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型教师”的形象特点

      “春蚕”“蜡烛”“守巢人”的意象表达不出教师的成长和幸福;“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概括不了教师全部的专业行为和职业信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桂冠映照不出教师的生活情趣和偶尔的迷茫困顿……。“新型教师”还可以与“信仰”“成长”“幸福”“智慧”“思想”“魅力”“阳光”“情趣”等等走得更近。

     一、教育信仰:新型教师的“动力之源”  

   有人曾问三个建筑工人:“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人回答:“砌砖。”第二个回答:“挣钱。”第三个回答:“建造世界上最有特点的房子。”后来第三个工人成为有名的建筑师。职业信仰,决定着一个人的行走方向。

  “您在做什么?”作为教师,您将如何从心底里描述自己的教育行为?教书?挣钱?还是与一个个独特的生命相遇,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信仰,决定着一个教师的生存状态和职业旨趣。 

   教育信仰,是教师回到教育原点追问的产物。人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教育能真正导向人的完善和幸福?这些最本质的问题是一线教师需要持续追问和反思的,这些思考均具有让教育者脱胎换骨的潜质。选择师范专业,您是否出于本心?师范院校毕业时,您是否有自己的教育信仰?千百次地游走讲台之后,您是否还在坚守自己的教育信仰,还会常常叩问自己的教育方向、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 

   教育信仰,通常作为一种意识深处的价值皈依,支配着教师的行为。当我们在心底里对“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之类的问题有了自己的答案,教育行动和自身的成长便有了准则和方向。是浑浑噩噩误人子弟,还是兢兢业业教书育人?是照本宣科,还是以研究的心态做教师?是只围绕着分数精耕细作,还是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这些问题的答案不言自明。

   当然,坚守教育信仰的过程往往伴有痛苦和代价,因为当下的教育生态并不让人满意。特级教师李镇西这样感慨:“我越来越觉得教育是一种悲壮的坚守。因为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我们很多时候不得不在良知与现实之间进行艰难的抉择……因为‘分数才是硬道理’!分数成了所有学生的人格标签,也成了所有教师的全部光荣,或者耻辱!”在这种情况下,您还能坚守您的教育信仰吗?

   我们可能会有所妥协,就像山东省名师孙明霞所说的那样:“面对着种种‘反教育’的行为,我是那么无能为力,有时也不得不迎合一下——逼着学生背书,逼学生做一道道反复练习过的题目。但我还是努力让我的教育教学活动少一些‘反教育’的行为。”在这种妥协中,孙老师感到的是无奈和苦闷。“在这种形势下,您是否还会坚持自己?”面对这样的提问,孙老师毫不犹豫地说“会坚持”,“因为我不会以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为代价去迎合‘反教育’,哪怕完完全全被‘反教育’给包围了,还是要努力做点真教育,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一片蓝天”。 

   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偶尔会有妥协,会有迎合,但一定不要麻木,不要在妥协和迎合的时候心安理得。您痛苦无奈,正说明您有自己的教育信仰,说明您不甘于做一个平庸的教师。拥有自己的教育信仰,坚守自己的教育信仰,对种种“反教育”的行为,敢于说“不”,这是新型教师的“准入门槛”,也是新型教师的动力之源。我们不忍苛责只围绕分数打转的老师,但这样的老师无疑不是“新型教师”。 

   二、专业发展:新型教师的“立身之本” 

   目前,教育部正在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标准公开征求意见,说明了国家层面对教师专业化的高度重视。专业化,应该是新型教师的首要标准,也是新型教师的“立身之本”。我们常把师德放在考察教师的首位,这应该是始终坚持的。但新时期的师德应该有新的标准和内涵,因为,做教师,仅有爱心是不够的。努力让自己更加专业化,是新时期师德标准的题中应有之意。

    教师专业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应该和医生、律师一样是属专门的职业,旁人无可替代。但客观地说,在今天,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整体上还不高。可喜的是,我们正处在教师专业化的快车道上,教师专业化的前景在不远的未来清晰可见。“只要拥有知识的人都可以做教师”,这样的时代已经是一去不复返了。在这个通往教师专业化的快车道上,我们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都要不断更新,以自身的专业化推动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从而赢得我们这个时代的教师特有的职业尊严。

    新型教师,应该具备四方面的知识结构:通识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

    通识性知识。通识性知识主要指教师的文化基础和文化视野,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有关知识和理论。这种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背景性知识,是教师专业成长之树的庞大根系。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科细分越来越明显。教师应该适当打破专业壁垒,就像特级教师高万祥老师所说:“不管是不是语文教师,我们身上都应该有一些书卷气,有一点诗意,有一点人文情怀。”同样,不管是不是理科教师,我们至少对于影响人类的科学进程有所了解,哪怕是科普性的了解;不管是不是历史、哲学教师,我们都应该在人类历史上的优秀思想成果中穿梭……“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根的这段话尤需新型教师记取。

    本体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等,这是人们所普遍熟知、重视的一种教师知识,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之后,中小学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已经比较完备。仅仅从知识授受来说,对于学生所需要的“一碗水”,大多数教师已够得上“一桶水”的标准。但“这桶水”的“水质”如何?其中是否还缺少一些“微量元素”?这需要每一个教师进行自我审视。而且,现在已经进入了“后喻时代”, 知识的加速更新和信息渠道的多元化、现代化,让教师一不小心就会落伍,要想在本学科领域成为行家里手,需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促使教师本体性知识不断深入和完善的动因,有时不仅仅是为了教学的需求,更是专业兴趣和知识本身的魅力使然。语文老师,您可以研究唐诗宋词、魏晋风骨,像特级教师吴泓、王泽钊一样,给学生开主题性的讲座;历史老师,您可以研究某个历史朝代,成为某个历史阶段的专家,像央视《百家讲坛》里的中学教师纪连海、袁腾飞一样,走上属于自己的讲坛……

    条件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主要由帮助教师认识教育对象、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构成。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被称为教师成功进行教育教学的条件性知识。这部分知识很多教师是“先天”不足、“后天”不重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国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上对条件性知识的教学重视不够,各专业院系所学的所谓师范专业公共课,只有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而且不少教材知识结构老化。空泛、生硬、无用之学……这是不少师范生对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课程的第一印象。从教之后,由于应试教育的环境使然,很多教师只忙于“低头拉车”,顾不上“抬头看路”,教育理论更成了“无用的空谈”。条件性知识的缺失是阻止千万教师从教书匠成为教育家的最大短板。

   教育实践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必然产生对教育理论的需求,只是这种需求对一些教师来说并不自知。当“一个偶然的机会”来临——读到了一部教育经典著作,接触一个理论根底深厚的名师,便会有了顿悟,甚至教育人生因此而发生转折。一位青年教师这样谈到第一次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一点点读下去,我所受到的震撼也一天比一天大——原来那么多现在我们遇到的问题,如课堂生成问题、学生主体问题等,苏霍姆林斯基早就深刻地论述过。”相信这种“高峰体验”很多教师都有过。当您静下心来,走近一座座教育史上的精神雕座,走近教育理论,透过看似枯燥的文字,您会发现诗一般的教育应然状态的描述。自此,您打开了一扇通达教育澄明的门,您会发现,您的教育行为有了根基,不再满足于依赖教参教学,而是在自己反思批判的基础上,逐步有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新型教师,必然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这是一个自我启蒙、再启蒙的过程。通达教育澄明的门,您找到了吗?专业写作是教师专业发展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但一些教师的专业写作一直都是单纯地记录教育事件和课堂细节,很难对教学设计和教育事件进行深入的反思,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教育理论的缺失。让我们记住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的话:“如果教师并不感到自己是与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乌申斯基、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等伟大教育家的精神息息相通的,那是怎么也算不得一个优秀的教师。”

    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知识,是教师内心真正信奉的、在日常工作中“实际使用的理论”。实践性知识通常呈现内隐状态,基于教师的个人经验和个性特征,呈现在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情境和行动中。医生的真功夫在病床上,教师的真功夫在课堂上,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锤炼课堂,就是锤炼自己的教育人生。教学机智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主体,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事件发生的瞬间作出迅速决定的智慧。这种智慧很难由别人教会,也很难从书本中获得,而是在长期亲历教育现场中慢慢积累、历练形成。

   实践性知识也是教师独有的知识,是教师专业化、旁人无可替代的最具标志性的知识。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说:“粗略而言,教师所拥有的一般文化知识与其他文化人类似,所拥有的学科知识与学科专家类似,所拥有的教育学知识与教育理论工作者类似,他们的长处在于自己的实践性知识。而对这一长处认可与否或认可程度的大小,对教师群体社会地位和功能的确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就是‘即席创作’。”(教育学者马克斯·范梅南语)面对一个个鲜活的、不断成长变化的生命,让我们在教育现场不断积累实践性知识,并为拥有这样的知识而感到自豪!

   通识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三块“桶板”,任何一块有短板,都会成为专业发展的缺憾和绊脚石。而实践性知识是“箍桶”的“铁条”,这三块“桶板”只有通过“铁条”的整合才能内化为教师自己的专业素质。前三方面的知识归根结底是为实践性知识服务的,最终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产生影响。

   新型教师,是在专业化道路上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教师。以研究的心态做教师,把教育与研究融为一体,是教师体验职业幸福的必由之路。  

    三、生活情趣:新型教师的“魅力之裳”

   有人说,无趣是人生最大的罪过。生活情趣,是教师的“魅力之裳”,也是学生的福音。

   一个除了教授本专业知识而对其他领域毫无兴趣、不愿涉及的教师,可能会让学生感到可敬,但也会生出乏味甚至可悲。明末清初的张岱曾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明人袁宏道更加犀利地说:“余观世上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之人,皆无癖之人耳。”此处的“癖”,即爱好、兴趣。 

   有生活情趣的教师才会濡染出有生活情趣的学生。让我们看一段学生描写自己校长一段话:“老凌的书法相当出色,学校里很多牌匾都是老凌亲自提笔书写的,隶书、楷书、行书样样都精通。还记得一次元旦文艺汇演,老凌与一学姐配合演出。学姐弹奏古筝名曲《十面埋伏》,老凌挥笔疾书。曲罢书成,笔走龙蛇、遒劲有力的一个大大的‘艺’字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之后,老凌在主持人以及台下师生的热情邀请下,豪气十足地唱了‘敖包相会’,真像北方的那条狼,再次掀起一个高潮。老凌,您总是能给我们带来惊喜!”这是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二甲中学的一个学生在《说说我们的老凌》一文中的描写,从中可以窥见特级教师凌宗伟校长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生命张力,以及由此传递给学生的热爱生活的信念。培养个人兴趣爱好,并且在适当的机会向学生展示自己教学以外的才华,会在无形中对学生产生深刻的、长久的影响。 

   其实,教育生活的周期性和琐碎性容易让人滋生出怠惰和无趣,正如张文质老师所说:“把教师工作与艰辛、困难、忙碌、琐碎、压力重重等各种令人望而却步的词汇并置,其实也是再恰当不过的。”在教育之外,我们需要有爱好和兴趣来驱走疲惫,放松情绪,享受生活,陶冶情操,提振精神。

   爱好和兴趣不能简单地与情趣划等号,但情趣常常通过兴趣、爱好表现出来。琴棋书画,打球游泳,养鱼种花,驴行摄影……新型教师,会把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爱好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时时擦亮心情,丰盈内心,舒展性情,增添魅力!

   在成就新型教师的路上,让我们结伴前行。

   新型教师的形象日渐明晰,教师专业成长的密码和途径其实也并不难寻找,难的是在柴米油盐的困扰中、名利浮躁的缰绊下,依然能够执著前行。 

  在前行中,很多教师一个普遍的感受是孤独感。对于走在专业发展之路上的教师而言,孤独感不可避免。这种孤独之于教师有两层含义:一是教育专业成长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成长过程中实践智慧的形成和思想的演变必须经由一段艰难的修炼和内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有追求的老师都会体会到一种孤独。二是在当下的教育生态中,读书写作、“磨课”交流等并不被一些教师所认同,甚至会被视为一种迂腐,在这种情况下坚守教育信仰、寻求专业成长,更会感到一种孤独。

  我们更倾向于从积极的意义去理解这种孤独感。但我们也要明白:孤独的行者,是走不远的。当我们长久地独自前行,四顾无人,我们可能会怀疑自己的方向和脚步。这时,我们需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找“尺码相同的人”,在前行的路上唤朋引伴,学会合作分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师读书的重要意义
学习技能一:重视终身学习,促进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阅读
读书始觉相忆深
音乐教师面试答辩
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现状分析与实践性建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