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两个家庭的对比,一眼看出亲子沟通的差距

图片来源网络


家学宝主笔团 | 江垚


上周末,发生了一件事,让我回味很久……

早上送孩子去补习班后,我照常在附近逛街等他下课。逛着逛着,突然下起小雨,没带伞,离中午去接孩子下课也还早,瞅见路边一家新开的小火锅店,有点像日式旋转料理那样,有一溜小吧台,菜品自选,一人一个小锅。作为资深吃货,就没忍住,反正早饭也吃得急,不如就一边躲雨,一边吃个早午餐。

虽然还不到午餐时间,店里已经坐了几对客人。我选了一个转角的位置坐下,一边等小火锅上来,一边无聊地环顾了一周小店。店很小,中间一个旋转吧台,一共大概12个位置。我的斜对角坐着的是一家三口,小夫妻看起来30出头的样子,孩子6-7岁。

我的右边坐着一位差不多年纪的女性,看起来也是自己一个人来吃的。她的右边坐着两位中年男性,四五十岁的样子,听起来像是在聊着工作。

平时就喜欢观察身边亲子互动的瞬间,来作为自己讲课和写文章的灵感,这次也不例外。在这家小店遇到的接下来的几段场景,给我很多思考……

01

为什么孩子发出的“沟通信号”,父母总是选择性“屏蔽”?

斜对角的一家三口,爸爸和妈妈中间隔着儿子,小男孩6-7岁,正是皮的时候,也不好好吃饭,一边玩着手里的模型机器人,一边口中嘟嘟囔囔,爸爸除了中途给他的碗里填点菜,说两句:快吃!就没什么更多回应了,夫妻两人,一人一个手机,看得津津有味。

小男孩吃两口菜,抬头看两眼父母,拽拽爸爸的衣服,问:

爸爸,墙上写的是什么字呀?

爸爸没理他。我循着小男孩的目光,往墙上看,上面其实是价目表。

没过一会儿,小男孩有冲着妈妈说:

这个菜叫什么?

他妈妈估计是被问烦了,也没直接回答,只是整理了小男孩的碗筷,说:

快吃,吃完走了。

小男孩爸爸看时间差不多了,就招呼买单,小男孩自己跑到门口,看着外面说:

下雨了下雨了,可是我们没有伞啊。

爸爸在和店员核对菜单,妈妈在一边依旧刷着手机,谁也没理他。

小男孩好像想起来什么,把自己的外套翻起来挡住脑袋,很兴奋地朝向父母说:

看呀,爸爸妈妈,我做了一个可以挡雨的雨衣!

爸爸此时已经付款完毕,把车钥匙递给妈妈,妈妈还是一脸无表情地收起手机,拿上车钥匙。孩子还在为衣服能挡雨而兴奋,爸爸这时略带生气地吼了一声:快上车!

这一家三口很快开车离去,我却只记得孩子最后上车时落寞的背影……

小男孩不断地发出想要与父母对话的“信号”,然而父母亲一再无视,犹如自然屏蔽一样,把自己与孩子的对话空间完全隔绝。

图片来源网络

孩子在童年期与父母之间有着天然的亲近力,他们渴望向父母表达自己,也希望得到来自父母的反馈。如果此时父母无视孩子沟通的需求,以为孩子只是啰嗦甚至是无理取闹,就会破坏亲子之间天然的亲近力。

看起来小孩子似乎没什么记忆,但他们最擅长情绪记忆,这种被父母拒绝,被父母忽视的感觉,会引起他们的挫败感,如果伴随责骂或是鄙夷,甚至会引起他们的内疚感和羞耻感,不仅破坏亲子关系,对孩子的情绪控制、人格养成都是非常不利的。

02

你愿意把孩子看成一个平等的人,来沟通吗?

这一家三口离开后,店里人就更少了,下雨,天也阴蒙蒙的。这时,我旁边的这位看起来像是单身的女性突然站起来,走到门口,只见一位差不多年纪的男性抱着一个不到2岁的孩子,手里还牵着一个5-6岁的小女孩,看起来好像是爸爸,他把孩子交给这位妈妈后,又交代了几句,说什么什么东西放包里了,然后就跟两个宝贝亲亲抱抱后走出了店门。这位妈妈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回到座位上。

店员好像已经很熟悉她了,走过来给她添水,一边闲聊,从对话中,听出来,这是一对住在附近的小夫妻,大女儿幼儿园,小儿子才2岁,刚刚离开的是爸爸,要去加班,妈妈早上把女儿送去了绘画班后,就先找吃午饭的地方,接近中午时分,爸爸抱着小儿子去接上女儿,再送给妈妈照顾,自己赶去加班。

真正让我觉得惊讶的是这位妈妈和孩子的沟通方式,有几个细节:

第一个细节:让孩子自己吃饭

这位妈妈从要去加班的丈夫手里接下两个孩子,小儿子还是嗷嗷待哺的小娃娃,一拖二的模式,光是看着就觉得累,但这位妈妈非常有耐心。她把煮好的菜夹到碗里,一边嘱咐女儿不要动锅子,一边把碗筷都交给女儿,跟她说:

“自己吃哦,想吃什么告诉妈妈,妈妈再给你煮。”

过程中她也完全不干涉孩子的吃饭速度,一边看着女儿吃,一边还在给小儿子喂点心,一点一点地喂,只要儿子吃了一小口,就夸他:

“真棒,弟弟今天真棒,和姐姐一样吃得很好。”

姐姐听了,就吃得更认真了。

图片来源网络

这位妈妈的聪明之处首先在于:放手。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吃东西,不催促也不勉强,其次是懂得同时夸两个孩子,其实小儿子还听不懂,但姐姐能听懂,就会让她吃饭更主动。

第二个细节:和孩子商量,而不是命令

小孩子吃东西中途总会走神,吃了一会儿,姐姐就明显有点耐不住了,这位妈妈就说可以休息一下,小女孩乞求想看手机里的动画片,妈妈也没拒绝。小姑娘看着看着就入了迷。妈妈准备买单了,需要用手机支付。于是就跟小姑娘商量说:

“妈妈要付钱啦,手机给我一下好吗?”

姐姐没有反应,看来是完全沉浸到动画片里了,这位妈妈也不急,这时怀里的弟弟有点闹脾气,妈妈就抱着弟弟在店里溜达起来,过了一会儿,又回到位置上,一边收拾包,一边又和姐姐商量起来:

“把手机给妈妈用一下好吗,付完钱咱们要回家啦,回家再看,好吗?”

图片来源网络

姐姐这时抬了抬头,有点不情愿,妈妈伸出手,小姑娘自己把手机递给妈妈,虽然不情愿,但是全程完全没有闹脾气。

这位妈妈的聪明之处在于:不会和孩子硬对着来,看似是在满足孩子,但也保持原则,尤其通过商量的方式,一是不会激起孩子逆反情绪,二是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反而会非常配合。

第三个细节:夫妻搭档合作

前面说到是两个孩子的爸爸把孩子送到店里,然后就去加班了。后来店员和这位妈妈闲聊,才知道爸爸周末加班是常态,但是会利用各种时间与孩子相处。比如夫妻俩就商量周末上午大宝去上培训班,由妈妈送,这时爸爸就在家里照顾二宝,临近中午,爸爸会带上二宝去接大宝,然后再送去吃午饭的地方与妈妈会合,爸爸去加班。

夫妻二人不仅互相配合,这位妈妈在与店员聊天的过程中,也全然没有抱怨老公不在身边,而是感叹老公辛苦加班还会帮忙带娃。

这位妈妈第三点让我佩服的细节就在于:将养儿育女中夫妻双方的分工协作处理得非常妥当,不抱怨不求全责备,一方面尊重对方的工作需要,一方面也尽量配合创造机会让父亲能参与到孩子日常生活。

前段时间网上的“丧偶式育儿”和“诈尸式育儿”,让人觉得男性似乎在家庭教育中没有承担应有的责任。其实要想让另一半多参与到家庭生活中,是双方共同创造机会的结果。要允许对方“插手”,而不是“大包大揽”。

当着孩子的面,更需多提及对方的优点,在孩子面前数落另一半,或者在孩子在的场合,对着外人面前抱怨另一半,都会对孩子对父母亲的角色认知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家庭和谐。

这位妈妈在付完款后,女儿就乖乖地自己穿上雨衣,妈妈打上三,抱着小儿子,走出火锅店。店员一边收拾一边还在感叹:孩子真乖,特别懂事。

03

这顿火锅吃完后,感慨很多。

第一个家庭和第二个家庭一对比,就看到了亲子关系的差距。

所有的沟通都在日常的细节中。

第一对父母,面对孩子发出的沟通信号,完全无视,这恐怕是多数家庭的常态。父母们总觉得不接孩子的话,一句两句的,没什么关系。殊不知这样是在消耗孩子的沟通热情,也在慢慢减弱亲子之间的连接。可以想象小男孩在得不到父母的回应后,以后也会越来越少与父母交流。

而第二个家庭,尤其是妈妈的处理方式就非常成熟,两个孩子在这样的平等沟通下,脾气性格都更为平和稳定,相信夫妻关系也更为和睦。

同样作为一位母亲,又专注于家庭教育,那天看到这两个家庭后,马上反思了自己在日常与孩子沟通时的问题,当天接孩子下课回到小区时,不再对他的各种“为什么”熟视无睹了,我耐心地给他解释了“为什么冬天下雨特别冷”、“为什么每天动画片只能看1小时”,以及答应他,下个周末,爸爸妈妈一起送他去上辅导班,然后一起回家……

我觉得那天之后,孩子好像懂事了很多,和我聊的话题也更多了,让他写作业时,也不再别别扭扭。

亲子沟通是双向的,是需要耐心的,更是存在于日常点滴中,孩子怎么表现,全在于我们怎么做父母!


家学宝编辑团队以专业的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理论为支撑,原创图文、音频、视频和测评内容,为您提供全方位的教养支持。家学宝——您手边的家庭教育专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父母经常向小朋友分享他们的婚恋史,有意想不到的意义?
5本书带孩子学会感受亲子之爱!(3-12岁)
反思性养育之亲子小故事5:让情绪的子弹飞一会儿
小朋友送爸爸出门时忘记说“我爱你”,哭着追出去的样子好可爱
5岁男孩碰倒天价玩偶赔3万,事件反转所有人都沉默了
2021暑假亲子戈壁徒步43公里:宝贝,谢谢你的不放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