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本草学最后一个大家
《本草纲目》是我国明代本草学的集大成之作,载药达1892种,其中属李时珍新增补的药物就有374种。自《本草纲目》成书以后,到赵学敏时又历200余年,这200年间民间的医药知识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很有必要进行收集整理。赵学敏广泛收集各种文献中的药物资料,又长期采访各地的用药品种和用药经验。1765年,赵氏编成了著名的《本草纲目拾遗》。至此,本草学的最后一个大家终于水落石出了。
  赵学敏,字恕轩,号依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约生活于1719年至1805年,正是康乾盛世。他的父亲曾任永春司马,迁龙溪知县。乾隆间(1736~1795)下沙大疫,他的父亲延医合药,治好了数万人。他的父亲晚年得二子,长子即赵学敏,次子赵学楷。出于济世利人的目的,赵父让学敏习儒,学楷习医。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镜,他们的父亲在养素园收藏了许多医书,又专门开辟了一块土地作为栽药圃。这弟兄两个自幼一年四季吃住在园中,接受儒学和医学教育。赵学敏虽然被指定去学儒,但他的兴趣却集中在医药方面。他读书的范围十分广泛,对天文、历法、医药、卜算、方技之类的书籍也多有涉猎。闲暇的时候,他和他弟弟就以默画针灸铜人图作为游戏。学习医药知识对这哥俩来说,完全是一种乐趣。
  酷爱读书的赵学敏,自称有“书癖”。他看书时整个心思到了入迷的程度,要是有所心得,就高兴得忘了疲倦。遇到有用的资料,他就抄下来,藏进书箱。久而久之,箱子满了,他就把这些资料捆起来,藏入书阁,到后来竟积累了几千卷的医药资料。他白天看一整天的书,兴犹未尽,晚上又挑灯苦读。这样玩命的学习,当然也使父母为他的健康担心。因为怕遭到父母的呵斥和禁止夜读,赵学敏就偷偷地躲在蚊帐里看书,把灯光遮掩起来,看书到深夜。油灯的煤烟不断地熏燎,后来竟把翠色的蚊帐都熏成了黑色。长期的过度用目,损坏了他的眼晴。乾隆丙子(1756年),他患了眼疾,几乎失明。经过六个月闭目养息,才算保住了眼睛。但他眼睛刚好,就凭借亲身的体会,写下了一本眼科专著《囊露集》。赵学敏对他这本眼科书甚是得意,认为可以超过前人所有的眼科书,只可惜这本书最后并没有流传下来。
  数十年的积累,使赵学敏在很多方面有所建树。乾隆庚寅(1770年),赵学敏初步完成了他个人的一套丛书,名为《利济十二种》,这套书共有100卷,含12种医药书。这些医药书包括方书、本草、养生、祝由、眼科、炼丹及民间走方医疗法等多方面的内容。丛书子目的名称是:
  《医林集腋》 十六卷 《养素园传信方》 六卷
  《祝由录验》 四卷 《囊露集》 四卷
  《本草话》 三十二卷 《串雅》 八卷
  《花药小名录》 四卷 《升降秘要》 二卷
  《摄生闲览》 四卷 《药性元解》 四卷
  《奇药备考》 六卷 《本草纲目拾遗》 十卷
  令人遗憾的是这十二种医药书只有二种流传下来。这两部书就是在医药史上占有颇为重要地位的《串雅》和《本草纲目拾遗》。
  《串雅》是一部奇书,它揭开了铃医(即走方医)的千古之秘。在我国医学发展过程中,很早就有一类走方医,他们不固定在某些地方行医,而是四处游走,为人治病。
  古代对走方医又称之为草医、草泽医、走方郎中、铃医等。“铃医”一名是取他们手持一个振摇可发响声、借此招徕病家的“虎撑”(环状的铃)。这些铃医游食江湖,治病卖药。多数铃医虽挟一技之长,但却经常干些坑蒙拐编的勾当,所以被世人瞧不起,视如乞丐。赵学敏却不然,他认为有些走方医是有种种劣迹陋习,但也有的走方医所用的治疗方法的确“颇有奥理,不悖于古,而利于今”。走方医中用截(单方重剂截阻病邪)、顶(涌吐)、串(泻下)、禁(禁咒)等方法治病,简单易行,有时会取得神奇的疗效。但他们内部绝对保守秘密,相戒决不外传。
  赵学敏在治学上从不带成见。他趁他的一位以走方医为业的宗兄赵柏云倦游归家的良机,和他讨论了许多为医之道。并把他介绍的治疗经验记录下来。编成《串雅》一书,这是历史上第一部有关走方医的专著。在这部书中,赵学敏次第记录了走方医常用的内治、外治、杂治、顶药、串药、禁药、奇药、针法、灸法、贴法、熏法、洗法、吸法、取虫等等治病手段,又介绍了有关药物伪品、法制、食品、杂品等情况。其中揭示了走方医所用的简便治法和药物炮制、作伪的内幕。这些资料的披露,不仅为研究走方医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而且也为中医药学提供了许多新的治疗方法。
  现存的赵学敏本草著作只有《本草纲目拾遗》一种,此书是补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之不足。《本草纲目拾遗》是清代本草巨著之一,载药921种,拾《本草纲目》未收者716种,多为民间草药,所收药物必“审其确验”,是《本草纲目》的继续,并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作了补充和订正。
  《本草纲目拾遗》分为10卷,卷前首列“正误”,纠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的错误达数十条。例如:《本草纲目》的药物分类无藤部,某些藤类的药被归人蔓部。赵学敏则认为:“不知木本为藤,草本为蔓,不容牵混。”因此,他另外设了藤部。赵学敏更多地是指出李时珍对某些药品有误分者、误合者。如他指出《纲目》草部有鸭跖草专条,但在杂草类又出现了耳环草,其实这两个名称说的都是一样东西。
  《本草纲目拾遗》以记载土产药材而被重视,开各地整理地区药材志的先河。《本草纲目拾遗》大量收集了许多民间的药物。现在被广为运用于活血祛瘀、通经活络的鸡血藤,就是赵学敏首次载入本草的。海参首次被载入本草是在明末,但关于该物的药用记载则首推《本草纲目拾遗》。
  《本草纲目拾遗》还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当时西洋的医药学知识。西洋传来的若干药品,也被收载。如治疟有神效的药物金鸡纳、润咽清喉的胖大海、各种药露(含挥发油之类的水剂)、刀创水(碘酒)、鼻冲水(氨水)等。
  经赵学敏广采博收,《本草纲目拾遗》中不见于《本草纲目》的药物达到716种。《本草纲目拾遗》丰富了本草学内容,是清代最重要的本草著作,也是本草学中重要著作之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学敏是继李时珍以后总结明、清时代药物学的巨匠。他的《本草纲目拾遗》被后人列为中国本草学发展史上六大代表作之一,与《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集注》《唐•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齐肩,
赵学敏与《本草纲目拾遗》
【原创】大话中药发展史(1)
本草集成之作——《本草纲目拾遗》
《中国医学通史》 > 清代前中期医学(1644-1840) 清代前中期药物学与方剂学的进展
本草学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