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振华:理气消梅汤-梅核气】2

李老:多年来,我学习中医可以说从四个方面获益。一、家传医术;二、认真自学;三、勤求古训;四、博采众长。我父亲叫李景唐,他是我的启蒙老师。我为什么学医,得从我父亲说起,《洛宁县志》关于他的事迹多有记载。

郭文:这称得上是师带徒吗?我们想知道您父亲更多的情况。

李老:也是师带徒的形式,不过是跟父亲学习。我祖父叫李世杰,经商。我父亲李景唐在当时洛宁全县“三堂”中是名气最大的,另外“二堂”指的是张玉堂和李绍堂。我父亲生于1889年,病逝于1949年。他幼年好学,深研岐黄,医技精,是洛宁县唯一考上开封大学堂的学生。当时学校管吃管住,每年给五十两银子的助学金,我父亲上了三年学,毕业后,本来学校分配工作可以做官,由于我祖父有病,加上军阀混战,袁世凯在北京称帝,我父亲不愿做官。他考虑到“不为良相,宁为良医”,开始立志自学中医,他一边钻研医学经典,详义通理,一边向当地的名医拜访求教。俗话说“秀才学医,笼中抓鸡”,由于他文化底子厚,所以学起中医经典来得心应手。

听我父亲讲,我母亲患了梅核气(慢性咽炎),喉咙干,吞咽有异物感,当时没有仪器检查,担心是食道癌的前期。我父亲对治疗该病没有经验,开药无效。离我家五公里远的西至村有一个医生叫孙之道,治疗该病有名气,旧社会医生较保守,不向外传。我父亲备了厚礼登门拜访,二人见面很投机,当晩在他家住,第二天仍要挽留,我父亲讲,我母亲得了梅核气,要回去找医生给我母亲治病。

孙之道听后说他能治,于是就开了方。这个方子传到现在将近一百年了,医好病人无数。

郭文:梅核气很难治,您是如何治疗的?

李老:慢性咽炎属中医的梅核气病,多发于中年人,且女性多于男性。该病自觉咽喉有异物感,如梅核或痰块阻塞,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咽部拘紧、干燥,有时隐痛,伴有胸闷气短等症,每因情志不舒、食刺激性食物、饮食伤胃或语言过多而症状加重。

中医学对本病发现较早,医圣张仲景在其所著《金匮要略 ·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说:“一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炙脔即炒肉片,患者自觉如炒肉片贴于咽喉,咯吐不出,用半夏厚朴汤治疗。

慢性咽炎的治疗,现在临床多以清热消炎药物治之,诸如薄荷保喉片、青霉素保喉片、西瓜霜含片等等,效果不佳。这主要是不明确该病发生之病因病机,不能对症用药的结果。

根据慢性咽炎常因情志不舒或胃部胀满而加重,且伴有胸闷气短、肝脉弦大等症,其病因病机主要是情志所伤,肝气郁结,横逆于胃,胃失和降,聚湿生痰,肝胃之气失其疏泄和降而上逆,痰随气升,痰凝气滞于咽喉而发病。

咽喉是肺胃之门户,如肺胃蓄热,火热炎上,气血结于咽喉,局部可见充血色红,或有小米粒状肿块,出现咽干或隐痛。情志不舒,胃部胀满,胸闷气短,肝脉弦大,皆系肝气不疏、脾胃不和之象。因而慢性咽炎发病部位虽在咽喉,但其致病之机理,则为肝郁气滞、脾胃不和。气血痰湿随肝气上逆,结于咽喉而发病。

医圣张仲景对该病之病机早有卓见,在治疗上用半夏厚朴汤,其中苏叶、厚朴具有疏肝理气之作用,半夏、茯苓、生姜配厚朴以和胃,药物虽少,但切中疏肝和胃之机理,有根治该病之妙用。

我出生于中医世家。半个世纪以前,父亲讲,他治梅核气,即用张仲景的半夏厚朴原方,临症有效,但见效慢。

孙之道医生在原方的基础上,扩大药物为香砂六君子汤去党参以和胃祛痰湿,去苏叶,改为枳壳、小茴香、乌药配香附、厚朴以增强疏肝理气降逆之力,并加清利咽喉之桔梗、牛蒡子、山豆根、射干。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木香、砂仁、枳壳、小茴香、乌药、香附、厚朴、桔梗、牛蒡子、山豆根、射干

如肺热咽干加麦冬、知母,并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情志愉快,可收到更满意的效果。这种经验多么可贵。数十年来,我治疗梅核气,依先父之教导,用上述药物,病程在3-5年者,常10剂药左右而痊愈。其治法定为疏肝和胃、清利咽喉,方名理气消梅汤。肝肾阴虚或肺胃有热,亦可导致咽喉干燥不爽,症似梅核气,因临床少见,故不费述。

过去民间治梅核气,是用两个铜钱夹梅子,用麻线捆绑,埋在地下,三年后取出,吃梅子。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个梅子就卖到一个现洋。虽能见效,但不能根治。现在我把治梅核气的处方传给我的学生,并在《李振华医案医论集》一书中公布,推广,希望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附《李振华医案医论集》:梅核气(慢性咽炎)

周某,男,32岁,司机。初诊:1992年3月2日。

主诉:咽中异物感半年,加重15天。

病史:平素吸烟、饮酒量多,半年前感咽中如有异物梗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伴胸闷,腹胀,食欲不佳,经当地医院胸透、B超检查未发现异常,遂按慢性咽炎治疗,服冬凌草片,山豆根片等药物,病情时轻时重。半月前因过春节饮酒过多,致病情加重,再服冬凌草片疗效不佳,故前来就诊,现症见:咽中有异物感,胸闷,气短,腹胀,口干口苦,精神尚好,面色红润,语言有力,形体较胖。舌边尖红,舌体胖大,苔薄白,脉弦细。

中医诊断,梅核气(肝胃郁热,痰凝气滞〉。

西医诊断:慢性咽炎。

治法:疏肝和胃,清化痰热,行气利咽。

处方(自拟经验方),理气消梅汤加减。

白术10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香附10克,厚朴10克,紫苏10克,枳壳10克,郁金10克,知母12克,桔梗10克,牛蒡子10克,射干10克,山豆根10克,甘草3克。

二诊 1992年3月9日。

上方服六剂,口干口苦消失,余症大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二诊辨证论治:脾胃功能健复,使痰浊渐得运化,气机升降有序;肝郁将疏,气机趋于通畅,热势消去,固病情好转。口干苦消失,故上方去清热养阴之知母,加砂仁12克温中和胃。6剂水煎服。

三诊 1992年3月16日。

咽中异物感消失,无特殊不适症状,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三诊辨证论治:痰湿已去,脾胃功能正常,肝疏胃和,然紫苏多服泄人真气,故去紫苏,继服6剂。

中医同城 2023-12-05 18:20 发表于广东

我父亲为母亲求来的梅核气方,已经近百年了

     作者/李振华

     李振华(1924年11月—2017年5月23日),河南洛宁县人,首届国医大师。毕业于河南济汴中学,出身中医世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从医60余年,从教50余载,是中国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曾任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河南中医学院原院长。1990年被人事部、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首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2009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评选为全国首届国医大师。2017年5月23日,李振华去世,享年94岁。专著有《中医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常见病辨证治疗》,主编有《中国传统脾胃病学》、合编有《中医内科学》、《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等。


     李老:多年来,我学习中医可以说从四个方面获益。一、家传医术;二、认真自学;三、勤求古训;四、博采众长。

     我的父亲叫李景唐

     李老:我父亲叫李景唐,他是我的启蒙老师。我为什么学医,得从我父亲说起,《洛宁县志》关于他的事迹多有记载。

     郭文:这称得上是师带徒吗?我们想知道您父亲更多的情况。

     李老:也是师带徒的形式,不过是跟父亲学习。我祖父叫李世杰,经商。我父亲李景唐在当时洛宁全县“三堂”中是名气最大的,另外“二堂”指的是张玉堂和李绍堂。

     我父亲生于1889年,病逝于1949年。他幼年好学,深研岐黄,医技精,是洛宁县唯一考上开封大学堂的学生。当时学校管吃管住,每年给五十两银子的助学金,我父亲上了三年学,毕业后,本来学校分配工作可以做官,由于我祖父有病,加上军阀混战,袁世凯在北京称帝,我父亲不愿做官。

     他考虑到“不为良相,宁为良医”,开始立志自学中医,他一边钻研医学经典,详义通理,一边向当地的名医拜访求教。俗话说“秀才学医,笼中抓鸡”,由于他文化底子厚,所以学起中医经典来得心应手。

     此方传到现在近一百年了

     听我父亲讲,我
母亲患了梅核气(慢性咽炎),喉咙干,吞咽有异物感,当时没有仪器检查,担心是食道癌的前期。我父亲对治疗该病没有经验,开药无效。

     
离我家五公里远的西至村有一个医生叫孙之道,治疗该病有名气,旧社会医生较保守,不向外传。我父亲备了厚礼登门拜访,二人见面很投机,当晩在他家住,第二天仍要挽留,我父亲讲,我母亲得了梅核气,要回去找医生给我母亲治病。

     孙之道听后说他能治,于是就开了方。
这个方子传到现在将近一百年了,医好病人无数。

     中医对梅核气(慢性咽炎)发现较早

     
慢性咽炎属中医的梅核气病,多发于中年人,且女性多于男性。该病自觉咽喉有异物感,如梅核或痰块阻塞,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咽部拘紧、干燥,有时隐痛,伴有胸闷气短等症,每因情志不舒、食刺激性食物、饮食伤胃或语言过多而症状加重

     中医学对本病发现较早,医圣张仲景在其所著《金匮要略 ·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说:“一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炙脔即炒肉片,患者自觉如炒肉片贴于咽喉,咯吐不出,用半夏厚朴汤治疗。

     慢性咽炎的治疗,现在临床多以清热消炎药物治之,诸如薄荷保喉片、青霉素保喉片、西瓜霜含片等等,效果不佳。这主要是不明确该病发生之病因病机,不能对症用药的结果。

     根据慢性咽炎常因情志不舒或胃部胀满而加重,且伴有胸闷气短、肝脉弦大等症,其病因病机主要是情志所伤,肝气郁结,横逆于胃,胃失和降,聚湿生痰,肝胃之气失其疏泄和降而上逆,痰随气升,痰凝气滞于咽喉而发病。

     咽喉是肺胃之门户,如肺胃蓄热,火热炎上,气血结于咽喉,局部可见充血色红,或有小米粒状肿块,出现咽干或隐痛。情志不舒,胃部胀满,胸闷气短,肝脉弦大,皆系肝气不疏、脾胃不和之象。因而慢性咽炎发病部位虽在咽喉,但其致病之机理,则为肝郁气滞、脾胃不和。气血痰湿随肝气上逆,结于咽喉而发病。

     父亲用半夏厚朴汤原方,有效但见效慢

     医圣张仲景对该病之病机早有卓见,在治疗上用半夏厚朴汤,其中苏叶、厚朴具有疏肝理气之作用,半夏、茯苓、生姜配厚朴以和胃,药物虽少,但切中疏肝和胃之机理,有根治该病之妙用。

     我出生于中医世家。半个世纪以前,父亲讲,他治梅核气,即用张仲景的半夏厚朴原方,临症有效,但见效慢。

     孙之道医生在原方的基础上,扩大药物为香砂六君子汤去党参以和胃祛痰湿,去苏叶,改为枳壳、小茴香、乌药配香附、厚朴以增强疏肝理气降逆之力,并加清利咽喉之桔梗、牛蒡子、山豆根、射干。

     理气消梅汤:白术10g、茯苓10g、甘草3g、半夏10g、陈皮10g、木香9g、砂仁10g后下、枳壳10g、小茴香6g、乌药10g、香附10g、厚朴10g、桔梗10g、牛蒡子10g、山豆根10g、射干10g。

    
 如肺热咽干,加麦冬、知母,并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情志愉快,可收到更满意的效果。

     这种经验多么可贵。数十年来,我治疗梅核气,依先父之教导,用上述药物,
病程在3-5年者,常10剂药左右而痊愈。其治法定为疏肝和胃、清利咽喉,方名为理气消梅汤

     肝肾阴虚或肺胃有热,亦可导致咽喉干燥不爽,症似梅核气,因临床少见,故不费述

     过去民间治梅核气,是用两个铜钱夹梅子,用麻线捆绑,埋在地下,三年后取出,吃梅子。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个梅子就卖到一个现洋。虽能见效,但不能根治。现在我把治梅核气的处方传给我的学生,并在《李振华医案医论集》一书中公布,推广,希望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附:
《李振华医案医论集》之梅核气(慢性咽炎)

     周某,男,32岁,司机。

     初诊:1992年3月2日。主诉:咽中异物感半年,加重15天。

     病史:平素吸烟、饮酒量多,半年前感咽中如有异物梗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伴胸闷,腹胀,食欲不佳,经当地医院胸透、B超检查未发现异常,遂按慢性咽炎治疗,服冬凌草片,山豆根片等药物,病情时轻时重。半月前因过春节饮酒过多,致病情加重,再服冬凌草片疗效不佳,故前来就诊,现症见:咽中有异物感,胸闷,气短,腹胀,口干口苦,精神尚好,面色红润,语言有力,形体较胖。舌边尖红,舌体胖大,苔薄白,脉弦细。

     中医诊断,梅核气(肝胃郁热,痰凝气滞〉。

     西医诊断:慢性咽炎。

     治法:疏肝和胃,清化痰热,行气利咽。

     处方:理气消梅汤(自拟经验方)加减。

     白术10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香附10克,厚朴10克,紫苏10克,枳壳10克,郁金10克,知母12克,桔梗10克,牛蒡子10克,射干10克,山豆根10克,甘草3克。

     二诊 1992年3月9日。上方服六剂,口干口苦消失,余症大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二诊辨证论治:脾胃功能健复,使痰浊渐得运化,气机升降有序;肝郁将疏,气机趋于通畅,热势消去,固病情好转。口干苦消失,故上方去清热养阴之知母,加砂仁12克温中和胃。6剂水煎服。

     三诊 1992年3月16日。咽中异物感消失,无特殊不适症状,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三诊辨证论治:痰湿已去,脾胃功能正常,肝疏胃和,然紫苏多服泄人真气,故去紫苏,继服6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振华:理气消梅汤,治慢性咽炎疗效佳
梅核气百年效方
秘慢性咽炎、梅核气秘方公开,治一个好一个。(转发受益,功德无量)
8梅核气(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疏肝和胃理气化痰
梅核气,咽中如有异物,有痰用半夏厚朴汤,无痰别忘配伍这味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