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主题:半夏泻心汤 | 医源世界

半夏泻心汤新用

    半夏泻心汤张仲景《伤寒论》中为少阳证误治导致虚痞而设的名方.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炙甘草大枣七味药物组成,为辛开苦降、寒温并用、攻补兼施、调和阴阳,促使脾胃运化正常的代表方剂。时至今日,临床医生常用本方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是对消化性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窦炎、胃脘痛、贲门痉挛幽门梗阻、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复发性口疮消化道疾病,有着显著疗效。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幽门杆菌(HP)感染是引发胃溃疡的元凶,而半夏泻心汤具有显著的抑杀HP的作用,其中黄芩、黄连抑制HP效果明显。动物试验表明,感染了HP的大鼠,若中医辨证属于“脾虚”,出现胃肠胀气、纳呆便溏等症状时,给予半夏泻心汤,可使大鼠的症状明显好转。国内外学者进一步研究表明,半夏泻心汤具有显著的抑制胃黏蛋白下降,并能促其含量增加,降低溃疡指数的作用。对醋酸性胃溃疡疗效显著,并能保护幽门结扎性胃溃疡,用药后可使局部炎症渗出及坏死减少,促使溃疡面尽快缩小,并减轻肉芽组织瘢痕中的白细胞浸润。

    日本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半夏泻心汤能阻断机体组织脂质过氧化反应,清除氧自由基,减少氧自由基对胃黏膜上皮的损伤,维持对胃黏膜的正常血供,保护胃黏膜和胃黏液屏障。医药学家通过对该方的生化分析研究,以及对大鼠实验病理学改变的观察,证实该方中所含的有效成分可调节胃液分泌,改善胃肠功能,减轻胃肠道炎症,修复受损伤的黏膜,促使萎缩腺体再生,可使肠上皮化生发生逆转,阻止细胞发生突变而起到防

    半夏泻心汤对胃肠道有双向调节作用,研究表明,正常情况下给予半夏泻心汤,对胃肠运动无明显影响,而患有胃轻度消化不良者、腹部手术后病人,该方具有明显的促进胃蠕动次数和幅度,缩短胃排空时间的作用;胃蠕动增强的患者。又可起到抑胃运动的效果。对肠炎引起的腹泻,本方能抑杀细菌毒素,促进肠道水分吸收而止泻。对癌症患者因放疗或应用顺铂等化疗药物引起的小肠功能紊乱,本方可起到调节作用,消除不良反

    临证应用半夏泻心汤时,要掌握好患者的病证。一是脾虚胃弱,症见身困乏力、纳差、便溏、泄泻,舌淡苔薄白,脉象细缓。二是脾胃不和,症见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胸闷嗳气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象弦。三是胃阳不足。症见恶食生冷、脘腹冷痛、得温则舒、舌淡苔白、脉象弦细。四是胃阴不足,症见胃脘隐隐灼痛、口于口渴、口舌生疮、舌红津少、苔少或剥,脉细数。由于各人的体质不同,症状各异,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辨证施治,方可获得良效.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来自[老药新用]栏目

半夏泻心汤探讨

  《伤寒论》第149条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普遍意义上都认为半夏泻心汤所治疗的病证是痰气痞或饮气痞,笔者现谈一下自己的不同认识,盼指正:
  首先,《伤寒论》第7条有云:“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发于阴的内涵是依据发热与否来判断外邪与正气力量的对比,如果正气充盛,正邪交争剧烈,则发热恶寒,如果正气不足,无力抗邪则无热恶寒,因此《伤寒论》第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中之“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之阴阳并不是病位的高低,而是说结胸与痞证的形成都是源于误治之后表邪之内陷,大陷胸丸方用大黄葶苈子芒硝杏仁,其所主病证的病机为痰热互结,为表热内陷与有形之痰水相结,因此由“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的前后对比可推测痞证的基本病机应当是无形之表热内陷壅聚中焦,中焦气机不利而有满闷之感。由第135条“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和第149条“但满而不痛,此为痞”之痛与不痛的对比,亦可参知痞证的基本病机。因此,第149条半夏泻心汤所治疗的痞证与第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之痞证是一样的,都是无形热邪壅聚心下而形成的痞证,而不应当是痰气互结之痞或饮气互结之痞,痰或饮仅应当作痞证的兼夹证来对待。
  其次,由第155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第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第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可见这几个泻心汤之所以冠以附子生姜甘草,便是因为附子、生姜、炙甘草正是用来治疗痞证这个基本病证之外的其他兼夹之证,附子泻心汤是痞证兼表阳虚,生姜泻心汤是痞证兼水气,甘草泻心汤是痞证兼脾胃虚弱,由此可推知仲景设立半夏泻心汤是为了治疗痞证兼痰饮《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亦有关于半夏泻心汤的条文“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痞证见心下痞,痰饮见呕而肠鸣,亦可说明这个问题。痰气痞与痞证兼痰饮的内涵是不一样的,两者不能混淆。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来自[妙方精选]栏目

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40例

【关键词】  半夏泻心汤;复发性口腔溃疡

复发性口腔溃疡是以口腔黏膜反复溃烂、迁延难愈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见口腔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轻者局部胀痛,重者局部灼热疼痛,进食尤其是食用固体食物时疼痛加重。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而追踪其病史,往往有身体疲劳、睡眠不足、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大便不调等表现。在中医文献中概称为“口疮”、“口疳”或“口破”。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患者中,男18例,女22例;25~35岁14例,35~65岁26例。

  1.2 诊断标准 (1)反复发作口腔胀痛或灼热疼痛感;(2)口腔内可发现多处溃疡面;(3)病情迁延难愈,反复发作。

  1.3 治疗方法 半夏泻心汤加味:半夏10g,黄芩10g,黄连6g,党参12g,炙甘草10g,炮姜10g,桑白皮30g,黄芪20g,茵陈30g,桔梗10g,柴胡10g,升麻6g,连翘30g。

  上药一贴加水400ml,煎开取汁200ml,再加水300ml,煎开取汁100ml,合2煎,分3次服,每日1剂。

  随症加减:胃脘嘈杂恶心者,加竹茹10g;大便干结者,加枳实10g,槟榔10g;大便稀溏或食冷即泻者,加焦山楂12g;病程较长或疼痛较甚者,加当归12g,僵蚕12g,白芷10g。

  1.4 疗效评定 患者口腔灼热胀痛等症状消失,1年以上无发作者为近期治愈;3个月以内无发作者为临床治愈;3个月内只有1次发作者为好转。

  1.5 结果 经治疗40例,20例近期治愈(50%),临床治愈16例(40%),好转4例(10%),近期治愈和临床治愈占90%。

  2 典型病例

  患者,女,40岁。2004年5月10日就诊。患者口腔溃烂、疼痛反复发作1年,复发并加重1月而应诊。1年来,患者口腔溃烂、疼痛,反复发作,此起彼伏,曾在各处用中、西医方法治疗,时轻时重,效果不佳。近1个月来,因工作劳累、紧张复又发生口腔溃烂、疼痛,服用中西药物,未效。刻诊:口腔右侧黄豆大溃疡两处,周围微红不肿,自觉灼热疼痛,伴口干、嘈杂、大便稀溏;舌微红苔薄黄,脉沉缓稍数。诊为脾胃气虚,寒热互结,火热上冲之口疮。治宜平调寒热、益气清胃、降火解毒处方:半夏10g,黄芩10g,黄连6g,党参12g,炙甘草10g,炮姜10g,桑白皮30g,黄芪20g,茵陈30g,桔梗10g,柴胡10g,升麻6g,连翘30g,白芷12g,焦山楂15g,竹茹10g。水煎,分2次服。服上药4剂,口腔溃烂缩小,疼痛减轻。再服6剂,诸症痊愈。1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3 体会

  中医辨证求因,“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素问.至真要大论》),而火又有实火虚火之分。实火多因饮食不节,积滞不化,蕴而化火;或七情失调,气机阻滞,郁而化火;或是外感邪热失于发散或清解,邪无出路所致。虚火则不外脾胃虚寒,火不安位,或阴虚火旺,水不制火。临床上,青少年及婴幼儿平素身体壮实,病程较短,多属实火;中老年患者平素即有疲乏、失眠、大便不调等脏腑功能失调的表现,而且病程较长,数年、十数年甚至数十年不愈,多属虚火。因此复发性口腔溃疡,当属虚火口疮。正如《景岳全书》所云:“口疮,连年不愈者,此虚火也。”复发性口腔溃疡就多属脾虚胃实,肠寒胃热,虚火上浮,熏灼口舌,日久肌膜受伤溃烂而发病。薛己《口齿类要》就指出:“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各经传变所致。”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常见症候,常常很难区分出属寒属热,或是属虚属实。实证日久反复,邪势必损伤正气;正气虚衰也可致实,如脾虚失运、停食停饮即是常见的病理机转。故通过调理脾胃入手,平调寒热,补中益气,清降虚火。半夏泻心汤(去甘壅之大枣,以温中散寒、健脾止泻之炮姜易干姜)寒热平调,和胃降逆。复加黄芪,与党参、甘草合用,共奏补中益气之功,是治本之道;同时芪、参、草又能调节免疫功能,是针对口腔溃疡多由免疫机能低下引起的观点而设。加桑白皮、茵陈清热祛湿,以治病标,桑白皮性寒味甘,清热而不伤阴;茵陈苦寒清芬,寒能清热,苦能祛湿,芬芳透达可清解郁热,两者配伍得当,既清胃祛湿,又散解上焦心肺郁火,同时祛邪亦不伤正,的确是治疗口腔溃疡必用的对药。加桔梗,一则载药上行,二则与甘草合用成桔梗汤,具清热、解毒、止痛之效。加连翘,既能清解胃热,又能清热解毒,凉血止痛,是针对邪热毒疮而设。加柴胡、升麻,载药上行,以达病所。如此,抓住了基本证型,又标本兼治,全方共奏平调寒热、补中益气、清热祛湿、凉血解毒之功效,故复发性口腔溃疡服之有效。

  


作者单位:436000 湖北鄂州,鄂州市中医医院脑病科

日期:2010年1月13日 - 来自[2009年第7卷第4期]栏目

半夏泻心汤释义

【关键词】  半夏泻心汤 释义

半夏泻心汤方出张仲景之《伤寒论》。其药物组成:半夏、干姜、大枣、炙甘草、黄芩、黄连、人参。功能和胃降逆消痞。主治:寒热互结,心下痞痛,呕逆肠鸣腹痛。

  半夏泻心汤为《伤寒论》五泻心汤之一,《伤寒论》以之治心下满不痛之痞证。

  《伤寒论》第149条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有如下临证特点。

  《金匮要略·呕吐病门》谓:“呕而肠鸣心下痞者,本方主之。”此方主治脾胃不和,升降失司之痞证。缘因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脾主升清而胃主降浊,脾湿则清阳不升,胃热则浊阴不降,湿热交阻清浊混淆,则痞满胀逆诸症生矣!方中黄连、黄芩苦寒以清胃热,干姜温脾以除湿,半夏燥湿降逆而和胃,人参、甘草、大枣补中健脾。诸药合用则清热、除湿、降逆,故脾气得以健运,胃气得以和谐,清升浊降,痞满自祛。

  《伤寒论》中五泻心汤可分为两组。一组是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为基础的,主治热邪雍遏于胃,故以大黄、黄连苦寒清热为主。兼表阳虚者则加附子名为附子泻心汤;另一组即是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的,主治中虚寒热错杂、湿热、清浊混淆,为痞为逆之证。减干姜之用量加生姜宣散水气,以治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名为生姜泻心汤。《伤寒论》第157条云:“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加重甘草主治由于反复攻下,气虚痞利具甚,名甘草泻心汤。重用甘草意在和胃补脾、消痞止痢。《伤寒论》158条云:“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徐灵胎云:“以上三泻心汤之药大半皆本于柴胡汤,其所治之症多与柴胡证相同,而加治虚治痞之药耳。”故现代多认为半夏泻心汤乃小柴胡汤之复方也。王孟英有“昌阳泻心汤”,乃是将本方去参草姜枣,只取芩连半夏三昧,而加菖蒲、苏叶、枇杷叶、竹茹、芦根,以治暑湿秽浊之邪为痞者。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认为,诸泻心汤皆治心胃之间、寒热不调、属里证者。若黄芩易桂枝,去泻心之名,而为黄连汤,乃治表邪尚有一分未尽也。喻氏用此法治关格,权衡进退或用桂,或不用桂,或改肉桂,名为进退黄连汤。

  《伤寒直指》对半夏泻心汤的解释笔者认为很中肯,不妨录之:辛入肺而散气,半夏之辛以散结气,苦入心而泄热,黄芩、黄连之苦以泻结热,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缓之。气结而不散,壅而不通,为结胸,陷胸汤为直达之剂。塞而不通,否而不分为痞,泻心汤为分解之剂。痞与结胸,有高下焉。结胸者,邪结胸中,故曰陷胸汤。痞者邪留心下,故曰泻心汤。泻心者以苦为主,苦先入心,以苦泄之,是以黄连为君,黄芩为臣,以降阳而升阴也。散痞者必以辛为助,是以半夏之辛温,干姜之辛热为佐。阴阳不交曰痞,上下不通曰满。欲通上下交阴阳者,必和其中,中者脾胃也。脾不足者,甘以补之,故人参、大枣、甘草为使,中气得和,上下通,阴阳分,水升火降,则痞消热已,而大汗解矣。崔皋:……以既伤之中气而邪乘之,则不能升清降浊,否塞于中,如天地不交而成否,故曰痞。泻心者,泻心下之邪也。半夏之辛,以散痞气,芩、连之苦,以泻痞热;已下之后脾气必虚,人参、甘草、大枣以补脾气之虚。“保命”篇曰:治痞用泻心汤主之,各有冷热之不同,要在辨而治之。如热入而为痞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之类是也。或寒多而热少者,半夏泻心汤之类是也。要之非泻心火之热,乃泻心下之痞满也。

  半夏泻心汤乃一方两途,具有双向调节之作用。半夏泻心汤是以寒热并用之法立方,治寒热错杂痞,以黄芩、黄连苦寒泄热,以干姜、半夏辛热散寒。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清热不伤正,散寒不助热。

  痞证临床见之最多,不仅由伤寒误下所致,气郁、气虚、食积、痰阻、湿热、燥火等均可致痞满。然病者自述其症状而不言之“痞”,而述之说:“心满”、“妨闷不舒”、“胸中气塞”、“中脘郁滞”等。内科杂病中虚实错杂,升降乖戾者,常有痞证出现。尤常见于消化道疾患,凡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肠炎、食管炎、胆囊炎、非特异性结肠炎、胰腺炎、肝炎等一系列消化系统病症,凡属湿与热交阻,脾胃不和,所见胃脘胀痛,痞满胀,吞酸,反胃呕吐等加减应用皆具卓效。如大便秘结或大便粘滞不爽可加少量大黄以通腑泻浊,则湿热除而愈,尤其对吞酸、灼热、呕恶、嘈杂,其效甚佳。在临床中要注意舌象的辨证,多见舌质红,苔白腻或苔黄,口中多有粘滞感,此即属湿热,结合症状自然无误。

  


作者单位:1 134100 吉林通化,通化市人民医院电诊科  2 134100 吉林通化,通化市中医院   3 134101 吉林通化,通化县团结社区医疗站(通化县疾控中心,通讯作者)

日期:2010年1月13日 - 来自[2009年第10卷第7期]栏目

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手术后腹痛2例

【关键词】  半夏泻心汤;手术;腹痛

1  案例介绍
    
      例1,男,26岁,2003年8月20日就诊,诉4年前因急性腹痛在当地医院做“阑尾切除手术”。术后一周顺利出院即经常间断腹痛、腹泻,稀便一日2~3次,无脓血。干活用力时脐下抽痛,身体消瘦,体力不支。经多方求治少效,近一年腹泻减轻,但进凉食后腹痛加重,反复多方医治未愈。查体:消瘦体质,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腹软,脐下偏右压痛可疑,无反跳痛。他处所做腹部超声无异常,腹部X线摄片未见异常,血常规无异常。辨为:气机升降失调,寒热互结。宜:和胃降逆,开结散痞。处方半夏泻心汤加味。药:半夏10 g,黄芩10 g,干姜6 g,党参12 g,炙甘草6 g,黄连6 g,木香6 g,玄胡10 g,川楝子10 g,白芍10 g,枳壳10 g。三剂,一日一剂水煎分服。2003年8月25日二诊诉:药后腹痛大减轻,只有切口下有时疼痛,但是较以前轻。继续给予前方加丹参15 g,赤芍10 g,三棱10 g,六剂,一日一剂水煎服。后电话告知数年顽疾已愈。例2,男,28岁,2004年4月15日就诊,诉一年前在当地乡卫生院因急性阑尾炎做手术治疗,手术过程中因故不能继续进行又上转县医院完成手术,期间拖延时间约2 h。术后即时有腹痛,腹泻稀便日1~3次,腹胀不舒,无脓血,每次于做体力活时腹痛加重,严重影响日常劳动和生活,经多方医治少效来我处就诊。别处做腹部超声示:腹部切口与肠系膜轻微黏连。查体:消瘦体质,脐下偏右压痛可疑,无反跳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辨为:气机升降失调,寒热互结。治宜:和胃降逆,开结散痞。方予半夏泻心汤加味。药:半夏10 g,黄芩10 g,干姜6 g,党参12 g,炙甘草6 g,黄连6 g,木香6 g,玄胡10 g,川楝子10 g,白芍10 g,枳壳10 g。三剂,一日一剂水煎分服。2004年4月23日二诊诉:药后腹痛大减轻,只有切口下有时疼痛,但是较以前轻。继续给予前方加丹参15 g,赤芍10 g,三棱10 g,三剂,一日一剂水煎服,以善其后。

    2  讨论
   
     方解半夏、干姜辛温,散寒、化饮;黄芩、黄连泄热、燥湿;辛苦合用,有降逆、止呕、消痞的作用。党参、甘草、大枣益气和中,使寒热并调,肠胃得和,升降复常,玄胡、川楝子疏肝泄热,理气止痛,木香、三棱、枳壳行气破气止痛,白芍柔肝养阴止痛,丹参、赤芍养血活血止痛,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瘀血去,则疼痛除。手术后腹痛中医认为:手术是外源性创伤,易造成气血亏虚,气滞血瘀,气机不畅则腹痛,常用补益气血,兼活血化瘀的方药治之,但是有的病例,疗效不好。例2他处超声示肠系膜与腹壁切口轻微黏连。例1腹部超声检查无异常,腹部X线摄片未见异常,血常规无异常,他医也用过温中止痛、补益气血、活血化瘀止痛药,疗效欠佳,为避免重蹈覆辙,再三思之,投予寒温并用的半夏泻心汤加减治之收到良效。

    (本文编辑:齐  栩)


作者单位:810001 青海,西宁市城西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日期:2009年8月24日 - 来自[2009年第5卷第2期]栏目

半夏泻心汤治疗失眠症20例

【关键词】  半夏泻心汤;失眠症

 失眠症是临床治疗中的一个难题,西医多以安眠药对症治疗,颇多不利。近年来笔者根据天人合一理论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失眠20例,疗效满意,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例失眠患者每天睡眠时间少于4 h,伴神疲,乏力,头晕,心悸等自觉症状,病程最长8年,最短2个月,男8例,女12例,年龄20~40岁6例,41~55岁14例,以入睡困难为主者15例,以睡后多梦易醒再难入睡者5例。

    1.2  治疗方法  半夏泻心汤加减:人参10 g,半夏15 g,黄芩10 g,黄连5 g,干姜5 g,炙甘草15 g,肉桂3 g,虚烦加百合20 g,生地20 g,枣仁20 g,大枣30枚;少气懒言,脉微沉细,舌淡,加鹿角胶10 g,人参10 g,五味子20 g,菟丝子30 g,干姜5 g;反酸加吴茱萸6 g,煅牡蛎30 g;伴头痛加川芎25 g,夏枯草20 g;余随症加减。上方水煎2次,共取汁350 ml,分2次服,每日一剂,15天为一个疗程。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痊愈:自觉症状消失,每夜睡眠达7 h,白天精神佳。显效: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每月正常睡眠(每天6~7 h)20天左右。有效:自觉症状减轻,每月正常睡眠多于10天,但少于19天。无效:自觉症状有所减轻,但每月正常睡眠天数少于10天。

    2.2  治疗结果  痊愈2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4例,有效率80%。

    3  讨论

    人生天地间,天人合一,人体的生命规律与自然界规律关系密切。经云:天有昼夜,人有寤寐。日出地则明为昼,在人为寤;日入地则暗为夜,在人为寐;寤寐失常则失眠,故治疗失眠的关键在于使离火(心火)降于坤王(脾)之土下。《伤寒论》中半夏泻心汤本为太阳病痞证而设,但方中半夏开结,交通上下,芩连苦寒,助离(心)火下降。参姜枣草助坤(脾)土之下,犹日入地,寐的格局形成,此乃不治自治,不安神而神自安,故用治于失眠症有效。


作者单位:湖北洪湖,洪湖市人民医院

日期:2009年8月24日 - 来自[2008年第4卷第4期]栏目

半夏泻心汤临证之慢性结肠炎

【关键词】  半夏泻心汤 临证 慢性结肠炎

慢性结肠炎历属于中医学的泄泻、腹痛等病范畴,临床多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完谷不化、或如水样、或粘滞,伴有肠鸣、腹痛,甚者脾肾俱虚,五更而泄。病位在肠,累及脾、胃、肝、肾等脏腑,日久则消瘦、倦怠。此证为临床常见脾胃病之一,发病率高,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危害极大。

    1  病因病机

    本病证首载于《内经》,并称本证为:飱泄、濡泄、洞泄、溏泄、注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气在下,则生飱泄,……湿盛则濡泄”。《素问·举痛论》指出:“寒邪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金匮要略》又提出“下利”之病名,其包括泄泻和痢疾,并在治法、方药上有所阐述。至宋代以后,便正式有了“泄泻”之病名,提出内外因皆可致泄泻。《丹台玉案·泄泻门》:“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犹舒缓;泻者,势似直下,微有不同,而其病则一,故总名之曰泄泻。”《景岳全书·泄泻》说:“泄泻……或为饮食所伤,或为时气所犯,……因食生冷寒滞者。”《张聿青医案·泄泻》:“上者嗳噫,下者便泄,厥气不和,克制脾土。”说明本病证之发生,主要是正气内虚,感受外邪,饮食不节、七情不和,损伤脾胃所致也。

    2  治疗

    在治疗上,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立《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其将痢疾与泄泻并称之为“下利”,分为虚寒、实滞、气利三种类型。云:“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指出了实滞下利用“通因通用”法,为泄泻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元代之《丹溪心法·泄泻》篇说:“泄泻有湿,火,气虚,痰积,食积之分,湿用四苓散加苍术。甚者,苍、白二术同加,炒用燥湿兼渗泄。火用四苓散加木通、黄芩,伐火利小水……”。朱氏对泄泻的论述,可谓语简意明,论治有法有方。

    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提出治泄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是治疗学的一大发展,其实用价值,为后世临床所证实。

    清代·叶天士认为,久患泄泻“阳明胃土已虚,厥阴肝风已动”,创泄木安土之法,用甘以理胃,酸以制肝。方药中每与人参、乌梅相伍,或甘草、白芍同用。既有前人之经验,又给后人以启迪。

    笔者认为慢性结肠炎,脾虚湿盛是其主要病因病机。外因与湿邪关系最大,湿邪侵入,损伤脾胃,运化失常,即所谓 “湿盛则濡泄”。内因则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脾胃失运,水谷不化精微,湿浊内生,混杂而下,而发泄泻。且肝肾所致之泄泻,亦是脾虚所为也。故此,余在临床中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

    基础方:半夏20g,干姜15g,黄芩20g,黄连15g,党参20g,甘草15g,炒白术15g,茯苓15g,桔梗20g,木香15g,生苡米仁50g,陈皮15g,炒白芍30g,防风15g。

    加减法:泄泻夹有寒湿者,加藿香辛温散寒、芳香化湿,半夏醒脾燥湿,得防风之助,以增疏风散寒之力。泄泻夹有食滞肠胃者,加三仙,若脘腹胀满,泻而不爽者,可因势利导,采用“通因通用”之法,加枳实、大黄。中气不足者,可加黄芪、升麻、柴胡与方中合为补中益气汤,肾阳虚衰者,减黄芩、黄连,加四神丸、补骨脂温补肾阳;吴茱萸、肉豆蔻温中散寒;五味子涩肠止泄,或加二仙汤(巴戟、仙茅、仙灵脾、当归、丹皮、知母),去知母、丹皮。泄泻无度者,可加乌梅、五味子,或合桃花汤以固涩止泄。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42岁,机关干部,以腹痛腹泻来诊,查:其人体胖,患有糖尿病多年,应用胰岛素已有一年余,并有脂肪肝,因有长期饮酒史,经查患酒精性肝炎,且转氨酶升高。其腹痛而胀满,食少纳呆,泄后痛减,日数便,尤以晨起为甚,大便粘滞不爽,肛门灼热,小便黄赤,阴囊潮湿粘滞,体倦乏力,腰膝酸软,舌赤苔厚腻,口有粘痰感,脉滑数。辨证为:脾湿胃热、脾虚及肾、升降失常、虚实错杂之泄泻。

    处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方剂:半夏20g,干姜15g,黄芩20g,黄连15g,党参20g,甘草15g,炒白术30g,茯苓15g, 桔梗20g,木香15g,生苡米仁50g,陈皮15g,炒白芍30g, 防风15g,乌梅20g,大黄15g,车前子15g(包煎)。7剂水煎服,并属戒食辛辣油腻之品。药后复诊,自述病大减,1日2~3便,且便畅无粘滞之感,药证相和,遂巩固治疗,逾月而愈。

    按:久泻而杂有黏液者,每多正虚邪实。正虚者,或脾虚气弱,或脾肾阳虚,邪实者,多为湿热稽留。是故泄泻者,乃实与虚、湿与热、湿与寒、寒与热等交错于胃肠所致,在治疗上宜寒热并进,以苦寒燥湿清热,辛热温补脾肾,使寒热升降调和,气机顺畅,久泻可愈。

    病人腹泻而腹痛甚者,方中亦有芍药甘草汤,但芍药必须重用。久泄者,可开鬼门以实大便,方中车前子即此义也,其利湿除热,使邪出小水。

    (编辑:海  涛)


作者单位:1 134101 吉林通化,通化县都岭卫生院 2 134100 吉林通化,通化市中医院 3 134101 吉林通化,通化县团结社区医疗站(通化县疾控中心,通讯作者)

日期:2009年8月24日 - 来自[2009年第10卷第6期]栏目

半夏泻心汤临证之胃病

【关键词】  半夏泻心汤 临证 胃病

胃病乃脾胃同病也。《内经》有关脏腑的论述皆分而论之,唯独脾胃合而论之,如:“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因为胃主受纳,水谷之海;脾主运化,脾胃二者互为协同,方可腐蚀水谷,以供机体之营养。脾气宜升,胃气宜降,脾胃同居中洲,是升降气机之枢纽。叶天士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为阴脏,喜燥恶湿,体阴而用阳;胃为阳腑,喜润恶燥,体阳而用阴,二者互为表里,润燥相济,阴阳互维,升降有序,则纳运健旺。脾胃生理上息息相关,互为依赖,升清降浊为顺。在病理上,多因滞而病,一损俱损。胃气不降,脾气不升壅滞为痞,升降失调则上逆为呃。

    另外,胃为阳腑,其病多热;脾为阴脏,其病多寒,脾胃同病,寒热错杂,实者阳明,虚者太阴,脾胃同病,虚实夹杂。升降失调、寒热虚实错杂为脾胃病的主要病机。

    脾胃疾病,余因其多乃“因滞而病”。“滞”者,胃气壅滞、清浊不分也,可因燥而滞、因食积而滞、因郁而滞、因湿热而滞、因虚而滞等。故此,在治疗上以通为主。审证求因,辨证施用通法,临床可有:理气通降、化瘀通降、泻热通腑、宽中导滞、滋阴通降、辛开苦降、升清降浊、平肝降逆、健中行滞等方法。笔者在临证时,针对胃脘疼痛、胀满、恶心、呕吐、食少、下利等,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方治疗。

    基础方:半夏20g,干姜15g,黄芩15g,黄连15g,党参20g,甘草15g,白术15~30g,茯苓15g,砂仁15g,木香15g,陈皮15g,丹参30g。

    加减法:胃痛剧者,加白芍40g,元胡15g。腹胀满、不思饮食或食少不化者,加焦三仙30g。烧心、吞酸者,加左金丸、乌贝散。初起大便不通,或大便粘滞不爽者,加大黄10g,瓜蒌仁15~20g。两胁胀痛者,加柴胡15g,白芍15~40g,郁金15g。舌质暗,有紫斑,胃脘刺痛,伴有出血者,加炙刺猬皮10g,九香虫10g,白芍40g,同时冲服三七粉、白及粉各3g。(慢性胃炎伴胃出血之经验方:炙刺猬皮、九香虫、白芍、甘草、生蒲黄、五灵脂、香附、陈皮、三七粉、白及,此方吾父常用之)。中气不足、胃气下陷者,加黄芪30g,升麻15g,柴胡15g。

    另外,亦有学者主张对中气下陷之脾胃疾患,在应用补中益气汤的同时,重用枳实、枳壳,因为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枳实、枳壳对胃肠平滑肌有明显之兴奋作用,此亦乃补气莫忘行气之法也。另外,对增加胃肠动力有效的药物有莱菔子、水红子, 亦有人对食胀不消之胃病,无论虚实在辨证的基础上,加入莪术效果甚佳。而施今墨老先生治胃必用丹参,笔者深受启发,在临床中,常常应用丹参30g,并加入檀香、砂仁,即《时方歌括》中之丹参饮也。而慢性胃炎在电镜下常有出血和水肿的现象,这恰与现代药理研究相吻合,丹参具有保护胃黏膜和抗胃溃疡之作用。

    患者,男,32岁,因胃痛嘈杂、满闷、反酸而就诊,经胃镜查为:胃黏膜脱垂、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中医查见:食少胃胀 、呃逆吐酸、偶有肠鸣腹痛、大便粘滞不爽、舌质红、苔白腻微黄,脉象弦细而滑。辨证为:脾胃虚弱、纳运无力、升降失常、寒热虚实错杂之痞证。

    方选半夏泻心汤加减,处方如下:半夏20g,干姜15g,黄连15g,黄芩15g,党参25g,甘草15g,白术30g,茯苓15g,砂仁15g,木香15g,陈皮15g,丹参30g,白芍30g,大黄10g,海螵蛸15g,7剂水煎服。药尽效显,前后调理月余而愈。嘱其戒食辛辣之品,并服逍遥丸一周以善其后,半年后复诊无复发。

    按:脾胃学说,首创于东垣,然东垣长于治脾,而短于治胃。至叶天士立有甘凉濡润与苦辛通降等法以治疗胃疾,脾胃学说乃臻完善。

    此患因湿生热,化浊为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有脾胃运化无力、升降失常、寒热错杂之候。因“腑以通为补,胃气以下行为顺”也,所以此例以半夏泻心汤为治。合有香砂六君子、异功散而成。

    又按,昔贤有久痛入络之说,且胃镜下示有水肿和黏膜脱落之象。故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这也符合循证医学之观点,是以药加丹参,以活血化瘀,促进胃黏膜的修复。且气为血之帅,活血莫忘行气,故用丹参时常以砂仁、木香、陈皮为伍,可芳香醒脾而理气以助血行。

    方中海螵蛸,性咸、涩、微温。归肝肾经。有固精止带、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收湿敛疮之效。

    《品汇精要》:“止精滑,去目翳”。

    《玉楸药解》:“止吐衄崩带,医翳障,疗跌打汤火,泪眼雀目,重舌鹅口,喉痹,耳聍,缩瘿消肿,拔疔消毒,敛疮燥脓,化骾止鼾,收阴囊湿痒,出小便血淋”。

    本品味咸而涩,能制酸止痛,为治疗胃脘痛胃酸过多之佳品。常与元胡、白及、贝母、白芍、瓦楞子等同用。

    现代药理证明,海螵蛸具有抗消化性溃疡、抗肿瘤、抗放射及接骨的作用。海螵蛸中所含的碳酸钙能中和胃酸,改变胃内容物pH值,降低胃蛋白酶活性,促进溃疡面愈合。另外,其所含壳角质与胃中有机物和胃液作用后,可在溃疡面上形成保护膜,使出血趋于凝固。此更说明中医中药的可贵,是符合循证医学观点的。

    (编辑:海  涛)


作者单位:1 134100 吉林通化,通化市人民医院电诊科 2 134101 吉林通化,通化县都岭卫生院 3 134101 吉林通化,通化县团结社区医疗站(通化县疾控中心,通讯作者)

日期:2009年8月24日 - 来自[2009年第10卷第6期]栏目
共 6 页,当前第 3 页 9 1 2 3 4 5 6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半夏泻心汤证治集要(一)
一家三种泻心汤 泄热散寒辨不同
甘草泻心汤——胃痛烧心,急性肠胃炎,胸痞烦燥,产后胸痞下利
中医入门三字经(二)
认识经方甘草泻心汤
中焦不通:火往上走,寒往下降,《伤寒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