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渡舟:温胆汤证及加减运用】

中医书友会 2023-04-30 06:49 发表于北京

导读刘渡舟先生的这篇描述温胆汤的文章,可谓是详尽。特别是介绍温胆汤的几个主要兼证及加减方药,给我们临床运用以指导思路。刘老后面列举了四个医案,教大家如何进行加减。小编在其中加了一个投票,看看你是如何认为的?

小编按:①当代人形胖痰重,又怪病多痰,温胆汤用的顺手,不愧名方之称谓。②刘先生是临床家,说理通彻,值得一读。③先生精研方证,擅用原方,据证化裁,法度严密,易于效仿,这是我们号发刘先生文章的原因。

一、温胆汤证总论

温胆汤是治疗胆经痰热的方剂。对于《千金要方》自注的“此胆寒故也”的“寒”字应当作'痰”字解,与《伤寒论》所说的“此为胸中有寒也”,“寒”作“痰”解的意思相同。

从温胆汤的半夏、橘皮、生姜、竹茹、枳实、甘草六药的组成来看,应属于化痰清热、和肝胆、除虚烦、定惊悸的方剂。与温寒、暖胆的方剂迥然有别。

那么,为什么不叫清胆汤而称温胆汤呢?这似应从胆的生理方面加以说清。古人认为肝属刚脏,性喜条达,而忌抑郁;胆喜宁静,而恶烦扰。《千金要方》说:“胆腑者,主肝也。肝合气于胆,胆者中清之腑也。”可见肝与胆为脏腑表里,在生理上互相沟通,在习惯上往往肝胆相提并论。

由于肝胆之气,具有生、升的特点,以舒畅条达为平。古人将肝胆之气比类如春气之温和,温则胆气乃达,故方名叫温胆汤,义在复少阳胆气之常,恐怕就是这个意思。

二、温胆汤证病因

构成温胆汤证(胆痰热证)的原因,概括起来,可分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志因素:举凡恼怒、抑郁、思虑不决等,影响肝胆之气,导致疏泄不利时,则湿邪中生,因湿生痰,痰则动火,形成痰热,而内扰肝胆。

(二)内伤饮食:如嗜食肥甘过于饮酒喝茶,日久脾胃湿热变而为痰,内犯肝胆为病。

(三)外邪所伤:如外受湿热或被暑湿所伤;或大病之后,痰热扰于肝胆而为病。

综合以上三种病因,尤以情志因素更为临床所多见。

三、温胆汤的主证及兼证

《千金要方》所载的温胆汤证,原文略而不详,使人难于辨认。今据诸家之说,参以个人临床所见,将温胆汤证分为两类,提纲挈领,以便于临证参考。

(一)温胆汤的主证

症状:口苦、呕涎、虚烦、惊悸不眠、痰气上逆;以及头目眩晕、幻见、幻闻、幻觉等证象。脉弦或弦滑,舌质红、苔白腻,面颊或见黑斑。

证候分析:口苦反映胆热。《伤寒论》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可见口苦与头目眩晕,皆是少阳病的提纲证候,是少阳胆经有热的表现。痰热迫使胃气上逆,则见呕吐痰涎;痰热上扰于心,则见心烦不寐;胆主决断,肝主藏魂,今被痰热所迫,所以胆小易惊,多有怕梦;心主神志,若痰热扰心,神志受蒙,故有心悸不安,惊怯不能自主。若神明失守,痰热上迷,则可出现幻见、幻闻、幻觉之“三幻”症候。脉弦反映肝胆为病,弦滑则主痰气内蕴;舌质红主有热,苔白腻则主痰湿不化。至于面生黑班,乃痰饮使血气不华之象。

治法:清化肝胆痰热。

组成:竹茹、枳实、茯苓、橘皮、半夏、生姜、甘草。

按:《千金要方》温胆汤内无茯苓,后世医家沿二陈汤之制,则加茯苓于其中,借以健脾利湿,宁心安神而疗效方著。

方义:元·罗谦甫对本方讲得很透,他说:“方以'二陈'治一切痰饮,加竹茹以清热,加生姜以止呕,加枳实以破逆,相济相须,虽不治胆而胆自和,盖所谓胆之痰热去故也。命名温者,乃温和之温,非谓温凉之温也。……不但方中无温胆之品且更有凉胃之药也。”结合上述,则对方义更加明了。

(二)温胆汤的兼证

1.痰偏盛者:

症状:头目眩晕为重,胃中痞满,呕吐痰涎不止,每见各种“幻证”,舌苔厚腻,脉弦滑,多见于肥胖体质。

可于温胆汤内,加重半夏、竹茹剂量,另加胆南星、竹沥、海蛤、青黛、风化硝、海浮石等清化痰热药。

2.热偏盛者:

症状:口苦较重,心烦而躁,小便黄赤,舌质绛而苔黄,脉弦滑数。可于温胆汤内,加人山栀、黄连、黄芩、连翘、竹叶等清心解热药。

3.兼气郁者:

症状:胁胀,心胸憋闷,噫气不畅,叹息觉舒,舌红苔腻,脉沉弦。可于温胆汤内,加人柴胡、香附、郁金、佛手、橘叶等疏肝解郁药。

4.痰热兼伤阴:

症状:五心烦热,或低烧持续不退,日哺面部烘热,头晕耳鸣,舌质红绛,苔薄黄。

可于温胆汤内,加人牡丹皮、地骨皮、青蒿、生地黄、白芍、龟板等滋阴凉血药。

5.痰热兼阳亢:

症状:头目眩晕,或头痛而胀,面红目赤,性急易怒,耳鸣如潮,下肢无力,舌绛苔黄,脉滑大充盈有力。

可于温胆汤内,加入龙胆、夏枯草、益母草、石决明、珍珠母、牡丹皮、白芍、牛膝、桑寄生等平肝潜阳药。

6.痰热兼动风:

症状:头目眩晕,肢体窜痛或麻木,皮内如有虫行,或肩背掣痛;或肢颤口眼咽斜,或突发癫痫,手足搐搦,口吐白沫,人事不知,舌红而脉弦细。

可于温胆汤内加人羚羊角、钩藤、络石藤、当归、白芍、红花、茜草、熟地黄等养血息风药。

以上所举六类兼证,常与主证不易截然分开,也是肝胆为病的证候规律,所以,主证与兼证之间有其内在的联系,如痰盛可以化热,气郁则可化火,化火自能伤阴,伤阴必然阳亢,阳亢则变化而动风。

为此,临正时应先抓住主证,然后才能辨认兼证,主次分明,才能做到井然不紊。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结合近代医学,这个方子对高血压、神经官能症、梅尼埃病、精神分裂症等疾患,如辨证无讹,或加苏合香丸以开痰湿之闭,或加至宝丹以苏神开窍,其疗效颇使人满意,所以,此方在中西结合临床应用方面,很有现实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四、治验举例

为了说明本方的临床使用及辨证方法,不揣肤浅,选录个人治疗的病案数则,以供参考。

例1:杨某,女,59岁。病已2年,屡治无效。自称其右侧唇与舌感觉热而麻辣,如涂辣椒末,而左侧的唇舌则觉寒凉如冰,冷彻肌肉。其人殊肥,面色黧黑,每晨起必先呕吐痰涎,亦习以为常。问其睡眠,则少寐多梦,且心悸而易惊。六脉弦滑,舌无异常,惟苔则白腻。

此证为痰热作崇,所谓“怪病多痰”是矣,审其晨起呕吐痰涎,脉滑面黧,属痰热似无可疑。用温胆汤加胆南星、竹沥、黛蛤散同煎,服至六剂,不但舌唇异常感觉消失,其他诸证亦随之而愈。

例2:王某,女,30岁。经常头痛而晕,且胆小善畏,如一人居,辄幻见满室杂坐老幼,集而向之笑,惊骇之余,毛发皆耸,移时,而所见之人杳然无踪。为此必挽其夫在家为伴。经常失眠,而多恶梦,头痛掣目,心烦口苦,其脉滑数,舌质绛而苔黄厚。

脉滑主痰,苔黄厚亦主痰热,口苦心烦,头晕且痛,掣及目珠,皆肝胆痰火上逆之气。肝胆之邪乱于神志,清虚之窍受蒙,神魂为之拂乱,故见心烦、少寐、多恶梦,而又有“幻见”。笑为心之声,属痰火动其性。

治当清化痰热,兼平肝宁心为法。用温胆汤原方,加栀子、黄芩、黄连、夏枯草、蒺藜、龙骨、牡蛎、白芍。加减进退,约服十余剂而愈。

例3:张某,女,32岁。得病原因,由于惊吓。心胸憋闷不堪,时有气冲,如上至心胸,则觉心中忙乱难耐,必须跑出屋外,大喊几声方安。睡眠不佳,多做噩梦。胆小善畏,情志郁而不伸。六脉沉弦,舌红而苔白。

此证脉沉弦,主肝气抑郁,古人说:六郁多沉,而弦主肝胆。肝气上冲心胸则心中为之忙乱,跑出屋外,大喊几声使气郁得伸故安。寐差且多怕梦,又胆小善畏,乃气郁生痰,而神魂为之不安。

治法疏肝豁痰,解郁理气。以温胆汤原方,另加香附、郁金、青皮、陈皮、牡丹皮、白芍、蒺藜、菖蒲、土贝母等药,服二十余剂,其病逐渐获愈。

例4:李某,女,34岁。患病有三载,睡眠不佳,多梦易惊,精神忽忽失常。曾裁剪衣料,持剪直下,衣料裁废,方始知悔,其动作每多如此。与人言则喋喋不休,易悲易哭,不能控制。有时全身发热,自觉有一股风气,在皮肤中走窜,忽上忽下,尤以肩膊为明显。两手颤抖,四肢发麻,口苦多涎。脉弦细,舌边尖红绛、苔白。

证为肝胆痰热,日久伤阴动风。口苦多涎,寐少梦多,惊畏而精神恍惚,举止失常,反映了痰热扰心,神志不安;自觉风气走窜,四肢发麻,两手颤抖,脉弦而细,又主血虚风动,络脉失养之象。

治法:清痰热,养血息风。用温胆汤原方,另加当归、白芍、何首乌、桑寄生、红花桃仁、全蝎、僵蚕、钩藤等药,服三十余剂逐渐痊愈。

以上所附病例,有痰盛者,有火盛者,有气郁者,有动风者,限于篇幅,隅反可也。总之,温胆汤证临床上常会遇到,尤以妇女为多见,其中变化颇杂,古人未加阐述,以致临床之时,每局限于一方一证,未尽其用而为憾。对于情志郁结,思想有所障碍的患者,单纯用药物治病,犹未尽善,必须谆谆开导,作好细致的思想工作,才能事半功倍,切不可见药而不见人。

- 全文完 -

 

谈谈温胆汤证及加减运用的体会

作者/刘渡舟

刘渡舟,1917—2001,辽宁营口人。当代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刘老16岁正式拜师学医,凡七年之久,出师后悬壶大连。1950年,考入卫生部中医进修学校学习,学习西医基础知识及临床课程,毕业后在北京行医。1956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从事《伤寒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是我国首批中医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之一。曾连续当选为第五、第六、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特邀成员、常务理事、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名誉会长、《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名誉主编等职。

刘老临证之余,著述颇丰,发表学术论文逾百篇,出版著作二十多部,其中《伤寒论校注》一书,是宋代治平年以后一千年来又一次由中央政府组织校注的《伤寒论》,是目前学习和研究《伤寒论》的最佳版本,此项成果荣获199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温胆汤见于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用以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后世医家通过临床实践,发现温胆汤的疗效极佳,治病范围又广,在《千金要方》的基础上加减化裁,又有新的发展。为此,根据个人临床体会,谈谈温胆汤的运用和随证加减的方法,仅供初学者临证时的参考。 

一、温胆汤证总论 


温胆汤是治疗胆经痰热的方剂。对于《千金要方》自注的“此胆寒故也”的“寒”字应当作“痰”字解,与《伤寒论》所说的“此为胸中有寒也”,“寒”作“痰”解的意思相同。 

从温胆汤的半夏、橘皮、生姜、竹茹、枳实、甘草六药的组成来看,应属于化痰、清热、和肝胆、除虚烦、定惊悸的方剂。与温寒、暖胆的方剂迥然有别。 

那么,为什么不叫清胆汤而称温胆汤呢?这似应从胆的生理方面加以说清。

古人认为肝属刚脏,性喜条达,而忌抑郁;胆喜宁静,而恶烦扰。《千金要方》说:“胆腑者,主肝也。肝合气于胆,胆者中清之腑也。”可见肝与胆为脏腑表里,在生理上互相沟通,在习惯上往往肝胆相提并论。
 
由于肝胆之气具有生、升的特点,以舒畅条达为平。古人将肝胆之气比类如春气之温和,温则胆气乃达,故方名叫温胆汤,义在复少阳胆气之常,恐怕就是这个意思。 

二、温胆汤证病因 

构成温胆汤证(胆痰热证)的原因,概括起来,可分以下几个方面: 

1、情志因素: 

举凡恼怒、抑郁、思虑不决等,影响肝胆之气,导致疏泄不利时,则湿邪中生,因湿生痰,痰则动火,形成痰热,而内扰肝胆。 

恼怒、抑郁、思虑不决等
肝胆之气疏泄不利
湿邪中生
因湿生痰
痰则动火,形成痰热
内扰肝胆

2、内伤饮食: 如嗜食肥甘,过于饮酒喝茶,日久脾胃湿热变而为痰,内犯肝胆为病。 

3、外邪所伤: 如外受湿热或被暑湿所伤;或大病之后,痰热扰于肝胆而为病。 

综合以上三种病因,尤以情志因素更为临床所多见。 

三、温胆汤的主证及兼证 

《千金要方》所载的温胆汤证,原文略而不详,使人难于辨认。今据诸家之说,参以个人临床所见,将温胆汤证分为两类,提纲挈领,以便于临证参考。 

1、温胆汤的主证 

  • 症状:


口苦、呕涎、虚烦、惊悸不眠、痰气上逆;以及头目眩晕、幻见、幻闻、幻觉等证象。脉弦或弦滑,舌质红、苔白腻,面颊或见黑斑。 

  • 证候分析:


口苦反映胆热。《伤寒论》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可见口苦与头目眩晕,皆是少阳病的提纲证候,是少阳胆经有热的表现。

痰热迫使胃气上逆,则见呕吐痰涎;


痰热上扰于心,则见心烦不寐;

胆主决断,肝主藏魂,今被痰热所迫,所以胆小易惊,多有怕梦;

心主神志,若痰热扰心,神志受蒙,故有心悸不安,惊怯不能自主。

若神明失守,痰热上迷,则可出现幻见、幻闻、幻觉之“三幻”证候

脉弦反映肝胆为病,弦滑则主痰气内蕴;

舌质红主有热,苔白腻则主痰湿不化。

至于面生黑斑,乃痰饮使血气不华之象。 

  • 治法:清化肝胆痰热。 


  • 组成:竹茹、枳实、茯苓、橘皮、半夏、生姜、甘草。

 
按:《千金要方》温胆汤内无茯苓,后世医家沿二陈汤之制,则加茯苓于其中,借以健脾利湿,宁心安神而疗效方著。 

  • 方义:


元·罗谦甫对本方讲得很透,他说:“方以'二陈’治一切痰饮,加竹茹以清热,加生姜以止呕,加枳实以破逆,相济相须,虽不治胆而胆自和,盖所谓胆之痰热去故也。命名温者,乃温和之温,非谓温凉之温也……不但方中无温胆之品,且更有凉胃之药也。” 结合上述,则对方义更加明了。 

2、温胆汤的兼证 

  • 痰偏盛者: 


症状:头目眩晕为重,胃中痞满,呕吐痰涎不止,每见各种“幻证”,舌苔厚腻,脉弦滑,多见于肥胖体质。 

可于温胆汤内,加重半夏、竹茹剂量,另加胆南星、竹沥、海蛤、青黛、风化硝、海浮石等清化痰热药。 

  • 热偏盛者: 


症状:口苦较重,心烦而躁,小便黄赤,舌质绛而苔黄,脉弦滑数。 

可于温胆汤内,加入山栀子、黄连、黄芩、连翘、竹叶等清心解热药。 

  • 兼气郁者: 


症状:胁胀,心胸憋闷,噫气不畅,叹息觉舒,舌红苔腻,脉沉弦。 

可于温胆汤内,加入柴胡、香附、郁金、佛手、橘叶等疏肝解郁药。 

  • 痰热兼伤阴: 


症状:五心烦热,或低烧持续不退,日晡面部烘热,头晕耳鸣,舌质红绛,苔薄黄。 

可于温胆汤内,加入牡丹皮、地骨皮、青蒿、生地黄、白芍、龟版等滋阴凉血药。 

  • 痰热兼阳亢: 


症状:头目眩晕,或头痛而胀,面红目赤,性急易怒,耳鸣如潮,下肢无力,舌绛苔黄,脉滑大充盈有力。 

可于温胆汤内,加入龙胆、夏枯草、益母草、石决明、珍珠母、牡丹皮、白芍、牛膝、桑寄生等平肝潜阳药。

四、治验举例

为了说明本方的临床使用及辨证方法,不揣肤浅,选录个人治疗的病案数则,以供参考。

  • 例1


杨某,女,59岁。病已2年,屡治无效。自称其右侧唇与舌感觉热而麻辣,如涂辣椒末,而左侧的唇舌则觉寒凉如冰,冷彻肌肉。其人殊肥,面色黧黑,每晨起必先呕吐痰涎,亦习以为常。问其睡眠,则少寐多梦,且心悸而易惊。六脉弦滑,舌无异常,惟苔则白腻。 


看完以上医案,请分析一下,本案属于温胆汤的哪个兼证类型为主?


1痰偏盛者 

2热偏盛者

3兼气郁者

4痰热兼伤阴

5痰热兼阳亢


此证为痰热作祟,所谓“怪病多痰”是矣,审其晨起呕吐痰涎,脉滑面黧,属痰热似无可疑。用温胆汤加胆南星、竹沥、黛蛤散同煎,服至六剂,不但舌唇异常感觉消失,其他诸证亦随之而愈。

  • 例2


王某,女,30岁。经常头痛而晕,且胆小善畏,如一人居,辄幻见满室杂坐老幼,集而向之笑,惊骇之余,毛发皆耸,移时,而所见之人杳然无踪。为此必挽其夫在家为伴。经常失眠,而多噩梦,头痛掣目,心烦口苦,其脉滑数,舌质绛而苔黄厚。 


脉滑主痰,苔黄厚亦主痰热,口苦心烦,头晕且痛,掣及目珠,皆肝胆痰火上逆之气。肝胆之邪乱于神志,清虚之窍受蒙,神魂为之拂乱,故见心烦、少寐、多噩梦,而又有“幻见”笑为心之声,属痰火动其性。 

治当清化痰热,兼平肝宁心为法。用温胆汤原方,加栀子、黄芩、黄连、夏枯草、蒺藜、龙骨、牡蛎、白芍。加减进退,约服十余剂而愈。 

  •  例3


张某,女,32岁。得病原因,由于惊吓。心胸憋闷不堪,时有气冲,如上至心胸,则觉心中忙乱难耐,必须跑出屋外,大喊几声方安。睡眠不佳,多做噩梦。胆小善畏,情志郁而不伸。六脉沉弦,舌红而苔白。 

此证脉沉弦,主肝气抑郁,古人说:六郁多沉,而弦主肝胆。肝气上冲心胸则心中为之忙乱,跑出屋外,大喊几声,使气郁得伸故安。寐差且多怕梦,又胆小善畏,乃气郁生痰,而神魂为之不安。 

治法:疏肝豁痰,解郁理气。以温胆汤原方,另加香附、郁金、青皮、陈皮、牡丹皮、白芍、蒺藜、菖蒲、土贝母等药,服二十余剂,其病逐渐获愈。 

  •  例4


李某,女,34岁。患病有三载,睡眠不佳,多梦易惊,精神忽忽失常。曾裁剪衣料,持剪直下,衣料裁废,方始知悔,其动作每多如此。与人言则喋喋不休,易悲易哭,不能控制。有时全身发热,自觉有一股风气,在皮肤中走窜,忽上忽下,尤以肩膊为明显。两手颤抖,四肢发麻,口苦多涎。脉弦细,舌边尖红绛、苔白。 


证为肝胆痰热,日久伤阴动风。口苦多涎,寐少梦多,惊畏而精神恍惚,举止失常,反映了痰热扰心,神志不安;自觉风气走窜,四肢发麻,两手颤抖,脉弦而细,又主血虚风动,络脉失养之象。 


治法:清痰热,养血息风。用温胆汤原方,另加当归、白芍、何首乌、桑寄生、红花、桃仁、全蝎、僵蚕、钩藤等药,服三十余剂逐渐痊愈。


以上所附病例,有痰盛者,有火盛者,有气郁者,有动风者,限于篇幅,隅反可也。


五、总结


总之,温胆汤证临床上常会遇到,尤以妇女为多见,其中变化颇杂,古人未加阐述,以致临床之时,每局限于一方一证,未尽其用而为憾。对于情志郁结,思想有所障碍的患者,单纯用药物治病,犹未尽善,必须谆谆开导,作好细致的思想工作,才能事半功倍,切不可见药而不见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温胆汤,治有“苔腻”的诸症
刘老温胆汤医案
中医:此文教会你,如何“加减”用好温胆汤!
治疗痰热内扰,气郁不伸,心胸憋闷,噫气不畅,叹息觉舒。
清热化痰的名方,为啥却叫“温胆汤”?药王孙思邈的名方献给大家
刘渡舟:痰为百病之母,谈温胆汤的12种化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