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转载]容建平《解读阴阳》之:人体阴气制造与流通及阴阳失调与调和

 八、人体中的阴气制造和流通

(原创作者:容建平)

 

人体中的阴气和自然界的阴气都是一股相同的冷气。

中医发现了人体生命中有一种特殊的生理现象,就是人体中有一套很完善的制造冷气和运送冷气的体系,不断地为人体生产和提供寒冷的阴气。

中医对于人体能够制造冷气的认识,以现代人们的知识水平,和现代人体生命科学的认识,很难会被接受,因为,现代的医学科学已经很先进,对人体的解剖也已经很全面很彻底,现代医学对人体的研究早已进入了基因层次,而且还发展出运用三维立体的断层扫描,用电脑将人的整体从每一个细微部位放大显示,即使是这么先进的科学,人们也没有发现人体内存在有一个完整的制冷体系,按照现代解剖医学的先进水平,如果人体有一整套完善的制冷系统,早就应该被发现。

但是,中医就坚决地肯定这套制冷体系的真实存在,并说它在每时每刻不停地在为人体制造阴气,从中医学说的认识中发现,显然中医对人体内的制冷体系已经是十分了解的,不但知道它的存在,知道它的组织结构分布状态,而且对它的生产流程,运作状况等,都已经了如指掌。

中医掌握的人体制冷体系各个方面的情况和运作状态:

1、知道生产阴气的主管器官和辅助器官是谁;

2、知道阴气由合成的方法产生;

3、知道参与制冷的物质是什么;

4、知道制冷物质的流通过程;

5、知道制冷物质的运载工具;

6、知道制冷废料的排放途径;

7、知道制冷的废料是什么;

8、知道阴气的运送载体和渠道。

中医知识告诉人们,人体阴气的制造和流通为一个庞大复杂的体系,共分为制造和流通两个方面,人体内的制造冷气过程共分为三大步骤,一是制造原料和将原料运送去制冷,这是整个过程的前期工作;二是制造冷气,这是整个过程的中期工件;三是冷气调配和废料排放,这是整个过程的后期工作,这三项工作任务分别由肾脏、肺脏和脾脏三个器官主管,前期工作由脾脏和肺脏负责,中期工作由脾脏负责,后期工作由肾脏负责,三方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整个制冷过程。人体阴气的流通则由两个部分承担,一个为流通网络系统,一个为运载工具,人体阴气的的运输载体为津液,流通网络为水道,津液运载着阴气从水道中运行,输送到人体各处。在中医学说中,津液是对人体内除了血液外所有液态物质的统称,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是从食物中吸收的精华营养;

第二是喝进的水分;

第三是体内产生的液态生命物质,如唾液、泪水等;第四是体内产生的汗水、尿液等废料物质。

第四是血液中包含有大量的津液,当津液在血管内运动,含有血细胞的时候,统称为血液,只有在分离出血以后,才能称为津液,这一点是必须明确的问题,否则,就很容易产生混淆,令人不好理解。

一、中医对制造阴气的认识

我们的祖先发现了人体能够制造冷气这个生理现象,这无疑是对人体生命科学的重大贡献,究竟这阴气是用什么材料制造的呢?又是运用什么方法制造出来的呢?对于这些问题,中医是完全清楚的,古代的人们也不保守,它们早就将知道的知识公开,清楚地记载在《黄帝内经》内,明白地告诉给后人知道。

制造阴气的材料是什么?《黄帝内经》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明确地指出制造阴气的基础物质是“五味”,这个“五味”实质是指所有的食物,因此,制造阴气的物质材料是各种各样的食物。

阴气又是用什么方法制造出来的呢?《黄帝内经》用简单的三个字作了非常精辟的概括性描述,那就是“阴成形”。“阴成形”这三个字包含的意思是非常丰富的,它清晰地说明了制造冷气的方法,这里的“阴”表示为阴气,“成”是表示生成、组成或合成,“形”是指身体形态的体质,是那些具有生命活性的蛋白质、脂肪、肌肉细胞等。

是将什么物质“阴成形”呢?因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这理所当然是“五味”中被吸收的营养,将“阴之所生,本在五味”与“阴成形”联系起来,整个意思是说,食物是生成人体阴气的原材料,人体从饮食中吸收营养后,在生成为生命物质过程中产生的冷能量,也即是说,人体在将被吸收的营养物质生化成为生命物质的时侯,需要吸收大量的热能量,吸收了热能量,就等于在制造出了冷能量,这就是人体为什么会需要制造寒冷阴气的方法原理。古代人能够清楚地知道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需要吸收热量,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发现,它再次证明了中医理论有着扎实的先进科学知识为基础。

“阴成形”是古代人对吸收营养制造出人体生命物质和制造出冷气的简洁表达,古代人就是那么聪明,它们将整个复杂的制造过程浓缩为准确而且简单的三个字,其实它们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后代的人们记住,人体细胞的发育生长,必然地要吸收热量,这是人体生命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必须知道的知识,一定要明白和记住“阴成形”这个生理活动现象。

人体生命物质的合成不是固定在一个部位发生,由于每一个人体细胞都要发育生长,细胞要生长,就必须要吸收营养,吸收热量,由此可见,阴气的并不是由一个部分、一个点或者一个器官单独制造,而是在人体全身各个部位产生,总之,凡有生命物质生长的地方,就必然地要制造出阴气,简单地说,在产生一个人体新细胞的时候,就伴随制造出一点的阴气,将这些一点点的阴气聚集,就组成了人体强大的冷能量。

对细胞生长要吸收热量的过程,可以用现代的科学原理解释为“合成制冷”,细胞吸收营养物质生长,可视为营养合成为体质,生长中的吸收热量,直接就是制冷,用“合成制冷”来表达“阴成形”,或者更容易为人们理解。

二、中医对“阴成形”过程的认识

由饮食的食物一步步地转化成为人体体质,并从中制造阴气,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中医对这个过程有很清晰的认识,这可以从《黄帝内经》中的记载看到,它从原材料的产生来源到变化为“阴成形”的全过程,已经讲述得非常清楚,整个过程的变化无非为:“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生化精,气生形”。

如果单从字面上看,《黄帝内经》的这番话很令人费解,以至多年以来,未曾有人能够真正明白它所说的意思,其实,这句话共分为两段,只要分开理解,才容易明白。第一段为“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第二段为“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在这两段话中看,第一段是倒叙,它由产生味的最后阶段开始,向前追溯到原料产生的起初阶段,整段话的意思,是说人体产生的“味”,全部归由于“形”所生,“形”则归由“气”所生,“气”则归由“精”所生,而“精”则归由于“化”所生。第二段的顺序则有点乱,乱得令人容易产生误解,但只要将顺序调正,就好理解。按顺序排列调正后,就变成为“化生精,精食气,气生形,形食味”。在这里必须要明白,调整的重点并不是要弄清楚话的顺序,而是要弄清这些字所包含的意思,要从字句中发现它的所说的内容,为了明白个中意思,可以对这段话逐个字来分析理解。

“化”:有变化、生化、转化、消化等意思,在这里,是指由饮食而来的“五味”物质,在脾胃的作用下发生分解变化,被消化吸收的意思;

“生”:有生产、生出、产生等意思,在这里是产生,表示的是一个变化的过程,由原来的存在状态转变成为另外一种存在状态;

精”:就是精华物质,在《黄帝内经》的论述中,“精”在人体中有两个方面的产生来源,一个方面是由饮食来,经脾胃消化后产生的水谷精华,被称为先天之“精”,也是现在人们所说的营养,它的重要作用是用来不断维持生命的活力;另一个方面是由人体“五脏”产生的血肉精华,它们聚集于肾脏,被称为后天之“精”,它的重要作用是用来不断延续生命的繁衍。在这段话中所说的“精”,是指从饮食中所生的水谷精华物质,即是营养;

“食”:单以字面解释,有吞食和吃的意思,在《黄帝内经》一书中这个“食”并不表示为“吃”的意思,依据书中所说的另一句话:“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来理解,这个“食”字应该理解为“养育”的意思,“食”表示的意思为“养育”;

“气”:是指“化气”,指饮食精华由液态转化为具有活化的“气”状态,中医明白到,化成为“气”状态,是饮食精华由被动的死物变成为主动的生命物质的重要环节,如果没有这个化成为“气”的转变,任何饮食精华最终还是要变成为糟粕被排出,这个“气”状态,是指营养物质的分解程度达到了能够自由散发的气状态程度,按照现代科学的知识,物质要达到自由散发程度,应该要分解到单个分子水平,这才能算是“气”;

“形”:是指组成人体形态的物质,也即是人体肉体;

“味”:是指饮食精华经过化“气”后,在通过细胞吸收,合成制造出人体肉质时产生的废料,它最终要被排出体外,《黄帝内经》就明确地指出:“阴味出下窍”。

食物,为人体合成的基础材料,食物中的精华物质,又是合成的重要原材料。用现代的语言来解译第二段话,就是:饮食的水份和食物,经过消化,吸收了其中的营养转化为精华物质,这些精华再经过分解,分化为分子水平状态,营养物质在分子水平状态下被细胞吸收,发生聚合,由营养转化为人体肉质,在合成转化过程中,出除了要吸收热量外,还伴生出有特殊味道的合成废料,废料从人体下部的二便通道排放出体外。

当明白第二段话的意思后,再来理解第一段就比较容易明白了,“味归形”是说“味”归由“形”产生出来,“形归气”是说“形”由营养的“气”化状态合成出来,“气归精”是说“气”化状态的营养,由饮食中的“精”华营养物质分解生出,“精归化”是说“精”华营养由从消化的饮食物质中吸收。

“化生精,精食气,气生形,形食味”是“阴成形”的顺序流程,它描绘了由食物进入人体后,从消化、吸收,合成、制冷,直到废料排放全过程的各个步骤,用简洁精炼的语句,将人体消化食物吸收营养为体质的过程解释得清清楚楚。

三、中医对脾在“阴成形”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食物中被吸收的物质精华,为制造人体体质的材料,又是制造阴气的材料,在“阴成形”的过程中,胃主消化,脾主运化,脾胃将食物精华吸收,转化为营养液,脾脏系统承担了制造和供应原材料的重要作用,故《黄帝内经》说:“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中医还发现,脾脏系统不只是在简单地提供营养,而且还在控制着人体体质的合成工作,《黄帝内经》明确地告诉人们:“脾生肉”,脾是怎样生出肉的呢?应该这样理解,“脾生肉”并不是说脾生出肉,而是说脾在控制和管理着人体中“肉”的生长状况,也即是说在“阴成形”中控制着“成形”的进行,于是,中医理论中就有了“脾主肌肉”一说。

脾是怎样控制人体肌肉生长进程的呢?说来也很简单,其秘密就在于脾胃对营养的吸收,因为食物精华营养为“阴成形”的原材料,如果脾脏提供的原材料越多,质量越高,“成形”的进度就越快,反之就越小,于是,脾脏就从“成形”原材料的供给方面,控制着“成形”的进程,脾脏系统提供的高质量营养足够,细胞能得到满足需要的原料,生长就旺盛,反之,脾脏系统提供的营养不足或质量低劣,细胞得不到足够的原料,生长就衰弱,道理就这么的简单。

人们往往对《黄帝内经》中“脾生肉”的论断感到不可理解,脾与肌肉之间是怎样发生这种对应关系的呢?一旦明白脾控制着体质合成这个秘密,就不再会感到困惑了。中医在治疗肌肉无力症的实践中,治疗法则是大补脾气,究其原因,正是中医掌握了“脾主肌肉”的重大秘密,也即是明白了脾有控制体质合成的重要职责,只要通过大补脾气,重点加强脾的运化能力,促进脾脏系统对营养的吸收和供应,就能达到增加肌肉力量的目的。

四、中医对“味”的认识

在《黄帝内经》中,“味”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五味”,另一类是“阴味”。“味”是什么?“味”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它是人体的一种感觉,是广义性的泛指,凡是感觉到带有“味道”的物质,都属于“味”的范畴,在人体中,有两个感觉器官能够对“味”作用认定,一个是鼻子的嗅觉,一个是舌头的味觉,因此,“味”是由这两个器官感觉认定的物质。

“五味”是古代人对一切食物的统称,《黄帝内经》言明:“地饲人以五味”,意思说“五味”是大地生长出来用以养育人的食物。为什么称食物为“五味”?这个称呼是有据可依的,它是根据“五行”的性质对食物的一种划分,古中医将所有食物按照“五行”的属性进行归纳分类,共分为辛味、甘味、咸味、苦味、酸味五类。

“阴味”是古代人对人体合成制冷后排放的废料的统称,《黄帝内经》有言:“阴味出下窍”,其间是说这些人体生理活动产生的的废料,最后会从人体的下窍排放体外。“阴味”又称为“浊阴”,《黄帝内经》有这样的一句话:“浊阴出下窍”,这句话与“阴味出下窍”只有一字之差,但细细端详,发现两者所指的是同一物体,既然两者都是合成制冷的废料,为什么既称为“阴味”,又称为“浊阴”呢?将两种称呼进行比较,发现有这样的问题,“阴味”中的“味”是嗅觉和味觉的感受,而“浊阴”中的“浊”却是视觉上的感受,它说明,同类物质有两种称呼的原因有三点:

1、这些废料称为“味”,原因是这些废料具有特别的“气味”和“味道”,这些“气味”能够被鼻子的嗅觉闻到,“味道”能够被舌头的味觉品尝到;

2、这些废料是有色泽的物质,能够用眼睛看到,这些废料在与水溶解后,会产生出混浊的水溶液,故此称为“浊阴”,《黄帝内经》将它表达为“寒气生浊”,意思是说这些废料是在制冷时产生的呈混浊状态的液态物质;

3、这些废料是在合成制冷过程中的伴生物,带有残余的阴气成分,在性质上属于“阴”性物质一类,故在性质上定为“阴”,因它具有“味道”,故此称为“阴味”,又因它具有混浊不清的色泽,故此又称为“浊阴”。

古代的人要从前阴和后阴两个下窍排放“阴味”,现代的人也同样要这样排放“阴味”,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用现代的科学来解释,这“阴味”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既然古人已经清楚地告诉后人,“阴味”具有特别的气味和味道,“出下窍”,要从人体下窍排放,也是说,在人体的大小便中都包含有“阴味”,这样,人们就可以从中找出“阴味”的现代科学本质。由于人的大便中含有大量的食物残渣,要从大便中寻找“阴味”的本质有很大的难度,但人体的小便就是混浊的水溶液,有强烈的气味,这就表明,人尿是阴液的最大聚集物,从人尿的研究分析中,比较容易发现“阴味”的本质。

如果要彻底了解“阴味”的本质是什么,最简单的方法是用鼻子闻一闻,或者用口尝一尝,用鼻闻,人尿有一股强烈的臭味,如果斗胆用口尝试,就会发现在臭中带有一股咸味,这种又咸又臭的物质,就是“阴味”,用现代科学的认识来说,“阴味”的本质,基本就是那些氨类、盐类的东西,氨类物质有臭味,盐类物质有咸味。

五、中医对津液管理的认识

津液在人体中有一个快速的新陈代谢过程,分为饮入和排放两大流程,对于津液在人体中的进与出的管理,《黄帝内经》有这样的解释:“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一段话说明了这样的几个问题:

1、“游溢精气”是从饮食进入人体的食物产生,食物经过胃的消化后,吸收其中的精华营养;

2、营养液首先输入脾脏系统内,由脾脏管理调配;

3、营养液通过肺的汇集作用,进入由肺通调的水道;

4、使用后无用的津液最终要输入到肾脏系统的膀胱中,等待排放;

5、营养津液在体内四周布施,在五脏系统的经络中运行。

可以看到,津液的产生、运化、和收集,同人体中的肺、脾、肾三个重要器官有关系,这三个器官在管理津液中起到不同的作用,《黄帝内经》将三个器官的作用表达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如雾,是津液气化后的状态,如沤,是食物消化后的形态,如渎,是津液浓缩聚集后的状态。

脾脏居于身躯的中部,主要作用是管理津液的运化与吸收,人体从饮食进来的一切食物和水分等,首先经过胃的消化和脾的运化吸收,才能转变成为液态的营养物质,“中焦如沤”,“中焦”是指脾脏所在的人体身躯中间部位,“如沤”是指食物与水处于发酵时的状态,“中焦如沤”说明了津液是在人体身躯的中间部位运化吸收,脾脏是人体津液的运化和吸收中心。

肺脏位于人体的上部,主要作用是管理津液的气化和布施,人们认识到,肺脏是人体津液的气化机构,津液必须经过肺的气化作用,才能由液化状态转化成为“气”状态的程度,同时,肺又是津液的分配机构,有布施津液的功能,将津液发挥,“上焦如雾”,“上焦”是指肺脏所在的人体身躯上部位置,“如雾”是指津液处于气化时的状态,“上焦如雾”说明了津液是在人体身躯的上部区域气化,肺脏是人体津液的气化和布施中心。

肾脏位于人体的下部,主要作用是管理津液的收集和排放,人体内津液的保存量,由肾脏系统的收集功能所决定,人体中的所有废液,最后由肾脏收集到膀胱中,“下焦如渎”,“下焦”是指肾脏所在的人体身躯下部位置,“如渎”是指津液收集在一起时的状态,“下焦如渎”说明了了津液是在人体身躯的下部区域聚集,肾脏是人体津液的调节和收集中心。

由于津液的整体由三个脏分管,当这三个脏的职能出现失职时,就会出现不同的津液滞留症状:

上焦的肺脏失职,则不能调通水道布输津液下达膀胱,肺气不宣,也不能将津液化为汗而从表解,肺脏的气化和布施失调,使到津液在上部积聚,形成浮肿,浮肿由头面开始,逐渐波及到四肢,浮肿的重点在腰以上,中医称之为“风水”,病因为寒邪袭肺所致,治疗原则是宣肺发汗。

中焦脾脏失职,则不能运化燥湿,致使津液滞留于中部水道,造成浮肿,脾脏运化失常的原因,重点是脾阳虚弱,没有足够的阳气去驱动津液的运动,故有腹满舌腻的见证,治疗的原则为健脾燥湿。

下焦肾脏失职,则小便不利,致使津液在下焦水道滞留,积聚成浮肿,肾脏失调引起的浮肿,多数是首先下肢先行出现,再波及全身,肾脏失职的病因有寒有热,寒者是由于命门火衰,不能为脾脏和膀胱提供足够的阳气,来加强运化及气化,故造成津液积聚,治疗原则为温肾化水;热者是由于湿热下注,造成膀胱关格不通,津液积聚而成浮肿,治疗的原则为清热利湿。

六、“三焦”水道的形状

人体中有一套水道网络,是津液流通的渠道,古代人将体内流通津液的水道网络称为“三焦”,《黄帝内经》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其意是说,“三焦”是体内流通津液的器官,主要职责是管理津液流通,是体内的一套水道网络系统。`

人体中的水道是怎样形状的呢?《黄帝内经》没有解释,中医学说中也没有详细的解说,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医颇有争议的焦点问题之一,“三焦”水道的实质成为了一件悬而未决公案。

水道既然是津液的流通网络,那它就必然是空心的管道,否则,就不可能流通津液,至于它的结构形状,人们可以通过在整个合成制冷过程中,对津液的运行过程进行分析,从中了解水道的框架形态。

从津液由“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过程来看,水道是人体营养津液的输入渠道,又是废料津液的排放渠道,由于可知,水道分为输入和排放两个不同部分,故此可以确定,水道由营养输入网络部分和废物排放网络部分组成。

输入部分:由于吸收的营养精华要输送给每一个细胞,因此水道的输入部分从脾胃消化的吸收为起点,到达每一个细胞为终止点,这一段的用途有:

1、为食物精华的输入渠道,脾胃吸收的精华物质由此进入而得到运送;

2、精华物质由液化状态转化为气化状态的深加工场所;

3、人体津液的调节场所,肺脏在此段将津液化气,并布输到全身;

4、运送精华物质到人体各处的途径;

5、输入通道的末端,为合成人体体质的成形场所,营养液在此为细胞吸收利用。

输出部分:由于需要从每一个细胞处收集废料,因此输出部分的起点必然要和输入部分的末端接轨,也是说它要从每一个细胞开始为起点,直到人体的两个“下窍”为终止点,这一段的主要作用有:

1、从每个细胞中收集合成过程中的废料“阴味”;

2、收集合成过程中制造的冷能量“阴气”;

3、输送阴气的渠道;

4、废料运送和排放的渠道。

从津液的输入过程和输出过程中看到,在输入部分有一个脾胃吸收的入口,然后不断地分枝,最后形成为无数个终端接口,连接每一个细胞,为细胞提供必需的养料。在输出部分则有无数个入口,从每一个细胞处接收废料,然后不断地聚集合并,最后归纳成为“下窍”两个出口。从水道的整个情况看,它的形态特点,在输入部分由一个入口分逐渐为无数个出口,在输出部分由无数个入口逐渐合并为二个出口,由此可以看出,水道一条两头简单,中间复杂的网络,中间部分网络了人体全身。人体体表布满了无数个用来排汗的汗腺,现代科学又发现体内的细胞间隙也充满了津液,可以这么说,汗腺为水道网络中外泄津液停留的微细储存点,细胞间隙为水道网络中备用津液停留的微细储存点,它们都同属为水道网络的中间部分。

由于古代人们早已知道水道有无数条细微分支,藏在整个躯体内,网络了人体全身的秘密,又知道津液受到肺、脾、肾三个器官的管理,于是它们将整个水道按照津液的变化状态,划分为三段,从胸部到头顶为肺脏的重点主管区域,津液在这一部位气化,产生一种像“雾”的状态,这一段水道称之为“上焦”,故有“上焦如雾”之说;从胸部到脐部为脾脏的重点主管区域,津液在此部位生产制造,在制出津液时出现如“沤”的状态,这一段水道称之为“中焦”,故有“中焦如沤”之说;从脐部到脚为肾的重点主管区域,津液在此部位浓缩收集,积聚成为“渎”,这一段水道称之为“下焦”,故有“下焦如渎”之说,整个水道系统统称为“三焦”,“三焦”的整体运作由肾脏负责管理控制。

七、肾与阴气和津液的关系

中医知道肾与阴气和津液有着密不可分的切身关连,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黄帝内经》这样说:“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其类水”,它肯定了肾脏与人体内的津液和人体内寒冷阴气的密切关系,明确地指出肾为人体中津液与冷气的重要管理器官,控制着人体液体和冷气的调配。

由于认识到阴气的收集和分配由肾脏主管,如果单是表达阴气的流通与运用,就必然和肾脏分不开,因此,在中医学说中,对阴气的讲述重点是以肾为主。

1、肾脏与津液的关系:中医明白到,虽然有三个脏在协同管理津液,但有明确的不同分工,脾脏只是负责津液的运化和吸纳,肺脏只是负责津液的气化与布施,对津液的最终管理,还是要肾脏来负责,因此,《黄帝内经》明确地指出:“肾者主水”。说“肾者主水”的真正原因,是古代人知道肾脏有全面调节和控制人体津液水平的功能,这包括对整体水分含量标准的调节管理,和对废液排放的控制等职能,因此,肾脏的调节控制功能运作正常与否,决定着整体津液流通是否能正常进行,如果不正常运作的话,就会发生病变,这种病变在《黄帝内经》中是这样记载的:“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肾者胃这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跗肿。跗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它说明肾脏对体内津液保持量的控制,是在津液流通的下游进行,它好象一个开关一样,通过调整津液的收集量来实现控制过程,如果肾脏的开关调节功能失常,会令到体内津液积聚过量而发生水肿。中医学说中将肾与膀胱相表里,是说明肾对废液处理,最终要通过膀胱来完成排放过程。

2、津液与阴气的关系:人体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必然要吸收热量和排出废料,用古代的的说法是在“合成”过程中同时制造出阴气和阴味,于是废液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冷气的载体,对于津液和阴气的密切关系,《黄帝内人》用一句“寒生水”来表达,“寒生水”不但说明了人体内冷气和津液的密切关系,而且还是一种自然规律的现象,它是说,阴气能产生出津液,如果用现代的科学原理来解释,就是在寒冷的环境下,水气会凝聚为水,其实大自然就经常上演这个现象,在秋冬季节,将水气凝结成为露或霜,这是“寒生水”的成因的现象。从相反的方向看,寒能生水,水就藏寒,津液就能成为阴气的有效载体,事实也是这样,人体中的津液就是人体阴气的优良运载工具,津液收藏和运载阴气运行于全身。正是由于阴气和津液之间的关系密切,于是中医就说“水为阴”,由于水中藏阴,人们看到水而看不到阴,又看到书中说“水为阴”,于是造成了一个假象,错误地将人体的津液当成为了阴气,而实质上,津液是人体内除去血液以外的所有液态物质,阴气则是人体内的冷能量,也即是冷气,是性质不同的两种物质。

由于津液是寒冷阴气的唯一载体,双方往往混为一体,密不可分,基于这种原因,中医有时也把津液称为“阴液”,意思是表明津液内包含着阴气。阴液是对津液和阴气混合形态的称呼,阴气是气态物质,是冷能量,它能够在任何物质中传递,而津液为液态物质,是运载阴气的工具,它必须要在管道中流动,这是必须明白的要点。

3、肾脏与阴气的关系:中医将肾脏在“五行”中定为北方,为寒冷之脏,认定肾脏就好象一个冰雪般的冷源,为人体提供寒冷的阴气。中医这么肯定肾脏好象北方般,是寒冷笼罩的的地方,原因是中医明白肾为阴气的主管器官,有收集、容纳、分配、和调节阴气的职能,阴气的性质寒冷,收集和容纳它的器官也就难免受到影响,也变成为寒冷状态。

因为人体废液的收集由肾脏管理,阴气也必然跟随它的载体一起,由肾脏收集管理,肾脏对阴气的调节,也主要是通过对津液的调节来实现,津液为阴气的运载工具,而津液的最终调控由肾脏把握,从表面现象上看,肾脏单纯是管理废液的管理者,但从本质上看,肾脏却是阴气最重要的主体管理者。

 

九、人体阴阳气的失控与调和

原创作者:容建平

1、阴阳气的失控

一个健康的人体,它内部各个器官必定会正常运作,在受控的变化范围内,所制造的阴气阳气必然能够保证达到人体需要的正常水平,冷热调和后形成的体温,也必然稳定在一个程度上,于是,人体自然就会感觉得到自我良好。但是,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活动的范围随着社会的进步,交通工具的先进而不断扩大,于是感受到的气候变化幅度也逐渐增大,加上大自然的气候变化反复无常,自然灾害频频发生,这所有的环境气候变化,必然会对人体的生理发生影响。另外,人的生活水平,劳动强度,甚至饮食休息等事情的变化,也会对人的身体生理状态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当这些影响一旦超越人体的受控自动调整程度范围外时,人就会发生病变。

当一个人处于病态时,人体五脏六腑的运作出现失常,正常的生理活动受到干扰,于是对营养的吸收受到影响,人体内血液的流动和津液的运送也会受到波及而出现异常。人在病态中,脏腑不正常的运作,反过来又会妨碍到阴气阳气的制造和运行,一旦阴气阳气发生不能自控的异变,比例失调状态不能自动调整恢复,整体的冷热调和就会随之出现明显的异常。

一方面由于处于病态中的脏腑不能正常运作,另一方面是由于阴气阳气的异常变化超越了受控范围,病态中的人体会将脏腑阴气阳气的失常情况,通过病症病情表现出来,中医将人体阴气阳气表现出来的异常状态分为两类:一类是供应量不足,不足即为虚证,阴气的供应量不足称为阴气虚,阳气的供应量不足称为阳气虚;另一类是供应量超常,超常为有余,有余为实证,阴气供应量有余称为阴气盛,阳气的供应量有余称为阳气盛。

阴气和阳气供应量处于平衡状态的标准就是人的身体健康,重点体现在人体有没有感觉到不舒服的地方,体温稳定在正常的标准上只是其中的指标之一,阴气阳气供应量出现不平衡状态,在人体生理上则产生各自不同的明显特征,《黄帝内经》对这些病态的症状有这样的解释:

“黄帝问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岐伯对曰: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

“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岐伯曰: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帝曰:人有四肢热,逢风寒如炙如火者何也?岐伯曰: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肢者阳也,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

“帝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粟,是为何病?岐伯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

《黄帝内经》将阴气阳气不平衡的比例失调产生的病态后果总结为:“阳胜则热病,阴胜则寒病”,而且出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的具体症状。

为什么会“阳虚生外寒”?《黄帝内经》说是因为“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令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粟。”如用现在的认识来理解,其意是说:心脏是阳气的管理中心,心脏通过上部的血管与水道网络将阳气调配,散发到全身外围,用来温养人体皮肤和肌肉,抵抗自然界寒冷气候,令到外来冷气不能入侵人体,当阳气虚的时候,上焦网络输送的阳气量比正常状态减少,调配的热能量不能满足需要,这网络就好象被堵塞了一样不通畅,一旦人体的皮肤和肌肉没有足够的阳气温养,外来的寒气就会入侵,使人感到肌肤寒冷,从而发生寒粟,这就造成“阳虚生外寒”的来由。

为什么会“阴虚生内热”?《黄帝内经》说是因为“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用现代的认识来看,其意是说:一个人如果过度地活动或过度地劳动,必然要消耗大量的体力,而过度的体力消耗会令人感到非常疲劳,连续的过度疲劳会使人的体质变得衰弱,能引起食欲不振,饮食减少现象发生,食欲不振说明了脾胃的运化发生了障碍,脾胃的运作不畅通,直接影响到对营养和水分的吸收,从而造成津液的吸收发生阻碍,变成津液供应不足,津液的不足使到上部血管与水道网络的运行减弱,营养的供应不足又造成阴气供应量的相应减少,由于网络功能的下降,胃部的热气和心脏地区的热气没有足够的阴气中和,逐渐积聚在胸中,热气的长时间积聚不散,使到病人感觉到有一股热气在内部郁结熏蒸,这就是“阴虚生内热”的缘故。

为什么会“阳盛生外热”?《黄帝内经》说是因为“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热,故外热。”用现在的认识来看,其意是说:当阳气太过盛的时候,超量的阳气与常量的阴气不能实现常态的平衡,于是内部多余的热量就会被运送到肌肤之中散发,上部水道与血管网络的不正常沟通,过量阳气产生的高热令到肌肤产生一种致密状态,造成汗腺闭塞而停止发汗,人体不能通过发汗来散热,反过来又造成热量的积累,如果加上大便又不畅通的话,滞留在肌肤间大量多余的热量就不能及时被带出体外,超量的阳气在肌肤间不断积聚,使到外人触摸病人的周身皮肤时,会强烈地感到出有一种灼热的感觉,这就是“阳盛生外热”的原因。

为什么会“阴盛生内寒”?《黄帝内经》说是因为“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世大以涩,故中寒。”用现在的认识来看,其意是说:阴气产量太过盛时,由于没有足够的阳气调和,那些多余的冷气会循经上逆,入侵到胸中,寒冷的阴气在胸中不断积聚,会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冷气团,将胸中的热气抵消,此时,血液因遇到寒冷而相应地发生凝结和发涩,这就好象血管有阻塞而又未疏通一样,造成血液的流动不顺畅,速度减慢,那些积聚在胸中的冷气,得不到有效的疏导,使到病人感觉到心胸中有寒气不散,这就是“阴盛生内寒”的成因。

中医对阴气阳气比例失调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有很清楚的全面认识,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经过不断的经验总结,逐渐将阴气阳气不平衡的症状整理成规范,建立起规范化的病症模式,这样,大大地方便了医疗诊断,如果在诊断当中,只要病症符合规范化的症状,就可以对号入座进行医治,既清晰,又简便。

一、阳气盛的症状:

阳气盛简称为阳盛,又称为实热或火,多余的阳气便成为有害的火邪。阳气盛是人体阴气生产量保持正常的状态下,阳气的生产量出现超常的状态,阴阳和合后,阳气量出现多余,这多余的阳气在临床上表现为热症,常见到面色潮红;精神兴奋或烦燥;舌象表现为舌苔黄,舌质红且干燥;脉象洪数有力;症状表现为发热,恶热而不怕冷,口渴,喜饮冷水,痰黄稠,大便秘结或泻下粘腻秽臭,腹痛拒按,小便热痛,以手摸胸腹感觉到灼热。

当阳气盛的病症只出现在单个脏腑时,还会明显地带有该脏病态反映的特征,《黄帝内经》就有这样的论述:

“肝热病者,不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大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

“肾热病者,先腰痛胫酸,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胫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

二、阴气盛的症状

阴气盛简称为阴盛,又称为寒实或寒,多余的阴气便成为有害的寒邪。阴气盛是在人体阳气生产量保持正常下,阴气的生产量出现超常的状态,阴阳和合后,阴气量出现多余,这多余的阴气在临床上表现为寒症,常见到面色苍白或青晦;精神烦燥;舌象表现为舌苔白;脉象为弦紧;症状表现为虽有发热,但恶寒明显,或有关节疼痛且遇冷加重,或有脘腹疼痛而得热则缓和,口不渴,但小便清长。

当阴气盛的病症只出现在单个脏腑时,就会出现该脏病态反映的特征:

肝脏寒病,还会见到巅顶痛,或有干呕,吐涎沫,或胁肋疼痛,小腹胀痛,四肢厥冷,指青紫,阴囊胀坠或冷痛。

肺脏寒病,还会见到咳嗽,痰稀色白如泡沫状,形寒肢冷,胸满喘逆,甚则咳嗽胸闷,呼吸急促。

脾脏寒病,还会见到口淡无味,肠鸣腹泻,完谷不化,脘腹胀满,肢体困倦。

肾脏寒病,还会见到黎明时腹泻,腹部畏寒,神疲乏力,不思饮食,或有完谷不化,或者腰膝泠痛,肢倦身重,尿少,下半身浮肿。

三、阳气虚的症状

阳气虚简称为阳虚,又称为虚寒。阳气虚是在阴气的生产量保持正常不变下,人体内阳气的生产量出现减少的状态,阴阳和合后,阴气相对地出现多余量。阳虚在临床症状表现为寒症,常见到面色光白;精神萎靡;舌象表现为舌质淡嫩,舌苔白;脉象为沉迟无力;症状表现为怕冷,口不渴,或有时喜热饮,痰清稀或如泡沫样,或有呕吐清水,大便稀薄或泄泻,小便清长,手足不温或很冷,或胸腹有不适,但得热则消减。

当阳气虚的情况出现在一个脏腑系统时,病情会明显地带有该脏腑的生理特征:

心阳虚病,还会见到心悸,气短,自汗,神疲乏力,胸前憋闷,形寒肢冷。由于心脏的阳气不足,不能有力地推动血液运行,以致心动迟缓,往往会引起心肌血管发生瘀滞,使到心脏的供血不足,出现心绞痛。

脾阳虚病,还会见到倦怠乏力,食少,口泛清水,脘腹胀满疼痛,畏寒肢冷,肠鸣,或目下见浮肿。由于脾脏的阳气不足,会造成脾的运化失常,不能及时地运化水分,令到水湿泛滥,滞留于肌肤之间,所以会引发身体发生浮肿。

肾阳虚病,还会见到腰腿冷痛,畏寒肢冷,精神不振,阳痿早泄,滑精,尿频,夜尿多。

肾脏的阳气不足,不能温暖下焦,故见腹下有冷感,腰膝酸软,虚喘耳鸣,两腿水肿。

四、阴气虚的症状

阴气虚简称为阴虚,又称为虚热。阴气虚是在阳气的生产量保持正常不变下,人体内阴气的生产量出现减少的状态,阴阳和合后,阳气出现相对的多余量,临床症状表现出热症。阴虚的临床表现为面的颧部发红;精神虚烦;舌象表现为舌红少苔,舌干裂;脉象为细数无力;症状表现为自觉内热,咽干口燥,午后发热,手足心热,盗汗,大便干结。

当阴气虚只出现在单个脏腑时,还会出现到这样的证状:

心阴虚病,由于缺少津液滋润,还会见到心悸心烦,少寐多梦,心神不安,头晕耳鸣,目弦,,夜间盗汗。

肝阴虚病,还会见到胁肋隐痛,其痛为悠悠不休,上腹有不适感,由于肝阴虚时津液缺乏,以至造成眼睛干涩,视力下降,出现胀痛,严重时引发头痛。

脾阴虚病,还会见到脘腹隐痛,心烦,人显得倦怠乏力,食欲不振,水谷不消,或见食后腹胀,由于津液不足,往往见到腹中有轻度的热灼痛。

肺阴虚病,还会见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声音嘶哑,烦燥失眠,日哺潮热,午夜盗汗,严重者会在咯出的痰中带有血丝。

肾阴虚病,还会见到腰膝酸软,头晕目弦,耳鸣耳聋,牙齿松动,盗汗遗精,烦不成眠,夜梦惊恐,面色憔悴。

2,阴阳气的调和

现在人们都知道,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在正常的情况下,其体温基本上是稳定的,用标准的温度计测量,这个温度大约为摄氏37度左右。为什么人体的温度要稳定在这一个水平上?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人类进化过程的最终选择,在这个体温上,人体的细胞活动最活跃,对人体的生长最有利,总的来说,是人体生命的正常生理活动需要这个温度的内环境,人类从千万年的进化中,自然的选择决定了这个体温为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隹温度条件。

中医在数千年前就认识到,人的体温是稳定的,人的体内环境必然要稳定在一个温度上,因为,中医发现,在人体生命中,其体温之所以能保持长期性的稳定,是因为人体中存在有一套将阴气阳气调和的装置,它建立起一个高效率的冷热交换装置进行热传递工作,专门从事人体内阴气和阳气两种能量的冷热调和,通过冷热能量的相互调节,在动态中实现人体体温的平稳。

为什么说中医知道人体温度为一个稳定状态?要知道,对温度的计量,是科学家在近世纪的发明创造,古代人知道什么叫温度吗?中医的确知道,健康的人体在日常平静的生活当中,能够保持有一个稳定的体温,就是体内阴阳能量交换形成的平衡状态,《黄帝内经》平静地告诉后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其意可以这样理解:阴气阳气在人体内运动,双方在不可避免的相互接触中,必然要发生能量交流,在交流中不断调和,调和后实现双方达到平衡的状态,就是体温的常态标准。或者人体觉得有点遗憾,中医就缺少一个确定阴气阳气平衡的具体温度,没有一个具体的量化标准,人们不能知道阴气阳气处于平衡状态的标准体温点为多少。虽然古人没有详细说明阴气阳气平衡的具体温度,不过,人体有一个稳定的体温,它就是古人所说“以平为期”的“平”,“平”就是指这个基本稳定的体温。

在远古的时候,那时的人是用什么标准来度量温度的呢?由于没有留下什么证据,现代人不得而知,现在人们度量温度的标准,是以水的冰点到沸点之间的温差变化为标准确定的,因此它不一定同古人的度量方法相同,基于这个原因,现代人也不能强求古人要准确地标出体温的度数,假如它们定出了一个体温标准,如果这种温度标准同今天的人所认识的又不同,同样也会产生出认识上的分岐,古人所指的“以平为期”,用这个由阴气阳气调和后形成的平衡状态为基本体温,是最明智的表达方式。

由于每个人的体温都基本相同,持不同度量标准的人,都能够从所持的温度标准中确认体内阴阳平衡形成的体温为多少,就现代人来说,温度的标准就有华氏度和摄氏度,两者的度量数据相差非常大,现在人们说的体温为37度,用的是摄氏度,如果用华氏度来测,就远远不是这个度数,要达到100度,而用阴阳平衡来表达标准体温,就能够有广泛的适应性,持任何温度标准的人,都能够度量出自己所用标准的准确人体温度。

人体内的冷热交换装置是怎样的?它冷热交换的具体方式又是怎样的呢?这些令现代人百思不解的问题,在中医学说中也没有详细的解释,由于人体内的冷热交换而实现阴阳平衡的过程机理是一个未解之迷,致使现代有不少人认为中医的许多基础知识是没有科学根据的臆想,实际上,这些迷是完全可以破解的,只要人们遵循古代人所说的原理,再结合现代科学的发现,相互印证,就能够从中理解古代人们所说的阴阳调和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心脏为阳气的集散地和管理中心,它调动血液为载体,以血管网络为流通渠道,运载着阳气在血管内流向人体各处。肾脏为阴气的集散地和管理中心,它调动津液为载体,以水道网络为流通渠道,运载着阴气在水道内流向人体各处。既然阳气在血管内流通,阴气在水道中流通,这就说明,人体内的冷热交换系统是由血管网络和水道网络组成的一体化系统,因为只有这两者的相结合,通过血管网络和水道网络的相互沟通,才能让阴气和阳气得到相互接触,相互混合,从中进行能量交换,实现冷热调和。

一、对水道存在的疑问

现代医学对血管网络的认识已经非常全面,对动脉和静脉所有大大小小血管的分布及流向都已经了如指掌,但偏偏对“三焦”的认识却是非常肤浅,从现代医学解剖认识来看,象中医所说的大型管道式水道网络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在人体解剖中,可以看到人体细胞的间隙中存在有水分,也能够看到人体的皮肤中,有能够排放汗水的汗腺,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有专供津液流通的,好象血管一样的大型管道式的水道。人体中有一个泌尿系统,为人体废液的收集和排放机构,从解剖学上看,这个系统很简单,排尿管上面是膀胱,膀胱上有两条尿道直通两肾,肾脏向上连接处,就是血管,因此,整个泌尿系统只有肾和膀胱,再加上两条输尿道和一条排尿管。

对于人体津液的流通渠道和流通方式,现代医学的认识同古老中医的认识完全不一样,以现代人体生命科学的生理认识来看,人体饮食进的水分和营养物质经小肠吸收后,是以血管网络为主要渠道,向全身输送的,人体中生产的废液,也是通过血管网络为渠道运送的,也就是说,津液基本上是通过血管流通,这些认识都有人体解剖实验根据支持,在现代医疗实践中也作出了证实。

1、人体吸收的水分和吸收的营养由血管为输送渠道的实践验证:现代医学对病人的输液,是通过从静脉吊点滴进行补给,营养也好,水分也好,甚至药物也可以通过血管补给,最说明问题的,还是在因病被切除小肠的患者身上。现代医学证明,小肠是人体营养的吸收器官,当因病坏死的小肠被切除后,病人就不能正常地吸收营养,为了维持这些病人的生命,现代医学运用科学技术,配制出含有人体正常生长必需物质的营养液,从人的静脉注射输入,以补充人体生命的需要,据报道,上海有一位切除小肠的女病人,不但长期依靠注射营养液维持生命,活得很健康,而且依靠营养液的支持,成功地怀孕,并顺利地生出了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孩,创造出了人体生命科学的一个奇迹。这有力地说明,血管是运输营养的的渠道。

2、人体生产的废液由血管运送的实践验证:现代医学证实,血液有运送人体废液的功能,它携带废液从血管流入肾脏,肾脏则是废液的过滤装置,全权负责从血液中透析出废液,血液经过肾的过滤,将血液和废液分离,尔后,清洁的血液回流心脏,分离出的废液聚集到膀胱。患有肾病的人,由于肾功能的损害不能正常运作,无法及时地将人体的废液过滤,会造成废液在血管、肌肉、皮肤内积聚,使人发生水肿。更为严重的,是当肾脏的损害严重而出现肾衰竭的时候,由于废液的过滤停止,尿水不断地在身体内积累,会导致病人发生尿毒症,如果不及时医治,往往会造成严重后果。现代医学对肾衰竭的治疗,在一般的情况下,采用的方法是体外透析,从病人的静脉中引出血液,流向透析机,经过机械设备的分离,将血液中的废液透析出来,净化后的血液重新流回体内。这就说明,血管是废液运送的渠道。

从现代医学知识的认识来看,可以肯定:

一、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和水分,不是通过水道输送的;

二、人体生产的废液,也不是通过水道运送;

三、除了泌尿系统以外,人体内没有其他大型的管状专用水道;

四、津液的流通,大量的工作基本上是在血管网络中进行。

究竟人体中有没有一个管道状的水道网络系统?如果从人体解剖中看,可以肯定没有,但是中医却肯定它的存在,肯定了它的功能作用,而且在实践的治疗中成功地调通水道以治病,难道中医错了吗?难道《黄帝内经》所说的“三焦”水道网络是虚构的?水道的功能作用又是臆想出来的?如果没有水道的存在,那么阴气的存在也会成为一个问题,因为没有水道,阴气也就没有了流通的网络,一旦没有流通的渠道,阴气还有存在的可能吗?如果没有水道网络的存在,也就不会有冷热调和系统的存在。

中医所说的水道网络肯定有,如果没有的话,中医绝对不会将它的功能作用都说得那么详细具体,中医的医疗实践也证明了水道的存在,按照中医的观点,如果没有水道,阴阳调和就不可能有效地进行工作,人的体温就不可能有一个稳定的幅度,而大量的中医医疗实践证明,中医对于水道的认识是正确的。但问题是,现代医学的认识完全是对的,血管网络不但是血液的流通渠道,同时也是是水分、营养和废液的主要流通管道,这是从人体解剖中得到的认识,它是不能否认的事实。

如果古老的中医和现代的医学都没有错的话,那么双方认识上的分岐又怎样弥合?

二、人体水道的存在实质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血液中含有大量的津液,含有经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含有生命活动中排出的废液,从这个事实中,明确地表达出这样一个信息,血管网络既是人体血液的流通渠道,同时也是人体津液的流通渠道,人体生命必须的营养物质以血管为渠道运送,人体生理活动中的废料物质也是以血管为渠道运送。人们应该注意到,人体的废液是由肾脏从血液中透析分离出来后,聚集于膀胱成为尿,肾脏的透析分离功能,证明了津液在生命物质中具有渗透的性能,同样的道理,那些由汗腺排出的汗水,和细胞间隙中的水分,也必然是从血管网络中渗透出来,它说明血管在流通血液的同时,又在流通津液,从而有力地证明了血管具有双重运输的功能。从血管具有的双重运输功能中,不由得令人联想到,既然血管内流通津液,说明它也是中医所说的水道中的一个部分,整个水道应该是包含了血管的在内的津液流通网络。

血管网络是水道网络的其中一部分,有可能吗?有,这就是人体中冷热交换装置的奥秘所在。按照一般的认识,血管网络既是血液的流通渠道,又是阳气的流通通道,水道网络既是津液的流通渠道,又是阴气的流通通道,两者应该是自成体系,各自分离的,但大自然的进化就是那么奇妙,在人类千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大自然创造了人体一个最优化结构,尽量利用最少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功能,既然人的血液必须含有津液才行,没有津液就不能运作,基于这个原因,那么全身的津液通过血管网络输送也就有了可能,能够充分利用血管输送津液,就能够减少很大部分水道网络的重复建设,减少了浪费,节省了资源,提高了效率,这无疑是一个很成功的创举。

血管为封闭式的网络,血液在封闭的血管内循环,这已经是现代人的常识,虽然人体的津液也会跟随血液在血管内流动,但是,这些津液能够通过分离作用,渗透出血管外,津液能够从血管中分离渗透,这就是认识血管为什么会成为水道一部分最为重要的关键,正是通过这一环节的渗透,才沟通了血管和水道之间的隔阂,使到津液在两者之中畅通无阻。由于津液具有渗透的功能,人们就可以这样没想,假如将血管内的血液清除,那就只剩下了津液,这样的话,汗腺、细胞间隙、血管、再加上一个泌尿系统,就组成了一个很庞大的管道式水道网络系统,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水道出焉”。

中医将由汗腺、细胞间隙、血管、和泌尿系统构筑成的水道网络称为“三焦”,在这个网络系统中,汗腺、细胞间隙和泌尿系统就是水道网络的外围结构,血管就是水道网络的内围结构,“三焦”以人体的动脉为主体结构组成水道的输入网络,以静脉为主体结构组成水道的输出网络,从饮食进入的水分和营养,经小肠吸收后进入动脉血管输送,在动脉血管的末端分离渗透出去,进入到汗腺和细胞间隙中,人体合成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和多余的水分,再渗透回流到静脉血管,由血液运送到肾脏分离出去,由膀胱聚集,再从尿管排出体外,从中医的认识看,还有一部分的废料从肠道中排出,故此总结为一句话:“浊阴出下窍”。

细胞间隙在整个躯体都有,它们相互连接贯通,网络在整个躯体中,这就是为什么说人体身躯为“三焦”的原因。

三、冷热能量的交换方式

人体的冷热交换装置的形状:从整体上看,就是整个“三焦”水道网络系统,从具体上看,它是以外围水道和内围血管相连结组成的一体化整体。

为什么水道一定要借助血管为通道?这正是大自然的精明之处,它除了减少管道重复之外,更是热传递的必然选择,因为直接接触是实现冷热交换最简便高效的形式。

每一个成年人都知道,将冷和热调和的最好办法是让双方直接接触,接触面越大,效率越高,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有这样的经验,比如洗脸或洗澡时,如果发现洗用的水温度太泠,加入一些热水,马上就能调出适合的水温,如果洗用的水温度太热,直接加入一些泠水,也会马上调出适合的水温。人体中的冷热交换装置能够产生出最高效率的冷热调和,原因在于血管是水道的内围结构,血管既是血液的通道,又是津液的必经之路,阴气与阳气的载体共用同一通道,这等于将阴气直接加入阳气中,也就是将冷气直接注入热气中,让阴气和阳气在相互的接触中进行冷热交换,以最快速度产生阴阳平衡。

冷热交换的过程:血液在血管网络内发生燃烧,产生大量的热能量阳气,当营养津液从小肠被吸收,在动脉血管输送过程中,自然地吸收了血液中的阳气,使到自身温度升高,带有阳气的津液渗透出血管进入细胞间隙后,也带走了动脉血液中的部分热能量,对血液起了降温作用。人体合成是一个大量吸收热能的工程,它不但将营养液带来的热能吸收尽,还需要向周围空间吸收热量,于是合成过程制造出了大量冷气,由于血管为水道的内围结构,制造出来的阴气,必然会伴随着合成过程产生的废料以及多余的水分,一同回流到静脉血管中来,这就等于将冷水直接注入了热水之中,能够马上进行冷热交换,迅速实现阴阳平衡。血管内不断地发生燃烧,不断地制造阳气,人体又不断地合成,不断地制造冷气,双方的不断交流,直接的交换迅速实现相互平衡,由此达成了一个长期稳定的温度。

可以想象到,如果人体只是燃烧不断制造阳气,而不制造阴气的话,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人体并不是优良的热传递导体,不断制造出来的阳气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散发出去,总有一部分发生滞留,随着部分阳气的不断滞留积累,人体内的温度也会随之不断升高,当积累的体温一旦超越了人体最高承受能力时,有生命的细胞就会被高温灼伤,令到生命体在自己制造的阳气积累成高温中烧死。

又可以想象到,如果人体只是合成不断地制造阴气,而不制造阳气的话,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不断制造出来的阴气有一部分发生滞留,随着部分阴气的不断滞留积累,人体的温度也会随之下降,当积累的阴气形成的低温超越了人体的承受极限时,生命细胞就会被冻伤,令到生命体在自己制造的阴气积累成的低温下冷死。

幸好,人类在长期的进化中能够有效地解决了这个复杂的难题,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在制造一个定量阳气的同时,又制造一个等量的阴气,通过高效的热传递,实现冷热平衡,达到了三个目标:

1、使到阳气不能积累而令到体温过高;

2、使到阴气不能积累而令到体温过低;

3、使到体温基本稳定在一个幅度上。

水道网络借用血管网络为内围结构,实现了最高效率的冷热调和,用最简单的组织资源,实现了最大的功能发挥,我们不得不要佩服大自然的杰作,也不得不要佩服古代的人们对人体生命科学的认识,它们居然能够在复杂的人体中,发现水道和血管连结组成的冷热交换装置,发现冷热平衡的成因,为中医认识体温稳定的成因典定了基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读阴阳》之九:人体阴阳气的失控与调和
容建平 《破解五行 》之:五脏配五行的根据
肾阳决定人的寿命
养生就是养阴阳!艾灸不分阴阳,等于白灸!
精读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黄帝内经365》--114.津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