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2)试析伤寒论第41至50条

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有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此条再次论述小青龙汤证发热而咳的病机为伤寒引起的心下有水气,水气犯肺则咳,胸肺有邪则喘,正邪分争则发热,心下有水气则不渴。服汤已,渴者,是心下水气已去,其病欲解的表现。小青龙汤主之是倒装句,其顺序应在“发热不渴”句后。
服汤已,是服小青龙汤,“咳而微喘”停止了,“已”在这里是停止的意思。服小青龙汤,心下水气得解,故渴。这就明白“此寒去欲解”之“寒”,不是指表寒,而是指心下之水气。表寒去者,没有渴的病理机制。只有心下之水气去,胃中燥者,才会有渴,故曰“渴者,此寒去欲解也”。此条佐证了139条“此本有寒分”之“寒”和176条“此以表有热、里有寒”之“寒”以及166条之“胸有寒”之“寒”都是指水气、湿气或痰气。

第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太阳病,外证未解,应是发汗后,发热汗出恶风寒,或发热口不渴,或发热身体疼痛等症未解。如第208条曰“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第96条“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第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
脉浮弱者,浮为卫阳强,弱为营阴弱,营阴弱者,不能再用麻黄汤发汗伤营,宜桂枝汤补营解肌发汗。
   注:《伤寒论》所谓脉弱,是与脉紧相对比,脉不紧就是弱。《伤寒论》的“脉弱”不是“辨脉法”的“弱脉”。如《伤寒论》第113条曰:“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此条“弱者发热脉浮,就是脉浮弱”。
附:“辨脉法”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欲绝指下。弱则沉细软弱,举之如无,按之乃得,小弱分明。

第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是误下。表未解故也,是对下之微喘的病机解释。邪气在表者当以汗解,下之微喘者,是下之表邪欲入里,而里部之气不虚,上冲抗拒表邪入里,则表邪只能欺凌到肺,不能入里,故下之微喘。若为邪气在里,下之里邪去,则不当有微喘,故下之微喘者是气上冲抗邪。由于误下带来了气血的反抗,误下后若下焦气实者,则表邪不能犯下,仍然在表,人体下焦之气必然会向上冲逆,反应表邪未解。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是因为下之必伤胃阴,胃阴不足则不宜用麻黄汤,故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加厚朴燥湿消痰通利肺胃,加杏仁宣通肺胃,同佐桂枝解表平喘。

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太阳病,外证未解,当需解外,不可下。若下之,就是逆气机向外抗邪之趋势,因为外证未解,必是正气向外抗邪。欲解外者,宜用桂枝汤法。外证未解,应为脉浮、身疼未解。、、
此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也可以看出太阳病和太阳证的不同。如果太阳病就是太阳证,那直接说“太阳病未解,不可下也”就行了,没有必要加上“外证”二字,因为太阳证就是外证。“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语句里包含有里部可下之证,但是因为外证未解,所以不可用下法。

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脉浮者,为邪气在外,法当继续解外。而复下之,是逆治。虽经逆下,今仍脉浮者,为病邪仍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法。
此条和上一条相比,区别是上一条为外证未解,此条为脉浮。外证未解者当须解外,脉浮者亦当须解外。脉浮为邪气在外,若没有里虚腹满下利,则当须解外则愈。下之后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如果下之后,出现里寒下利清谷,虽脉浮表邪未解,也不能攻表,当先救里。如第225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第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太阳时得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这是营卫俱强的麻黄汤证。八九日过经不解,麻黄汤证仍在,仍当用麻黄汤发汗。服麻黄汤后微除,表部郁滞稍微减轻一点,则不应出现“其人发烦目瞑”的表现。因为发烦目瞑是表郁加重了,也就是阳气重了。阳气重,是营卫俱强。营气强则吸引力强,故无汗。表实无汗,表热不得解,其人则发烦目瞑,目瞑是闭上眼睛。剧者必衄,衄乃解。因衄血而使腠理得到疏通,表实得泄,表部气血得以畅行,表病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应接在“其人发烦目瞑”句后。“剧者必衄,衄乃解”是倒装句,这是仲景常用写法,为的是强调剧者必衄。
太阳表实,八九日不解,服麻黄汤则发烦目瞑,这是为什么呢?仲师曰“阳气重故也”。如《黄帝内经》曰:“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卫气在脉外主开,营气在脉中主合。营气强于卫气则目闭。营卫过强则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血。此“发烦”是卫气强,卫气强却不得汗出,故发烦热。如第12条曰:“阳浮者热自发”。麻黄汤证脉浮紧之浮,也是阳浮,只不过不是阴弱。

第47条:“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太阳时得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这是麻黄汤证。患麻黄汤证属阳气重者,邪气不得从表解,则表部脉络充斥血液,必衄血。衄血多为鼻衄,这是因为鼻腔粘膜比较薄弱,阳气重者,血液上冲鼻腔,则易鼻衄。也有肌衄者,肌衄的部位,也是皮肤薄弱之处。自衄者,表邪随衄血得泄,表部郁滞的气血得到疏松,营卫得以交通,则营卫和,气血运行得畅,病必自愈。故曰“自衄者愈”。
上条服麻黄汤已,其人发烦目瞑,是服麻黄汤后,其热不除,反而邪气上壅,故曰剧者必衄。目瞑,是邪气上壅的表现。如小儿哭的厉害了,也会出现目瞑,这是小儿憋紧了气,全身使劲大哭,则血气涌上头部,造成了头部气血一时壅滞,出现了头晕,故目瞑。此条没有喝药,出现自衄者,也是阳气重。自衄者,表郁得到疏松,阳气就不重了,气血在表部就能得以运通,表部的邪气就能被代谢出体外,表病必愈。
上条那个“发烦目瞑”是服药引起的,这就是说服麻黄汤和服桂枝汤一样,都有使人营气增强而发烦的个例。如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就是初服桂枝汤,出现了营气增强,故反烦,不解。24条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先刺风池、风府,就是疏泄阳郁,以利表部气血运通。上条“服药已微除”,微除就是表郁得到轻微疏松,其人怎么还会发烦目瞑呢?所以这个“微除”是有问题的。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就不是微除,微除就不用先刺风池、风府了。服麻黄汤已,发烦目瞑者,也不应该是微除。微除,则阳郁得到微解,阳气又怎么会上壅头目而出现目瞑和衄血呢?。

第48条.“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是表郁没有透解,则表邪乘虚入里,因而转属阳明。连续自行微汗出、不恶寒,这是阳明病证的表现。汗出而不恶寒者,则表明表证已罢。太阳阳明二阳并病若太阳病证不罢者,应有恶寒或身痛的症状,则不可攻下,下之为逆治,会使表邪入里;如此可小发其汗,当与桂枝二越婢一汤法。假设面色缘缘正赤者,满面正红,这是类同桂枝证“其面翕热如醉状”的“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解之熏之就是解表发汗或熏蒸取汗。若发汗不彻,不用说了,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邪郁表部,阳气郁而化热,由于发汗不彻,表部有所空虚,邪热乘虚入内,其人则发躁烦,这就是二阳并病。二阳并病,太阳表部有所空虚,邪气在表部可以流动,流哪儿哪痛,所以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则邪气流走,所以按之不可得,按不出哪里痛;其人短气但坐,是水气入胸停于心下,故短气但坐不得卧。卧则邪气迫胸,会胸闷喘息上不来气,所以“其人短气但坐”,这是因为汗出不彻的缘故。汗出不彻,则邪气不尽,又导致腠理疏松,故水气乘虚流窜,乍聚在腹中,乍聚在四肢,按之不可得,不知痛处,如此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黄帝内经》曰:“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故脉涩为脉实而涩、身热无汗,故知为汗出不彻。
更发汗则愈。这个更发汗,不可与麻黄汤。因为其人躁烦,短气但坐,是邪热入内,水停心下。若邪未入内,但表邪甚者,会出现发烦,而不会出现躁烦;若表邪迫胸,水气未入内者,会出现胸满,而不会出现短气但坐。短气但坐是水停心下不得卧的小青龙汤证,躁烦是邪热入内的石膏证。此条短气但坐与第79条卧起不安不同。此条短气但坐是表邪入胸,表邪仍在。第79条卧起不安是邪入胸腹,表邪已罢。水停心下表邪仍在者“更发汗则愈”,法当与小青龙加石膏汤。如《金匮要略》曰:“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大青龙汤证是以外证为重,故以“身疼痛”,或“身不疼但重”为主证,而不是“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

第49条:“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脉浮为表,脉数为热,脉浮数者为表热,汗出则表热解,故曰“法当汗出而愈”。
此条脉浮数者本为邪热在表。若下之,出现身重、心悸的症状,是误下伤里,导致表里两虚。表虚则肌肤空虚而水气停表,所以身重。里虚而心脉空虚则水气犯心,故心悸。表里两虚者不可发其汗,因为发汗则伤表阳。也不能补表,补表则助表邪。这是误下造成的表里两虚,不是病人原本就是表里两虚。所以这样者,因为尺中脉微。尺中脉微是里虚血少。需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须表里实”之“实”,是实正气的意思。表实则为阳气实,阳气实则自汗出,表邪乃解。里实则为阴气实,阴气实则水气去,心悸乃解。此身重、心悸是误下伤里引起的,主要问题是里虚,所以当先实里。
此条太阳病证误下后为什么没有成结胸呢?这是因为脉浮数与脉浮紧不同。脉浮紧是营卫气俱实,脉浮数是营气相对不足,为阴弱阳强。如果对脉浮数者,反下之,复伤其阴气,则阴气更弱,水气就会乘虚犯心。这是因为阴气虚弱无力抗邪,故不能作结胸。
脉浮数者,为什么医者会下之呢?因为脉浮数而发热不恶寒者,容易被认为是里热。如第257条:“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病人无表里证,确定了没有表部恶寒和里部腹满等表里证的反应,但是发热七八日,是邪气传里之期,此时病的趋势是传里,故曰“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如果发热没有七八日,而邪热传里脉浮数者,通常应当有汗出。汗出不恶寒者,是无表证,虽然还没有里证腹满大便硬,也可以下之,这是顺应病机趋势而下之。而无汗出者,虽然不恶寒,也还是邪气在表,如第37条:“太阳病,十日以去,……脉但浮者,与麻黄汤。”再如本条之“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此脉浮数者,也是无汗,脉浮数而无汗者,为邪气在表,还没有到传里之期,也没有里证,故虽不恶寒,也是“法当汗出而愈”。而脉浮数、有汗出而不恶寒者,就是表邪已去,其脉浮,应是里热鼓脉而致脉浮。若脉浮数发热不恶寒而无汗且神志清晰、精神尚好,没有里证,也没有到传里之期者,是邪热仍在身体表部,应当发汗。如第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此条提示,尺中脉微为里虚,也说明了桂枝汤证阳(寸脉)浮而阴(尺脉)弱,是尺脉弱而不是尺脉微。
此条脉浮数者,由误下导致里虚而出现的身重心悸,可与小建中汤加茯苓白术。如果尺脉微,则不可攻邪,当先补里,可与芍药甘草汤加茯苓白术。

第50条:“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脉浮紧者,法当无汗身疼痛,宜以发汗的方法解之;假使尺中迟者,不可发汗。尺中迟为血少,血少则基本能量少,故脉迟。为什么说尺中迟呢?难道尺中迟,寸中就不迟了么?所以,这个尺中迟之“迟”,应是与脉浮紧相对比。尺中迟,应是尺中迟缓、松懈,也就是虽然寸关浮紧、但是尺中松缓,而不是脉阴阳俱紧。脉迟并尺中松缓者反应阴血不足,故不可发汗。“尺中迟”之“迟”,应是迟缓、松懈之意,以《金匮要略》为证:“胸痹之病,……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寸口脉迟而关上脉数,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寸口脉沉而迟应是寸口脉沉而松弛,与关上小紧相反。此条假令尺中迟,也应是假令尺中松弛。寸关浮紧、尺中松弛,反应了血少。血少者当然不可发汗。这就像第283条“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脉阴阳俱紧,不应当汗出,反汗出者就是虚证,就是亡阳,就是属少阴,不是属太阳。脉浮紧者如果为阴阳俱强,就不应当出现尺中迟。脉浮紧者反而出现尺中迟,就是血少,就不是营卫俱强,而是营气虚弱。营气虚弱者必然脉搏虚弱,以尺中虚弱,可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血少者不可攻邪,当先补虚,可与芍药甘草汤法先补荣气。
上条脉浮数而尺中脉微者为里虚,此条脉浮紧而尺中迟者为血少,这都是“但见一证便是”,需要牢记。表实里虚者须先补里,这是基本原则。里部是本,本已虚若再攻邪,必更伤其本。本钱都没有了,还有什么能力攻邪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浅注》学习53
书院微信讲课:以“外证未解”贯解《太阳病中篇》42—57条
佳明读书会伤寒论学习:46条-50条
伤寒论第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新提醒】行者老师讲中医第63讲麻桂各半、大小青龙20140906讲
[卷六] 可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