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2)试析伤寒论第31至40条
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覆取微似汗。”
在太阳时辰上得病,表现为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为太阳表实。表部受邪,正气集中于表部抗邪,表现为项背强几几,是水气郁滞于项背,正气与水气分争,相持不下,表邪不得外解,故无汗,邪气在表故恶风。项背强几几,是表部郁滞较重。表郁重而无汗者,法当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此证没有一身尽疼,应为表热有点伤阴,邪气有点入内,因而表部正邪分争之力不是很强,故没有一身尽疼。此证没有一身尽疼,只有项背强几几,必为表热内趋。虽然还没有见到邪热入内的表现,但是项背强几几而无头身疼痛者,已经表现出邪热入内的趋势。如刚痉葛根汤证脉沉弦,就是表热伤阴,表部血气不足,邪气入内故脉沉。葛根汤以葛根为主药。葛根既能发散外热,又能升提阴气。葛根麻黄桂枝生姜发表邪、散水气,芍药甘草大枣补营血、益阴气。
葛根汤方:葛根12g、麻黄9g、桂枝6g、生姜9g、炙甘草6g、芍药6g、大枣4枚(擘)
用法:上七味,每三剂药以水2000毫升,先煮麻黄、葛根,减400毫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第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在太阳与阳明时辰上合病者,人之气法天之道。太阳之天气为日盛于中,太阳之人气为气实在头,故第1条太阳之为病,法当头项强痛。阳明之天气为日行西下,阳明之人气为气实在腹,故第180条阳明之为病,法当胃家实。此乃人法天道。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太阳之气在表部与邪气分争,则表现为头项强痛;阳明之气在里部与邪气分争,则表现为自下利。自下利乃阳明清气下泄。从葛根汤证自下利的表现上,可以看到葛根汤病证表邪过实不得外解则下迫于里。故用葛根汤主治。以葛根升提阳明,发泄太阳,则清气得升,下利得止。此方以葛根为主药,表里兼治,名曰葛根汤,名副其实。


第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太阳与阳明时辰上合病,太阳邪气过实,不得表解,则内迫于里。表邪内迫于里,上条表现为下利,是太阳水气内迫于大肠,而病人本为阳明气实,被太阳邪气内迫,则邪气在阳明里部无隙可停,必下利而出,或为阳明气陷者,必作利也,下利是邪从里出。此条表现为不下利但呕,是太阳水气内迫于胃脘,阳明气实必拒邪入里,则邪气不能内迫于大肠,故不下利但呕,呕吐也是邪从里出。由于病证为表实内迫,故仍以葛根升提阳明,发泄太阳。加半夏燥湿去水。
葛根加半夏汤方:葛根12g、麻黄9g、炙甘草6g、芍药6g、桂枝6g、生姜6g、半夏9g、大枣4枚(擘),覆取微似汗。


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在太阳时,得桂枝汤病证。桂枝汤证是邪气犯表,人体血液集中于表部抗邪,与邪气分争,表现为翕翕发热,治法理应顺应人体气机向上向外之势,解肌发汗,使邪从表解。医反下之,虚其里而使里部空虚,导致表热入里。桂枝证营弱卫强,胃气偏弱,不禁攻下,故“下之,利遂不止”,符合厥阴证“下之利不止”的特点。
医反下之,利遂不止,是因为桂枝证胃气偏弱而被攻下伤里,则胃气变虚,表邪直犯虚处,下迫肠道,故利遂不止。如果胃气实者,表邪深入人体时必被胃气抵抗,则表邪不能犯胃,只能停在胸中而成为结胸。脉促者,是表邪未解,喘而汗出者,是胸中有邪热。喘而汗出者,是误下后表热乘虚入胸,出现热壅胸肺,肺气不利则喘,喘而气上则汗出。喘而汗出是先喘而后汗出,与汗出而喘不同。先喘是表邪迫肺之喘,如果表邪未入里,则汗出表解其喘当止。喘而汗出,虽汗出而喘不止者,则为表里俱热,表热迫肺则喘,里热上熏则汗出。主以葛根黄芩黄连汤,以葛根辛平,能起阴气,升清阳。起阴气则能止利,升清阳则能解表。黄芩、黄连清内热,炙甘草和中。诸药合用,顺应气机上升之势,解表清里,益阴和中,使表解里和,喘平,利止。
脉促,喘而汗出,这是桂枝证误下造成的。如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21条脉促胸满比此条脉促而喘的热势为轻。脉促胸满是胸中有水气,故以桂枝散水。此条脉促而喘是胸中有热,故与葛根解热。还有140条“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21、34、140条都是表证误下后,出现脉促。21条是桂枝证下之后,出现脉促胸满,而没有下利,这是水气入胸,肾气上冲抗之,邪气不能犯下,故出现脉促胸满。140条是下之后,出现脉促不结胸,这是胸中气实,邪气不能侵犯胸中,所以不结胸。34条是桂枝证下之后,出现下利脉促,喘而汗出,这是邪热入胸,并且下扰胃肠,心肝之气上冲抗邪,则热壅胸肺故见喘而汗出。可见,脉促者,反应表未解,也反应上焦气强。
此条桂枝证,医反下之,出现表热入里的葛根黄芩黄连汤证的表现,可以证明桂枝证不是中气虚证,桂枝汤不是补中益气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葛根36g、炙甘草9g、黄芩13g、黄连13g
用法:上四味,每二剂药以水1600毫升,先煮葛根,减400毫升,内诸药,煮取40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太阳时始得病,具有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等症状者,麻黄汤主之。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这是一身尽痛。发热而一身尽痛者,是邪气在人体表部,邪气在表必然恶风。一身尽痛是邪气在表部郁滞重。表郁重而无汗,则表邪得不到疏解,必压迫胸肺而喘,这种病状与麻黄汤发汗就能解除。
麻黄汤证的病理状态是营卫俱强。营气在脉内属于厥阴,厥阴主闭合汗孔,闭合汗孔是营气吸引卫气的作用。卫气在脉外属于太阳,太阳主开启汗孔,开启汗孔是卫气吸引营气的作用。营卫和,则卫气正常入营,营气正常出营,出入通顺就是营卫和。卫气正常入营,也就是津液正常渗透入脉中;营气正常出营,也就是血浆正常渗透出脉外。如此,则汗孔开合适度,皮肤发挥正常呼吸功能,不会出汗。这是题外话。话归正题,麻黄汤证营卫俱强,脉中血液充斥,脉外津液壅塞,并相互吸引,争持不下,则营气不能出营,卫气也不能入营,营卫争持不下,表部郁滞过重,人体就会一身尽疼。所以,头痛发热,一身尽痛而无汗者,表郁不能外解,就会压迫胸肺而出现喘息。这种病状只要汗出就能病愈。用麻黄汤发汗,就是促进人体出汗。发汗的方法是覆取微似汗,不得令大汗流离。若大汗淋漓,则肌肤腠理疏松,水气就会有空隙可钻,就会停留在腠理空隙。停留在腠理空隙的水气,会继续阻碍气血运行而发生局部郁滞。局部被郁滞的气血,就又会变为水气,这样就会水气渐渐聚多,气血郁滞状态就会渐渐加重,体温也会渐渐增高。所以《伤寒论》第12条曰“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发热恶风无汗而喘者,当以麻黄汤发汗。此条“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等症状表现,是按照症状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列的。
麻黄汤方:麻黄9g、桂枝6g、炙甘草3g、杏仁10.5g
用法:上四味,每三剂药以水1800毫升,先煮麻黄,减400毫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480毫升,去滓,温服160毫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此为营气实,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是如桂枝法“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第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太阳与阳明时合病,喘而胸满者,必无汗,这是太阳气实,水气不能外解,而向里压迫胸膈膜,影响呼吸,故喘而胸满,此属于表实,所以宜用麻黄汤发泄在表之实邪,不可误以为是阳明热邪熏肺而喘。此条与32、33条的不同点是,32条是太阳邪气内迫大肠,故下利;33条是太阳邪气内迫胃脘,故不下利而呕;此条是太阳邪气内迫胸膈,故喘而胸满,而无下利,也无呕。
太阳邪气在表,当汗而解之,不可下。表实无汗者其表邪不得外解,必向内压迫,压迫胸肺故喘而胸满。
太阳水气向内压迫胸肺,与心下水气向上凌压胸膈的表现不同。心下水气向上凌压胸膈的表现是卧则喘满。太阳水气向内压迫胸肺的表现是不卧亦喘满。太阳邪盛向里压迫,压迫到胸膈则喘而胸满;压迫到心,则心中悸;压迫到大肠,则下利。入胁则胁下满。入腹,则腹满。故腹满而喘者为阳明里热。阳明里热上蒸胸肺,影响呼吸而喘者,必为汗出不恶寒。
此条太阳水气入胸喘满,必为里气上趋,拒邪入内,因胸为高位,治当借助里气上趋之势而发越之,故宜麻黄汤。32条下利,33条呕吐,都为伤阴水停,气机向上的表现,故为葛根汤主之或葛根加半夏汤主之。鉴别葛根汤证和麻黄汤证的要点应是有无项背强几几。


第37条:“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者为病在阳。表为阳,故脉浮者为病在表。脉浮细,是因为太阳病十日以去,正邪在表部分争十日,正气受损,表部血气不足,故脉浮细。浮为在外,细为血虚,脉浮细者,是外部血虚了。血虚者气必不足,这与脉浮缓、脉浮弱不同。脉浮缓、浮弱者,并不细。脉浮缓、浮弱是营气出卫,而卫气不入营,是“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脉浮弱。如果卫气入营,而营气不出卫,营气不共卫气谐和,就应该脉浮紧。故脉浮弱者是表部阳强阴弱,脉浮紧者是表部阴阳俱强。浮弱和浮紧都是血液集中在表部抗邪,拒邪入里的表现。脉浮细,是表部血液不足了,这是表部血液虚少,邪气才能乘表虚而越过表部侵入胸胁,也才会有胸满胁痛。
脉浮细而嗜卧者,是外证已解,邪气入内。若外证未解,邪仍在表,不应脉浮细。因为人体抗邪机制,是哪里有邪,血液就会向哪里集合,集中自身能量与邪气抗争。若表部有邪,血液自然会集合于表部,那么寸口脉就不应当浮细。后句“脉但浮者,与麻黄汤”,就是证明。脉但浮者,是浮而不细,浮为血气在外,邪必在外,浮而无汗者,与麻黄汤。浮细而嗜卧者,是血液离表入里,也就是外邪已解,血液集中入于里部,与里部之邪抗争。因为表部为阳,里部为阴。阳气入阴则困倦欲寐,故曰:“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脉浮细反应了表部血少,嗜卧反应了阳气入阴,故脉浮细而嗜卧者,反应了外证已解、表热入里。设胸满胁痛者,是邪气入胁,因而血液也集合在胁膈肝脾处与邪抗争,故胁痛,邪气上壅于胸则胸满。胁膈处郁结疼痛,属于柴胡证,故与小柴胡汤。脉浮细之浮,也反应了病机向外的趋势,所以小柴胡汤是发泄半表半里之阳邪从外而解的方剂。所以小柴胡汤方可用于“阳微结”。柴胡证脉象有表现为浮细,也有表现为沉细,但是其共有症状都是胁下满(或心下满),这是正气抗拒邪气入腹,与邪气分争于胁下,不论脉象是浮是沉,其病机趋势都是向外,故法当与柴胡汤解外。
脉但浮者,是但浮不细,脉浮不细,是阳没有入阴,血没有入肝,所以没有胸满胁痛,这就不是表部空虚,而是邪气依然在表,并且无汗,故曰“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小柴胡汤方:柴胡24g、黄芩9g、人参9g、半夏9g、炙甘草9g、生姜9g、大枣4(擘)
用法:上七味,每三剂药以水24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日三服。


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大青龙汤方…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此条论述了太阳中风的两个变证。一是太阳中风由脉浮缓变为脉浮紧的大青龙汤证,二是太阳中风由脉浮缓变为脉微弱的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变证一:太阳中风,应汗出脉浮缓,不汗出而致脉浮紧并烦躁者,说明病人在得太阳中风桂枝汤病证时,没有及时治疗。本条接在上条“太阳病,十日以去”之后,则应考虑本条太阳中风,有延误治疗的因素。延误治疗,过经不愈者,则会有从桂枝汤病证演变为大青龙汤病证的变化。参考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的变化,这是太阳中风,先有汗出,初服桂枝汤后,由于桂枝汤有补营的作用,使营阴得到充实而反不汗出,以致表郁加重,故“反烦”而桂枝病证“不解”。这个烦是表郁加重的反应,若不能及时刺风池、风府,使表郁得泻,则病情就会进一步发展,由脉浮缓变成脉浮紧,由荣气弱变成荣气强,同时表热又入内,由“反烦”变成“烦躁”,这样就从桂枝汤证变成了大青龙汤证。这是由于太阳中风经过时间的推移,表热没有减轻反而加重,表热未解而又入里,故变成了表里并病的大青龙汤证。
大青龙汤证之发热、恶寒、身疼痛,是正邪分争,因营气增强而不汗出,则由脉浮缓变为脉浮紧,这是表郁不得疏解而反加重,压迫刺激身体故发生身疼痛。表热加重则烦,表热入内则烦躁。
变证二:“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这是类如第27条“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此系表热入里的桂枝二越婢一汤证。脉浮紧而烦躁者,是不汗出而营气增强,表郁加重且表邪入内;脉微弱而汗出恶风者,类同于第27条的“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是正邪分争,营气减弱而汗出恶风。脉微弱者脉必不浮,汗出恶风是血弱恶风。汗出病不愈则表部脉络空虚,故脉微弱。脉络空虚必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心下。这是表热入内而表邪已解。若误用大青龙汤攻表,则必致手足厥逆、筋惕肉瞤之变,这是阴阳两虚之变,可与真武汤法救之。
大青龙汤方:麻黄18g、桂枝6g、炙甘草6g、杏仁6g、生姜9g、大枣2.5枚(擘)、石膏48g
用法:上七味,每三剂药以水1800毫升,先煮麻黄,减400毫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一服汗者”,停后服,是恐复服,过汗亡阳,导致表部津液虚脱,里部津液外越,遂致表里俱虚,故“恶风、烦躁、不得眠也。”此内外俱虚恶风烦躁不得眠,可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法救之。
注:第34条桂枝证误下后出现了葛根黄芩黄连汤证,佐证了桂枝汤证不是中气虚。此条太阳中风变成了大青龙汤证,又一次佐证了桂枝汤证不是中气虚。第29、34、38条,都证明了,桂枝汤不是补中益气汤。如果桂枝汤证是中气虚,那么桂枝汤证误下后,必会变为下利不止的虚寒证,怎么会变为葛根黄芩黄连汤证呢?太阳中风证如果是中气虚,也不会变为大青龙汤证。第29条误用补中益气汤,也不会出现甘草干姜汤证。


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此条论述了太阳伤寒的一个变证。
太阳伤寒应当脉浮紧、头身疼痛,这是因为营卫俱强,正邪分争强烈故一身尽痛。此证身不疼,是营强减弱了,正邪在表部分争不强烈了,所以脉由浮紧变为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这是正邪分争,不得汗出,表邪不得从外解而入内的表现。表证若有汗自出者,不应当身重。此证虽然脉浮缓,但是身重,故为无汗之证。无汗而表邪不解,脉象由浮紧变为浮缓,就是表邪入内的反应。身重乍有轻时,是表部的邪气有所去,表邪轻了,故乍有轻时。表部的邪气哪里去了呢?此证没有汗出,也没有小便利,表邪并没有得到疏解,那么表部的邪气轻了,就必然是由外入内了,所以治疗“脉浮缓,身重乍有轻时”的方药需要用石膏清热。无少阴证者,是无少阴脉微细、但欲寐之证,以确定为阳证,务必防止以大青龙汤发阴证虚人之汗。
第38条的大青龙汤证有烦躁,虽然有身疼痛表邪未去,但是有烦躁,烦躁是邪气入内正气受伤了,烦为血伤、躁为津伤。故大青龙汤之甘草用量倍于麻黄汤,而且加生姜大枣,以甘草补津,以大枣补血,以生姜和胃。
本条的大青龙汤证身重,是内有湿热,湿热弥漫于外故身重。石膏清泄湿热,故实热身重者当加石膏。上条烦躁,是热入胸肺,热伤津血则烦躁。此条身重也是热入胸肺,热伤津血则停湿,湿停表部故身重。热入胸肺烦躁者可与石膏清热,热入胸肺而湿停表部身重者,也可与石膏清热。如第6条、第219条“自汗出、身重”,就是石膏证。不汗出而身重者是邪气未离表并已入里。自汗出而身重者是邪气已离表入里,里热外蒸故身重。


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臣亿等谨按小青龙汤,大要治水。又按本草,荛花下十二水。若水去,利则止也。又按千金,形肿者,应内麻黄。乃内杏仁者,以麻黄发其阳故也。以此证之,岂非仲景意也。)”
此条论述小青龙汤证的病机是“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心下有水气,可能是伤寒表邪入内,也可能是病人心下素有水气而外感伤寒。心下之水气是胸膈之水下沉,停于心下。水气停于心下而不下犯肠道,必是下焦气实,上焦气虚。下焦气实则下焦之气必上冲抗邪,御邪下犯。上焦气虚,水气才能侵犯胸膈,停于心下。气上冲抗邪则干呕,表有邪气则发热,胸膈有水气则咳。干呕,是气上冲祛水,故以半夏辛燥去水;咳,为胸肺呼吸道有水气,肺气不足,故以五味子酸收肺气,细辛干姜辛温去水。其所表现出的各种或然症状,反应了病理变化的不同。若渴,是内有燥热,故去半夏辛燥助热,加瓜蒌根甘寒清肺。若下利,是胁下有悬饮,故去麻黄发其上,加荛花泻其下。若噎,是胸阳不足,故去麻黄伤阳,加附子温阳。若小便不利、少腹满,是水停下焦,故去麻黄宣发上焦之水,加茯苓通利下焦之水。若喘,是水气迫胸,其人当为血弱,故去麻黄苦温伤血,加杏仁甘润宣肺(《本经》曰:杏仁甘温)。
小青龙汤方:麻黄9g、芍药9g、细辛9g、干姜9g、炙甘草9g、桂枝9g、五味子9g、半夏9g
用法:上八味,每三剂药以水2000毫升,先煮麻黄减400毫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9g;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6g,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12g;若喘,去麻黄,加杏仁9g,去皮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阳病概说 1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48条
《伤寒论》学习笔记35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视频3-23(芩葛根连汤医案,葛根红花汤,桂枝汤)
《伤寒论》表里同病证治探微
诸家论述 名方——葛根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