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红楼梦评论连载——论刘姥姥(“母蝗虫”和《携蝗大嚼图》)


“母蝗虫”和《携蝗大嚼图》

“母蝗虫”和《携蝗大嚼图》,出自刘姥姥走后的第四十二回“潇湘子雅谑补余音”,表面看去,黛玉的“雅谑”是用以补凤姐的“市俗取笑”的,作者似乎有意让黛玉开点别致的高雅的玩笑,让读者换换口味。而事实上并非如此,黛玉的笑话与凤姐的“市俗取笑”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笑只不过是个烟幕,是个假象,作者的真意无不藏在黛玉的妙语连珠的“雅谑”之中。

惜春奉贾母之命画大观园,因此向诗社请一年的假,李纨要大家商议决定。


黛玉笑道:“都是老太太昨日一句话,又叫他画什么园子图儿,惹得他乐得告假了。”探春笑道:“也别要怪老太太,都是刘姥姥一句话。”林黛玉忙笑道:“可是呢,都是他一句话。他是哪门子的姥姥,只叫他是个母蝗虫就是了。”

“母蝗虫”这个意味着灾难的绰号,就是黛玉给刘姥姥起的,接着宝钗又为“母蝗虫”三字“作注”:宝钗笑道:“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识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日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

上文的最后一句,蒙府本上有条极重要的批语:“触目惊心,请自回思”。这条批语起码说明,把刘姥姥比喻为“母蝗虫”,在脂砚斋看来,决不是什么笑话。

“蝗虫”能生出灾祸,“母蝗虫”则象征着能生出种种灾祸来的总祸根,而刘姥姥就是这样一个“母蝗虫”,一个总祸根。这个祸祟潜入贾家,与贾家的人一道说故事,开玩笑。在游玩的同时四处播下灾难的种子,然而贾府的人却盲目乐观,浑然不觉。而今一旦突然被作者用“母蝗虫”三字点破,怎不令人“触目惊心”呢?震惊之余,脂砚斋又提醒读者“请自回思”。回思什么?自然是回思“昨日那些形景”,也就是“母蝗虫”游大观园的那些形景。那些形景表面看来无非是刘姥姥在逗乐取笑,然而又正如脂批所说,作者“岂独为刘姥姥之俚语博笑而有此一大回文字哉?”何况作者已借宝钗点明,用“母蝗虫”三字来表现出游大观园的那些形景是“春秋”的“法子”,这就更加说明“母蝗虫”游大观园必然会给贾家带来种种灾祸,她的“俚言博笑”及其一切活动,都将成为贾府日后所发生的种种灾祸的预兆。作者首先让在盛衰问题上最为敏感的探春透露出对刘姥姥的反感,然后让“心较比干多一窍”的聪颖的黛玉道出“母蝗虫”三字,最后又由见多识广,学问渊博的宝钗为这三字“作注”,其用意不言而喻了。

贾母要惜春以“行乐”为主题,把游大观园画成“行乐”图。其实“行乐”图是幅假画,而真正的画应是黛玉说的《携蝗大嚼图》。


惜春道:“原说只画这园子的,昨日老太太又说,单画这园子成个房样子了,叫连人都画上,就象‘行乐’似的才好。我又不会工细楼台,又不会人物,又不好驳回,正为这个为难呢。“黛玉道:“人物还容易,你草虫上不能。”李纨道:“你又说不通的话了,这个上头那里又用得着草虫?或者翎毛倒点缀一两样。”黛玉笑道:“别的草虫不画罢了,昨日‘母蝗虫’不画上,岂不缺了典!”众人听了,又笑起来。黛玉一面笑的两手捧着胸口,一面说道:“你快画罢,我连题跋都有了,起个名字,就叫作《携蝗大嚼图》。”

游大观园是以贾母与刘姥姥在沁芳亭上谈画画的事开始的(第四十回)。作者这样安排,其意是:随后小说所描写的游大观园的景象,也就是贾母说的:“行乐”图的景象,同时又是黛玉说的《携蝗大嚼图》的景象。刘姥姥说:“我们乡下人到了年下,都上城里来买画儿贴,时常闲了,大家都说,怎么得也到画儿上去逛逛。想着那个画儿也不过是假的,那里有这真地方呢?谁知我进了园里一瞧,竟比那画儿还强十倍。怎么能有人也照着这园子画一张,我带了家去,给他们见见……”


画儿是假的,根本就没有这真地方,虽说眼前的大观园“竟比那画儿强十倍”,然而也是假的。戚序本有回前诗曰:“两宴不觉已深秋,惜春只作画春游,可怜富贵谁能保,只有恩情得到头。”“两宴”时已是深秋季节,由于惋惜已逝的春天,故把“深秋”画作“春游”的景象,(按:“惜春”在这里有双关意,既指惜春这个人,又是惋惜春天已逝的意思)所以这幅“春游图”,即贾母所说的“行乐”图,实际上是幅假画。画“春游”的是惜春,太虚幻境中写惜春的那首曲子,有这样的诗句:“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


第七十四回,抄大观园后,惜春要撵她的丫头入画,尤氏为入画说情,惜春与尤氏争吵起来,书中写道:(惜春)“更又说的好:‘不但不要入画……’”惜春还说:“我不了悟,我也舍不得入画了。”“入画”在这里也是双关语,表面指的丫头,而骨子里是指惜春不肯入“春游图”——“行乐图”这幅假画。惜春之所以不愿意入画,是因为她已经“了悟”:认识到这是幅假画。这也是日后惜春为什么出家的原因。

“行乐图”是幅假画,而真正的画就是《携蝗大嚼图》。“携蝗大嚼”也是个隐喻,它的意思是说,贾母带着刘姥姥游大观园,如同带了个“母蝗虫”在大观园内大嚼一通。当然这无疑是场灾难。黛玉的题跋告诉我们:刘姥姥不只是“贾府兴衰的目击者和客观的见证人”更主要的还在于,刘姥姥是个象征性的人物,是个给贾府带来种种灾祸,促使贾家由盛到衰,直至败亡的积极参与者。另外,题跋中的“携”字,又说明了“母蝗虫”这个祸祟,是贾府的人自己引进来的,正如凤姐所说“没有家亲引不来外鬼。”(第七十二回)刘姥姥这个“外鬼”,代表着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变化莫测而又不可抗拒的力量,然而这种带有偶然性的看似神秘的力量,却是贾府自身所存在的种种败亡的因素而导致的。

 

刘姥姥给贾府带来的灾祸,最初隐伏在游大观园之中,日后发展变化,逐渐地显露出来,这个由隐到显的过程,也就是贾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完成这个过程须要一定的时间,在需要多长时间的问题上,黛玉和宝钗的话里又有暗示:


李纨道:“我请你们大家商议,给他多少日子的假。我给他一个月他嫌少,你们怎么说?”黛玉道:“论理一年也不多,这园子盖才盖了一年,如今要画自然得二年工夫呢,又要研墨,又要蘸笔,又要铺纸,又要着颜色,又要……”刚说到这里,众人知道他是取笑惜春,便都笑问说“还要怎样?”黛玉也掌不住笑道:“又要照着这样儿慢慢的画,可不得二年的工夫!”众人听了,都拍手笑个不住。宝钗笑道:“‘又要照着这个慢慢的画’这落后一句最妙。所以昨日那些笑话虽然可笑,回想是没味的。你们细想颦儿这几句话虽是淡的,回想却有滋味。我倒笑的动不得了。”

黛玉说“论理这园子盖才盖了一年,如今要画自然得二年功夫。”把盖园子所花的时间和画园子所需的时间,放在一起相提并论,显然是违背逻辑的(又是悖论),所以后面李纨指出,黛玉“说不通的话”。然而深知黛玉是用“春秋的法子”的宝钗,却对黛玉的话大为赞赏,并暗示我们,黛玉的话“回想却有滋味”。宝钗认为“不大通”的是“凤丫头”。由此看来,作者是在有意让黛玉说“不通的话”,目的是要我们断绝一般的逻辑思维,另辟途径,以便作出新的解释。因此,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我们完全有理由把“画”字作为它的谐音字“化”,“画”即是“化”,在这里是消耗、“消化”的意思,进而作为变化、转化讲。


这样一来,黛玉的话就通了,而且“理”也有了。我们对黛玉的话可以这样去解释:大观园是为元妃省亲而盖的,它是贾府“盛”的标志。如今贾府开始衰落,向衰的方面转化,这园子也将逐渐地“化”光,这个“化”的过程也就是贾府日益消耗,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而完成这个过程需要两年的时间。

文本中还有一处说到“慢慢的画”以及这个“化”字,那就是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为了赏雪,诗社召集大家联句作诗。宝玉作完红梅诗后,黛玉写毕,湘云正要评论,贾母来了。贾母说这里太潮湿,要到惜春那里看画。


贾母因说:“你四妹妹那里暖和,我们到那里瞧瞧他的画儿,赶年可有了。”众人笑道:“那里能年下就有了?只怕明年端阳有了。”贾母道:“这还了得,他竟比盖这园子还费工夫了。”

贾母说“比盖这园子还费工夫”,与第四十二回黛玉说“这园子盖才盖了一年,如今要画,自然得二年工夫呢。”相照应,作者是在借贾母之口进一步指出黛玉话的悖谬。再次提醒我们注意,引起我们重视,让我们别开蹊径,对“画”字作出新的解释。


次日雪晴,饭后,贾母又亲嘱惜春:“不管冷暖,你只画去,赶到年下,十分不能便罢了。第一要紧把昨日琴儿和丫头梅花,照模照样,一笔别错,快快添上。”惜春听了虽是为难,只得应了。一时众人都来看他如何画,惜春只是出神。李纨因笑向众人道:“让他自己想去,咱们且说话儿。昨日老太太只叫作灯谜,……”

当初贾母要惜春把深秋游大观园画成春游似的“寻乐”图,已经是很荒唐的了,如今贾母还要她添上身穿冬衣凫靥裘的宝琴和拿着梅花的丫头。如果这样,就必须画上那必不可少的大背景——雪景。惜春当然感到为难。于是在想这样一幅画将怎样画时,她想得入了神,完全沉浸入这幅画的意境之中。秋景也好,春景也好,最后大观园的所有人物和景致都将融化到雪景里,“落得个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勘破三春景不长”的惜春,看到了这幅画的真相,从中悟到了一个“空”字。所以后来她决定“不要入画”。

贾母说的这幅画是幅假画,而真画是“携蝗大嚼图”,这幅画却不是画出来的,而是“化”出来的。文本写了贾母如何只得让惜春“慢慢的画”后,接着出现了一段与“化”字有关的情节。


李纨说贾母要作灯谜,猜了几个谜后,李纨又说了一个谜要大家猜。


李纨又道:“绮儿的是一个‘萤’字,打一个字。”众人猜了半日,宝琴笑道:“这个意思却深,不知可是花草的‘花’字?”李绮笑道:“恰是了。”众人道:“萤与花何干?”黛玉笑道:“妙得很!萤可不是草化的?”众人会意,都笑了说“好!”宝钗道:“这些虽好,不合老太太的意思,不如作些浅近的物儿,大家雅俗共赏才好。”众人都道:“也要作些浅近的俗物才是。”

李绮作的这个谜,谜底是个“花”字,猜中这个谜的是宝琴,而解释这个谜的恰恰又是黛玉。因为萤这种虫有个典故,《礼记·月令》“季夏之月……腐草为萤”,所以黛玉说萤是草变化来的,黛玉再用拆字法,把“草(艹)与“化”二字合起来就是“花”字。

再回过头来,我们看第四十二回,黛玉说惜春“人物还容易,你草虫上不能,别的草虫不画罢了,昨日‘母蝗虫’不画上,岂不缺了典。”缺了典,什么典?与草虫有关的典。第五十回的这个谜,即草化虫,就是与草虫有关的典,画草虫,草化虫。前面说缺了个与草虫有关的典,后面又出现个关于草虫的典,而且是以谜语的形式出现的。作者岂不是在给我们一个暗示,这个“画”字便是“化”字么?“萤”是“花”,“画”是“化”。作者给我们打了个字谜。

《携蝗大嚼图》须“得二年的工夫”画(化)成,那么两年后的此时,贾府的情景就是《携蝗大嚼图》的实景。而恰好书中第七十一回至第七十八回所反映的正是刘姥姥游大观园后过了两年正值八月份的境况。我们只须看看这八回的回目便可知道,这时贾府危机四起,灾祸不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携蝗大嚼图》全然是幅混乱、怪异、恐惧、凄凉、悲惨、忧伤的景象。

黛玉说“要照着样儿慢慢的画(化)”,她说的“样儿”,是指游大观园的情景,不过画(化)完后不是“行乐图”,而是《携蝗大嚼图》。这《携蝗大嚼图》是幅灾难图,它是由后八回中以抄大观园为中心事件的一系列灾祸所构成的。因为《携蝗大嚼图》是由游大观园演变而来,所以游大观园和抄大观园在细节上也将相互照应。


黛玉说“要慢慢的画”,宝钗接着把这句话又重申一遍。“画”(化)是指贾府由盛而衰的转化,“慢慢的画(化)”,说明作者在强调这个转化是个渐变的过程。因此,贾府的衰虽说是通过《携蝗大嚼图》来证实,但这个衰是自从刘姥姥离开贾府后便开始了,《携蝗大嚼图》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画起的。

综上所述,可归纳如下几点:
一,刘姥姥的外号叫“母蝗虫”,“母蝗虫”是个能生出种种灾祸来的总祸根。
刘姥姥二进荣府,尤其是在游大观园中,通过她的“俚言博笑”(也就是“村言”),和各种活动,在贾府播下灾祸的种子,两年后贾府便生出以抄大观园为主的各种灾祸。

二,游大观园反映了贾家极盛,而这盛里却潜伏着种种危机,刘姥姥走后贾府开始由盛转衰,这个转化过程是个渐变的过程,须得两年时间完成,两年后贾府盛事结束,衰相毕露。

三,从结构上看,刘姥姥二进荣府是全书的“正脉”、“纲领”。以“佛手”为标志,“二进”的前四回与《携蝗大嚼图》这后八回互相照应,前者将为后者处处埋下伏线。

 

放债和借当

在前两个章节,我们已经说明了前四回与后八回之间,应有照应关系,下面我们将用大量的具体的事实对这个问题展开全面论证,并在揭示刘姥姥这个人物的象征意义的同时,展现贾府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


第七十二回,帮凤姐放债的那个来旺,他的儿子看中了彩霞,但彩霞和她的父母都不同意,于是来旺妇求凤姐和贾琏出面,企图依仗主子的势力迫使彩霞就范。凤姐为了笼络来旺,好为她放债卖力,竟把这伤天害理的事答应下来。这是一场交易。第三十九回平儿所说放债之事,这里由凤姐本人交待清楚了。


凤姐道:“……旺儿家你听见,说了这事,你也忙忙的给我完了事来。说给你男人,外头所有的帐,一概赶今年年底下收了进来,少一个钱我也不依的。我的名声不好,再放一年,都要生吃了我呢。”旺儿媳妇笑道:“奶奶也太胆小了。谁敢议论奶奶,若收了时,公道说,我们倒还省些事,不大得罪人。”凤姐冷笑道:“我也是一场痴心白使了。我真个的还等钱作什么,不过为的是日用出的多,进的少。这屋里有的没的,我和你姑爷一月的月钱,再连上四个丫头的月钱,通共一二十两银子,还不够三五天的使用呢。若不是我千凑万挪的,早不知道到什么破窑里去了。如今倒落了一个放帐破落户的名儿。既这样,我就收了回来。我比谁不会花钱。咱们以后就坐着花,倒多早晚是多早晚。这不是样儿:前日老太太生日,太太急了两个月,想不出法儿来,还是我提了一句,后楼上现有些没要紧的大铜锡家伙四五箱子,拿去弄了三百银子,才把太太遮羞礼儿搪过去了。我是你们知道的,那一个金自鸣钟卖了五百六十两银子。没有半个月,大事小事倒有十来件,白填在里头。今日外头也短住了,不知是谁的主意,搜寻上老太太了。明日再过一年,各人搜寻到头面衣服,可就好了!”

凤姐要来旺把外面放的债都收回来,并说:“我名声不好,再放一年,都要生吃了我呢。”“如今倒落了个放债破落户的名儿。”前文还有凤姐对贾琏说:“如今里里外外,上上下下背着嚼说我的不少。”这都说明凤姐因为放债招来众怒,引起公愤。这是怎么回事呢?放债跟哪些人有关系,会招来众怨呢?文中没有交待,只是从来旺家口中透出点消息,来旺家说收债“不大得罪人”,言下之意就是放债时得罪人。具体执行任务的来旺已深有体会,就更不用说凤姐是如何得罪人了。从来旺家的话中,我们还知道,这得罪的人并非指那些借高利贷的外人,而是贾府自己家里的人。放债跟贾府自家的人有什么利害冲突呢?这就更令人不解了。其实答案就在第三十九回,因为放债,凤姐透支了月钱,使得月钱发不下来,这才引起了公愤。

第三十九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之时,平儿在园中办完事准备回家,被袭人叫住问道:“这个月的月钱,连老太太和太太还没放呢,是为什么?”平儿见问,忙转身至袭人跟前,见方近无人,才悄悄说道:“你快别问,横竖再迟几天就放了。”袭人笑道:“这是为什么,唬得你这样?”平儿悄悄告诉他道:“这个月的月钱,我们奶奶早已支了,放给人使呢。等别处的利钱收了来,凑齐了才放呢。因为是你,我才告诉你。你可不许告诉一个人去。”袭人道:“难道他还短钱使,还没个足厌?何苦还操这心。”平儿笑道:“何曾不是呢。这几年拿着这一项钱子,翻出有几百来了。他的公费月例又使不着,十两八两零碎攒了放出去,只他这梯己利钱,一年不到,上千的银子呢。”袭人笑道:“拿着我们的钱,你们主子奴才赚利钱,哄的我们呆呆的等着。”

由此可知,第七十二回写凤姐放债招来怨恨不为别的,就是因为第三十九回平儿说的,凤姐放债的钱是透支的月钱,这次也象上次那样,所以月钱发不下来,损害了众人的利益,当然招来众怨。众人在背后议论凤姐,“嚼”凤姐的那些话,肯定也是如袭人猜疑的那样,“难道他还短钱使,还没个足厌?”总的意思是凤姐自己挪用了。所以凤姐才会说“我的名声不好。”前年凤姐挪用月钱放债还是瞒着众人,暗箱操作,平儿还帮她保密。如今是再也瞒不住了,放债已成了公开的秘密。甚至还怀疑凤姐是挪用公款自己私用。以邢夫人为首的那帮人,凡凤姐对头,肯定会利用此事大造凤姐的舆论,而且王夫人也似乎在为了撇清自己而与凤姐划清界限。正在失势,情况大不如前的凤姐,面对这可怕的舆论,又因为关系到众人的利益,对于挪用公款的问题,不得不向公众作个交待,不得不来个说清楚。因此这就有了凤姐跟来旺家说的那番话。

当初袭人说凤姐“何苦还操心”,因为涉及到贾府的内务,平儿没有回答。这次凤姐为了表白自己主动说了出来。凤姐说:“我也是一场痴心白使了,我真的还等钱作什么,不过为的是日用出的多,进的少。”所以只得“千凑万挪”,不消说月钱自然就挪进去了。“出的多,进的少。”这是个总的原因,也是长年累月的事,尤其是每年到了八月,月钱就更难发下来。这又是第三十九回平儿没有说,而第七十二回凤姐不得不交待的问题。每年八月有个特殊的情况就是要给贾母做生,贾母的生日是八月初三,为了做生,贾府的开销非常大,尤其这次恰恰又是贾母的八十大寿,其费用更是可想而知了。即使放债的利息已经收回,并有了足以发放的月钱,在眼前贾母做生急需用钱的情况下,也得挪用了。事就是这样的事,说却不能明说,说了就是把贾母推向台前,责任就在贾母身上,如果因此得罪了贾母,后果就更严重了,失势的凤姐如今只剩下贾母这个唯一的靠山了。但又不能不说,不说的话就难以把自己洗清,责任也承担不起。两头为难的凤姐只好拐弯抹角地借说老太太生日,太太(王夫人)如何为难,如何变卖东西才把“遮羞礼儿搪过去”。最后又表白自己,说自己陪嫁的自鸣钟也卖了,贴了进去。这样凤姐总算说明了月钱为什么发不下来的原因。然而这又如鸳鸯说的“未免又治一经损一经”。当初平儿保密不愿向袭人说明的贾府的窘况,如今凤姐在迫不得已的形势下公开暴露出来。

凤姐讲完内府的窘况后,又说道“今日外头也短了,不知是谁的主意,搜寻到老太太了”。连日筵宴,请客送礼,外府的亏空更大。贾母的生日一过,贾琏就向鸳鸯借当:(贾琏)向鸳鸯道:“这两日因老太太的千秋,所有的几千两银子都使了。几处房租地税通在九月才得,这会子竟接不上,明日又要送南安府里的礼,又要预备娘娘的重阳节礼,还有几家红白大礼,至少还得三二千银子用,一时难去支借,俗语说,‘求人不如求己’。说不得,姐姐担个不是,暂且把老太太查不着的金银家伙偷着运出一箱子来,暂押千数两银子支腾过去。不上半年的光景,银子来了,我就赎了交还,断不能叫姐姐落不是。”

因给贾母作生,数日之内,几千两银子都花光了,如今仍不够用,即使借当,还得送礼,这就是凤姐所说的,“大有大的难处”,也是贾珍说荣府的,“黄柏木作磬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第五十三回)。总之,还是凤姐那句话:“出的多,进的少”,用否卦上的话来说,叫做“大往小来”。

我在前面对第三十九回和第七十二回的两段文字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无非是为了证明它们在结构上的照应关系。这两段文字互相补充、互相说明,两段必须合看才能了解事情的全貌,事情的真相。平儿说放债的事,作者不迟不早,恰恰正安排在刘姥姥二进荣府时的第三十九回。第七十二回凤姐说放债的事,最后说到连自己的陪嫁,那口金自鸣钟也卖了。这又正是刘姥姥一进荣府时在凤姐房里见到的那个轰轰烈烈地敲打着的,象征着“钟鸣鼎食之家”的自鸣钟。真是草蛇灰线,伏线千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黎明:黛玉为何会讥讽刘姥姥?
细品《红楼梦》之四十三(1)
林黛玉称刘姥姥母蝗虫,薛宝钗注解,为何脂批:“触目惊心”?
红楼梦|“母蝗虫”刘姥姥和《携蝗大嚼图》(之二)
刘姥姥四次叫板贾府
林黛玉为何说刘姥姥“母蝗虫”:她的本意绝不是讥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