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圣心源》译读(32)
湿病根原
  [原文]湿病者,太阴湿旺而感风寒也。太阴以湿土主令,肺以辛金而化湿,阳明以燥土主令,胃以戊土而化燥,湿燥相敌,是以不病。人之衰也,湿气渐长而燥气渐消,及其病也,湿盛者不止十九,燥盛者未能十一。阴易盛而阳易衰,阳盛则壮,阴盛则病,理固然也。
  膀胱者,津液之府,气化则能出,肺气化水,渗于膀胱,故小便清长。土湿则肺气堙郁,不能化水,膀胱闭癃,湿气浸淫,因而弥漫于周身。湿为阴邪,其性亲下,虽周遍一身,无处不到,究竟膝踝关节之地承受为多。一遇风寒感冒,闭其皮毛,通身经络之气壅滞不行,则疼痛热烦而皮肤熏黄。湿陵上焦,则痛在头目,湿淫下部,则痛在膝踝。湿侵肝肾,则痛在腰腹。湿遍一身,上下表里,无地不痛,而官窍骨节,更为剧焉。
  其火盛者,郁蒸而为湿热,其水盛者,淫泆而为湿寒,而总之悉本于阳虚。法当内通其膀胱,外开其汗孔,使之表里双泻也。
  【翻译】湿病,太阴湿旺而感风寒。太阴经以湿土主令,肺以辛金而化湿,阳明经以燥土主令,胃以戊土而化燥,湿燥相敌,所以不生病。人的衰老,湿气渐长而燥气渐消,等到发病,湿盛的不止十分之九,燥盛的不到十分之一。阴易盛而阳易衰,阳盛则壮,阴盛则病,道理本来就如此。
  膀胱,津液之府,气化则能排出,肺气化水,渗于膀胱,所以小便尿液的颜色澄清而尿量多。土湿则肺气郁积,不能化水,膀胱小腹及睾丸疼痛并见有尿闭,湿气浸淫,因而弥漫于周身。湿为阴邪,其性质亲下,虽周遍一身,无处不到,究竟膝踝关节的地方承受为多。一遇风寒感冒,闭其皮毛,通身经络之气壅滞不通,则发疼痛热烦而皮肤熏黄。湿气侵犯上焦,则痛在头和眼睛,湿淫下部,则痛在膝踝。湿侵肝肾,则痛在腰腹。湿遍全身,上下表里,没地方不痛,而五官孔窍骨节,更为剧痛。
  病人火盛,郁蒸而为湿热,病人水盛的,淫泆而为湿寒,总之全本原于阳虚。治疗方法应当内通其膀胱,外开其汗孔,使之表里双泻。
  [原文]茵陈五苓散
  白朮 桂枝 茯苓 猪苓 泽泻
  等分,为散,每用五钱,调茵陈蒿末一两,和匀,空腹米饮调服一汤匙,日三服。多饮热汤,取汗。
  湿家日晡烦痛,以土旺午后申前,时临未支,湿邪旺盛也。若发热恶寒,是表邪闭固,加紫苏、青萍,以发其汗。
  元滑苓甘散
  元明粉 滑石 茯苓 甘草
  等分,为末,大麦粥汁和服一汤匙,日三服。湿从大小便去,尿黄粪黑,是其候也。
  湿旺脾郁,肺壅而生上热,小便黄涩,法宜清金利水,以泻湿热。若湿邪在腹,肺气壅滞,以致头痛鼻塞,声音重浊,神气郁烦,当于发汗利水之中,加橘皮、杏仁,以泻肺气。
  苓甘栀子茵陈汤
  茵陈蒿三钱 栀子二钱 甘草二钱,生 茯苓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
  治小便黄涩,少腹满胀者。服此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其色正赤,一宿腹减,湿从小便去矣。
  湿家腹满尿涩,是木郁而生下热,法当利水泻湿,而加栀子,以清膀胱。若湿热在脾,当加大黄、芒硝。如湿热但在肝家,而脾肾寒湿,当加干姜附子。若膀胱无热,但用猪苓汤,利其小便可也。
  【翻译】茵陈五苓散
  白朮 桂枝 茯苓 猪苓 泽泻
  等分,为散,各用19克,调茵陈蒿末37克,和匀,空腹米汤饮调服一汤匙,一日三服。多饮热汤,发汗。
  湿病申时(15-17点)心烦疼痛,因为土旺盛在午后申前,时临未支,湿邪气旺盛。如果发热怕冷,是表邪闭固,加紫苏、青萍,以发其汗。
  元滑苓甘散
  元明粉 滑石 茯苓 甘草
  等分,为末,大麦粥汁和服一汤匙,一日三服。湿从大小便去,尿黄粪黑,是其证候。
  湿旺脾郁,肺壅而生上热,小便黄涩,治疗方法适宜清金利水,以泻湿热。如果湿邪在腹,肺气壅滞,以致头痛鼻塞,声音重浊,神气郁烦,应当在发汗利水之中,加橘皮、杏仁,以泻肺气。
  苓甘栀子茵陈汤
  茵陈蒿11克 栀子7克 甘草(生)7克 茯苓11克
  煎大半杯,热服。
  治小便黄涩,小腹满胀者。服此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其色正赤,一宿腹减,湿从小便去了。
  湿病腹满尿涩,是木郁而生下热,治法当利水泻湿,而加栀子,以清膀胱。若湿热在脾,当加大黄、芒硝。如湿只在肝上,而脾肾寒湿,当加干姜、附子。若膀胱无热,只用猪苓汤,利其小便就可以。
 黄疸根原
  [原文]黄疸者,土湿而感风邪也。太阴湿土主令,以阳明戊土之燥,亦化而为太阴之湿。设使皮毛通畅,湿气淫蒸,犹得外泄。一感风邪,卫气闭阖,湿淫不得外达,脾土堙郁,遏其肝木。肝脾双陷,水谷不消,谷气瘀浊,化而为热。瘀热前行,下流膀胱,小便闭涩,水道不利,膀胱瘀热,下无泄路,熏蒸淫泆,传于周身,于是黄疸成焉。
  其病起于湿土而成于风木,以黄为土色,而色司于木,木邪传于湿土,则见黄色也。或伤于饮食,或伤于酒色,病因不同,总由于阳衰而土湿。湿在上者,阳郁而为湿热,湿在下者,阴郁而为湿寒。乙木下陷而阳遏阴分,亦化为湿热,甲木上逆而阴旺阳分,亦化为湿寒,视其本气之衰旺,无一定也。
  其游溢于经络,则散之于汗孔。其停瘀于膀胱,则泄之于水道。近在胸膈,则涌吐其腐败,远在肠胃,则推荡其陈宿。酌其温凉寒热,四路涤清,则证有变状而邪无遁所,凡病诸疸,莫不应手消除也。
  【翻译】黄疸,土湿而感风邪。太阴经湿土主令,因此阳明经戊土之燥,也化为太阴之湿。假使皮毛通畅,湿气淫蒸,还能外泄。一感风邪,卫气关闭,湿淫不得外达,脾土堙郁,遏其肝木。肝脾双陷,水谷不消化,谷气瘀浊,化而为热。瘀热前行,下流到膀胱,小便闭涩,水道不利,膀胱瘀热,下无泄路,熏蒸淫泆,传送到周身,于是黄疸形成了。
  其病起因于湿土而形成于风木,因为黄为土色,而色司于木,木邪传到湿土,则表现黄色。或伤于饮食,或伤于酒色,发病原因不同,总是由于阳衰而土湿。湿在上的,阳郁而为湿热,湿在下的,阴郁而为湿寒。乙木下陷而阳遏阴分,也化为湿热,甲木上逆而阴旺阳分,也化为湿寒,视病人本气的衰旺,不一定。
  其病游溢于经络,则散之于汗孔。其病停瘀于膀胱,则泄之于水道。近在胸膈,则涌吐其腐败,远在肠胃,则推荡其陈宿。酌其温凉寒热,四路涤清,则证有变状而邪气没有逃遁的地方,凡是各种疸病,没有不手到病除的。
 谷 疸
  [原文]谷入于胃,脾阳消磨,蒸其精液,化为肺气,肺气宣扬,外发皮毛而为汗,内渗膀胱而为溺,汗溺输泄,土不伤湿,而木气发达,则疸病不作。阳衰土湿,水谷消迟,谷精堙郁,不能化气,陈腐壅遏,阻滞脾土,木气遏陷,土木郁蒸,则病黄疸。
  中气不运,升降失职,脾陷则大便滑溏,胃逆则上脘痞闷。浊气熏腾,恶心欲吐,恶闻谷气。食则中气愈郁,头眩心烦。此当扩清其菀陈,除旧而布新也。
  【翻译】谷物进入到胃,脾阳消磨,蒸发其精液,化为肺气,肺气宣扬,外发皮毛而为汗,内渗膀胱而为尿,汗尿输泄,土不伤湿,而木气发达,则疸病不发作。阳衰土湿,水谷消化迟缓,谷精郁结,不能转化为气,陈腐阻塞,阻滞脾土,木气遏陷,土木郁蒸,则发病黄疸。
  中气不通,升降失去功能,脾陷则大便滑稀,胃逆则上脘胸闷。浊气熏腾,恶心欲吐,恶闻谷气。饭后则中气愈郁,头眩心烦。这应当扩清其郁结陈积,除旧而布新。
 酒疸
  [原文]酒醴之性,湿热之媒,其濡润之质,入于藏腑,则生下湿,辛烈之气,腾于经络,则生上热。汗溺流通,湿气下泄而热气上达,可以不病。汗溺闭塞,湿热遏瘀,乃成疸病。
  其性嗜热饮者,则濡润之下伤差少,而辛烈之上伤颇重。其性嗜冷饮者,则辛烈之上伤有限,而湿寒之下伤为多。至于醉后发渴,凉饮茶汤,寒湿伤脾者,不可胜数,未可以湿热概论也。
  【翻译】各种酒的性质,湿热的媒介,其滋润的本质,进入到藏腑,则生下湿,辛烈的气,腾于经络,则生上热。汗尿流通,湿气下泄而热气上达,可以不生病。汗尿闭塞,湿热遏瘀,于是形成疸病。
  病人很喜欢热饮的,则滋润之下伤的比较小,而辛烈之上伤很严重。病人很喜欢冷饮的,则辛烈之上伤的有限,而湿寒之下伤的严重。至于醉后发渴,凉饮茶汤,寒湿伤脾的,不可胜数,不可用湿热概论。
 色 疸
  [原文]肾主蛰藏,相火之下秘而不泄者,肾藏之也。精去则火泄而水寒,寒水泛滥,浸淫脾土,脾阳颓败,则湿动而寒生,故好色之家,久而火泄水寒,土湿阳亏,多病虚劳,必然之理也。水土寒湿,不能生长木气,乙木遏陷,则生下热。土木合邪,传于膀胱,此疸病所由生也。
  其湿热在于肝胆,湿寒在于脾肾。人知其阴精之失亡,而不知其相火之败泄,重以滋阴助湿之品,败其脾肾微阳,是以十病九死,不可活也。
  【翻译】肾主蛰藏,相火之下藏而不泄,肾藏之。精去则火泄而水寒,寒水泛滥,浸淫脾土,脾阳颓败,则湿动而寒生,所以好色之人,时间长久了火泄水寒,土湿阳亏,大多发病虚劳,必然的道理。水土寒湿,不能生长木气,乙木遏陷,则生下热。土木合邪气,传到膀胱,这是疸病所产生的原由。
  发病湿热在于肝胆,湿寒在于脾肾。人知其阴精的失亡,而不知其相火的败泄,重用滋阴助湿的药品,败其脾肾微阳,所以十病九死,不可活。
  [原文]甘草茵陈汤
  茵陈三钱 栀子三钱 大黄三钱 甘草三钱,生
  煎大半杯,热服。
  治谷疸,腹满尿涩者。
  服后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茵陈五苓散
  白朮 桂枝 猪苓 茯苓 泽泻
  等分,为散,每用五钱,调茵陈蒿末一两,空腹米饮和服一汤匙,日三服。多饮热汤,取汗。
  治日暮寒热者。
  硝黄栀子汤
  大黄四钱 芒硝三钱 栀子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
  治汗出腹满者。
  栀子大黄汤
  栀子三钱 香豉三钱 大黄三钱 枳实三钱
  煎一杯,热分三服。
  治酒疸,心中懊恼热疼,恶心欲吐者。
  元滑苓甘散
  元明粉 滑石 甘草 茯苓
  等分,为末,大麦粥汁和服一汤匙,日三服。
  治色疸,额黑身黄者。服后病从大小便去,尿黄粪黑,是其候也。
  色疸,日晡发热恶寒,膀胱急,小便利,大便黑溏,五心热,腹胀满,身黄,额黑,此水土瘀浊之证,宜泻水去湿,通其二便。仲景用硝矾散,硝石清热,矾石去湿,此变而为滑石、元明粉,亦即硝矾之意。用者酌量而通融之,不可拘泥。
  黄疸之家,脾肾湿寒,无内热者,当用姜附茵陈,不可误服硝黄也。
  【翻译】甘草茵陈汤
  茵陈11克 栀子11克 大黄11克 甘草11克,生
  煎大半杯,热服。
  治疗谷疸,腹满尿涩者。
  服后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色随从小便去。
  茵陈五苓散
  白朮 桂枝 猪苓 茯苓 泽泻
  等分,为散,每用15克,调茵陈蒿末37克服,空腹米汤饮服一汤匙,一日三服。多饮热汤,取汗。
  治傍晚寒热者。
  硝黄栀子汤
  大黄15克 芒硝11克 栀子11克
  煎大半杯,热服。
  治汗出腹满者。
  栀子大黄汤
  栀子11克 香豉11克 大黄11克 枳实11克
  煎一杯,趁热分三份口服。
  治酒疸,心中懊恼热疼,恶心欲吐者。
  元滑苓甘散
  元明粉 滑石 甘草 茯苓
  等分,为末,大麦粥汁和服一汤匙,日三服。
  治色疸,额黑身黄者。服后病从大小便去,尿黄粪黑,是其证候。
  色疸,一定地时间发热怕冷,膀胱急,小便利,大便黑溏,五心热,腹胀满,身黄,额黑,此水土瘀浊之证,宜泻水去湿,通其大小便。仲景用硝矾散,硝石清热,矾石去湿,这儿变方为滑石、元明粉,也即硝矾之意。用的酌量而通融之,不可拘泥。
  黄疸的病,脾肾湿寒,无内热的,应当用大姜、附子、茵陈,不可误服硝黄。
 暍(中暑)病根原
  [原文]暍病者,暑热而感风寒也。热则伤气,寒则伤形,《素问?通评虚实论》: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以寒性敛闭,暑性疏泄,寒闭其形而皮毛不开,是以气盛而身寒,暑泄其气而腠理不阖,是以气虚而身热,暍病则伤于暑而又伤于寒者也。
  盛暑汗流,元气蒸泄,被清风而浴寒水,玄府骤闭,《素问》:玄府者,汗孔也。里热不宣,故发热恶寒,口渴齿燥,身重而疼痛,脉细而芤迟也。盖气不郁则不病,虽毒热挥汗,表里燔蒸,筋力懈惰,精神委顿,而新秋变序,暑退凉生,肺府清爽,精力如初,不遇风寒,未尝为病。及热伤于内,寒伤于外,壮火食气,而腠理忽敛,气耗而热郁,于是病作也。
  汗之愈泄其气,则恶寒益甚。温之愈助其火,则发热倍增。下之愈亡其阳,则湿动木郁,而淋涩弥加。法当补耗散之元气而不至于助火,清烦郁之暑热而不至于伐阳,清金而泻热,益气而生津,无如仲景人参白虎之为善也。
  【翻译】中暑病,暑热而感风寒。热则伤气,寒则伤形,《素问?通评虚实论》说:气盛身寒,得病伤寒,气虚身热,得病伤暑。因寒性敛闭,暑性疏泄,寒闭其形而皮毛不开,所以气盛而身寒,暑泄其气而皮肤、肌肉的纹理不开,所以气虚而身热,暍病是伤于暑而又伤于寒。
  盛暑汗流,元气蒸泄,被清风而浴寒水,玄府骤闭,《素问》说:玄府,汗孔。里热不宣,所以发热怕冷,口渴齿燥,身体沉重而疼痛,脉细而芤迟。因为气不郁积则不病,虽毒热挥汗,表里燔蒸,筋力懈惰,精神委顿,而新秋季节变换,暑退凉生,肺府清爽,精力如初,不遇风寒,未尝为病。到热伤于内,寒伤于外,亢盛的火,能使物质的消耗增加,以致伤阴耗气,而皮肤忽然收敛,气耗而热郁,于是病发作。
  汗越泄其气,则怕冷越厉害。温越助其火,则发热倍增。泻下越亡其阳,则湿动木郁,而淋涩弥加。治疗方法应当补耗散之元气而不至于助火,清烦郁之暑热而不至于伐阳,清金而泻热,益气而生津,没有比仲景的人参白虎更好的了。
  [原文]人参白虎汤
  石膏三钱 知母三钱 甘草二钱 粳米半杯 人参三钱
  米熟汤成,取大半杯,热服。
  【翻译】人参白虎汤
  石膏11克 知母11克 甘草7克 粳米半杯 人参11克
  米熟汤成,取大半杯,热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圣心源(运用)
四圣心源-杂病解-25-123疸
《四圣心源》卷七
黄元御治疗黄疸的学术特色
黄疸根原
四圣医学解丝集·四圣心源解丝·杂病解(下)·黄疸根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