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访谈精华】江海涛中医师:药性琐谈
凉茶该不该放夏枯草?其对治失眠之“理”为何来自“夏枯”之“性”?大青龙汤中谁来“翻云”?谁来“覆雨”?如何实现“人工降雨”?

自古谈草说药者,多逐条解析其性味功用,所辑成书多为案头参考工具等,枯燥乏味。能把药说“活”,使人看到每一味药背后的丰富生命信息,以及所演绎的性情和灵性者,寥寥无几。江海涛医师的一部《药性琐谈》,迷倒众多中医学子、临床医生。它远超人们对药物的一般理解。它独辟蹊径,深入药性的生命成长去探究方剂的奇妙组合。

访谈嘉宾:江海涛

江海涛,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博士,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师承中医大家张伯礼教授,著有《药性琐谈》及《伤寒琐论》,长期为《生命时报》撰文。

访谈精华

【理论病机】

问:【辅行决里说,认识药的五行也很重要,请问您怎么看待药的五行问题?在学习中,我们该如何学习和运用呢?】

答:【五行】五行是一种说理工具,它代表了气的生、长、化、收、藏五个阶段,所以说学习五行重要的是理解它背后的气机,明白了气机状态,也就可以不再执着于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名字了。其实古人使用五行也是为了表达交流的方便,如:一提到木,我们就知道是一种生长生发之气;一说金,我们知道是收敛下降之气。古人觉得要每次把气机描述出来太麻烦,所以用了约定俗成的五个字来代替。因此,我们千万不能把五行理解成五种物质、五种元素,那就太机械了。

问:【中药的四性五味是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独具特色的部分,尤其是和四象五行的相互关联更是富含哲学意味,最终回归到的是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请您给我们深入浅出地讲讲。】

答:【中药的四性五味】中药确实是以性味为基础的,所谓的中药一定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用药,很多中草药被西医所利用、提取和转化,制成各种制剂广泛应用,比如说研究某味药物能治疗冠心病,某味药能降低血脂等等,这些都不能算中药。中药一定要以四性五味为纲目,我们都知道药物的四性即寒热温凉,是用来纠正机体的寒热不平衡。五味是和五行相对应的,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基础中的基础,中药也离不开这些理论的指导,五行的本质并不是五种元素,而是气机的五种状态,气的运动不外乎升降开合调五种形式,其中升降对应于肝肺,心肾对应于开合,脾土为调。我们用药的目的也不外乎是恢复气机的正常运行,比如:肝脏不升时,我们知道要用辛味的药物来升散;肺气不降时,要用酸味药物来敛降。但具体用药时还不是这么单纯,肝体阴而用阳,所以在用辛味药助肝用的同时,还需要适量的酸味药以补肝体,这样才能更好的顺应肝的生理特点;肺的作用也不是单纯降气,我们中医基础中说它能宣降,首先要宣,然后才降,所以调肺的药物也是升降散敛的结合,比如:小青龙汤中麻黄、细辛配伍五味子。药物除了讲究性味以外,还讲气味,气和味是不同的,气是指鼻子能闻到的,味是指嘴尝出来的。这就说明了气比较表浅,容易散发,发挥作用比较快,治疗的疾病也是表浅的,味则比较厚重,入腹以后会向下向里走,发挥作用比较迟,因此说气为阳,味为阴。治病有时是取其气,有时是取其味,比如:薄荷、川芎、羌活之类的主要用气治病,地黄、白芍之类的药物闻不见什么气味,它们主要是用味。

问:【请问如何理解“心阳过亢则降下不利?”】

答:【心阳过亢则降下不利的理解】升和降、开和收总是相互制约的,过升则影响下降是毫无疑问的。另一方面,气的敛降与肺金有关,心阳过亢会造成肺叶焦满,失去肃降的功能,所以导致降下不利。

问:【外感和内伤在疾病的发展进程中常常出现郁而化热,应该怎么理解?】

答:【对于郁而化热的理解】郁而化热是由于有一种力量束缚住了人体正气,而正气又想摆脱它,这种矛盾中形成了热,好比一个人被绳子捆住了,这个人又有力量在不断地挣扎,那肯定一会就生热了。如果这个人很虚弱,根本无力反抗,那就不可能生热,所以郁而化热肯定是正气有一定的实力。我们都用打气筒打过气,打一会儿就会摸到气筒发热了,这是因为把气体压缩了,气体分子的运动加剧,导致温度增高。所以说气聚生热,气散生寒;气动生热,气静生寒。万物都是这样。

问:【羌活、防风等药,我们叫他们风药,而我们中药书说是驱风解表的药。这究竟是驱风,还是给我们身体带来风呢?驱风跟风药这个名称会不会有冲突?】

答:【对驱风解表药的理解】风的本质是气体流动,羌活、防风的作用就是让人体的气机流动起来,从这个角度说是给人带来风,但它们同时又可以带动人体的正气流向体表,以驱除外风,所以也可以说驱风,二者不矛盾。

【方药学法】

问:【课本上多逐条解析中药的性味功用,学起来甚是枯燥,您是如何探究每一味药背后丰富的生命信息的?又是如何探究方剂的奇妙组合的?】

答:【中药、方剂的学习】教材中把药物功能分开讲解,之所以感到学起来枯燥,是没有给出内在的联系,每天接触的都是零散的知识点,不讲解药物整体的性情。我们在学习了这些知识点以后就开始思考它为什么有这些功用,古人是怎么发现这些药物或得出这些结论的。以前最流行的说法是,穴位或药物的发现都是经验的积累,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发现的,这样一来中医就变成了经验医学,降低了一个层次。

实际上中药的发现不仅仅是靠经验完成的,它伴随有推理的过程,比如:自然界昆虫很多,古人为什么寻找水蛭、虻虫作为力度较强的活血药呢?这是因为这两种虫子善于吸血,从这种现象推理出的,如果从千百种虫类中逐一筛选,显然不现实。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习性,穿山甲生来就善于钻洞,这就是它的习性,即使生命不存在了,这种习性也没有消失,因此到了体内以后它还能通脉。

古人发现中药的功效很大程度上是有这种推理的。

现在药物的功效在古籍中已经记载得很全面,基本不需要我们再重新发现什么,但是古人为什么得出这些结论却是我们要思考的,因此我们在学习中药时就要考察一下药物习性。这样理解中药就有了一条主线,对教材中的药物功效更容易记住,但是仅仅理解药性是远远不够的,教材中的功效主治还是要下功夫记住。因为一些作用是不能靠药性推论出来的。

了解一味药的整体药性就好像了解一个人的主要性格,从这个主要性格可以推出一些东西。但这个人可能还有一些小癖好是和他性格无关的,需要具体了解,并加以记忆。

方剂分为经方和时方,经方里面有些我们能看明白,争议较小,比如:麻黄汤、大青龙汤等,有些是很难解释圆满的,如:麻黄升麻汤之类的方子,这时就没必要强作解释,可能要机缘到时才能明白。有些方子是远古时代流传下来的,当时制方的来龙去脉早已失传,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能够研究出来的。方子是由药物组成的,按理来说只要掌握了每味药物就可以把方子解释出来,但事实并非如此,即使把药物的功效谙熟于心,也还是不能解释这个方子,就像有些民间验方也是无法用中药学来解释的。这有点类似《春秋》经和传的关系,都知道传是解释经的,能看懂经就应该对传里的事件也了解,但是如果真的只看经,无论你多么发散思维也找不着左传里面生动的故事,因此有学者认为左传有单独的传承体系,不是简单地对经作注释工作,它里面含有大量经中不具备的内容。中药和经方也是这样,经方不是中药作简单地扩展,因为方子并不是按照教材中药物的功效来拼装成的,方剂里面含有比现在中药学更广泛的知识,所以我们先不要强抠这些方子,先从能够理解的经方开始。当然也不是复杂经方就完全不能解释,只是说解释得千人千面,没有统一性。相对于经方来说,时方就好理解一些了,这些方子基本上都能用中药学来解释,比如:逍遥散治疗肝郁血虚,脾失健运,方中的当归、白芍、薄荷、柴胡等养肝调肝,白术、茯苓健脾,再加丹皮、栀子能够清肝热。学习这样的方子就要靠理解了,理解之后把方子的药物分为几组,每组的作用目的不同,我们重点学习的就是这些作用目的,明白这些目的以后就可以根据中药理论,选择其它药物替代,使处方更灵活。

问:【中药的四气五味是不是应该作为一味药最重要的呢?目前课本里讲的功效主治,其实是不是也都是根据药的四气五味加上临床验证出来的呢?】

答:【四气五味】是的,药物的气味非常重要,仅靠书本的介绍永远是隔靴搔痒,只有亲自尝一下,体会一下才能真正体验到药物的作用,不尝一下远志、菖蒲的辛辣味,就不会理解它们开窍的功能。四气五味是一味药最基本的骨架,掌握了这个以后,再记忆它的功效主治,使骨架更丰满起来。

问:【您觉得怎样才能深入理解药性呢?在学习中药学的同时看方剂会是有效的方式吗?】

答:【药性】药性就是药物的习性,要考察它天生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习性,比如泽泻生长在水中,它必然就会利水。学习中药的同时当然要对照方剂,在学方剂的同时也要看中药,要相互印证。

问:【中药里说到四气五味,我想问问,这个四气五味特别是这个味除了是归经的作用外,是不是可以以药香药味来作为治疗呢?像古人煎药是很有讲究的。比如桂枝汤,如出汗后可不尽剂,若汗不出乃服到二,三剂,还有口禁,这是不是也是味从口入,治也从口入呢?】

答:【中药的气味】中药确实是讲气味的,气是能闻到的,味是能尝出的,所以气比较外在,味比较内含。一般用药气的多有辛散作用,比如羌活、薄荷等。用药味的根据五行有五种作用,如甘味能补,苦味能破,酸味能敛,咸味凝滞,辛味能散等等,因此学习中药对气和味也是要研究的。

问:【焦三仙消食导滞,对于米面肉食各有分工,您是怎么看待古人发现他们仨术业有专攻的规律的?】

答:【焦三仙消食导滞的原理】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了,初步理解是山楂味酸有很强的销蚀能力,肉类消化比较困难,所以用山楂。神曲是面粉发酵而成的,它也就能帮助淀粉发生腐化,麦芽是借助它阳气初生的力量来疏肝,通过疏肝来帮助消化。至于都要炒焦,是因为有了焦糊味以后,药物里面就含有了火性,可以借助火的开破能力来消食。以前民间有一个方法是,把馒头烤的焦糊了,吃下去也能帮助消化。

问:【历代本草书籍众多,神农本草经中介绍药物也和历代本草经书籍有较大差异,我想深度学习中医本草应该阅读哪些书籍?】

答:【中医本草类书籍推荐】 《本草经》虽然和后世的本草书籍差别较大,我们也要努力熟悉,因为它是一个坐标,所有的中药学内容都是从这里发展出来的。本草书籍非常多,我喜欢看的有三本书,明代刘潜江的《本草述》,清代邹润安的《本经疏证》和周岩的《本草思辨录》。

【临床用药】

问:【在临床上,对于心绞痛、心肌梗死的患者,在用药上您有哪些讲究和注意事项?药物性味功能的选择、方剂的组合,您是如何考虑的呢?】

答:【心脉闭阻问题】这种缺血性心脏病,中医看来主要是心脉的闭阻,当然这个心脉并不是指解剖学的冠状动脉,而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心气不能打开,心在五行属火,是最盛开的一种状态,如果它出现了病态就会闭而不开。进一步寻找心脉不开的原因,大的方面可以分为虚实两种情况,虚证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生脉散、炙甘草汤等等,实证不外乎寒邪、瘀血、痰浊等情况,对应的温通、活血、化痰类药物都可以酌情选用,但既然是开心气,就应该有些入心的靶向性药物,如菖蒲开心窍,远志交通心肾,郁金解郁清心等。需要注意的是用药不能纯补或纯攻,即使想攻邪,也一定要配伍扶正药物,在补中有攻,比如我们熟悉的血府逐瘀汤,定调是一个通利的方子,但里面还有地黄和白芍是补益肝肾的,这个方子短期服用还可以,如果长期服用,我们分析一下会发现它缺乏补气的药物,是一个缺口,所以应适当加一些参芪苓术之类的药物补气。服用时间越长,越应该注意保护正气,并注意药物剂量不可过大。中医治病靠的是元气的调节,并不是药物的直接作用。药气和身体元气融合以后才能起作用,这是和西药不同之处,所以不能想当然地一味攻伐。如果撇开身体的正气不管,直接用药物和邪气去碰,虽然也可能有效果,但属于越俎代庖,不仅事倍功半,严重时还可能损伤正气,因此不可取法。

问:【我看现在的医生都喜欢用香附来解郁,但是《本草新编》中说过:薄荷不特善解风邪,尤善解忧郁,用香附以解郁,不若用薄荷解郁之更神。您怎么看香附和薄荷的解郁力量呢?为什么现在医生不喜欢用薄荷来解郁呢?】

答:【解郁问题】你看一下薄荷和香附的形质就能理解二者解郁的区别了,薄荷用叶,质地松散,它解郁的层次比较浅,程度比较轻,而香附非常紧密,它如的比较深,质硬就能散结,所以解决比较深层次的郁结。现在都不喜欢用薄荷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薄荷不好储存,时间一长味都挥发了就没有效果,医生和药房都是分开的,所以医生无法保证每次开的薄荷都有效,而且薄荷熬药也不好掌握。

问:【现在很多医生都喜欢用生大黄来通大便,但有人说其实30g以上的生白术配伍枳壳来通便的效果比生大黄更好,而且白术还有健脾的功效,既治本也治标。您怎么看这两种方法?】

答:【通便问题】当然是后一种方法更可取,大黄通便只在短期内有效,时间一长根本起不了作用,它在通便的同时把肠道的津液也浪费了。白术配枳壳比较好,白术质润,并且能健运,再加上枳壳行气,确实是标本兼治的方法。

问:【黄芩是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可是中药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说黄芩善泻上焦火热,从归经来看,黄芩是不是中焦和下焦的实热都可以清?临床可以只用黄芩吗?】

答:【黄芩】黄芩善清肺热和肝热,其实下焦热也能清,如:黄芩汤。《本经》中也记载它主肠澼,泻利,不也是下焦的疾病吗!对于归经理论,只是用药时的一个参考,没必要过于较真。临床可以只用黄芩,好像叫做“一味黄芩饮”,《本草纲目》里面有,治疗气分大热,是李时珍自己得病的一次记载,你可以查一下。

问:【对于中药药膳您怎么看?当把一味中药和食物放在一起煮,变成有一定食疗效果的菜肴,这个中药的量如何把握?其次,有哪些类别的中药适合做药膳呢?对于中药药膳的学习,您有什么推荐的书籍吗?】

答:【药膳】药膳我没有研究,但肯定是管用的,你有志向,可以系统地学习一下,有人认为药量太小,起不到作用,其实用药不在于量多少,只要药物入腹以后与人体之气能和得来,就能起作用。这和交朋友一样,两个人投脾气就容易交往。如果真气讨厌这个药气,量再大也是徒劳。所以用药贵在识别真气状态。至于那些中药适合做药膳,我想应该是不太难喝的。像吴茱萸这种苦劣药,无论如何也做不了药膳。

问:【中草药清热解毒药占据很大比重,纷纷被冠以清热解毒的功效,它们在方剂运用中究竟有何不同?能就您常用的几味“清热解毒”药谈谈临床搭配和疗效吗?】

答:【清热解毒药】清热解毒药当然是治疗热毒的,热到了毒的程度,一般症状会有疼痛,如扁桃体发炎引起的咽喉疼痛,就是有了热毒,这时需要清热解毒。但我们要知道热毒是怎么来的,它是气郁滞不开酝酿成的。如果光用清热解毒药,不容易把郁滞化开。所以用清热解毒药时,一定要配伍疏散药,否则事倍功半。并且清热解毒药大都苦寒,对人的正气有伤害,所以使用时间稍长的话,应该配伍甘味药以调和。

问:【艾灸会不会也是降低人体精气的储备,象激素一样?】

答:【艾灸的作用】艾灸属于外治法,只要不是阴虚火旺的,艾灸就不用禁忌,它不会像喝入大量附子那样伤害人,艾灸有温通经脉的作用,有经络不通的情况适合使用。至于是不是降低人体精气储备,这个还没有经验来验证。只是艾灸不能真正补元阳,它起作用是调集其它部位的气血,集中到施灸的地方来通脉。理论上说灸完以后,精气只是运动了一下,既没有多,也没有少。先天元阳是无法补的,那是修行人的事,超出我们中医的范围了。后天的元气可以用甘味的补益药来培补,如地黄、党参、巴戟天、肉苁蓉、枸杞子等等。阳气只有在精气充足的基础上才能起来,它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是用热药就能补起来的。

问:【看了您的《药性琐谈》,觉得您喜欢以《伤寒论》解药性,请问:1、对于白术、白芍可以治便秘,不知老师有何看法。2、请问老师可不可以具体的谈谈“阴火”是什么东西。3、老师可否讲一下风药的使用与用药注意?】

答:【对于白术、白芍可以治便秘的看法】白术治疗便秘无非是因为它能够健运,有推动力,而且本身含有一定的汁液,有滋润作用,但毕竟不如滋阴药那么润,所以有时白术需要配伍地黄来使用。白芍治便秘因为它性寒质润,其实质润的药物都有通便作用,像当归、火麻仁等,白芍并没有特殊的地方。

【谈谈“阴火”】阴火的本质李东垣一直解释得隔靴搔痒,所以我们很难说真的能理解其本意。我在书中仅是谈了自己的看法,我们常说气有余便为火。但气不足到一定程度,它也会变质,失去正常的特性而有了火的表现。当然如果再进一步虚,到了没有动力的时候,它又没有火了。只是粗浅地理解,不一定对。

【风药的使用与用药注意】凡是需要用风药的地方一般都有肝的疏泄功能不足,风药主要有疏散的作用,对郁滞性的病证很常用。要注意的是疏散有不同的层次,风药的作用层次最浅,像荆芥、防风、羌活等等,它们只能对体表的疾病或时间短的疾病起作用,深层次的郁滞就要用疏肝药,像香附、郁金、元胡之类,再深就是活血药了,再进一步就要用散结药。所以要祛除一块郁滞,有时要多层次配合,光用风药是没有那么大力度的,比如:要铲除一个土堆,可能要先用镐来刨松软了,接着再用铁锹铲,最后可能要用扫帚扫,最后打扫的过程就是用风药。如果开始就用扫帚,那什么时候能把土堆扫平呢。农村来的朋友都见过打麦子,先把麦子扬起来,然后风一吹就把麦壳吹跑了。没有风的时候是打不了麦子的。把麦子向上扬就相当于疏肝,再用风药一吹,功效比单纯疏肝要好了很多。使用风药要注意的当然是阴虚的慎用。

问:【一位老人大便不通数日,心下痞硬,少腹无力,因误用泻下之法,致腹中冷痛,遂用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经二三日,冷痛止,得卧,大便续通快。想问用“济川煎”可否?另外能说说您对“汉方”怎么看吗?】

答:【济川煎的运用】济川煎肯定是比单纯攻下要稳妥的,其实这种情况应该着眼于治疗心下痞硬,不要着急通便,老年人胃肠蠕动慢,几天没大便,只要没有小腹部的症状,不用过于关注。个人感觉开始应该用泻心汤之类的。

【汉方】汉方国内叫经方,需要认真学习,但学习经方不一定局限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像《千金方》也是需要涉猎的。这样才能跳出拘束,明白经方的学习不能僵化。


问:【为什么说栀子豉汤是水火升降? 我理解的水火升降是心火与肾水的相互制约,栀子豉汤用于治疗热扰胸膈的虚烦,和肾水有什么关系呢?】

答:【栀子豉汤是水火升降的理解】这个问题非常好,其实栀子豉汤治疗热扰胸膈的虚烦,机理无非是用栀子解热,豆豉宣郁,把胸膈中这团无形的郁热散掉,没有必要非扯到心肾交济上来。说栀子豉汤能够水火升降是因为栀子能清心火,引火下行,豆豉是豆类做成的,豆能入肾,发酵以后又有了宣发能力,所以能把肾气往上提。从这个角度来说是水升火降,不过这都是推理,真正在临床中基本用不到这样的作用。我们能用到的就是清散胸膈郁热,而且即便本方真有水火升降的作用,也不是心肾交济的那种先天水火,它肯定不会达到水火济济那么深的层次。

问:【您如何看待”桂枝调肝“的作用呢?】

答:【桂枝调肝】肝体阴而用阳,桂枝属阳,当然是补肝用肝阳,在肝气不升时用到它,如《辅行诀》中的补肝汤就用桂枝和干姜,部分病人是虚弱性头晕,面色黄白,脉细弱,血压偏低,这时可以考虑使用大小补肝汤。桂枝还可以疏肝,其实疏肝和补肝阳是一致的,肝的阳气偏虚自然无力疏泄。桂枝还有平肝的作用,但在临证中感觉桂枝平肝确实不好用。一般病人用桂枝时间长了,脉都变得不太柔和,所以用桂枝平肝或许高人能够用得得心应手,我们还要不断体会。

问:【葛根汤也可以治下利,和小青龙治下利如何区别?】

答:【葛根汤和小青龙汤治下利的鉴别】二者病机不同,葛根汤治疗的是太阳阳明合病,这时邪气既进攻太阳同时又进攻阳明,单纯地太阳受病不会有下利的。因为肠道属于阳明,阳明受邪后运化水谷的能力失调,所以造成了下利。因此葛根汤证的下利,利的为水谷津液。小青龙汤的病机为外寒内饮,它下利是因为水饮的变动不居,所以下利的为饮邪,身体应该有水饮的表现。

问:【曾看到一则医案说,“因邪中足太阳经,膀胱气化失常而致遗尿,用葛根汤散太阳之邪,摄太阳之津,邪去经固,则好”。对于葛根汤,您能结合临床,给大家分析一二吗?】

答:【“葛根汤”在临床中的运用】葛根汤出现在《伤寒论》的第31、32条,我在《伤寒琐论》一书中曾有论述,转到这里供参考。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方一。 本条和第14条桂枝加葛根汤证极为相似,因为那条有汗所以用桂枝汤加葛根,本条无汗所以在上方基础上加麻黄。不过我们还要问,按照中风用桂枝,伤寒用麻黄的体例,本证应该是用麻黄汤加葛根啊。为什么还是以桂枝汤为底方,又加上麻黄、葛根呢?项背强几几虽然没有达到痉病的程度,经脉中的津液也已经开始亏虚了,所以仅是项背强几几的时候用葛根,痉病时身体强几几用花粉,再进一步加重到了卧不着席的程度,就要用大承气汤急下以存阴了,这几种治法都着眼于经脉中的津液。葛根有升津而没有生津的作用,它是把胃中的津液提升到经脉,所以首先必须保证胃中津液充足,桂枝汤中有补充中焦的药物,能满足这种需求,而麻黄汤仅能攻邪,所以麻黄汤配葛根显得太“干”,无法起到舒筋的作用。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疾病一般是先侵袭太阳的,但也有例外,本条就是邪气兵分两路同时进攻我们的太阳和阳明两个部门,阳明平时都是在里面加工粮食的,它并不是时刻准备着应对外邪,没想到邪气一开始就进攻自己了,这样肯定被打个措手不及,所以它不会正式的展开战斗,也就不能形成正规的阳明经证和腑证,而是一下子就被邪气降住了。让敌人冲进了自己的粮食部门,后果是可想而知的,邪气肯定要毁坏我们的粮食,把水谷精微通过肠道都排出去了,所以形成了下利。 本条和上条都用了葛根汤,但病机不一样,上条是用葛根从胃中提水补充筋脉;本条是用葛根把被迫下利的津液提回来,正是因为葛根在阳明地界里有个升提作用,这可能就是医家认为葛根散阳明之邪的由来。 本条要注意和上条的内在联系,即该条也可以出现下利,本条也可以出现项背拘急,因为项背拘急都是缺乏津液造成的,阳明受邪而下利就造成津液不足,进一步形成项背强几几。上条又没有汗出,怎么会缺乏津液了呢?除了素体津亏以外,还可能是阳明受邪后下利造成的,本条既然有确切的下利,时间长了当然有可能形成项背拘急。

刘渡舟先生的一则医案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刘某,男,41岁。患病已三月,项背强紧,顾盼俯仰不能自如,自汗出而恶风。问其大便则称稀溏,每日二三次,伴有脱肛与后重等症。切其脉浮,视其舌苔白润。刘老辨脉浮、汗出恶风为桂枝证;项背拘急而强几几为太阳经输气血不利所致;大便溏薄,肛肠下坠后重,则为阳明受邪,升清不利之象。大论云:“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仲景示人,有汗的用桂枝,无汗的用麻黄,故本证当用桂枝汤,项背拘急,应加葛根。又大便下利,为太阳阳明合病,而葛根能走上彻下,疏解“二阳”,切为病之所宜。 桂枝15g,白芍15g,葛根16g,生姜12g,炙甘草l0g,大枣12枚。服药后,不须啜粥,连服7剂,诸症爽然而愈。(《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 本案虽然用的是桂枝加葛根汤,但它和葛根汤适用的病机大致相同。

问:【对于温病中的湿热,湿温,运用六经辨证有没有优势?经方有没有适合使用的方药?】

答:【湿热病症】对于湿热等病症,可以用泻心汤加辛散的药物,泻心汤中的黄芩、大黄、黄连都是清热燥湿的药物,本身就能治疗湿热,但疏通的力量不足,所以加辛温药疏散,二者配合效果不错。

【中药现状】

问:【您怎么看中药现代化的问题?】

答:【中药现代化】中药现代化对学术没有什么补益,但有时也是为了产业的需要,如:国内的饮片出口以后,被外国人制成成药返销国内,国人还真认同洋中药,所以改善剂型使人易于接受的工作也需要做一点。但对中医学习来说,还是要研究传统的药性。

问:【有很多人反对中药现代化,您怎样看待中药现代化这个问题?如果您反对,您反对的理由有哪些?如果您支持,那您支持的理由?】

答:【中药现代化】两种发展可以并存吧。就中医学的发展来说,当然靠中药现代化是毫无益处的,中药必须靠中医理论的支持。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我不用中医理论,从植物里面发展一些新药,也是一个研究方向,但将来不要再冠以中医药的名称了,如青蒿素、黄连素等,都是对临床治病有用的。但不能属于中药了,虽然也是中药里提取的。

问:【现在中药的质量良莠不齐,我想提高我对中药的鉴定能力,您可以给些建议吗?】

答:【中药质量】我的建议就是多尝,品相能造假,味道是很难造假的。其实,这个我也是外行,找老药工学习吧。

文章:上医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桂枝汤演化而来的葛根汤,方中药物为何如此配伍?究竟有何奥秘
中医千古不传之秘——药性阴阳转变大法
中药性味配伍探讨
药物煎煮方法
虽然有了煎药机,但这些传统中药煎煮法可不能丢!
中药药性分升、降、浮、沉 , 是因为病症病势不同 为什么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