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人都有必要学一点金融知识,否则就会面临以下两点

先说结论:第一点,勤劳致贫!第二点,被割韭菜!

先说下我的爷爷的亲身经历。

我爷爷是上世纪30年代的人,50年代初入党,在农村当了30多年的支部书记,80年代末退休,可以说苦了穷了大半辈子。

退休后就进城做小生意,最开始没有固定摊位,天天起早贪黑,一直做到2000年左右,除掉开销存下来了七八万块钱。当时这七八万块钱可是巨款啊,当时工薪阶层也不过几百元的月工资,这笔钱可以在县城买两套房子了,但爷爷一辈子穷怕了,让他把这个钱花出去就如同要了他的命,即使是拿去做投资而不是花掉,他也不愿意,曾今很多次建议他买套房子,无果!这个钱最后的去处就只有一处,就是存定期,每次定期到期去续存是爷爷最高兴的日子,看着几百元的利息很开心。

但通货膨胀这个让我爷爷这样勤劳的普通老百姓无法明白是怎么回事的魔鬼,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的吞噬了购买力,而现在,七八万块钱还在,但能购买的东西已经千差万别了。

购买力到哪里去了?钱又不可能凭空消失。

像我爷爷这样的老百姓,很多很多,非常勤劳,但一辈子也只能够糊个温饱。勤劳致富难道就是个悖论?

因为自从有了钱这个购买货物、保存财富的媒介之后,整个社会的资产定价体系就变了。

我个人认为整个社会的资产定价体系有两次巨大的飞跃。

第一次就是钱,即货币的诞生。在货币诞生之前,没有交换媒介,人们只能是以货易货,例如两只猪换一担米,一捆柴换一只鸡,背后就是无差别的劳动产生的价值,但因为需要交换的东西太多,急需一个统一的东西来充当交换的媒介,于是钱就诞生了。

钱诞生后就有了定价体系,例如两只猪值500块钱,两担米就值1000块钱,这样人们就有了定价体系和储存财富的东西。例如人们不需要再囤积商品来证明自己的财富,而只需要存钱就可以了。

就像我爷爷那样,辛苦挣钱,存起,表示是自己的财富。但他搞忘了钱本身不值钱。

钱又叫货币,货和币是相对应的。如果货没增加,但币增加了一倍,那么持有币的人,其购买力就下降了50%,相应的财富就流逝了一半。

钱这个东西很神奇,因为钱很值钱,但又不值钱。值钱是因为钱能买很多东西,不值钱是因为钱就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本身制造成本很低,只是一个中介体而已。

而钱这个东西,自从从金本位进入了纯粹的国家信用之后,钱就完全不值钱了,国家可以无限制的发行货币,因此以持有货币为财富承载体的人们,只要其收益率不及货币增长的速度,那财富就是在流逝的。

而整个社会要发展,是必须有一定的合力的通货膨胀的,也就是说无论如何都会贬值。

社会上还有比我爷爷更淳朴的人们,连银行都不存,直接放现金在家里。。。

第二次就是证券市场的诞生,即资产证券化了。这是什么意思呢?

公司在没上市之前,这家公司到底值多少钱呢?没有一个公允的价格,唯独能够参考依据的就是审计的净资产。例如,审计出来公司的净资产是1亿元,那么这家公司如果拿到市场上去卖,就是值1亿元。

但证券化了就不同,虽然净资产是1亿元,但在证券市场有可能值10亿元,也有可能只值1000万元,这就是资本市场的定价体系了。

这个定价是金融对资产估值的再一次巨大飞跃。而在资本市场的定价更加的神奇和复杂。

为啥1亿元的资产,有时候值10亿元而有时候只值1000万元?这里就不细说了,如果我能在这里更进一步,那我可以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了。而事实上,因为资本市场资产定价方面的研究,有不少经济学家是获得了诺贝尔奖的。例如2013年的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拉尔斯·彼得·汉森、欧仁·法马和罗伯特·席勒,他们三人因“资产价格的实证分析”方面的成就而获此殊荣。

但化繁为简,在资本市场的定价的诸多因子中,预期这个因子应该是最重要的之一

为啥有些时候从经济学上讲应该是利空的要素,但落地后反而股价大涨?那是因为之前市场对该要素早已经有所预期,利空出尽反而是利好。

为啥1亿的资产要值10亿,那是因为预期这家公司会更好,为啥1亿资产只值1000万,那是因为预期这家公司未来会更差。

我说了这么多,不是说大家都要成经济学家,实际上大部分经济学家来搞投资也不行,但是肯定是有必要来懂那么一点基础性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基础的。

毕竟,钱这个东西,谁都需要。而资本市场,和大部分人也息息相关。

再如这几年频繁暴雷的P2P,席卷了很多大叔大妈的财富,其实如果只要懂那么一点银行的运作原理,就可以大幅度的避免踩坑。

银行的运作原理就是吸收储户的存款,形成资金池,然后再找到符合标准的且需要钱的个人或者企业,把钱借给他们,从中赚取利差。

而这种运作中,有两点需要关注,一是风险,即出现风险了钱收不回来怎么办?所以银行的运作核心其实是风险,因为钱借出去是要收回本息的,二是杠杆,如果杠杆过大,那么稍微一点风险就会让银行损失掉核心资本金,从而有破产的风险。因此,专门有巴塞尔协议来为了控制银行的杠杆。

所以银行的核心其实是风险和杠杆!

但P2P的诞生改变了这一些,不断吸引吃瓜群众前来!P2P公司实质上是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使得资金能够高效的到达资金需求者手里,这本是好事,P2P的角色实际上是通道。但几乎所有的P2P公司当成了自己是银行,搞资金池,兜底。

P2P公司有银行的风控能力吗?P2P公司控制了自己的杠杆吗?没有,不可能有。按照银行的模式搞,倒掉就是迟早的事。

P2P本质是资管,而非银行。

所以,如果能有一些基础知识,基本上是可以避免踩坑的。如果一定要投P2P,那好,其实我也在某段时间投一部分钱在P2P,那我就投最稳妥的最大的股东背景最好的平台,至少在如果出问题后,在前期还是有能力兜底的。

惨啊!整个社会,所有的人,都逃不过金融,如果自己没有一定的金融基础知识,那肯定是要被割韭菜的。所以我觉得每个人都很有必要学那么一点点和自己相关的金融经济基础知识的。

最后来说说我如何进入金融行业的。

我本来大概率是要成为一个电子通信类的工程师的,但阴差阳错,现在却成了搞金融的了。

命运使然,我很开心我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方向。

高中的时候,我数学和物理成绩还算不错,特别是物理排名全年级前列(但现在差不多忘记完了),所以高考的时候,父母就给我填了工科的专业,当年很热门的电子信息工程。

上了大学后,奈何命运作弄人,我自己并没有把本专业学好,因此后期就动了通过考研转专业的想法。而我读大学那几年,也是我金融和经济学意识启蒙的几年,主要是我们国家出现了一位很牛很牛的人,那就是朱镕基总理。他当总理那几年,正是我读大学期间。

朱总理自带个人魅力,那几年在经济和金融的大刀阔斧的政策让人耳目一新,记忆深刻,因此搞得我这个学工科的也经常关注朱总理的发言,从而慢慢的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GDP、GNP、通货膨胀等等经济金融学的专业名词有了一些意识,自己也愿意主动去研究这些名词后面的。

结果自己感觉没有把电子信息这个专业学懂,而慢慢的对经济金融越来越感兴趣,就计划系统学习下。在大三的时候,我去旁听了西方经济学,买了一本教材来看,这一看不得了,被深深的吸引了,下了决心要跨专业了,后来就幸运的考到了另一所985大学的国民经济学专业读硕士。

读硕士阶段,系统学习了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知识,然后又慢慢燃起了对资本市场的兴趣,感觉很有意思,深入研究,硕士毕业论文《A股和H股差价的实证研究》是优秀毕业论文。

毕业进银行,从事对公信贷业务,后来又搞投行,又短暂当过董秘,在金融行业里面越搞越深。

这辈子离不开这个行当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融学课程设置(北大,上大,人大,中财)
清华大学金融系-关于我们-学科聚焦
现代金融学整体宏微观理论体系
专业篇丨金融学:行业收入第三高
怎样从零基础开始自学的金融学?
技术解析:资金空转与货币超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