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圣心源》译读(39)

痔漏根原
  [原文]痔漏者,手太阳之病也。手之三阳,自手走头,足之三阳,自头走足。手三阳之走头者,清阳之上升也,足三阳之走足者,浊阴之下降也。足三阳病则上逆而不降,手三阳病则下陷而不升。
  《素问?气厥论》:小肠移热于大肠,为必虑瘕,为沉痔。五行之理,升极必降,降极必升,升则阴化为阳,降则阳化为阴。水本润下,足少阴以癸水而化君火者,降极则升也,火本炎上,手太阳以丙火而化寒水者,升极则降也。手太阳病则丙火下陷,不上升而化寒水,是以小肠有热。五脏六腑,病则传其所胜,以丙火而化庚金,是以移热于大肠。魄门处大肠之末,丙火传金,陷于至下之地,是以痔生于肛也。
  然病在于二肠,而究其根原,实因于脾。《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以过饱伤脾,脾气困败,不能消磨,水谷莫化,下趋二肠,而为泄利,泄则脾与二肠俱陷,丙火陷于肛门,此痔病所由生也。
  气统于肺,而肺气之降者,胃土之右转也,血藏于肝,而肝血之升者,脾土之左旋也。凡经络藏腑之气,皆受于肺,凡经络藏腑之血,皆受于肝,戊土一降,而诸气皆降,己土一升,则诸血皆升。脾土湿陷,则肝木下郁,而血不上行,故脱失于大便,凝则为虑瘕,流则为沉痔。沉虑者,皆肝血之下陷,无二理也。
  《灵枢?邪气藏腑病形》:肾脉微涩,为不月,沉痔,血流于后,则为沉痔,血凝于前,则为不月,不月即虑瘕也。《金匮》: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痔与下重便血,皆丙火之下陷。火衰而陷者,则下重便血而不痔,火未衰而陷者,则下重便血而痔生。要之,痔家热在魄门,而脾与小肠,无不寒湿。缘丙火不虚则不陷,陷则下热而中寒。丙火上升而化寒水者,常也,下陷而不化寒水,是以生热。陷而不升,故热在魄门而不在肠胃也。
  此病一成,凡遇中气寒郁,则火陷而痔发。无论其平日,即其痔发肛热之时,皆其寒湿内作之会,而医工不知也。
  经血陷流,习为熟路,岁久年深,时常滴漏,则为漏病,譬如器漏而水泄也。
  【翻译】痔漏,手太阳经的病。手的三阳经,从手走到头,足的三阳经,从头走到足。手三阳之所以走头,是清阳之气上升,足三阳之所以走足,浊阴之气下降。足三阳病则上逆而不降,手三阳病则下陷而不升。
  《素问?气厥论》说:小肠的热转移到大肠,必然有很多的血积,为经久不愈的痔疮。五行的道理,升到极限必然下降,降到极限必然上升,升则阴化为阳,降则阳化为阴。水本润下,足少阴以癸水而化君火,降极则升,火本炎上,手太阳以丙火而化寒水,升极则降。手太阳病则丙火下陷,不上升而化寒水,所以小肠有热。五脏六腑,病则传其所胜,以丙火而化庚金,所以移热到大肠。魄门处在大肠之末,丙火传金,陷于至下之地,所以痔生于肛门。
  虽然病在于大肠小肠,但探究根原,实际原因在脾。《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痢疾所致的便血)为痔。因为过饱伤脾,脾气困败,不能消磨,水谷不能消化,下到二肠,变为泄利,泄则脾与二肠俱陷,丙火陷于肛门,这是痔病所产生的原因。
  气统于肺,而肺气是下降,胃土是右转,血藏于肝,而肝血是上升,脾土是左旋。凡经络藏腑的气,都来源于肺,凡经络藏腑的血,都来源于肝,戊土一降,而诸气皆降,己土一升,则诸血皆升。脾土湿陷,则肝木下郁,而血不上行,所以脱失于大便,凝则为虑瘕(结块),流则为沉痔。沉虑,都是肝血的下陷,没有别的道理。
  《灵枢?邪气藏腑病形》说:肾脉微涩,为不月(指经闭,或月经不按月来潮),沉痔,血流于后,则为沉痔,血凝于前,则为不月,不月即虑瘕。《金匮》说:小肠有寒的,其人下重便血,有热的,必然有痔,痔与下重便血,都是丙火的下陷。火衰而陷的,则是下重便血而不痔,火未衰而陷的,则下重便血而痔生。总之,痔病热在魄门,而脾与小肠,没有不寒湿的。缘于丙火不虚则不陷,陷则下热而中寒。丙火上升而化寒水的,正常的现象,下陷而不化寒水,所以生热。陷而不升,所以热在魄门而不在肠胃。
  此病一旦形成,凡是遇中气寒郁,则火陷而痔发。无论其平日,即其痔发肛热之时,都是寒湿内部发作的机会,但庸医不知道。
  经血陷流,习惯了成为了熟路,岁久年深,时常滴漏,则为漏病,譬如器漏而水泄。
  [原文]茯苓石脂汤
  茯苓三钱 丹皮三钱 桂枝三钱 芍药四钱 甘草二钱 干姜二钱,炒 赤石脂三钱 升麻一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痔漏肿痛下血者。
  肛热,加黄连。木燥,加阿胶。
  【翻译】茯苓石脂汤
  茯苓11克 丹皮11克 桂枝11克 芍药15克 甘草7克 干姜(炒)7克 赤石脂11克 升麻4克
  煎大半杯,温服。
  治痔漏肿痛下血的病。
  肛热,加黄连。木燥,加阿胶。
湿疹,中医文献中记载的“浸淫疮”、“旋耳疮”、“绣球风”、“四弯风”、“奶癣”等类似西医学的急性湿疹、耳周湿疹、阴囊湿疹、异位性皮炎及婴儿湿疹等。卷九的“痈疽(yōngjū)根原”可否符合?

 湿疹为皮肤科最常见的一种病,中医常以其所发部位及范围的不同而有不同名称。如泛发于全身,浸淫遍体的叫“浸淫疮”;身起红粟,搔痒出血的叫“血风疮”;局限一处,发于耳边的叫“旋耳疮”;发于掌指间的叫“痫疮”;发于腿足的“湿毒疮”;发于阴囊初起名“胞漏疮”;日久称“肾囊风”;婴儿湿疹有“干敛”、“湿敛”之分。’但不论所发部位在何处,总的以辨证论治为准。

  湿疹虽属皮肤表病,但来源于内因,中医着重于内治,其次辅以外治。内因以心火,脾湿为主,可因心绪烦扰,心火内生,导致血热。又由于饮食不慎,脾失健运,湿从内生,湿与热合,外走肌表而病生焉。其辨证大致分以下几种类型进行论治。

  (1)湿热型:发病速,皮肤灼热红肿,或见大片红斑,丘疹,水疤,渗水多,甚至黄水淋漓,粘而有腥味,结颁后如松脂。可因搔痒太甚而皮肤剥脱一层。大便偏干,小便黄或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带数。此种类型临床最多见。治以利湿清热为主,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出现脓疤加银花、连翘;大便偏于,加大青叶。

  (2)血风型:证见身起红粟(以红丘疹为主),搔破出血,渗水不多,剧烈搔痒可见搔痕累累,尤以夜间为主。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带数。此种类型,是热重于湿。以血热为主,治以凉血消风为主,除湿清热为辅,方用皮癣汤加减:生地、丹皮、赤芍、黄芩、苦参、地肤子、白藓皮、丹皮、生甘草。

  (3)脾湿型:此种类型较多见,皮肤黯淡不红,成片火窠(隐在皮肤内的水疤)搔痒才见渗水,后期干燥脱屑。证见面色无华,饮食不香,纳差,大便溏薄,小便不黄,或有腹胀等脾胃症状,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濡滑等。此型脾虚湿胜,热象不显,治以健脾理湿为主,方以除湿胃苓汤加减:苍术、陈皮、茯苓、泽泻、六一散、白藓皮。胃呆纳差,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湿、腹胀加川朴、大腹皮。

  (4)阴伤型:病延日久,长期渗水过多,致伤阴耗血,血燥生风,亦可因长期服用苦寒燥湿或淡渗利湿之品。造成伤阴耗血,皮肤浸润,干燥脱屑,搔痒剧烈。主要的辨证指标是舌红苔剥(伤阴),或舌淡苔光(耗血)。见到此证时,用滋阴除湿法治疗。药用:生地、元参、当归、丹参、茯苓、泽泻、白藓皮、蛇床子。在这里特别指出:滋阴与除湿同用,似有矛盾,一般以为滋阴可能助湿,除湿可以伤阴。本方生地、当归、元参、丹参滋阴养血而不助湿,茯苓、泽泻除湿而不伤阴。用于反复不愈的湿疹及慢性阴囊湿疹(肾囊风)疗效较好。对此证型,切忌重用燥湿或利湿之品,以免重伤其阴,症情越来越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圣心源-疮疡解-04痔漏根原
久病痔疮出血(痔漏)奇效方
四圣医学解丝集·四圣心源解丝·疮疡解·痔漏根原
《四圣心源》卷九——痔漏根源(一)
根治三叉神经痛偏方神!
疮疡解《四圣心源》第九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