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什么是语用学研究?


在精神析中,治疗与研究不可分割,自由联想、细节询问(detailed inquiry)与神入(empathy),三者既是探索精神现实(psychic reality)的方法,也同时是精神分析的治疗技术。

来源:精神分析佛洛依德


1.精神分析的三大技术


  自由联想、细节询问(detailed inquiry)与神入(empathy)

  在精神分析中,治疗与研究不可分割,自由联想、细节询问(detailed inquiry)与神入(empathy),三者既是探索精神现实(psychic reality)的方法,也同时是精神分析的治疗技术。

  1.1.自由联想

  自由联想的起源,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引用席勒的话:“有创造性思维的原因,在我看来是—放松了防卫的大门,想法就会冲卷而入。”当弗洛伊德的病人责备他用问题打断她的思路……这些帮助弗洛伊德发现了自由联想这一方法,这正是病人促进医生工作的众多案例中的一个。

  自由联想的目的,不是去挖掘具体的答案和记忆,而是……

  费伦茨:“病人并非被自由联想治愈,而是当他被治愈的时候,他才能自由联想。”

  自由联想:①是孤独地自已鼓捣、扑腾;②是冒险;③是与他者的内在对话;④是初级思维;⑤是退行的任性;⑥是自己对自己的日益亲近;⑦是无关对否就是如此,自由联想让平时散乱的思想变得可以接受;⑧自由联想便在写诗……

  1.2.细节询问

  细节询问反映了沙利文人际精神分析与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在临床方法上的差异,具体而言,①提问;②对语言的理解:在细节中把握语言特殊的个人意义;③改变发生在知觉层面。

  通过细节询问①把事件过程放慢、展开;②让当事人成为胜任的观察者;③意识到焦虑点与安全操作。

  1.3.神入

  精神分析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复杂的心理状态,包括复杂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而要研究人类复杂的心理状态,只有运用神入和内省这样的主观方法。科胡特:“神入是一种特别适合于观察(知觉)复杂心理结构的认知模式。”而内省是“对内部心理状态与过程的自我认识。”神入就是替代性内省,是“思考和感受另一个人内心生活的能力”,其中包含认知的成分和情感的成分。

  小结:分析师以神入回应当事人在细节询问中的自由联想。


2.神入与自体心理学

  2.1.共情与神入的区别,或者柯胡特之前的共情与自体心理学神入的比较

  同情心(sympathy)。对“我不需要你的同情”的解析(许豪冲,2003):①有杂质而不纯粹;②曾经被同情所创伤;③混合前两者,“说话者本身就存在过往创伤经验而显得自恋脆弱,而对方的回应本身也并非纯粹的同情心”。

  结论:“同情心的诸多意义中包括了神入的成分,但不仅仅是神入而已。神入或许可以说是同情心中最有价值与最合乎人性的成分。”

  科胡特认为自体心理学家的神入与传统精神分析的共情并无质的区别,只有量的差异。由于自体心理学家把神入作为精神分析的主要工具,因此,与传统精神分析学家相比,他们能够更为“持久地沉浸于病人的总体心理状态(Kohut,1977)”,其神入更为系统、缜密。而传统精神分析学家的神入是偶尔的、暂时的和片面的(蔡飞,2008)。

  神入的自体客体环境对个体心理生命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氧气对生理生命的重要性。自体客体对个体自恋需要的神入的响应,是自体形成和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神入的自体客体环境,自体发展就会停滞,自体的结构就会有缺陷。此外,神入还是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的重要治疗手段。在科胡特看来,治疗取得成功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治疗者要以神入的态度来了解病人的自恋需要,而不是乱加解释,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病人。治疗者只有神入,才能在治疗情境中重新激发起病人被压抑的、原始的自恋需要,形成自恋移情。在病人对治疗者产生自恋移情(亦即自体客体移情)之后,治疗者只有继续保持神入的态度,才有可能使个体的自体继续其受到阻碍的发展历程。强调神入不只是一种收集他人心理资料的方法,而且是自体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和精神分析治疗的必要手段,这是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在方法论方面不同于其他精神分析理论之处,也是其重要贡献之一(蔡飞,2000)。

3.语用学

  3.1相关概念:语用学、语境

  语用学(pragmatics):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基本概念,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

  语用学源起符号学(semiotics)。

  符号学:是系统地研究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学科。有符号关系学、语义学及语用学三个分支。符号关系学(syntactics)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语义学(semantics)研究符号与符号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语用学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之间的关系。

  语用学与语义学的联系和区别:语义学研究句子和词语本身的意义,研究命题的真值条件(truth conditions)。语用学研究言语使用上的意义,研究传递语言信息的适宜条件(felicity conditions)。语义学揭示的意义是二元关系的句子意义(sentence meaning),解决“What does X mean?”的问题。语用学揭示的是三元关系的说话人意义(Speaker meaning),解决“What did you mean by X?”的问题。

  语境(context):客观: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对语言活动参与者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这些因素系统地决定了话语的形式,话语的合适以及话语的意义。主观:语言活动参与者所共有的知识背景。具体而言,语境包含语言的知识和语言外的知识。

  语言知识包括对所使用的语言的掌握、对语言交际上下文的了解;语言外知识包括背景知识、情景知识及相互知识,背景知识包括特定文化的社会规范、特定文化的会话规则,情景知识包括交际的时间、地点、交际的主题、交际的正式程度、交际参与者的相互关系。语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交际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交际过程中,语境也随之而变。有些语境因素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例如背景知识、交际的时间、地点等,但有些因素却会变化,特别重要的是相互知识这一因素,它在交际过程中不断扩大,原来不为双方所共有的知识完全可能在交际过程中变为相互知识,成为进一步交际的基础。交际过程也是语境的构建过程。

  意义(sense):英国语言学家G.N.Leech提出在语用学范畴内意义的四条标准:①是否牵涉到说话人或听话人?②是否牵涉到说话人的意图或听话人的理解?③是否牵涉到语境?④是否牵涉到通过语言所实施的行为?

  两类不同意义:语义学与语用学;句子意义(sentencemeaning)与话语意义(utterance meaning);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与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或meaning-nn)、或说话者意义(speaker’s meaning),表达所谓非自然意义的过程是说话人意欲通过话语对受话人产生某种效果,受话人理会这一意图的过程。

  3.2相关理论:言语行为理论与合作会话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说明句子的力量,合作会话理论揭示句子的蕴涵,二者的作用是不同的。但是语言行为理论超越了句子形式而看到其构成的行为,合作会话理论超越了句子的形式而看到上下文的关联性,都是透过字面而注意到语言的蕴涵,所以都是语用学的基本内容。

  3.2.1.言语行为理论

  语言不仅是对客观世界进行描述的工具,而且本身就是一种行为。

  J.L.Austin对言语行为的分类:言有所述(constative)和言有所为(performative)。

  言有所述的句子为述谓句,述谓句的重要特征是有真假值,需要把话语的内容跟事实进行对照。言有所为的句子为施为句,施为句不存在真假问题,在以言行事,但是有恰当不恰当、愉悦不愉悦的问题,应当满足下列“恰当条件”—说话人必须具备实施该行为的条件,说话人对实施该行为必须抱有诚意,说话人对所说的话不能反悔。语法学家通常把句子分作陈述、疑问、惊叹、祈使,仿佛这既是句子形式的分类,又是句子语用的分类。语用学家主张把句子的形式分类和语用分类严格区分开来,因为后者有丰富的蕴涵

  言语行为里的成事动词。言语行为的研究者往往特别注意语言中的“成事动词”,因为它们的语用的力量特别明显。例如:“我把此书献给教过我的老师们。”这里的“献”即是成事动词,因为在说这一句话的时候,“献”的动作已经完成了。又如司令员对士兵说:“我命令你们向正前方射击”和法官在法庭上说:“我宣判你有罪”,两句中的“命令”和“宣判”都是成事动词。这类句子的语法形式有如下的特点:①主语为第一人称。②时间为瞬息。③受事者为第二人称。④句子是肯定语气。

  言语行为的类型。①发声的行为。即发出音、音节、词、词组、句子的行为。这是属于物理性质的行为,只表示字面的意义。②表示蕴涵的行为。即紧接物理性行为的心理行为,即紧接字面意义的蕴涵意义;诸如允诺、申述、祈求、命令、建议等。③收效的行为。劝告─听从了劝告;警告─认识了危险;引诱─接受了诱惑;欺骗─受了欺骗;等等。收效的行为特别说明句子的力量。④提出命题的行为。例如宣布发现一个新星;预测将有地震;重述某哲学家的论点等。

  述事、行事和成事这三种言语行为是整个言语过程的三个不同阶段,是统一于同一话语之中的。

  述事(言之发)

  他对我说:“你不能做这件事!”

  行事(示言外之力)

  他抗议我做这件事。

  成事(收言后之果)

  他使我恢复了理智,把我劝阻了。

  他使我烦恼。

  3.2.2. 合作会话理论(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implicature学说)

  古典理论:H.P.Grice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指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合作原则要求每一个交谈参与者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符合这一次交谈的目标和方向。

  合作原则可以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

  ①关联准则(Relation maxim):是答其所问,或答非所问,或有所答有所不答?

  ②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是适量,还是低于适量,还是超过适量?

  ③质量原则(Quality maxim):是真实,还是有真有假,还是全部是假?

  ④方式准则(Manner maxim):是明白,还是有明有暗?

  语用学的任务是弄清楚上述各种不同情况的蕴涵。

  除了“会话中合作原则”之外,Leech于1983年提了“照顾对方面子的原则”(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Leech举了这样的例子:

  母亲:有人把蛋糕吃掉了。

  孩子:不是我。

  Leech说,这里母亲只说“有人”,没有说“孩子”,是出于“照顾对方面子”。孩子看出蕴涵,所以马上说“不是我”。Leech又把这一点加以发挥:“凡是说什么会伤对方感情的话,总是避免直说为宜,使对方通过蕴涵来体会,以降低不愉快的程度。”

  会话原则的违反:违反准则表达会话含义有以下四种情况:①说话人根本就不愿意遵循合作原则,无论你说什么、问什么,他都不愿意接过话头,这种情况必然导致交际的中断。这一种违反准则的情况不会产生会话含义,只是表明听话人不愿继续进行交际而已。②在日常谈话中人们有时会说谎,也就是说一些自己明明知道是不真实的话。这种情况违反了质量准则。③说话人面临着一种冲突,为了维护一条准则,他不得不违反另一条准则,这种冲突常常发生在数量准则和质量准则之间。以上三种违反准则的情况并不真正产生会话含义,真正通过违反准则产生会话含义的是下面这一情况:④说话人公然不执行某一条准则,也就是说话人知道自己违反了一条准则,同时它还想让听话人知道他违反了一条准则。当说话人违反准则时,听话人可以认为说话人没有遵循合作原则,因而他也没有义务遵循合作原则,最终导致交际中断也可以假设说话人是遵循合作原则的,既然他是有意合作的,那么他违反了某一准则并让我注意到他违反了这条准则,一定是为了传递一些符合合作原则的信息,并且他一定相信我是能够从他所说的话推导出这些信息的。一般说来,听话人都会作第二种选择。正是第二种选择才使得说话人有可能表达一些含蓄的意义,听话人才有可能理解这种含蓄的意义。

  新理论:Levinson的会话含义三原则,数量原则(Q-principle)、信息原则(I-principle)、方式原则(M-principle)。Levinson把各个原则都分为“说话人准则”(Speaker’s Maxim)和“听话人推论”(Recipient’s corollary)。

  Grice的四准则主要研究特殊会话含义,是以违反四准则中的一个或多个准则,再结合语境而推导出话语的特殊会话含义,对一般会话含义却不注重;而Levinson的三原则既注重特殊会话含义,更注重一般会话含义。

4.神入的语用学分析

  例一:

  Patient: I feelso ashamed and hopeless that I have to spend so much time and money coming forthis treatment which, in the end,promises me nothing anyway. I don’t see howyou’ve helped me so far, and I don’t see why I should need this treatmentanyway. Why can’t I just manage my own life?

  Therapist(seeking to be supportive from an ego-psychologicalviewpoint): Well, the fact that you are coming here and paying for thistreatment suggests that a part of you feels you deserve whatever assistance youcan get to achieve a better life.

  Patient (becausehis unconscious grandiosity and narcissistic rage have not been acknowledged):You know, I feel that’s a lot of dogoodish jargon. It doesn’t deal with the bigquestion of why I should need this crazy treatment at all.

  Therapist (ifattuned to the self psychological concept of the grandiose self and its rage atany imperfection): Well, I can see how you might resent my suggesting you need assistance because I sense you havealways felt you should be able to handle anything demanded of you.

  Patient (moresurprised than angry): Yeah, well I guess … I have always felt I should be ableto do anything I wanted to do, although I often wound up doing the superhumanfeats others, especially my parents, demanded of me.

  (THE THEORY ANDPRACTICE OF SELF PSYCHOLOGY By Marjorie Taggart White, Ph.D.,and Marcella BakurWeiner, Ed.D.)

  个案:我不得不花这么长的时间,这么多的钱来参加这个治疗,而且最终无法给我任何保证,对此我感到非常羞愧和无望。到目前为止我没发现你帮到了我,而且我也没发现为什么我无任如何需要接受这个治疗,为什么我就不能管理我自己的生活呢?

  治疗师(试着从自我心理学的角度给予病人支持):嗯,我想你花钱来这里接受治疗的事实说明,有一部分的你感到你应当获得任何能够帮你过上更好的生活的协助。

  个案(因为他的无意识夸大性和自恋性暴怒没有得到认可):你知道吗,我觉得你说了很多还不错的术语,没一丁点涉及那个大大的问题,就是我究竟为什么应该需要这个疯狂的治疗。

  治疗师(如果回应到自体心理学概念中的夸大性自体及其对任何不完美产生的暴怒):嗯,我能理解为什么你对于需要协助感到愤恨,因为我猜你一直以来总感觉自己能够处理任何加在你身上的要求。(台版:我可以看得出来你是多么地气我认为你需要协助,因为我感觉到你一直觉得你应该有能力处理加诸于你身上的任何要求。)

  个案(比起愤怒,更显惊讶):是的,嗯我想……我一直以来总觉得我应当能够做任何自己想要做的事,尽管我常常紧张地做着别人,尤其是父母,要求我做的像超人一般的事。(台版:虽然我经常因而落得去演出其他人,特别是我的父母,经常要求我去做的超人般的事,但我一直觉得我应该有能力去做任何我想做的事情。)

  (译文摘自吉莉译《自体心理学理论和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年)

  例二:

  Patient (male orfemale): Well, the holiday season is approaching, and I suppose you are goingto attend that conference in New York andleave me to my own devices for a week.

  Therapist: Yes,I had planned to mention it in today’s session, as a matter of fact. But youknow, you have been able to weather these separations for a couple of yearsnow, so perhaps it won’t be as difficult as you expect this year.

  Patient: Oh,sure! Well, my parents always took off for the Caribbean or sometimes aconference in Europe, right after Christmas, leaving me and my brother and mydear cousins. I used to dream that they would take a longer time and let mecome along or that they would go in the summer with me, instead of shipping meand my brother off to camp. So when they finally got around to inviting me, itwas too late. I had my own friends and commitments by then, and I didn’t careany more about being with my parents.

  Therapist (stillfocusing on the reality of the patient’s improved ability to bear what thetherapist regarded as separation anxiety): But wasn’t it good that you coulddevelop your own friends and interests and not feel left out by your parentsanymore?

  Patient: And Iguess you’re saying I should do the same thing now—develop my own supportsystem and not care when you go on vacations. I have to warn you, though, thatwhen that happens, I stop caring about you or needing what you have to give me,and I’m likely to stop coming, whether you think that I’m ready to leave ornot.

  Therapist(sensing that his intervention has not had the soothing effect he had hoped andwondering if an idealization issue was involved): I guess you would like me toarrange for you to go with me on this holiday trip, just as you would haveliked your parents to have arranged it.

  Patient: Well,sure, I think my father could have afforded it at least once. He was a collegeprofessor, and it would have been great to go with him and my mother to Londonat Christmastime. I loved Dickens and English history. I think he could haveshowed me a lot, taken me to interesting places. I felt sad that he neverthought of what fun it would be for both of us—and my brother too.

  Therapist(realizing that his empathic approach had brought up a disappointedidealization issue with important self-feelings attached, but also anxious thathe might be stirring up an expectation he could not fulfill): Well, for us tohave experiences like that. … But we can imagine here what it would be like togo to London together.

  Patient: Oh, Iknow it wouldn’t be possible. I think I would even feel too self-consciousbeing with you in a nontherapeutic setting. But I imagine you would bestimulating to walk through London with. I bet you know a lot about Englishliterature.

  Therapist(smiling): Well, thank you, that’s a nice idea. (Here the therapist letshimself be idealized a bit, with undoubtedly some relief that the patient’sgrasp of reality is enough to keep him from starting to demand in actualitywhat the therapist suggested having a fantasy about.)

  个案(男性或女性):嗯,快要放假了,我想你会去参加纽约的会议,任凭我自生自灭一个星期。

  治疗师:是的,事实上,我打算在今天的会谈里提出这件事。但你知道,你已经有好几年能够挺过这样的分离了,所以也许今年并不会如你所预想的那么困难。

  个案:哦,当然!我的父母在圣诞节之后总是会去加勒比海,或者有时候去欧洲开会,留下我和哥哥,还有我亲爱的堂兄。我曾经梦想他们会去久一点,带上我,或者是暑假的时候带我一起去,而不是把我和哥哥送去夏令营。当他们终于有机会邀请我一起去时,已经太晚了。那时候我已经有了自己的朋友,而且我也已经完全不在乎是不是能和和我父母在一起了。

  治疗师(仍然聚焦于病人己经有所改善的现实能力,即能够承受治疗师眼中的分离焦虑):你能够发展自己的友情与兴趣,而且不再感到被父母抛下了,这样难道不好吗?

  个案:我猜你想说的是我现在也应该做一样的事情---发展我自己的支持系统,而不要去在意你什么时候去休假。不过,我必须警告你,如果真是那样的话,我就不在乎你了,也不再需要你非要给予我的东西,我可能会停止治疗,不管那时你是不是觉得认为我已经准备好终止治疗。

  治疗师(感觉到他的干预并没有达到所预期的安慰效果,猜想其中是不是涉及了理想化的问题):我猜你会想要我安排我俩一起去这次假期旅行,就像你曾经想要你的父母那样安排。

  个案:嗯,当然,我认为我父亲至少付得起一次的费用。他是一位大学教授,而且,如果在圣诞节的时候和他还有母亲一起去伦敦的话一定会很棒。我热爱爱狄更斯和英国历史。我想父亲会让我看很多东西,带我去很多有意思的地方。我觉得很难过,他从来没有想过那对我们以及哥哥来说会是多么开心。

  治疗师(意识到他的共情方法引发了一个令人失望的理想化这议题,并且附带着的重要的自体感受,治疗师还感到有些焦虑,他可能在病人心里激起了一个他无法满足的期望):嗯,我们两个人一起经历那些……但是我们可以在这里可以想象一下,一起去伦敦会是什么样的情形。

  个案:哦,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我想如果我和你一起处在一个非治疗的环境中,我可能会觉得不自在。但是我想和你一起走过伦敦街道一定会很兴奋。我打赌你一定很了解英国文学。

  治疗师(微笑着):嗯,谢谢,这想法真好。(这里治疗师让自己被理想化,并且毫无疑问地感到松了一口气,病人对于现实的把握使他不会要求把治疗师建议他们幻想一下的场景变为现实。)

  语用学分析:

  从言语行为角度:

  ①神入的回应言有所为,是典型的施为句。

  ②神入从句子形式上有明确的人称指示:我、你。

  ③在神入的表达中,收言后之果之成事阶段通过个案的反应清晰地呈现了出来,如例一

  “比起愤怒,更显惊讶”。

  从会话含义角度:

  ①神入遵循了合作原则,而非神入的回应则违反了合作原则,也正是因为违反反映了会话的特殊含义,如例一的“无意识夸大性和自恋性暴怒没有得到认可”,及例二的理想化主题。

  ②分析师违反了关联性、质量及数量原则。

  ③病人引导分析师从违反走向遵守合作原则,而分析师通过“听话人推论”调频到神入的回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语用学
冉永平:礼貌的语用研究
《墨经》中的符号学思想
聊聊抬杠,及如何优雅地反击抬杠
电大《言语交际》平时作业一及答案
“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为何古人的离婚协议如此温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