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第四章中医原本病理

 第四章 中医原本病理

   

   中医原本所讲的病,就是人体太极阴阳五行系统中的五个生机中的一个或几个或全部变成了病机。所谓病理,就是生机变病机的道理,就是要回答为什么生机会变成病机。生机变病机必须有可辨识的身体不良反应,也就是有病证。

要回答为什么生机会变病机,实际是要解答,什么原因导致出现这些病证,其中的因果关系是怎样的。因此,病理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认清病机与病证的确定关系,二是,弄清病证与病因的确定关系,三是,通过病证这个中介,搞清病机与病因的确定关系。病机与病因确定以后,就可以治之以气味了。也就是说,研究病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搞清楚治理。

 

第一节 病的一般意义

 

在具体探讨中医原本的病理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病”的一般意义。这对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医原本的病理是有帮助的。

 

一、从字看病

与拼音文字不同,中国的每一个象形文字都包涵着丰富的乃至全息的意义,因此中国有一种专门的学问叫做说文解字。好象每一个文字都可以做一篇文章。我们来看看病字可以解说出哪些信息。

病字的象形部分“疒”表示一张床,直接表现人躺下了,也就是需要治疗或者休息了,包含了病的意思。病字的声部构造是“丙”,它表达了更深刻的含义。

丙是十天干之一,是太阳在头顶的时候,也是一年中的夏季,代表在天热火,对应人的三焦。病字用丙表声,直观的意义就是丙躺下了,也就是热火不行了,受伤了或者自然衰弱了。丙字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说文》曰:“丙位南方,万物成炳然。阴气初起,阳气将亏,从一入门,一者阳也。”丙代表阳气将由旺盛转为收藏,这是一个大节。与“肺主治节”相应。因此,病的深刻含义是指阳气的入藏不能顺接,这就会切断阳气的周流循环,这是生死攸关的问题。

从一个病字,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今天靠化肥农药维生的人们有什么资格和脸面去批判我们伟大的祖先?

 

二、从肺与三焦看病

从病的造字和它的深刻意义中,透露肺和三焦与病有着特殊的关系,下面再根据中医原本的道理做进一步的说明。

1、肺与病

人的后天气机开始于出生后的第一口吸气,结束于死前的最后一口呼气。我们讲“人活一口气”,就是说呼吸的事。说一个人病得不行了,最常用的一个词就是“气息奄奄”,说一个人快死了,最常用的词是“气数已尽”。可见呼吸就是命。佛祖就直言“生死乃呼吸间的事”。生活中,常人可以数日不食,却不可一刻无息。呼吸这么重要的事,在人身由谁主管呢?肺。肺开窍于鼻,主要就是为了呼吸。因此,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肺与病的关系非同一般。

首先,人患病往往从肺开始。因为肺主皮毛,又有鼻窍直接与外界相通,外部淫邪要使人感病,必然要先过肺这一机关。《伤寒论》首篇是太阳病,而且始终不离太阳病,就是因为太阳经为六经之表,虽然名为太阳,但病不在足太阳膀胱,也不在手太阳小肠,而在表在皮,在筋在肉,实际就是在主皮毛的肺和三焦,以及主筋肉的脾和胃肠。胃肠开窍于口,也与外界直接相通,因此,也容易受外部淫邪所感。

由此,我们也想到另一个问题,就是六经之说存在很多的漏洞。比如上述太阳经与肺主皮毛的悖离,脾胃放在太阴,風木放在厥阴,都造成各种的不洽。六经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很大的硬伤,在此,我们点到为止。

其次,肺主治节。大气有四季之间寒热温凉的交节,这是四个大节,又有二十四个节气的交节,这是中节。还有片刻不停的呼吸,这是细节。其实,呼吸这个节,也是最大的交节,是阳精升降出入的交节,也就是前面讲到的“丙“的意义。病往往起于这些节骨眼上。

其次,《内经》说,神明则安,则无病,神不明则百病丛生。而神明与肺直接相关,因为口鼻呼吸的太极中和之气是中和心神的根据,它必须经过肺藏进入心藏,然后与血合脉,流布周身,主宰形体。为什么生命的设计要让中气由肺入心呢?因为肺是地二之藏,是形质最“虚”的藏,所以能与“大气”相通,能藏气于肺泡。

2、三焦与病

三焦与肺相表里,肺藏是里,三焦腑是表。表里是中医一对很常用的概念。八纲辨证的八纲就有表里两纲。但是表里,这对概念到底是怎么回事,似乎不甚了了。这里我们要讨论一下这对概念的实质含义。

中医是以太极八卦为原理的中介医学。太极八卦是以地球为中心建立的能量运动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地球为里为体,天为表为用。因此,在中医文化中,表里的意义是非常明确的。需要强调的是,表里关系不是阴阳关系,而是阴阳与太极中和形体的关系。

就藏腑而言,天为表,故太阳之气为表,阴极寒气亦为表,秉天气而生的腑为表,所以腑空而不满,以便留驻包括阴阳寒热两极的天气。相应的,坤地为里,即中和形体为里,秉地气而生的藏为里,所以藏实而不虚。

在整个太极阴阳五行生命系统中,亦即五个生机当中,主阳气升发(也就是散形为气)的脾胃和肺焦属表,主阳气收藏(也就是聚气成形)的肝胆和肾胱是里。所以太阳表病都发于脾胃肺焦。

三焦与肺的表里关系,决定了三焦与病也有特殊的联系。

其一,前面说到外淫伤人,肺首当其冲,但病证往往先发于三焦,因为三焦是阳腑,是用,所以先感而发也是常理。三焦又是人身最大的阳府,还是位于火位,秉在天之热气而生的阳腑,是“天七”所成,阳用最旺盛的府,因此,最易引动热淫为邪。人生病一个最常见的病证就是发热。显然,三焦是发热的病机,也就是发热的热源。如果三焦热邪不作,肺所主的体表那来的热。可见,中医所谓的“解表”,其实是针对肺与三焦所作扶正祛邪的工作,就是补肺藏之火正,祛三焦之热邪。

其二,三焦大府既是肺藏的表,同时,还是其它四藏四腑的表,因为它们全都住在三焦大院里。所以,所有藏腑的病,无论外感内伤,也不分寒热風燥湿,统统都可能在三焦和肺藏表现出病证来,也就是说,统统都可能联系到三焦肺藏。或许这亦是前贤三焦辨证的道理所在。《内经》讲,五藏六腑皆可病咳,道理也在这里。

其三,三焦是決渎之官。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三焦是大热之府,又是容纳所有藏腑的大府,而水是生命的源泉,人体组织的七成是水分。生命活动也可以说是坎水的活动。因此,三焦与“水的处理”关系密切。水谷由胃而入,却分别从膀胱和肠道而出,精华从脾胃化生,却由肝胆变成血髓,这都离不开三焦汽化的功能。因此,《内经》说“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非常明确地指出了三焦決水的功能,而且具体地指出了上中下三部決水的区别。如果三焦这把大火出了问题,什么病都会发生。三焦为什么叫焦?道理在此。

以上所述,说明了病与火的关系,同时通过三焦也说明了病与水的关系。后天八卦以水火立极,在人身病理上也得到应验落实。

 

三、神明与病

老子说,祸福相依。病亦不违此理。通常都将病看作灾祸,没有听过有谁庆祝自己得了病的,今天我们要讲讲得了病要庆贺的道理。

前面我们讲了肺焦火热出问题是病,现在要讲讲心脉。中医原本的生理中我们讲了脉由气、血、神三者构成。气从肺来。血从肾、肺、脾、肝以及它们的表腑功能而来。神在气血之中。《内经》讲“心主神明”的道理在此。

1、病是一种觉识

《内经》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乃是觉识发于心归于心,是因为心藏神。《内经》又说:“心主神明”。如果神昏能有识觉吗?没有。只有神明才有识觉。明从何来?从日月来。为何从日月而不是但从日来呢?因为明是一种反射,否则就是光。我们说光明光明就是光有反射才明。这个道理反映在心脉上,就是气血相和,水火相济,心神才明。这才是“心主神明”的真义。

旧书讲心肾相交则神安,是对又不对,对在水火相交,不对在心是火又是神。要神明,丙火不能出问题,癸水(根源是脑髓)也不能出问题。换句话说,明是既有觉,也能识——对觉的反应,是觉识。

那么,心是怎样调和水火气血而主神明的呢?这就是中土枢机的作用。土是水火木金的中枢,水火相济,相济于土,所以生湿,而后有万物。心是肾肺脾肝的中枢,气血相和,相和于心,所以生神明,而后有五识。心脉这个中枢气机若出了问题,就会“无病”,昏迷不醒,或者死了解剖一看,到处都是肿瘤。因此,人能察觉识到“病”,说明神还在,这是值得庆幸的。

2、病是人体自我修复的表现

身体表现出某种病证,从干预治疗的角度看,是采取治疗措施的指针。但是,我们还要看到病有另一方面的意义,那就是我们觉识到病的时候,也表示身体在对病因作出积极的反应,也就是人的神明在调动生机进行抵抗,内部对抗越激烈,病证越明显,表明人体正气的力量也大,反之亦然。比如发烧,死人是冰冷的,三焦已衰的人很少发烧,或者只有低烧,或者是濒死的乾阳外越而发烧。小孩和强壮的人一旦感病则常见高烧。

3、所有的病证都可以理解为身体在自动发表

身体进行自我修复的机制是病从哪里来就从哪里去,这是自然的道理,也是神明的作用。上面讲到,病都从肺和三焦,从脾胃而入,所以肺焦和脾胃的病证最多,这是身体自动“发表”的反映。

中医根据身体修复的这个道理,提出了“托邪外出”的治则,就是顺应和协助人体自动“发表”。所谓汗法,是汗出而愈,是病从肺焦而去;所谓吐法,是吐出而愈,是病从脾胃而去,亦是从肺焦而去;所谓下法,是泻出而愈,是病从胃肠而去;所谓攻法,是散形为气而愈,是病从肺焦而去;所谓补法,是扶正而祛邪,是病从腑去。总之,都是“发表”而去。

 

四、气病不是器病

中医不言“器”病,始终围绕“气”来工作,所以中医根本不需要甚至反对进行西医那种“手术治疗”。中医为什么不言器呢?道理有三:

1、气即是器

中医的原理将整个宇宙都还原为能量的存在,即气的存在,将器看着气的成形而已,因此,言气即言器。这个思想是非常先进的。爱因斯坦曾说:“能量是已转化的物质,物质是未转化的能量。”两相比较,中国的相同思想和实际应用早了几千年。难怪爱因斯坦要感叹:“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们没有走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全部都做出来了。”(转引自培真《道德经探玄》北京体育出版社1990年)在我们的论述中,为了让“科学”的现代人更好地发挥科学知识的作用,把“气”转换成“能量”来说,本质相同。

2、无法言器

中医是以直觉内观为哲学基础的中介医学。直觉内观所“看”到的都是气。没有外观解剖的支持,言器是行不通的。而外观解剖必须依赖于精密的工具和仪器,在古代是难于实现的。西方将“文艺复兴”之前的历史称为黑暗的中世纪,就证明了这个道理。当然,言气并不比言器更低级,而是恰恰相反,因为气才是事物的本质。实际上,不仅是爱因斯坦,几乎所有西方的科学大师都认识到中国的道学和气论先进西方科学几千年。

3、无须言器

中医原理将中医的生理、病理、药理、治理全都统一在“气”这个本质上,通过各种可辨识把握的中介联系起来,因此,根本没有言器的内在需求。关键是,先贤发明了气与器之间一系列中介,可以方便地在气与器之间以及器与器之间建立确定的联系。在这些中介里最大的发明就是“气味”。可以说,“气味”是中医的灵魂。正如中医原本所指出的,中医之所以叫中医,不仅因为它是中国的医学,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它是中介医学。

 

五、疼痛与病

《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论述十九病机讲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这有两个方面的意思。

首先,心在《内经》配君火,这配君火之心其实应该指脑,君火应该指乾元太阳才对,可惜这个意义前人没有解读出来。因为心配君火,所以主神明。这个疼痛就是指神明的识觉,所以痛痒都属于心。

其二,五行之中,火是可以使人只要靠近它就会感到痛苦的东西,所以痛和苦都是火给人的知觉,都归于心。这是从心主神明,从知觉这个角度和火这个角度解读痛。但是痛苦只是心神知觉的一种,不是全部,所以将心放在“痛苦”上,放在火上是不对的。中医原本恢复了心在中枢的本来面目,并未失去神明,相反得到了真正的神“明”——水火既济——火在水上的反射。

我们再从造字来看古人是怎样定义痛的。《说文》曰:“痛,病也。”痛与病一回事。痛字里的甬是通的意思,因此,痛的含义显而易见,那就是不通了,所以中医讲“通则不痛,痛则不通”。那么这个通是指什么通呢?旧书有解着经络通的,也有解着血脉通的。我们说过,经络本身是没有时空障碍的,所以它没有通不通的问题,此外,它是无分辨的能量,所以不会有后天的觉识。因此,通应该是指血脉通,心主血脉又主神明,所以心与痛又联上了。

与痛相关的字还有一个疼。疼字里面一个冬,说明疼与冬有关,与水、寒、肾、咸、腐(臭)这些因素相关,肾与大脑先天精髓(元神)相连,也与大脑的后天精髓相连。脑为髓海,是后天知觉信息的载体,就象人体的信息交换中心,所以疼痛这些知觉信息自然要与脑这个信息中心发生联系,所以也与肾这个生机相关联。此外,不通的主要原因是寒凝,而寒邪就生于“冬”,所以“疼”字的意义也很深刻。

概括起来,疼痛与身体的器、气、神均有关系。首先,它实实在在地发生于器上,这部分属于筋肉(骨髓等亦属于广义的筋肉)。其次,是“气”动不力,也就是阳气火热衰弱,造成血脉不通。再次,就是识神的感觉,这方面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血脉不通畅,但未到完全不达的状态,所以神还有感觉,比如酸、胀、痛;二是血脉不通到了完全不达的状态,那就会反而感觉不到痛了,麻木不仁了,因为神不到了。所以,我们讲“麻木不仁”是痛之甚,酸胀是痛之轻。神不到就是气血不到,所以麻木不仁均与筋肉萎缩相伴。

 

以上我们从五个方面讨论了“病”的一般意义,还不是系统地从中医原本的病证机因上讨论病理。但是,通过上面的讨论,使我们对“病”有了更广泛意义上的了解,其中,最有价值的,是让我们不要恐惧疾病,不要憎恶疾病,不要和疾病进行外部的“斗争”。

换句话说,我们要牢记:人是自然的生物,而不是人造的机械,所以,人的后天智能,不可能超过人体生命的本能。现代科学只能创造出让人可以驾驭的机械,却不能创造人本身,也不能驾驭人自身。所以,人体自身对待疾病的“本能反应”才是最智慧的。外部的干预治疗,如果建立在对人体本能的正确认识基础之上,顺应人体的自然本能,提供正确的帮助,仅仅是帮助而已,那才叫医。相反,如果外部的干预,建立在对生命的错误认识或片面认识基础之上,就会违反人体的自然本能,这样的干预,就不是治疗,反而是加害。

中国古代就有“庸医杀人不用刀”和“医不叩门”的教训。“庸医杀人”是指庸医的过失,“医不叩门”是说医工不能主动去“找”病人。若是放在今日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的环境下,“营销至上”,“医”被人拿去变成谋利的“产业”那无疑是主观上的谋财而必然导致害命了。因此,病人要对“病”有正确的认识,进而对自己的生命有正确的认识,不要因为恐惧疾病而轻信可以在“市场”上找到好的医疗。否则,必然会落得人财两空的下场。人在市场上做生意到顶是亏财而不致要命,若是在市场上买医,掏钱失财是一定的,现在看来要命的机率也越来越高,道理很简单,只有“要命”的“病”才能让人心甘情愿地倾囊而出,治疗的结果,必须是患者的“病”真的要了患者的命,由此证明医疗的正确。

 

第二节 病证病机病因概述

 

病证、病机、病因,是任何医学都离不开的三个重要概念,但是,在不同的医学里,这三个概念的定义和内容是不同的。中医原本的病证机因有其特定的含义。在病理的意义上说,中医原本就是病证机因的原本,是向着中医原理的回归。

 

一、病证

病证就是病的外在表现的总称。病原本是识神看不见摸不着的,因为中医讲病是在气的层次上,而不是在器上。通过器表现出来的反常现象,就是病证,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也就是说中医是通过辨识病证来认识病的,相应地,中医也是通过辩证施治来解除病痛。因此,病证是病与治的中介,也即患者与医者的中介。

另一方面,病是正常的生理机能变得不正常了。为什么会不正常呢?这就是病因的作用,而病证恰恰就是病因作用于人体生命系统的病所(病机)导致的反常表现,因此,病证又是病与因的中介。因为病因也是气,也是识神不能分辨的,只能通过对病证的辨识,才能找到病因。所以,中医也相应地通过病证这个中介治病因。

总之,无论治病所(病机)还是治病因,病证都是医患之间的中介,即病与治的中介。如果没有病证这个中介,就没有中医可言。所以,我们反复强调中医是中介医学。因为有了这个中介,中医可以象神一样在气和器这两个世界之间自由地穿梭。所以中医根本是“超科学”。

中医的“证”与现代医学的“症”都是讲病的表现,但有本质的区别。这个本质的区别就在气和器上。中医的“证”是“气”病的表现,也是“气”致病的表现。中医辨证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现代医学的“症”是“器”(组织、器官)病的表现,也是“器”(细菌、病毒)致病的表现,是透过现象看现象。所以现代医学并不重视症,而是直接要找到“病原”(细菌、病毒等),否则就束手无策。由于这个本质上的区别,治病的理念和方法也有根本的区别,诊断和治疗的结果也有根本的区别。

在治病的理念上,现代医学认为器质性病变是不可逆转的,所以,治疗的方法是展开对病因的外部斗争和对病所组织的外科切除。中医认为在气的层次没有任何病是不可逆转的,因此,治疗的方法是帮助人体自身的修复机制进行自我修复,就象饮食五味五气长养维持生命一样。并且反对手术切除任何组织器官,因此,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就抛弃了外科手术。因此,关于华佗的外科手术,成了中医外科史的“最后”记载。

在诊断和治疗的结果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反差。现代医学这方面,对于非器质性病变,或者说找不到致病细菌、病毒的病变,是诊断不出来的,弄出莫名其妙的病名却毫无治疗办法,比如“神经官能症”,“某某氏综合症”,几乎成了现代医学的遮羞布,凡是不能诊断的疾病,都可以说是“神经官能症”,或者命名为“某某氏综合症”。而一旦诊断出来的疾病都到了器质性病变的程度,甚至一检查就是某某病晚期,最多只能活多少时间,吓得病人及家属任凭医院摆布,医院对治疗结果反而不用承担收费以外的任何责任。

而中医这方面,着力于治气,所以未等器质性病变就进行修复,对于现代医学来说,这就是治未病了。而且,现代医学判了死刑的病人,到了中医这里往往能起死回生,或者远远超过现代医学所预期的存活时间。现代医学所谓的不治之症,在中医这里都能得到很好地治疗。

中医的病证,虽然是病机和病因的外在表现,但有时是明显易见的,有时又是比较隐蔽的,因此,要仔细观察,四诊合参,不要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判断病机和病因。

 

二、病机、病名和病称

在它书中,病机的概念不是很确定。有的理解为导致疾病的关键因素,有的解释为发病的机理。在中医原本看来,这些解释都是不准确的。要正确理解病机,首先要正确理解这个机。机是关键,没错,但机显然不是“因素”,而是机关,是关键环节。对于人体这个巨大而复杂的生命系统而言,就是血髓的生、长、收、藏、枢这五个机关,中医原本将它们称为生机,与太极阴阳五行对应。

人体的五个生机就是五对藏腑组织,分别是:脾与胃肠(简称脾胃)、肺与三焦(简称肺焦)、肝与胆(简称肝胆)、肾与膀胱(简称肾胱)、心与脉(简称心脉),代表五个不同的能量时空状态,即五个不同的能量“场”所。上述五个生机不能正常发挥其功能,那么它就变成了病机,表现出相应的病证。中医原本的病机就是不正常的生机,定义非常清晰。中医原本如此定义病机不仅回归了中医原理,而且与《内经》的论述也有相符之处。

《内经》关于“病机”的论述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里,提出了“审察病机,勿失气宜”,从而获得良好疗效的诊治原则。同时,指出了十九病机。这十九病机表述得非常清楚,也非常肯定,其表述的格式是统一的,均是“诸……,皆属于……。”具体地看,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诸……(因)……(证),皆属于……(病所)。”如“诸風掉眩,皆属于肝”。其中的“風”是病因,“掉眩”是病证,“肝”是病所。中医原本的病机就是从“病所”的意义上讲的。这第一种情况描述了病因、病证与病机的关系。第二种情况,是“诸……(证),皆属……(因)。”如“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其中的“痉”“项强”是病证,“湿”是病因。这第二种情况描述了病证与病因的关系。第三种情况,是“诸……(证),皆属于上或下”,即“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厥固泄,皆属于下。”一共两条。其中“痿喘呕”和“厥固泄”是病证,“上”“下”是病所。为什么说“上下”而不指出具体的病藏?这其中的原因当有不好确定上述诸证就是某个藏病,而可能是几个藏病共同引起的。

总的来看,《内经》的十九病机是在论述病证、病因和病机之间的关系。中医原本与此的思维是一致的。但是,我们要指出,这并不是说,中医原本也有十九病机,也不是说,中医原本所认知的病证、病因和病机之间的具体关系,与《内经》相同。我们讨论十九病机,主要目的是要指出《内经》所谓的病机,不是“关键要素”,更不是“发病机理”,而是要指出“病所”。

如果没有“病所”意义上的病机,病证、病因就没有着落。那样的话,整个的病理(发病机理)与“太极阴阳五行的原理”就脱节了,如此,中医理论就不能一理贯通了,甚至散架了。所以,病机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含糊不得。

中医原本的病机非常确定,就是太极阴阳五行生命系统中的五行生机,哪个生机出现了非生理性变化,哪个生机就变成病机。大脑乾元生机与五行生机相连,所以五行生机和病机都联系着乾元生机和病机,首先是肾机,其次是肺机,再就是心机与首脑元机的关系尤其密切。

根据中医原理和中医原本的生理,五行生机构成一个大的太极中和系统,也就是人体生命系统,而五行生机都是由藏腑构成的一个小的太极中和系统,因此,无论是藏病或是腑病都意味着生机变病机,也就是藏腑必然同病。其中腑病还可能导致内生淫邪,成为新的病因,导致新的病机产生,这就是疾病的传变和迁延。

因为病机是由藏腑统一构成的,中医原本的病机在数量上就是五个。说一个人病了,从病机上讲,可以是一个病机,也可能是几个病机,最多就是五机同病。

中医原本有五个病机,因此,中医原本总的病名也就是五个,分别是太阴(寒水)病、太阳(热火)病、少阳(風木)病、少阴(燥金)病、中央太极(湿土)病。若分别臓腑则可细分为太阴肾病、太阴膀胱病,太阳肺病、太阳三焦病,少阳脾病、少阳胃肠病,少阴肝病、少阴胆病,太极心脉病,共九个病名,与九条经络带对应。或者太极心脉又分为太极心病与太极脉病,如此,便是十个病名,与任督分别,共为十条经络带对应。

在临床实际中,往往由病名、病因、病证组成复合病称。如太阳病寒咳、太阳病燥咳、少阳病寒泻、少阳病燥结等。其中寒燥是病因,咳、泻、结是病证。这种复合病称将主要病机、主要病因、主要病证和盘托出,使病证机因一目了然,体现了中医优越的系统思维方法。

 

三、病因

顾名思义,病因就是致病的直接原因。对于中医原本来说,致病的直接原因就是五个,即淫寒、淫热、淫風、淫燥、淫湿,或者称为寒邪、热邪、風邪、燥邪、湿邪,合称为五淫或五邪。寒热風燥湿都是在天之气,也是五个生机中的腑气。这五气不淫为平的时候,也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生气。但是,一旦过淫,也就即刻变成了邪气,成为五个病因。五邪有内外之分,外邪在天,而内邪的因原在于饮食、情绪、病变和正气衰退。

饮食包含在天之气,而且各有所偏,所以饮食失度自然内生淫邪。比如,过食寒凉,日久积深,必生寒邪;过食苦热,日久积深,必生热邪;过食辛温辛寒,日久积深,必生風邪;过食腥酸血肉,日久积深,必生燥邪;过食甘肥厚腻,日久积深,必生湿邪。

情绪生于五藏,藏于五藏,因此,情绪失控,必然导致五腑气淫为邪。比如,过恐则怖而志神失用,以致水郁寒淫;过喜则乐而意神失用,以致火郁热淫;过惊则悸(慌)而魂神失用,以致木郁風淫;过悲则哀而魄神不用,以致金郁燥淫;过思则忧而心神不用,以致土郁湿淫。五情致病,反映了中医将神视为人体生命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超级先进思维。

生机病变,意味着藏郁腑淫。肾机病则水郁,以致膀胱寒淫为邪;肺机病则火郁,以致三焦热淫为邪;脾机病则木郁,以致胃肠風淫为邪;肝机病则金郁,以致胆腑燥淫为邪;心机病则土郁,以致脉腑湿淫为邪。疾病之所以传变迁延,就是因为病机生邪,导致新的生机病变。

正气衰退,淫邪亦作。肾水之正气衰,则膀胱寒气过淫为邪;肺火之正气衰,则三焦热气过淫为邪;脾木之正气衰,则胃肠風气过淫为邪;肝金之正气衰,则胆腑燥气过淫为邪;心土之正气衰,则脉腑湿气过淫为邪。

外邪是指大气环境中的在天五气太过即变成淫邪。具体而言,寒水同秉北方太阴冬气而生,两气相和,则寒藏水温,命门——精髓出入之机正常;水气郁则寒气必淫为邪。热火同秉南方太阳夏气而生,两气相和,则热蒸火炎,气化之机正常;火气郁则热气必淫为邪。風木同秉东方少阳春气而生,两气相和,则風平木疏,生化之机正常;木气郁则風气必淫为邪。燥金同秉西方少阴秋气而生,两气相和,则燥敛金降,变革之机正常;金气郁则燥气必淫为邪。湿土同秉太极中气而生,两气相和,则湿滋土运,中央枢机正常;土气郁则湿气必淫为邪。外淫不仅伤害人体的五藏正气,而且引动五腑邪气。

上面讲的是过淫为邪,过弱或不及会怎样,那是自身变成病机,而不会成为病因伤害其它生机。

造成病因的事物我们称为病原。如上面讲的饮食、气候变化以及引起神情变动的社会人事等。中文所谓“原因”就是这个意义。

在此一并指出,它书有水邪、火邪、木邪、金邪、土邪之说,乃是不明正邪分别,不解天地含义的表现。

天有阴阳两极,乾阳在阴寒背景中变化为寒热温凉平五种能级以及寒热風燥湿五种动气,寒热温凉平寄于药、食成五气,寒热風燥湿入住人体五腑为在天五行。在天五气是活性能量,变动不定,所以可为正亦可为邪。地为太极中和之体,是凝聚成形的能量,是相对稳定有序的,因此,在地之水、火、木、金、土五类物质总为正,而没有淫邪之说。中医的藏腑之间,存在体用的关系,即藏为体,腑为用,道理就在于藏秉在地之水火木金土而生,腑秉在天之寒热風燥湿而生。

 

第三节 病因致病的机理

 

所谓病因致病的机理,是指病因使生机变病机的机理。也就是真正意义的病理。正常生态是五个生机各自由藏腑的天地三气形成中和的太极小系统,五个生机按照太极阴阳五行原理构成一个太极中和的复杂生命巨系统,不断地有序地进行着“脑为元机,心枢四象,五机顺行,一脉周流”的生命运动,也即能量的生化运动,具体而言,就是血髓的生产消耗运动和神信的生长变化运动。

当外部或内部的病因导致上述五个太极小系统中的一个或几个或全部出现藏腑的失和或者藏腑之气同为邪伤,它们就从生机变成病机,整个太极生命巨系统也随之失和,表现出各种相应的病证。

一般来讲,常人得病之初,都是某个生机变病机,很少同时几个生机病变,五机同病者更是少见。那么疾病是如何传变迁延的呢?外邪患病往往从表入里,从五个生机而言,肺焦与脾胃,一个是太阳生机,一个是少阳生机,是阳气升发为用的生机,属表,因此,病机首先都在这两个生机中产生。不治则传少阴太阴。就人体而言,皮腠筋肉相对于骨髓来讲,在表,因此,外邪也总是由皮腠而入,不治则深入筋肉,再不治则深入骨髓。上述这些身体部位又是和五个生机相联的。太极心脉则是既在里又在表,是中枢,所以无论哪个生机或部位病变,心脉都有反映,主要体现在心窍之舌象和脉象,甚至直接被邪淫所伤变成病机。病机越往里,说明病机的累积越多,那么病证就越复杂,病情也越严重,直至不治而亡。

 

一、寒邪致病机理

水正不行,寒淫为邪。寒起太阴,其数一,是乾阳最少的天气。寒性潜沉,收引凝聚,封固吸纳,平为正用,淫为邪害。人身七成寒水,本是喜温忌寒,寒邪伤人,犹如篝火泼水,易息难复。中医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往往都是寒邪致病,迁延积深,以致成为疑难杂症。

外感寒邪由表入里,由皮入骨,故最先犯皮肉生机,即先犯太阳肺焦,后入少阳脾胃。寒伤太阳,则火郁热作,故有肺焦诸病证。寒伤少阳,则風寒并作于胃肠,故有胃肠诸病证;風寒侵犯脾藏,故有脾藏诸病证。寒入少阴,则不伤九阳胆腑,肝金病变,燥随寒化,以致金郁燥淫,而有肝藏诸病证。寒入太极心脉,则土郁湿淫,而有心脉诸病证。寒入太阴,则“雪上加霜”,以致肾机不动,而有生机骤停之危证。

若是内生寒邪,必有水正不行,太阴生机不用在先。水正不行,则木无所滋,故木郁風淫,生化之机不用。生化之机不用,则水谷不能化精,使脉血无源。脉血无源,则血虚神糜。所以内生寒邪危害最大,严重者造成肾机寒闭不能启动,坎水不能左升,生机随即骤停的危急病证,比如《伤寒》中少阴病四逆汤证。四逆汤之姜附,功在祛寒、出阳、升木。祛寒除因,出阳滋木,升木平風,接续脾胃生机,故能转危为安。

内寒上犯少阳,入風腑为害,则寒風并作于胃肠,而有水谷不化、上吐下泻、筋挛腹痛等证。風寒犯脾,木郁風淫,以致筋肉收引拘挛,水谷精华不能上奉,故有疼痛、筋痿、便溏、纳差、水肿及其它各种遗泄等证。

寒邪上犯少阴,不能犯九阳燥府,则入金藏为害,以致金郁燥淫,而有肝胆诸病证。燥邪进入三焦,引动热邪,燥热相抟,而发高热潮热,肠结便秘等证。寒邪上犯太极,则心脉同受,故土郁湿淫,病发神靡、厥逆、血瘀等心脉诸病证。寒邪上犯太阳,通常不犯七阳三焦,先入肺藏为害,故火郁热淫,而有气短、喘咳、恶寒、发热等肺焦诸病证。

寒邪本性沉潜,若无風邪扇动,上犯之机不大。所以,寒邪犯上,必是有風。《伤寒》之麻黄汤,不能没有桂枝,以桂枝平風升木,道理在此。

 

二、热邪致病机理

火正不行,热淫为邪。热起于太阳,其数七,是乾阳次极的天气。热性燔灼,汽化決水,温暖御寒,平为正用,淫则伤人。人身七成水液,本是寒多热少,因此,热邪致病者少,纵有病热,治之以泻,可迅速康复,少有积久不治者。

热邪亦有内外两路。外感热邪,也由表入里,由皮入骨,故最先犯太阳、少阳。犯太阳则入三焦热府和肺火之藏为害,热邪顿作,火正顿郁(不能右降),蒸枯津液,而有肺焦诸病证。热犯少阳,则先入胃肠阳府,故風热并作,而有胃肠诸病证;風淫则木郁,热灼筋肉,而有脾藏诸病证。外淫热邪犯少阴、太阴、太极者,病理与内生热邪相同。

若是内生热邪,必是火正不行在先,造成太阳生机不用。火正不行,则华盖不用,水谷之精华不能右降,以致积炼成痰,而肝血无源。肝血无源,脉血必虚。肺正不行,脉气也虚。气血两虚,则神无所依,而有神识昏靡。严重者可致气血枯竭,出现“脉结代”等危证。

内热下犯少阳则先犯胃府,由此引动風邪。热邪侵入胃肠,灼伤津液,可致热结便秘;風热相作,可致水谷不化,上吐下泻。

内热下犯少阴则先入胆府,引起燥热合邪。燥淫金郁,则血虚而枯燥,入于心脉则生烦躁,神昏,严重者可病狂躁。燥热合邪,发于三焦,则燥随热化,或病咽干口渴、高热、潮热、痰结、小便短少、大便秘结等。

内热下犯太极则心脉同受,可致土崩血枯,湿淫血瘀,证见“黄疸”、面色萎黄、紫暗、唇乌,四肢厥逆,昏迷等。

内热下犯太阴,先犯膀胱,后犯肾藏。热伤膀胱,则津液枯竭,证见小便短少,颜色褐赤,严重者无小便。热伤肾藏,则精髓不固,严重者可致肾阳飞越,危及生命。

总体而言,热邪本性上炎,若无風邪鼓动,下犯之力不大,然風再动亦难入地,故風热伤地下之寒水少,其害主要在中上两焦。

 

三、風邪致病机理

木正不行,風淫为邪。風起于少阳,其数三,是乾阳次少的天气,也是肾机乾元初长的天气,因此与生殖密切相连,与食、色密切相关,与人的日常行为最是关系密切。風性动泄,飘扬不定,上天入地,横扫东西,无处不达,无孔不入。風平为正,无風不生,風淫为邪,则无恶不作。

《内经》说:“風为百病之长”,“六淫(中医原本讲五淫)之首”,又说:“圣人避風如避矢石”。可见,風邪在中医病理中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

“風为百病之长”与“風为群淫之首”的含义是一样的。首先,是说与風邪这个病因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病机和病证最多。其次,是说其它淫邪致病往往都有風邪相助。比如,前面讲到的寒邪上犯和热邪下侵,如果没有風的鼓动,都是难于发生的。后面讲到的燥邪和湿邪也是,若无風邪相作,只能犯于本地。唯有加入了風邪才能流窜作案。只是湿邪稍有不同,因为本在脉络,流布周身,但是,若无風邪,则土不致崩漏流失,湿亦不致邪泄于脉外。

風为什么可以成为百病之长、众淫之首呢?这主要是由風性动、泄决定的。当然与風主生殖也不无关系。

風性运动。一是游动而无定处,二是摇动而无定时。游动者,纵可交通天地,所以,河图说“風为天地之使”。横可奔走东西南北。厉風不仅扬沙卷物,更有甚者可以拨根断命。应于人体有奔豚之证,有魂飞魄散之证,有神出梦游之证,有神识昏迷之证,等等。風性游动,往往与它邪合流,发为風寒、風热、風燥、風湿。又,風性游动,才使寒、热、燥、湿流犯它乡,故風为五淫之首。

摇动者,左转右晃,前倾后仰,振荡颤抖。厉風不仅左摇右摆,更有甚者,折木拆物。应于人体有身动肢抖证,有骨质疏松证,有肉痿筋枯证,有風动神摇,失眠多梦,情迷瘋癫证,等等。无有定时,故有月经不调等遗泄不期之证。

風性开泄。一途开泄于外,二途开泄于内。开泄于外者,使津液流溢于体外或体表。凡自汗、泪出、涕出、流涎、呕血、鼻衄、遗尿、遗精、崩漏、疹、痘、癣、疥、水肿、瘀血(皮下)乃至发热,均有風邪开泄之“功”。

开泄于内者,使津液流溢于体内正常组织之外,凡肿瘤结聚之类,皆有風邪开泄之“功”。更有所谓腐烂之组织器官,定与“風动虫生”相关。

又,外邪伤人,均由表入里,由皮毛而入。若无風邪开泄皮毛孔窍,外邪何能长驱直入?比如,《伤寒》之麻黄汤证,名为太阳伤寒,其实伤于風寒,故处方不缺治風之桂枝。

此外,風为病淫首长,与现代医学诸病起原于“虫”(即细菌、病毒、寄生虫之类)的病理完全一致。这些虫类原本无害于人,只是風淫为邪,才使虫淫为患。

又,人之食欲皆生于脾胃風木,正如孔子所言:“食、色,性也。”色,即男女之事,生殖之事,与饮食一起,都是人的自然本性,都属于風木之性,在人属于脾胃。若是食色有节,那是养生续命之正用。若是淫欲无度,便是引邪伤身,轻则生病,重乃折寿。

人之形体,由表至里,分为皮毛、筋肉、骨骼、精髓,依次属于太阳肺焦、少阳脾胃、少阴肝胆和太阴肾胱。以上藏腑及其所属部分,无不赖于血气的供养。風淫则木郁,故生化之机不行。生化之行不行,则髓血无源。髓血虚亏则形无所养,岂有不病之理?

再就是,所谓更年期者,乃精髓始衰,不供生殖,仅供维生。此间,原本生殖之風都转移到其它地方,更易引起風淫之证,情绪波动尤其明显。与其它淫邪相比,風邪与生理的这种自然变化关系特别密切,女人又比男人更加明显。所以,中年期间,各种疾病最易发生。再往后者,生机已衰,風气亦衰,再难过淫为邪,身体状况反而较为平稳,可享一段夕阳之美。

有人统计,《伤寒》处方用药愈七成为辛温之品,功在升木平風。整篇以桂枝汤治風开局,以乌梅丸群辛镇風收官,可见,仲圣论治,名以《伤寒》总览,实以“治風”领衔,应验風为百病之长,乃医道使然。

综上所述,先圣断言“風为百病之长”“众淫之首”“圣人避風如避矢石”,诚非虚言,不可不知,不可不信,不可不从。

 

四、燥邪致病机理

金正不行,燥淫为邪。燥邪起于少阴,其数九,是乾阳致极的天气,也是乾阳归元的天气,是变革之气,也是罢极之气。因此,与肾机密切相关,与血髓密切相关。燥平是正,过淫为邪。燥之为邪,有热燥与凉燥两路。燥者不湿也。热燥者,以其数九阳极,故燥邪从热则大过三焦,以致民间有秋老虎之说,形容秋天的燥热。土中之湿,热蒸于上为燥,此燥随热化。凉燥者,以其处收降之地,把湿收降到地下去了,土中无湿便是燥,此燥随寒化。燥性极端,故能变化,正用则变血生髓,淫邪则生燥结、狂躁,严重者可变生肿瘤结聚。

燥邪为害亦有外感内生两途。外感燥邪,由表入里,先犯太阳、少阳。犯太阳则入三焦,造成热燥合邪,高烧潮热、咳喘、口渴、气短等肺焦病证具出。燥犯少阳,则先入胃肠天府,造成風燥相抟,潮热、口渴、便秘、便结等胃肠病证具出。以上说的是热燥。若是凉燥,则随寒化,入太阳则先犯肺藏,肺火郁而三焦热邪便起,其热无燥,故热不大,主证在肺。入少阳也先伤胃肠,風燥(从寒化)相抟,逆为上吐,水谷不化为下利。風淫则木郁,弱木伤于風燥,发为筋肉枯萎等证。

若是内生燥邪,从热则入三焦,现三焦肺病之证;从寒则下入膀胱,现膀胱肾病之证。

因为燥邪具有寒热两性,随热则就燥干结,随寒则凝聚收敛。因此,燥邪致病,不止承气汤证。以其变革之性,更有变异细胞之功,加上聚敛成形之能,便有肿瘤结聚之类。市医以下法治肿瘤癌证有效者,实为祛寒燥之邪,而非热邪。若是不明此理,便会误以为肿瘤是热,那就在道理上错了,一定失败。惟有认识到寒聚才能成形,風泄才能旁流的道理,抓住風燥(寒)两邪,才能成功治瘤。

不仅肿瘤,现代医学所谓三高血病、糖尿病、结石等,也与風燥两邪密切相关。

我们常说,你这人怎么脾气这么大,或说你这人怎么肝火这么旺,可是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实际上这里面有大文章。

脾在木位,木气不升,脾气郁积,必生風邪,一有机会便会向体外爆发出来,这就是发脾气。之所以会发出来,是触动了風邪,故使气泄而出。是什么触动了風邪呢?是欲望不能遂,积而为淫,一怒而发,一发而泄,一泄而复常。所以发脾气又叫发怒。

肝在金位,金气不降,肝气郁积,必生燥邪,一遇風邪,燥气泄出,世称肝火,实为燥邪(热)。金郁不用,则变血生髓之功不行,燥邪又作,故脉血必然虚枯。现代医学所谓的三高,均是血虚枯燥,即血浓度或血粘稠度高了,而不是血脉中的血脂血糖绝对含量增高了。如果是绝对含量增高了,那问题也是出在胆府这个“决断之官”,没有尽职把好血的质量关。

胆府本是极阳之府,又是凉聚之府,燥邪一生,无论热燥津枯,还是凉燥津凝,都容易结精生“石”,所谓结石,不在胆系便在尿系,病因均在燥邪。在胆系多为热燥,在尿系多为凉燥。

现在,对于三高,中医没有定解,都是生克乘侮在那绕,越绕越糊涂,因为病证机因全没搞清楚。如上所述,三高之“症”(非完全意义上的中医之证),其罪魁即病因在燥,病机主要在肝在脾在心。若按《内经》、《伤寒》之六经理论,燥邪之病,在足阳明胃经,主要病证为“胃家实”,这与三高怎么也搭不上。若以燥金在西,则六经之肺金也与三高无直接关系。因此,中医对三高只能提出一些绕大弯的悬解,而不是落地之定解。

至于现代医学之糖尿病,中医有消渴证、尿糖证,但病机在六经之厥阴風木,虽然在藏是肝,但以風木治,而不是以金燥風木同治。结果,到底治哪没有定解。从临床用药来看,似乎以肝肾同源为据,处以六味地黄为治,因为联系了肝,所以有效,但是这种联系是通过治肾间接建立的,而不是明白了道理直接治肝。所以效果若有若无之间。六味之治为何有效呢?一是,方中主药地黄味甘性寒,甘薄入脉,凉血生津,当然治渴,同时也降低了血浓度。但是它不能治消,因为燥邪未解。关键是脾郁未解,生化之机未复,身体缺糖的信号和事实均未改变,所以,只能缓解一些症状。二是,六味之中有山萸一味,酸平入肝,补金降燥,这才是消因治机的正品,惜其不是主药。所以六味对治糖尿病有效而不显确。

其实糖尿病与《伤寒》的“乌梅丸”是药病相符的,因为乌梅丸不仅治《伤寒》书上所说的那些病证,而是五机并治的大成之作,变通加减可治许多疑难杂症。由于医理不明,后人怀宝求玉,错失良方。

 

五、湿邪致病机理

土正不行,湿淫为邪。湿邪起于太极,其数五,是阴阳之中气,也是枢机之气。湿之为邪,有雨露之湿和江湖之湿。雨露之湿轻清在上,病证为痰。江湖之湿重浊在中焦、下焦。病则水土流失,证见水肿、出血、瘀滞、身重、身黄,等等。

湿邪为害亦有外感内生两途。外感湿邪由表入里,先犯太阳、少阳。犯太阳则入三焦肺藏,造成火郁热淫,湿邪在肺,聚而为痰,湿在三焦,“五”从“七”化,助热为邪。故病有发热、咳嗽(有痰)等证。湿邪入犯少阳,脾胃皆可受害。脾受湿困,则病筋痿、便溏、疏利不畅等证;湿犯胃肠,则風湿相作,病生身颤肢抖,吐逆下利,溃烂脓血(有虫才会生脓),等等。

若是内生湿邪,为雨露之湿,则入上焦肺藏,生上焦肺病之证;为江湖之湿,则入中焦下焦,病風湿、寒湿诸证。寒湿之证可见尿频、尿急、尿多等。湿入胆府,则燥化湿去。

五邪致病,一旦迁延,多为两邪或两邪以上并作,导致的病证相当复杂,病机也不止一个两个,尤其是日久积深的“疑难杂证”,往往都是五机俱病。但是,只要搞清楚五邪特性及其致病机理,搞清楚五行(五机)生理功能,就不难从错综复杂的病证中准确地找出病因和病机。

 

第四节 常见病证中医原本辨解

 

     病证是判断病因和病机的证据,是正确认识和掌握病机病因的中介。中医有“辨证施治”的传统法则,但是后世中医模糊了病证机因的概念,忽视了病证机因之间的关系,在施治环节又抛弃了“气味”这个重要的中介,逐渐误入了(是倒退)什么药性治什么病证的经验医学的歧途,乃至于“汤头歌诀”变成了行医的法宝。所以,后世中医所谓的“辨证施治”并非真正原本的辨证施治。真正原本的辨证施治,是要通过辨证准确掌握病机和病因,在这个前提下,以“气味”为中介,合理处方用药,以达愈病的目的。

上一节,我们根据病因(五淫)的特性和所犯生机(病机)的生理机能,讨论了病因致病的机理,涉及到可能出现的病证。这一节,我们从常见的病证来探寻其病因,审察其病机,由此,进一步阐释中医原本的病理,进一步理解病证机因的关系。

为了方便察机寻因,中医原本设计了一个称之为“病证机因图”的辨证工具,如图4-1。只要熟练掌握中医原本的生理和病理,无论什么“疑难杂症”,放到“病证机因图”里,都会变得一目了然。

 


    一、太阴(肾机)病证

1、小便多

这里讲的小便多,是指次多、量多。膀胱为一阳寒府,州都之官,津液所藏,气化则能出。但是,气化之力却在三焦决渎之官。所以,小便次多量多,证明膀胱寒府有寒热两淫。膀胱本寒,所以能藏津液,否则水液就变成雾露在上焦了,现在尿多,说明膀胱寒多,所以聚成的水多。尿本来是造血的剩余废水,也是湿水,而湿是寒热之中气,所以只有寒热过淫才会出现尿多。

寒淫出自膀胱,原因在肾阳不足,也就是坎中之阳精不足,根源在脑髓不足,那是脾肺肝胆的问题。在消渴证里有较详细的讨论。

热淫来自三焦。三焦之热,本是上焦最热,所以能化水谷精华为雾露;中焦次之,所以能沤化水谷,沤化生虫;下焦又次之,仅能助水而出。现在下焦气化过旺,又无发热之证,说明上焦之热下用于膀胱,是上焦之热无水谷精华可以化成雾露(所以有渴),这是脾木的问题。在消渴证里也有论述。

木郁不疏于上,只好邪泄于下,水液被直接泄入膀胱寒府,所以尿有充足的来源,环环相扣,才有小便次多量多。若是谷精亦泄入尿液,则有尿糖或尿混浊。总之,此证主机在肾胱,脾肺两机亦病,病因为寒、热、風邪。

2、小便不利

是指有小便而难出之证。膀胱为洲都之官,气化而能出。今难出,乃是寒封太过而气化不及,说明下焦无热淫,而膀胱寒淫为邪。寒淫为邪,肾水不用,所以木无所滋,故木郁風淫。木郁则水不能正疏,故小便不利。小便不能正疏而出,总得有去路,所以必有寒水旁泄的兼证,诸如痰嗽水肿之类。或者有三焦发热,蒸化津液,反而小便短赤。若单是小便不利,是病未迁延,病机在太阴膀胱肾藏,病因寒邪。

3、小便短少

是指小便能出但量少。此证病机在太阴肾胱,或少阳脾胃,病因在热邪。热邪侵犯少阳,入胃肠而使水液蒸化,不入水道,故膀胱无津液来源,而成小便短少之证。热邪侵犯膀胱,则蒸化太过也会造成津液干枯出现小便短少证,兼有颜色褐赤。小便短少,往往有发热或水肿等旁耗水液的它证。

4、遗尿

是指小便不自主而出,有夜梦而出者,亦有白日而出者。此证病机在太阴肾胱,病因在風邪。風性动泄,風淫则动泄太过,木疏失正,所以膀胱津液不能按期主动而正疏,反而随風动而邪出。

5、遗精

是指精液不自主而出,多为夜梦而出,伴有梦交,且少阳初出之时,即凌晨3-5点居多。此证主机在太阴肾机,少阳脾机亦病,病因風邪。

肾主藏精,乃藏于乾元髓海。怎么能藏?少思寡欲方能藏。少思则识神归宅而不忘动,寡欲方能少思。若不然,定有風淫为邪,使髓精不藏。或化髓生精以养生(妄生——超负荷劳作与运动),或化髓生精以繁殖(早已变质为性交享乐)。肾不藏精,所以才有精可遗。

有精可遗,不等于一定从宗筋而出,也可从劳作奔波或思虑过度而耗。从宗筋而出且不主而出,一定是木郁風淫,而且喜好男女之色。正疏不行,也就是男女正常的交接不遂,風淫则动摇心神而有梦。所谓日有所思(有时是潜意识的)夜有所梦,自主之男女交接不遂,所以夜有梦交。風木为少阳之气,所以梦交多发于少阳初出之时。

6、失眠

是指夜不能寐,从本质上讲也是肾不藏精的表现,是将不藏之精用在了思虑上,此证不仅入睡难,而且易醒,往往都在凌晨3-4点钟醒,不再能睡。

思虑是不停地想事情,到了该睡的时候还在想,甚至想得更多,这就是失眠。其中主要的内容都是回忆往事,也就是不断地从髓海里提取信息,消耗能量。为什么停不住思虑呢?原因風邪。風太过了,不停地动摇心神,使“志”神不能潜藏,反而随魂游荡。魂为少阳風木之神,藏于脾木则安,胃風淫动则游荡。因此,晚上吃得太饱或是太刺激,都会引起風动而导致失眠。好不容易睡着了,一到少阳主令之时,即凌晨3-5时,又触动了魂神,于是又醒了,睡不成了。这是脾虚不能藏魂的表现。

另一方面,说明神宅不固,即心土不够坚牢,也可以说气血不和或气血两虚,造成神虚易动。

它书言失眠多从心肾不交,即水火不济立论,虽然涉及了藏精之肾和藏神之心,但未揭風邪之因。且精在水位,心在火位,水火相交即心肾相交,交者动也,神何以能静?难道心肾只是在睡眠的时候相交,而其它的时候不相交?又,心肾精神交于何处?相交后是什么状态?神是形而上者,水是形而下者,两者怎么个相交法子?这些问题都是无解的。所以心肾相交的旧说解释不了寤寐,也治不了失眠。

上述讨论说明,二元对立的阴阳学说,完全不能成为中医理论的根据,也不能指导中医的实践。只有太极(中)阴阳学说才能成为中医理论的根据和实践的指南。太极阴阳学说与二元阴阳学说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三生万物”,而后者是“二生万物”,即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三生万物”是阴、阳、中三气生万物,中气者太极中和之气也,在地成形之气也,物也,亦八卦之坤卦也。二生万物就是《周易》那句著名的解释,即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道被拆为一阴一阳了。中国人总是强调“中和”,但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哪里有中和?所以,独尊儒术以来,传统中国主流文化丢失了太极中和之体,实际上总是处于阴阳两极之间不断的角色变换之中。说起来,这既是人体失眠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社会历史周期性治乱反复的根本原因。

《内经》发挥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论述,错误理解了上古先圣发明的太极阴阳学说,只讲阴阳,不讲太极,使《内经》真讹杂陈,有中医之一系列乖乱,甚是可惜。世界或者说宇宙只有“一个”阳和“一个”阴,那就是太阳(日)和太阴寒空,万物都是太阳能量和太阴寒空作用下的不同能量级别的太极中和能量。《内经》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把世界万物分成阴阳对立的两类,完全违背了中华道学的原理。虽然说到“其要一也”,但是,没有一个地方体现了一。

真实的状态是,阴阳者气之太阳太阴也,太极者形之万物也。合则万物一太极,分则一物一太极。惟太极方能成物。

近见有人以现代科学发现“男人有女性荷尔蒙,女人有男性荷尔蒙”来证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立论,以为找到了有力的论据。其实,所谓男女荷尔蒙和男女一样,本身就不是阴阳对立的,而是同为太极荷尔蒙,只是两者一个偏阳,一个偏太极【坤】。两者之偏不是分立太极之两边,而是在太极与太阳之间。不仅男女,一切成形之万物都在太极与太阳之间。

我们在“失眠”中论述阴阳太极或许巧合,但更似必然。因为很久以来,中医和中国文化都处于“失眠”状态。拿破仑说中国是一头睡着的狮子,那完全是一个错误的判断。中国自从告别了终极大道的信仰以后,特别是信奉“一阴一阳之谓道”以后,就从来没有好好地睡过一个安稳觉。正如老子所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礼到了周朝,也就是《周易》那个时代,达到登封造极的地步。礼是什么?归根到底就是阴阳二元的伦理之道,比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等两元之间的伦理规定。社会到了靠“礼”来运行的时候,动乱就开始了。在中国,从夏有“礼”就开始动乱了。后来由礼到法,那就不是一般的乱了。

现代人总把法治挂在嘴上,似乎有法才能治,殊不知那是自欺欺人罢了。因为有人立礼法,就有人要废礼法,乱就从这里来。唯有天道地德无人可立,也无人可废,故遵道贵德才可长治久安。社会国家系统如此,人体生命系统亦如此。所以,要想寤寐有常,一定要遵从天地的运行规律,这正是中医的根本原则。

7、健忘

又称记忆力衰退,严重者被称为“老年痴呆”。此证是记不住,忆不起两个关联的证,病机在肾脾肝心,主机在肾。

首脑是记忆的中枢,心神分辩的信息要存在髓海里,这是记;要重新利用这些信息,就要从脑髓提取这些信息,这是忆。记的过程与肾藏精对应,与封髓对应,是肝肾协作的过程,是金生水的过程。忆的过程是肾机命门释放脑髓能量的过程,是脾肾协作的过程,也是水生木的过程。总之是精髓右入左出的问题,所以主要机关在肾,与肝脾相关。并且与心机也相关,因为心是中央枢机,肝肾顺接与脾肾相生均赖心脉枢动。所以记忆有问题,或健忘证的病机主要在肾,脾肝心也均有可能是病机。五邪均可使上述生机病变,要兼证相参,临证察寻。

 

二、太阳(肺机)病证

1、发热

是指体表温度高于平常温度的病证。此证病机在肺。寒热風燥湿均可致发热。

肺主皮毛,所以皮表发热的病证,病机一定在太阳肺焦。五邪无论何邪侵犯太阳,或伤肺或伤三焦,均可造成火郁热淫,而且也只有造成了太阳肺焦的火郁热淫,才会有所谓发热证。

三焦是七阳之府,故称热府。“焦”就是大热的意思。火的臭识就称为“焦”,又,“隹”是指鸟,羽虫,属火。所以,中医原本将三焦定为火藏之表,即热腑。

若三焦这个七阳之腑热,不过淫为邪,但胃府三阳之“热”(实为風),膀胱一阳之“热”(实为寒),或脉腑五阳之“热”(实为湿)均不能导致发热的病证。惟胆府九阳之燥淫可以从热化而致发热,但燥热定是三焦热邪与燥邪合热,且有潮热可据。燥邪若是从凉(居西方之位)化,则不会导致发热,而会与風邪为奸造成组织增生(如肿瘤之类)等病证。所以发热之病证,在中医原本是有定解的。

2、恶寒

寒邪伤太阳肺藏,使肺所主的皮毛闭束,在心神形成寒冷的感觉,作出厌恶拒绝寒冷的反应。典型的伤寒证或沉寒痼冷的危急重证,明明发热(也有不发热)或值夏日酷暑也要棉被加身,就是恶寒的表现。由于皮毛畏寒而闭束,所以伴有无汗,成为与伤風的重要区别。

为什么肺伤寒反而三焦会发热呢?因为肺藏火郁则三焦热淫必作,这是肺焦生机为保持太极中和的系统状态所作出的自然消长反应。为什么“火”不发热而“热“淫才发热呢?因为火是五行在地之气,是成形之气,藏在肺里以保证肺功能的发挥,而不作它用,所以火不会发热。相反,把受伤的肺火补回去,寒邪就会驱除,三焦热邪也会归正,这就是中医原本的治法。其它各个生机的正邪变化,以及治法也是同样的道理。

3、痰嗽

嗽是痰雍肺藏气道发出的声音,与咳喘等证相行,因痰阻而有咳嗽或喘嗽。喘嗽重者,其嗽如哮,故称哮喘。所以嗽证的实质是痰证。

那么痰是怎么来的呢?痰有两种,一种是胶痰,一种是清痰。胶痰,是少阳脾机正常,将水谷精华上疏到了三焦华盖,但太阳肺藏受燥邪或热邪所伤,肺正不行,水谷精华不能顺利右降到少阴肝胆,停积于肺藏华盖,被燥热熬炼成青色胶痰。

清痰,是太阴肺受寒邪所伤,肺正不行,水谷精华不能顺利右降到少阴肝胆,停积于肺藏,被寒邪收引凝聚成清涎或清痰,又称为寒痰或“一”色白痰。时间稍长,肺中之寒与三焦之热相作,使清痰变成寒热之间的湿痰,又称“五”色黄痰。

【注:寒是一阳之气,其色本黑,但也与九阳乾金白色近。三是風木之气,故色青。五是湿土之气,色黄。七是火热之气,色白。九的本色是西方红色。】

痰证合上咳证则有咳嗽,合上喘证则有喘嗽。喘嗽重者,嗽声如哮,便是哮喘。另一方面,喘证本身也可能产生于痰阻肺道,或者因痰使喘证加重。

4、喘

喘是呼吸不相顺接,或者说上气不接下气。其病理是肺正受伤以后,肺呼吸的效率降低,造成肺气供不应求,为了维生,肺机只能加大呼吸频率和呼吸幅度来满足肺气的供应。由于加快了呼吸的频率和幅度,所以气管发出喘鸣。若是有痰,则生喘嗽,其声更重。若痰阻严重,则喘嗽如哮而变哮喘。

肺为火藏,最忌寒邪,喘证病因,寒邪为首,凉燥为次,風邪也可为害,湿邪属水,也可伤肺。寒邪最伤肺火,所以喘证病患入秋加剧,入冬难熬。由此也可反证肺为火藏而非金藏。

喘证主机在肺,同时,也与肾机命门、脾肝心机相关。如果肾机衰弱,就会出现“肾不纳气”,呼吸不能深长的证状;如果脾机衰弱,就会出现呼短吸长的证状;如果肝机衰弱,就会出现呼长吸短的证状;如果心机衰弱,就会导致严重的血行瘀滞,出现所谓“心衰”“缺氧”等现代医学病症。

5、疹痘疥癣

疹、痘、疥、癣,皆皮肤之病证,故病机在太阳肺焦,病因不同,则疹、痘、疥、癣诸证不同,但诸证皆有共同的病因,那就是風邪。

诸证之風邪病理有二。一是風性动泄,使皮肤组织液泄出,所以疹、痘、疥、癣皆为皮肤表面的赘生之物,或兼有水液流出。二是風动虫生,故疹、痘、疥、癣,皆有虫命。现代医药不治風气,只杀虫物,杀了又生,生了又杀,没完没了。有人说,疹、痘不是被现代医学的疫苗攻克了吗?说者有所不知,所谓“疫苗”并非现代医学的发明,中国古代早有应用。而且西方“疫苗”正是由中国传入改进。再者,風邪不去,疹、痘虽然不发了,但其它風证必然增多了。因为证虽在皮毛,但病机在肺,病因有風。風邪不祛,不能说病治好了,只能说赶到别处去了。

疹、痘均为風热两邪伤肺机所致,疥、癣往往風燥(凉)湿邪所致。

凡皮肤病证,都为淫邪外出的去路,因此,古有“发透为妙”的治验。若是淫邪未解,而因误治或外因使病证突生变异,则是病邪走里,为不妙。比如疹痘,若風热未解,因误治或外感寒邪,使疹痘突然收缩,此为不妙,极易导致不治。古之所胃瘟疫不治,一是有風邪生虫,按现代的说法叫传染;二是不知風邪生虫以及肺为火藏,三焦腑表的道理,所以治之无效,直到病死。得之有不死者,正气充足而自愈,非治愈也。

 

三、少阳(脾机)病证

1、痛

痛是最常见的病证,套用風为五淫之首的说法,可谓痛为百证之首,因此《说文》直言:痛,病也。

中医原本认为,导致痛证的病因可以是寒热風燥湿中的任一淫邪,但病机总在脾木。中医原本讲脾木主筋肉,与“地八”这个成形的大数相应。而广义的筋肉,除了大筋细络和大肌大肉,还应包括一切微观的组织纤维。也可以认为身体一切有“月”字构造的东西,也即有形的东西,包括骨髓都属于广义的筋肉。古文“月”“肉”本就通用。当淫邪侵犯脾木,导致筋肉拘急扭曲,传导给心神就会产生“痛”觉。所以,《内经》讲:“诸痛疮痒,皆属于心”,这是从觉识而言。但真正的病机不在心而在脾,因此,这句话也可以说成“诸痛疮痒皆属于脾”。

此外,痛的部位有所不同,所以,痛的具体部位所属的病机也与痛相关,比如头痛一定与肾有关,因为首脑在五行属于肾机。但是,不管哪里痛,主机总在脾木。脾木被伤,風邪必是其中病因之一,因此,治“痛”除了针对痛的部位所对应的病机和病因,治以升木平風总是不错的。

酸胀痒为痛之轻,麻木不仁乃痛之过,因此,酸胀痒、麻木不仁均应从痛论治。

2、咳

咳是常见病证,是咽喉和气道因筋挛而搔痒难耐所作出的气冲反应,以制衡、缓解筋挛搔痒。因此,咳证病机在脾机。五邪皆可为病因,風邪为首。《内经》所谓“五藏六府皆可致咳”,道理就在五藏病变即生五邪。

如果没有筋挛造成的搔痒,即使肺机受邪,也不会出现咳证,而是出现发热、恶寒、喘、痰或其它一些肺焦病证。木郁才会筋挛,所以風必为淫。木郁風淫发于肺必生咳证。

古来都认为咳为肺机病证,是不明搔痒致咳,而搔痒由筋肉挛急引起,因此,治咳成为医之难题。中医原本治咳以少阳为主,兼顾其它病因,是机因共治。《伤寒》有大小青龙汤,均是治咳的良方,实际上是治風木的代表方。

3、溃疡

溃疡脓疮糜烂之类,与现代医学所说的感染,也是常见病证,而且都与痛证相伴。究其病理机因,也是木郁風淫。風淫而有虫淫,虫淫食肉咀筋,故筋肉溃烂不愈,且伴生痛证。因此,无论何处溃烂,必是木腐風淫,即主病机在脾木,病因在胃風。此证临床,中医均嘱忌鱼虾、咸寒之品,因为咸寒之品造成水寒不出,木无所滋,故風淫更滥,病情必增。

4、痿疭

痿疭是筋肉(形器,现代所谓组织)萎缩和筋肉功能痿废不用的诸病证总称,轻者如不举不立,重者如瘫痪偏枯,阳萎不用,常伴麻木不仁。显然,此病证病理在脾木衰弱,病机在脾,病因在寒热風燥湿。脾为地八所成,寒热燥邪先伤其用——胃肠,胃肠既伤,正用变为淫邪,因此,无论胃寒胃热还是胃燥均生風淫。湿邪乃五阳中气,既可伤藏也可伤府,若入少阳,无论伤脾伤胃,总是造成木郁風淫,以致筋肉萎缩或痿废不用。

5、抽搐

抽搐又称痉挛,古称瘛或痉者,民间称作惊風。该证病理,筋肉受伤被風摇动,風急者可见反张,風柔者可见摇摆。筋末可见高频颤抖,多伴麻木不仁,或者四肢厥逆。病机在脾,病因在寒热風燥湿。燥热伤筋,最易被風邪摇动而发抽搐。

6、消渴

消渴是消和渴合称,指易渴易饥,食多、饮多、尿多,甚至尿糖,反而人体消瘦,此外还有很多并发证。总体上讲,是人体血髓生化的正常机能出现了病理变化,使饮食水谷没有进入一脉周流的正常循环。五个生机都可能变成了病机,五邪都是病因。但是,消渴的主要病机在脾肺肝心。

首先,消渴的渴是欲饮,也是真饮,因为喝下去的水都尿了。消渴的病理是三焦热邪下犯,病机在肺焦和肾胱。肺郁而三焦热淫为邪,同时有渴饮。膀胱为寒府,津液所藏,气化才能出。可见,下焦有热邪使膀胱气化太过,所以尿多。尿多而不是仅仅尿频,所以,下焦水多,水从哪来?从渴饮而来。正常之饮,参与血髓生化,剩余部分才下出于膀胱,而消渴患者,直接就进入膀胱了,是因为脾郁不能上奉,肺郁而不能收降右行,所以上焦无雾露而热淫。上焦越热越渴,越渴越饮,越饮尿越多,故成消渴。为什么会出现上焦无雾呢?这就是脾机的问题了。

其次,消渴是上焦无雾,说明木疏不用,是脾胃出了问题。脾胃受邪,则木郁風淫。木郁则水谷精华不能上疏至肺焦华盖,所以上焦无雾。上焦无雾也意味着吃进胃里的虽多,而能够变成血髓的却极少,所以,身体持续发出“供不应求”的信号,于是饥而多食。但是,食得虽多,却没有进到心脉,所以,身体反而消瘦。为什么“消化”得了呢?这就是热邪的“功劳”。三焦者,中焦如沤。三焦热邪既然已达下焦使气化过旺,那么中焦之势更是足以大大加快水谷的沤化。所以,消渴者善饥食多。吃得多又不上奉,必然是当作糟粕和尿液排出去了。所以消渴都有便糖和尿糖。另一方面,木郁風淫,木正不疏,風邪便泄。五味合甘上疏肺焦华盖本是正途,木疏不行则風泄于邪路也是自然之理。若有水肿兼证,亦是風邪泄水的表现。

为何是尿糖而不是尿酸、尿苦?因为五味入胃肠沤化以后,已是混沌的中和之物,五味合甘。再者,饥者所食最多的还是气味甘平的主粮,所以甘味为主。这是糖的来源。甘不上奉变血生髓,自然从便溺而出,不独尿糖,大便亦多糖。

如果脾胃正常,即使肺焦受邪,火郁热淫,也不致形成消渴证。水谷华露上奉三焦华盖以后,甘露使热邪不会向下积聚,因此,上不致大渴,下不致气化太过而尿多。同时,热邪会将甘露炼成痰,出现咳嗽证。所以,脾胃是消渴的首要病机。

由于脾胃不行,所以肝血和心血必然虚亏。肝血虚亏,久之则目窍失养而不视,若热邪入于胆府,又可致重视、歧视。肝郁燥淫,所以,血虽虚但浓度或粘稠度增高,这是现代医学所谓“高血脂”、“高血糖”的原因,这是相对的“虚高”,而不是真正太多了的“实高”。

7、崩漏

崩漏是指成年女子经血来而不断或久行不止。崩者量大,漏者不断。女子来经本是風动虫生、木升正疏的生态。若血下不止,发为崩漏,是病机在心在脾,病因風、湿。

土是血气的岸基,土郁湿淫,则脉易崩而血易泄。一遇風邪,“易”则成实。風淫则木郁,木郁则正疏不用而風淫邪泄反作,故经行不期,行则崩漏。崩漏发于宫胞,宗筋所系,脾木所主。故崩漏之病机在脾在心。古之所谓”脾统血“,是言脾木正疏则无風淫邪泄。

8、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指成年女子月经不能按时而至,或早或迟或停经不至。此病机在肾在脾,病因寒風。

所谓月经是定时排卵,卵是女子肾精所化之“虫”,肾精封藏太过,或風疲不能化“虫”,则月经迟来或不来;封藏不及,或風淫化虫太过,则早来或经期缩短。

经事发于宫胞,宗筋所系,脾木所主。疏泄失正,为不及或太过。不及则迟来,太过则早来,再过则生崩漏。

因此,月经不期,既是肾机的问题,也是脾机的问题,病因在寒、風。

9、不孕不育

是指男女不能生殖化育。男子不育,是精少或无精;女子不孕,是无卵或不能着胎。总之病机均在肾脾肝,病因在寒、風、燥。

肾为命门,是髓精的出口。肾主藏精,所以精髓是否能取出,权在肾机。肾机若被寒邪所伤,则寒封太过,精不能出。因此,肾机病寒,可致男女不孕不育。

肾精还不是生殖之精,只有进入宗筋被風所化才能变成生人之精虫,因此,不孕不育不仅关乎肾机,更关乎脾机。木疏風平才能化生精虫,才能直入交媾,实现两精相搏。若是脾机被伤,则宗筋之功损,肾精化虫难。因此,脾机病寒,亦可致男女不孕不育。

同时,脾胃生机若是不行,则血髓无源,此乃不孕不育的根原。现代得不育不孕证的年青人越来越多,与他们的脾胃生化之机不提供优质血髓的来源密切相关,或为爱美,“减肥”而不食五谷,或过食寒凉,以致脾胃虚寒。血髓虚亏,所以脑力也弱,不堪思考,而好追星猎奇。血髓虚亏,意志必然薄弱,故苟且偷生。

肝为变血生髓之机,若肝机受淫邪所伤,则精髓虚亏,此时,生命机制将优先满足养命的需要,用于生殖的精髓将很少或没有分配。因此,肝机病变,也可导致不孕不育。寒邪为主要病因。

10、呕吐

呕吐是胃逆将食物从咽喉口中呕出,若无食物吐出为干呕。此证病机在少阳脾胃,病因多为寒邪热邪。邪犯少阳,不伤脾木,而伤胃腑,致使風动为邪,上动则生呕逆,下动则生泻利。

11、泻利

是水谷不化从肠道而出。此证病机在少阳脾胃,病因寒、热、風邪。寒邪或热邪入侵少阳,伤脾则精华不能上疏,伤胃肠则水谷不化,浊气不降,風淫为邪,上动呕逆,下动泻利。

 

四、少阴(肝机)常见病证

1、肿瘤

广义上说,成形的赘生组织都可以称为肿瘤,其中,包括现代称为癌证的所谓恶性肿瘤。现在肿瘤成了危险的常见病证,值得认真探讨。

从理论上讲,人的五个生机均可以成为肿瘤证的病机,这是单纯从证发“现场”的意义上讲的。如果我们从气与器的关系这个层次去思考的话,不难将肿瘤的主要病机追溯到少阴肝胆这里。

少阴肝胆是燥金生机。在中医原理和生理中,我们讲到“金性变革顺从”,它能变革能量物质的形态。在人体生理常态,它能将水谷精华所化的“气”变革成血和髓,并且能进一步利用血髓凝聚成人身最坚硬的组织——骨头。由此可见,肝胆的变革之功是非常强大的。燥金这种凝聚成形的能力,来源于所处的方位。燥有凉燥热燥。凉燥以其在位西方,热燥以其天九之极。

以上是正常的生理变革,若是反常的病理变革呢?当然就会将正常的组织变成不正常的组织,借用一下现代术语,就是将正常细胞变革成反常的变异细胞。同时,又因为肝藏血,所以,这种反常的变异可以获得血液的供养,使其有可能发展成有独立生命系统特征的变异组织,可以迅速地繁殖。“金曰从革”和凉燥成型的功能为肿瘤生成提供了必要的内在条件。当然,这些变异和繁殖还有赖于風邪的作用。

風泄为邪,木疏为正。由于木郁風淫,使身体组织的能量代谢不循正途,而是邪泄于旁门左道。组织液泄出以后,由于如前所述,金正不用,变革反作,将这些泄出的能量变革成反常的变异组织,燥邪则将其燥炼成形。这是肿瘤之初。風主生殖,所以風邪可以使变异组织获得“生殖”能力,使肿瘤变成寄生于人体有繁殖能力的“独立生命系统”,而且变异细胞的繁殖是异常繁殖,速度是非常快的,远远超过人体正常细胞的代谢速度,因此,“肿瘤”迅速降低人的正常生存质量,直致威胁人的生命。这就是现代所谓恶性肿瘤及其“扩散”病理。

现代为什么肿瘤高发呢?从上面的机因辨析可以得到一些启发。概括地讲,肿瘤高发与食物结构的迅速“变革”有关。现代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在近来20年迅速由粮食为主转向肉食为主,因此,原来只在西方高发的肿瘤,也随着西方饮食“文明”的引进在中国迅速漫延。道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肉食是西方杀牲的“腥”臭之物,血肉之品,是高能量,属少阴燥金能量,适当食用可以补养肝胆生机。但是,食用过多,甚至取代粮食成为主食,就容易造成金郁燥淫的少阴病。在短时间内由粮食为主转为肉食为主,本身就是一种“变革”,而且中国人变得如此之快,由此引起肝机的反常“变革”不是很正常吗?

第二,要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粮食紧张的国家实现肉食为主,按10﹕1的粮食﹕肉类转化率推算哪能受得了。于是肉类生产广泛地使用抗生素和激素,使转化率大大提高(大约可以提高到3.5﹕1),同时,在粮食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以保持高产。毫无疑问,这些化学药剂的使用,进一步加大了食肉人口肝机病变和组织变异的机率。

第三,要多吃肉的这种欲望在人体内部诱发出風邪,在外部则激发肉食者要获得更多的金钱来维持这种以肉为主食所代表的“高贵”生活方式,包括宽阔的住房、大气的轿车、奢华的时装,以及食肉必须的红白名酒……。为了这些,耗尽精髓(脑力),拼尽体力,其五藏正气必衰,邪气便易上身,也是肿瘤高发的一个原因。反之,那些以牧为业的民族,虽然也以肉为主食,但没有“资本主义或工业文明”的欲望,不会诱发風邪,所以没有肿瘤高发。

过去有中医认为肿瘤是热邪所致,因此采用所谓下法治疗,也能见效。所谓下法,就是用药苦寒,其有效在于苦寒可以治燥,或者说让邪泄于正常组织的能量自肠道泻下。但是总因没有治燥和風,所以下法治肿瘤是缺乏病理依据的。相反,一味用苦寒下法,则损伤三焦,扑灭生命之火热。三焦大府无热,则上焦不能如雾,中焦不能如沤,下焦不能如渎,五行生机休矣。治癌“神医”胡万林偏执下法,既能活人,亦能死人,道理在此。

我们也经常听闻类似下面这些描述的报道。许多肿瘤癌证患者,在绝望之下,一举离开原先的都市生活,或云游旅行,或乡村简居,总之与无尽的欲望打拼作了一个告别,结果癌证自行消失了。这是因为无欲则風邪归正,燥邪也随之而宁。風燥的病因没了,肿瘤自然消退。可见治肿瘤癌证,关键要治風燥。肿瘤癌证这样的“绝症”都可以不药而治,何况小病?可见,人体才是真正的神医。

2、歧视

歧视又叫重视,即视物有重影。此证病机在少阴肝胆,病因热邪。

目为肝窍,其能视物,以其秉乾金纯阳之气。河图说: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即燥成之)。九天之阳,阳之极也,故目窍能够视物。

因乾金先天在南方火位,故七阳之热亦有光明之性。因此,若是热邪上犯肝窍,就有可能造成假视,加上肝机燥金的正视就成了重影。其实发热之证常伴目眩,或眼冒金星,也属于热邪歧视的病证。

3、骨痹

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素问·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显然,此证病机在少阴肝胆,病因在寒,兼有風邪。

肝主骨,生髓,故骨痹病机在少阴肝胆无疑。寒邪位于太阴寒水,肾主髓,而骨髓至深至里,所以,寒邪最能深入骨髓。

痛属脾木。脾主筋肉,而筋与骨联系密切。所以,骨痛的病机既在肝金,也在脾木。木郁風淫,風寒相抟,入骨入髓,造成筋骨与骨髓纤维(也属于筋)拘急痉挛,故生骨痹。

4、骨质疏松证

常见于老年人的易骨折证,现代医学称为骨质疏松,其病理解释为钙流失。其实也可能而且主要是变血生髓的生理机能衰退了。

中医原本认为,此证病机在肝,也可能在脾,也可能在肺,要看它证相参的情况而定。病因主要在風寒。老年人阳气已衰,不易引起湿燥热这些阳邪。

病机在肝。是肝胆生血炼髓的能力自然衰退了,因此,肝主骨养骨的生机下降,骨头自然脆弱易折。或者遇風寒邪袭,则肝胆生机变病机,病情会更加严重。風邪开泄还会造成骨质流失,犹如自然中的岩石風化,这就是现代医学所谓的钙流失。

病机在肺。是肝机没问题,脾机也没问题,问题在肺焦华盖不能将水谷精华化气而右降给肝机,造成肝血无源,骨无所养。如此,导致骨脆髓空。肺机不行,常见喘、气短等证可参。

病机在脾。那是生化之机出了问题,不能将水谷精华上疏给肺焦华盖。因此,导致髓血无源。同时还产生風邪,成为肝机的病因。脾机不行,常见纳差、便溏,甚至尿糖等证可参。

此外,肾机若病,必然水郁寒淫。寒水不能滋木,以致脾机病变。脾机病,则木郁風淫。風寒合邪,则成为伤害肝机的病因。肾机病有小便难等它证可参。

综上所述,五个生机,除心脉以外,肾肺脾肝生病均可造成髓骨失养,出现骨易折证。如果不能使病机复正,消除病因,单纯补钙是无济于事的。

6、三高“证”与头昏

三高是指现代医学的验血检查血脂、血糖、血压这三个指标高出常人值,所以它不是中医的证。但是现代医学在中国普及以后,尤其是近二十年,三高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我们以中医原本的病理对其做个辨证解释。

我们在消渴证里提到,所谓高血脂、高血糖,不是人体内血脂血糖含量的绝对值高,而是血浓度高了以后检测的“单位血液含量”偏高,或者说相对值偏高。实际上,血液的总量很可能是虚亏的。它的主要病机在肝胆燥金这里。

肝胆的一个主要生理功能就是变血生髓。如果肝机病了,就会出现金郁燥淫,降低造血生髓的功能,造成血髓虚亏。同时,燥淫会使血液熬炼过头以致血液“干枯”粘稠,如此,单位血脂、血糖的含量自然就会升高。

以上是高血脂、高血糖的病理。那么高血压又是怎么回事呢?它的病理和前两高是一致的。肝机病变以后,血液浓度即粘稠度升高了,血液总量包括血脂、血糖的总量却减少了,也就是虚亏了,生命活动又要求保证供应,那就必须加速血液的流动,使单位时间的流量,也就是血液的供应量满足实际的需要,但是,血液粘稠使得血流速度不能轻易加快,于是只能通过心泵增加推力,因此,测量血压就升高了。

长时间靠高压维持血液供应,必然使心脉不堪重负,达到一定的临界程度便发生血脉爆裂。脉道是血流的河床堤岸,与心连通一体,所以心脉太极合一。心机若病,则是土郁湿淫,脉破血溢,尤如洪水决堤,土崩水泛。这就是“三高证”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基本道理。

为什么脑血管容易瘀塞和破裂呢?因为脑部的血液需求量在任何时候都是最大的,供需矛盾也就尖锐。脑又是乾阳大热之机,故脑部血液更加粘稠。所以,脑部血脉最易受三高所累。

中医没有三高“证”,但有头昏证,若是长时间、持续性头昏,其病机病因和病理与上述三高“证”相通。头部的血液供应不足,就是血虚髓空,便有头昏证。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三高证”的高发呢?或者说,是什么原因造成肝机病变的高发?所谓高发,一定有社会因素。在肿瘤证的辨解中,我们已经论述指出,中国社会近二十年食物结构和生活方式的迅速变革,是肝机病变高发的社会根源。

 

五、太极(心机)病证

心脉是太极阴阳五行生命系统的中央枢机。心脉流布气血神,以滋养其它四个生机,又赖其它四个生机成就心脉,所以,其它四个生机的病证都或多或少或远或近地与心脉生机有关。这种关联直接表现在脉象和舌象上,因此,中医辨证、察机、寻因的时候,总要采取舌脉信息。在很多时候,舌脉的信息起到重要的乃至关键的参考作用。因为脉是气血神的通道,所以脉诊可以直接获取气血神及其运动状态的信息。而舌为心窍,所以舌诊也可以获取气血神的信息。关于舌诊和脉诊,我们会在中医治理的四诊辨证中详细讨论。这一节讨论太极心脉病机的几个主要病证。

1、神疲

神疲又称神靡,是心神不能振作的病证,即俗话说的没精打采。

在讨论神疲的病理之前,我们要先来讨论一下什么是神。这里主要讨论识神,但是,要涉及它的根源——元神。

根据中华道学的最高经典——《道德经》的启示,中医原本认为,神就是信息能量,有时我们讲“神为信使”。这种信息能量是最原生的终极能量。借用现代物理学的概念,它相当于人们要追寻的最基本粒子。换句话说,神就是宇宙的本源。当然,这个神与宗教的神既有联系又不尽相同。

在神的本源“世界”,也就是信息粒子自由弥漫的“世界”,神是绝对的无差别,是统一的能量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相当于现代物理学所谓的统一场能量。这种神态,我们称之为元神,用于区别分辨的识神。

当这些自由的信息粒子“自由组合”出空间构造以后,就有了相对的“形”和“象”的存在。形象的存在是有分别的存在,是万物状态的存在。这种万物的神态,我们称之为识神,它基于统一的元神,又逃离统一的元神,所以注定是有限的、动态的、生灭的、过程的存在,也是时间性和空间性的存在,最终又回归于统一的“信息粒子”能量。

科学只适用于相对的分辨的世界,永远无法触及统一的“信息粒子”能量。当代量子物理学已经接近统一的“信息粒子”,但永远无法“到达”。

万物的本质都是能量,而万物的形象只是信息能量的空间组合,也可以说是神的变化。人是信息能量组合成的最复杂的生命系统,既有元神的统一存在,又有识神的形象分别存在。元神的统一存在体现在经络上,识神的形象分辨存在体现在人体的形器、气血和音、臭、味、色、触等识觉上。

人体生命的识神与外部世界进行信息沟通有五个窍门,分别是:耳为音窍,属于寒水肾机;鼻为臭窍,属于热火肺机;口为味窍,属于風木脾机;目为色窍,属于燥金肝机;舌为言窍,属于中央湿土心机。古人说,言为心声。“人言”为“信”,而神为信使,所以,心为神藏。神明才有“人言”,才有“信”,才能分辨五音、五臭、五味、五色、五触。

中医原本认识到,味窍在口,但味识却在舌,这种特别的关系,正好说明分别的心神与饮食的五味有着特殊的关联。五味是指不同的食物,从根本上讲,五音、五臭、五色、五触都包含在五味即地藏五行上,因此,五味与舌的这种特殊关系,揭示出饮食与心神的特殊关系。这种特殊关系既可以表现为积极的养生续命,也可以表现为消极的病从口入、贪由口生、嗔自口出。

上古中国人得了病,不是首先想到服药,而是首先想到断食和调神。所谓调神,说到底就是不去思辨,放下心神,回归元神,让动乱的“信息能量”在元神的“统一能量”作用下回复到太极中和的生命状态,简称生态,也就是从病机复归生机。后来中医妥协到服药忌口,虽然不再要求断食,但还是强调有些东西一定不能吃。现在中医更妥协到只服药不忌口,甚至服药也要服“补”药。思想里总认为“病”是吃得不够好,不够多造成的,从根本上违背“病从口入”的道理。这是心神动乱的表现,这样的人是治不好病的,相反是在制造疾病或加重病情。因为,心生贪欲,必然导致胃生風邪,这是口和舌,心和脾的特殊关系决定的。風邪为五淫之首,百病之长,也就相当于说,贪为百病之长。

此外,鼻窍呼吸的中气也是信息的能量,而且是五气中和的太极能量,因此,呼吸的本质就是吸入太极中和的神,呼出代谢的废气。吸入的神是太极中和的,所以入心与中和之血(包括在地之味和在天之气)合脉。

总之,中医的神是人体生命复杂系统的组成部分,是生命系统的本质存在,终极存在 ,而不是独立于人体之外的什么东西。而且心藏之神源于五味,而成于五味中和,即成于血。心神是正神,是止于一的神,是太极中和之神。相对而言,肾藏志,肺藏意,脾藏魂,肝藏魄,皆为偏神,四偏归心则合为正神。

有了上面这些认识,再讨论有关神的病证就有底了。具体到神疲这个病证,病机首先在心,因为心主血脉,心藏神。五淫均可损伤心机,心机一伤,就会出现神疲之证。

神既然成于血,也就与血如影相随,脾胃是生化之机,是血的源泉。所以,脾机若是病了,也会导致神疲。五淫均可损伤脾机,或入脾折木,或入胃伤風。

脾机正行,赖于肾机能发,若是肾机病了,坎水元精被寒束而不能左升,必然导致木无所滋,脾机失运。

肺气入心,气血和合,才能一脉周流,滋养藏腑肢骸,全身上下。若是肺机病了,脉气无源,血无所动,其神亦疲。又,肺机若病,华盖失正,水谷精华不能集降于肝机变血生髓,亦致血虚而神疲。

肝机是变血生髓的机关,若是肝机病了,也会导致脉血虚亏,出现神疲。五淫均可损伤肝机,成为病因。

可见,神疲之证与五机相关。因为心机成于五机之终,人体生命全在一脉周流,所以,不仅神疲之证,凡心机病证均与五机相关。具体何机为病,病因为何,应临证察寻。

2、心悸

心突突乱跳的病证,又叫心慌,重者或致脉结代,就是脉动不连续平衡,出现不规则或规则的停动,造成心神惊恐。显然直接病机在心脉,但更深的病变在脾肺肝机。

脉动不能连续平衡,说明脉行有阻滞。为什么会产生阻滞呢?气弱则会出现血流滞行,所以心悸常伴气喘或气短等肺机病证;血稠则生阻,而血稠是燥淫金郁,所以应有肝机病变的它证;血虚气充则生速动,这是脾机病变,水谷精华,即血原上疏不足,因此,应有脾机现证。具体病在何机,病因为何,亦须临证察寻。

此外,悸为惊之太过,而惊为脾之情,即魂神之情。脾机病变,木郁風淫,则魂神不藏,以致产生惊悸。

3、昏迷/昏厥

是指不省人事,丧失识觉的病证,因常伴厥证,所以又叫昏厥。昏厥之证是神离心宫,是心脉生机衰极之证,也是气血虚极,心神欲(已)脱之证,也可以说是一脉周流的生机欲断之证。

人生全赖一脉周流。若气血衰极,则神虚不足于外发为识,便是神迷不觉。所以昏迷之证,是气血周流欲断之证。厥证也是气血虚衰之证,所以昏迷必有厥逆。此厥不仅过肘过膝,危急关头只剩心窝一点微温。

昏厥之证常常突发,那是气血虚弱到了一个临界点的表现。也有素体看上去无恙之人,突发昏厥,那是五机之中的一机或几机受到淫邪突袭忽然使生机骤停,导致生机循环断裂,一脉周流中断。这种昏厥,多见于积寒已久,临界暴发,使肾阳闭痼不出,五行生机突然息火,生命只是依靠原先累积的惯性前行,倘若不能迅速接续生机,此命休矣。

《伤寒》四逆辈所谓回阳救逆,就是迅速接续了这个生机。其中炙甘草一味,后世不识其功,多有误解。蜜炙甘草,味厚气温,入心醒神,同时大补心力,对于昏厥之证,尤如雪中送炭。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甘草具有类激素作用,而无激素之副作用,也能说明炙甘草强心的药理,与中医原本的道理完全吻合。附子辛温,可以迅速恢复脾胃生化之机的运行。若是胆巴炮制的附子,兼有咸味,能够迅速化解肾机寒闭,重新点燃肾机之火。所以附子之用在于温水升木,接续生机。干姜、附子、炙甘草,方简义深,气味彰明,医道尽显,故能挽危救死。

4、癫痫

是指突发不省人事,口吐白沫,四肢抽搐,过一阵又会自行恢复,但经常发作的病证。

癫痫者已是一个综合病证了。不省人事,是神识昏迷,病理参见昏迷证。口吐白沫,是肺液上泄。肺液何以上泄?缘于風寒上犯。四肢抽搐,是木郁風动,加上心力不及四肢,亦是厥逆之一种。过一阵自动恢复,是肾机复燃,木正風平,白沫归肺,心机复枢。经常发作,是肾机脆弱,肾阳衰微,稍恐即生寒淫闭痼,使肾机熄火。恐惧过,寒邪归正,生命惯性又复燃肾机,尤如溜车起动。所以,癫痫之证,昏迷为表证,肾阳虚衰是根源。情绪稍恐惧,或急躁,就会造成肾机惭停。这是癫痫的基本病理。

5、抑郁/瘋癫

抑郁是病忧之证。思过则生忧。神动四方为思,不知归心为过。脾郁则魂散而不归心,肺郁则意散而不归心,肝郁则魄散而不归心,肾郁则志散而不归心。志意魂魄不归心则神散而不能归于一,故正神不存于心,思过忧生,心乃郁也。

肾为五机之首,是五行之原动力,肾机衰弱,则五正皆郁。现代之人,被逼踏上个人主义竞争打拼的生活道路,恐喜惊悲思无节无度,尤其恐惧焦虑时刻加身。得到的恐惧失去,未得的恐惧得不到,再好的肾机也经不起持续的恐惧折磨,日久积深,必生寒痼。寒痼缓作则生抑郁,日久生癫。寒痼暴发,木衰風急,动摇已衰之神,瘋证便作。瘋者,風动神摇也,病在心脾,根在肾。

6、厥冷

厥冷又称逆冷,指四肢肢端不温而冷,重则过肘过膝。此病机或在心或在脾或在肺或在肝或在肾,或兼在。应与它证相参而定。心脉主四肢,若心脉受邪,土郁湿淫,枢机不运,温血不能送达四肢远端,故有厥冷。脾胃是生化之机,若脾胃受邪,木郁風淫,生化失用,脉血无源,血虚故厥。肺焦主气化之机,是水谷精华变成血髓的转机,同时又是中气进入血脉,废气排出体外的机关,所以说肺是华盖,是橐龠。若肺机受邪,脉血和脉气两亏,厥冷难免。肝机若病,不能变血生髓,也会血虚,导致厥冷。肾机若病,生化之机危急,气血皆虚,故肾机病也会厥冷。五邪皆可致上述五机为病,故皆可是病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糖尿病“主脾”还是“主肾”?(1)
名医医案中医原本辨解(13)
中医从风湿论治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研究进展
内经临床运用 (病因病机)8.15.素问·调经论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二(赵绍琴)
黄帝内经之病机十九条  唐容川《医经精义?诸病所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