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脾喜燥恶湿还是喜湿恶燥
(2011-08-05 13:22:33)
转载▼
标签: 中医
喜燥恶湿
基础
健康
分类: 医理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有关联的,是整个机体活动的一部分。它们以经络为通道,在各脏腑组织之间,相互传递着各种信息,在气血津液环周全身的情况下,形成一个非常协调的统一整体。 脾与胃通过经络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滋养全身,故脾胃共为“后天之本”。脾主升,胃主降,“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两者相反相成,共同完成饮食物的转化过程。如果脾气不升,则胃气就会失降,会出现纳差、恶心、腹胀、便秘等症;如果饮食不节,使胃失和降, 则会影响脾的升清,使运化失司,出现腹胀、腹泻等症。 同样,胃与小肠、大肠的关系也相当密切,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的密切配合。小肠接受经胃腐熟及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后,进一步消化、泌别清浊,清者即精微物质,上输于脾,经脾转输于全身,以起营养作用,水分则吸收后成为渗入膀胱的尿液。浊者,为食物的糟粕,下达于大肠,经大肠的传导与糟化,再由肛门排出体外。所以, 传化水谷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受纳、消化、传导和排泄,虚实更替,宜通而不宜滞,即饮食物在胃肠内必须更替运化,而不能久留。 当胃内有实热,消灼津液,则可导致大肠传导不利,大便秘结不通;而大肠燥结,便闭不通,就会影响胃的和降,出现恶心、呕吐、食少等症。
现行《中医基础理论》教材认为脾喜燥恶湿,其源可溯《内经》,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言:“脾恶湿,急食苦以燥之。”《中医基础理论》认为“脾喜燥恶湿的理论,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如在治疗脾虚湿滞的病证时,多采用芳香苦燥之品。”然而,若从脾的本性上讲,教材上对脾的这一叙述是否正确还有商榷的余地。
脾,五行属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的特性与土和湿密切相关。
《尚书·洪范》云:“土爰稼穑”,据《正韵》:“种之曰稼,敛之曰穑”,又《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故可知,种植为稼,收获为穑,万物生长收藏无不赖土。脾在人身,亦有长养万物之用,故中医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之说。然而,无湿之土,必无生养之用,正如久旱之地必无寸草。四季之中(准确地说应是五季),长夏属土。长夏,即夏至日后,立秋之前。此时是一年最热之时,同时也是湿盛之时。这个季节的土,最需要的就是湿,需要湿的阴柔平衡亢盛的阳热。进过蔬菜大棚的人都知道,里面不是单纯的热,而是蒸。大棚所起的作用不仅仅是保温,还有保湿。湿气在,土长养万物的作用才能体现。因此,土的本性就是远燥就湿。对应于脾,湿性属阴,脾属太阴,同气相求,自然可知脾本性喜湿。有的患者脾土无湿,长养无力,就会表现出饮食减少,身体羸弱,或是唾液缺乏,齿无所养,牙齿干枯。故王冰有语:“湿气内蕴,土体乃全,湿则土生,干则土死,死则庶类凋丧,生则万物滋荣,此湿气化尔。”
然而,临床实际情况似乎与此理论有出入,更偏向脾喜燥恶湿的说法。如王洪图尝治一女,60岁,2月来面部及四肢浮肿,按之凹陷,脘胀腹满,胸中嘈杂不适。口干不喜饮,食欲不振,大便不爽,二日一行。脉沉缓,苔薄白腻。诊断脾阳不足,水饮内停。实脾散加减,两诊后诸症悉除。从方剂统计上看,“脾喜燥恶湿”的说法似乎也站得住脚:参苓白术散,治脾虚湿盛泄泻;完带汤,治脾虚肝郁,带下湿浊。又有平胃散、藿香正气散、王氏连朴饮、五苓散、苓桂术甘汤……但是,治湿方剂数量上的优势和临床上的观察结果并不能说明“脾喜燥恶湿”的正确,一藏的生理特性如何并不取决与统计学所得出的数据。
前文提到的脾性属土,就湿远燥,为脾的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提供了保证。然而,正像小孩子吃自己爱吃的食物容易吃伤一样,脾性喜湿带来的弊端就是湿气泛滥,正如王冰所言:“湿气施化则土宅而云腾雨降,其为变极则骤注土崩也”。临床上水湿内蕴的病例,正是这种同气相求所导致的负面反应。《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将这种统计结果简单地归纳为脾喜燥恶湿,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清,是将现象的累加等同于事物本质的错误结论。
脾喜湿恶燥不仅从理论上说得通,从临床上也可得到验证。张锡纯不仅善用石膏,也善用山药。其谓山药“汁晶莹透彻,黏而且滑”,是滋补药中无上之品。其用一味薯蓣饮(生怀山药四两切片)治妇人产后大喘大汗,身热劳嗽,三日辄愈。又,其所拟资生汤,治劳瘵羸弱已甚,饮食减少,喘促咳嗽,身热脉虚数者,又治女子血枯不月。又,其所拟滋培汤,治虚劳喘逆,饮食减少,或兼咳嗽,并治一切阴虚羸弱诸证。以上皆脾土湿气不足,或兼有脾土湿气不足,不能行长养之职。
综上所述,脾喜湿恶燥是其土性所定。脾的这一生理特性符合中医理论,切合临床实际,各位临床及教学工作者应对其深刻理解,以深化自己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认识,提高自身的临床和教学能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四进老师经方中医讲堂(35)
什么叫“湿热下注”?
【每日一穴】嗜睡、肥胖,湿气重,教你2个动作,快速缓解!
医门推敲肆:中医鬼谷子医理纵横术 | 读 . 书味
李可老中医“阳明之燥热永不敌太阴之寒湿”的临床应用
脏腑经络与运动,饮食,睡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