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医易探源

   易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明确提出阴阳概念,即刚柔阴阳二爻。庄子说“易以道阴阳”、“万物负阴而抱阳”。进一步明确了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但真正把阴阳作为完整哲学体系的是《易传》,它用阴爻阳爻两种基本符号表示阴阳关系,使《易经》摆脱了占卜的束缚,而升华为哲学范畴,将《周易》变为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

  中医古典著作《内经》吸取了《周易》中的阴阳理论精华,作为中医理论的基础,如《内经》中的《阴阳应象大论》、《阴阳离合论》、《调经论》、《生气通天论》、《寿夭刚柔篇》等。提出的命题都有很高的哲理如:《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立纲经,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上古天集论》曰:“法于阴阳,合于术数”。

  A:解剖:归纳人体藏腑组织属性。如《灵枢寿夭刚柔篇》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五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素问》曰:“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五脏之阴阳,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腑皆为阳。此皆为阴阳表理,内外左右,雌雄上下相输应也。故以应天地之阴阳也”。

  B:生理:分析人体的生理功能。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代表着物质的储藏,是阳气能量的来源;阳代表着机能活动,起着卫外而固守阴精的作用。

  C:病理:阐明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阴阳应象大论》:“阴性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周经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阳胜则身热,阴胜则身寒,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D:诊断:对病症性性归类的总纲,把阳症与阴症作为总的鉴别要领。如《阴阳应象太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脉有阴阳,知阴者知阳,知阳者知阴”。所谓阴者真藏,其见则为败,败必死。所谓阳者,胃胞之阳。“别于阳者知病之处,别于阴者,知生死之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阳指胃脉、附阳脉),别于阴者,之死生之期(阴指手太阴肺脉)。谨熟阴阳无与众谋“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动为阳,静为阴;数为阳,迟为阴。”、“凡持真藏之脉者,肝至悬绝九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日死,肾至县绝五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E:治疗:治疗方面决定泻其有余,补其不足,调整阴阳相对平衡的原则。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于天气。凡阴阳三要,阳固阴秘,而两者不合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真正是“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

  以上为《内经》将《周易》阴阳观引入到中医学中的成果。《内经》把阴阳与自然界四时及人体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四时五脏阴阳观点,把阴阳灵活地运用解释医学。“虽阴阳谷子备于《内经》,变化莫大于《周易》”。

医易法象

    《易经》以卦象、爻象作为事物的象征,实际上地就是一个大“象”。《易传》:“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世间千变万化的现象都有规律可寻,只要掌握了规律便可挚简驭繁,系统地认识事物。一部《易经》将宇宙间万事物归经化类,引申抽象为意象。如此一卦一爻便可系统归类许多事物。法象便可知常达变,一个卦象便是一幅天象、物象、人象相关的缩形。

    古代医家法《周易》之象,创造了独特的藏象学说。所谓“藏”即内脏,“象”即在外的象征。因外象是内脏的征象,故法象便能测脏,此即中医藏象学说在中医诊断学上的应用。中医藏象学说是根据外象察究内脏生理病理规律及相互关系的学说。中医藏象学说的特点“

    A、把天象和藏象相联系。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各以气命其藏”,即言人体藏象与四时气候是相应的。如夏火合心,春木合肝,长夏合脾土,秋金合肺,冬水合肾是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至目。其在天为云,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味为酸,在志为恶。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以上文字中阴阳五行贯穿其中,天地人三合一而成为整体观的精华与外揣的诊断特色。

    B、将形象与神象统一。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素问·五脏生成篇》曰:“五藏之象可以类推”。通过五神的征象,预测五脏状况。

    C:法卦象论病象。加据《易经》水火既济卦、火水未济卦讨论心肾不交病理,法乾卦、坤卦讨论阴阳偏盛偏衰病理,法巽卦以观肝病等。充分说明医易相关联。

医易气化

    《周易》太极图蕴含着气一元论的原理,太极浑沌元气胎始于一,一乃元气,为天地万物化生的共同元本。元气只有运动才可生化。《周易》的“爻”是气化的象征,由于“爻”之升降变动而使卦发生变化。“爻”代表着阴阳气化,由于“爻”之动而有卦之变,故“爻”是气化的始祖。《周易》“生生之谓变”、“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皆说明气化孕于《周易》。

    《内经》气化学说在《周易》太极阴阳气化的基础上发展了运气学说及气机升降学说。

    气机升降学说论述人体脏腑精气升降为枢要。运气学说论述自然界的气化,通过五运六气理论阐明天时、地理、疾病之间的关系。中医气化学说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之中。

    A、气是人体一切活动的基本因素。气化是气的化生运化过程,气为生命之本。如《难经》曰:“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命门者,元气之所系也”。气是构成人体最基本的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元素。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六节脏象论》曰:“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B、 1、宗气为营卫之气及胸中清气所组成,为后天之气积于胸中,功能鼓血运,司呼吸。如《灵枢》曰:“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穿脉,而行呼吸焉”。

    2、元气为肾,命门之气,为先天之气根于命门,出于肾藏于丹田。如徐大椿说:命门为元气之根,真气之宅,一阳居二阴之间熏育之主,五脏之明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3、真气为宗气与元气之总会。如《灵枢》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行于经络为经气,为脏腑气化活动的基本要素,维持生命活动的保证。

    C、中医气化理论包括自然界气化及人体脏腑气化活动。中医认为人的生理病理及治疗过程,就是气化过程,《素问》:“太虚廖廖,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周易》曰:“乾知大始,坤化成物。”两种说明,一脉相承,《素问》曰:“燥以干之,火以温之,故负系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大游行其间,寒署六入,故命虚而生化”。说明六气的运化是物化的保证,没有大气的正常运行就不可能产生万物,生命也不可能产生。

    D、气机升降是气的交感作用《素问》曰:“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降者谓天,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疏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何谓气交,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人体内脏之气不停地升降出入。升降是体内脏气之间的衔接,出入则是体内之气与大自然之气的联系。因此升降是人体内外环境维持统一的枢要。升降出入运动是生命运动得以维持的保证。《素问》曰:“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收藏,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此正象《医理真传》说“五脏六腑本是虚,二气流行方是真机”。

此文章发表于 中华执业医师网 《世界医药创新杂志》《易学文化名家论坛》中国特区出版社出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6、为什么说:象数是《周易》的魂?(什么是象数?读《周易》本经必修的基础课笔记之六)
【自语堂编藏】施炎平:《周易》和中国古代阴阳矛盾学说
《周易》和中国古代阴阳矛盾学说
古天文历法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思辨框架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5.2
“象”模型:易医会通的交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