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子午流注纳子法理论探源[转]
梁永林  甘肃中医学院
该图表里两经分列左右隐含先天卦序同时隐含42315核心数字序和螺旋
子午流注纳子法以“天人相应”观点为基础,结合人体经脉循行、气血流注原理,配以阴阳、五行、地支等学说,以一天十二时辰(地支)配合相应经脉按时开穴的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整理,本文认为经脉配地支的理论基础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自然界存在着节律
宇宙中,与人类最为密切的天体有太阳、地球、月球等。地球的自转产生了十二时辰的变化;太阳与地球的相对运动,使太阳对地球的引力、磁场、表面温度等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从而产生气候的风雨寒热,季节的春夏秋冬,以及地区东西南北的差异。自然界的物质如动物、植物、水源、阳光、空气等物质因素的变化,无时不给人类带来内部“节奏反应”的变化。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适应了这些变化,从而使人类也具备与自然界万物同样运动的内部因素。《灵枢·痈疽》云:“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说明人体气血的流注,与日出日落、四时的更替保持同步的节律。子午流注纳子之法正是抓住一日十二时辰的更替变化与人体内部因素变化对应的规律而产生的时间针灸学说。
十二地支是年、日节律
一年之内有十二个月,一日之内有十二时辰,都是阴阳有规律地消长运动的结果,自然界万物也会随着做出适应的变化,人体亦然。《史记·律书》云:“寅,万物始生螟然;卯,言万物茂也;辰,万物之震也;巳,阳气之尽也;午,阴阳交曰午;未,万物皆成有滋味也;申,阴用事申贼万物;酉,万物之老也(注:酉在字形上乃日入西下);戌,万物尽灭;亥,该阳气藏于下也;子,万物滋于下;丑,纽也,阳气在上未降,万物厄纽未敢出。”一日之内,也存在着这样的变化规律,故也以十二地支表示。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原理
将后天八卦进行五行配属,即震、巽属木,包括足厥阴肝、足少阳胆、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离属火,包括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兑属金,包括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坎属水,包括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艮属土,包括足太阴脾、足阳明胃。(见图1、图2)
人体内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有一定的次序,如《河洛精蕴》所云:“督任二脉者,人身之天地定位;肺金脾土,大肠金胃土者,人身之山泽通气;心火肾水,小肠火膀胱水者,人身之水火不相射;心包络三焦之相火,肝胆之阴木,即人身之雷风相薄。人身与造化相符如此,而兑、离、震阳仪之卦,其脉行于手;巽、坎、艮阴仪之卦,其脉行于足,自然之理,千古未经人道也。”又云:“十二经脉,起于手太阴肺,终于足厥阴肝……兑与艮,离与坎,震与巽,符乎六子之序,循环周流,昼行阳二十五度,夜行阴二十五度,以应大衍之数。”(见图3、图5)
《灵枢·营气》篇明确提出营气的昼夜循行规律:“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于肺,流溢于中,散布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以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与太阴合……复从跗注大指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即营气循行于各经的顺序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督脉→任脉→复行于手太阴肺经,开始下一次的营气运行(注:整体构成大环,其中在手足都经历三次回环,子午流注乃是一昼夜周流50次,但不同时辰所旺的经不同,其中在12经所构成闭环中“旺”经类似地震激发的海浪,从地震中心匀速在经脉中传播,据此可均匀计算在什么时刻流注至于什么经什么穴位,经络中的此激发浪的形成可能与太阳、月亮的相对方位有关)。
十二经脉与十二地支相配原理
《内经》中有关天人相应、经脉气血流注、针刺须候气逢时等学说,为子午流注的按时循行奠定了理论基础。揭示了人体受季节更替、月亏月盈、日光强弱等外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多种有关节律性的变化。这一重要的调节适应系统就是经脉及其在经脉中运行着的气血。
首先要从“寅”说起,甲骨文的“寅”字有繁简两款(见图4):
其一,上部如同箭矢之形的符号,表示脐带联接的方向,下部的符号“文”则表示母亲产门,中间的“口”表示产门的内外。三形会意用来表示胎儿产出后,胎盘尚未产出,仍依赖脐带牵连着的情景;其二,上部的“三角”乃是胎盘,中间两边各有一手,表示小心翼翼接引胎盘的下落,其本义为“导引”胎盘出降。金文也有繁简两款:一款刻意绘出了胎盘的形状;另一款秉承甲骨文,却将两手合并,但仔细观察,甲骨文的形义在此仍很明晰。小篆承接金文,上部讹变后,演变为 。楷书承接小篆,双手之形发生讹变,写为“寅”。
所有的胎生动物,其胚胎都依赖脐带与胎盘相连。分娩时,包在胎儿外面的膜先破裂,羊水流出,接着胎儿出世。由脐带引导胎盘的出降,“寅”字引申出恭敬迎接之义。如《尚书·尧典》中的“寅宾出日”,即上古先民恭敬肃穆迎接太阳的升起。
从一年来看,正月建寅为一年之首;从时辰来看,寅时天光始明;从几粒种子来看,种子初入土中为先天之元到丑种象始裂,寅萌芽出于土,也就是从寅开始生长;从人象来看,子丑胎无之期,寅为胎儿离母之时,凡婴儿出生后第一声哭,是肺的功能,因哭使肺接触后天的空气,开始呼吸,人有了后天的呼吸,气血才能循经脉运行。肺似压气机,心似压水机,心肺的机能不停,则人的生命长存,一旦失常,或发生病变,或导致死亡。所以十二经纳地支,寅时配肺经为十二经气血流注的始源。
《河洛精蕴》云:“卦之序为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去其乾、坤当督、任,则六子为兑、艮、离、坎、震、巽。脏腑经脉,依次接续周流,虽一日行五十周,而气血又有所注之时,二者并行而不悖也。寅时肺朝百脉,故肺始于寅。阳仪先脏而后腑,阴仪先腑而后脏。阳仪之脏为寅、午、戌,腑为卯、未、亥;阴仪之腑为辰、申、子,脏为巳、酉、丑。(见图3)心为一身之主,正当午时之阳;胆为甲木之首,故应子时之始是为子午流注,医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者,应横图之六子也。”而图5就是对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以及与十二地支配属关系的高度概括。
手三阴(火,阳仪脏) 手三阳(木,阳仪腑) 足三阳(水,阴仪腑) 足三阴(金,阴仪腑)
寅时手太阴肺经—-—卯时手阳明大肠经——辰时足阳明胃经----—巳时足太阴脾经
午时手少阴心经—-—未时手太阳小肠经——申时足太阳膀胱—----酉时足少阴肾经
戌时手厥阴心包—-—亥时手少阳三焦经——子时足少阳胆经—----丑时足厥阴肝经
因为此三组每组两条经脉的络属都是互为表里的两个脏腑,而此种分组方式也遵循了一阴一阳为之道的阴阳相配原则。
横向看:为人体气血循行流注各个经络的次序与时辰。
纵向看: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的子午流注时间,正是地支关系中的四个三合局
地支合局
地支合局有三合六合之分。因此篇没有涉及到六合的应用,故不作论述。在讲三合局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十二地支。
蔡邕《独断》云:“支,枝也。其名一十有二,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是也。”《群书考异》又说:“
子:就是滋。    指阳气已动,万物在下面滋生、萌芽。
丑: 就是纽;系。 指萌芽后的接续生长。
寅:就是移;引。指万物枝芽稍稍萌发,就引之而使之伸展,从地里移出地表。
卯:就是冒。    指万物已从地里冒了出来。
辰:就是震。    指万物全都受震而生长。
巳:就是起。    指万物到这个时候已经全部挺拔而出。
午: 就是仵;萼。 指万物盛大,枝叶繁盛。
未:就是味。    指阴气开始滋生,万物稍稍衰败,本身疲惫、萧顿。
申:就是身。    指万物的身体皆已长成。
酉:就是老。    指万物老极而至成熟。
戌:就是灭。    指万物皆已衰灭。
亥:就是核。    指万物收藏,皆成坚核(种子).”
此十二支象反映了宇宙及其万物的时空节律和生命节律,十二支的次序也蕴含着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
《考原》曰:“三合者,取生、旺、墓三者以合局也。
水生于申,旺于子,墓于辰,故申子辰合水局;
木生于亥,旺于卯,墓于未,故亥卯未合木局;
火生于寅,旺于午,墓于戌,故寅午戌合火局;
金生于巳,旺于酉,墓于丑,故巳酉丑合金局。”
流注歌诀及九宫
流注歌诀: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祥。
起于寅时,肺与大肠(卯时)为兑七金,
辰时交胃巳时脾土,为艮八宫,
午时交心未时小肠经,为离九火宫,
申时交膀胱经酉时交肾经,为一宫水,
注意,此处无二宫,
戌时交心包经,亥时交三焦经,为三宫震木,
子时交胆经丑时肝经,为四宫巽木,
中宫五不计,无六宫,再次交肺经。
为什么没有与乾坤相对应的经络流注呢?并非没有与乾坤对应的经络,12经脉加任督二脉,中医称为十四经脉,所以酉戌交时任脉开始运行,即坤二宫,丑寅交时督脉开始运行,即乾六宫,这样,完美的经脉运行就和完美的九宫八卦结合起来了。
为更好的理解,请看下面的九宫图:
┏━━━━━━┳━━━━━┳━━━━━┓
┃4 胆 肝 子 ┃9 心小肠 ┃2  任   ┃
┃  少 厥 丑 ┃手少太午 ┃         ┃
┃巽 阳 阴 足 ┃离 阴 阳未┃坤 脉    ┃
┣━━━━━━╋━━━━━╋━━━━━┫
┃ 三焦心包亥 ┃5 无   ┃7肺大肠寅┃
┃3 少 厥 戍┃       ┃  太 阳卯┃
┃震 阳 阴 手 ┃  中    ┃兑 阴 明手┃
┣━━━━━━╋━━━━━╋━━━━━┫
┃8 胃 脾 辰 ┃1膀胱肾申┃6 督    ┃
┃  阳 太 巳 ┃ 太少酉 ┃         ┃
┃艮 明 阴 足 ┃坎 阳阴足┃乾脉     ┃
┗━━━━━━┻━━━━━┻━━━━━┛
中宫不用,那么八卦正好对应了十二经脉加任督二脉
震巽为木,却要纳庚辛,流注本身是用,未必和时辰相对应.若洛书按照1-9的递增顺序顺次走转,则直线有两个交汇点,恰应太极两眼。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按照营气昼行于阳二十五,夜行于阴二十五的路线,一昼夜运行五十周而会合于肺经。如《灵枢·营卫生会》说:“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阳衰,平且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而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己,与天地同纪。”其运行路线见《灵枢·营气》,谓:“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髀。从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内,注目内,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指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蓄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上段恰好描述了营气在12经中的流注顺序,也可以看成子午流注的根据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在12经子午流注的过程中,在其中涉及到任脉和督脉的时机,和上图暗合,说明了上图的合理性,但子午流注讲的是营气的运行规律,关于卫气和元气的运行规律则与此不同,元气的运行与奇经八脉有关。营气的循行法则便是,初出于手太阴肺经,次入手阳明大肠经,次入足阳明胃经,次入足太阴脾经,次入手少阴心经,次入手太阳小肠经,次入足太阳膀胱经,次入足少阴肾经,次入手厥阴心包经,次入手少阳三焦经,次入足少阳胆经,次入足厥阴肝经,复回于肺经。其支别者,则循督而降,沿任而升,复入于太阴肺经。营气任督的循行,平常是督脉降而任脉升,这也是《金针赋》所说的“阴升阳降,出入之机”,营气之运乃逆顺之常,乃进阴退阳途,而丹修则正好与此相反,乃进阳退阴)
子时胆,阳木甲,心为君火,自当正午,故流注午时,子午流注,实际上也是这样一个道理,震,三宫,震为木,这里却是火----相火,心包及三焦,似乎有些问题,其实不然:震为雷,雷之火恰似人体之相火,所以,这里的震三是心包和三焦
坎水即肾,位於脐下的位置,即十二时辰的子时位置。若以鍊金丹法身,真意凝神入气穴,於坎水起火即为活子时。
离火即心,位於中丹田的位置,即十二时辰的午时位置。由肾气生肝气,肝气生心气,气极而令离火生液即为活午时。
艮土位於督脉上的尾闾关,时辰为丑时,金晶至尾闾,聚而生热,即为活丑时。
震木位於督脉上的夹脊关,时辰为卯时,金晶至夹脊,闭此关令其生热,即为活卯时。
巽木位於督脉上的玉枕关,时辰为辰时,金晶至玉枕,闭玉枕而令其生热,即为活辰时。
坤土位於任脉上,时辰为未时,其用在坎宫;於其时凝神入於气穴,即为活未时。
兑金位於任脉上,时辰为酉时,其功在坎宫;於其时以武火使丹田火旺盛,即为活酉时。
乾金位於任脉上,时辰为戍时,其功在中宫;酉时坎火起後,以真意使真水真火归於中脉而交媾於中宫,交媾之时即为活戍时(民间认为,动物尾巴与肠胃有关,揪动物尾巴易导致其腹泻,实际上在时辰上人体尾闾对应丑时,丑未湿土也对应脾胃)。
注:将先后天八卦进行五行配属,即震、巽属木,包括足厥阴肝、足少阳胆、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离属火,包括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兑属金,包括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坎属水,包括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艮属土,包括足太阴脾、足阳明胃。则手三阴三阳分布于先天卦阳仪,而足三阴三阳分布于先天卦阴仪,与人体以腰为界上阳下阴的大分布原则吻合,其中阳仪先脏而后腑,阴仪先腑而后脏。阳仪之脏为寅、午、戌,腑为卯、未、亥;阴仪之腑为辰、申、子,脏为巳、酉、丑即:
手三阴(火,阳仪脏) 手三阳(木,阳仪腑) 足三阳(水,阴仪腑) 足三阴(金,阴仪腑)
寅时手太阴肺经—-—卯时手阳明大肠经——辰时足阳明胃经----—巳时足太阴脾经
午时手少阴心经—-—未时手太阳小肠经——申时足太阳膀胱—----酉时足少阴肾经
戌时手厥阴心包—-—亥时手少阳三焦经——子时足少阳胆经—----丑时足厥阴肝经。
注意图中阳经、阴经排列顺序,手足各成与六经欲解时相同顺序方向相反闭环,其顺序先手后足。子午流注头手足双向闭环流注,寅手太阴午手少阴戌手厥阴,手三阴从头走手地支三合火;卯手阳明未手太阳亥手少阳,手三阳从手走头三合木;子足少阳辰足阳明申时足太阳,足三阳从头走足三合水;巳足太阴酉足少阴丑足厥阴,足三阴从足走头三合金。上肢阴阳经三合木火应火龙,下肢阴阳经三合金水应水虎。
上肢阴阳经地支三合木火五行为阳;下肢阴阳经地支三合金水五行为阴,符合上阳下阴之定则。木火、金水洪范数和均为5,应脾土主四肢,合脾数共成三五,上肢火龙应神魂之往来,下肢水虎应精魄之出入。足三阴,足三阳,手三阳,手三阴地支三合依次为金水木火宗五行相生,恰与三阴三阳手头足闭环流注序相逆
十二经的传输流注次序是:
手太阴肺经——(手食指端)——手阳明大肠经——(鼻翼旁)——
足阳明胃经——(足大趾端)——足太阴脾经——(心中)——
手少阴心经——(手小指端)——手太阳小肠经——(眼内眦)——
足太阳膀胱经——(足小趾端)——足少阴肾经——(胸中)——
手厥阴心包经——(无名指端)——手少阳三焦经——(眼外眦)——
足少阳胆经——(足大四趾端)——足厥阴肝经——(肺中)——
手太阴肺经………
十二经络的传输流注回路中,对于修真生理学而言,中经络的表里交会点具有重要的修真生理理论和方法论意义,应注意研究和探讨。例如,手部五指端、足部五趾端;鼻翼旁、心中、目内眦、目外眦、肺中……等等部位。
《考原》三合局曰:“三合者,取生、旺、墓三者以合局也。
水生于申,旺于子,墓于辰,故申子辰合水局---子;
木生于亥,旺于卯,墓于未,故亥卯未合木局---卯;
火生于寅,旺于午,墓于戌,故寅午戌合火局---午;
金生于巳,旺于酉,墓于丑,故巳酉丑合金局---酉。”其中需要说明的是从纵向看,子午流注顺序在手足三阳和三合局顺序并不完全一致,但确实手足三阴三阳脉对应划分开了,因此准确来说,先天卦仅仅能精确解释三阴三阳在手足的阴阳分布,并不能完全说明其流注顺序。
同时按照同样的卦脉对应原则,把后天卦与洛书盘式对应起来,则洛书数字顺序精确标示了子午流注的顺序,这也与奇门的基本盘式相同。也就是说,子午流注通过五行所属的对应同时勾连了先后天卦和洛书。另若按先天卦配洛书而论,子午流注起于离7宫,终于坎3宫,离坎即为子午也,这样以洛书为体,先天卦和后天卦为用,则有子午流注路线。单纯就易学而言12消息壁卦和12地支都对应了24节气时序和阴阳演化规律,在表征时序和阴阳气变化的同时隐含了四时方位,在这一点上又与后天卦五行所属所表示的流停顺序一致,这都属于用的范畴。纯粹先天卦和洛书配,实际上是太极锁象盘,和后天卦与洛书配的奇门盘都是非常本体性的东西。
而人体奇经八脉规律与五脏六腑则是一个与后天卦、河图、12地支年分布以及十天干密切相关的。《难经》在解释手足经脉位置分布及关系时说“手太阴、阳明金也,足少阴、太阳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足厥阴、少阳木也,生手太阳、少阴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为上部。手心主少阳火,生足太阴阳明土,土主中官,故在中部也。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
结合卦脉五行所属仔细对比手心三阴脉和对应一侧足三阳脉,从手脚大拇指侧看顺序分别为足三阳:艮、巽、坎,手三阴离、震、兑,若在足艮巽之间插入乾(即胃经和胆经之间),手震兑之间插入坤(即手虎口处),其脉分布正好对应先天卦二八易位后所成之洛书(形意拳三体式左右手肘肩和左右足膝胯合挂一球,乃是此六合的体现和运用)。至于手三阳和足三阴,从手脚大拇指侧看顺序分别为手三阳:兑、震、离,足三阴艮、巽、坎,因都对应各自外面若按对侧来看则和足三阳和手三阴符合同样的规律(手兑震之间对应中指,插入坤;足艮巽间插入乾,即脾经和肝经之间),这都与手足三阴三阳到了附设六脉按照洛书裂束的内证暗合。同时这也可以弥补前面先天八卦论述12经手足方位的不足,因此从更准确角度来说无论12经的空间分布还是流注时序都是按照洛书规律来的,其中与八卦五行的对应关系则严格按照(震、巽属木,包括足厥阴肝、足少阳胆、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离属火,包括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兑属金,包括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坎属水,包括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艮属土,包括足太阴脾、足阳明胃)卦脉关系来,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洛书数字分布同时还引入了先后天卦特别是先天八卦与数的对应关系,洛书对应实界生生化化的全息码,这在中医理论中也严格遵守。
花甲以海中金为始,以大海水为终,相关于肺肾,关乎卫气--肾和宗气--肺的同时都与太玄数关系密切。花甲排列以甲子为始,其中甲始与胆经天干所属暗合,同时与正月建寅规律一致。子始对应先天之本,法天;甲始当对应中天之本,法人;土旺四季对应后天之本,法地。
十二正经位置应该是严格对应于阴阳理论的,不论手足前为阳明(拇指侧),中为少阳,后为太阳(小指侧),与三阳内外对称;前为太阴(拇指侧),中为厥阴,后为少阴(小指侧),与三阴对称。即外为阳,内为阴,太阴对阳明,少阳对厥阴,太阳对少阴,这样经络的分布确实符合标本中见之气的对应关系,非常妙!具体而言,人后为阳,前为阴,外为阳,内为阴,则三阳脉从阳至阴太阳、少阳、阳明恰好是开合枢的关系,而三阴脉则不符合这个关系,但标本中见前后阴阳相关位置的匹配是严格遵守的。这主要原因在于人体六经为阳,脏腑为阴,经脉为阳则遵从三阳开合枢顺序;可以推测,脏腑的三阴经符合开合枢关系,而其相表里的三阳经不符合此关系,这恰为伤寒六经传变顺序,脏腑和经络的这种阴阳界定顺序是对称性和不对称性的高度统一,恰应太极图的情况。或者时序传变以及五运六气客气之三阳三阴分布顺序是按照三阴开合枢的关系,空序及经络分布则按照三阳开合枢的关系,同时符合纬向互为中见之气分布规律,时空是某种对称性与非对称性的辩证统一。
关于五脏六腑和手足阴阳经脉的对应,实际上阴脉对应脏,阳脉对应腑(心包是心的一部分,故为脏,三焦应胸腹腔为最大之腑,有说法三焦寄藏壬,包络藏于癸,这样这种阴阳对应实际上与十天干与五脏六腑的阴阳对应一致),手经脉对应六子卦之阳仪,足经脉对应阴仪,同时手足阴阳分别与地支三合对应,这说明手足经脉阴阳的划分都暗含深刻的规律性。另外,其经脉流注走向按照手三阴脉从胸腹走手与手三阳脉相接后从手至头再与足三阳脉相接从头走足,再与足三阴脉相接从足走头,通过任督脉与手三阴脉成闭环。按照手足阴阳和各经脉卦所属知少阴上离下坎对应火水未既,火炎上,君火以明;太阴上兑下艮对应泽山咸,泽淹没山,故为湿土;少阳上震下巽本来对应雷风恒,因其阳故当对应风雷益,风和雷火相益,为相火;阳明上兑下艮本来对应泽山咸,因其阳故当对应山泽损,山泽损而出金;太阳上离下坎本来对应火水未既,因其阳,阳逆阴顺故当对应水火既济,太阳寒水阳光下泻,水气上升象蒸腾作用;厥阴上震下巽对应雷风恒,故雷风木象明显。因此,六气实际上与方步周天中对角线上诸卦联系,且可以看出对角线上从右上到左下依次为阳明、太阳、少阳、厥阴、少阴、太阴三阳三阴表里对应。
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有四种, 一是现通行本的顺序, 一是京房易传的八宫顺序,一是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周易顺序,还包括上图所示的伏羲先天64卦序。
通行本周易顺序, 古人有一歌诀:
乾 坤 屯 蒙 需 讼 师, 比 小 畜 兮 履 泰 否;
同 人 大 有 谦 豫 随, 蛊 临 观 兮 噬 嗑 贲;
剥 复 无 妄 大 畜 颐, 大 过 坎 离 三 十 备。
咸 恒 遁 兮 及 大 壮,晋 与 明 夷 家 人 睽;
蹇 解 损 益 夬 姤 萃,升 困 井 革 鼎 震 继;
艮 渐 归 妹 丰 旅 巽,兑 涣 节 兮 中 孚 至;
小 过 既 济 兼 未 济,是 为 下 经 三 十 四。
周易参同:数在律历纪,月节有五六,经纬奉日使。
律者,十二律也。律有十二,黄帝时伶伦所造。截竹为筒,阴阳各六。筒有长短。则声音有清浊高下之分。阳律者六,即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阴律亦六,即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
修丹之道,与天运循环、阴阳往复之例是相同的,所以它的气数在律正合十二管,在历正合十二月。而每月的节令以五日为一候,正是六候。六候之中,前三候为金,后三候为水,用以调合营卫补气补血,为之经。而一日之中,朝进阳火,暮退阴符,自屯蒙需讼以至既未,为之纬(恰为周易64卦卦序)。如此逢月逢日,有经有纬,好象每日奉着值符使者的命令。
兼并为六十,刚柔有表里。朔旦屯直事,至暮蒙当受。昼夜各一卦,用之依次序。既未至昧爽,终则复更始。
六十者,谓行火候,除去鼎器( 乾坤,鼎器也,在人即为人之身体也;坎离,药物也,在人则为神气也;)药物四卦,故只算六十卦。
屯直事者,震下坎上?,为屯卦。震为长男,而能复坎中之阳,以行温养之功。施生育之德故谓屯直事。
蒙当受者,艮上坎下?为蒙卦。艮为少男,而能聚坎中之阳,以行温养之功,故谓蒙当受。
昧爽,一作晦爽,即次月之初也。
一月三十日,一日一夜共两卦,兼并共计六十卦。刚是阳,柔是阴;刚是金,柔是水;刚是铅,柔是汞;刚是气,柔是神;刚是命,柔是性;刚为表卫,柔为里卫,所以刚柔有表里。而自初一之旦辰始则进阳火,为屯卦直事,到暮晚时退阴符,则蒙卦当受。至明日(初二日)之旦辰,进阳火则需卦直事,暮晚退阴符则讼卦当受。如此依次挨排,计日用卦,朝师暮比,昼夜各用一卦,直到月晦日,则正值朝既济暮未济,以至次月之朔,再复朝屯暮蒙,所以说终则复更始。然这不过《易经》上的卦名如此,其实没有什么深意(???)。所以张紫阳真人云:“此中得意休求象,若究群爻漫役情。”又说:“卦中设象本仪形,得象忘言意自明;后世迷途惟泯象。却行卦气望飞升”。
《钟吕传道集·论抽添》:“抽添之理,乃造化之本也。且冬至之后,阴升于地,地抽其阴。太阴抽而为厥阴,少阳添而为阳明。厥阴抽而为少阴,阳明添而为太阳。不然,无寒而变温、温而变热者也;夏至之后,阴降于天,天抽其阳。太阳抽而为阳明,少阴添而为厥阴。阳明抽而为少阳,厥阴添而为太阴。不然,无热而变凉、凉而变寒也。是以天地阴阳升降而变六气,其抽添之验也。”
《考原》曰:“三合者,取生、旺、墓三者以合局也。
水生于申,旺于子,墓于辰,故申子辰合水局;-----取墓地热辰象寒水,夏天井水,故辰戌太阳寒水全象
木生于亥,旺于卯,墓于未,故亥卯未合木局;-----取初生之阴寒亥地象风木,故巳亥厥阴风木
火生于寅,旺于午,墓于戌,故寅午戌合火局,-----取初生之寅地火为相火,故寅申相火,以午旺地为君火,故子午君火
金生于巳,旺于酉,墓于丑,故巳酉丑合金局。-----取旺地酉金为燥金,此时木已经墓,水初生,火将墓,水不强不足以为湿,火不强不足以起火,故体现为干燥,盛金为燥金也”注意三合局中墓地皆为四大孤辰之一,其中在六气中,丑未为太阴湿土恰为东北西南位,与天干盘戊己位一致,且丑为一年阴阳转折点,故丑未比较特殊,象太阴湿土,寄于未对应长夏。不考虑丑未,六气按地支顺流顺序,从寅开始,隔一取一,得到寅、辰、午、酉、亥则分别对应寅申少阳相火(寅为少阳,申表相),、辰戌太阳寒水(辰为太阳,戌表寒),子午少阴君火(子为君,午表少阴),卯酉阳明燥金(卯为阳明,酉表燥),巳亥厥阴风木(亥为厥阴,巳表风),以所取之支结合三合局可以确定五行所属,另外,对应的两个地支确定其阴阳寒热属性,实际上六气可能起源于三合局。而六气按照地支顺序依次为子午少阴君火、丑未太阴湿土、寅申少阳相火、卯酉阳明燥金、辰戌太阳寒水,除去寅申少阳相火基本按照五行相生走向,与天干化合暗合。将12地支均匀排布于圆周,共可分12段,若以子午连线作为阴阳分界,则阴阳各占6段,其中从子至寅占2段,从午至申也占2段,各为阴阳段的1/3处而对应各自黄金分割位置,因此从现代观点来看,寅申和子午的特殊性也很明显,在中医里专门将其相火和君火,其间包络丑未太阴湿土,若结合双S太极结构则这一点很容易理解,两条S线由于是激波,正负物质湮灭比较剧烈区域分别对应相火和君火,而双S中间区域对应几近于空无的激波间隙,乃对应土,另外其中过两眼和双S尖端外切于太极构成一黄金矩形,恰好包络占雷风相搏位的双S通道,对应12地支之中节。另外十干戊己土分别与太极两眼相对应,对应十干之中节。在一位太极中可以将天干和地支之用联系起来。
五行旺相休囚死,当令者旺,我生者相,生我者休,克我者囚,我克者死。
克我者木(囚)
生我者火(休)
我土(旺)
我生者金(相)
我克者水(死)
恰好为人生五阶段和五季顺序,且如此排列,以我为中心对称,整体正好构成五行相生走向。正弦波五个特征点的走向关系正好与此一致,因此其中同时暗合五行生克逻辑和走行顺序。
春,万物生发草木青,故木旺(雨水节后)、火相、水休、金囚(寅卯月)、土死(寅卯月)。
夏,烈日酷阳炎火红,故火旺、土相、木休、水囚、金死(午未月)。
秋,昼暖夜冷寒霜白,故金旺、水相、土休、火囚、木死(申酉月)。
冬,幽冷冰封长夜黑,故水旺、木相、金休、土囚、火死(亥子月)。
辰丑月土水旺,湿土能生金。未戌月火旺,燥土不生金。巳月金刀削割,中原荞麦收获,故巳月庚金增力。戌月甲木进气,逆转月神小麦萌芽,故戌月甲木增力。
金木水火土
寅卯月囚旺休相死
巳午月死休囚旺相
申酉月旺死相囚休
亥子月休相旺死囚
辰戍丑未月相囚死休旺
内经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与肺关系密切,五味与脾关系密切,气味相投,则鼻嗅味和舌尝味可相得益彰。在12经中,太阴分手足太阴,手太阴肺就是言天,足太阴脾则是言地,而其六气属性为湿土,土乃中宫之位,充分说明了肺和脾在天气和地气运化中的重要地位。
附:雄踞天下之中的形胜之地
陕西地处黄河流域的中游,历代都城多建于此,其中包括最为强盛的周秦汉唐四代,数度处于中国古代科学文化发展峰巅时期的京畿地区。长期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科技的中心,使得陕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悠久的岁月里,历代皇家天文机构,都建有天文台、设有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同时各地优秀人才,也汇集京城,从事天文历法研究,涌现出灿若群星般的一大批天文学家。所以,在长时间里,陕西也是中国古代天文研究的中心。
陕西关中中部是历代帝王争相建都的形胜之地,其地理纬度在北纬34度至35度间。这一纬度大致相当于今陇海铁路所经地带,中国古代天文观测数据多是由此纬度上的长安、洛阳或阳城等地测出。至少自西周以来,这一天文观测区域就形成了稳定的历史传承性,有些朝代即使都城不建立在此,也同样以这里观测的天文数据为准。我们不妨说,陕西长期处于中国古代天文观测的中心区域。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星图,均是以这一纬度的观测结果绘制的,即古书中所称的极星出地三十六度的纬度带。中国古代星图上常常绘有二个同心园圈,中间环绕北极的小圈叫“内规”,现代天文学称为“恒显圈”,在观测者看来,圈内绘制的星辰是不没入地下的星;星图外边的大圈叫“外规”,今称“恒隐圈”,在观测者看来,圈外的星辰是不升到地面上的星;大圈和小圈间的星辰则是有出没运动的可见星。这内外二规位置的安排,是由测量者所处的天文观测纬度决定的。后人如欲学习前代天文,如果夜晚所在纬度与星图测量纬度相同,则所见天象与星图也相同,在这一纬度带对照星图文献进行观测是最佳区域。
为什么古人要选择这一纬度进行天文观测?现代学者认为,黄河中下游是中国古代文明发育最早的地区,中国早期的天文学萌芽可能就率先出现在这里,因此,就形成了天文观测的传统地区。但中国古代学者并不完全如是看待,依传统天文地理学说,这一区域乃是极受推崇的“地中”,“地中”在此并非指的北极南极那样的地中,而是处于不南不北,温凉相宜,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带。正如《周礼.大司徒》所记:“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汇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古代用八尺高表夏至时在阳城测量日影,标准的长度应当是一尺五寸。数千年来,这一纬度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数量最多的地方,也是建都时间最久之处,中国历史上强盛繁荣的历史时期,夏商周秦汉唐宋等时代的都城无不选建于此,如考古发掘出的阳城、二里头、偃师商都、郑州商城,以及丰镐、咸阳、长安、洛阳、开封、商丘等都是,古代科学文化也都是以此为汇集和辐射的中心。天下之中的说法,初看起来,似乎只是指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疆域的中心,其实并非如是。我们惊奇地发现,这一地带,竟正好也处于从北极到赤道的最佳黄金分割点上(34.38度)。如阳城之纬度位于北纬34.40度,秦咸阳、汉长安城、唐长安城三座都城相距很近,平均中心位于北纬34.32度。两相对照,符合若契。我们对古人这种“天下之中”的认识和奇特的选择,真无法说清是有所特别感悟,还是无意的隅然。(图1)
我们知道,地球上可依纬度将全球气候划分为五带,对北半球来说,南为热带,北为寒带,中间为温带。其中温带不冷不热,四季分明,最宜于人类生产和居住。而中国古代所说的地中,更是在其中又进一步选择更佳的纬度,并指出,国家的中心首都,就宜于建在这一地带。实质上,中国古代的都城分布在这一纬度者最多,都分布在北纬34度至35度之间。这种特殊现象的出现,不能不让人考虑到与上述建都思想有关。我们可能会注意到,这其中已经暗含有现代同纬度的概念在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络十二经脉,气血流注,络脉横行,贯联输...
十二经脉
看完这篇,你就不会觉得金庸小说里的奇门异术玄乎了!
十二经脉内容
十四经发挥
中医原理之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在身体的分布及经络走向的特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