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脏六腑,五行关系以及病变表现,治方(四)肺与大肠

 杂病必原于脏腑,《金匮》第一篇其义可见。孙真人及宋代官撰医方,多遵其规式。故今研究脏腑诸证,主要参考引用《圣济总录》,以总说列之于首。治方则排列于后,以便方便检索。

三 肺与大肠

  《圣济总录》肺脏统论
  论曰五脏设位,肺独居上,故内经曰,天气通于肺,又曰肺主皮毛,为五脏之华盖,在五脏为魄,魄则并精而出入者也,在五性为义,义则胜物而断制者也,开窍于鼻,故其液为涕,涕者继泣而先泗也,在声为哭,故其志为忧,忧者阴肃而情惨也。其色白者,入金故也,其味辛者,物成故也,以至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音为商,在臭为腥,无非时数气类之所系然也。尝以经脉表里论之,手太阴肺之经也,手阳明大肠之经也,二者之经,为脏腑表里之合,手太阴之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环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阴阳适平,经络和顺,盈虚消息,莫睹偏胜,一失其平,病所由生。过为有余,有余病也,不及为不足,不足亦病也,有余之病,是谓肺实;不足之病,是谓肺虚,肺实之证,喘嗽上气肩背痛汗出,阴股膝胫皆痛是也,肺虚之证,肩背寒痛,少气不能太息,胸满嗌干是也,病之所生,凡以其经络流行之处而见证焉,治法之施,实者宜泻,虚者宜补,有余则损之,不足则益之,此其大略也,至于论脉,则手太阴脉之来,浮涩而短为平脉,若见他脉,皆失其平,故肺与脾肾子母也,与心肝夫妇也,脉得洪大而缓,则为母所克,得沉濡则滑,则为子所克,得弦而长,则为妇所克,得浮大而洪,则为夫所克,若母克子者为虚邪,虽病易治,子克母者为实邪,虽病自愈,妇克夫者为微邪,虽病即瘥,夫克妇者为贼邪,大逆不治,当察其虚实以补以泻,审治之法,此其大概也。

手太阴肺经-

http://www.tcm100.com/tools/JingLuoFlash/feijing.swf

穴歌

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诀,侠白尺泽孔最存,

列缺经渠太渊涉,鱼际少商如韭叶。
脉起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端。其支者,从腕后列缺穴,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交手阳明也。多气少血,寅时注此。

  辛金之脏,脉居右寸,实则脉实,上热气粗兼鼻壅,泻必辛凉。虚则脉虚,少气不足息低微,补须酸热,橘甘下痰气之神方,姜除去气嗽之圣药。七情郁结因而喘,沉香乌药参槟;胸痞喘急彻而痛,半夏栝蒌桔梗。鼻塞不通,丸荆穗澄茄薄荷;鼻渊不止,末龙脑苍芷辛夷。百花却去红痰,二母偏除热嗽。黄连赤茯阿胶,抑心火而清肺脏,诃子杏仁通草,利久嗽以出喉音,流注疼痛因痰饮,半夏倍于朴硝;瘾疹痒痛为风热,苦参少于皂荚。哮嗽齁齁,兜铃蝉蜕杏(除尖)砒霜(少入),热壅咽喉,鸡苏荆芥桔防风,参牛甘草消酒疸,轻粉硫黄去鼻痔。白矾甘遂白砒霜性情实重,入豆豉偏治吼喘;百草霜气味虽轻,和海盐却消舌肿。甜葶苈良治肺痈,苦熊胆寒涂肠痔。琼玉膏理嗽调元,流金丹清痰降火。人参非大剂不补,少则凝滞,大则流通;黄芩非枯薄不泻,细则凉肠,枯则清金,升麻白芷,东垣曾云报使;葱白麻黄,仲景常用引经。紫菀五味能补敛,桑白防风实开通。寒热温凉,名方选辨,轻重缓急,指下详明,更参一字之秘,价值千金之重,会得其中旨,草木总皆空。

  《导引本经》:『肺为五脏之华盖,声音之所从出,皮肤赖之而润泽者也。人惟内伤七情,外感六淫,而呼吸出入不定,肺金于是乎不清矣。然欲清金,必先调息,息调则动患不生,而心火自静,一者下着安心,二者宽中体,三者想气遍毛孔出入,通用无障,而细其心,令息微微,此为真息也。盖息从心起,心静气调,息息归根,金丹之母。』《心印经》曰:『回风混合,百日通灵。』《内经》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逆之则伤肺。』若过食瓜果,宜微利一行,静息二日,以薤白粥加羊肾空心补之;如无羊肾,以猪腰代之,胜服补剂。秋当温足凉头,其时清肃之气,与体收敛也。自夏至以来,阴气渐旺,当薄衽席,以培寿基。其或夏伤于暑,至秋发为痎疟,阳上阴下,交争为寒;阳下阴上,交争为热。寒热交争,皆肺之受病,如二少阳脉微弦,即是夏食生冷,积滞留中,至秋变为痢疾。如足阳明、太阴微弦濡而紧,乃反时之脉,病恐危急。然秋脉当如毫毛,治法详后与前也。《素问》云:『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纯阳归空。』《秘法》云:『行住坐卧常噤口,呼吸调息定音声,甘津玉液频频咽。』无非润肺,使邪火下降,而清肺金也。

病证

 

证候和方剂
肺实论曰:右手关前寸口阴实者,肺实也,苦上气胸中满膨膨,与肩相引,扁鹊曰,肺实热则喘逆胸凭仰息,手太阴经为热气所加,故为肺实之病,甚则口赤张,引饮无度,体背生疮,以至股膝胫皆痛,法宜泻之。

1 名称: 五味子散
别名: 五味子汤
组成:五味子1两,木香半两,诃黎勒皮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前胡1两(去芦头),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桂心3分,半夏3分(汤洗7遍去滑)。
出处: 《圣惠》卷四十二。
主治: 肺实,胸中短气,上焦壅滞,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5分,去滓温服,1日3-4次。
制备方法: 上为散。
附注: 五味子汤(《圣济总录》卷六十七)。

2 名称: 地骨皮汤
组成: 地骨皮5两,白前2两,石膏(研)6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炒)3两,桑根白皮(锉)4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四十八。
主治: 肺实热,喘逆胸满,仰息气急。
用法用量: 每服六钱匕,水2盏,加竹叶10片,煎至1盏,去滓温服。
制备方法: 上锉,如麻豆大。
 
3 名称: 百部散
组成: 百部2两,款冬花1两,贝母(去心)1两,白薇1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一六。
主治: 肺实,鼻塞不闻香臭。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米饮调下。
制备方法: 上为散。
 
4 名称: 枇杷叶汤
组成: 苏子、贝母、桑叶、花粉、沙参、百合、薄荷、射干、前胡、枇杷叶。
出处: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七。
功效: 降气消痰。
主治: 小儿龟胸肺实,胀满有痰。
 
5 名称: 泻白散
组成: 黄芩、骨皮、黑栀、竹叶、连翘、蒌仁、玄参、川连、兜铃、炙桑皮。
出处: 《麻症集成》卷三。
主治: 心肺实火,咳嗽喘促。

6 名称: 泻肺大麻仁散
组成:大麻仁2两,桑根白皮3分(锉),槟榔2两,天门冬2分(去心),赤茯苓3分,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瓤),汉防己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出处: 《圣惠》卷六。
主治: 肺实气实,心胸壅闷,咳嗽烦喘,大肠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7 名称: 降气和中汤
组成: 苏子1钱5分,沉香5分,海石3钱,蒌仁4钱,莱菔2钱,芥子1钱,橘红1钱,半夏1钱,桑皮2钱,贝母2钱,杏仁3钱。
出处: 《医醇剩义》卷三。
主治: 肺实而咳,胸脘喘满,时吐调痰。
用法用量: 加生姜汁两小匙,冲服。

8 名称: 枸杞汤
组成: 枸杞根皮(切)2升,石膏8两,白前3两,杏仁3两,橘皮5两,白术5两,赤蜜7合。
出处: 方出《千金》卷十七,名见《圣济总录》卷四十八。
功效: 泄气除热。
主治: 肺实热,胸满仰息。凡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实者,苦肺胀,汗出气喘逆,咽中塞,如欲呕状。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7升煮取2升,去滓,下蜜,煮3沸,分3服。
 
9 名称: 省味金花丸
组成: 川黄柏1两,黄芩1两,知母1两,桔梗1两,连翘1两,地骨皮5钱,薄荷5钱。
出处: 《银海精微》卷上。
主治: 肺实热,眼白仁常泪,红壅热眵,泪出而不绝者。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桑白皮汤送下或薄荷汤送下。
制备方法: 上炼蜜为丸。

10 名称: 神圣复气汤
组成:干姜(炮)3分,黑附子(炮)3分,防风5分,人参5分,郁李仁(另研)5分,当归身6分(酒洗),半夏(汤洗)7分,升麻7分,藁本8分,甘草8分,柴胡1钱,羌活1钱,白葵花5朵(去心,剪碎)。
出处: 《兰室秘藏》卷上。
主治:复气乘冬足太阳寒水、足少阴肾水之旺,子能令母实,手太阴肺实反来克土,火木受邪,腰背胸膈闭塞疼痛,善嚏,口中涎,目中涩,鼻中流浊涕不止,或如息肉,不闻香臭,咳嗽痰沫,上热如火,下热如冰,头作阵痛,目中溜火,视物(目荒)(目荒),耳聋耳鸣,头并口鼻大恶风寒,喜日晴暖,夜卧不安,常觉痰塞,咽膈不通,口不知味,两胁缩急而痛,牙齿动摇不能嚼物,脐腹之间及尻臀足膝不时寒冷,前阴冷而多汗,行步欹侧,起居艰难,麻木风痹,小便数,气短喘喝,少气不足以息,遗失无度;及妇人白带,阴户中大痛牵心,面色黧黑;男子控睾,痛引心腹,或面色如赭,食少,大小便不调,烦心霍乱,逆气里急,腹不能努。或肠鸣,脐下筋急,肩髀大痛,此皆寒水来复火土之(隹谁)也;又治啮颈啮唇舌、舌根强硬等证。大抵肾元与膀胱经中有寒,气不足者,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上作1服。水5大盏,煎至2盏,入黄耆1钱、橘红5分、草豆蔻仁(面裹煨熟,去皮)1钱,同煎至1盏,再入下项药:黄柏3分(酒浸)、黄连3分(酒浸)、枳壳3分、生地黄3分(酒洗),此4味预1日另用新水浸;又以华细辛2分,川芎细末3分,蔓荆子3分,作一处,浸此3味并黄柏等;煎正药作1大盏,不去滓,入此所浸之药,再上火同煎至1大盏,去滓,空心热服,于月生月满时食,隔3-5日1服,如病急,不拘时候。
用药禁忌: 宜食肉,不助经络中火邪也,忌肉汤。

11 名称: 桔梗汤
组成:桔梗(炒)1分,大黄(锉,炒)1分,麻黄(去根节)1分,枳壳(去瓤,麸炒)1分,大腹皮(锉)1分,柴胡(去苗)1分,杏仁(去皮尖双仁,炒)1分,羌活(去芦头)1分,木香1分。
出处: 《圣济总录》卷四十八。
主治: 肺实上气,面目浮肿,大便燥。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生姜1枣大(拍碎),煎至7分,去滓,食后、临卧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2 名称: 桔梗散
组成:桔梗半两(去芦头),射干1两,麦门冬1两(去心),青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麻黄1两(去根节),赤茯苓3分,前胡2分(去芦头),木通3分(锉),大腹皮3分(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出处: 《圣惠》卷四十二。
主治: 肺实热,上气胸满烦闷,呼吸气促,咽喉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散。

13 名称: 羖羊角汤
组成: 羖羊角(镑)1两半,萎蕤1两半,木通(锉)1两半,甘菊花1两,泽泻1两,大黄(锉,炒)1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七。
主治: 肝肺实热,目生白翳。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下芒消1钱匕,空心、临卧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4 名称: 清肺汤
组成: 薏苡仁3分,防己3分,杏仁3分,冬瓜子仁3分,鸡子白皮1分。
出处: 《三因》卷八。
主治: 肺实热,肺壅,汗出若露,上气喘逆咳嗽,咽中塞如呕状,短气客热,或唾脓血。
用法用量: 每服4钱,先以苇叶(切)半握,水2盏,煎盏半,入药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服。
制备方法: 上锉为散。

15 名称: 麻黄汤
组成: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2两,半夏(汤浸7遍,焙)2两,桑根白皮(锉)2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炒)3两,石膏(碎)5两,赤茯苓(去黑皮)2两,紫菀(去土)1两半。
出处: 《圣济总录》卷四十八。
主治: 肺实热,喘逆胸满,仰息气急。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切),竹叶2-7片,煎至8分,去滓温服。
制备方法: 上锉,如麻豆大。

膈消论曰:内经曰,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夫心肺二脏,皆居膈上,心火既炽,移以烁金,二脏俱热,熏蒸膈间,而血气消烁也。心主血,肺主气,俱受邪热,宜不息而消,故久则引饮为消渴之疾。

1 名称: 白虎加人参汤
别名: 白虎人参汤、人参石膏汤、人参虎白虎汤、白虎化斑汤、化斑汤、人参化斑汤
组成: 知母6两,石膏1斤(碎,绵裹),甘草(炙)2两,粳米6合,人参3两。
出处: 《伤寒论》。
功效: 清热、益气、生津止渴,和表散热。
主治:伤寒、温病、暑病气分热盛,津气两伤,身热而渴,汗出恶寒,脉虚大无力;火热迫肺,上消多饮者;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伤寒若吐若下后,7-8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渴欲饮水,无表证者;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膈消,上焦燥渴,不欲多食;小儿疮疹赤黑,出不快,毒盛烦躁者;太阳中暍,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然毛耸,口开,前板齿燥者;伤寒汗吐下后,斑发脉虚;斑已出,如脉洪数,热甚烦渴者;暑热脉虚者;太阴温病,脉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扇者。
用法用量: 以水1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1升,每日3次。
用药禁忌: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月、2月、3月尚凛冷,亦不可与服之,与之则呕利而腹痛;诸亡血虚家,亦不可与,得之则腹痛而利;忌海藻、菘菜。
临床应用:1.伤寒发热:从军王武经病,胎呕叶,俄为医者下之,已8-9日,而内外发热,予诊之曰:当行白虎加人参汤。或云:既吐复下,是里虚矣,白虎可行乎?予曰仲景云:若下后7-8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者,白虎加人参汤。证相当也。盖吐者为其热在胃脘,而脉致令虚大,三投而愈。
2.消渴:草庐先生年7旬,病消渴引饮无度,小便白浊,周殚百治,而瘁疲日加焉。举家以为不愈,先生亦弟嘱后事,会先生诊之,脉浮滑,舌燥裂,心下硬。曰:可治矣。乃与白虎加人参汤,百余贴全愈,
3.风温:赵印龙,年近3旬,于孟秋得风温病。胃热气逆,服药多呕吐,因此屡次延医服药,旬余无效。及愚诊视,见其周身壮热,心中亦甚觉热,5-6日间饮食分毫不进,大便数日未行。间何不少进饮食?自言有时亦思饮食,然一切食物闻之皆臭恶异常。强食之即呕吐,所以不能食也,诊其脉弦长有力,右部微有洪象,一息五至。证脉相参,知其阳明腑热已实,又挟冲气上冲,所以不能进食,服药亦多呕也。欲治此证当以清胃之药为主,而以降冲之药辅之,则冲气不上冲,胃气亦必随之下降,而呕吐能止,即可以受药进食矣。生石膏3两(捣细),生赭石1两(轧细),知母8钱,潞党参4钱,粳米3钱,甘草2钱。共煎汤1大碗,分3次温服。将药3次服完,呕吐即止,次日减去赭石,又服1剂,大便通下,热退强半。至第3日减去石膏1两,加玄参6钱,服1剂,脉静身凉。
各家论述: :

1.《金匮方衍义》:《内经》曰: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膈消则渴也,皆相火伤肺之所致,此可知其要在救肺也。石膏虽能除三焦火热。然仲景名白虎者,为石膏功独多于清肺,退肺中之火,是用力君;知母亦就肺中泻心火,滋水之源,人参生津,益所伤之气而为臣;粳米、甘草补土,以资金为佐也。
2.《伤寒贯珠集》:阳明者,两阳之交,而津液之府也。邪气入之,足以增热气而耗津液,是以大烦渴不解。方用不膏辛甘大寒,一直清胃热为君;而以知母之咸寒佐之;人参、甘草、粳米之甘,则以之救津液之虚,抑以制石膏之悍也。曰白虎者,盖取金气澈热之义云耳。
3.《古方选注》:阳明热病化燥,用白虎加人参者,何也?石膏辛寒,仅能散表热;知母甘苦仅能降里热;甘草、粳米仅能载药留于中焦。若胃经热久伤气,气虚不能生津者,必须人参养正回津,而后白虎汤乃能清化除燥。
4.《衷中参西》:白虎汤中加人参、不但能生津液,且能补助气分以助津液上潮,是以能立见其功也。白虎加人参汤所主之证,或渴,或烦,或舌干,固由内陷之热邪所伤,实亦由其人真阴亏损也。人参补气之药非滋阴之药,而加于白虎汤中,实能干邪火炽盛之时立复其阴,此中盖有化合之妙也。凡遇其人脉数或弦硬,或年过五旬,或在劳心劳力之余,或其人身形素羸弱,即非在汗吐下后,渴而心烦者,当用白虎汤时,皆宜加人参、此立脚于不败之地,战则必胜之师也。
附注:白虎人参汤(《金匮》卷上)、人参石膏汤(《袖珍》卷三引《圣惠》)、人参白虎汤(《玉机微义》卷九引《局方》)、白虎化斑汤(《卫生总微》卷八)、化斑汤(《丹溪心法》卷二)、人参化斑汤(《回春》卷三)。

 

2 名称: 人参石膏汤
组成: 人参半两,石膏1两2钱,知母7钱,甘草4钱。
出处: 《洁古家珍》。
主治: 膈消,上焦燥渴,不欲多食。
用法用量: 水煎,食后服。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3 名称: 人参石膏汤
组成: 人参(去芦)3钱,石膏4钱,知母2钱,甘草1钱,黄芩1钱,杏仁1钱。
出处: 《济生拔粹》卷八引东垣方。
主治: 膈消,上焦燥渴,不欲多食。
用法用量: 上作1服。水2钟,加粳米1撮,煎至1钟,不拘时候。

4 名称: 地黄煎
组成: 生地黄汁2升半,生栝楼汁2升半,牛脂3升,蜜半升,黄连(去须)1斤(为细末)。
出处: 《圣济总录》卷四十九。
功效: 除热。
主治: 膈消。
用法用量: 每服1大匙,热汤化,通口服,日3次。
制备方法: 上合煎,取5升,不津器收贮。
 
5 名称: 竹叶汤
组成:竹叶1握,麦门冬2两(去心,焙),白茯苓2两(去黑皮),栝楼实2两(炒),地骨皮2两,生姜2两,甘草(炙)3两,大枣5两,小麦(淘)6合。
出处: 《圣济总录》卷四十九。
主治: 膈消烦渴,津液燥少。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2盏。煎至1盏,去滓,食后温服。
制备方法: 如麻豆大。
 
6 名称: 鸡内金丸
别名: 鸡膍胵丸
组成: 鸡内金(洗,晒干)5两,栝楼根(炒)5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四十九。
主治: 膈消;膀胱有热,消渴饮水,下咽即利。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稍加至30丸,食后温水送下,日3次。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附注: 鸡膍胵丸(原书卷五十九)。
 
7 名称: 麦门冬饮
别名: 麦门冬饮子、门冬饮子、生津麦冬汤、麦冬饮子
组成:麦门冬(去心)2两,栝楼根1两,知母(焙)1两,甘草(炙)1两,五味子1两,生干地黄(焙)1两,人参1两,葛根1两,茯神(去木)1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四十九。
主治: 膈消。胸中烦满,津液燥少,短气多消。上消属虚热,脉虚浮数者。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每服5钱匕,水2盏,加竹叶数片,煎至1盏,去滓温服,日2夜1。
各家论述:《医略六书》:虚阳内郁,灼烁肺金,不能生肾水以上朝,故消渴不止矣。人参扶元补脑虚,生地壮水滋真阴,花粉清热润燥,知母滋肾退热,五味收肺气之虚耗,茯神安心神之虚烦,干葛升清阳以解郁,竹叶疗膈热以凉心,炙草缓中和胃也。水煎温服,使金水相生,则津液上奉,而肺气自雄,水精四布,何患上消之不瘳哉。此保肺生津之剂,为虚阳内郁上消之专方。
附注:麦门冬饮子(《宣明论》卷一)、门冬饮子(《医学纲目》卷二十一)、生津麦冬汤(《杏苑》卷五)、麦冬饮子(《医略六书》卷二十二)。
 
8 名称: 参膏汤
组成: 人参5钱,石膏1两,知母6钱,甘草3钱5分(一方加寒水石妙)。
出处: 《脉因证治》卷下。
主治: 膈消。上焦渴,不欲多饮。
用法用量: 水煎服。

9 名称: 知母汤
组成:知母(焙)2两,泽泻2两,白茯苓(去黑皮)2两,黄芩(去黑心)2两,生姜(切)2两,小麦8合(洗净),大枣15枚(去核),淡竹叶(切)1升半,甘草(炙)2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四十九。
主治: 膈消,胸中烦渴。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2盏,煎1盏,去滓,食后温服。
制备方法: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10 名称: 栝楼汤
组成: 栝楼根5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半,茅根1两半,芦根1两半,小麦半升,石膏(研)9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四十九。
主治: 膈消多渴。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2盏,煎至1盏,去滓,食后温服。
制备方法: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11 名称: 栝楼散
别名: 香墨散
组成: 栝楼根3两,墨1两,铅丹半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四十九。
主治: 膈消。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新汲水调下,日3次,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和匀。
附注: 香墨散(原书卷五十八)。
 
12 名称: 桑白皮散
组成:桑根白皮(锉)半两,防风(去叉)半两,麦门冬(去心,焙)半两,防己1分,紫苏叶1分,槟榔(面裹炮)1分,甘草(炙,锉)半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四十九。
主治: 肺热膈消。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食后沸汤调下。
制备方法: 上为散。
 
13 名称: 黄耆饮
组成: 黄耆3两,茯神3两(去水),栝楼根3两,麦门冬3两(去心,焙),甘草(炙)3两,生干地黄(切,焙)4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四十九。
主治: 膈消,胸中烦渴。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2盏,煎至1盏,去滓,食后温服。
制备方法: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肺脏壅热论曰:肺居膈上,为四脏之盖,若将养过温,或多嗜五辛,热气内搏,肺经壅热,则令人咽干舌燥,胸膈烦热,咳嗽壅闷,鼻内生疮,是为肺壅热之候。

1 名称: 天门冬丸
组成:天门冬(去心,焙)3分,防风(去叉)半两,赤茯苓(去黑皮)半两,麦门冬(去心,焙)半两,知母(焙)半两,桑根白皮(锉,炒)半两,黄耆(锉细)半两,黄连(去须)半两,栝楼根(别捣碎,炒)半两,升麻半两,生干地黄(焙)半两,甘草(炙,锉)1分。
出处: 《圣济总录》卷十二。
主治: 风热,心肺气壅,多渴。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生姜汤送下,日午、临卧各1服。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2 名称: 木香槟榔丸
组成:木香1两,槟榔1两,青皮1两,陈皮1两,广术(烧)1两,黄连1两,商枳壳(麸炒,去瓤)1两,黄柏3两,大黄3两,香附子(炒)4两,牵牛4两。
出处: 《儒门事亲》卷十二。
功效: 流湿润燥,推陈致新,滋阴抑阳,散郁破结,活血通经。
主治:湿热积滞内蕴,心胸满闷,胁肋膨胀,或泄泻痢疾,里急后重。一切冷食不消,宿食不散,亦类伤寒,身热恶寒,战慄头痛,腰背强;一切沉积,或有水,不能食,使头目昏眩,不能清利;一切虫兽所伤,及背疮肿毒,杖伤焮发,或透入里者;痔漏肿痛。男子妇人呕吐酸水,痰涎不利,头目昏眩,并一切酒毒食积,及米谷不化,或下利脓血,大便秘塞,风壅积热,口苦烦渴,涕唾粘稠,膨胀气满。一切气滞,心腹满闷,胁肋膨胀,大小便结滞不快利者。肺痰喘嗽,胸膈不利,脾湿黄疸,宿食不消,一切杂症。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后生姜汤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水为丸,如小豆大。
各家论述:木香、香附行气之药,能通三焦,解六郁;陈皮理上焦肺气;青皮平下焦肝气;枳壳宽肠而利气;而黑丑、槟榔又下气之最速者也;黄柏黄连燥湿清热;三棱能破血中气滞;莪术能破气中血滞;大黄芒消血分之药,能除血中伏热,通行积滞,并为摧坚化痞之峻品。湿热积滞去,则二便调而三焦通泰矣。
附注: 《医学正传》引本方有当归;《医方集解》引本方有三棱、芒消。

3 名称: 木香槟榔丸
组成:木香1两,沉香(沉水者佳)1两,槟榔(鸡心者佳)1两,广荗(炮)1两,黄连(去须)1两,青皮(去瓤)1两,陈皮(汤浸,去白)1两,巴戟1两,当归(去芦)1两,枳壳(去瓤,麦麸炒)1两,大黄(锦纹者佳)3两,拣香附子(炒)3两,黄柏皮(去粗皮)3两,黑牵牛(头末)4两。
出处: 《医方类聚》卷一五三引《经验秘方》。
功效: 流湿润燥,推陈致新,滋阴代阳,散瘀破结,活血通经,解一切酒毒。
主治:男子妇人呕吐酸水,痰涎不利,头目不清,转筋,小便浑浊,米谷不化,下痢脓血,大便闭涩,风壅积热,口舌生疮,涕唾稠粘,咳嗽咯血,尿血,膨胀满闷,手足瘦弱,四肢无力,面色姜黄;酒疸食黄,宿食不消,口舌烦渴,骨蒸肺痿,寒热往来,中暑疟疾,肠风痔瘘,发痛消渴,消风癥瘕,血块积恶,疮肿炊毒,背疽疔疮;四方人不服水土,伤寒热证;妇人赤白带下,崩漏下血。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温水送下,1日2次,渐加至100丸无妨。病上,食前勿服,食后服;病下,食后勿服,食前服。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

4 名称: 加味白薇汤
组成: 白薇2钱,蒌仁3钱,橘红1钱,杏仁2钱,象贝2钱,丹皮5钱,桑白皮2钱,青蒿1钱,竹茹1钱,浮石3钱,雪梨3片。
出处: 《马培之医案》。
主治: 肺胃痰热,壅于膈上,身热咳嗽,气粗痰鸣,口干作渴。

5 名称: 人参散
组成: 干葛2两,人参1两,白茯苓(去皮)1两,木香1分,甘草(炙)1分,藿香叶1分。
出处: 《局方》卷十。
功效: 调中和气,止呕逆,除烦渴。
主治: 小儿昏困多睡,乳食减少,及伤寒时气,胃气不顺,吐利止后,燥渴不解。小儿宿有疳气,心肺壅热,内亡津液,烦渴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1钱,水1中盏,煎7分,去滓,放温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末。
附注: 《奇效良方》有生姜五片、红枣一枚。

6 名称: 导赤丸
组成:赤芍药4两,茯苓(去皮)4两,滑石4两,生干地黄(焙)半斤,木通(去节)半斤,大黄(炒)15两,山栀子仁(炒)12两。
出处: 《局方》卷六(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功效: 排脓,内消肿毒,疏导心经邪热。
主治:心肾凝滞,膀胱有热,小便不通,风热相搏,淋沥不宣;或服补药过多,水道蹇涩,出少起数,脐腹急痛,攻注阴间;或心肺壅热,面赤心忪,口干烦渴;及痈肿发背,血脉瘀闭;内蕴风热,五般淋疾。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食后用温热水吞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7 名称: 百合汤
组成:百合1两,人参1两,紫苏茎叶(锉)1两,猪苓(去黑皮)1两,桑根白皮(锉)1两,大腹皮(锉)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甘草(炙,锉)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马兜铃7枚(和皮),麦门冬(去心,焙)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六十六。
主治: 肺气壅滞,咳嗽喘闷,膈脘不利,气痞多渴,腰膝浮肿,小便淋涩。
用法用量: 每服4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1枣大,同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8 名称: 麦门冬汤
别名: 麦冬汤
组成: 麦门冬7升,半夏1升,人参2两,甘草2两,粳米3合,大枣12枚。
出处: 《金匮》卷上。
功效: 滋养肺胃,降逆和中。止逆下气。降火利咽。生津救燥。养胃除烦,平逆气。
主治:肺阴不足,咳逆上气,咯痰不爽,或咳吐涎沫,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虚数;胃阴不足、气逆呕吐,口渴咽干。火逆上气,咽喉不利。呕逆,喘急。肺胃气壅,风热客搏,咽喉烦闷。胃中津液干枯,虚火上炎之证。燥痰咳嗽。膈食。及冲气上逆,夹痰血而干肺者。霍乱后,余热未清,神倦不饥,无苔而渴,或火升气逆,干咳无痰。肺虚而有热之痿。
用法用量: 以水1斗2升,煮取6升,温服1升,日3夜1服。
用药禁忌: 肺痿属于虚寒者不能用本方。
临床应用:1.咳嗽:右脉虚大,色夺形瘦,肌燥疮痍,咳嗽经年,曾经失血,是津亏气馁,由精劳内损,但理胃阴,不必治咳。《金匮》麦门冬汤去半夏。
2.咳血:咳甚血来,是属动象,阴阳失司,阳乃腾越,阳明络空,随阳气自为升降,拟以柔剂填养胃阴,师《金匮》法,用麦门冬汤加减治之:麦门冬四钱,黄耆二钱(酒炒),人参一钱,生甘草八分,粳米半盏,大枣三枚,水同煎服。
3.脑膜炎后遗症:某女,十四岁。患脑膜炎,经西医治愈后,经常口吐涎沫不止,吃东西时尤著,且伴有性情烦躁,易怒,舌淡红,苔薄白,脉平不数。给理中丸、苓桂术甘汤治之,效果不显,故用麦门冬汤治之。方药:麦冬12g,党参9g,半夏9g,炙甘草6g,大枣4枚,粳米9g,水煎,分二次服。服三剂后,初见疗效,口吐涎沫有所减少,在上方逐渐加重半夏、麦门冬之药量,半夏加至24g,麦门冬加至60g,每日一剂,连服20余剂,病愈涎止。
各家论述:1.《法律》:此胃中津液干枯,虚火上炎之证,治本之良法也。夫用降火之药,而火反升;用寒凉之药,而热转炽者,徒知与火热相争,未思及必不可得之数,不惟无益,而反害之。凡肺病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者,肺之母气也。孰知仲景有此妙法,于麦冬、人参、甘草、粳米、大枣大补中气,大生津液,此中增入半夏之辛温一味,其利咽下气,非半夏之功,实善用半夏之功,擅古今未有之奇矣。
2.《千金方衍义》:于竹叶石膏汤中偏除方名二味,而加麦门冬数倍为君,人参、甘草、粳米以滋肺母,使水谷之精皆得以上注于肺,自然沃泽无虞。当知火逆上气,皆是胃中痰气不清,上溢肺隧,占据津液流行之道而然,是以倍用半夏,更用大枣通津涤饮为先,奥义全在乎此。若浊饮不除,津液不致,虽日用润肺生津之剂,乌能建止逆下气之绩哉?俗以半夏性燥不用,殊失立方之旨。
3.《金匮要略心典》:火热挟饮致逆,为上气,为咽喉不利,与表寒挟饮上逆者悬殊矣。故以麦冬之寒治火逆,半夏之辛治饮气,人参、甘草之甘以补益中气。盖从外来者,其气多实,故以攻发为急;从内生者,其气多虚,则以补养为主也。
4.《古方选注》:麦门冬汤,从胃生津救燥,治虚火上气之方。用人参、麦门冬、甘草、粳米、大枣大生胃津,救金之母气,以化两经之燥,独复一味半夏之辛温,利咽止逆,通达三焦,则上气下气皆得宁谧,彻土绸缪,诚为扼要之法。
5.《血证论》:参、米、甘、枣四味,大建中气,大生津液,胃津上输于肺,肺清而火自平,肺调而气自顺,然未逆未上之火气,此固足以安之,而已逆已上之火气,又不可任其迟留也,故君麦冬以清火,佐半夏以利气,火气降则津液生,津液生而火气自降,又并行而不悖也。用治燥痰咳嗽,最为对症,以其润利肺胃,故亦治膈食。又有冲气上逆,挟痰血而干肺者,皆能治之。
附注: 麦冬汤(《兰台轨范》卷五)。
 
9 名称: 河车地黄丸
别名: 河车六味丸
组成:怀生地(先将酒洗令净,再入酒拌匀,粗碗盛,坐放砂锅内,重汤蒸半日,取出加酒,再蒸至极黑为度,再入生姜汁拌匀,慢火焙干)8两,山茱萸(酒蒸,去核取肉)4两,怀山药4两,白茯苓(去皮筋膜,乳汁浸晒3次)3两,牡丹皮(去骨)3两,泽泻3两。
出处: 《寿世保元》卷四。
主治:中少之人,禀赋薄弱,不能谨慎,斫丧太过,以致肾水枯竭,相火妄动,而成阴虚火动之症。浑身发热,咳嗽吐痰,喘急上壅,夜多盗汗,五心烦热,日轻夜重,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咯血唾血,肺痈肺痿,咽疮声哑,口干发渴,耳鸣眼黑,头眩昏沉,蛊胀肿满,小便淋沥,夜梦遗精,足膝酸软,肌肉消瘦,四肢困倦,饮食少思,血虚发热。
用法用量: 每服100丸,空心白汤送下;肾水不能摄养脾土,多吐痰唾,姜汤送下。或用斑龙胶酒化开为丸尤妙。
加减: 如病人大便干燥,口干作渴,此相火太旺,加黄柏(酒炒)、知母(酒炒)、麦门冬(去心)、五味子各1两,同丸服。
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用头生胞衣1具,男用男胎,女用女胎,长流水洗净,瓷碗盛放砂锅内,用文武火蒸1日,极烂,入臼内杵如泥,入药,再杵千余下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药禁忌: 忌铁器。

10 名称: 法制杏仁
组成: 杏仁(去皮)384两,百药煎32两,甘草256两,乌梅64两,黑矾3两。
出处: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功效: 清肺化痰,止嗽生津。
主治: 肺火咳嗽,痰涎壅盛,咽干口渴。
用法用量: 每次服1钱,煎汤服用或噙化亦可。
制备方法: 上药除杏仁外,煎熬,澄清,去滓成汁,将杏仁晾干,加入药汁搅匀,晒干即成。

11 名称: 一捻金
组成: 白丑5钱,黑丑(各半生半炒,取头未)5钱,大黄1两,槟榔2钱半,木香1钱半。
出处: 《理瀹》。
主治: 小儿肺胀,胸满,喘粗,气急,两胁扇动,两鼻窍张,痰涎壅塞,闷乱喘渴,死在朝夕。
用法用量: 蜜水调饼,贴脐内,微利为度。
制备方法: 上为末,入轻粉1字,和匀。

12 名称: 柴胡汤
组成:柴胡(去苗)2两,射干2两,防葵(去芦)2两,牡丹皮2两,大黄(皂荚水2钟煮干)2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2两,紫菀(去土)2两,葶苈子(隔纸炒)2两,紫苏子2两。
出处: 《普济方》卷二十七引《护命》。
主治: 肺壅热,上膈昏滞,头面及鼻内生疮,精神不爽,胸中烦渴。
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盏,加生姜2片,同煎至8分,去滓,食后、临卧温服。
加减: 小便多,减射干。
制备方法: 上药治下筛。
附注: 方中防葵,《圣济总录》作“防风”。

13 名称: 桃花散
组成: 石膏5钱,川贝母5钱,朱砂1钱。
出处: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
功效: 清肺镇惊,化痰止咳。
主治: 气喘痰呜,烦渴喜饮,惊恐不宁,肺热咳嗽,痰壅气促,内热喘息。
用法用量: 周岁小儿每服1分,2-3岁儿每服2-3分,与牛黄千金散合服尤妙,开水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用药禁忌: 忌辛辣,大便溏泻者忌服;忌腥腻食物。

14 名称: 桔梗汤
组成:桔梗1钱,贝母1钱,当归8分,瓜蒌子8分,枳壳(炒)5分,薏苡仁8分,桑白皮5分,防己5分,甘草节3分,黄耆5分,杏仁(去皮,炒,另研)3分,百合3分。
出处: 《医学正传》卷六引《录验》。
功效: 清热散肿。
主治: 肺痈。心胸气壅,咳嗽脓血,神烦闷,咽干多渴,两脚肿满,小便赤黄,大便多涩。
用法用量: 上细切,作1服。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加减: 若大便秘者,加大黄;小便涩者,加木通。
附注: 《增订治疔汇要》有玄参、防风。

15 名称: 清肺饮
组成:人参(去芦)半两,柴胡(净洗)2两,杏仁1两(汤泡,去皮尖),桔梗1两(锉,炒),赤芍药1两,荆芥1两,枳壳1两(去瓤,锉片,麦麸炒微黄),桑白皮1两(锉,炒),北五味子1两,麻黄1两(去节存根,锉碎,汤泡滤过,焙干),半夏(汤煮透,滤,仍锉,焙干)1两,旋覆花5钱,甘草1两半。
出处: 《活幼心书》卷下。
主治: 肺受风邪客热,嗽声不断,气促喘闷,痰壅鼻塞,流涕失音;及时行疹毒痘疮,涎多咳嗽,咽痛烦渴。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2钱,以水1盏,加生姜2片,葱1根,煎至7分,温服,不拘时候。或入薄荷同煎。

16 名称: 清金攻毒饮
组成: 桔梗、甘草、牛蒡、大黄、元参、前胡、山楂、山豆根、枳壳、荆芥穗、蝉蜕、僵蚕、灯心各等分。
出处: 《痘疹金镜录》卷下。
主治: 痘毒壅于肺,声音不清,喉间痛楚,烦渴壮热,痘不起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17 名称: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别名: 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麻黄杏仁汤、麻黄杏子草膏汤、麻杏甘石汤、四物甘草汤、麻杏石甘汤
组成: 麻黄4两(去节),杏仁50个(去皮尖),甘草2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
出处: 《伤寒论》。
功效: 清宣肺热平喘。
主治: 邪热壅肺,发热喘急,烦渴,汗出,苔黄,脉数。现用于肺炎、猩红热(烂喉痧)、过敏性哮喘等。
用法用量: 上以水7升煮麻黄,减2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2升,去滓,温服1升。
用药禁忌: 脉浮弱、沉紧、沉细,恶寒恶风,汗出而不渴者,禁用。
药理作用:抗病毒、解热、镇静、平喘、镇咳、利尿作用《新医学》(1977;9:452):根据现代药理实验,本方可有如下作用。第一:抗病毒。麻黄的挥发油对病毒有抑制作用,石膏亦有一定的效果。第二,解热。动物实验发现石膏、麻黄有解热作用。第三:平喘。麻黄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第四:镇咳祛痰。杏仁主要通过氢氰酸的作用而镇咳祛痰。第五:利尿。麻黄的伪麻黄碱有利尿作用。第六:镇静。石膏有抑制神经肌肉兴奋性的作用。
临床应用:1.烂喉痧:前年三月间,朱锡基家一女婢病发热,请诊治。予轻剂诱发,次日热更甚,未见疹点。续与透发,三日病加剧,群指谓猩红热,当急送传染病医院受治。锡基之房东尤恐惧,怂恿最力。锡基不能决,请予毅然用方。予允之。细察病者痧已发而不畅,咽喉肿瘤,有白腐意,喘声大作,呼吸困难不堪,咯瘀不出,身热胸闷,目不能张视,烦躁不得眠,此实烂喉痧之危候。当与:净麻黄一钱半,生石膏五钱,光杏仁四钱,生草一钱,略加芦根、竹茹、蝉衣、蚤休等透发清热化痰之品。服后即得安睡,痧齐发而明,喉痛渐除。续与调理,三日全愈。事后婢女叩谢曰:前我病剧之时,服药(指本方)之后,凉爽万分,不知如何快适云。
2.小儿肺炎:用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肺炎30例,患者表现为发热、气喘咳嗽、咽痛、咽部充血、肺部可闻干性啰音等症状,用本方治疗,痊愈26例,显效1例,好转3例,有效率100%,笔者认为本方具有降温、消炎、化痰、扩张支气管、缓解痉挛等作用。
3.过敏性哮喘:叶某某,女,28岁。1977年10月11日诊。患者因鼻炎引起过敏性哮喘已8年,秋冬季节发作频繁。近感风寒,身热,有汗,鼻塞多涕,咳嗽气喘,胸膈烦闷,口唇发绀,便秘,口苦而渴,舌苔薄黄,脉浮数。症属风寒在表,肺有郁热,失其宣降。法当宣肺泄热,降气平喘。麻黄3g,生甘草3g,生石膏15g,苦杏仁、桑白皮、瓜蒌皮、苏子各9g,生代赭石30g。服药三剂,气喘平,循法继续治疗,诸证皆得改善,以后复发,均用该方获效。
4.鼻渊:柳××,男,36岁,干部,1963年2月14日诊。患者鼻塞不通已三年,浊涕由喉呛出,而气窒仍然。检查鼻孔有黄色脓样分泌物阻塞,经冲洗后发现粘膜充血,鼻周围、额窦、筛窦均有压痛。西医诊断为慢性副鼻窦炎。服磺胺噻唑片及点青霉素溶液无效。就诊时诉:鼻塞头痛,头昏脑胀,鼻塞不通,当有黄脓样鼻涕流出,嗅觉减退,饮食无味,肢疲乏力,脉右寸浮数,断是肺移热于脑,成为脑漏。处方:麻黄二钱,杏仁三钱,生石膏六钱,甘草二钱,地龙干三钱。连服七剂,头昏脑胀消失,鼻孔通畅,嗅觉恢复,病告痊愈。
各家论述:1.《金鉴》喘不在胃而在肺,故不须粳米。其意重在存阴,不必虑其亡阳也,故于麻黄汤去桂枝之监制,取麻黄之专开,杏仁之降,甘草之和,倍石膏之大寒,除内外之实热,斯溱溱汗出而内外之烦热与喘悉除矣。
2.《衷中参西》:用麻黄协杏仁以定喘,伍以石膏以退热,热退其汗自止也。复加甘草者,取其甘缓之性,能调和麻黄、石膏,使其凉热之方溶和无间,以相助成功,是以奏效甚捷也。
3.《中国医药汇海·方剂部》:盖以石膏清其里热;有汗者,得麻黄疏泄,而空者亦宣;无汗者,得麻黄疏散,而闭者亦开;有杏仁以定喘,甘草以泻火,烦热乌有不解者乎?
4.《方剂学》:方中石膏辛甘寒,清泄肺胃之热以生津,麻黄辛苦温,宣肺解表而平喘。二药相制为用,既能宣肺,又能泄热,虽一辛温,一辛寒,但辛寒大于辛温,使本方仍不失为辛凉之剂,共为主药;杏仁苦降,协助麻黄以止咳平喘,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以为使。药仅四味,但配伍严谨,共成辛凉宣肺、清泄肺热、止咳平喘之功。
5.《伤寒论讲义》:麻黄配石膏,清宣肺中郁热而定喘。石膏用量多于麻黄一倍,借以鉴制麻黄辛温之性而转为辛凉清热之用;杏仁宣降肺气,协同麻黄以治喘;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
附注: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原书)、麻黄杏仁汤(《普济方》卷三六九)、麻黄杏子草膏汤(《赤水玄珠》卷二十九)、麻杏甘石汤(《张氏医通》卷十六)、四物甘草汤(《千金方衍义》卷九)、麻杏石甘汤(《金鉴》卷五十九)。
 
18 名称: 黄连丸
组成:黄连5钱(猪胆汁浸1宿,晒干),天花粉3分,乌梅肉(焙)3分,杏仁5钱(去皮),石莲肉3分,白茯苓3分(一方无茯苓)。
出处: 《普济方》卷三八三。
主治: 脏腑风有疳气,加之乳母恣食甘肥、酒面、炙煿,使邪入心肺,壅热而致疳渴,日则烦渴饮水,乳食不进,夜则渴止。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煎乌梅蜜汤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牛胆汁浸糕为丸,如麻子大。

19 名称: 葶苈散
组成: 甜葶苈(炒)1两,桔梗(去芦)1两,瓜蒌子1两,川升麻1两,薏苡仁1两,桑白皮1两,葛根1两,甘草(炙)半两。
出处: 《济生》卷二。
主治: 过食煎煿,或饮酒过度,致肺壅喘不得卧;及肺痈,咽燥不渴,浊唾腥臭。
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8分,去滓,食后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散。

肺痈论曰:肺痈之病,脉数而实,盖以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吸而不出,风热凝滞,蓄结为痈。其证恶寒口干,胸中隐隐痛,咳而胸满,时出腥唾者是也。宜速治之,久则吐脓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难治。肺痈喘急满论曰:内经谓肺之痈,喘而两满,盖肺主气而合于息,其脉支别者,从肺经横出腋下,故邪气蕴积于肺,则上为喘急,下连两满,治宜泻其肺脏之邪毒也。

1 名称: 天冬膏
组成: 天冬不拘多少。
出处: 《惠直堂方》卷一。
功效: 润肺补肺,止咳定喘,消痰退热,久服补五脏,养肌肤。
主治: 咳喘;兼治肺痈,吐脓血。
用法用量:上药滚汤泡去皮,取起晒干,半捶去心,捣如泥,入砂锅内,水煮成稀糊,布滤过,再入蜜糖,和匀煮稠,瓷罐收贮。每服3、5钱,早、晚、日中随意滚水或酒送下。
加减: 或加松香,炼过为丸,可以健脾胃,止梦遗精滑,大壮筋骨。
 
2 名称: 止嗽金丹
组成: 贝母3钱,知母3钱,桔梗3钱,杏仁4钱,乌梅3钱,五味3钱,花粉3钱,清夏3钱,冬花3钱,白果仁3钱。
出处: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
功效: 清肺化痰。
主治: 肺热咳嗽,喘息多痰,五心烦热,肺痿肺痈。
用法用量: 每丸2钱重。每服1丸,开水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极细末,炼蜜为丸,
用药禁忌: 忌辣物。

3 名称: 白散
别名: 三物小白散、三物白散
组成: 桔梗3分,巴豆1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贝母3分。
出处: 《伤寒论》。
功效: 除痰开结,攻寒逐水,涌吐实痰,泻下寒积。
主治:寒实结胸,无热证者肺痈,咳,胸中满而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粳米粥者;喉痹,白喉,喉头白腐,呼吸困难;冷痰肺喘;或痫证。
用法用量: 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1杯;利过不止,进冷粥1杯。
加减: 假令汗出己,腹中痛,与白芍3两如上法。
制备方法: 上为散,纳巴豆,更于臼中杵之。
用药禁忌: 忌猪肉、芦笋等。
临床应用:1.咽痛:巽屋之家人,卒然咽痛,自申及西,四肢厥冷,口不能言,如存如亡(按:犹言气息仅属耳),众医以为必死,举家颇骚扰。及戍时,迎先生请治,脉微欲绝,一身尽冷,呼吸不绝如缕,急取桔梗白散2钱,调白汤灌之,下利5-6行,咽痛始减,厥复气爽。乃与五物桂枝桔梗加大黄汤(桂枝、地黄、黄芩、桔梗、石膏、大黄),须臾大下黑血,咽痛尽除,数日而平复。
2.寒实结胸:郑某某素嗜酒,并有慢性气管炎,咳嗽痰多,其人痰湿恒盛。时在初春某日,大吃酒肉饭后,即入床眠睡。翌日不起,至晚出现迷糊,询之膛目不知答。因其不发热、不气急,第3天始邀余诊,两手脉滑大有力,满口痰涎粘连,舌苔厚腻垢浊,呼之不应,问之不答,两目呆瞪直视,瞳孔反应正常,按压其胸腹部则患者皱眉,大便不行,小便自遗。因作寒实结胸论治,用桔梗白散1.5g,嘱服三回,以温开水调和,缓缓灌服。2次灌药后,呕吐粘腻胶痰样物甚多,旋即发出叹息呻吟声。3次灌药后,腹中鸣响,得泻下2次,患者始觉胸痛、发热、口渴欲索饮。继以小陷胸汤,2剂而愈。
3.肺脓肿:刘某,男,18岁,学生。1975年10月30日来诊:20天前发冷发热,3天后右胸痛,咳嗽,咯黄色脓痰,无血丝。右肺中下野叩之音浊,听诊可闻密集水泡音;胸透:肺右下角有大片状阴影,其中有1圆形影,内有液平面。上午9时半,服三物白散1剂,10分钟后,患者自觉从喉至胸骨后、胃部有麻辣灼热感;2小时后,首次排出黄色稀便,以后每10分钟1次,共5次,量多,有泡沫,至15时半,共排10余次。翌晨起,咯黄色脓痰,痰中带血,患者精神转佳,听诊右胸水泡音明显减少,胸透右下呈点片状影,未见空洞。第3天痰中带血较多,水泡音几乎听不到。后拟服中药桔梗、冬瓜仁、银花、蒲公英、败酱草、鱼腥草,经1月治疗痊愈。
4.癃闭危候(急性肾功能衰竭):谢某某,男,17岁,农民。5天前,食野蘑菇后,头痛,腰痛,尿少,嗜睡,腹胀,肾区叩击痛,膀胱无充盈,体温35.8℃,血压110/60mmHg。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9600mm3,中性89%,非蛋白氮160毫g,肌酐5.1毫g,二氧化碳结合力24.4Ea/L血钾6.8mEq/L。入院后诊断为急性肾功能衰竭,经抗生素、激素、速尿,胰岛素等治疗,6小时仍无尿,并出现神志不清,呼吸急促,呕恶,腹膨大,而膀胱充盈,大便1周未行,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症属癃闭危候,治拟开通三焦,急投三物白散:巴豆(去油)、桔梗、象贝各0.5g,共研细末。冲服一半后,2小时内解干便1次,量少,呕出咖啡样物100毫升,但无尿;再冲服一半,开始滴尿(导尿管),3小时内滴出550毫升,过5小时又滴出550毫升,解干便1次,神志转清,知饥,呼吸平稳。14小时内共排尿3150毫升,解大便5次,约500g。第2-3天平均尿量4000毫升,已进入多尿期。13天后复查,血液正常;20天后,症状消失出院。
各家论述:1.《医方考》:此证或由表解里热之时,过食冷物,故令寒实结胸,然必无热证者为是。桔梗、贝母之苦,用之以下气;巴豆之辛,用之以去实。又曰:病在膈上则吐,病在隔下则利,此桔、贝主上,巴豆主下之意。服后不行者,益以温汤;行之过多者,止以凉粥。
2.《伤寒来苏集》:三物白散,贝母主疗心胸郁结,桔梗能开提血气,利膈宽胸,然非巴豆之辛热斩关而入,何以胜消、黄之苦寒,使阴气流行而成阳也?白饮和服者,甘以缓之,取其留恋于胸,不使速下耳。散者,散其结塞,比汤以荡之更精。
3.《古方选注》:巴豆散水寒,开胸结,法用熬黑者,熟则性缓,欲其入胃,缓缓劫寒破结。
4.《金鉴》:是方也,治寒实水结胸证,极峻之药也。君以巴豆,极辛极烈,攻寒逐水,斩关夺门,所到之处,无不破也;佐以贝母,开胸之结;使以桔梗,为之舟楫,载巴豆搜逐胸邪,悉尽无余。然唯知任毒以攻邪,不量强羸,鲜能善其后也,故羸者减之。
5.《伤寒论今释》:桔梗排脓,贝母除痰解结,二者皆治胸咽上焦之药,巴豆吐下最迅烈,合三味以治胸咽闭塞之实证也。
附注: 三物小白散(《金匮玉函经》卷三)、三物白散(《活人书》卷十五)。本方方名,《外台》引作“桔梗白散”。
 
4 名称: 人参五味子散
别名: 人参五味子汤、人参五味散、人参五味汤
组成:人参、五味子、桔梗、白术、白茯苓、甘草(炙)、熟地黄、当归(焙)半两,地骨皮3钱,前胡(去苗)3钱,桑白皮(炒)3钱,枳壳(去瓤,炒)3钱,黄耆(炙)3钱,陈皮(去白)3钱,柴胡3钱。
出处: 《直指》卷八引《圣惠》。
主治:虚劳,气血两虚,热邪内伏,咳唾脓血,寒热往来,夜卧盗汗,形体羸瘦。男女老幼,诸虚百损,气血劳伤,涎喘咳脓,或嗽咯血,寒热往来,夜有盗汗,羸瘦困乏,一切虚损。劳复,咳脓或咯血。肺痿。肺痈。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8钱,水1盏半,加生姜3片,煎至8分,去滓,食后温服,1日3次。
加减: 烦渴,加乌梅、青蒿;咳脓血,加知母、阿胶。
附注: 人参五味子汤(《普济方》卷一六○)、人参五味散(《寿世保元》卷四)、人参五味汤(《外科正宗》卷二)。
 
5 名称: 玄参清肺饮
组成:玄参8分,银柴胡1钱,陈皮1钱,桔梗1钱,茯苓1钱,地骨皮1钱,麦门冬1钱,薏苡仁2钱,人参1钱,甘草1钱,槟榔3分。
出处: 《外科正宗》卷二。
主治: 肺痈,咳吐脓痰,胸膈胀满,上气喘急,发热者。
用法用量: 水2钟,加生姜2片,煎8分,临入童便1杯,食后服。
 
6 名称: 汉防己散
组成:汉防己3分,麦门冬3分(去心皮),桑根白皮1两(锉),赤茯苓1两,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瓤),地骨皮3分,前胡1两(去芦头),黄耆1两(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出处: 《圣惠》卷六十一。
主治: 肺痈,喘急咳嗽脓血,心神烦闷,咽干多渴。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散。

7 名称: 平肺汤
组成:黄耆1两(锉),沉香半两,紫菀(去土)2两,人参2两,紫苏(去梗)2两,杏仁(去皮尖双仁,麸炒)1两,橘皮(汤去白,焙)1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五十。
主治: 肺痈,气逆喘咳。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日3次。
制备方法: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8 名称: 如圣丸
组成: 樟脑(另研)1钱,牛黄(另研)1钱,桔梗1钱,甘草(生用)1钱。
出处: 《准绳·疡医》卷二引《梅师方》。
主治: 风热毒气上攻咽喉,痛痹肿塞妨闷,及肺痈喘嗽唾脓血,胸满振寒,咽干不渴,时出浊沫,气臭腥秽,久久咯脓状如米粥。
用法用量: 每服1丸,噙化。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20丸。

9 名称: 苇叶汤
组成: 苇叶(细切)2升,桃仁50个(去皮尖双仁,炒,研),瓜子半升,薏苡仁半升。
出处: 方出《外台》卷十(注文)引《伤寒论》,名见《圣济总录》卷五十。
主治: 肺痈,恶寒,口干,胸中隐隐作痛,咳而胸满,时出腥唾,久则吐脓如米粥,脉数而实。肺痈,心胸甲错,咳喘,烦热。
用法用量: 以水1斗,先煮苇叶得5升,去滓,纳诸药,煮取2升,再去滓,分3次温服。

10 名称: 杏仁丸
组成: 杏仁(去皮尖双仁,麸炒,研入)1两,甜葶苈(隔纸炒)1两,皂荚(刮去黑皮,蜜炙)1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五十。
主治: 肺痈喘急。
用法用量: 每服10-20丸,食后、临卧生姜蜜汤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1 名称: 扶桑清肺丹
别名: 扶桑清肺散
组成:桑叶5钱,紫菀2钱,犀角屑5分,生甘草2钱,款冬花1钱,百合3钱,杏仁7粒,阿胶3钱,贝母3钱,金银花1两,熟地1两,人参3钱。
出处: 《辨证录》卷十三。
功效: 化毒之中益之养肺,降火之内济之补肾。
主治: 肺痈,咽干舌燥,吐痰唾血,喘急,膈痛不得安卧。
用法用量: 水煎,将犀角磨末冲服。数剂奏功。
各家论述:此方肺肾同治,全不降火,盖五脏之火,因饮食而旺,乃虚火而非实火也。故补其水而金气坚,补其水而虚火息。况补中带散,则补非呆补,而火毒又容易辞也。
附注: 扶桑清肺散(《青囊秘诀》卷上)。

12 名称: 麦冬平肺饮
别名: 麦冬清肺饮
组成: 人参1钱,麦门冬1钱,赤芍1钱,槟榔1钱,赤茯苓1钱,陈皮1钱,桔梗1钱,甘草5分。
出处: 《外科正宗》卷二。
主治:肺痈初起,咳嗽气急,胸中隐痛,呕吐脓痰者。麻疹后毒归于肺,肺焦叶举,咳嗽,气喘息高,连声不止,甚至咳血,或呛出饮食。
用法用量: 水2钟,煎8分,空腹服。

13 名称: 单方葶苈散
别名: 葶苈散
组成: 甜葶苈2两半(隔纸炒,令紫)。
出处: 方出《圣惠》卷六十一,名见《得效》卷五。
主治: 肺痈咳唾脓血,喘嗽不得睡卧。
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盏,煎至6分,不拘时候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末。
附注: 葶苈散(《普济方》卷一六二)。

14 名称: 河车地黄丸
别名: 河车六味丸
组成:怀生地(先将酒洗令净,再入酒拌匀,粗碗盛,坐放砂锅内,重汤蒸半日,取出加酒,再蒸至极黑为度,再入生姜汁拌匀,慢火焙干)8两,山茱萸(酒蒸,去核取肉)4两,怀山药4两,白茯苓(去皮筋膜,乳汁浸晒3次)3两,牡丹皮(去骨)3两,泽泻3两。
出处: 《寿世保元》卷四。
主治:中少之人,禀赋薄弱,不能谨慎,斫丧太过,以致肾水枯竭,相火妄动,而成阴虚火动之症。浑身发热,咳嗽吐痰,喘急上壅,夜多盗汗,五心烦热,日轻夜重,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咯血唾血,肺痈肺痿,咽疮声哑,口干发渴,耳鸣眼黑,头眩昏沉,蛊胀肿满,小便淋沥,夜梦遗精,足膝酸软,肌肉消瘦,四肢困倦,饮食少思,血虚发热。
用法用量: 每服100丸,空心白汤送下;肾水不能摄养脾土,多吐痰唾,姜汤送下。或用斑龙胶酒化开为丸尤妙。
加减: 如病人大便干燥,口干作渴,此相火太旺,加黄柏(酒炒)、知母(酒炒)、麦门冬(去心)、五味子各1两,同丸服。
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用头生胞衣1具,男用男胎,女用女胎,长流水洗净,瓷碗盛放砂锅内,用文武火蒸1日,极烂,入臼内杵如泥,入药,再杵千余下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药禁忌: 忌铁器。
附注: 河车六味丸(《张氏医通》卷十六)。

15 名称: 泻白散
别名: 泻甘汤
组成:桑白皮(炒)2钱,地骨皮1钱,甘草(炙)1钱,贝母(去心)1钱,紫菀1钱,桔梗(炒)1钱,当归(酒拌)1钱,瓜蒌仁1钱半。
出处: 《痈疽验方》
功效: 泻肺定喘。
主治: 肺痈,咳嗽喘急,胁肋疼痛,胸满气促;肺经蕴热,肺火咳嗽,久嗽喘息。
用法用量: 作1剂。水1钟,生姜3片,煎8分,食远服。
附注: 泻甘汤(《医钞类编》卷六)。《医钞类编》有粳米。
 
16 名称: 泻肺汤
组成: 桑根白皮(锉)1两,甜葶苈(隔纸炒)1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五十。
主治: 肺痈喘急,坐卧不得。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煎至6分,去滓,食后温服。微利为度。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7 名称: 肺痈再补散
组成:大连珠2粒,冰片2钱半,台麝香1分半,象皮3钱,朱砂3钱,生白芍3钱,川贝母3钱,清半夏3钱,白及3钱,乳香3钱,生耆2钱。
出处: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
功效: 清痰益肺,芳香化浊。
主治: 肺痈吐脓血,呼吸时有臭味,咳嗽喘促,胸胁隐痛。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开水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最后兑入台麝、冰片。

18 名称: 哮喘金丹
组成:松花粉5钱,川贝4钱,橘红5钱,瓜蒌8钱,炙麻黄3钱,京知母5钱,海石5钱,杏仁5钱,米壳5钱,寸冬8钱,白果仁1两,五味子3钱,生石膏5钱,槟榔4钱,乌梅肉4钱,枳壳8钱,竹茹5钱,苏叶3钱,诃子肉5钱,前胡4钱。
出处: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
主治: 各种哮喘,老人久嗽,喘卧不宁,痰中带血,肺痈肺痿。
用法用量: 每服1丸,开水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极细末,炼蜜为丸,2钱重。
用药禁忌: 禁辛辣之物。

19 名称: 息贲汤
组成:半夏(汤7次)2两半,吴茱萸(汤洗)2两半,桂心2两半,人参2两半,甘草(炙)2两半,桑白皮(炙)2两半,葶苈(炒)2两半。
出处: 《三因》卷八。
主治: 肺之积,在右胁下,大如覆杯,久久不愈,病洒洒寒热,气逆,喘咳,发为肺痈,其脉浮而毛。
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7片,大枣2枚,煎7分,去滓,食前服。
制备方法: 上锉散。
附注: 本方改为丸剂,名“息贲丸”(见《简明医彀》)。
 
20 名称: 大枣丸
组成: 葶苈1两,黄橘皮1两,桔梗1两。
出处: 《鸡峰》卷二十。
主治: 肺积息贲,胁下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嗽,发肺痈,其脉结涩者。
用法用量: 米饮送下5丸。以知为度。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21 名称: 消痈顺气散
组成: 乌药、当归、川芎、白术、黄芩、羌活、防风、陈皮、桔梗、甘草、独活、白芍、连翘、人参、香附、米仁、紫菀。
出处: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
主治:妊娠生痈,或暴怒伤肝,忧郁伤脾;或恣食膏梁炙煿伤胃;或形寒饮冷独伤肺,经久变为热,发为咳嗽,甚则肺叶焦萎,略吐臭痰,或红或黄,或脓或血,胸中疼痛,胀满喘息,不能安卧,名曰肺痈。更有举重伤筋,或闷挫伤腰,气血停滞日久,则成腰疽肾痈,胎气受损。又有贪淫之辈,服金石亢热之药,助行房事,积毒流注胎中,则成孕痈,腹皮甲错,腹上热如火灼,按之沉而痛,脉沉数而滑者。
各家论述:是方芎、归、芍以养血,参、术、草以补气,乌、陈、附、梗以利上、中、下三焦滞气、逆气,羌、防、独活以理周身百节之游风、伏风;芩、翘清热清火;米、菀止嗽排脓。气血足则胎自安,气不滞,血不瘀,则痈毒自散,且火泻热清毒势解而嗽止矣。

22 名称: 推气散
组成: 片姜黄5钱,枳壳5钱(麸炒),桂心5钱,甘草(炙)3钱。
出处: 《医学正传》卷四引《局方》。
主治: 右胁痛甚,胀满不食。右胁下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嗽、发肺痈。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姜汤调下,水煎亦可。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各家论述:《医方考》:用枳壳破其气,姜黄利其郁,桂心引二物至于痛处,又曰木得桂而柔,以故用之;甘草取其和缓之气,以调肝木之急。

23 名称: 清肺饮
组成:银柴胡1钱,玄参1钱,陈皮1钱,桔梗1钱,白茯苓8分,地骨皮8分,麦门冬8分,薏苡仁8分,人参8分,甘草8分,瓜蒌仁8分。
出处: 《玉案》卷六。
主治: 肺痈。咳吐脓痰,胸膈胀痛,上气喘急,发热。
用法用量: 上加灯心30茎,煎8分,食远服。
 
24 名称: 小青龙汤
组成: 麻黄8分(去节,5分),桂枝8分,白芍8分,甘草8分,干姜(炮,5分),半夏1钱,五味11粒。
出处: 《会约》卷十九。
主治: 肺经受寒,咳嗽喘急,将成肺痈。
用法用量: 水煎,热服。先服2剂。

25 名称: 小青龙汤
别名: 青龙汤
组成: 麻黄2钱,白芍2钱,干姜2钱,甘草(炙)2钱,细辛2钱,桂枝2钱,半夏1钱半,五味子1钱半,附子(炮)2钱。
出处: 《玉机微义》卷十四。
功效: 发表温中。
主治:感寒发热,头痛,脉沉细,或呕或咳,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肺痈肺痿,恶寒喘嗽,寒邪内蕴;伤风冒寒,咳嗽喘急,肺胀胸满,鼻塞流涕,或干呕热咳,或作渴。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加减: 脉浮,不用附子。
附注: 青龙汤(《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方中白芍,《保婴撮要》作“赤芍药”。

26 名称: 紫菀茸汤
别名: 紫菀汤
组成:紫菀茸(洗)1两,经霜桑叶1两,款冬花1两,百合(蒸,焙)1两,杏仁(去皮尖)1两,阿胶(蛤粉炒)1两,贝母(去心)1两,蒲黄(炒)1两,半夏(汤泡7次)1两,犀角(镑)半两,甘草(炙)半两,人参半两。
出处: 《济生》卷二。
功效: 清补。
主治:饮食过度,或叫呼走气,或食煎煿,邪热伤肺,咳嗽咽痒,痰多唾血,喘急,胸胁痛,不得安卧。肺痈溃处未敛,痈脓已溃,喘满、腥臭浊痰俱退,惟咳嗽咽干,咯吐痰血,胁肋微痛不能久卧者。
加减: 渴甚,去半夏,加石膏。
附注: 紫菀汤(《赤水玄珠》卷七)。

27 名称: 紫菀汤
组成: 甘草、桔梗、紫菀、川贝母、杏仁。
出处: 《退思集类方歌注》。
主治: 肺痈浊唾腥臭,五心烦热,壅闷喘嗽。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各家论述: 紫菀降气,贝母润肺,杏仁消痰,合甘、桔散风泄热,盖肺痈如作,多从风热壅遏而成。

28 名称: 葶苈丸
别名: 甜葶苈丸
组成:甜葶苈1两(隔纸炒令紫色,别研如膏),贝母1两(煨令微黄,捣末),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研如膏),皂荚2两(捶碎,以酒5合揉取汁,煎成膏)。
出处: 《圣惠》卷六。
主治: 久患肺气喘急,痰壅闷乱。肺痈。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以桑根白皮汤送下,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末,以皂荚膏为丸,如梧桐子大。
附注: 甜葶苈丸(《圣济总录》卷五十)。
 
29 名称: 葶苈汤
组成: 葶苈(隔纸后炒紫色,别研如膏)1弹子大,桑根白皮(微火细锉)1两,大枣(拣洗,去核)12枚。
出处: 《普济方》卷二八六。
主治: 肺痈咳嗽,上喘气急,不得卧,涕唾稠粘,胸膈不利。
用法用量:上用水3盏,先煎桑白皮、枣,取1盏半,去滓,入葶苈膏,搅化,煎取8分,温服。良久当吐恶物,或微利2-3行。其疾减后,宜服补肺药,7日外病未退,量人加减,更1服。
 
30 名称: 葶苈大枣泻肺汤
别名: 葶苈汤、葶枣散、泻肺汤、葶苈大枣汤
组成: 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大枣12枚。
出处: 《金匮》卷上。
主治: 肺痈,喘不得卧;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支饮胸满者。
用法用量: 先以水3升,煮枣取2升,去枣,纳葶苈煮取1升,顿服。
临床应用:1.痰喘:孙兆治一人病吐痰顷刻升余,喘咳不定,面色郁黯,精神不快。兆告曰:肺中有痰,胸膈不利,当服仲景葶苈大枣汤,泻中有补,一服讫,已觉胸中快利,咯无痰唾也、
2.渗出性胸膜炎:用葶苈大枣泻肺汤为主,结合辩证加味治疗渗出性胸膜炎15例。方用葶苈子15-20g,大枣15-20g,痰多水多,体壮者重用。兼风寒表证者,加荆芥、防风、苏叶;兼风热表证者,加桑叶、菊花、银花、连翘;兼少阳证者,加柴胡、黄芩;偏热痰者,加黄芩、桑白皮等;胸痛明显者,加丹参、郁金等;胸水多,呼吸困难者,加甘遂末0.5-1g。结果15例患者全部临床治愈。发热一般在入院后一周内退热,胸腔积液在三周左右基本消失。
各家论述:1.《千金方衍义》:“肺痈已成,吐如米粥,浊垢壅遏清气之道,所以喘不得卧,鼻塞不闻香臭。故用葶苈破水泻肺,大枣护脾通津,乃泻肺而不伤脾之法,保全母气以为向后复长肺叶之根本。然肺胃素虚者,葶苈亦难轻试,不可不慎。
2.《删补名医方论》:肺痈喘不得卧及水饮攻肺喘急者,方中独用葶苈之苦,先泻肺中之水气,佐大枣恐苦甚伤胃也。
附注:葶苈汤(《圣济总录》卷二十四)、葶苈散(《医学入门》卷七)、泻肺汤(《千金方衍义》卷十七)、葶苈大枣汤(《金鉴》卷六十七)。
31 名称: 葶苈散
组成: 甜葶苈(炒)1两,桔梗(去芦)1两,瓜蒌子1两,川升麻1两,薏苡仁1两,桑白皮1两,葛根1两,甘草(炙)半两。
出处: 《济生》卷二。
主治: 过食煎煿,或饮酒过度,致肺壅喘不得卧;及肺痈,咽燥不渴,浊唾腥臭。
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8分,去滓,食后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散。

肺脏痰毒壅滞论曰:肺脏痰毒壅滞之病,其证目眩头旋,胸膈痞满,常多痰唾,不思饮食,鼻闻腥臭,盖肺主气,居于膈上,为四脏之盖,邪热壅滞,熏散胸膈,与津液相搏,故郁结成痰也。

 1 名称:五味杏仁汤
组成: 陈皮1两,麻黄1两,甘草1两,杏仁1两,五味子1两,白茯苓1两。
出处: 《鸡峰》卷十一。
主治: 肺经寒壅不调,痰实咳嗽,头昏鼻塞,项强恶气,身体拘倦,痰唾稠粘,语声不出。
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盏,煎至6分,去滓,食后、临卧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 名称: 六神散
组成: 人参1两,百合1两,白术1两,山芋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甘草(炙)半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五十。
主治: 肺脏痰毒壅滞。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白汤点下。1日3次。
制备方法: 上为散。

3 名称: 化滞丸
组成:荆三棱1两,蓬莪术1两,桔梗1两,大黄1两,陈橘皮1两(用温汤洗过),半夏1个(破作两片),白术1两(与前件并锉如皂角子大),旋覆花1两,鳖甲(去裙)2两(作4片),葶苈子1两半(淘净,生绢袋盛之),紫苏叶1两,木香3两(研干),沉香半两(锉细,生用),麦蘖1两(微炒),槟榔半两(生用),舶上茴香半两(水淘去土,干称),硼砂1两半(细研锉,用瓷器纳入前药内,用米醋3升浸,重汤煮取2升半)。
出处: 《普济方》卷一六九引《家藏经验方》。
功效: 宽中化痰,快美饮食,消化停滞。
主治:脾肺气滞,水饮停积,膈痹口满,咳嗽涎壅,呕吐头昏,饮食不下;或痰痞气膈,阴阳不通并厥,口噤昏默,不省人事,状似中风;及恚怒气逆,饮食汤水,停聚胸膈成病,以致十膈五噎,翻胃呕吐。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温熟水送下;妇人血.气心痛,炒姜醋汤送下。
制备方法:上用煮药,作一处焙罗,和入生药,除木香、沉香、麦蘖、茴香、槟榔不入醋煮,余皆煮药作一处,焙捣罗为细末,用煮药醋调面糊煮,搜和,入石臼中多杵为丸,如梧桐子大。

4 名称: 天门冬丸
组成:天门冬1两(去心,焙),百合3分,前胡3分(去芦头),半夏3分(汤洗7遍,去滑),贝母3分(煨微黄),桔梗3分(去芦头),桑根白皮3分(锉),紫菀3分(去苗土),汉防己3分,赤茯苓3分,杏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研如膏),生干地黄3分。
出处: 《圣惠》卷四十六。
主治: 肺脏壅热,咳嗽,痰唾稠粘。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以生姜汤送下,1日3次。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5 名称: 天门冬丸
组成:天门冬(去心,焙)2两,甘草(炙,锉)1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1两,人参3分,贝母(去心,焙)半两,五味子半两,阿胶(炙令燥)半两,桑根白皮(炙,锉)半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四十九。
主治: 肺痿,咽干烦躁,痰壅咳嗽,小便赤涩,眠睡不安,喉咽肿痛。
用法用量: 每服1丸,食后、临卧温人参汤嚼下;含化咽津亦得。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
 
6 名称: 天门冬煎
组成:天门冬(去心)2两,麦门冬(去心)2两,款冬花(去枝梗)1两,桔梗(去芦头)1两,紫菀(去土)1两,白前1两(6味为细末),生地黄汁5合,杏仁1两(去皮尖,研如膏),白蜜5合。
出处: 《杨氏家藏方》卷八。
主治: 肺脏风壅,咳嗽稠痰,咽膈气塞,头目不清。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细嚼,食后温熟水送下。
制备方法: 将地黄汁、杏仁膏、白蜜3味于银、石器内同熬成膏,入前药末,搜和为丸,每1两作20丸。

7 名称: 开关散
组成: 皂角刺1钱,细辛5分,冰片2分。
出处: 《喉科指掌》卷二。
主治: 缠喉风,因肺感时邪,风痰上壅,阴阳闭结,内外不通如蛇缠,颈下壅塞,甚者角弓反张,牙箝紧闭。
用法用量: 吹入鼻内;再针颊车左右2穴,点艾数壮。牙关可开。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8 名称: 木香槟榔丸
组成:木香1两,槟榔1两,青皮1两,陈皮1两,广术(烧)1两,黄连1两,商枳壳(麸炒,去瓤)1两,黄柏3两,大黄3两,香附子(炒)4两,牵牛4两。
出处: 《儒门事亲》卷十二。
功效: 流湿润燥,推陈致新,滋阴抑阳,散郁破结,活血通经。
主治:湿热积滞内蕴,心胸满闷,胁肋膨胀,或泄泻痢疾,里急后重。一切冷食不消,宿食不散,亦类伤寒,身热恶寒,战慄头痛,腰背强;一切沉积,或有水,不能食,使头目昏眩,不能清利;一切虫兽所伤,及背疮肿毒,杖伤焮发,或透入里者;痔漏肿痛。男子妇人呕吐酸水,痰涎不利,头目昏眩,并一切酒毒食积,及米谷不化,或下利脓血,大便秘塞,风壅积热,口苦烦渴,涕唾粘稠,膨胀气满。一切气滞,心腹满闷,胁肋膨胀,大小便结滞不快利者。肺痰喘嗽,胸膈不利,脾湿黄疸,宿食不消,一切杂症。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后生姜汤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水为丸,如小豆大。
各家论述:木香、香附行气之药,能通三焦,解六郁;陈皮理上焦肺气;青皮平下焦肝气;枳壳宽肠而利气;而黑丑、槟榔又下气之最速者也;黄柏黄连燥湿清热;三棱能破血中气滞;莪术能破气中血滞;大黄芒消血分之药,能除血中伏热,通行积滞,并为摧坚化痞之峻品。湿热积滞去,则二便调而三焦通泰矣。
附注: 《医学正传》引本方有当归;《医方集解》引本方有三棱、芒消。
 
9 名称: 木香槟榔丸
组成:木香1两,沉香(沉水者佳)1两,槟榔(鸡心者佳)1两,广荗(炮)1两,黄连(去须)1两,青皮(去瓤)1两,陈皮(汤浸,去白)1两,巴戟1两,当归(去芦)1两,枳壳(去瓤,麦麸炒)1两,大黄(锦纹者佳)3两,拣香附子(炒)3两,黄柏皮(去粗皮)3两,黑牵牛(头末)4两。
出处: 《医方类聚》卷一五三引《经验秘方》。
功效: 流湿润燥,推陈致新,滋阴代阳,散瘀破结,活血通经,解一切酒毒。
主治:男子妇人呕吐酸水,痰涎不利,头目不清,转筋,小便浑浊,米谷不化,下痢脓血,大便闭涩,风壅积热,口舌生疮,涕唾稠粘,咳嗽咯血,尿血,膨胀满闷,手足瘦弱,四肢无力,面色姜黄;酒疸食黄,宿食不消,口舌烦渴,骨蒸肺痿,寒热往来,中暑疟疾,肠风痔瘘,发痛消渴,消风癥瘕,血块积恶,疮肿炊毒,背疽疔疮;四方人不服水土,伤寒热证;妇人赤白带下,崩漏下血。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温水送下,1日2次,渐加至100丸无妨。病上,食前勿服,食后服;病下,食后勿服,食前服。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
 
10 名称: 木香槟榔丸
组成:木香1两,槟榔1两(锉),羌活1两(去芦头),芎1两,桂1两(去粗皮),郁李仁2两(去皮双仁,研),大黄2两(锉,炒)。
出处: 《圣济总录》卷九十七。
主治: 胃气虚弱,饮食无味,上膈寒壅冷积,癥瘕癖气,食不消化,肺气积聚,心胸痰逆喘急;卒中风毒脚气,大肠秘涩,奔脉气痛。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前生姜汤送下;或诸气痛,温酒送下。
制备方法: 上药捣罗6味为末,与郁李仁同研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1 名称: 加味凉膈煎
组成:风化消1钱,煨甘遂8分,葶苈子1钱半,苏薄荷1钱半,生锦纹1钱(酒洗),白芥子8分,片黄芩1钱半,焦山栀3钱,青连翘1钱半,小枳实1钱半,鲜竹沥2瓢,生姜汁2滴(同冲)。
出处: 《重订通俗伤寒论》。
功效: 下痰通便。
主治:温热挟痰火壅肺,痰多咳嗽,喉有水鸡声,鼻孔煽张,气出入多热,胸膈痞胀,腹满便秘,甚则喘胀闷乱,胸腹坚如铁石,胀闷欲死。
各家论述:本方凉膈散为君,以去其火;臣以枳、葶、芥、遂,逐其痰而降其气;佐以竹沥、姜汁辛润通络,庶可转危为安。若畏其峻险而不用,仍以疲药塞责,则百不救一矣。
 
12 名称: 二母散
组成: 知母、贝母各等分。
出处: 《准绳·类方》卷二引《局方》。
主治: 咳嗽,痰壅喘急,喘急倒头不得,肺痨有热。
用法用量: 临睡时白汤调,温服。
加减: 如喘急,加苦葶苈末;如久嗽不止,加马兜铃末,如无,以粟壳代,去筋膜不制。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各家论述: 《成方切用》:用贝母化痰泻肺火,知母滋肾清肺金,取其苦寒胜热,润能去燥也。
 
13 名称: 加味越婢加半夏汤
组成:麻黄2钱,石膏(煅捣)3钱,生山药5钱,寸麦冬(带心)4钱,清半夏3钱,牛蒡子(炒,捣)3钱,元参3钱,甘草1钱5分,大枣3枚(擘开),生姜3片。
出处: 《衷中参西》上册。
主治: 素患劳嗽,因外感袭肺,而劳嗽益甚,或兼喘逆,痰涎壅滞者。

14 名称: 玄参汤
组成:玄参半两,茅根(锉)半两,羌活(去芦头)半两,竹茹半两,木通(锉)半两,羚羊角(镑)半两,升麻半两,黄连(去须)3分,人参3分,苦竹叶3分,半夏(汤洗去滑)3分,甘草(锉)1分。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一七。
主治: 心肺壅热,口内生疮,胸膈痰逆。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煎至6分,去滓,食后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5 名称: 半夏饮
组成:半夏(生姜汤洗7遍去滑)1两半,麦门冬(去心,焙)1两半,升麻1两,前胡(去芦头)1两,槟榔(锉)2枚,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大黄(蒸三度,炒)半两,(菫)竹叶30片(水洗),生地黄3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四十八。
主治: 肺气胀满,咳嗽痰壅,四肢痿弱,积渐虚羸。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2盏,加生姜1枣大(拍碎),同煎至1盏,去滓温服,日2次。
制备方法: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16 名称: 半夏丸
组成: 白矾(枯过)15两,半夏(汤洗去滑,姜汁罨1宿)3斤。
出处: 《局方》(续添诸局经验秘方)卷四。
主治:肺气不调,咳嗽喘满,痰涎壅塞,心下坚满,短气烦闷,及风壅痰实,头目昏眩,咽膈不利,呕吐恶心,神思昏愦,心忪而热,涕唾稠粘。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加至30丸,食后、临卧时生姜汤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生姜自然汁为丸,如梧桐子大。
附注: 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止嗽丸”。

17 名称: 贝母饮
别名: 贝母汤
组成:贝母(去心)1两半,百合1两半,紫菀(去苗)1两,桑根白皮1两,桔梗(炒)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半,大黄(蒸)7钱半,甘草(炙)半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五十。
主治: 肺脏热,咽喉及口干,咳嗽气促,痰壅。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以水1盏,煎取7分,去滓,食后温服,1日2次。
制备方法: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附注: 贝母汤(《原书卷一二四)。

18 名称: 牛黄丸
组成:上品陈胆南星10两,天竺黄4两,川古勇黄连3两,广郁金3两,五倍子3两,乌芋粉3两,象山贝母6两,关西牛黄5钱,透明腰黄2两。
出处: 《疡科纲要》卷下。
主治: 风热痰壅,痄腮发颐,时毒,痰核瘰疬及咽喉肿痛腐烂,肺痈,胃痈,咯吐脓血。
用法用量: 每服3-7丸,细嚼缓咽下。
制备方法: 上药各为极细末,以好黄酒化陈胆星,杵和为丸,如大豆大,辰砂为衣。密收勿透空气,弗用石灰同藏。

19 名称: 加味三仙饮
组成: 焦三仙各1钱,毛橘红8分,竹茹3钱,干青果7个(研)。
出处: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功效: 清热化痰,利咽止呕。
主治: 肺胃壅热,咽喉肿痛,咳嗽痰稠者。
用法用量: 水煎,温服。

20 名称: 止嗽四物汤
组成:当归(酒洗)、川芎、赤芍、生地黄、前胡、桔梗(去芦)、紫苏、杏仁(去皮尖)、金沸草、黄芩、知母、贝母、桑白皮各等分,甘草减半。
出处: 《鲁府禁方》卷三。
主治: 肺热上壅痰嗽。
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水煎,温服。
制备方法: 上锉。

21 名称: 加味白薇汤
组成: 白薇2钱,蒌仁3钱,橘红1钱,杏仁2钱,象贝2钱,丹皮5钱,桑白皮2钱,青蒿1钱,竹茹1钱,浮石3钱,雪梨3片。
出处: 《马培之医案》。
主治: 肺胃痰热,壅于膈上,身热咳嗽,气粗痰鸣,口干作渴。

22 名称: 加味龙麝紫金饼
组成:生地5钱,玄参5钱,琥珀5钱,犀角(生,镑)5钱,羚羊角(镑)5钱,薄荷5钱,桔梗5钱,升麻5钱,凝水石(煅)5钱,连翘5钱,人参5钱,牙消(另研)5钱,赤茯苓5钱,川芎1两,朱砂(水飞)1两,诃子(去核)4钱,牛黄4钱,冰片4钱,青黛4钱,石膏3钱,麝香少许,金箔百张(为衣)。
出处: 《证治宝鉴》卷十。
主治: 上焦风热,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肺经不清,声音不利,痰涎壅盛。
用法用量: 每服1丸,不拘时含化。
制备方法: 上为末,蜜同甘草膏为丸,如芡实大。
附注: 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加味龙麝紫金丸。”

23 名称: 牛黄夺命散
组成: 黑牵牛、酒大黄、枳壳。
出处: 《医钞类编》卷六。
主治: 小儿暴喘,俗名马脾风,此心火凌肺,故热痰壅盛。
用法用量: 白汤调下,临服加蜜数匙,以气平为度。
制备方法: 上为末。

24 名称: 石花汤
组成:白石英(煅,研)3钱,合欢花2钱,鲜百部4钱,沙参4钱,麦冬1钱5分,贝母2钱,桑皮2钱,苏子1钱5分,杏仁3钱,茯苓2钱,苡仁4钱,淡竹叶10张,金丝荷叶2张(去背上白皮)。
出处: 《医醇剩义》卷三。
主治: 肺气壅塞,致成肺痈,咳吐脓痰,气甚腥秽者。

25 名称: 人参丸
组成:人参半两,枳壳半两(去瓤,用皂角水浸3日,焙干),半夏半两(用白矾水浸3日,令干为细末,生姜汁捻成饼子,炙干入药),南星半两(用白矾水浸3日,令干为细末,生姜汁捻成饼子,炙干入药),诃黎勒半两(用麸炒,去核),木香1分。
出处: 《普济方》卷一五七引《卫生家
宝》。
主治: 肺壅嗽有痰,寒热涕腥。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后用生姜汤吞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26 名称: 白金丹
组成: 桑白皮1两(锉),前胡(去芦)1两,半夏1两(汤泡7次),白术1两,人参(去芦)半两,陈皮半两,甘遂1分(微炒)。
出处: 《卫生总微》卷十四。
功效: 消痰实,利胸膈。
主治: 肺壅痰实,胸膈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5-7丸,水送下,周晬至1-2岁儿3丸,以上者以上意量加,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黍米大。
 
27 名称: 人参平肺散
别名: 人参平肺饮、人参平肺汤
组成:桑白皮1两,知母7钱,炙甘草半两,地骨皮半两,五味子300个,茯苓四钱,青皮四钱,人参四钱,陈皮半两(去白),天门冬(去心)4钱。
出处: 《医学发明》卷六。
主治: 心火刑肺,传为肺痿,咳嗽喘呕,痰涎壅盛,胸膈痞满,咽嗌不利。肺受热而喘。
用法用量: 上 (口父)咀。水2盏,煎至1盏,食后去滓温服。
加减: 热甚,加黄芩4钱,紫苏叶半两、半夏(洗)各半两。
附注: 人参平肺饮(《正体类要》卷下)、人参平肺汤(《医学六要·治法汇》卷三)。

28 名称: 地骨皮汤
别名: 地骨皮散
组成: 地骨皮2两,百部2两,芍药1两,赤茯苓1两。
出处: 《全生指迷方》卷四。
主治: 肾咳恶热,骨间烦疼。肺壅痰嗽。
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2盏,加竹叶10片,同煎至1盏,去滓,食后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散。
附注: 地骨皮散(《鸡峰》卷十一)。

29名称: 宁嗽百花膏
组成:乌梅2两,粉甘草2两,知母2两,紫菀3两,肉桂1两,杏仁霜2两,广陈皮2两,麻黄2两,嫩桑皮3两,粟壳2两,前胡2两,苏叶3两,款冬花3两。
出处: 《活人方》卷三。
主治: 腠理不密,易于伤风受寒,寒痰伏于肺窍,气道不清,痰涎壅闭,咳嗽不已,积久遂成喘嗽,不时举发。
用法用量: 不拘时候噙化。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白蜜烂和。
 
30 名称: 宁嗽化痰丸
组成:半夏5钱,陈皮(去白)2钱半,人参1两,薄荷1两,麦门冬(去心)3钱,桑白皮(蜜炙)半两,贝母(去心)3钱,黄芩(片子者)半两,甘草(炙)7钱,青黛3钱,五味子2钱,干姜(炮)2钱。
出处: 《医方类聚》卷一一七引《修月鲁般经后录》。
主治: 肺经有热,咳嗽喘急,痰涎壅盛。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食少远以白汤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水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肺脏风毒生疮论曰:皮肤者,肺之所合也。肺脏有热,风邪乘之,风热相搏,毒瓦斯熏发皮肤之间,微则生瘾疹,甚则痒痛,搔之成疮。

 

虚证候和方剂

肺虚
论曰肺为华盖,复于诸脏,若肺虚则生寒,寒则阴气盛,阴气盛则声嘶,语言用力,颤掉缓弱,少气不足,咽中干无津液,虚寒乏气,恐怖不乐,咳嗽及喘,鼻有清涕,皮毛焦枯,诊其脉沉缓,此是肺虚之候,虚则宜补也。
肺胀
论曰肺胀者手太阴经是动病也,邪客于肺,脉气先受之,其证气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是为肺胀也,脉经谓肺胀者,虚而满,喘咳逆倚息,目如脱,其脉浮是也。
肺消
论曰内经谓心移寒于肺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夫病必有传,传有顺逆,传其所生者顺,顺则易治,传其所胜者逆也,逆则难已,心火受邪传之于肺是为逆,盖寒随心火,内铄金精,肺脏销铄,气无所持,故其证饮少而溲多也,当始病之时,宜去其寒邪,使不得乘心火而移害于肺,至于肺消,则当补肺金平心火而疾可愈。

肺中寒
论曰内经曰肺恶寒,形寒饮冷则伤肺,盖肺之脉循环胃口,苟为寒邪所中,则有咳而鼻塞,唾浊涕,语声嘶破,洒淅恶寒之证。
肺气喘急
论曰肺气喘急者,肺肾气虚,因中寒湿至阴之气所为也。肺为五脏之华盖,肾之脉入肺中,故下虚上实,则气道奔迫,肺叶高举,上焦不通,喘急不得安卧,又内经谓水病下为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也。
肺脏伤风冷多涕
论曰肺脏虚弱,为风邪所伤,则清冷之气上攻,而鼻流清涕,盖肺开窍于鼻,在液为涕故也。
肺痿
论曰脉经谓热在上焦,因咳为肺痿,其病之所得,或因汗出,或因呕吐,或因消渴,小便利数,或因便难,数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诊其寸口脉数而虚,其人胸烦多唾,唇燥小便难,或欲咳不得咳,咳则出干沫,胸中隐隐痛者是也。肺痿咽燥
论曰热在上焦,因咳为肺痿,其脉则寸口数,其证则咳而口中有浊唾涎沫,甚者咽中干燥,盖以邪热熏肺使然,或因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所致也。肺痿小便数
论曰内经曰、藏真高于肺,又曰,真气夺则虚,今肺中冷,则肺之真气不足,而其人上虚矣,虚则无以制下,故上为肺痿,下为小便数,以至吐涎沫而欲咳不能者,皆其证也,治法当以温药和之。
肺气面目四肢浮肿
论曰肺气面目四肢浮肿者,其候咳嗽胀满,状如水气,盖肺主气,气为阳,阳体轻虚,为寒所折,攻发于外,散于皮肤,气逆浮肿,内经论久嗽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饮食,此皆寒气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目浮肿气逆也。

 

肺心痛

手阳明大肠经-

http://www.tcm100.com/tools/JingLuoFlash/dachangjing.swf

 穴歌
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温溜长,

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五里近,臂臑肩髃巨骨当,

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分号迎香。

其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循禾髎,迎香而终,以交于足阳明也。是经气血俱多,卯时气血注此,受手太阴之交。

庚金之腑,脉详右寸。实则脉实,伤热而肠满不通,辛温可泻。虚则脉虚,伤寒而肠鸣泄痛,补必酸凉。蒸黄连而解酒毒,炒厚朴而止便红。肠风妙川乌荆芥,脏毒奇卷柏黄耆。痢中六神丸,宜调则调;带下百中散,可止则止。润肠通秘,麻仁丸果有神效,行滞推坚,六磨汤岂无奇功。痔疮热痛,脑麝研入蜗牛,胆冰磨敷井水;痢疾腹痛,姜茶煎治出坡仙,梅蜜饮方书登父,肠内生痈,返魂汤而加减随宜,十宣散去增适可。尝闻食石饮水,可作充肠之馔;饵松食柏,亦成清腑之方。是以疗饥者不在珍馐,调肠者何烦异术,能穷针里阴阳,自获殊常效验。

 

大肠虚
论曰大肠虚冷之病,胸中喘,肠鸣,虚渴唇干,目急善惊,滑泄,骨节疼痛,不能久立,盖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寒邪客于其间,则令气虚弱,不能自固而成诸疾,诊其脉右手气口以前阳虚者是也。

 

大肠实
论曰大肠者,传泻行导之腑也,其气盛实,燥热生焉,传泻不利,肠中痛如锥刀所刺,或生鼠乳,肿胀疼闷,大便不通,腹胁胀满,腰背重痛,上气喘急,皆大肠气实之证也。

 

 

肠垢
论曰内经谓大肠有热便肠垢,巢氏曰,肠垢者,肠间津汁垢腻也,盖传化之腑,热气积而为痢,痢久不已,肠间虚滑,津垢乃出,是邪热气实,真脏气虚,故有此证。

癥瘕论曰内经谓小肠移热于大肠为瘕,夫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二者皆以传化为事,今也小肠受热,移于大肠,则阴气虚而津液耗,津液既耗,不能滑利,故糟粕内结,沉伏而为瘕聚,肠间菀结,大便秘涩是也。

俱实

俱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蠲痹汤
二冬汤
经方演绎之二麻黄汤类
附子类方1
张氏医通,卷五,诸痛门,臂痛,手痛,手气,蠲痹汤
温胆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