員,也總有幾個可能成為他們專業領域裡的高階經理人,雖然他們不會出名。 

再說台灣吧,過去三年冒出了1,190家設計公司,但被大家記得的有幾家?還有一兩家我們也報以敬意的設計公司今年關門了。不少人努力秉持設計熱情開了工作室,被產業傳統思維牽著走,提案、比稿乃至於削價競爭!更大的問題是,等設計完成了,甚至模型完成後送到國外也得獎,後面量產化與行銷上卻有有更多設計界不願碰及的Dirty Jobs,這些是設計有沒有被市場買單的最終關卡。 

這是整個設計產業的現實,不會再有只是畫圖的輕鬆任務了。 

往好處看在市場機制下,設計的視野與地位拉高了,各領域設計大師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與財富。Philippe Starck設計香港老宅翻新成的豪華出租公寓JIA,只是把他以前的設計全擠進每間一二十坪空間裡,就可以有大筆的收入。但是講難聽一點,設計是沾滿了世俗市場的銅臭,不再只是純藝術或工藝,沒有經過與生產資金關卡及市場角力,就沒有辦法實現。 

上週四凌晨溫度十多度又下著雨,我們的義大利設計師在信義金融區的大樓前,盯著客戶聖誕樹施工。設計師錙銖必較地堅持聖誕樹的垂直角度,公司主管們看著施工人員冒著雨在三層樓高的鷹架上爬上爬下捏一把冷汗,還是得一次又一次拜託工班把焊好又變形的鋼條拆了又焊,焊了又拆,直到三點才大功告成點燈。 

在那個現場裡,設計師是老大,其他人其實都是設計界的「黑手」。 

在橙果,我稱設計師以外的人都是「黑手」,包括我在內;儘管我是公司設計要跟客戶提報前的最後把關者。報章雜誌報導捷安特的City Storm讓我被客戶釘了三次,但是其實我是很理直氣壯!橙果的設計師不能直接被客戶釘,設計是橙果的神主牌,客戶要釘就釘橙果的黑手!但是只要客戶釘的有道理,黑手就要想辦法影響設計師接受現實面。 

我的想法是,以往的設計人都把自己定位成千里馬,期待屬於他們的伯樂到來。但是現在要當成功的設計師,反而自己就要是伯樂,不只懂得判斷自己什麼設計才是千里馬級的作品,更要懂得欣賞誰是真正能讓他設計專業極大化(在市場生態中極大化)的千里馬級「黑手」! 
所以至於回到蔣友柏這個人在設計上的定位,坦白說部落格裡面筆戰的每個論調我都認同,多少反應台灣這個島國設計界的某些現象。至於我的光環或名人批評,沒什麼好在意的。我很確定的是,橙果設計師也得到了比他們以前在知名品牌大廠工作時更多的機會,他們都在等著未來半年他們設計的手機、電視、摺疊車、按摩椅、汽車內裝、各種商品包裝的上市,成為他們個人設計生涯的代表作。而要為橙果當個被批評的名人,或許也是「設計界黑手」的責任之一。 

4。設計從品牌出發 
蔣友柏(2007-01-02) 
看了不少工作與設計產業相關的讀者的回應,心裡面有很深的感觸,雖然我只投身設計產業三年,他們的「無力感」與「艱苦」我完全感同身受。畢竟設計牽涉的範圍在過去幾年的台灣,已經有很多變化,設計業者與企業客戶都在找尋遊戲規則。 





設計三法之一:創意/想法 



橙果的第一年,設計對我們來說只是一個單純的想法,儘管橙果的設計師都在本土市場有一些實務經驗。那時候台灣時尚媒體已經開始說Starck、Newson的設計,或Sony與Apple的產品有多屌,每個設計師都夢想能成為那樣的大師,我們也希望。只是大家都沒想過日本與歐美經歷過多少年的扎根,市場有多巨大,才能養出那樣的大師,那樣的設計。 



台灣的設計從「OEM、ODM」開始。代工也是有設計的,只是它是「做」出來的,而非「設計」出來的。跨進這個產業的第一年我們都在摸索什麼是設計?學習如何在設計產業生存? 



設計三法之二:作品/做法 



那時候我逼自己一個禮拜要上網看80個國外設計與新產品相關網站的內容,那不是帶著欣賞的角度看,是去想人家為什麼會這樣設計,是基於怎樣的創意與使用者想法。所以第二年,橙果吸收了Michael Young與他帶進來的一批外國設計師。 



我們不斷找案子做,只要價格合理的案子我們都接,因為唯有真正經歷在地化設計的洗禮,才能真正讓台灣本地的客戶認同。但是我們辛苦拉進來的案,到了外國設計師那常常被嫌是shitty case。業務與PM聽了一肚子大便,還是得陪著笑臉解釋客戶為什麼要那樣要求。 



這群設計師都為歐美大品牌做過設計,面對台灣那麼小的市場裡的客戶需求,自然覺得台灣客戶視野狹小,更對諸如成本、生產等諸多限制覺得不以為然,他們等於還要扮演 Solution Provider的角色,跟以前只要參觀一下工廠,就可以在辦公室畫設計圖的景況有天壤之別。 



這種文化衝擊,是一種台灣設計要跟國際接軌的必經陣痛期。可喜的是,外國設計師開始去了解在地市場,有一部分台灣設計師經歷這種國際化與本土化衝擊,更從設計助理培養出獨當一面的能力。而我們內部對於設計案開始到完成,也演變到今天自成一格的做法。 



設計三法之三:品牌/手法 



進入到去年,「設計」的定義對橙果來說,從「完成案子」的流程,變成「為產品創造附加價值」的手法。 



i-pod在擁擠的市場裡,找到了很大空間,靠的是什麼?就是「品牌/手法」。所有的品牌都有其最根本的策略與優勢,所以設計的著力點便是成為品牌實體化的手法。將此一「手法」透過設計的過程,散佈、影響黑手們及客戶,終至市場端,這是business,必須一開始就存在著。設計於此,則從品牌思考為起點。 



這種想法已經被許多國際品牌落實了,但是台灣需要產品設計的廠商,比起韓國三星都只能算中小企業,市場又那麼小,因此對創新設計的市場接受度與後續的生產投資會保守很多。要他們appreciate設計,要他們拿出錢來投資設計,就得像傳教士一樣,不斷地用各種國內外案例與創意提案,向客戶傳播設計如何帶來品牌與產品競爭優勢。 



至於台灣業者在這個部落格裡被批評的狀況,橙果其實經歷過更糟的,所以有一些產品根本沒有人知道是橙果設計的,橙果也不想承認;甚至橙果乾脆解約認賠出場都發生好幾次。這種案子多半是客戶主事者要我們照著他們的意見畫圖,甚至表明他們是老大,是業界的前輩或長輩。 



對於前輩我當然尊重,但是設計有設計最後的堅持,在瞬息萬變的產業裡,設計與市場的結合早就沒有規則可循。我只相信,設計不能被當成是一種畫圖的專業,設計也不只是時代的「潮流」,而是實際存在的「活動」,所有認同設計可以創造價值的企業與設計業者,最後會在這「活動」中,創造新的歷史。 

5。旅鼠的直覺 
蔣友柏(2007-01-08) 
去年年底,yahoo時尚部落格開張,我花了一個月說明「設計與時尚」觀點,就像電影「穿著Prada的惡魔」,不論設計或時尚的背後都一點都不時尚,都需要一大堆的Dirty works;這是我在橙果營運上的邏輯。接下來,我會用一個月的時間解釋我如何賣設計,這是設計的實務層次,也是設計的毀滅與創造。 



賣設計? 

我的方法有4個關鍵:深信直覺/創造故事/忠於選擇/包容市場。 



先談第一個關鍵:「深信直覺」。設計直覺,是設計人必備的天賦,如同神賦予生物的直覺般,是一種生存本能。對於設計人直覺本能的譬喻,我想到了一個有趣的旅鼠例子。 



旅鼠,傳說中會集體跳懸崖的迷你鼠,生存在高緯度地區。別看牠們可愛模樣,其實繁殖力極強,一年甚至可以生八胎。旅鼠每4年會達到數量上的高峰,快速繁衍變造成族群生存的壓迫,必須集體長途跋涉尋找食物來源,甚至可以游泳渡水一公里遠。在這過程中許多旅鼠會體力不支而溺斃,所以產生了到今天都解不開的集體自殺的謎,牠們遷徙的方向是怎麼定的?哪裡是終點?為什麼要橫越河川海洋?存活下來的旅鼠又具備什麼樣的條件? 一切都是謎。 



我自己覺得那是旅鼠在極地環境下,天生為了求生存而形成的群體直覺。旅鼠族群似乎從不質疑這樣的群體直覺,宿命地執行這個選擇,在這個過程中創造多數犧牲換得少數的延續。我觀察到台灣設計人對設計一開始的堅持其實也是陷入一種直覺,這種直覺可能是天生喜好設計而逐漸累積的,也可能是學校教育而喚醒的,不管怎麼形成,最後大部份設計者都會像旅鼠一樣對生存直覺深信不疑,直到心灰意冷地離開產業。 



我也有直覺,但是我不想掉進宿命。創立橙果前,我並沒有設計背景,只是就是喜歡有設計感的產品;橙果創立後,我也沒有接受過正規的設計訓練。但是三年下來,跟客戶端及市場端不斷的肉搏戰,我從喜歡設計品到培養出自己對設計的直覺。這三年,是一種不斷的創造機會與考驗自我直覺的歷程。所以我的直覺不是純設計的直覺,是不斷思考設計與市場間的關係,累積的某種美學偏好加上生存直覺,這種直覺是會不斷演化的。 



橙果的Kuro MP3也算是出自設計大師之手。客戶當初給的指令就是要設計出一款打破現有MP3外型的MP3。設計圖出來時客戶與代工廠(國內3C大廠)的人眼睛都為之一亮。但是突然有一天代工廠說他們接到Dell的金屬材質MP3的超級大單,沒有足夠的研發資源來陪我們玩,所以我們設計師求爺爺告奶奶地沒事就往代工廠跑了快一年。Dell MP3都上市了,Kuro MP3的首次樣品才出來,我們與客戶對最終品質與成本不滿意,還是得硬上,第一批生產量賣完就沒戲唱啦。附帶一提,Dell那款MP3也賣的不好,今年8月Dell宣佈退出MP3市場。 



我想最終這個案子因為太創新而導致台灣代工廠做不出設計圖的樣子,所以台灣人似乎不認同此設計。它就像旅鼠直覺式的墜崖,設計大師對Kuro mp3設計經驗與執著,讓我及設計團隊一起跌落傳說中旅鼠集體自殺的懸崖。懸崖下是一堆堆的旅鼠屍體,就如同台灣九成設計公司的失敗設計(包括橙果在內),都是執著於追隨設計大師的經驗而墜崖。 



我在懸崖下,重新思考,是不是一定要設計大師才能定調?才能質疑設計的好與壞?設計人深信自我的設計直覺,一如旅鼠執行本能機制,可能走向自我毀滅之途。然而人和旅鼠不同的是,經歷過毀滅之後,人會從慘痛的教訓中學得經驗,找出自己的生存法則與創造成功。 



這種體會是,要賣設計,先要學會抓住腦袋中一閃的感覺,否則很容易在市場中隨波逐流,忘了設計的堅持。不只是對設計的直覺,也要有對客戶與市場的直覺。 



這種直覺只能從市場真正的肉搏戰中養成,是不斷跟客戶鞠躬彎腰,忍受無止境的挑戰,無時無刻不在做problem shooting換來的。 



正因如此,現在碰到appreciate設計的客戶,橙果可以不管利潤的賣命。像捷安特那樣為了一個設計投資上千萬模具費,我更要義務帶頭協助公關行銷規劃與宣傳產品設計(在此聲明蔣友柏因為個性犯賤,不賺代言費這種easy money);這是我們所謂的retainer客戶。這次捷安特City Storm賣得好,連橙果的客戶都要我幫忙預購,這種成就感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那種「爽」,只有經歷不斷挑燈夜戰、徹夜難眠,終究實踐自我價值的人才能真正體會。 



至於碰到簽了約才發現雙方理念不合的客戶,只要不是Me2產品,只要是能保留部分的設計原創性,就拿人錢財與人消災地滿足客戶的需求,合作完,謝謝再聯絡;我們稱這種為one time shot。 



雖然橙果有可能因著這樣的直覺,再次跌落懸崖,但是經歷過足夠且有用的市場肉搏戰,就可以盡量避免犯錯墬崖,當然也可能懸崖高度會愈墊愈高,摔得更難看,但是到時候視野所見自然不同,也算值得。 



6。說故事,賣設計 
蔣友柏(2007-01-15) 
賣設計的第二個關鍵是「創造故事」 

台灣什麼地方的設計故事最多?我想「故宮」絕對是第一名。故宮裡面每一件寶物的設計都是超越時空,背後都是故事。故宮的寶物是非賣品,但寶物的「設計故事」可以用來行銷故宮,人們為了這些故事來買門票參觀,最後故宮的本體也成了最傳奇的故事,每年可以賣出無數的複製品與紀念品。 

故宮是千載難逢的,但是我相信設計也是要把故事創造得好,設計要如此的賣。 

我所謂創造設計的故事,是設計最前端就源自於某個簡單又有趣的情節或說法,這也成了設計最重要的精神。這個故事拉近觀看者與設計之間的距離,產生某些喜好,更好的情況是觀看者覺淂這個故事表達的設計精神,符合自己某種生活態度,想要擁有這個設計。iPod的傳奇大家都知道,透過這個傳奇我懂得欣賞iPod,雖然我現在沒有辦法戴耳機聽音樂,所以不會買;可是iPod手機我可能會買。 

iPod與iPhone的例子代表著一個完整的設計故事,常常是持續演化的,而一個設計故事被行銷與販賣也不是幾天的事。 

近三年來,我有很多機會與國外設計界的佼佼者接觸,問起他們對於台北的印象時,十之**會提到101大樓。 很少人會記得101在三年前曾經被許多設計師與時尚專家,認為是最醜的設計。101創造故事的元素不僅包括它是全世界最高的建築,還有建築採用中國寶塔浮屠概念,以及古銅錢與祥雲符號。但是在許多評論者文字下,它成了「不中不西」且醜陋的巨獸,有雜誌形容像是一個大墓碑。 

時至今日,大家已不再記得這些批評了,大眾對101的想法也跳脫設計的美醜想法。完工後的101,歷經兩次全球最高樓層的跨年倒數,銅錢與浮雲成為這棟大樓的重要識別元素,今天,成為台北的地標。101為什麼會成功?從剛落成時美醜的爭議,一直到成為世界最高的建築,這一連串的創造性說法──從負面到中性到正面,造就101成為最具故事性的大樓。 

或許有人會認為101的成功是行銷而來,但是我相信設計者在設計時心中已經有一個既定的故事,經營者才有辦法抓出重要元素地把故事傳播出去。 

設計的故事不是憑空捏造的,那是在深信你的設計直覺後,將你對設計作品的投入與感情,經歷時間轉化為一則動人的故事,讓你的設計作品看起來是「活」的,有一股強勁的生命力。 

橙果在2005年為雷諾F1車隊設計的「守護鳳凰」,容我老王賣瓜,是一則具生命力與創造力的設計故事。不久之前,部落格裡才有人評論橙果為雷諾F1賽車的外觀所設計的鳳凰圖騰,像隻烤雞。 

當橙果在參與比稿的時候,雖然我們內部出現6個團隊的創意,例如強調F1速度感,或是台灣當時流行的「飛魚」。但是我心裡很清楚,要讓橙果的設計,出現在每次出賽就價值300萬美金的廣告載體(賽車本身)上,就必須讓老外與日本人看得懂又覺得心動。想表現出西方賽車的速度感,台灣設計公司真的會有優勢嗎?要講飛魚,西方人與日本人了解嗎?設計者知不道自己要target誰? 

歐洲的雷諾大老或日本的亞洲行銷專家,哪知道橙果或蔣友柏是幹嘛的?所以我挑我感情最濃厚的領域下手,那是這個土地上與世界各地都熟悉的龍與鳳,還有祂們最早出現在中國神話的黃帝大戰蚩尤典故;「王者之車」及「四聖獸」。 

網上的人說這個結合甲骨文龍與鳳文字所衍生的圖騰是「烤鳥」,沒什麼好奇怪,台灣年輕人在西化教育下不會appreciate「四聖獸」迷人之處,反而是把三國誌或封神榜佔為己有的日本漫畫最懂得欣賞。這個故事說服了雷諾,雷諾F1車隊披著鳳凰又奪得2005年法國站冠軍,日本車迷將「守護鳳凰」視為具有吉祥代表,設計故事繼續延續。接著最權威的F1雜誌,全版專文報導這個設計。2006年,我們又設計了雷諾F1的「虎虎生風」,冠軍的喝采不斷,故事仍在筆端未停。 

就像我一直說的,畫圖是最簡單的,最重要的是,設計精神到底是什麼?再專業的設計訓練最終還是要轉化、回歸到大眾瞭解的語彙,那就是設計的故事。 

「守護鳳凰」被版上的網友認為是「烤鳥」,設計界朋友想必也經歷過這種自己的設計被「有趣」的再詮釋經驗。但是我很清楚雷諾的設計在我們設定的觀看者族群間的影響。這個設計本質上不是用來在台灣市場賺大錢的,說故事的對象也不是針對台商,反而是累積橙果對海外市場的credit。台灣的市場真的不大,外商要採用本土的設計前,常要先檢視台灣設計公司在國際化的credit,橙果的客戶Intel或微軟,還有其他想進軍海外市場的台灣廠商都是如此。 

所以創造故事來賣設計,有時不能不太在乎一時的批評;設計與他背後的故事, It’s really a never ending story。而設計沒有讓人心動的故事,就像所有想用更高的規格、更好的材質向iPod 挑戰的品牌,再好的設計都是市場競爭的砲灰。 

7。賣設計要忠於選擇 
蔣友柏(2007-01-22) 
到今天,還是不斷會有人問我為什麼要在台灣「選擇」創立設計公司? 

「我喜歡有設計感的東西」,這個理由夠不夠?大部分的記者朋友聽到都覺得,那是不能相信的『場面話』!曾經有記者早就預設好立場,一直套話,想引導我的回答,類似像「以我投資銀行的經驗,我相信設計是下一個台灣的半導體或IC設計產業!」般的高瞻遠矚,英明睿智。要我回答那種回答,那才真的是『場面話』! 

全世界投資銀行把焦點放在亞太國家與中國,但是沒人會投資亞太地區的設計公司,近年被投資或併購的是IDEO與Frog Design之流,不是亞洲的設計公司。所以大家看到的歐美設計產業光環與獲利,短期不會發生在亞太地區。這或許也正是我選擇設計業的原因,如果我能靠自己創立一家設計公司,在大中華成功,那才真的能證明我自己的價值。 

到頭來,選擇設計產業就真的就是「自己的選擇」,我是如此,台灣設計師也應該是如此。重點不是一開始的選擇,而是忠於自己的選擇。如果了解在亞太區創設計公司或當設計師幾年內不會賺大錢,還決定留在設計業,那就要清楚,「賣設計」,為了實踐自己最初對設計的選擇與熱情。 

賣設計的關鍵三,就是要忠於自己的選擇。許多設計領域的人無法推銷自己的設計,常因為他們沒有忠於自己的理念與選擇。台灣產業對設計師嚴厲的考驗,逼得很多人放棄堅持自己的理念。 

這種放棄不僅在於部分客戶的目光淺短,更在於設計產業的不確定性。設計本質上充滿不確定性,設計師賣的不是客戶摸得到感覺到的實體產品,越是創新,技術與生產挑戰越大,最後逼得許多人承受不了這種不確定性而打安全牌,不敢冒險創新。從懷疑自己的選擇到放棄自己堅持的選擇,這是一種可怕的惡性循環,放棄自己的選擇等於放棄創新。沒有了創新精神的設計,價值在哪裡? 

就像以設計征服全世界Steve Jobs,曾經因為Apple II被罵到臭頭的下台。從Apple第一代到今天的iPhone,Jobs即使在被打擊成過街之鼠時,也從沒放棄他對設計與科技產品的熱情。至於時尚設計界,最戲劇性的例子,大概就是Isaac Mizrahi這個在90年帶被美國好萊塢捧上天的金童設計師。他成名前從平價成衣設計師到Calvin Klein助理都做過,爆紅後成立自有品牌,贏得好萊塢一線女星如瑪丹娜等的熱愛。 

最後該品牌卻因為幕後大老闆香奈兒抽銀倒閉,新聞還上了紐約時報頭版。接著他委身形同美國佐丹奴的Target成衣,負責"設計師"系列的產品。Isaac以前設計的高級服飾一件甚至高達十幾二十萬台幣,到了Target變成一件千元有找的襯衫或裙子。他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曾表示他沒有設計上的水土不服,祇是布料成本差了數十倍。終於,去年新金主看上他,為他在全美五大城市設立Boutique Shop,今年二月Isaac將再度站上睽違多年的紐約時尚周的舞台。 

在橙果,我們沒那麼偉大,我也不覺得橙果已經設計出顛峰之作,被稱讚的有一些,被人嫌的也有一些 。就像橙果MP3在我們焚膏繼晷努力後,因為許多外部因素造成市場反應不佳,讓全公司都陷入低潮。但是我們不想因為那些因素,或部分台灣廠商不願意在技術研發上突破,而放棄我們對於3C產品的想法。我們開始深化內部對設計後產品機構與模具的知識,後續也有一兩個案子也同樣碰到量產問題。直到有個神祕的國際客戶來親自拜訪我們,丟了一些設計要我們討論。最後我們一直努力將設計與消費者使用習慣結合,並在設計中帶入更多創新與趣味性的理念(我們就是這樣賣設計),得到了他們的認同。 

這家客戶就是Intel,如今我們已經是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事業群在亞太地區的設計顧問,他們在美國的顧問是IDEO。有趣的是,Intel當初找上橙果時並不知道橙果到底是幹嘛的,他們只是請他們配合的一家模型廠,開出大中華地區有創意又有參與量產經驗的設計公司名單。這家模型廠之前被我們委託作了幾個客戶產品的模型,可能還覺得我們是個麻煩,因為我們只是他們很小的客戶,但是要求做的設計模型都創新到有些難搞。 

當時覺得Intel的案子是天上掉下來的好案子,但是我們從單點案做到年約設計顧問服務,了解到這是我們忠於自我選擇才等到的好機會。畢竟在任何設計開始時,沒人知道案子會被稱讚或嫌棄,我們也只能堅持著自己的選擇。因為忠於選擇,雖然辛苦設計出來是有可能失敗,但是不忠於選擇,鐵定是失敗,賣設計也只是空想。 



8。包容市場 
蔣友柏(2007-01-29) 
時尚設計媒體最喜歡問一個問題:什麼是橙果風格?橙果的DNA是什麼? 



我是橙果的老闆,但是對於上述問題,我完全沒有答案。然而就是因為「沒有答案」,讓橙果在設計界存活下來。 



為什麼我會「沒有答案」? 



作為一家設計公司,我選擇和客戶一起站在市場這邊。台灣有不少設計師總會以Newson, Starck, Rashid 等為效法的對像,想做些和別人不一樣、充滿個人風格的設計,卻不見得是有用或是功能性的設計。然而在現今台灣的市場,是沒有足夠的空間來發展設計師的個人品牌。在橙果,我們看到了這點,所以這是我不想告訴你什麼是橙果專屬風格的第一個理由。 



客戶的多樣化也是一個原因。我們提供了不同的設計思考給不同的客戶,不同的客戶就有不同的市場考量。單一風格的設計公司,無法滿足多樣化的客戶需求。 



再者,我們考量到設計作品在市場上的價值定位。不同的客戶對於委由我們設計的作品,都有他們自己的價值判斷,但橙果在設計費用上堅持國際化的收費標準(我們採取的是中等價位標準)。我們希望客戶決定花這筆錢之後,能更相信我們的專業,聽取我們專業的設計意見;同時也讓客戶了解,廉價的比稿殺價手法做不出好設計。 



所以「沒有答案」就是答案。藉由設計,我們帶客戶進入(重回)市場,這是橙果設計想要做的事,也是橙果積極與市場互動、定位的設計理念。 



這就是橙果賣設計的第四個關鍵:「包容市場」。 



市場是現實的,無所謂殘酷或美好。這裡有4個我對「包容市場」觀點: 



1. 我接受台灣設計產業的不成熟。部落格這一個多月來的回應,有很多人不贊同我對市場的看法,這就是例證。如果他們真的仔細用心看我的文章,就會了解台灣設計產業的問題。 



2. 過去10年,台灣的廣告公司為了爭取廣告合約,會為客戶提供品牌行銷服務,我接受了這樣的市場環境,並從中找到一個切入點,就是用設計來創造品牌的附加價值,和廣告公司競爭,而不再只是代工設計。橙果在此找到了新的出路。 



3. 從商業的角度思考設計,有大部分的設計是沒有價值的,因為設計並非客戶經營的核心價值,這是真實的狀況。我接受(客戶)商業需思考的是成本與營利之間的關係,設計並非主軸。正因為如此,反而製造出更多的空間,讓我來證明設計在市場上的價值。在市場面上,產品的大賣是因為設計而非成本時,這就是設計人的機會。 



4. 我可以接受市場不是我所想像中的完美,且不抱怨市場。相反的,我更積極試著將數種不同的商業運作模式結合,用以在市場裡獲取最大利益。我堅持橙果的設計作品在市場上是「貴」的,因為我們用心的設計,為客戶及消費者帶來設計該有的價值,這也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 



台灣很多設計同業無法接受現實的市場,抱怨市場不成熟讓他們的設計作品難以成功及得到認同。看到這樣的狀況,我只想告訴大家:當你不接受市場的現實時,市場也同樣的拒絕你的參與。 



市場的不完美,透過設計人的不斷修補,是可以往上提升的,什麼時候配合市場的需求,何時又該為市場激勵,賣設計到此,可以說是存乎一心的藝術。 

9。設計是未來式 
蔣友柏(2007-02-15) 
橙果設計成立到今天,還有很多進步空間。我們不斷挑戰新的設計概念與團隊作戰方式,今天寫在部落格上的設計概念,明日可能就會被改寫,這就是設計的專業特質──創意──不只專為設計對象而思考,同時反饋自我創造機制。 

我們前面討論過橙果做設計的四項要訣:深信直覺/創造故事/忠於選擇/包容市場。部落格專欄經常更新,網友回應的意見雖然寶貴,但很容易用放大鏡檢視單一設計要訣,這樣的討論常會引導出「橙果只是一家marketing的公司」「設計只要會說故事?」等等的誤解。甚至我的「蔣」姓都成了設計的一環,很有創意,但也有令人遺憾之處。 

此外,如果我們定義設計作品的成功與否,取決於市場的銷售數字,那麼橙果設計的確有些不成功的案例。我提出這些「歷史作品」供做討論,卻不希望大家將文章閱讀的焦點放在過去。甚至還有網友天外飛來一筆,討論起我的家世背景,這些和設計及文章無關的討論,確實模糊了我們討論的主題。 

以下是橙果設計師S跟我的e-mail往來,這些信的內容反映橙果設計師在面對設計困境時的想法與突破。我們的設計核心價值不只包含市場導向。創新、美學…等等都是我們所堅持的。 

讓過去留在過去,討論設計,重點在未來式 

-------------------------------------------------------------------------------- 

Subject: 獨白 - 為所當為 
Dear Demos . 
又一次的,我的答案不是設計不對、理念不好,而是做不出來。 
我心裡的答案從來就沒有技術問題。永遠沒有做不出來的東西或是解決不了的困難。永遠有解決之道 只是我們還沒發現。 
也許這是設計師的宿命,本該如此,但從理解明白到接受,花了數年的時間經驗,我理解到這就是我必須要去完成的事。 
誰都不能預知未來,人只能在當下做出選擇並接受這個選擇所帶來的結果。 
我不明白,為何我會如此感覺到自已不同於一般人,我的選擇總是給我帶來一些挫折困難與麻煩。 
我不明白為何會如此?只是不想屈就於不喜歡的選擇。 
從來也沒有想過是不是該去找一條好走舒服的路。 
慢慢的,我明白了。就是這樣,我知道我的想法總是不同於周遭的人。宿命也好,個性也罷,這不同絕不僅僅是巧合而已。 
與生俱來的本能,直覺所告訴我該如此做,為所當為才是我想的、我要的。 
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的,這本來就是可以預料的結果。 
既然我選擇了堅持與獨行,那大多數人的冷嘲熱諷,也就沒什麼好奇怪的。 
成功失敗與否,雖然還沒有灑脫到說毫不在乎,但更重要的是我誠實認真的面對了,且自己完成了一個又一個我認為應該去完成的事情。 



-------------------------------------------------------------------------------- 

Subject: Re: 獨白 - 為所當為 
Dear Sir: 
First, I thank you for treating me as a friend. It is an honor. 
As for the points you mentioned below, I fully agree. That is why I decided to started DEM. I believe if I could build this into a powerful platform, one day, we will be able to design as design should be. 
But through this Crouse, there will be set backs and reality checks. It is unavoidable. But I know that if you grant me the opportunity, I will realize your design. That is why I am very protective of Henry's Clip, because I want to make sure your concept is respected. Please allow me a little more time. 
A part of the market still believe that DEM is not a design firm, but a marketing firm. I think it is because they do not understand the full process of design. And your position is the core reason why DEM offer values to our clients that no other firm can. We are Asian firm operating within the Asian economy. But we dare to think different. 
If you like, I would like to ask you to design the "DEM China bike" for me. This is a separate project that Owen and I want to do. If you are interested, please make time to have coffee with me tomorrow at 0830. I could brief you on the details. 
Best Regards, 
Demos 

-------------------------------------------------------------------------------- 

Dear Demos: 
感謝相挺。 
不管外面人怎麼看怎麼想,只要我還在,DEM就不會只是marketing firm 
我認為DEM china bike是一個艱鉅的挑戰,這考驗已經超越美感,並深入到文化層面,有這樣的挑戰令人興奮。 
相約明早八點半 。 


-------------------------------------------------------------------------------- 

堅定的信念會支持想法向前。在橙果設計,我們正在實現我們對設計最初的理想與最終的作法。從部落格的回應,我很高興看到了很多不同的想法。我希望能在市場上,和這些不同想法的設計人共同競爭。競爭就會激盪出改變的力道,這股力道正是推動設計未來新世代的重要力量。 

10。終點也是起點 
蔣友柏(2007-02-27) 
三個月的時間過去了,我要告別YAHOO奇摩!時尚專欄。 

在最後這一篇文章,我要感謝所有過去參與文章閱讀與發言的網友們,我很珍惜你們的回應。新公司的成立,有95%會在三年內倒閉。三年前,我開創了橙果;三年後,我可以在這裡和各位討論橙果的經營模式與設計理念,這是一家很年輕的設計公司,雖然有很多待改進的空間,但我很高興橙果是留下來的5%。 

生存而不是倖存,未來才是我們的重點。嘗試新的設計形式與改革,至少可以讓我們這個新入行的設計新兵再多活個三年吧! 

在未來這一年,橙果的設計專業將轉型,提供客戶切中核心價值的設計,也將為客戶提供發展方向與路徑的建議,並協助客戶掌握其中的操作關鍵─架構與策略。 

我們都知道,設計產業的高門檻令怯步。要做好設計,必須要結合proposal writing、client sourcing、innovation creation、corporate management、financial analysis、project management、production management、technology sourcing、 problem solving、 trend analysis、 PR generation,以及marketing skills等專業,我花了三年做這些工作,我承認仍有很多足以改善的空間。在光鮮的品牌背後,關於設計,是一條充滿困難與挫折的路。不論如何,橙果留下來了,就會繼續往前。橙果未來的vision是什麼?我時刻在思考與調整,希望每一步都是穩當與扎實的。 

對於這個專欄,最後我最想說的,就是希望有人真的能看得懂我心目中對設計的描繪與想法。 

To those who are in this industry, DEM will serve as a pioneer to open out the market. 
To those who want to enter this industry, design is merely a piece of innovative tool and is not the whole. 
To those who disrespect this industry, DEM will become a force that you can not ignore. 
And lastly, to those who watches DEM with close eyes, I thank you.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應對價格戰?
求職、創業、管理 錦囊面面觀(二)
教你認識跳空缺口的四大類型
港股最後升浪尚未開展
忘忘忘,忘不掉,春末夏初。
台湾顶级炒股高手罗威的十年总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