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伏羲“六峜”考[转]

芮执俭

(甘肃省招办《招生通讯》编辑部  甘肃兰州 730030)

 

提要“六峜”在中国古籍中仅见于《管子》。对“六峜”一词的解释,近、现代研究《管子》的学者均释为“六法”或“八卦”。本文对“六峜”提出新的释义,指出“六峜”实际上是中国远古时代“人文始祖”伏羲在“立周天历度”中所创造的对八卦的一种运用方式。

关键词:伏羲  六峜 考释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一、“六峜”到“六法”的由来

关于伏羲与易的关系,中国易学史上最传统又最具权威性的说法是《周易·系辞下》中的伏羲作八卦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①但是成书时间晚于《易·系辞传》的《管子》却不说伏羲作八卦,而说“伏羲作,造六峜以迎阴阳,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而天下化之。”(管子·輕重戊篇》虙戲作造六峜,以迎隂陽,作九九之數,以合天道,而天下化之。周人之王循六峜,行隂陽。《王若谷曰》六峜其猶周髀算法乎。 )(注:六峜当是立体球状,实际与六合,六通为庄有关,也是归藏球,玲珑或者太极,其中字形有止有山有人,可待进一步挖掘,其形如下图,以头为山,以两臂为人,以两足躯干为止——说文曰:【卷二】【止部】止,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爲足。凡止之屬皆从止。諸市切。这样六峜乃人这样构形所成之立位太极空间延拓所成之立体球。

)②那么,后出的《管子》为什么不说伏羲“作八卦”,而非要标新立异说伏羲“造六峜”?“六峜”这个词,在中国古籍中只此一见,对于六峜究竟是什么,迄今为止,研究《管子》的学者们都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回答。

历史上许多研究《管子》的学者对“六峜”的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仅清代学者就有如下多种释义:俞正燮《癸巳类稿·书〈管子〉后》:“宓戏作造六峜迎阴阳,下有九九之数,则峜,计字也。”(又据《汉语大词典》第3卷:按《正字通·山部》:“峜,王若谷曰:六峜其犹《周髀》算法乎?诸家峜义未详,字书皆不载。《委宛编》以六计解之,峜当读如计,以峜有跻音也”);③何如璋说:“按八卦始于宓戏。六峜者六气,即阴阳风雨晦明也,故云‘以迎阴阳’。造者作为推测之器以验之。《庄子·消遥游》‘承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即此义也。宓戏法日月而作《易》,观天象以造历,演九九以作数,天道明焉,人文启焉”;④张佩纶说:“明十行无注本此‘六峜’作‘大陆’,‘大陆’乃八卦二字之误”;⑤洪颐煊说:“‘峜’当作‘佱’。‘佱’,古文‘法’字”;⑥庄述祖说:“‘峜’当作‘佱’。古‘法’字,亦通‘政’。《大戴礼·盛德篇》有‘六政’,疑即‘六佱’”,认为六法即《易通卦验》上所说的乾、离、艮、兑、坎、坤。⑦

郭沫若《管子集校》谓“伏羲作造六佱以迎阴阳”,改“峜”为“佱”。郭沫若认为:“‘六峜’古本作‘大陆’。刘本、朱本、赵用贤本以下均作‘六峜’。‘峜’当是‘坴’字之讹,故书应以‘陆’为之。‘大坴’者即乾坤六法之谓,犹易称‘大易’,道称‘大一’也。各本‘大’均误为‘六’。”则“六峜”为“大陆”,“大陆”即乾坤“六法”。郭沫若引闻一多案:《说文》“灋”古文作“佱”,今文作“法”。“峜”疑为“佱”之误。六法者,《易通卦验》上篇说宓戏作《易》而文王演之,孔子赞之,下文列叙“法曰乾”、“法曰离”、“法曰艮”、“法曰兑”、“法曰坎”、“法曰坤”。后文郑《注》云“著六法,则以乾为始,坤为终”,又云“故此六法以乾坤为始终”,是八卦古有六法之称(六爻之义盖本如此)。此曰“宓戏作造六法”,下文曰“周人之王循六法”,谓宓戏始作卦而文王演之耳。⑧

此论既出,后世一些学者将《管子·轻重戊》中的“六峜”改为“六法”,多以八卦解说六法。以至近代《管子·轻重篇》的研究专家马非百不得不感叹:“此二字(指‘六峜’)各家解者甚多,然皆猜测之词,不可尽信。仍以阙疑为是。”⑥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对《管子》注译较完整的本子赵守正《管子注译》,文中据郭沫若《管子集校》改“六峜”为“六法”。⑨谢浩范、朱迎平《管子全译》,原文不改“峜”字,但释义仍沿用郭沫若“六峜”为“六法”的说法⑩。同时一些研究《管子》的论文亦多沿用此说⑾。

二、“六峜”即“六法”的商榷

“六峜”究竟是“六法”?还是“六计”?“六气”?“大陆”?“八卦”?对“六峜”是否还有新的解释?伏羲造的六峜与伏羲作的八卦是什么关系?

笔者认为,上述诸种释义虽与“六峜”原义有不同程度的连带关系,但均未阐明“六峜”的本义。

关于“峜”就是“佱”、“佱”就是古“法”字的解释,不具备充足的理由,单从文字学角度讲也难以自圆其说:“法”字在《易经·系辞传》中出现过5次,并且所言包羲氏“俯则观法于地”之语即出于《系辞传》。再说,《管子》一书中使用“法”字的频率高达近500次,书中以“法”字命题的章节即达八处之多,如《七法第六》、《法禁第十四》、《法法第十六》、《兵法第十七》、《任法第四十五》、《明法第四十六》、《版法解第六十六》、《明法解第六十七》等等。如果说“峜”就是“法”,为什么《易·系辞传》不以“峜”为“法”?尤其成书时间晚于《易·系辞传》的《管子》仅在《轻重戊》中只此一处不用“法”字,而别出心裁地使用了一个“峜”字,或者说将“峜”误为古“佱”字呢?何况据专家考证《轻重篇》是战国时代的作品,⑿怎么能使用古“佱”而不用新“法”呢?

另外,将“六峜”解释为“六计”、“六气”、“大陆”、“八卦”,似乎均欠合理。

首先,“造六计”与“迎阴阳”不得解;其二,“六气”也有其相对固定的释义,通用说法一般指自然气候变化的六种现象,即阴、阳、风、雨、晦、明,有《国语·周语下》韦昭注、《庄子·在宥》成玄英疏、《左传·昭公元年》杜预注等为证。又好、恶、喜、怒、哀、乐也称为“六气”,有《管子·戒》尹知章注、《文选·陆机〈文赋〉》李善注为证。但是,“六峜”怎么成为“六气”?“六气”又如何能够“造”出来?难以解释清楚;其三,如果说“六峜’就是“八卦”,同样需要证明:古人为什么把“六”当作“八”?“峜”当作“卦”?“六”为什么是“八”?“六”怎么样才能等于“八”?显然,仅以“六”为“大”之误、“峜”为“坴”之误,而认为“六峜”即“大坴”、“大坴”即“八卦”,只是一种判断,没有确佐的实证(注:实际六和八的相同性可以根据八面体来联系)。

 三、“六峜”是伏羲“立周天历度”中所创造的对八卦的一种运用方式。

那么,“六峜”究竟是什么?伏羲时代的易是什么样子?伏羲造的六峜与伏羲作的八卦是什么关系?

对此,黎翔凤在其所著《管子校注》一书中做了较为详实的考证。黎翔凤指出:“按《通卦验》:‘宓戏生,掸出表,……’卷下列二十四气晷影之长,与《周髀算经》一致。‘六法’之义,与《周髀》合观乃明。《周髀》云:‘冬至从坎,阳在子,日出巽而入坤。夏至从离,阴在午,日出艮入乾。’古代用土圭测日,立八尺之表,每日午测其影之长短,以定二十四气。其在天象,则观其斗柄之旋转。春分秋分,太阳出震入兑,秋分以后偏北,出艮入乾。春分以后偏南,出巽入坤。八卦之位,震兑不移,余六位有变动,观测其变动之位,是为六法。今之《通卦验》‘巽’误为‘兑’,若于更正,则一丝不乱。”

 

 

            

        巽      

    震               

        艮      

           
 


  

黎翔凤在肯定闻一多研究成果的同时,也指出了其考证中的一些问题:譬如闻一多“以‘六法’为八卦之称,不能自圆其说”;另外,“以乾坤为始终,乃明其阴阳之气,非次序始乾而终坤也。” ⒀

综合上述,从黎翔凤对“六峜”的考证中,我们首先可以排除“六法”即“八卦”的不确切说法。但是黎翔凤对《周髀》中立杆测影的解释仍然沿用了郭沫若、闻一多“六法”之说。那么“六峜”是不是“六法”?仍然有待进一步考证。

考古说明,八卦的根底为天文历法,而并非占卜预测。陆思贤先生考证伏羲氏既起源于立杆测影、天文观测活动。⒁伏羲氏处于仰韶文化时期,距今约7000多年。《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了少嗥氏部落以玄鸟氏、伯赵氏等主管“分”(二分)、“至”(二至)、“启”(立春、立夏)、“闭”(立秋、立冬)的传说。相传少嗥氏是太嗥氏的后代,太嗥氏就是伏羲氏,这说明远在我国上古时期就有了八节气。⒂以八卦定“八节”之事也可以从《尸子》一书中得到印证:“伏牺始画八卦,列八节而化天下”。⒃地下发掘同样表明,在前1万年到前5000年之间,华夏大地已进入农业社会。这个时代已有四时八节的发明,即有了春夏秋冬四季划分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八个节气。⒄这样说来,在远古的伏羲时代,应当是先有八卦,后有“八节”,伏羲氏是用八卦定“八节”,而以八卦中有变动的六卦为“六峜”。“‘峜’含‘去’义”,也就是变化的意思。可见在远古的伏羲时代只出现了与八卦对应的八个节气,还没有产生黎翔凤先生所谓“二十四节气”。据有关考古材料考定,二十四节气大致萌芽于夏商,形成于战国,并于秦汉之时趋向完善并定型。⒅

 笔者认为:按《易通卦验》:“宓戏生,……掸度出表”,⒆是说伏羲探索出了立杆测影的办法,结合《周髀算经》开篇周公问商高“包牺立周天历度”之记录,⒇

再来理解《管子》“伏羲作,造六峜以迎阴阳”,为我们考证伏羲造“六峜”提供了明确的关联思维的线索。《周髀》云:“髀者表也”。显然“迎阴阳”就是用圭表测日影之长短,以定八节气。

如果《易通卦验》所述确切,我们认为关于圭表的起源问题,不仅限于有学者推测的殷代,或者春秋时代,而是早在伏羲时代就已经出现了。(21)由此不难看出,《管子》一书中的“六峜”有其独特的含意,“六峜”既非“八卦”,亦非“六法”。“六峜”与“八卦”、“六法’虽有关联,也有区别。确切来讲,“六峜”应当是人文始祖伏羲“立周天历度”中所创造的对八卦的一种运用方式。

另外,郭志成在其《走近伏羲》一书中用立体易思想重新解释伏羲造六峜,认为《管子》记载的“伏羲作造六峜”中的“六峜”,就是古代立体易模型的实物,伏羲时代造六峜应该是远古圣人以此观阴阳而定八方,可备一说。郭志成同时指出,现代研究《管子》的学者将“六峜”解为“六法”,进而解释为“六峜”就是“八卦”,仅据《系辞传》伏羲“作八卦”说是难以证明的。(22)

 

 

参考文献:

①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系辞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572-573.

② 《二十二子·管子·轻重戊第八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191.

③ 《汉语大词典》(第3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3,814.

④⑤⑥.马非百.《管子·轻重篇新诠》(下册).中华书局,1979.12,687-688.

⑦.《辞源》.商务印书馆,1988.7,165.

⑧ 《郭沫若全集·管子集校(四)》(历史编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85.6,

399-401.

⑨.赵守正.《管子注译》.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9,402、406.

⑩.谢浩范、朱迎平.《管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1996.6,1025-1026.

⑾ 王德敏.《管子》与《连山易》.《周易研究》,1995.2;

战化军.《<周易·系辞>与<管子>》.《管子学刊》,1996.4,36.

⑿胡家聪.《管子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5.388-389.  

⒀ 黎翔凤.《管子校注》(第三册). 中华书局,2004.6.1507-1509.

⒁. 陆思贤.《神话考古》.文物出版社,1995.12.

⒂.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四册).中华书局,1990.5,1383-1391.

⒃.《二十二子·尸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374.

⒄.谢世俊.节气史考源.寻根,1998.2,4

⒅.沈志忠.二十四节气形成年代考.东南文化,2001.1,53-56.

⒆.《纬书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6,820-821.

⒇.赵爽注.《周髀算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9.

(21).邓可卉李迪.《对圭表起源的一些看法》.《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9.5,48-51.

(22).郭志成.《走进伏羲》.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4,1-11、188-334.

 

芮执俭(1955-),甘肃景泰人,从事语言文字学、秦汉文学及伏羲文化研究,著有《易林注译》、《光辉的历程》等,专著1本,合著5本。现任甘肃《招生通讯》主编、甘肃省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伏羲文化委员会专家组组长。

作者单位:甘肃省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招生通讯》编辑部

通讯地址:兰州市庆阳路195号

联系电话:13893478568;(0931)8440621转2609

电子邮箱:3650598@sina.com

 

注:守一”方法过程中,一般的人在观诵“得一”章的时候,“得一”章中的能量对于有基础者,会首先激活实践者心身中的质元系统和物元系统。在“得一”章这个“一”的作用下,出现质元与文理变化。在这个变化之中,先后会显示质元、物元的“其一”和“归一”变化。大家要注意几个阶段:“其一”呀,“归一”呀,显一而“得一”呀,然后你才能够真正地“守一”。
这个物元的“其一”和“归一”变化,“其”,就是簸箕的“箕”,古代用簸箕聚物,扬去杂物,留下精华之义。那么“其一”,就是一种汇聚精华、清除杂质的过程;而分散的精华,最后会有一个集中的过程,这就称之为“归一”,就像所有的河流最后都归到大海一样,这就叫“综整归一,聚合归一”。这些细致的质元和物元复返于“一”的过程,全都是为最后体元的“显一”而奠定基础的。只有当“其一”、“归一”完成质元、物元汇化以后,才会出现比较理想地出现体元的“显一”,最终出现“得一”。
因此,我们中就会有些人,可能会在内观当中就出现了“得一”章的文理自然地散布全身,每个字都发出了光,出现了光化,身体也出现了光化,光化在组织当中、细胞当中,然后最后就会出现整体的一个“一”的文理画图,就跟阳爻一样,我们还是把她叫做“一”好了。就会出现这个“一”的图形,然后在“一”中又呈现一些微妙的变化。这是“守一”法进入“得一”中的一个普遍性的规律,这个现象是一个普遍规律,也就是说你按照“其一”,然后到“归一”,然后到“显一”,最后到“得一”,是这样一个规律性。当然,这里面很多同学也存在着个体的特殊性,但基本上不离总的框架,存在着特殊规律性,那么也是正常的,我们不必去强求变化过程的完全一致性。
部分德性、品格基本合格、有质无形的质元和物元物质具备一定基础的人,面部这个三角区内的骨骼上,可能就会出现一个“众眇之门”的“门”。如果出现了这个“门”,就一定要平静地将它肯定下来。随顺而观,不起一念。
一般情况下而言,如果在鼻骨区内能够显现经文的文理字形图像时,整个过程就容易全境式地呈显。当我们能同时做到观住中丹田和鼻骨区时,假若其中的能量传输通道也有所建立形成时,那么鼻骨区内的经文能量将会作用于中丹田内,也许胸中就会出现一个光团,出现一个太极,出现一个旋极,并且还都转起来了,出现太极向旋极转化,或者是直接显示一个旋极图,她们会发出特殊的光,这个光可以比闪电的光更强,或者是光团,或者是光柱。这个光是用来干什么呢,是用来对内境进行一次“清宅”式的大扫除,准备迎接德一的这个体元,进入中丹田内“安居乐业”。所以,可不要小看这种清宅,不能像我们在单位里面为了完成任务而做卫生那样,应付了事,弄个表面光。这可是要像在家里做卫生一样,要趴在地上擦得干干净净,这是要做得干净彻底才行的一份工作。而且,上下八方都要主动用这个光,将你整个胸腔里面清扫得“一尘不染”,不然人家是不来居住的哩。你发个户口给她,你发个邀请给她,她都不来,太脏了就不行。
因为葛洪都提到过、告诫过了:“龙虎列卫,神人在傍;一安其所,不迟不疾,一安其室;能暇能豫,一乃不去”(《葛洪·抱朴子》)。这个“龙虎列卫”,其实就是指的心中真液的质元、肾中真水的质元都能上升在中丹田内凝聚才能生出光来。至于是否显出龙虎之相,那么则不必强求了。而此时的卫生大扫除工作,大家也最好主动请这个“神人在傍”的“悟空”来帮助自己。别把自己的元神丢在一边,你自己在那里傻看着,那也不行;不请他帮忙,也不行。通过自己的悟空来帮助自己,以神用光,那么他才知道哪个地方应该多擦一擦,哪个地方该用力地蹭一蹭,才能把尘垢清除掉,这样才能真正彻底做好这个内境大扫除的清宅工作。神光所到之处,如火就冰,俱皆光明。
德一的这个体元,体质最接近道性,她需要一尘不染的居住环境,“能暇能豫”,那也要让她“能暇能豫”。那么什么叫“能暇能豫”呢,就是指内环境要符合“休闲养性,和悦逸性,出入顺遂。”的基本条件。不然,就会发生“一不出其窍,一不安其室,一来即离去”的现象,那么“守一”就难以真实实现,“得一”也就是遥不可及。
当我们在无为而为中做好了卫生大扫除以后,这时可能就会出现“一”的体元,在体内就出来了。男的出现的就是一位小帅哥,女的可能出现的就是一位小靓妹,坐在莲台上。这是从哪儿出来的呢,就是从我们鼻骨的山根处,那个里面有一窍,这个门打开以后,他/她就飘然而出,潇潇洒洒地进入到我们的中丹田之中安坐。体元的显形出现,内境震动,全局改观。那么在这个“全局改观”当中,其中最重要、最精彩、最难得的是阴我心神的换质变化。大家修来证去,这么多年以来莫不感到这个阴我心最难制伏,最让自己头痛,最让自己难以进步,虽然说日积月累、点点滴滴、战战兢兢地修心,也难以将它转化好,它就是赖在这个君位上不让位。几十年形成的后天惯性思维、线性思维、经验思维无法彻底克服而转变。
但是,我们一旦真正“得一”了,情况就会彻底改观。此时,可能就会出现原来你可能内观的时候就会发现阴我心神这个赖皮鬼它是死死地抱着心脏肌肉,不肯放的。这个时候,可能它就“哧溜”一下子深深躲藏在心脏深处,缩成一团在发抖,这个阴我心神还是坚持抱着这个肉团之心不放,但这个时候可能却被轻松地从心脏上剥离开来,或者被你的悟空轻松地从心脏的深处拎了出来,光照清洗一番,剥去原来那个灰不溜秋、脏兮兮的衣服,换上一套色彩亮丽的红色新装,这才像个神样。有了好的神样,我们才可能有好的人样。这正是:体元形名立,阴我必换质
这种换质改形,是一种居高临下、强势逼改的过程,远比那种日积月累、渐进式地爬楼梯进行修改来得轻松容易。这就是修德“守一”而“得一”的精妙之所在,这也就是道德根文化的无穷魅力之所在。“守一”而能“得一”,阴我心神的改变和让位,也就至简至易了。
此时,可能会观到阴我心神在更新换质以后,阳我心神就拉着它一起朝拜,然后再一起各自登上莲台打坐诵经。从此,只要“一乃不去”,那么阴我心神也就会甘居臣位,不敢轻易地僭越妄为。老子的“执一”思维法,就会牢牢地确立起来,伴随终生,直至“了道”之境。
“居于道○,用于德一”,这是“得一”以后这个“一”的体元的基本法力,他具有法力。他本身能够放出光明,构成“自燃”而表现出道法自然。光明普照心身内外,并且能无为而无不为地运用怀中抱着的这个法器,挥起此法器,就会放出道道“一”形的电光,似闪电,如雷霆。当他运用此法器挥向体内和身外向他攻击的其它灵体时,灵体们手中的兵刃全都会如烟似雾一样地消失,而不伤损其性命。有的实践者通过自己的验证以后告诉我说:“一的电光能量,比金光法的能量强大三倍以上。”岂止是强三倍以上,五倍以上都不为过,这还是比较中肯的体悟,确实是强大数倍之多。
当“一”的体元将实践修身者内外环境清理干净以后,在德一体元放出的光明场中,全身可能会自然出现一个挺大的“”字形,就是“正确”的“正”,笼罩于命体内外。这个“正”字的出现,也就是对黄帝“正若有名,合若有形,乃以守一名。”最好的修身验证。这就标志着修身实践者的生命再造工程,从此进入了“名形已定,物自为正。”、“名正者治”而惑乱无踪的时期。“正以明德”,从此进入佳境。“守一”之法顺着“强生威,威生惠(这个“惠”,是指仁,“仁慈”的“仁”),惠生正,正生静。静则平,平则宁,宁则素,素则精,精则神。至神之极,见知不惑。帝王者,执此道也。(见《黄帝四经》),看来古代的帝王都是用的这个方法来执政的,来统治天下,那当然就非常地正确了。我们在内部求证的时候,那同样也是按照这个次第逐层深入,完成修身全过程。
而老子所说的“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正善治”、“至正者静”、“请靓可以为天下正”、“天地将自正”以及庄子所言的“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全都可以轻松实现。
而且,当这个“正”字出现以后,无形中也就产生了巨大的自我防护能力,从此邪不敌正,邪难伤正。
《云笈七笺》中曾经指出过:“昔黄帝到峨嵋山,见皇人于玉堂中(这里玩的也是隐喻词的提法,就是说你的真意如果到了山根,也就是这个印堂里面,能够见到自己的这个“一”的体元)。帝请问真一之道,皇人曰:长生飞仙,则唯金丹;守形却老,则独真一。故仙重焉。凡诸思存,乃有千数,以自卫率多,烦杂劳人,若知守一之道,则一切不须也(如果掌握了“守一之道”,很多的有为法全部都不用了)。”“凡服金丹大药,虽未去世,百邪不敢近人。若服草木小药,饵八石,适可除病延年,不足以禳外祸,或为百鬼所枉,或为太山横召,或为山神所轻,或为精魅所侵。唯有真一,可以一切不畏也。”这些论述,非常值得人们参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易笔谈】之二十      六峜与洛书
世界第一书60:《管子》论易是部天书
易学研究:《连山易》第十一卷
顾植山:阴阳索隐——兼谈中华文明的三大里程碑
文化思想:五运六气是打开《黄帝内经》的钥匙!
伏羲发现的钥匙可开宇宙之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