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圣心源》译读(31)
杂病解下
  中风根原
  [原文]中风者,土湿阳败,四肢失秉,而外感风邪者也。四肢,诸阳之本,营卫之所起止,而追其根原,实秉气于脾胃。脾土左旋,水升而化血,胃土右转,火降而化气。血藏于肝,气统于肺,而行于经络,则曰营卫,四肢之轻健而柔和者,营卫之滋荣,而即脾胃之灌注也。
  阳亏土湿,中气不能四达,四肢经络,凝涩不运,卫气阻梗,则生麻木。麻木者,肺气之郁。肺主皮毛,卫气郁遏,不能煦濡皮毛,故皮肤枯槁而顽废也。诸筋者,司于肝而会于节,土湿木郁,风动血耗,筋脉结涩,故肢节枯硬。一日七情郁伤,八风感袭,闭其皮毛,而郁其经脏,经络之燥盛,则筋脉急挛,肢节拳缩,屈而不伸,痹而不仁也。脏腑之湿盛,则化生败浊,堵塞清道,神迷言拙,顽昧不灵也。人身之气,愈郁则愈盛,皮毛被感,孔窍不开,郁其筋节之燥,故成瘫痪,郁其心肺之湿,故作痴喑。
  藏腑者,肢节之根本,肢节者,脏腑之枝叶,根本既拔,枝叶必瘁,非尽关风邪之为害也。风者,百病之长,变无常态,实以病家本气之不一,因人而变,而风未尝变。风无刻而不扬,人有时而病作,风同而人异也。此与外感风伤卫气之风,原无悬殊,粗工不解,谬分西北东南,真假是非之名,以误千古,良可伤也。
  【翻译】中风,土湿阳败,四肢失去功能,是外感风邪。四肢,诸阳的根本,营气卫气循环的开始与结束,探究其根原,实来源于脾胃的气。脾土左旋,水升而化血,胃土右转,火降而化气。血藏于肝,气统于肺,而运行于经络,则叫营卫气,四肢的轻健而柔和,营卫的滋润兴盛,就是脾胃灌注。
  阳亏土湿,中气不能到达四肢,四肢经络,凝涩不畅通,卫气阻梗,则产生麻木。麻木病,肺气的郁积。肺主皮毛,卫气郁遏,不能温和皮毛,所以皮肤枯槁而顽废。各种筋病,肝掌管筋的伸缩而交会于关节,土湿木郁,风动血耗,筋脉结涩,所以肢节枯硬。一天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郁伤,八方的风感伤侵袭,闭其皮毛,而郁积其经脏,经络燥盛,则筋脉急挛(指筋骨拘急挛缩,肢节屈伸不利),肢节拳缩,屈而不伸,疼痛麻木。脏腑的湿盛,则化生败浊,堵塞清道,心神迷乱不能说话,愚钝无知。人身的气,越郁积则越旺盛,皮毛被感伤,孔窍不开,郁其筋节的燥,所以形成瘫痪,郁其心肺的湿,所以发作呆痴不能说话。
  脏和腑,肢节的根本,肢节,脏腑的枝叶,根本已经拔出,枝叶必然憔悴,不全是关节风邪的为害。风,风邪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变化没有常态,实因为病人的本气不一样,因人而变,而风不曾变。风无时无刻不播散,人有时病发作,风相同而人而异。这与外感风伤卫气的风,原本没有很大的差距,粗陋的医生不理解,错误的区分西北东南,真假是非的名字,误人千古,健康的人也伤害了。
  [原文]桂枝乌苓汤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首乌三钱 茯苓三钱 砂仁一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左半偏枯者。
  中下寒加干姜附子。
  黄芪苓姜汤
  黄芪三钱 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生姜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右半偏枯者。
  中下寒,加干姜附子。病重者,黄芪生姜可用至一二两。
  【翻译】桂枝乌苓汤
  桂枝11克 芍药11克 甘草7克 首乌11克 茯苓11克 砂仁4克
  煎大半杯,温服。
  治疗左半身偏枯的。
  中下寒的加干姜、附子。
  黄芪苓姜汤
  黄芪11克 人参11克 甘草7克 茯苓11克 半夏11克 生姜11克
  煎大半杯,温服。
  治疗右半身偏枯的。
  中下寒的,加干姜、附子。病重者,黄芪、生姜可用至37—74克。
 [原文]中风之证,因于土湿,土湿之故,原于水寒。寒水侮土,土败不能行气于四肢,一当七情内伤,八风外袭,则病中风。
  肝藏血而左升,肺藏气而右降,气分偏虚,而病于右,血分偏虚,而病于左。随其所虚而病枯槁,故曰偏枯。左半偏枯,应病在足大指,足厥阴肝经行于足大指也。若手大指亦病拳曲,则是血中之气滞也。右半偏枯,应病在手大指,手太阴肺经行于手大指也。若足大指亦拳曲,则是气中之血枯也。究之左右偏枯,足大指无不病者,以足太阴脾行足大指,太阴脾土之湿,乃左右偏枯之原也。
  土湿则肾水必寒,其中亦有湿郁而生热者,然热在上而不在下,热在肝胆而不在脾肾,而肝胆之燥热,究不及脾肾寒湿者之多,总宜温燥水土,以达肝木之郁。风袭于表,郁其肝木,木郁风生,耗伤津血,故病挛缩,木达风息,血复筋柔,则挛缩自伸。其血枯筋燥,未尝不宜阿胶、首乌之类,要当适可而止,过用则滋湿而败脾阳,不可不慎。
  风家肢节拳缩,莫妙于熨法。右半偏枯者,用黄芪、茯苓、生姜、附子,左半偏枯者,用首乌、茯苓、桂枝、附子,研末布包,热熨病处关节,药气透彻,则寒湿消散,筋脉和柔,拳曲自松。药用布巾缚住,外以火炉温之,三四次后,气味稍减,另易新者。久而经络温畅,发出臭汗一身,气息非常,胶黏如饴,则肢体活软,屈伸如意矣。
  其神迷不清者,胃土之逆也,其舌强不语者,脾土之陷也。以胃土上逆,浊气郁蒸,化生痰涎,心窍迷塞,故昏聩不知人事,脾土下陷,筋脉紧急,牵引舌本,短缩不舒,故蹇涩不能言语,此总由湿气之盛也。仲景《金匮》: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者,风邪外袭,郁其藏腑之气,非风邪之内入于藏腑也。一切羌独艽防驱风之法,皆庸工之妄作,切不可服!惟经脏病轻,但是鼻口偏斜,可以解表,用茯苓、桂枝、甘草、生姜、浮萍,略取微汗,偏斜即止。
  其大便结燥,原于风动血耗,而风动之由,则因土湿而木郁,法宜阿胶、苁蓉,清风润燥,以滑大肠。结甚者,重用苁蓉,滋其枯槁。龟板、地黄、天冬之类,滋湿伐阳,慎不可用,中气一败,则大事去矣。庸工至用大黄,可恨之极!
  其痰涎胶塞,迷惑不清者,用葶苈散下之,痰去则神清。
  【翻译】中风的病证,起因于土湿,土湿的缘故,本原于水寒。寒水克制土,土败不能畅通气于四肢,一旦被七情内伤,八方的风外袭,则发病中风。
  肝藏血而左升,肺藏气而右降,气分偏虚,而发病于身体右侧,血分偏虚,而发病于左侧。随着所虚而病状枯槁,所以叫偏枯。左半偏枯,对应的病在足大指,足厥阴肝经行于足大指。如果手大指也发病卷曲,则是血中的气滞积。右半偏枯,对应的病在手大指,手太阴肺经行于手大指。如果足大指也卷曲,则是气中的血枯。探究身体左右偏枯,足大指没有不发病的,因为足太阴脾经过足大指,太阴脾土的湿,才是左右偏枯的根原。
  土湿则肾水必寒,其中也有湿郁而生热的,然而热在上而不在下,热在肝胆而不在脾肾,而肝胆的燥热,终究不如脾肾寒湿的多,总是适宜用药温燥水土,以通达肝木的郁积。风袭于体表,肝木郁积,木郁风生,耗伤津血,所以发病痉挛,木通达风止息,血液循环恢复筋也柔软,则卷缩自然伸开。病人血枯筋燥,未尝不宜使用阿胶、首乌之类,应当适可而止,过量的用则滋湿而败脾阳,不可不慎。
  风病肢节卷缩,没有妙过熨法的。右半身偏枯的,用黄芪、茯苓、生姜、附子,左半身偏枯的,用首乌、茯苓、桂枝、附子,研末布包,热熨病处关节,药气透彻,则寒湿消散,筋脉和柔,卷缩自然松开。药用布巾包住,外以火炉加温,三四次后,气味稍减,另换新药。时间长了经络温畅,发出臭汗一身,气息非常,胶粘如同饴糖,便肢体活软,屈伸如意了。
  病人神迷不清的,胃土的上逆,舌硬不能说话的,是脾土的下陷。因为胃土上逆,浊气郁蒸,化生痰涎,心窍迷塞,所以眼花耳聋不知人事,脾土下陷,筋脉紧急,牵引舌本(风府穴),缩短不伸展,所以艰涩不顺不能言语,这总是因为湿气的旺盛。仲景《金匮》说:邪气进入到腑,就不认识人,邪气进入到脏,舌就难说话,风邪外袭,郁积脏、腑的气,不是风邪从内进入到藏腑。一切羌活、独活、秦艽、防风等驱风的方法,都是庸医的任意胡为,切不可服用!惟有经脏病轻,只是鼻口偏斜,可以解表,用茯苓、桂枝、甘草、生姜、浮萍,略发微汗,偏斜即止。
  病人大便结块干燥,本原于风动血耗,而风动的原由,则是因土湿而木郁,治疗方法宜用阿胶、苁蓉,清风润燥,以润滑大肠。结块严重的,重用苁蓉,滋润其枯槁。龟板、地黄、天冬之类,滋湿伐阳,慎重不可用,中气一败,则大事去了。庸医大量的用大黄,可恨之极!
  病人痰涎胶塞,迷惑不清的,用葶苈散下之,痰去则神清。
  [原文]葶苈散
  葶苈三钱 白芥子三钱 甘遂一钱
  研细,每服五分。
  宿痰即从便下。
  【翻译】葶苈散
  葶苈11克 白芥子11克 甘遂4克
  研细,每次服2克。
  陈痰即从大便下。
  {解读}中风也叫脑卒中。分为两种类型: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偏瘫)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如脑梗塞、脑出血、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属本病范畴。西医学将本病主要化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类,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常可导致出血性中风;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常形成缺血性中风。另外高血糖、高血脂、血液流变学异常及情绪的异常波动与本病发生密切相关。头颅CT、核磁共振检查可确诊。
历节(痛风)根原
  [原文]历节者,风寒湿之邪伤于筋骨者也。膝踝乃众水之溪壑,诸筋之节奏,寒则凝冱于溪谷之中,湿则淫泆于关节之内,故历节病焉。
  足之三阴,起于足下,内循踝膝,而上胸中,而少厥水木之升,随乎太阴之土,土湿而不升,则水木俱陷,于是癸水之寒生,乙木之风起。肉主于脾,骨属于肾,筋司于肝,湿淫则肉伤,寒淫则骨伤,风淫则筋伤,筋骨疼痛而肌肉壅肿者,风寒湿之邪合伤于足三阴之经也。
  其病成则内因于主气,其病作则外因于客邪。汗孔开张,临风入水,水湿内传,风寒外闭,经热郁发,肿痛如折。虽原于客邪之侵陵,实由于主气之感召,久而壅肿卷屈,跛蹇疲癃。此亦中风之类也,而偏伤在足。盖以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寒湿,地下之浊邪,同气相感,故伤在膝踝。诸如膝风、脚气,色目非一,而究其根源,正自相同。
  凡腿上诸病,虽或木郁而生下热,然热在经络,不在骨髓,其骨髓之中,则是寒湿,必无湿热之理。《金匮》义精而法良,当思味而会其神妙也。
  【翻译】历节(痛风)病,风寒的湿邪气伤于筋骨。膝踝是众水的溪壑,各个筋的节奏,寒则冻结于溪谷之中,湿则淫乱于关节之内,所以历节发病了。
  足三阴经,起于足下,内循踝膝,而上胸中,而少厥水木的上升,随着太阴的土,土湿而不升,则水木俱陷,于是癸水的寒生,乙木的风起。肉主于脾,骨属于肾,筋司于肝,湿淫则肉伤,寒淫则骨伤,风淫则筋伤,筋骨疼痛而肌肉肿胀的,风寒湿气邪气合伤于足三阴经。
  痛风病形成是内因于主气,痛风病发作则是外因于侵入人体的外邪。汗孔开张,临风入水,水湿内传,风寒外闭,经热郁发,肿痛如折断。虽原于外邪的侵陵,实由于主气的感召,久而肿胀卷屈,瘸腿曲腰高背的疾病。这也是中风之类的病,只是偏伤在足。因为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寒湿,地下的浊邪,同气相感,所以伤在膝踝。诸如膝风、脚气,名目不一样,但推究其根源,恰好是相同。
  凡腿上诸病,虽有的人木郁而生下热,然而热在经络,不在骨髓,其骨髓之中,则是寒湿,必然没湿热的道理。《金匮》道理精深而疗法良好,应当思味而领会其神妙。
  [原文]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四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白朮二钱 附子二钱 知母四钱 防风四钱 麻黄二钱 生姜五钱
  煎大半杯,温服。
  历节风证,肢节疼痛,足肿头眩,短气欲吐,身羸发热,黄汗沾衣,色如柏汁。此缘饮酒汗出,当风取凉,酒气在经,为风所闭,湿邪淫泆,伤于筋骨。湿旺土郁,汗从土化,是以色黄。其经络之中,则是湿热,其骨髓之内,则是湿寒。法宜术甘培土,麻桂通经,知母芍药,泻热而清风,防风附子,去湿而温寒。湿寒内消,湿热外除,肿痛自平。若其病剧,不能捷效,加黄芪以行经络,乌头以驱湿寒,无有不愈。一切膝风、脚气诸证,不外此法。
  乌头用法:炮,去皮脐,切片,焙干,蜜煎,取汁,入药汤服。
  【翻译】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15克 芍药11克 甘草7克 白朮7克 附子7克 知母15克 防风15克 麻黄7克 生姜19克
  煎大半杯,温服。
  历节风证,肢节疼痛,足肿头眩,气短有想吐的感觉,身体瘦弱发热,黄汗沾衣,色如柏汁。这缘于饮酒汗出,当风乘凉,酒气在经,被风所闭,湿邪淫乱,伤于筋骨。湿旺土郁,汗从土化,所以色黄。病人的经络之中,则是湿热,其骨髓之内,则是湿寒。治疗方法宜用白术、甘草培土,麻黄、桂枝通经,知母、芍药,泻热而清风,防风、附子,去湿而温寒。湿寒内消,湿热外除,肿痛自平。如果发病很严重,不能快速见效,加黄芪以行经络,乌头以驱湿寒,没有不痊愈的。一切膝风、脚气诸证,不外此法。
  乌头用法:炮,去皮脐,切片,焙干,蜜煎,取汁,入药汤服。
  {解读}历节,西医的因寒湿偏胜,则以关节剧痛不可屈伸为主证。类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饰炎,痛风等疾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圣心源-杂病解-21中风根原
中风,土湿阳衰,四肢失去秉持,再加上外感...
四圣心源(运用)
四圣医理析药集·长沙药解·芍药
芍药
中风后偏瘫或神迷不清、不知人事怎么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