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原创思维看中医学的传承与发展

   
  六经辨证,它以三阳经统摄六腑,三阴经统摄五脏,以反映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同时,它反映人体抗邪能力的强弱、病势进退缓急、正与邪相互关系和治疗是否得法等情况,从而辨出了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阴病阳病,以作为诊断治疗的根据。而对于温病的辨证中,温热病以卫气营血辨证作为其辨证纲领,而湿热病以三焦辨证作为其辨证纲领,以卫气营血辨证为“横”,论述温病传变层次;以三焦辨证为纵,论述湿热病的传变途径。四时温热邪气侵袭人体,造成卫气营血生理功能的失常,破坏了人体的动态平衡,可导致温热病的发生。叶天士根据卫、气、营、血各自的特点,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以它作为温病大的辨证纲领,从而使卫、气、营、血增添了病理上的内容。吴鞠通发展了叶氏的学说,对温热病和湿热病的辨证论治均作了详细论述,但他把卫气营血辨证穿插于三焦辨证之中。从临床实践来看,温热邪气侵袭人体,往往首先导致人体卫外功能障碍,发生卫分证候。继而导致脏腑功能活动障碍,出现气分证候。若再继续深入发展,则损伤营阴,甚至耗血动血,而出现营分证候或血分证候。而湿热病初起,卫分证候和气分证候的界线往往不甚明显。而未化燥之前,又很少出现营分证候和血分证候。因此,以卫气营血辨温热病,以三焦辨湿热病,更能反映这两类温病的临床特点。

    总之,卫气营血辨证的核心思想是以温热邪气对人体功能活动和营养物质的损害程度来作为判断温热病浅深轻重的标准,可以此来分析疾病的发展和预后。

  3  中医是个体化治疗之医学

    中医自古以来就讲究个体化的治疗方式,中医在治疗疾病中,主要有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和对症治疗三种手段,而其中最为重视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为某种证,再根据辨证的结果再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而辨证的全面性必将使其得出的证具有其独特性,多数疾病都是比较长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每个阶段的病理变化不尽相同,那就不可能用统一的诊治措施,必然需要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模式。在同一种疾病当中,因为疾病的不同阶段,其病理变化也不同,证候的不同以致治法的不同;或者,在不同的疾病中,有时候却会出现相同或相近的病理变化,有着相同或相似的证候,因此在治疗上可以选择相同的治法,以上就是中医常常出现的“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情况。

    因此,对于中医的动物试验还是临床试验都无法体现出中医的个体化治疗的特色,也正是因为中医的个体化治疗使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难以达到标准化。单纯采用固定配方或中成药治疗难以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优越性。

  4  中医是整体化研究之医学

    中医历来都重视整体的观念去指导临床诊治,中医辨证论治则讲究“因时因地因人”三因制宜,认为人有气血禀赋之各异,天有四时阴阳之不同,必审气血,察阴阳,然后方因证立,药随法施,理法方药,浑然一体,诊断中对于气血阴阳的演绎,病因病机的揣摩,方剂加减的调整,药量多少的权变,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的整体观念及灵活性。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等,都是基于整体辨证基础上的辨证方法,贯彻了“司外揣内”的中医诊断基本原理,反映了人的整体状态,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就拿五行学说来讲,除了以五行的特性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确定五脏的五行属性外,还以五脏为中心,演绎整个人体的各种组织结构与功能,同时又将自然界的五方、五时、五气、五色、五味等与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等联系起来,这样就将人体内外环境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出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

    中医非常重视人与环境的协调作用,在《素问·四气调神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又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同时,中医也非常重视地域与疾病的关系,《素问·异法方宜论篇》:“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歧伯对曰:地势使然也。”同时指出各个地域的诊治原则:“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西方者,……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北方者,……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南方者,……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中央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

    同时内经把中医治疗的整体化归纳为:“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说明对于整体的把握,才是中医最为关键的一环,《说文解字》在解释“中”字道:“中内也从口|上下通。”在解释“醫”则道:“醫治病工也。殹恶姿也。”从字面上理解中医为,是通晓天地万物,顺应天时、地利、社会,运用中草药或舶来物针对患者个体化地诊疗的医疗人员。从这一点也能看出作为中医,必须参合整体,大道至简地归纳,从而加以辨证施治。

  5  中医是致中和之医学

    中医深受古代哲学的影响,孔孟之中庸自然包括在内;“致中和”的医学,《礼记·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医是先人根据“阴阳学说”这一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作为阐述世上万物的基础,《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即阴气平和,阳气固密,阴阳平和协调保持相对平衡,则身体健康,精神愉快。中医历来是以达到动态的平衡为目的,阴阳的偏胜及偏衰都是其诊治的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就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也谈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表明用补法治不足的虚证,用泻法治有余的实证,才是正确的治疗方法,因此,在临床用药中,就非常重视“致中和”这一目的。《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就有:“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一旦出现偏嗜,就如《素问·五藏生成篇》所言:“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6  中医是尚未挖掘之医学

    中医药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并经久不衰,在于其防治疾病的有效性。尽管中医药的很多疗法已在中国及其周边国家普遍应用,然而,由于其理论体系和治病原理不能以西医的病理生理机制为基础,很难用现代医学的理论加以解释。

    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强调治疗的个体化,使其缺乏标准化和普遍应用性,从而很大程度地限制其进入国际市场,而中药制剂,尤其是复方制剂,其有效成分的基础研究不够,不能提供诸如主要成分含量、理化特性和生物学活性等的科学实验证据。目前的研究都是多中心,大样本的双盲随机对照实验,讲究循证医学,循证不重视临床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推理和演绎过程,对临床治疗的取舍转而取决于临床证据,这种证据并不是来源于特定患者的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而是来源于对既往研究的系统分析;在循证研究的过程中,为了得到切实的结果,设了许多限制,简化了许多对结果有影响的个体或条件的差异;循证结果的使用也是追求标准化,而标准化常常是以对个体的差异性的抹煞为代价的,这种重视个体差异、讲究灵活性的中医辨证特点和忽视个体差异、讲究确定性的循证医学理念是不相容的,两者之间几乎毫无共同之处。如果说中医的辨证医学是随机应变,循证就相当于刻舟求剑,只不过这种现代的刻舟求剑方式由于借了现代科技的帮助误差较小了而已。
   
  中西方文化底蕴的差异性导致了中西方人的观察思维产生了极大的不同,然而,随着西方科技的强盛,西方高新科技的引入自然将其的观察思维方式也一并带入,在医学界大有鸠占鹊巢的味道,中国医学近百年的悲剧就在于不相信中医有独立的学术地位,盲目崇拜追随西方医学,对自身传统的冷漠势利之心。众多的探求发扬中医的仁人志士,并没有参破中西医学差异的真谛,而是把改造传统中医、简单模仿西医当成中医现代化的方向。自此,中医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完全被窒息住了,中医的许多无价之宝,被毫不珍惜地丢弃。
   
  虽然中医学与西医学诊治疾病的方法与手段不同,但两种医学体系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即防治疾病、维护人类健康。不同医学体系间的交流与借鉴,更加有利于人类认识疾病的本质,追求健康的真谛。新时代的中医人要在继承优良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诠释之,从而达到新的认识,创建出新的理论为现代临床服务,这样也许对中医能有科学性的认识,从而使得中医踏上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原创思维看中医学的传承与发展社--从原创思维看中医学的传承与发展投稿,编辑部,期刊网
朱良春:掌握中医精髓 破解疑难杂症
《初氏五积万用方》打开慢病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初氏五积中医研究所)
邹时祯说中医基础三十四:中医健康观和疾病观、治疗观(一)
王永炎院士:中医辨证论治思维的研究方法与发展方向
国医大师朱良春学术思想暨临证经验学习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