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上的今天——1039年3月18日,北宋文学家苏辙出生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苏辙生于宋仁宗宝元二年二月二十日(1039年3月18日),时其父苏洵三十一岁,游学四方,其兄苏轼四岁。关于苏辙名字中“辙”的意思,其父苏洵在《名二子说》中解释说: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辙走的,虽然论功劳,车辙是没份的,但如果车翻马毙,也怪不到辙的头上。虽然“辙”不易致福,却也难以招灾。这与苏辙相对内敛的性格也颇为相符。苏轼比苏辙大3岁,兄弟俩从小并肩携手,长大后更是患难与共。苏辙说哥哥“扶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轼认为弟弟“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甚至说弟弟的文章胜过自己,“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苏轼你这样夸奖自己的弟弟可就太过了,整个宋代,你说你的文章排第二,谁敢排第一呢?

兄弟俩的感情好到什么程度呢?《宋史·苏辙传》记载:“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这是一个相当高的评价。要知道,从古至今,兄弟反目、手足相残的反面教材比比皆是,曹植、曹丕的例子就不用提了,就拿宋代来说,兄弟同朝者甚多,但像苏氏兄弟那样历经患难而始终兄弟齐心的却很少。

苏轼喜欢和弟弟开玩笑,在《戏子由》一诗中,他这样写道:“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意思是,子由同学个子太高了,住的房舍又太小了,若伸直了身子,头便撞到屋梁上了。苏轼竟是如此讽刺自己的弟弟个子长得比自己高。

其实,苏辙的文采一点也不输与哥哥苏轼。想当年二人同去参加会试,主考官是欧阳修老师,苏轼兄弟二人皆考中高等。这会试如果说,还有点太简单的话,那殿试可就了不得了。大宋历史上能考中殿试的几百年才出了四十多人。而苏轼苏辙兄弟二人皆为上等,只不过,在殿试中,苏轼发挥正常水平,言论平和顺势而为。可弟弟苏辙就不同了,他针砭时弊,言辞激烈,把当时的宋仁宗批判的一无是处,就差说他是个昏君,难挑皇帝的大梁就是了。当时的主考官分为两派,以司马光为首的,非常中意苏辙的年轻有为,敢于直面谏上的胆量。另一派忠君护主,这还了得,连皇帝你都敢骂,以后你还得了了。

这样一来,苏轼名列榜首,弟弟苏辙被列入了下等。要说,苏辙不知道这样做不好吗?你别说,他还挺有自知之明,料到自己会名落孙山,早就不抱希望了。没想到各位主考官还挺有慧眼,欣赏他这一颗歪脖树。其实,这要得益于大宋朝的国风,重文轻武,谁家要是出了个文采好的孩纸,人人都要竖起大拇指称赞的。

一天,苏轼带着年少的弟弟苏辙游巫山。山上一位老道听说神童苏轼光临,便想当面考考他。老道出了个异字同音对:“无山得似巫山好。”苏轼不假思索,立即对出下联:“何叶能如荷叶圆?”老道连连称好。谁知,苏辙在一旁却说:“兄长的下联对得还不甚工稳,不如改一改。”苏轼问:“怎么改?”苏辙便念道:“何水能如河水清?”苏轼和老道一听,以“水”对“山”更工稳,齐声叫好。从此,苏辙也远近闻名了。

不过弟弟苏辙性格稳重,颇有政治家的风范,为人低调,城府很深。不像苏轼,仗着自己才华洋溢,到处写诗惹乱子,简直是行走的大喇叭,为此吃了不少苦。苏辙每每劝他改改性子,他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记吃不记打啊!每次都是弟弟苏辙为他收拾烂摊子,看来,苏辙才是那个担当起兄长大任的人。

当年苏轼惹上的乌台诗案,苏辙因离皇城近,先得到消息,急忙修书一封给苏轼,让他早做准备。还还写了一封信给皇帝,信中极力为哥哥分辨讨饶,皇帝本就爱苏轼的才,又被苏辙的兄弟情深所感动,将苏轼贬往黄州,苏辙也被贬往江西。苏轼一人吃饱不饿,苏辙不仅要带着自己的十五口人,还要带着苏轼的家眷赶往江西,途中一行人,吃喝拉撒睡,都要操心,苏辙也是尽心尽力了。

历史上,苏轼没少闯祸,每次都是苏辙为他善后。二人自从会试后,各有官职,分离两点。成年后,见面时刻越来越少,有时几年不得见。每次分别,心胸宽广的苏轼都一改以前的云淡风轻,与弟弟分别,泪洒湿巾。苏辙做了苏轼的弟弟,虽然第一感受是失落,没有哥哥他也能撑起一片天的。但他生来好像就是为了给哥哥扫清一切困苦的,其兄弟情深,在后世中也不多见了。

苏辙在政治上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认为青苗法“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棰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王安石听后,亦颇觉有理。

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苏轼病卒于常州。次年,苏辙遵其“即死,葬我嵩山下,予我为铭”的遗愿,葬苏轼于小峨嵋。11年以后,苏辙于政和二年(1112年)卒于许昌,葬于此。其后,苏轼子孙相继安葬在这里。到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郏(jiá)县尹杨允置苏洵衣冠“座诸两公之间”。自此始称“三苏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苏辙:谁与共,人间天上随他送-苏轼,下辈子我还叫你:哥!
苏轼苏辙:患难与共手足情深,坎坷风雨一生相随
苏轼与苏辙:酒肉朋友好找,知心兄弟难寻
中秋节背后的故事:兄弟之情当如此,苏家二人解真意
苏东坡的千古绝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