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帝内经中脾瘅的治疗

黄帝内经中脾瘅的治疗

所在栏目:黄帝内经 分享:148次

黄帝内经中脾瘅的治疗

【原文】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1)。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2),除陈气(3)也。

【注解】

(1)脾瘅:脾瘅,古病名,指脾胃积热之口甘、口渴病证。

(2)兰:指兰草,也叫佩兰。

(3)陈气:谓久食甘美所致沉积之气。

【白话详解】

黄帝说:有患口中发甜的,病名叫什么?是怎样得的呢?岐伯说:这是由于五味的精气向上泛溢所致,病名叫脾瘅。五味入于口,藏于胃,其精气上输于脾,脾为胃输送食物的精华,因病水谷精微停留在脾,使其向上泛溢,就会使人口中发甜,这是由于肥甘美味所引起的疾病。患这种病的人,必然经常吃甘美而肥腻的食物,肥腻能使人生内热,甘味能使人中满,所以脾运失常,脾热上溢,就会转成消渴病。本病可用兰草治疗,以排除蓄积郁热之气。

【按语】

“脾瘅”是一种以口中发甜为主症的疾病,其中的“瘅”是热的意思。究其病机,多因过食肥甘,引起脾热而浊气上泛,故口中甜腻,不思饮食。因上泛的五液清华,失其本来之真味,故口中的甜味并无清爽之感,为淫淫之甜味。此症久延,即化燥热,转为消渴。故前贤有“膏粱无厌发痈疽,热燥所致;淡薄不堪生肿胀,寒湿而然”之论。

文中还指出“脾瘅”的治疗可遵循“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的原则。“陈气”指甘肥酿成陈腐之气;“兰”指佩兰,俗名为省头草。妇人插于髻中,以辟发中油秽之气,其形似马兰而高大,其气香,其味辛,其性凉,亦与马兰相类,用以醒脾气,涤甘肥。这一治法原则至今仍指导临床,颇有现实意义。今天临床治疗湿热壅脾,口甜苔腻之证,仍以佩兰之类的芳香化湿之品为主,或选用其他补脾气的药物配伍苦辛寒的药物以行气泄热,除陈气之意。

【应用举例】

杨晋翔治张某,女,50岁,口中反复发甜2个多月。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治以芳香化湿,理气醒脾。方药以佩兰、藿香、苍术、苏梗、清半夏、薏苡仁各10g,砂仁、甘草各6g。

孙玉甫治马某,男,48岁。曾有嗜浓茶、酒史,10日前因洗澡着凉,治疗不当出现口甜吐涎,方药以藿香、佩兰各15g,清半夏、薏苡仁、杏仁、竹叶各10g,甘草6g取效。后佩兰加至30g,痊愈。

于珠莹治刘某,男,52岁。口中吐涎,大量溢出,形体肥胖,精神欠佳,口中其味特甜,苔厚腻,脉滑数。后以半夏9g,厚朴12g,陈皮12g,佩兰20g,藿香15g,黄芩9g,栀子6g,茯苓12g,甘草3g。3剂症状大减。(河南中医药杂志,2001,2)开滦市刘某,女,48岁。因口甜3个月,久治不效而就诊。诊时患者觉满口甜若噙冰糖,自觉咽喉不利,经常噫气,不思饮食,时有寒热,腹胀,双腿舒伸不适,大便清利而数,四肢懒倦,形气相失,面黄白,舌体平、濡软,质淡无苔,口中吐沫,脉中取而涩。腹软稍胀,肝脾未触及,脐腹无压痛。尿糖阴性,唾糖阴性。木戕脾愈旺,旺而反极,脾气失营,宿则偏胜,津涎上溢于口,甘为脾反极之象。应以补脾为根蒂,因甘益脾而不益甘,酸泻木而不益酸,续养胃气,以治口甜。

处方:生山药30g,莲子肉15g,旋覆花、白术(麸炒)各12g,半夏、茯苓、甘松各9g,陈皮、鸡内金、枳具子各6g,胆南星3g,乌梅1枚。煎服3剂,口甜症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辽宁中医杂志,1983,7)

上一篇:黄帝内经中厥逆的治疗

下一篇:黄帝内经中胆瘅的治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佩 兰(《本经》)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歧...
奇病论篇
佩兰(历代本草汇言)
六十一脾瘅胆瘅
脾欲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