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沟通幻觉:以吉见俊哉为“无用”文科的辩护为例
userphoto

2022.09.30 上海

关注

有关“理解幻觉”清晰幻觉”的讨论主要聚焦的是作者的“想”和“说”,即把问题尽可能想清楚,然后把想清楚的观点尽可能地清楚说出来。这两步虽然是议论文极其重要的步骤,但议论文的目的是沟通,想清楚是为了说出来说服人,因此基于概念本身或语言表达的讨论并不能保证议论文的效率。既然是沟通,判断议论文效率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准,那就是想的和说的是否针对读者的关注。如果没有针对性,无论我们逻辑有多强,论据有多充分,语言有多清晰,议论文的效率还是会大打折扣。

我在《思辨与明理》里把无视读者存在的现象称之为“沟通幻觉”。“沟通幻觉”的典型症状就是作者无视读者对问题的关注点,按照自己关注的内容,用自己熟悉的思路和语言,立场鲜明、自说自话的议论开去。我之所以称之为“沟通幻觉”,这是因为作者以为自己是在驳斥别人的观点,其实他们是在说服自己,在自己与自己论辩的陷阱难以自拔。议论文写作如要破除“沟通幻觉”,我们至少得时时刻刻问自己四个问题:1)大家(不是自己)对这个议题的关注点是什么?2我的语境是否与读者的语境一致?3)我的讨论是否回应了大家的关注点?4)我的阐释大家是否能理解? 

正在犹豫是否要继续用“取消英语中小学主课地位”这个议题,有朋友及时发来他发表在《新京报书评周刊》对吉见俊哉《“废除文科学部”的冲击》的书评。文章写得非常精彩。我突然觉得借用吉见俊哉的一些观点来讨论“沟通幻觉”的问题,也许是不错的选择。

有关文科无用,吉见俊哉在《“废除文科学部”的冲击》这本书里提到并分析了好几种说法。由于我无意做书评,因此我这里仅选择他几个主要的观点。其中的一个观点是:

“实际上'文科无用论’的矛头所指,……是文科作为以人与社会为对象的学问,其专业领域是否真正有用”。(2022:60

这里至少涉及两个基本概念,一个是文科,另外一个是有用 吉见俊哉说的文科和鼓吹“文科无用论”里的文科似乎指的是同一个内容:大学里的人文学科。这一点,从书评的画龙点睛的题目也可以得到证实:“大学里面'尴尬’的文科:今天我们为什么依旧需要人文精神”?

不过,如果稍稍跟着他的议论走几步,我们就会发现他对大学文科的关注和大家的关注并不一致书评的题目简明扼要地用两个似乎相对应的名词“文科”和“人文精神”点出了吉见俊哉的主要关注点:我们之所以需要文科就是因为我们需要人文精神。问题是大家说文科无用时的语境是有关人文精神吗?从人文精神角度去讨论是否能回应大家的关注?

其实说到文科危机,许多学者都会选择在“人文精神”的语境里讨论这个问题。记得上世纪90年代有一场颇有影响的人文精神失落大讨论。我当时写了“危机?进步?”一文,文章居然不但被《读书》刊了出来,还被王晓明收入他主编的《人文精神寻思录》。我的观点很简单:只要有人就有人文精神,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人文精神内容,因此说人文精神失落是个伪命题。学者们所认为的人文精神失落其实是某一个占主导地位的人文精神解释体系失去了权威性。人文精神与时俱进,某一个时段的解释机制或体系被淘汰,失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文科和人文精神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文科只能与人文精神的解释体系划等号。

文科无用论的语境主要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大家说的文科不是人文精神,而是文科的各种知识体系。大家关注更多的是这些知识或解释体系能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大家质疑的是文科知识体系而不是人文精神是否对学生有用。 

吉见俊哉借用韦伯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阐释文科和理科的区别。吉见俊哉“将广义上的'理科’与'文科’的意义维度区分为'完成目的的有用性’和'创造价值的有用性’”。且不说这两个概念并不是韦伯在讨论文科与理科区别时提出的。吉见俊哉用重置了语境的韦伯概念来讨论文科有用性的做法并不好理解。他把文科定为“创造价值的有用性”时,他的一个依据是“科的知识生产多为短期见效,而文科的知识生产多能长期有用”。他这里用理科的应用知识对应文科的理论知识。其实理科的理论知识生产并不是都短期见效的,也是长期有用的。文科也有许多应用知识,如文本分析方法等也能短期见效。他的这番错置对比是令人费解的。

把科学定为工具理性也是有可商榷之处的。近代知识和价值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科学知识,科学知识不仅提供了工具,更颠覆了许多非理性的价值观。现代的人文精神或价值与科学的发达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果可以用“进步”这个词,人类对自身、对自然价值的加深理解还真得归功于科学。就是现代人文学科的知识体系发展与科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吉见俊哉所说的价值具有超然性。他在该书结尾处声称:“但这一价值的高远、普世性,正是大学的生命线所在”。(2022:214)他的讨论给我的印象是他把人文知识与价值等同起来,而且似乎学了文科就不仅懂而且会践行这些超然的普世价值。从这个角度阐释文科的有用性显然不符合历史的事实。神学教授对上帝的忠诚未必胜过一般的信徒,有深奥人文学科知识的学者未必能比一般人更能保持住人的尊严和价值。我想到了Heidegger 在纳粹统治期间的表现,想到了自己亲眼目睹的一些人文学者出卖灵魂求荣事情。

吉见俊哉的文科价值观的一个依据是文科是“以人与社会为对象的学问”。感觉他好像陷于自己的理解幻觉,无视了现代文科的发展。现代的人文学科在“科学性”的逼迫下,已经发展出了一套套具有高度自洽性的封闭理论框架和基于这些框架的解释系统。现代大学的人文学科离现实生活非常远了,他们的研究对象已经不是现实中的人和社会。他们是透过文本看人,看社会的,而且他们是拿着特定理论定制的显微镜去看文本里的人和社会。能让他们兴奋的不是文本里的人和社会,而是在显微镜下显示的文本接文本复杂、微妙的互文链接。

吉见俊哉似乎还忽视了一个重要的相关语境和由这个语境触发的关注点。那就批评理论从权势的角度对文科知识体系地位的打击。既然大学文科所传授的理论和方法都是历史时期的某些权势运作的产物,既然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既然所谓的普世价值都是权势强加于人的,既然人人都可以解释世界和生活,且每个解释都平等,那大家为什么要去大学学习文科所提供的某些会过时的解释体系呢?

吉见俊哉的理解幻觉还让他忽视了大家说起文科无用论时的另外一个前提,那就是不去文学系学习,大家也可以享受文学,而且可以更自主、自然地享受文学,不受理论和权势干扰。不去哲学系学习,大家一样可以思考哲学问题。不去文科学习,大家一样可以有普世价值和关怀。

吉见俊哉的回应并没有针对“文科无用论”的具体语境和大家的关注点。他没有正视具体的质疑,深陷于“沟通幻觉”里的他似乎在与自己较劲。他能与持文科有用论的文科学者沟通,但未必能说服持不同观点的人。 

从事文科研究和教学一辈子的我深信如果我们跳出“沟通幻觉”,我们可以不必举着“人文精神”或“普世价值”的大旗去抵挡质疑。我们可以“理直气壮且恰如其分”有针对性、不回避地讨论文科知识体系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有用性。

2022/9/2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选了文科,这辈子还有救吗?
“废除文科学部”的冲击:从“文理之争”到“大写”的大学
现代文阅读知识整合
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它被重视了,文科生才能真正逆袭
二十四山砂水吉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