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刘涓子鬼遗方》(二)
 治年四十已还,强壮,常大患热痈无定处,大小便不通,大黄汤方  

  大黄(三两) 栀子(五十) 升麻(二两) 黄芩(三两) 芒硝(一两,别方二两)  

  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四合,去滓,下消绞调,分温三服,快利为度。  

  治发痈疽兼结实,大小便不通,寒热,已服五痢汤,吐出不得下,大渴烦闷,淡竹叶汤方  

  淡竹叶(切,四升,去尖) 栝蒌(四两) 通草 前胡 升麻 茯苓 黄芩 知母 甘草(炙) 石膏(末,以上各二两) 生地黄(十两) 芍药(一两) 大黄 黄芪(三两) 当归(一两半) 人参(一两)  

  上十六味先以水一斗六升,煮竹叶,去叶取九升,纳诸药后煮取三升二合,分四服。三日三夜一快利便止,不必尽汤,汤尽不利,便合取利。  

  治发背发乳,四体有痈疽,虚热大渴,生地黄汤

  生地黄(十两) 竹叶(四升) 黄芩 黄芪 甘草(炙) 茯苓 麦门冬(去心,以上各三两) 升麻 前胡 知母 芍药(各二两) 栝蒌(四两) 大枣(二十枚,去核) 当归(一两半) 人参(一两)  

  上十五味,先以水一斗五升,煮竹叶取一斗,去叶,纳诸药,煮取三升六合,分为四服,日三夜一。  

  治发背乳痈,已服生地黄汤,取利后服此,淡竹叶汤

  淡竹叶(四升) 麦门冬(去心) 黄芪 芍药 干地黄 生姜(以上各三两) 前胡 黄芩 升麻 远志(去心) 栝蒌 大枣(十四枚) 当归(一两)  

  上十三味先以水一斗八升,煮竹叶、小麦、黄芪、芍药、干地黄、生姜,取一斗,去滓内诸药,再煮,取三升,分温三分(上语煮竹叶、小麦恐是麦门冬,非是小麦也)  

  治痈疽虚热,生地黄汤方  

  生地黄(五两) 人参 甘草(炙) 黄芪 芍药 茯苓(各三两) 当归 芎 黄芩 通草(各二两) 大枣(二十枚) 淡竹叶(切成三升)  

  上十二味先以水二斗煮了水,取一斗五升,去滓,复诸药再煮,取四升八合,一服八合,日三夜再,能顿服为佳。  

  治痈疽内虚热渴甚,黄芪汤方  

  生地黄(八两) 竹叶(切成三升) 小麦(二升) 黄芪 黄芩 前胡 栝蒌(四两) 通草 芍药 升麻 茯苓 甘草 知母(各二钱) 人参 当归(各一钱)  

  上十六味先以水二斗,煮竹叶及小麦取一斗二升,去滓,复煮诸药,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小便利,除通草、茯苓,加麦门冬,腹满加石膏三两,热盛去人参、当归。  

  治发背,生地黄汤方  

  生地黄(八两) 人参 甘草(炙) 芍药(各二两) 通草 茯苓 黄芪 黄芩(各三两) 淡竹叶(切二升) 大枣(二十枚) 当归 芎(各一两)  

  上十二味先以水三斗煮竹叶,取一斗,去滓,内诸药,再煮四升,一服八合,日三夜再。若能每服一升佳。  

  治痈疽内虚,黄芪汤方  

  黄芪 人参 甘草(炙) 芍药 当归 生姜(各三两) 大枣(二十枚) 干地黄 茯苓(各二两) 白术(一两) 远志(一两半)  

  上十一味以水一斗三升,煎取四升,去滓,分温四服。  

  治痈疽,五味竹叶汤方  

  竹叶(切,二升) 五味子 前胡 当归 干地黄 人参(各二两) 小麦(二升) 黄芪 黄芩 麦门冬(去心) 生姜(各三两) 甘草(一两半,炙) 升麻(一两) 大枣(十四枚) 桂心(半两)  

  上十五味先以水二斗煮竹叶、小麦,取一斗,去滓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  

  治痈疽发背,乳大去脓后虚慑少气欲死,服此远志汤

  远志(去心) 当归 甘草(炙) 桂心 芎(各一两) 黄芪 人参 麦门冬(去心,三两) 茯苓(二两) 干地黄(三两) 生姜(五两) 大枣(十四枚)  

  上件十三味以东流水一斗,煮取三升二合,分温四服,日三夜一。  

  治发背乳下复往,服此白石脂汤方  

  白石脂(四两) 龙骨(三两) 当归 桔梗 女萎 黄连(去毛) 甘草(以上各二两) 白头翁(一两) 干姜(二两)  

  上九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二合,分四服,下住便止,不必尽服。当下未即来日止。  

  治发痈疽取利热小便退,不用食物,竹叶汤方  

  淡竹叶(切三升) 小麦(二升) 干地黄 人参 黄芩 前胡 升麻(各二两) 麦门冬(去心) 生姜 黄芪 芍药(各三两) 大枣(十四枚) 桂心(半两) 远志(半两,去心) 当归(一两) 甘草(炙)  

  上十六味切,先以水一斗八升,煮竹叶、小麦,取一斗,去滓内诸药。又煮取三升,分二服,羸者分四服,日三夜一。  

  治痈疽取下后热少退,小便不利,竹叶汤方  

  淡竹叶(切一升) 小麦(三升) 干地黄(四两) 黄芪 人参 甘草(炙) 芍药 石膏 通草 升麻 黄芩 前胡(各二两) 大枣(十四枚) 麦门冬(三两,去心)  

  上十四味先以水一斗六升,煮竹叶、小麦取九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二合,强即分三服,羸即四服,日三夜一。  

  治痈疽取利后,热,小便不利,竹叶汤方  

  竹叶(切,三升) 小麦(二升) 人参 黄芩 前胡 芍药 甘草(炙) 干地黄 当归 桂心 黄芪(三两) 麦门冬(三两,去心) 龙骨 牡蛎(一两,末) 赤蛸螩(三十枚,炒) 大枣(十四枚,去核)  

  上十六味以水二斗煮竹叶、小麦,取一斗,去滓内诸药,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治发背痈及乳,兼味竹叶汤方 

  淡竹叶(切,三升) 小麦(三升) 黄芪 黄芩 五味子 人参 前胡 干地黄 当归(各二两) 大枣(十四枚) 麦门冬(二两,去心) 升麻(一两) 桂心(半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  

  上十五味以水二斗,煮竹叶、小麦,取一斗,去滓内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一日服。  

  治发背已溃而下不住,白石脂汤  

  白石脂(四两) 龙骨(三两) 当归(二两) 桔梗(二两) 女萎 白头翁(各四两) 黄连(二两) 干姜(三两)  

  上八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三合,去滓,服八合,日三夜一。  

  治发背已溃,大脓汁,虚慑少气力,内补黄芪汤

  黄芪(三两) 干地黄 人参 茯苓(各二两) 当归 芍药 芎 桂心 远志(去心,各一两) 甘草(一两半) 麦门冬(去心,三两) 生姜(五两) 大枣(十四枚)  

  上十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二合,去滓,分温四服,日三夜一。  

  治痈疽内虚热,生地黄汤方  

  生地黄(五两) 人参 甘草(炙) 芍药 茯苓 芎 通草 黄芩 当归(各二两) 大枣(二十枚) 竹叶(切,三升)  

  上十二味以水三斗,煮竹、地取半,去滓内诸药,煮取四升,分五服,日三夜二,能服一升可佳。  

  治发背,黄芪汤方  

  黄芪 黄芩 远志 麦门冬(去心,二两) 干地黄 人参 芎 甘草(炙) 芍药 当归(各一两) 大枣(二十枚) 生姜(五两) 鸡肶胵(二具,勿去皮) 桑螵蛸(十四枚,炙)  

  上十四味(口父)咀,以水一斗,先煮取四升五合,一服九合,日三服夜一服。  

  治炎疽,枳实汤方(甘林所秘不得)  

  枳实(炙) 夜干升麻 干地黄 黄芩 前胡(各三两) 犀角(一两半) 大黄(二两半) 麝香(半两) 一方用甘草(二两)  

  上九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分温三服,须瘥也。  

  治肠痈,大黄汤  

  肠痈之为病,诊小腹肿,痞坚,按之则痛,或在膀胱左右,其色或赤或白色,坚大如掌热,小便欲调,时色色汗出,时复恶寒。其脉迟坚者未成脓也,可下之,当有血脉数脓成,不可服此方。  

  大黄(四两) 牡丹(三两) 芥子(半升) 硝石(三合) 桃仁(五十枚,去皮炒,切之)  

  上五味(口父)咀,以水六升五合,分为两服,脓下无者下血大良。  

  治背上初欲作疹便服此,大黄汤方  

  大黄(三两) 栀子(一百枚,去皮) 升麻 黄芩 甘草(炙,三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半,分为三服,得快下数行止,不下更服。  

  治妇人妒乳,辛夷汤方  

  辛夷(一升,去毛) 大枣(三十枚) 桂(长一尺) 防风(二分) 白术 甘草(一尺,炙) 生姜(二分) 泽兰(一升,切)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治妇人客热乳结肿,或溃或作痈,内补黄芪汤

  黄芪 茯苓(各三两) 芍药(二两) 麦门冬(三两,去心) 甘草(二两,炙) 厚朴(一两,炙) 人参(三两) 生姜(四两) 干地黄(三两) 

  上九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治痈肿患热盛,黄芪汤方  

  黄芪 麦门冬(三两,去心) 黄芩(六分) 栀子(十四枚) 芍药(二两) 栝蒌(二两) 干地黄(一两) 升麻(一两)  

  上八味锉,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治发痈疽肿溃去脓多,里有虚热,内补黄芪汤方  

  黄芪 茯苓 桂心 人参 麦门冬(三两,去心) 甘草(六分,炙) 生姜 远志(二两,心) 当归(二两) 五味子 大枣(二十枚)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六服,日四夜二。  

  治痈去脓多,虚满上气,竹叶汤方  

  竹叶(切,二升) 半夏(二两,汤洗) 甘草(二两,炙) 厚朴(三两,炙) 小麦(四升) 生姜(五两) 当归(一两) 麦门冬(二两) 茯苓 桂心(各一两) 黄芩(三两)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半,先煮竹叶、小麦取九升,去滓,又煮诸药取二升,分温三服。  

  治痈疽肿烦热,增损竹叶汤

  竹叶(一握,切) 当归 茯苓 人参 前胡 黄芩 桂心 芍药(各二两) 甘草(三两,炙) 大枣(二十枚) 小麦(一升) 麦门冬(一升,去心)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六升,煮竹叶、小麦取一斗一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服,日三。夜重加黄芪二两,胸中恶加生姜六两,下者减芍药、黄芩各六分。如体强羸者以意消息之。  

  治痈疽后补塞去客热,黄芪汤方  

  黄芪 生姜 石膏(末) 甘草 芍药 升麻 人参(以上二两) 知母 茯苓(各一两) 桂心(六分) 麦门冬(二两,去心) 大枣(十四枚) 干地黄(一两)  

  上十三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
九江黄父痈疽论
九江黄父问于岐伯曰: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乃注络脉,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合同,不得休止。切而谓之,从虚去实,泻则不足,疾则气减,留则先后。从实去虚,补则有余,血气已调,形神乃持。余已知血气平与不平,未知痈疽之所从生,成败之时、死生之期,期有远近,何以度之,可知闻乎?  

  岐伯曰: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同纪,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蚀。地经失纪,水道流溢,草蓂不成,五谷不植,经路不通,民不往来,巷聚邑居,别离异处,血气犹然,则言其故。  

  夫血脉荣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与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筋骨肌肉不得相亲,经脉败漏,熏于五脏,五脏伤故死矣。  

  黄父曰:愿闻于痈疽之形与其期日。  

  岐伯曰:略说痈疽,极者一十八种。痈发于嗌,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则化为脓,脓塞其咽,半日死。其化为脓者,泻则已,含豕膏,无冷食,三日而已(一方无冷食)。

  发于颈者,名曰夭疽。其状痈大而赤黑,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腋,前伤任脉,内熏肝肺,十余日死。

  阳气大发,消脑留项,名曰脑烁。其色不乐,项痛如刺以针,烦心者,不治(本作留字)。

  发于肩及臑者,名曰雌痈。其状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脏。  

  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治之砭石,欲细长,疏砭之。或云涂豕膏,六日已,勿裹。其疽坚而不溃者,马刀夹缨,乃治之。  

  发于胸者,名曰并疽。其状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十日死。  

  发于臆者,名曰甘疽。其状如谷实瓜蒌,常寒热,急治之,去其寒热,不急治,十岁(似误)死,死后脓自出。  

  发于胁者,名曰改訾。改訾者,女子之病也。久之,其疾大痈脓,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治之,锉陵翘,草陵根各一升,水一斗六升煮之,竭为三升,即强饮,厚衣坐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发于股阳,名曰股瓮疽。其状不甚变,而痈脓附骨,不急治,四十日死。  

  发于股阴,名曰赤施疽。不急治,六日死。在两股之内,不治,六日死(一方云十六日死)。

  发于尻,名曰兑疽。其状赤坚大,急治之,不速治,三十日死。  

  发于膝,名曰雌疽。其状痈色不变,寒热而坚,勿破,破之死。须以手缓柔之,乃破。

  诸疽发于节而相应之者,不可治之也。

  发于阳者百日死。  

  发于阴者四十日死。  

  发于胫,名曰兔啮。其状赤至骨,急治之,不治煞人。  

  发于踝,名曰走缓。其状痈也,色不变,灸而止其寒热,不死。  

  发于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状如痈,不急治之,百日死。  

  发于足傍,名曰疠疽。其状初小指发,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辄益,不治,百日死。  

  发于足指,名曰脱疽,其状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斩去之,治不去,必死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涓子鬼遗方
黄芪竹叶汤医案
中医古籍-刘涓子鬼遗方
卷三
痈疽发背发渴
【普济方】卷二百八十八 痈疽门 痈疽发背作寒热附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