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帝国末日:武昌起义后的大清众官相


俗话说,大难临头各自飞,一个王朝的末日,也大概如此。


话说辛亥年间(1911-1912),看似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的大清帝国,一头好端端的超级“大象”,突然被几只革命党的“小蚂蚁”一顿猛啃,然后“崩”的一声,仅仅4个多月时间,便轰然倒塌。


在这期间,满清的皇亲贵胄、地方大员们或惊慌失措,或急忙逃命,或纷纷“独立”,更有像袁世凯之流的,为了图谋“大总统”位置而不惜逼宫老主子退位,真真上演了一幅晚清末日的众官像,好不精彩。


今天,最爱君就要来谈谈,这幅帝国末日下的大清官员众生相。


帝国重臣:大难临头各自飞


话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一爆发,作为镇守湖广地区的最高地方大员,湖广总督、满清贵族瑞澂,一听说起义军要来了,吓得便带着家眷仓惶逃命到长江边的楚豫舰上。


瑞澂(1863—1915),是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博尔济吉特·琦善之孙,黑龙江将军博尔济吉特·恭镗之子,说起来,这是个标准的满人,家族显赫,可就是这个哥们,年轻的时候可是个纨绔子弟,与劳子乔、岑春煊一起并称“京城三恶少”,可就是这样的人,靠着父祖的恩荫,混着混着也成了湖广总督。


眼看着革命党气势汹汹,弃城逃命的瑞澂非常狼狈,但他仍然没有忘记上书清廷,说革命党爆发是因为前湖广总督张之洞训练的新军是一帮匪徒;而没有镇压下去,是因为统制张彪无能,把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但清廷不吃他这一套,决定要严惩他,还好瑞澂的儿女亲家、度支大臣载泽竭力为他开脱,清廷才下命将他“即行革职、戴罪图功。仍着暂署湖广总督、以观后效。”


可瑞澂早已被革命党人吓破了胆,于是一面假惺惺通电全国,说要“当与楚共存亡”,实际上,却是放弃自己的属地,坐着军舰从武汉汉口逃到了江西九江,然后又逃到上海租界躲了起来。


在租界内,瑞澂整天求神拜佛,搞笑的是,他祈祷的不是大清帝国战胜革命党,而是希望大清赶紧亡国,因为这样,才不会有人追究他临阵脱逃的责任。


末代湖广总督瑞澂,在武昌起义后赶紧溜之大吉。


瑞澂临阵脱逃,那么,在大清王朝的生死时刻,其他重臣表现又如何呢?


说起来,其他地方大员们,普遍都是半斤八两,差不多吧。


据统计,武昌起义爆发后,稍作抵抗或未作抵抗就弃职逃跑的总督和巡抚,就有湖南巡抚余诚格、护理陕西巡抚钱能训,云贵总督李经羲(李鸿章侄子)、浙江巡抚增韫投机革命或企图投机革命的总督和巡抚,就有江苏巡抚程德全、贵州巡抚沈瑜庆、广西巡抚沈秉坤、安徽巡抚朱家宝、两广总督张鸣歧、四川总督赵尔丰等。


当时,在听说武昌起义后,湖南巡抚余诚格没有做任何抵抗,便赶紧躲了起来;


浙江巡抚增韫被革命党人抓住后,马上就叛清,并且写信给杭州将军德济,劝他一起放弃抵抗,去上海做个逍遥“寓公”;


江苏巡抚程德全面对来“逼反”他的革命军,便假装哀叹说,真是“无可奈何”啊,那就赞成革命吧,但革命不能没有破坏啊,于是摇身一变宣布独立、自任“中华民国军政府江苏都督府”都督的程德全,便让人用竹竿捅掉了几片巡抚衙门上的瓦片,以表示“革命必须破坏”啊;


两广总督张鸣歧,就在1911年4月,才刚刚镇压了黄兴等人领导的广州起义,但在听说武昌起义、全国革命形势风起云涌之后,张鸣歧也准备“顺势而为”了;当时,广东的水师提督李准与革命党人胡汉民取得联系,准备响应起义,李准为此打电话给张鸣歧,让他“好自为之”,顿时把张鸣歧吓破了胆,于是张鸣歧赶紧公开表示,两广地区也要“革命”啦,但当革命党人提出要审判这个镇压广州起义的刽子手时,张鸣歧也吓得赶紧开溜,灰溜溜就弃职逃命了。


在武昌起义和革命军前,大清帝国的总督、巡抚们吓破了胆。

  

正是在这种大清帝国的地方大员几乎全面开挂、弃职逃跑或是跟着“闹革命”、“搞独立”的风潮席卷下,大清国,这个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之乱、甲午战争、庚子事变,内伤透顶的超级帝国,已是摇摇欲坠。


想当初,在1851-1864年太平天国叛乱期间,大清帝国还是忠臣良将辈出的,从曾国藩、胡林翼,到左宗棠、李鸿章,正是仰赖这样一帮重臣,大清才得以又苟延残喘了几十年。


但是太平天国一平定,被清廷猜忌的曾国藩立马“识相”地解散了湘军,左宗棠在抑郁中病逝,李鸿章则暗地里培养自己的淮军势力;到了义和团时期,张之洞、刘坤一、李鸿章等人则公开搞起了“东南互保”,已经有点地方割据的意思了。


当时,在太平天国之后,坐拥各地的总督和巡抚们,普遍掌握了地方的财政和军政大权,这也为日后辛亥革命中,各地纷纷宣布“独立”埋下了帝国的“隐患”;为此,满清皇族为了中央集权,先是假装要搞预备立宪,然后又成立皇族内阁,在1908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先后去世后,以摄政王载沣为首的年轻的满清皇族们,更是极力贬斥袁世凯等汉人重臣,以防止汉人和地方势力做大。


为此,革命的暗潮风起云涌,最先只是革命党人,然后立宪派也觉得满清皇族太虚伪,不靠谱了;然后是各个汉族的地方大员:总督和巡抚们,对清廷也是失望透顶,各自暗地里打起了小九九。


所以,当武昌起义掀起的革命风暴疯狂袭来,掌握地方大权的总督和巡抚们,不是弃职逃命,便是纷纷宣布“独立”,试图通过脱离清廷以求自保,因为这些满汉大员们,早已跟清廷离心离德,不可能“同舟共济”了。


满清皇族:末日的慌乱


与当初努尔哈赤凭“十三副遗甲”起兵不同的是,此时的满清皇族和八旗子弟,早已烂到根底,皇族上下慌成一团,不知如何是好。


1911年10月11日,武昌起义第二天,在接到湖广总督瑞澂传来的电报后,清廷内阁总理大臣奕劻召开内阁会议,决定派陆军大臣荫昌督师去湖北剿灭叛军,这可把荫昌给为难死了。


作为满清皇族们去德国留过学、学过军事的所谓高级人才,可荫昌没有半点实战经验,况且,他虽然挂了个陆军大臣的职务,听起来显赫得很,可对于北洋六镇新军,他根本指挥不动,对此他生动地抱怨说:


“我一个人马都没有,让我到湖北督师,我倒是用拳头去打呀,还是用脚去踢啊?”


北洋新军的将领们,可都是袁世凯的心腹,非袁世凯指挥不动。


对此,常年享受袁世凯银子进贡,早已被袁世凯用金钱喂得烂饱的内阁总理大臣奕劻,这位当时清廷的首席宰相,在摄政王载沣主持召开的会议上说:


“此种非常局面,本人年老,绝对不能承当。袁(世凯)有气魄,北洋军队都是他一手编练,若令其赴鄂剿办,必操胜算,否则···不堪设想。”


作为乾隆皇帝的曾孙,当时已经75岁的庆亲王奕劻(1836-1918),不是老了不行,而是一直不行。作为“世袭罔替”的亲王,他为官平庸,但却贪贿成性,成为军机大臣后,他在派官的时候,更是公开以官职的油水肥瘦程度来叫价。在他的书案上,放着许多箱子和盒子,里面到处装着银券、钞票、金条,由于送的人太多、数目太大,每隔几天,奕劻就要叫人做一次账,以方便把贪污的钱好好理一下。


庆亲王、内阁总理大臣奕劻。


在奕劻成为军机大臣后,袁世凯先是赶紧给他送了10万两银子,平时逢年过节,袁世凯都免不了大大“孝敬”一番,而且袁世凯送银子,是连平时庆亲王府几乎所有的大小开支,都预先准备好送上,不仅“年有年规、节有节规、月有月规”,而且连奕劻家中的婚丧嫁娶、寿宴、摆满月酒等乱七八糟的屁事,所需的经费袁世凯都统统包办,不要庆亲王府出一分钱。


贿赂和马屁干到了这个份上,内阁总理大臣奕劻的内裤和底线,早已被袁世凯彻底攻陷了。


所以晚清时期,作为首席军机大臣(后改为内阁总理大臣)的奕劻与袁世凯的勾结,甚至在武昌起义后力荐袁世凯复出领军,对清朝的崩溃,有着直接的重大影响。


满清皇族已烂到根底,极个别的人才也不是没有,作为努尔哈赤的弟弟的后代、大学士伊里布之孙的良弼,就希望能力挽狂澜。


当时,摄政王载沣的弟弟载涛掌管着禁卫军和军谘府,但载涛天天想着怎么玩,根本没心思管理军务,所以禁卫军的实权就落到了良弼手上。良弼有想法、有能力也有军权,组织了满清皇族的宗社党,暗中跟袁世凯等人较劲。


但没想到的是,武昌起义后,一个叫彭家珍的四川革命党人来刺杀他,当场就将良弼炸伤了左腿;打听到消息后,袁世凯的手下赵秉钧,赶紧收买了给良弼治病的中医,给他进了一些“药酒”,喝下去后,良弼很快就不行了。


良弼,是满清最后的干将。


临死前,良弼跟身边的人说:“我辈军人,死何足惜,吾见政府不可为,故组织宗社党以图挽救,今我死,清室亦亡,刺我者真知我者也。”


大清帝国最后的干将良弼,也死了,这下子,指挥不动北洋新军、手足无措的满清皇族们,只能将被贬黜了两年多的袁世凯,好说歹说重新给“请”出山了。


临危受命袁世凯:大清帝国白眼狼


袁世凯是什么人,不用说大家都知道。


如果说辛亥革命中,大清帝国的总督、巡抚们纷纷弃职逃命,也就算懦弱无能,但袁世凯却从一开始就深藏心机。


早在天津小站练兵时,自己就在吃清朝皇家饭的袁世凯,便很注意把军队培养成他的“私人武装”,在他统辖的北洋六镇嫡系部队中,每天做早操,官兵们都要进行这样一番对话:

“咱们吃谁的饭?”

“吃袁宫保(袁世凯)的饭!”


“咱们应当替谁出力?”

“替袁宫保出力!”

而在北洋六镇中,各个营都供奉着袁世凯的长生禄牌位,所以北洋军到后来,已经是只有袁世凯,没有大清国,私底下变成袁世凯的个人军队了。


对此,满清的皇族也不是傻逼,除了让袁世凯用金钱喂得烂饱的前首席军机大臣和后来的内阁总理大臣奕劻,其他满清皇族大体上也知道,袁世凯极具野心,不是善类。


所以1908年光绪帝和慈禧一死,摄政王载沣掌权后,很快便于1909年1月2日(当时纪年仍然是光绪三十四年),将袁世凯免职贬黜,命令他回去养病“回籍养疴”


清廷期望他“忠义”,袁世凯(前排左三)却偷偷培养私人武装。


但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满清皇族发现,唯一具有实力对抗南方革命军的北洋新军,他们根本指挥不动,加上内阁总理大臣奕劻又口口声声担保力荐袁世凯,迫于军情危急,摄政王载沣也实在没有办法,只有答应将袁世凯复职。


尽管心有疑虑,但对于清廷来说,他们当然希望,袁世凯能像曾国藩、左宗棠一样做个“忠贞不二”的臣子,力挽大清帝国于危澜之中。


只是,事情好像没那么简单。


1911年10月,重新出山的袁世凯,很快便以湖广总督、钦差大臣的身份重新控制了北洋六镇新军;接着,在满清皇族无力应付局势的情况下,奕劻自请辞职,袁世凯又迅速被任职为内阁总理大臣;在被迫“赋闲”两年多后,仅仅复出才一个多月的袁世凯,便迅速攫取了大清帝国的军权和政权,其复出之速、崛起之快、势力之大,震撼了整个帝国。


烽火乱世,满清的皇族们没有能力,个个乱成一团,自然就让奸雄袁世凯趁虚而入了。


继奕劻后,无力掌控局势的摄政王载沣在没有办法之下,也将权力移交给了袁世凯。这位当时年仅28岁的宣统皇帝溥仪的亲生父亲,在移交权力后回到家中,悲哀地对妻子说:


“以后我可以在家抱孩子了。”


载沣的妻子,是末代皇帝溥仪的亲生母亲瓜尔佳·幼兰,瓜尔佳·幼兰是清朝武卫军的创始人荣禄的女儿,也比较争强好胜,听到载沣如此不争气,不由得嚎啕大哭。


皇族如此窝囊无能,地方大员们又纷纷逃命或“闹独立”,帝国的骨架,已然开始崩溃了。


中低层官员的“不屈”:屈指可数


高层如此不争气,但也有个别非满族的官员,想为大清争口气,弄个“名节”。


武昌起义爆发后,官职正三品的湖北按察使马吉樟(回人)想自杀,只是有点不够胆,于是便把朝服都穿戴整齐去到衙门大堂,说革命党要是敢来,我就自杀给他们看,可是左等右等,忙成一团的革命党人,就是不来找他,按察使大人有点坐不住了,倒是马吉樟的老婆和一堆小妾们吵吵嚷嚷地找了过来,说老爷啊,赶紧逃命吧,马吉樟想想也是,于是赶紧回去换了个便服、偷偷溜之大吉。


于是乎,本来有可能成为大清王朝的“殉节”先进典型的马吉樟、马大人,也偷偷开溜了。


这正是:'我本欲殉节,奈小妾不肯何?'


当然,在满清一众高官们纷乱的嘴脸和目录中个,也有屈指可数的极个别汉族官员,选择了为满清“尽忠”。


武昌起义后,南昌的形势也不稳,革命军闹了起来,但江西巡抚冯汝骙不愿意参加革命,最终,他选择了吞食鸦片自杀来为大清“殉国”;而远在广东的潮州总兵赵国贤,见革命军已势不可挡,也选择了上吊自杀以为大清“殉节”。


与太平天国时期,城一破,大清的臣子们就纷纷上吊或自杀相比,在革命军兴、共和声起的辛亥革命期间,满清早已是官心、民心尽失,为国“殉节”的官员,毫不夸张,真真是屈指可数。


湖北按察使马吉樟本来想为清廷“殉节”,想来想去还是逃命了。


尽管汉人都不愿意为大清国“殉节”,但在满人中,还是有人“殉国”了的:


闽浙总督松寿,由于不肯参加革命,于是便吞食鸦片自杀;福州将军朴寿,组织“杀汉队”想干掉革命军,没想到却兵败被杀;另外西安将军文瑞,也在组织满人旗兵反扑失败后投井自杀;湖北安陆知府桂荫,则和妻子一起在文庙上吊自尽,颇显悲凉;江苏镇江驻防八旗副都统载穆,他手下的满人旗兵坚持要降,他自己不肯,于是也上吊自杀,选择了大清“殉国”。


而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到1912年2月12日清廷宣布退位,短短4个多月时间,国祚268年历史的大清朝,在短短四个多月间,没有经历大的战乱,便在各省的纷纷闹独立声中,土崩瓦解,不能不说,这也与大清帝国的皇族贵胄、地方大员们的腐朽无能和逃命、投机关联甚重。


一个没有忠臣良将辅佐的帝国,又如何能够长久呢?


老臣逼宫:帝国的末日


大清帝国最后的4个月期间,帝国上上下下的官员们,死的死、逃的逃、躲的躲、投机革命的投机革命,所以,袁世凯自然就开始“谋划”了。


在1909年被摄政王载沣贬黜后,袁世凯便“隐居”到河南彰德的洹上村,当起了所谓“洹上渔翁”,但实际上,他却在家中设了电报房,每次都要花上一两个小时打探各方情报,不时接待下北洋军的老部下和老朋友的来访。


在洹上村,袁世凯写过一首诗《登楼》:


“楼小能容膝,檐高老树齐;开轩平北斗,翻觉太行低。”


他即使“隐居”,野心也一直不小。


因此当武昌起义后复出时,在命令北洋军攻下汉口和汉阳后,当武汉三镇中的最后一个、武昌已是唾手可得的情况下,袁世凯却干脆命令停止攻击,拥兵自重的他,转而与革命军开始进行秘密谈判。


在与新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和孙中山等人达成“逼迫清帝退位、宣布共和、袁世凯出任总统”“南北议和”方案后,袁世凯迅速出手,1912年1月16日,他与他手下的各位内阁大臣联合上书,名为“恳求”,实则威胁隆裕太后说,如果不“顺民心、行共和”,那么大清皇室,很有可能会像法国大革命中的路易十六家族一样,人头不保、统统被杀啊!(原文:“读法兰西革命之史,如能早顺舆情,何至路易之子孙,靡有孑遗也。”)


当天,袁世凯跪在隆裕太后和小皇帝溥仪面前,这位大清国的“忠臣”,“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


隆裕太后和小皇帝溥仪。


1912年1月26日,在袁世凯的唆使下,段祺瑞等47个北洋军将领又联名通电,要求清廷立即退位、实行共和,通电措辞非常不客气,说要是那些王公大臣胆敢“阻挠”拒绝共和,那么北洋军可就要全部杀进北京城,跟他们“剖陈利害”了。


为此,隆裕太后吓得流了眼泪,哭着对袁世凯的马仔,内阁大臣梁士诒、赵秉钧、胡惟德说:“我们母子二人的性命,都在你三人手中啦,你们回去好好跟袁世凯说,务要保全我们母子性命啊!”


对此,大“忠臣”袁世凯当然是高兴着答应了: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带着6岁的小皇帝溥仪,正式宣布退位。至此,268年历史的大清国正式灭亡;与之相随,则是从秦始皇时期开始、中国延续了2132年的帝制历史,也一并宣告结束。


电影《辛亥革命》根据史实,拍摄袁世凯剪辫子。


袁世凯很开心,就在清廷宣布退位当晚,1912年2月12日夜里,他就在北京外务部大楼里,当着中外记者们的面,摆弄来、摆弄去,剪掉了自己的长辫子,整个过程,他不断哈哈大笑,乐开了花。


清廷退位第二天,1912年2月13日,袁世凯依照和南方政府的南北会谈要求,发表了赞成共和的声明,表示“共和为最良国体”,“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同一天,孙中山依据谈判内容,宣布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改而推荐袁世凯继任。


清廷退位第三天,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顺利当上了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当然,日后不甘心的他,还要再过一把皇帝的瘾。


至此,在武昌起义后仅仅4个多月时间,大清帝国的皇亲贵胄、“忠臣良将”们,在有意无意、有心无心间,就一起合力葬送了大清帝国。


好一拨乱世皇亲、好一拨鬼胎臣子;当然,无意间却是中华之福。


民国,开始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朝最后九位封疆大吏,在任期间都做了什么,清朝灭亡后命运如何
清朝灭亡后九位末代总督去了何处?他们最后的结局又如何?
清末最忠心的总督,为复辟率军攻陷二十余城,死后被比作诸葛武侯
清灭亡后,九位末代总督结局如何?一人枪决一人自杀一人遗臭万年
辛亥革命中,若没有袁世凯的话,革命党能推翻清朝吗?
武昌起义后仅丢失一座城,仍掌握70万军队的清朝为什么愿意退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