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慢性鼻窦炎

慢性鼻窦炎是指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常由于急性化脓性鼻窦炎治疗不当或未彻底治愈而致反复发作。较急性者多见,其中以慢性上颌窦炎最多,常与慢性筛窦炎合并存在,如一侧或两侧各鼻窦均有病变者,称多鼻窦炎或全鼻窦炎,单独的慢性筛窦炎或蝶窦炎只占少数病例。其致病菌通常为链球菌、流感杆菌和肺炎球菌等,也可以为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等。本病一般属中医学“鼻渊”等范畴。【中医经验集成】
  

(一)辨证论治
  

1.肺经郁热
    (1)主症鼻涕黄稠,量时多时少,鼻塞时轻时重,鼻窍发干,咽喉干痒,咳嗽痰黏;检查示鼻甲肌膜红肿,干燥不润,鼻道积脓;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2)处方辛夷花、枇杷叶、甘草各6g,桑白皮、黄芩、山栀、知母、麦冬、百合各12g,升麻5g,石膏24g.若脓涕量多者,可加金银花、鱼腥草;鼻塞重者,可加苍耳子、白芷。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胆腑郁热
    (1)主症  鼻涕黄绿如脓,量多,味臭,鼻塞甚,头闷痛,嗅觉差,口苦咽干,目眩,耳鸣;检查示鼻甲肌膜红肿明显,鼻道积脓或生息肉;舌质红,苔黄厚或腻,脉滑数或弦数。
    (2)处方藿香、茵陈、黄芩、木通各9g,枳壳、柴胡、甘草各6g,车前草、白芷、藁本各12g,猪胆汁1个。凡见鼻甲暗红、肿胀较甚者,均可加入行气活血药物,如川芎、赤芍、丹参、路路通等。
    (3)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湿毒热蒸
    (1)主症  鼻流黄浊涕日久,量多腥臭,鼻塞,嗅觉减退,头昏胀,呕恶,食欲不佳;检查示鼻黏膜微红肿,鼻甲肿大,或鼻腔有息肉;舌微红,苔黄腻,脉滑数。
    (2)处方黄芩、滑石、茯苓、猪苓各15g,通草6g,鹅不食草、石菖蒲、藿香、苍耳子各10g。涕黄稠量多者,加败酱草、薏苡仁;咳嗽吐痰者,加射干、桔梗;头昏者,加菊花、夏枯草;呕恶食少者,加陈皮、竹茹;黏膜红肿者,加金银花、栀子、马勃;病久不愈者,加黄芪、
皂角刺。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4.气血瘀阻
    (1)主症  鼻流浊涕,经久不愈,鼻阻塞,嗅觉失灵,耳内堵塞,或有耳鸣,语音不清;检查示鼻黏膜暗红,中鼻甲肥大,或中鼻道有息肉,色暗红;舌暗红,脉涩。
    (2)处方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各15g,茯苓、车前子(包煎)、泽泻、黄芩、栀子、路路通、石菖蒲各10g.鼻生息肉者,加浙贝母、夏枯草;耳鸣耳聋者,加地龙、磁石。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5.肺气虚寒
    (1)主症鼻涕白黏,鼻塞或重或轻,嗅觉减退,遇冷风等刺激鼻塞及流涕加重,可见头昏脑涨,形寒肢冷,气短乏力,咳嗽有痰;检查示鼻内肌膜淡红肿胀,鼻甲肥大;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2)处方荆芥、党参、诃子、鱼脑石、苍耳子、白芷各10g,细辛、甘草各3g,桔梗、辛夷、白术各6g.头痛头昏者,加川芎、藁本、菊花;涕多者,加杏仁、瓜蒌仁、冬瓜仁;恶风者,加防风。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6.脾气虚弱
    (1)主症鼻涕色白黏稠,量较多而无臭味,鼻塞较重,嗅觉减退,可见肢体乏力,食少腹胀,便溏,面色萎黄;检查示鼻内肌膜淡红或深红,肿胀较甚;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2)处方黄芪、党参、薏苡仁各15g,山药、扁豆、茯苓、苍耳子、鱼腥草各10g,白术、辛夷各6g,石菖蒲、甘草各3g。中鼻甲肿大,息肉样变者,加乌梅、桑白皮;鼻涕量多者,加冬瓜仁、车前子、诃子;头痛闷胀者,加苍术、白蔻仁;鼻甲肿胀、瘀紫者,加丹参、郁金、赤芍;湿郁化热,涕黄腥臭者,去黄芪、山药,加黄芩、金银花、马勃。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7.肾虚寒凝
    (1)主症鼻涕色淡、清稀量多,鼻塞,鼻痒,嗅觉差,偶遇风冷异气则诸症加剧,形寒肢冷,精神萎靡,夜尿频;检查示鼻内肌膜色淡,晶莹肿胀,鼻甲水肿或息肉样变;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2)处方麻黄、制附片、甘草各6g,细辛3g,乌梅15g,诃子、蒿本、白芍各10g.
    (3)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二)名医经验
  

1.李莹诊治经验
    (1)肺胃郁热反复感受风热或寒郁化热,致肺中虚热与阳明积热循经上犯,与气血搏结,蒸腐窦窍.化腐为脓。症见鼻塞,流黄涕或黏白涕,伴头痛,发热,咳嗽痰多,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数或浮数。治宜疏风清热,宣肺通窍。药用银翘散合清胃散加减:金银花30g,连翘、当归、瓜萎各20g,薄荷、白芷各10g,桔梗、辛夷、黄连各15g,苍耳子、升麻各12g,生甘草6g。或服中成药利鼻片、苍耳子鼻炎胶囊等。
    (2)胆热熏蒸邪热内蕴,传于胆腑,疏泄失常,气郁化火,迫脑犯鼻,伤及窦窍,蚀灼肌膜,煎炼津液,遂致鼻渊。症见鼻流黄脓涕,量多,有腥臭味,嗅觉减退,兼有头痛剧烈、烦躁、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泻胆热,利湿通窍。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黄芩、龙胆草、栀子、柴胡、辛夷、菊花、生地黄、藿香各15g,当归20g,薄荷、苍耳子各10g,车前子30g.或服龙胆泻肝颗粒、中联鼻炎片、香菊片、仙璐贝滴剂。
    (3)湿热瘀结湿热困脾,脾失健运,困顿呆滞,留恋致瘀,湿热瘀阻互结上壅,蒸灼窦窍。症见鼻塞重而持续,流黄脓涕,嗅觉减退,伴头胀重、口干不欲饮、倦怠、脘腹胀满、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化瘀通窍。药用黄芩滑石汤加减:黄芩10g,滑石、藿香、辛夷各15g,法半夏9g,大腹皮6g,白豆蔻8g,芦根、连翘、石菖蒲、丹参各20g,白芷12g,鱼腥草30g。或服中成药清解片、荔花鼻窦炎片、苍耳子鼻炎胶囊。
    (4)肺虚邪滞肺气亏虚,失于清肃,邪毒滞留窦窍,久困不去,变生本证。症见鼻塞或轻或重,鼻涕黏白,稍遇风冷则鼻塞加重、鼻涕增多,时有喷嚏,伴头晕头胀、气短乏力,舌淡红,苔白,脉细弱。治宜补肺散寒,宣通鼻窍。药用荆防败毒散加减:党参、川芎、黄芪各20g.白术、荆芥、防风、桔梗、诃子、冬瓜仁各15g,白芷12g,细辛3g,桂枝lOgo或服中成药屏风生脉胶囊、辛芩冲剂。
    (5)脾虚湿滞脾胃亏虚,清阳不升,浊阴上干,久滞鼻窍;或脾虚气弱,窦窍失养,抗邪无力,邪毒久困,致生缠绵之痰为患。症见鼻塞较重,鼻涕黏白或稠黄,量多,嗅觉减退,头昏重或闷胀,兼有食不知味,体倦肢重,腹胀,便溏,舌淡红,苔白,脉细弱。治宜健脾利湿,益气通窍。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石菖蒲各20g,山药、茯苓、薏苡仁各30g,半夏9g,苍耳子、川芎各10g,白术、辛夷、藿香各15g,砂仁6g.或服中成药香菊片、鼻窦炎口服液、荔花鼻窦炎片。
    (6)阳虚寒凝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失于温煦固摄,寒水上泛窦窍,遂致源源不断之痰。症见鼻塞较轻,鼻涕清稀,量多,嗅觉减退,头晕乏力,形寒,腰膝酸冷,尤以下肢为甚,便溏,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无力。治宜温肾散寒,宣通鼻窍。药用金匮肾气丸加减:制附子、淫羊藿、肉桂、苍耳子各10g,山药、茯苓、泽泻各30g,乌药、益智仁各8g,桔梗、辛夷、丹参各15g.或服中成药右归丸、辛芩冲剂。
    李教授认为,本病病机为瘀浊留滞窦窍,辨证同时要注重活血化瘀药的应用。在辨治基础上,酌加丹参、赤芍、当归、川芎、泽兰等,理气活血化瘀,使瘀去新生,邪去正安。
    (7)外用喷鼻液李教授在辨证分型治疗同时,均配合局部外用喷鼻剂治疗。即在滴通鼻炎水lOml中加入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0.6g,地塞米松注射液5mg,丹参注射液2ml,混匀。将喷头插入鼻道2/3,向外倾斜45 °,喷一下,按一下鼻翼,每天3次。此种喷鼻方法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鼻腔外侧壁细胞、鼻窦开口和各鼻道,使局部药物浓度高、吸收快、取效速,且可避免直喷鼻孔所致药液下流至咽腔而致咽部不适。若患者鼻腔黏膜干燥而无炎症或水肿,地塞米松可换成维生素B12注射液2ml,以润养鼻黏膜。若鼻涕浓稠、量多者,予仙璐贝滴剂,每次6ml,每天3次,口服。另外,以上诸型若见湿热、实火上蒸灼鼻之症较重者,可先用置换疗法,即让患者仰卧床上,头垂下床沿,尽量后仰,鼻孔朝天.先用l%麻考滴鼻液,滴入鼻腔3滴,接用利福平眼药水滴入鼻腔3滴,滴药时嘱患者用嘴连续发“开、开、开……”之声(可使药液充分进入鼻窦腔,又可防止药液流入咽喉),两侧鼻腔滴完后,保持原体位5分钟,即可起身.l周后改用滴通鼻炎水疗法。

2.高树迎诊治经验
    (1)病因病机正虚邪犯是小儿慢性鼻窦炎的发病基础。《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于本病易由外邪侵袭,反复发作,故此与肺脾气虚有关。中医学非常重视正气在疾病发病中的地位,认为正气旺盛,脏腑功能正常,则病邪难以入侵,疾病便无从发生。只有当机体正气亏虚,脏腑功能衰弱无力抵邪,邪气才能乘虚而人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高教授认为,小儿慢性鼻窦炎的发生亦必然与患儿体质因素密切相关,即本病发病与小儿机体正气虚损有关。
    热、毒、痰、瘀是小儿慢性鼻窦炎发作期主要矛盾。
    热: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日:“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又寒温不知自调,与成人相比更易被“六淫”邪气所伤。小儿又为纯阳之体,若外感六淫邪气,六气皆易从火化。肺为娇脏,位在上焦,易遭邪侵,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开窍于鼻,机体感邪,邪多自口鼻或皮毛侵犯于肺,肺失宣降,外邪若未得及时表散,则邪气内蕴鼻窍不解,鼻窍不利,郁而化热,邪热循经上壅鼻窍,燔灼黏膜,故本病可见流脓浊涕。
    毒:在中医学中,“毒”的含义有多种。关于本病之“毒”,高教授认为有二:一是指热毒,二是指脓毒。小儿为病具有“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小儿“稚阴未长”易见阴伤阳亢,若感受外邪,外邪很快人里化热,火热毒邪内蕴机体,阻滞气血运行,使气血壅聚,邪毒与气血相搏而瘀积蒸酿,血败肉腐成脓。
    痰: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水液的输布排泄,主要依靠肺脾肾三脏的功能活动。肺居上焦,主气,具有宣发肃降、通调水道的作用;脾居中州,主运化,具有运输水谷精微之功能。慢性鼻窦炎患儿多肺脾气虚。肺气虚则皮毛不固,腠理疏松,卫外无力,机体易感外邪,外邪侵袭,若未能及时表散,致邪蕴于肺,壅阻肺气,则肺气失宣,通调失司,津液失于布散,故津聚为痰。脾胃为后天之本,化生水谷精微,以滋养机体脏腑组织。若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无源,土不生金,肺失滋养,亦可致肺气亏虚,气不布津,津聚为痰。另外,脾虚健运失职,水谷精微不归正化,水湿停蓄,凝聚不散同样可变化为痰。再者,慢性鼻窦炎患儿机体邪热壅肺,热邪煎灼津液,亦可炼
液成痰。
    瘀:中医理论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机体血液的正常循行依靠气的推动和固摄。慢性鼻窦炎患儿肺脾气虚,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行迟滞故成瘀血。另外,机体热邪内蕴,血液受热煎熬而黏滞,其运行不畅亦可形成瘀血。中医学有“久病从瘀”之说,小儿慢性鼻窦炎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病久则邪气入络影响机体血液正常循行,此亦可导致瘀血发生。叶天士所云:“初病在气,气病在血”对此是最好的阐释。
    由此可见,热、毒、痰、瘀既是本病的主要病理产物,又可成为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新病因,在本病的发生发展中相互影响,彼此促进,加重病情。因此,高教授认为,热、毒、痰、瘀是小儿慢性鼻窦炎发作期主要矛盾。
    (2)遣方用药对于本病的治疗,当今医者多以宣肺、通窍为治疗原则,西医则以穿刺排脓、抗菌消炎为主,虽能取效一时,但一遇感冒,便旧病复发。高教授不拘泥于此,通过对本病长期临床探索及观察,综合分析本病病因病机,依据本病临床特点,确立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基本治疗原则,提出解毒排脓、祛痰通窍、活血化瘀、补益肺脾,益气贯穿始终之治疗大法。拟苍芷汤:鱼腥草10~30g,败酱草、蒲公英各15~30g,冬瓜仁10g,薏苡仁30g,桃仁6~lOg,麻黄、黄芩、苍术各6~12g,细辛l—3g,辛夷6g,白芷、川芎、白术、党参、生甘草各6~9g,藿香3~9g,桔梗IO~15g,黄芪20~30g,防风3g,有感冒症状者,宜根据风寒或风热辨证用药:风寒者加柴胡10~20g,荆芥6g,苏叶6~9g;风热者加柴胡10~20g,金银花、板蓝
根各10—30g;头痛明显者加蔓荆子10—12g;头晕者加泽泻6—9g,茯苓10~I5g;鼻臭者加重藿香用量;烦躁易怒失眠者加龙胆草6—9g,石决明30g,
    苍芷汤中药物可归为四类:排脓类、解毒类、通窍类、益气类。方中选用鱼腥草、败酱草、蒲公英、冬瓜仁、薏苡仁、桔梗、桃仁清热解毒,消痈排脓。高教授认为,鼻窦虽外通鼻窍,但实内藏于里,其炎症与内脏之肝脓肿、肺痈、肠痈机理相似,因此治疗不应过多的考虑宣肺祛痰,而是应以解毒排脓为主,脓毒不去,新血不生,鼻窦黏膜则难以恢复,相反脓毒清则正安。方中黄芩、生甘草清热解毒,除机体内蕴之热。麻黄、细辛、辛夷宣肺通窍以除鼻塞,麻黄味辛,性
温,辛主升、主散,可宣通肺窍,高教授认为其为鼻塞必用之品。白芷性温、味辛、气味芳香,可散风燥湿、解毒排脓、通窍止痛治头痛,同时亦可除鼻塞,高教授认为慢性鼻窦炎患儿鼻塞脓涕重时用白芷,鼻塞清涕时用细辛效果甚佳。苍术、藿香均为芳香之品,化湿除浊可除鼻臭。川芎辛散温通,活血行气,可“上行头目”化鼻窦局部之瘀以治头痛,亦可“下行血海”引鼻窦之瘀血下行。黄芪、白术、防风补肺健脾益气。高教授指出,在具体应用本方时,要把握虚、热、毒、痰、瘀之轻重程度,辨证用药及定量,不可拘泥一方。

3.熊大经诊治经验
    (1)清胆泄热,芳香通窍鼻窦炎相当于中医的“鼻渊’’。“渊”即渊深之意,形容涕量多、涕流时间长,诚如王冰所言:“涕下不止,如彼水泉,故日鼻渊也。”鼻渊之名首见于《内经》,《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即鼻渊
系气之厥逆,使胆移热于脑所致,这是中医对鼻渊病因病机的最早描述。后世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多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形成了完善的认识。如宋代《圣济总录·卷一六》进一步解释了上述观点:“夫脑为髓海,藏于至阴,故藏而不泻,今胆移邪热上人于脑,则阴气不固,而藏者泻矣,因脑液下渗于鼻,其证浊涕出不已,若水之有渊源也”。
    熊教授根据中医理论,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鼻渊多以肝胆湿热为本。在临床上对498例鼻窦炎的证型进行了总结,结果发现肝胆病变型患者占大多数,为363例,占72.8g%。胆脉起于内眦,布于脑后,其气上通于脑,脑之上为额。更加之胆为中精之府,其性刚烈,故平素喜食肥甘、嗜酒之人,湿热内蕴,或因肝气郁结,胆失疏泄,气郁化火,或肺热壅盛,内传肝胆,胆经火热,循经上犯,蒸灼鼻窍而为病。
    基于上述理论,熊教授确立了治疗鼻窦炎的首要治则为清胆泄热,芳香通窍。在临床上运用基本方(柴胡、黄芩、白芷、川芎、枳壳、瓜蒌、藿香)加减治疗。柴胡有发表和里,退热升阳,和解少阳,疏肝解郁等功能,能使外感侵入半表半里之邪出表而解。黄芩能泻中焦实火,燥肠胃湿热,清少阳邪热。柴胡清热由于“苦以发之”(发散的意思),是散火热之标。黄芩清热由于“寒以盛之”(苦寒直折,以寒胜热的意思),是直折火热之本。二者合用,为治少阳邪热的专
剂。白芷祛风止痛,辛散通窍,为治鼻病要药。川芎有行气活血,搜风,开郁的作用,为血中气药,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枳壳、瓜蒌行气理气。藿香芳香化湿。
    (2)益气扶正,祛痰排脓中医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述。临床上本病患者多见乏力、自汗、稍受凉即感冒的症状。鉴于此,熊教授认为,鼻渊的病机不仅有邪盛的一面,更有正虚的一面。在临床上往往加用黄芪以益气扶正,祛痰排脓。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肺、脾经,《本草汇言》谓其“补肺健脾,实卫敛汗,祛风运毒之药也”;另据《本草经》记载,黄芪有“排脓止痛”之功。对鼻窦炎患者,黄芪加清热通窍药,能起到托里透脓排浊的作用,在临床上收效显著。
 
 
 
4.董雪峰诊治经验
    (1)治疗方法  根据病情不同阶段口服中药治疗,每一阶段用药根据辨证,在基本方上稍作加减。第一阶段以排脓为法。基本方:桔梗、桃仁、枳壳各10g,白芷、天花粉、皂角刺、薏苡仁各15g,甘草6g.连续治疗1周,患者头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鼻腔检查无脓性分泌物或仅有少许黏涕时转为第二阶段治疗。第二阶段以通窍为法,兼以祛风。基本方:辛夷花、苍耳子、白芷各15g,薄荷9g,细辛3g,桔梗、枳壳、地龙各10g,蜈蚣2条,甘草6g.连续治疗1周,
鼻塞症状消失,鼻腔无引流后转为第三阶段。第三阶段以固本为法。基本处方以玉屏风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连续治疗2周。
    (2)经验体会第一阶段以排脓为法,使病邪随脓而出,从而解除脓涕对副鼻窦窦口的阻塞及对黏膜的压迫、损伤,改善窦腔氧分压环境。处方取义于名方透脓散、苇茎汤及仙方活命饮。方中皂角刺为君药,《本草分经·肺》指出:皂角性极尖利,通窍搜风,泄热涌痰;《现代实用中药》则认为皂角刺“为强力之祛痰药”。桔梗、白芷、天花粉、桃仁、薏苡仁为臣药,共用加强排脓功效,其中白芷通窍排脓,止头痛效果好,为鼻科要药,薏苡仁上善清肺中之热,下利肠胃之湿,用于本方还可以固护脾胃,防排脓之药物攻伐太过。
    第二阶段脓痰有形之邪基本祛除,但仍有余邪停留于鼻窦黏膜、脉络之中。西医认为此阶段以炎症及变态反应继续存在为特点,并有学者认为,慢性鼻窦炎的发生发展与鼻窦黏膜过敏状态密
切相关,在治疗与变应性炎症有关的慢性鼻窦炎时,单纯去除鼻窦鼻道复合体阻塞,无法达到症状消失和防止感染继发的目的。而作者认为变态反应与风邪密切相关,本阶段治疗以通窍兼以祛风为主。方中苍耳子散(辛夷花、苍耳子、白芷、薄荷)宣通鼻窍为君;细辛、枳壳为臣;蜈蚣、地龙、桔梗为佐。其中桔梗、白芷合用通窍,同时又能排脓,巩固第一阶段疗效。蜈蚣、地龙走窜,善祛肌腠、经络之风邪,加强通窍效果。
    第三阶段邪气基本去除,以固本为法治疗。慢鼻渊基本病因为肺脾气虚。不少学者观察到肺气虚患者细胞免疫水平下降,血清IgG水平下降。有研究显示,IgG亚类和选择性细菌特异性抗体缺
陷的个体,其上、下呼吸道对常见的致病菌和病毒有终身易感性。可见,免疫低下以及缺陷是慢性鼻窦炎反复、迁延不愈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认为,玉屏风散具有双向调节免疫力的功能,能够改善变态反应疾病患者的高敏状态,而补中益气汤有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因此,本阶段以玉屏风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以健脾益肺固表,增强免疫力。
 
 
  5.高建忠诊治经验
    (1)舌苔厚腻,清化湿浊为主部分慢性鼻窦炎患者,除鼻塞、脓涕、头昏痛、嗅觉减退等表现外,无其他症状,脉象也无特殊表现。舌象呈厚腻苔,或黄或白,舌质可呈暗红、淡暗、淡胖等表现。对此类患者的辨证,单从舌苔人手,从湿浊论治,治以清化湿浊为大法,佐以升清,同时随证尚可佐以温化、运脾、消导等法。用方每选甘露消毒丹、苍耳子散合方化裁。
    甘露消毒丹出自《温热经纬》,为治“湿温时疫之主方”。王孟英在书中明确指出,选用本方的关键指征是舌象,“但看病人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者,是暑湿时疫之邪尚在气分,悉以此丹治之立效”。《医方概要》称本方“苦辛芳淡宣解三焦表里湿热之邪”。在慢性鼻窦炎的治疗中,抓住舌苔厚腻这一表现,经用本方,疗效似远较他方为捷。
    (2)舌苔薄少,养阴清热为法部分慢性鼻窦炎患者,除局部症状外,可见舌苔薄少,舌质多见暗红,而伴随症状中无任何阴虚表现,脉象也不一定见到细脉。对此类患者的辨证论治,多依据舌象,从阴虚人手,以养阴清热为大法,佐以升清通窍,或佐以活血化瘀。用药首选玄参,用方每用取渊汤方化裁。如见舌质淡嫩等阳虚表现者,则治以温化为法,非本法适应证。
    一般认为,阴虚脉象必见细,但临床也并不尽然。临证除舌苔少外,症状和脉象并不支持阴虚,局部辨证尚可辨为湿热。但治疗无视阴液不足,不用养阴药,疗效往往不显,并且可能越治越重。取渊汤方出自《辨证奇闻》,原方由当归、玄参、辛夷、柴胡、贝母、炒栀子六味药组成,重用玄参、当归,轻用辛夷。后世医家治鼻渊多有推崇本方者,但往往玄参、当归减量而用。临床体会到,本方用于舌苔偏少患者有良效,但用于其他类型鼻窦炎往往无效。
    (3)舌苔薄白,益气升清为法部分慢性鼻窦炎患者,舌苔基本正常,舌质多见淡红、淡暗,或稍见淡胖,脉象多见和缓,或弦缓,或沉或细等。对此类患者,经常无明显征象可辨,多从清阳失升论治,以益气升清为大法,稍佐降浊之品。用方每选用益气和血补气汤方化裁。舌苔厚腻,经清化湿浊,舌苔转薄而鼻窦炎未痊愈者,也多按本法治疗。
    助阳和血补气汤方出自《脾胃论》,原方由香白芷、蔓荆子、炙甘草、当归身、柴胡、防风、升麻、黄芪8味药物组成,主治“服苦寒药太过,而真气不能通九窍”之眼疾昏花不明。移治慢性鼻窦炎,远较苍耳子散加减疗效为好。本方用药关键在于剂量不宜大,煎煮时间不宜长,一般8—10分钟即可。同时注意掌握好升清和降浊的配伍比例。

6.张之文诊治经验
    (1)关于病位与治疗从外感热病学认识,鼻窦炎乃邪从太阳化热入里,病在阳明之表。手阳明经其支脉左右交叉于人中,上挟鼻孔两侧,与足阳明经相接。足阳明经起于鼻根,循发际至额颅。
鼻窦炎在头额部的临床表现,与阳明经脉循行部位完全相符。阳明热毒淫于经脉,故见鼻旁、前额或眉棱疼痛,特别是鼻旁的上颌窦部位常有压痛。热灼胃津则口渴。因而在治疗上应以清解阳明之热为大法,在处方上当师张仲景葛根芩连汤之法。
    清末民初医家陆九芝、恽铁樵等医家持《伤寒论》之说研究温病,认为葛根芩连汤为阳明主方,不专为下利设,凡由太、少阳陷入阳明为阳邪成实之证,不论有无下利,皆以此方为去实之用。对温病发热有汗,初起微形寒,须臾即罢,骨楚头痛,或咳或否,或自利等,均可以此汤化裁。根据这一论述,将葛根芩连汤引申为治疗鼻窦炎之主方。因阳明胃热炽盛,故又加入白虎汤主药生石膏、知母,以清泄其热。此正符合陆九芝所说:“此病(指伤寒成温之证)之初.
人迎数盛,气口濡弱,伤寒成温之的候也,此时一用仲景之葛芩连汤辛凉解散,病即外达,一汗而解,热退身凉,神清脉静矣。即不然,而需专清里热,则仲景之白虎汤、栀子豉辛寒泄热,里热一清,外邪自解,亦无不热退身凉,神清脉静矣。"
    (2)关于苦寒药的应用从鼻窦化脓性炎症的临床表现分析,此病当属上焦温病。以葛根芩连汤为主治疗鼻窦炎,重在应用苦寒药。但以叶天士、吴鞠通为代表的温病学派对于上焦温病,一般不
主张应用苦寒之品。认为苦寒药有引邪深入,化燥伤阴等弊端。实际上以苦寒药为主的清热泻火法应用甚早,且被历代医家所沿用,历代文献均未论及叶、吴二氏所称的副作用。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即载有仓公用火齐汤治疗外感热病,火齐汤即伊尹三黄汤,由苦寒之黄连、黄芩、大黄组成。此方可治三焦实热,烦躁,便秘,脉
浮,狐惑,疹利等。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亦善用苦寒药,该书113方及其所使用的91味药物中,择用苦寒药物者达21昧之多,占其所用药物的23%。其中,黄芩、黄连并用者,当以葛根芩连汤为代表。《伤寒论》方剂奠定了以苦寒药物为主,治疗外感热病的基础。
    唐代王焘《外台秘要》载崔氏黄连解毒汤,称其直解热毒,除酷热。并谓:余以疗凡大热盛,烦、呕、呻吟、错语、不得眠,皆佳。传与诸人,用之亦效。使苦寒药在外感热病中的应用,进一步被推广。宋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载苦寒方药较多,如三黄丸主治热病吐血、黄疸,蒸黄连丸治疗暑毒深伏,累取不效,无药可治者。金元时期刘完素创立了以苦寒药清泄里热为主的表里双解治法。明末疫疠大行,吴有性著《温疫论》,善用苦寒攻下之大黄,但吴氏认为苦寒之黄连只能清本热(阳气积化之热),不能清邪热,使苦寒药的应用受到限制。清代杨栗山擅长使用苦寒药,所著《伤寒温疫条辨》载方16首,无一不用苦寒之黄芩、黄连,甚至黄柏也在常用之中,或与苦寒攻下之大黄共用。惟叶天士、吴鞠通慎用苦寒。如吴氏用普济消毒饮于温病初起,必去芩、连,畏其人里而犯中下焦也。新加香薷饮去香薷饮中苦寒之黄连,代之以轻清的银花、连翘,恐引邪深入。又称清营汤去黄连是不欲其深入也。吴氏称“温病燥热,欲解燥者,先滋其干,不可纯用苦寒也,服之反燥甚。温病有余于火,不用淡渗,犹易明,并苦寒亦设禁条,则未易明也。举世皆以苦能降火,寒能清热,坦然用之无疑,不知苦先人心,其化以燥,服之不应,愈化愈燥。宋人以目为火户,设立三黄汤,久服竟至于瞎,非化燥之明征乎?吾见温病而恣用苦寒,津液干涸不救者甚多。"叶天士、吴鞠通限定苦寒药的应用,影响甚大,有效法者,亦有反对者。反对者以陆九芝、恽铁樵等最激烈。
    实际上苦寒药并无引邪深入之弊。温邪始于卫分,传人营血分,或自上焦传至中、下,是其固有规律。在病变发展过程中,若能及时而正确的治疗,可截断病变的发展。黄芩、黄连等苦寒之品,如根据辨证需要,并作适当配伍,其沉降之性,不但不引邪深入,且可降解邪热,直解热毒。苦寒药物化燥伤阴的副作用并不确实。温邪是亢盛的阳热之邪,亢阳伤阴是温病之必然。阴津是抗御温邪的精微物质,阴伤是导致病邪传变的基础,可见,温邪伤阴,阴伤而又促
进传变。伤阴与传变不能责之于方药之苦寒。如病邪未被消除,病变不能遏止,则伤阴、传变不会终止。素体阴虚,邪火易成燎原之势,传变发展愈加迅速,其治疗正需要苦寒方药直清里热,撤热以存阴。感邪严重,病邪性质暴厉,传变犹速。总之,病邪传变发展与阴津的耗伤不是苦寒方药所致。《素问·藏气法时论》所谓“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是针对脾湿喜燥而言,不是指苦寒化燥伤阴。
    应用苦寒药的根据是:炎症性渗出物,如黄色或黄绿色浊痰、黄色或黄绿色浊涕、脓尿、黏液大便,妇女带下黄浊、臭秽,痈疽破溃、流脓等。一般舌苔黄浊黄腻。鼻窦炎患者常有鼻塞,鼻涕一般不从鼻腔外溢,而是经咽喉到达口腔,从口吐出,多呈黄色黏稠状,因其刺激咽喉故伴有不同程度咳嗽,患者所述咳痰,实际上咯出的不全是痰,多为脓性渗出液。
    (3)关于苍芷芩连白虎汤的制定如前所述,鼻窦炎属于内痈,对其治疗以清热解毒、消肿排脓、活血止痛为原则。古方仙方活命饮为治疗一切痈疽的专方,鼻窦炎也不例外,但其清热解毒力不及葛根芩连汤,而活血、消肿、排脓、止痛则胜之。故取其皂角刺、赤芍药、白芷、天花粉诸药融于葛根芩连白虎方内,以奏活血止痛、排脓消肿之功。其作用在于使局部肿胀缓解,鼻窦引流畅通,而使症状改善。局部红肿疼痛,甚则破溃糜烂,中医称之为毒,为邪气蕴结所致,即清代医家尤在泾所说:毒,邪气蕴蓄不解之谓也。邪毒蕴蓄,血为毒滞,气为血瘀,则形成瘀血。因此,解毒化瘀为重要治疗原则。但重用清热解毒药,因其寒凉凝滞,可使气血瘀阻,邪气胶滞,运用活血化瘀药既可疏通血凝,又可防其邪气闭塞,故晚清医家何廉臣曾说:“凡用清凉,必佐活血疏畅,恐闭其邪也”。
    鼻窦炎中医称之为鼻渊,苍耳子散是其治疗专方,有发散风寒、通利鼻窍的作用,其中苍耳子、白芷有祛风、通窍、止痛之功,是治疗鼻窦炎的重要用药。临床上为了增强止痛作用,还可加入蔓荆子。
    张老治疗鼻窦炎,结合外感热病理论以及对内痈、鼻渊的有关认识而辨证论治。常用处方:白芷、蔓荆子、苍耳子、黄芩、黄连、生石膏、知母、天花粉、赤芍药、皂角刺、甘草。命名苍芷芩连白虎汤。是方有诸方合用之意,临床应用需结合病情适当加减。鼻塞,流清涕,喘呜气促者,为风寒束表,肺气失宣,可加麻黄、杏仁;黄浊脓涕较多者,可加入蒲公英(兼黄绿色痰者增人败酱草)、浙贝母等解毒排脓;过敏所致者,常见于花粉症,除有鼻窦炎的表现外,还有流涕、流泪、目赤、目痒、喷嚏,甚至皮疹等风邪袭肺犯肝之症,可加入蝉蜕、白蒺藜、乌梅等祛风敛肝;过食肥甘厚昧,酿生痰浊,可兼见风痰阻络,而症见突发性一侧头颅剧痛,或全头颅疼痛,口苦,舌苔黄腻等,可加入白附子、僵蚕、川芎、地龙等祛风痰、通脉络;伴鼻咽腔血络损伤者,脓性浊涕常带血丝、血块,可加侧柏叶、白茅根等凉血止血;素体正虚,疲倦乏力,面白唇淡,浊涕清稀色淡.经久不尽,迁延难愈,可加黄芪、当归等益气养血,以扶正祛邪。
 7.魏炯洲诊治经验
    慢性鼻渊病程长,反复发作,治疗棘手。在临床治疗中不但要全身辨证,更要根据鼻内肌膜、鼻涕性状而进行局部辨证,把全身和局部辨证相结合,才能真正深化对慢鼻渊治疗的认识。
    (1)肺脾气虚型见鼻塞,头昏,记忆力减退,鼻涕混浊,时多时少。平素体虚易感冒,自汗恶风,面色萎黄或白,少气乏力,大便溏薄。检查鼻腔黏膜色淡,鼻甲肿胀或呈息肉样变,中道和嗅裂有浊涕。舌质淡,苔白,脉细弱。乃素体气虚,或饮食不节,劳倦思虑太过,以致肺脾之气受损,清阳不升,窦窍失养,无力逐邪外出,病邪滞留窦窍,故鼻塞,鼻涕混浊。肺气不足,卫表不固,则自汗恶风,少气乏力。脾气虚弱,气血不升,故面色萎黄或白,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脉细弱,均为肺脾气虚之征。治宜补益肺脾,益气通窍。药用温肺止流丹加减或健脾利湿通窍方:党参、荆芥、辛夷、白芷、桔梗、甘草、苍耳子各10g,鱼脑石、薏苡仁各30g,细辛3g,诃子6g.
    (2)脾肾阳虚型见鼻涕黏白清稀,量多不止。鼻塞及嗅觉减退,或鼻痒喷嚏时作,遇风冷症状加重。常见形寒肢冷,精神萎靡,夜尿频多,神疲肢倦。检查鼻腔黏膜淡白,鼻甲肿胀有息肉或呈息肉样变,鼻道有清涕。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盖肾为阳气之本,脾为生化之源,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失养,以致肾阳亏损,脾气虚弱,鼻窍鼻窦失于温煦和濡养,故鼻涕黏白清稀,量多不止。肾阳不足,不能温煦机体,则形寒肢冷,精神萎靡,夜尿频多,神疲肢倦。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为脾肾阳虚之征。治宜温补肾阳,通窍止流。药用归脾汤合肾气丸加减:熟地20g,党参、黄芪、茯苓、白术、怀山药、山萸肉、枸杞子、辛夷各10g,附子、甘草、当归各6g.
    (3)气血瘀阻型见鼻涕白黏或黄稠如脓,鼻塞较甚,头昏沉闷痛,痛无定时,迁延不愈。检查鼻腔黏膜暗红增厚,鼻道内积有脓涕,窦腔肌膜增厚明显。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因邪毒滞留于鼻腔窦窍,腐灼肌膜,故见流涕如脓,或黄或白,鼻道内积有脓涕,病变迁延不愈。气血瘀阻,鼻脉不畅,故鼻塞较甚,鼻腔、窦窍肌膜增厚、暗红。鼻窍脉络不畅,清窍不利,故头昏闷痛痛无定时。舌暗红或有瘀斑点,脉细涩亦属气血瘀阻之征。治宜活血化瘀,通窍除渊。药用通窍活血汤加减:桃仁、红花、川芎、大枣、茯苓、苍耳子各10g,赤芍、黄芩、丝瓜络各6g,麝香3g.
    慢鼻渊的辨证首先应辨虚实,由于慢鼻渊病程较长,多属本虚为主或本虚夹杂实证。病性分析应明辨气虚、阴虚、阳虚之分,确定与脏腑的关系。脏腑虚损则主要表现为肺脾气虚及肾虚两方面,如《诸病源候论》云:“肺主气而通于鼻,而气为阳,诸阳之气,上荣头面。若气虚受风冷,风冷客于头脑,即其气不和,冷气停滞,搏于津液,脓涕结聚,即鼻不闻香臭”。这是从肺虚的角度提出鼻渊的病因病机。《证治要诀》提出了肾虚的病因病机。
    通过临床的长期实践发现,慢性鼻窦炎是由于肺气虚弱,卫表不固,不能抵御外邪,或脾气虚弱,运化失健,或肾阳虚衰,不能温化,气血精微生化不足,鼻窍失养,久而邪毒滞留鼻窍,腐蚀鼻窍肌膜所致。因此,慢鼻渊的治疗应扶正祛邪,宜健脾、益肺、温肾与通窍排脓并举。用药当益气而不助火,滋阴而不碍湿。由于久病必瘀,临证时灵活运用活血化瘀之法。
    临床在辨证的基础上加减用药:鼻涕多加薏苡仁、苍耳子、白芷、桔梗、鱼腥草、半夏.、陈皮、瓜蒌等排浊通窍,重用泽泻、车前子淡渗利湿;鼻塞甚加苍耳子、辛夷、藿香、佩兰;头痛加川芎、白芷、蔓荆子、菊花;额头冷痛加羌活;慢鼻渊急性发作时,涕黄稠带血加龙胆草、山栀、黄芩、丹皮、大黄清泻肝胆之火,加白芍、生地滋阴柔肝;鼻渊日久,肺脾气虚卫表不固,反复感邪者加防风、白术、茯苓、黄芪;喷嚏频作,动则气短加党参、黄芪、五味子益气镇摄;鼻渊日久,肢寒怕冷,舌质淡白,脉沉细者加附子、肉桂、仙茅、仙灵脾、巴戟天温肾助阳。
 8.南晋生诊治经验
    (1)益肺固卫,疏风通窍,活血化瘀适用于鼻塞时轻时重,鼻涕白黏,嗅觉减退,前额闷胀,遇风受凉尤剧。伴气短乏力,记忆力下降,有反复感冒史。舌质淡,苔薄白,脉缓。荮用固金去渊汤:黄芪15~30g,白术10~15g,防风6~9g,苍耳子、辛夷(包煎)各9g,白芷、薄荷各6g,细辛3g.若兼形寒肢冷者加干姜9g,炙甘草6g;若兼鼻流黄涕者加蒲公英、鱼腥草各15g,天花粉10g.同时予复方丹参片,每次3片,每日3次口服。
    (2)健脾益气,除湿通窍,活血化瘀适用于鼻涕白稠或黄稠,量较多,鼻塞重,嗅觉减退。伴肢困乏力,不思饮食,心下痞满。舌淡体胖大,苔白腻或黄腻,脉缓弱或细滑。药用培土去渊汤:党参10~15g,茯苓、生薏苡仁、冬瓜仁各15~30g,白术10~12g,桔梗6~9g,甘草6g,藿香、苍耳子、辛夷(包煎)各9g。若黄涕著者以土茯苓30g易白茯苓,并加鱼腥草30g。同时予服复方丹参片。
    (3)活血化瘀,芳香通窍,益肺健脾适用于诸法皆施,久病不愈,舌暗或舌下络脉迂曲增粗,或专科检查提示鼻甲肥大明显者。药用逐瘀去渊汤:白芷6~9g,细辛3g,川芎、桃仁、红花、炮山甲各9g,赤芍、皂角刺各10~15g,老葱3根,败酱草15~30g,黄芪15g,天花粉10g.若黄涕较多者,加生薏仁、冬瓜仁各15—30g,金银花30g,
    以上三法所用方药,除内服外,皆以药蒸气熏鼻吸入(药液温度要适当,防止鼻黏膜烫伤),直达病所。由于顽固性鼻窦炎病程较长,证候兼夹,病机复合,临证时,宜紧扣本虚标实、久病人络之病机,灵活多变,分清主次。做到久病不忘扶正,扶正则卫强表固,抗邪力强,如黄芪、白术之属皆具此功;扶正不忘辛散除浊,以防闭门留寇,如辛夷、白芷、薏苡仁、桔梗之属;做到久病不忘活血,活血则病变部位血流畅通,外邪无寄宿内结之地,如复方丹参片、逐瘀去渊汤皆能活血开窍。
 (三)内服效验方
  

1.清渊饮
    (1)处方黄芪、蔓荆子、桔梗各15g,天麻、僵蚕、刺蒺藜、菊花、桑叶、苍耳子、白芷、川芎各10g,防风、甘草各6g。风热犯肺型加金银花20g,鱼腥草15g;胆腑热盛型加龙胆草10g,栀子15g;脾胃湿热型加滑石20g.茯苓15g;肺脾气虚型加党参10g,白术20g.本方有清泻肺胃,利湿通窍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早晚空腹服用,14天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全部病例用1%麻黄素滴鼻,每日3~5次。
  

2.三花散
    (1)处方金银花、野菊花各30g,苍耳子、生薏苡仁各20g,桃仁、黄芩、辛夷花各10g,白芷12g.恶寒重,鼻塞者,加荆芥、薄荷、细辛、防风;偏寒头痛者,加羌活、独活、川芎;偏热头痛者,加菊花、蔓荆子、柴胡、升麻、葛根;咳嗽痰多者,加杏仁、桔梗、前胡;兼眩晕者,加桑叶、菊花、钩藤、石决明、枸杞子;头痛日久,疲倦乏力,缠绵无休止者,加党参、白术、黄芪;鼻衄者,加山栀、白茅根、生地、丹皮。本方有清热解毒,宣通鼻窍,活血利湿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3.鼻渊汤
    (1)处方石膏30~60g,辛夷花、白芷、苍耳子各10g,川芎、桔梗各9g,黄芩、鹅不食草各15g,鱼腥草、败酱草各309,细辛、生甘草各3g。发热者,加寒水石30g,薄荷9g;湿重于热者,加滑石30g,藿香I5g;口苦咽干,便秘尿赤者,加夏枯草15g,栀子、大黄各9g。本方有清热解毒,利湿祛浊,芳香通窍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4.苍防汤
    (1)处方苍耳子、菊花、连翘、生地、杭白芍、白芷、金银花、当归各9g,细辛2g,川芎5g,辛夷花、薄荷、甘草各6g.外感风寒初期者,加荆芥、防风、羌活;内有伏火者,加玄参、山栀、黄芩;咳嗽者,加麦冬、桔梗;头痛甚者,加蔓荆子、藁本;兼有变态反应者,加麻黄;病久体虚者,去生地,加服补中益气汤;肾阴虚者,加服六味地黄汤。本方有清热解毒,柔肝活血,宣通鼻窍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5.银鱼汤
    (1)处方金银花、鱼腥草、蒲公英各30g,白芷20g,川芎、黄芩、藁本各10g.桔梗、辛夷花各12g,甘草6g。头痛较重者,酌加蔓荆子、柴胡、菊花;鼻窦蓄脓,涕多黏浊量多者,加皂角刺、薏苡仁、冬瓜仁;鼻黏膜红赤,鼻涕黄绿者,加龙胆草、野菊花、夏枯草、赤芍;鼻塞重,头昏头晕健忘者,加苍耳子、石菖蒲、远志;鼻渊病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鼻黏膜增厚暗滞者,加赤芍、丹皮、地龙、地鳖虫;食欲缺乏者,加焦三仙、鸡内金;便秘者,加大黄。本方有疏风除湿,芳香透窍,活血祛腐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2次,饭后服,7天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停止服用其他中西药物。同时配合利鼻通滴剂(苍耳子、白芷、辛夷花、赤芍、川芎各60g,冰片粉6g,薄荷霜5g,芝麻油500ml,液状石蜡lOOOml;经加工制作后分装备用)滴鼻,每次1~2滴,每日4次。

6.九六汤
    (1)处方辛夷、藁本、川芎、白芷、苍耳子、防风各9g,甘草6g.肺经风热者,加生石膏(先煎)40g,菊花9g,黄芩12g,金银花、鱼腥草各30g;肝胆湿热者,加龙胆草、黄柏、栀子、木通各12g;鼻痒,遇风寒加重者,加黄芩、麻黄、桂枝、荆芥各12g,干姜9g,黄芪30g;外有表证,脏腑郁热者,加生石膏(先煎)40g,麻黄9g,杏仁、桔梗、牡丹皮、栀子各12g.本方有清解祛风,活络通窍之功。
    (2)方法上药置药锅中浸泡20分钟,用武火煮沸后,用硬纸板盖上锅,并在纸板中央钻1个小孔,待热气蒸腾而出后,再改为文火煎之,患者端坐,将鼻孔靠近小孔,距离以患者不感觉烫、能耐受为度,鼻孔对准小纸孔,用鼻孔吸入热气,每于煎药时熏。药液温度适中时,分次服用。
  

7.除渊汤
    (1)处方金银花、苍耳子、辛夷各15g,蒲公英20g,黄芩12g,鱼腥草、山豆根各30g,薄荷、甘草各6g,天花粉、桔梗各lOg.头痛较甚者,加白芷、川芎各lOg;鼻塞重者,加石菖蒲、皂刺;鼻窦积脓者,加败酱草20g;便秘者,加大黄6g(后下)。本方有清热解毒,行气除湿,宣通鼻窍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2次饭后服用。
  

8.苍芩汤
    (1)处方苍耳子12g,黄芩18g,辛夷花lOg,防风1 5g,甘草6g.头痛者,加羌活、白芷;头昏者,加菊花、刺蒺藜;鼻塞甚者,加路路通、通草;涕中带血者,加茜草、茅根。本方有清热解毒,疏风通窍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5剂为1个疗程。
  

9.鼻炎
    (1)处方金银花、连翘、桑叶、黄芩、赤芍、白芷、辛夷花各lOg,川芎5g,鱼腥草1 5g,枳壳6g,薄荷、生甘草各3g.有表证者,加荆芥、防风;畏寒者,加桂枝;头痛剧烈者,加菊花、蔓荆子;鼻流脓涕者,加桔梗、薏苡仁;鼻塞不通者,加苍耳子;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血虚者,加当归;阴虚内热者,加丹皮。本方有清热解毒,活血通鼻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药渣加少量水煎至沸腾,取下药罐盖,以其蒸汽熏鼻5—10分钟。
  

10.取渊汤
    (1)处方辛夷花、柴胡各6g,当归、山栀、浙贝各9g,玄参30g.脾虚者,加党参、白术各15g;夹湿者,加藿香lOg;夹寒者,加白芷10g,细辛3g;脓涕多者,加桔梗10g,天花粉15g.本方有养阴通络,清肝透窍之功。
    (2)方法将上药装入土罐内,以冷水浸泡30分钟,水量以高出药面为度,煎煮3次,3煎混合,分3次温服,每日1剂,10天为1个疗程。
 
 
 


 11.清解汤
    (1)处方  金银花、野菊花、黄芩、板蓝根、辛夷花、苍耳子、白芷、茜草各10g,蒲公英15g,细辛2g,甘草5g.若有虚寒证者,加干姜、桂枝各5g;若有痰浊症者,加杏仁3g,姜半夏5g。本方有清热解毒,清利鼻窍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用药3~4周为1个疗程。
  

12.通鼻汤
    (1)处方升麻、炮山甲、王不留行、鹿角霜各9g,白芷5g,辛夷12g,鱼腥草、蒲公英、薏苡仁、天花粉、黄芪各1 8g,甘草3g.黄脓涕多者,加木通8g;鼻腔发干者,加重天花粉用量;脓涕中挟血者,加路路通12g;前额胀痛者,加重白芷用量,加葛根15g.本方有宣通鼻窍,解毒清热,养阴生津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3.清热通窍汤
    (1)处方黄芩、蚤休、苍耳子、白芷、桔梗、甘草各10g,路路通1 5g,薏苡仁30g.发热恶寒者,加荆芥、防风;口苦咽干者,加龙胆草、山栀子;乏力食欲缺乏者,加党参、白术、茯苓。本方有清热利湿,宣通鼻窍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4.益气通窍汤
    (1)处方黄芪、党参各30g,焦白术、云苓、炒牛蒡子各15g,五味子、荆芥、蝉衣、桔梗、白及各10g,白芷、当归各20g,苍耳子、辛夷、薄荷各12g,生甘草6g.若热重,涕多黄稠明显者,加鱼腥草、忍冬藤;若兼外感表证者,加防风、桂枝或金银花、连翘;头痛甚者,加荆芥、细辛;大便干者,加杏仁、生首乌、枳壳;食欲缺乏便溏者,去炒牛蒡子,加苍术、焦三仙、内金;眠差者,加合欢皮、生龙齿。本方有益气健脾,化湿通窍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1 0天为1个疗程。
  

15.复方天麻汤
    (1)处方半夏、天麻、苍耳子、白芷、延胡索、生甘草各109,生白术、黄芪各15~30g,细辛4g,黄芩12g,鱼腥草30g,川芎、连翘、丹参、牛膝、生白芍各15g,辛夷花、藿香各6g.本方有健脾利湿,益气化浊,清热解毒之功。
    (2)方法上药加水共煎,取汁分2次服用,每日l剂。儿童酌情减量使用。
 
 
  16.二花二子汤
    (1)处方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地丁各12g,苍耳子15g,天葵子、白芷、辛夷花、薄荷、川芎、赤芍、黄芩、甘草各10g.脓涕黄浊量多者,加败酱草lOg,重用蒲公英20g;证属肺胃壅热者,加鱼腥草15g,重用金银花20g;证属肝胆湿热者,加龙胆草lOg,重用野菊花15g;头痛重者,加藁本、蔓荆子各lOg,重用白芷15g.本方有宣肺通窍,解毒止痛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浓缩取汁300ml,分2次服用。
  

17.解毒通窍汤
    (1)处方川芎、红花、赤芍、辛夷花、防风、白芷、桔梗各10g,酒黄柏、酒知母、金银花、连翘各12g,蒲公英15g,乳香、没药、薄荷、甘草各6g.头痛重者,加川乌、葛根;头晕者,加蔓荆子、菊花;浊涕多且难出者,加薏苡仁、冬瓜仁、炮山甲、皂刺;鼻塞重者,加路路通、石菖蒲;鼻黏膜肥厚者,加鹅不食草;合并过敏性鼻炎者,加焦白术、乌梅、露蜂房;气虚者,加党参、黄芪。本方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之功。
    (2)方法每天1剂,10剂为1个疗程。先将药浸泡2小时,用文火煎2次,取汁250ml,晚饭后1小时服。鼻塞重者可在煎药时或煎好药液放入水杯中趁热吸鼻;病程长且脓液不多者可用药渣煎汤热敷患部。治疗期间忌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孕妇忌服。
  

18.银辛茯芪汤
    (1)处方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葛根各15g,蔓荆子30g,辛夷花、苍耳子、茯苓、泽泻、白芷、藁本、黄芩各9g,黄芪12g,柴胡、桔梗、生甘草各6g.伴口苦咽干者,加知母9g,芦根15g;伴失眠多梦者,加远志9g,炒枣仁15g;伴耳鸣、耳聋者,加石菖蒲12g,佩兰9g.本方有疏风散热,解毒消肿,宣肺通窍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9.射干豆根汤
    (1)处方射干30g,山豆根15g,柴胡6g,辛夷花、栀子、薄荷各lOg,细辛3g,甘草5g。脓涕多者,加败酱草20g;头痛剧烈者,加白芷10g,葛根20g。本方有清热解毒,泻火利湿之功。
    (2)方法上药加水共煎,分2次服用,每日1剂,5剂为1个疗程。
  

20.苍鹿止渊汤
    (1)处方苍耳子20g,鹿角胶、辛夷各10g,白芷15g,麻黄3g,甘草6g.风热、热毒偏盛者,加黄芩、连翘、薄荷各10g;湿热停滞者,加黄芩10g,升麻6g,薏苡仁I5g;年高肺气偏虚者,加黄芪20g,桔梗10g;脾虚湿盛者,加党参、薏苡仁各15g。本方有清疮排脓,温经通窍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1.黄芪山甲汤
    (1)处方生黄芪、白花蛇舌草各20g,玄参25g,皂角刺、白芷、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g,当归、炮山甲、川芎各12g,牛蒡子、辛夷花各IOg,苍耳子6g,甘草4g.本方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益气通窍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7天为1个疗程。
  

22.加昧阳和汤
    (1)处方熟地、苍耳子各30g,鹿角胶9g,肉桂、麻黄、姜炭、甘草各3g,白芥子9g,辛夷花、白芷各1 5g。舌苔偏黄者,去肉桂、姜炭,加黄芩10g,薄荷6g.本方有温阳散寒,温通血脉之功。
    (2)方法上药水煎取汁500ml,分2次口服,每日1剂,1周为1个疗程。
  

23.补肾健脑汤
    (1)处方炙黄芪、怀山药、熟地、枸杞子、菟丝子、肉苁蓉、鹿角胶(烊化)各30g,山茱萸、茯苓、当归、川芎、苍耳子、麦冬各I5g,巴戟天、党参、杜仲各20g,五味子、辛夷花各12g,炙甘草10g。低热、舌红、尿黄者,去熟地、巴戟天,加桅子10g,黄柏15g;手足不温、腹中冷痛者,去麦冬、枸杞子,加细辛9g,桂枝12g;恶心、食欲不振者,去熟地、麦冬,加藿香、苏梗、焦三仙各15g;头痛明显者,加蔓荆子15g。本方有补益脾肾,清解通窍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4.益血通鼻汤
    (1)处方黄芪30g,金银花15g,白术12g,苍耳子、辛夷、白芷、桃仁、赤芍、连翘、陈皮各10g,红花8g,薄荷6g.鼻塞重者,加皂刺、丝瓜络;头重、胸闷、苔腻、湿重者,加苍术、藿香;阴虚者,加沙参、麦冬;清涕量较多、畏寒肢冷者,去金银花、连翘,加附子、桂枝。本方有益气活血,清热解毒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5.苍耳辛夷汤
    (1)处方苍耳子1 000g,辛夷花60g.本方有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之功。
    (2)方法上药洗清后,全部碾碎,再加入茜草、菊花、金银花各60g,混合一起,在瓦锅内煎3小时,然后过滤,将滤液保存,滤渣再连续煎3次,每次1小时,最后将全部滤液混合浓缩。趁热加入蜂蜜500g,分装至lOOml或200ml药瓶中即可。诊断明确后,即可开始服用。每日3次,每次5ml。可连续服用1—2个月(总量达1 000~2 000ml)。服15日为1个疗程,隔5日后,再服第2疗程。
 
 
 
26.解毒清窦饮
    (1)处方柴胡、辛夷花、重楼、白术、僵蚕各10g,北黄芪、野菊花、赤芍各15g,黄芩12g,生地20g,川芎6g。若肺脾气虚而见周身困倦、痰多稀白、腹胀便溏者,去黄芩、重楼,加党参、陈皮;若急性发作而兼见发热、剧烈头痛、汗出者,加石膏、天花粉,去北黄芪。本方有益气通络,清解通窍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3周为1个疗程。
  

27.仙方活命饮
    (1)处方金银花18g,甘草、乳香、川贝母、天花粉各6g,防风、白芷、当归、赤芍、没药、陈皮、苍耳子、薄荷、川芎、石菖蒲各9g,炮山甲4.5g,皂角刺3g,辛夷花12g.若涕黄浊量多者,加蒲公英18~45g,败酱草15~30g;肺胃壅热者,加重金银花用量,加鱼腥草15~24g;肝胆热者,加龙胆草6~12g,野菊花9~12g;巅顶、枕后痛者,加藁本9~12g,蔓荆子6~9g;前额、眉棱骨、头角、颞部痛者,加川芎、蔓荆子各6~ 9g,柴胡9~12g;面颊部痛,或痛连上齿者,重用白芷。本方有清热解毒,疏风解表,宣通鼻窍,活血化痰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28.柴芩苍耳煎
    (1)处方柴胡、藿香、黄芩各10g,苍耳子、羌活、石菖蒲、白芷、菊花各12g,防风、辛夷花、薄荷各6g,白芥子3g.兼风寒者,加荆芥穗10g,川乌3g;兼风热者,重用黄芩、菊花,加金银花15g,连翘10g;兼风湿者,重用羌活、藿香,加半夏10g,苍术6g;病程日久者,加川
芎IOg,全蝎3g.本方有疏风泻热,宣通鼻窍,芳香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10剂为1个疗程。
  

29.川芎钩藤散
    (1)处方川芎、防风、白芷、僵蚕、黄芩各10g,羌活、法夏、蝉蜕、钩藤、白附子各6g.若急性发作者,加金银花15g,连翘10g;反复不愈者,加当归尾10g,全蝎3g.本方有化痰通络,清热通窍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30.泻黄苍耳散
    (l)处方藿香、生栀子、防风、辛夷花各lOg,石膏60g,苍耳子12g,白芷、薄荷各7g,甘草5g.发热恶寒者,加柴胡、黄芩、葛根、金银花;咳嗽者,加杏仁、紫菀、川贝、桔梗;阴虚肺燥者,加沙参、玉竹、麦冬;便秘,胸闷者,加大黄、枳实、郁金;头痛偏寒者,加天麻、川芎、
羌活;头痛偏热者,加夏枯草、菊花、蔓荆子;眩晕者,加天麻、白芍、钩藤、石决明;鼻衄者,加黑茅根、黑栀子、生地、丹皮、槐花;气虚者,加北黄芪、白术、党参;血虚女性者,加当归、熟地、阿胶,男性者,加何首乌、白芍、大枣、黄精。本方有清热利湿,解表通鼻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10日为1个疗程。

(四)中药外治方
  

1.清鼻散
    (1)处方  辛夷花30g,薄荷叶6g,飞滑石、月石(风化)各9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过筛和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每取药散少许,吹入鼻中,或搐鼻,每日吹2~3次。
  

2.清渊散
    (1)处方  鱼脑石6g,细辛、白芷、白蔻仁、丁香各3g,明雄2g,冰片Ig。
    (2)方法  以上方药分别研细末,混匀后盛瓶内备用。治疗时每次用消毒棉球蘸药粉少许塞1只鼻孔内,左右交替,每日3~4次。
  

3.二辛散
    (l)处方 辛夷花6g,细辛4.5g,川芎3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睡时用消毒纱布蘸上药末少许塞入患侧鼻孔内,如为两鼻,则交替塞药,以免妨碍呼吸,每日1次。
  

4.吹鼻散
    (1)处方 黄芪、白芷、苍耳子各6g,炒白术、防风、辛夷各3g,石菖蒲、细辛、冰片各1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每日取药散0.2g,吹鼻腔内,每日2~3次。
  

5.鼻渊散
    (l)处方 辛夷花12g(去蒂勿令见火),麝香0.6g(另研),冰片1-5g(另研),芭蕉根1000g。
    (2)方法 先把芭蕉根洗净去皮,捣碎取汁,然后将辛夷花去蒂晒干后放人芭蕉根汁内,拌匀浸透,24小时之后取出晒干再拌浸,如此反复6次。将浸透的辛夷花研为细末,用重罗罗细,再将研细的麝香、冰片末放入拌匀,用瓷瓶盛贮,勿令泄气。治疗时取少许搐入鼻内,每日6次,重患者可以酌加。
  

6.中西散
    (1)处方 龙骨粉、白芷粉各20g,辛夷花粉30g,冰片3~5g,扑尔敏80m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成极细末,贮瓶备用。治疗时,先用硼酸液洗净鼻腔,再用消毒棉球蘸上药涂匀鼻腔患部,每日2~3次。
 
 7.鼻吸散
    (1)处方  芙蓉叶、香白芷、辛夷花各1 5g,细辛3g,冰片l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勿泄气。治疗时先用药棉将鼻腔内涕液擦干净,再取药末适量,用鼻吸入。每日3次,每次吸2~3下。
  

8.青吹散
    (1)处方煅石膏、煅人中白各9g,青黛3g,薄荷0.9g,黄柏2.lg,黄连1.5g,煅月石1.8g,冰片3g.
    (2)方法先将石膏、人中白、青黛研细水飞(研至无声为度),晒干,研细末,入余药同研和匀,贮瓶备用,勿泄气。每取药散适量,吹患鼻中,每日3次。
  

9.鼻炎
    (1)处方牛黄0.5g,麝香0.8g,干菊花、细辛各I.5g,鹅不食草15g,辛夷花7.5g。
    (2)方法先将前4味药共研细末,再入牛黄、麝香同研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泄气。每用少许搐鼻中,每日3~4次。
  

10.塞鼻散
    (1)处方辛夷花15g,香白芷、苍耳子各IOg,桂枝59。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每日晚饭后,取少许药散(约1g),用2cm双层纱布2块,将其分包成2个药球,用棉线扎紧,并留线头。先塞1个药球于鼻孔中,用另一侧鼻孔呼吸,1小时后将药球拉出,再换塞对侧,每日各塞1次。
  

11.贴穴散
    (1)处方  白芥子、延胡索各30g,细辛、甘遂各15g,辛夷、白芷、苍耳子各10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备用。临用时取药末18g,用陈醋适量调糊,分摊于6张敷料或塑料纸上,贴于肺俞、膈俞、心俞(均为双侧穴位),胶布固定。一般3小时去药。若贴后热辣感明显可提前去药,若舒适微痒可适当延长贴药时间。每年伏天贴药3次,连贴3年为1个疗程。
  

12.敷脐散
    (1)处方人参、白术、砂仁、桔梗、陈皮、黄芩、石菖蒲各9g,山药30g,薏苡仁、鹅不食草、白扁豆、茯苓、藿香各I5g,大枣5枚,苍耳子IOg,白芷18g,甘草6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先将脐中、脐周用清水洗净,取药粉适量(加少许麝香效更佳),加入能量合剂l~2支,和匀如糊状,敷于脐中,每日换药1次。
 
 
 
13.涂药膏
    (1)处方鹅不食草干全草509,穿心莲15g,麻黄5g,苯海拉明1.5g,冰糖5g.
    (2)方法  以上方药加羊毛脂、凡士林各适量,共制成1 000g药膏。用时挑取药膏如黄豆大,涂于鼻腔内,每日2次。
  

14.滴鼻油
    (1)处方  苍耳子、白芷、辛夷各60g,冰片、细辛各6g,薄荷霜5g,芝麻油500g,液状石蜡油1 000ml。
    (2)方法先将芝麻油、苍耳子、白芷、细辛、辛夷一同投入锅内浸泡24小时后加热,待药炸成黑黄色捞出,再人冰片粉、薄荷霜、液状石蜡,并搅匀冷却后过滤,分装小瓶内。滴鼻,每次1—2滴,每日滴l—2次。
  

15.滴鼻液(1)
    (l)处方辛夷花、鱼腥草、香白芷、苍耳子、黄芩、黄柏各6g,野菊花9g,冰片3g,白烧酒适量。
    (2)方法先将前7昧药放入搪瓷杯中,注入开水淹没,并高出药面约3cm,浸泡半日后,再放在文火上煮沸5分钟。将冰片(研末)放入着色玻璃瓶中,倒人适量白酒溶化,待上药液微温时,将其注入瓶内,塞紧瓶盖,摇匀,备用。每日早、中、晚用滴管吸取适量药液滴人双侧鼻孔内。  .
  

16.滴鼻液(2)
    (1)处方苍耳子、辛夷花、大黄柏各30g,淡黄芩15g,生麻黄9g.
    (2)方法上方药用水浸透后洗净,加水600ml浓煎,滤汁300ml,再用文火浓缩至200ml,多层纱布再滤,待温后加入上等冰片3g与白酒25ml,调匀后装瓶。用时取药液滴入鼻中,每日3次,每次3—5滴,仰头片刻,勿令药液随即流出。
  

17. 敷贴液
    (1)处方人参、黄芪各30g,辛夷、细辛、防风、白芷、羌活、荆芥各60g,藁本、升麻、桔梗、川芎、诃子各50g,生南星、半夏、苍术各40g.
    (2)方法  以上方药碎成粉末,加1.5倍量乙醇浸泡1周,再蒸馏精制药液。治疗时在lcm×lcm的胶布上放浸药液的如赤豆大棉球1个,然后贴于太阳、迎香、印堂等穴上,敷贴20~30分钟为
宜,每日1次。
  

18.清窦汤
    (1)处方金银花、白花蛇舌草各30g,桔梗、辛夷各10g,天花粉15g,黄芩、川贝母、白芷各12g,甘草6g.发热者加柴胡15g,黄连9g;鼻塞重者加苍耳子15g;杏仁lOg;头痛甚者加川芎IOg,蔓荆子12g;头胀者加白菊花1 5g;兼气虚者加黄芪、炒白术各15g.茯苓12g.
    (2)方法将上药水浸、煎煮30分钟后,取汁500ml,趁热盛入小口盖杯内,快速将鼻孔置于杯口之上(紧贴杯口),用力抽吸药液蒸气,待药液温度降至正常后,分次服下。

19.祛浊汤
    (1)处方制川乌、制草乌、金银花、薄荷、柴胡、钩藤、玄参、白芷各15g。
    (2)方法  以上方药加水文火煎30分钟后取头汁,浓缩至500ml,置于炉上,外用熏鼻30分钟,每日2次。
  

20.葛根汤
    (1)处方  葛根、桂枝(后下)、桔梗、赤芍各9g,炙甘草4.5g,鹅不食草、鱼腥草各12g,玉米须15g.
    (2)方法上方水煎,取汁入器皿中(口要小),趁热令患者鼻孔对准盛药器皿口熏蒸药气,反复吸之,每日数次。
  

21. 雾化方
    (1)处方苍术、白芷各20g,乌梅、五味子、金银花、川芎、薄荷、辛夷、黄芩各15g,    ’
    (2)方法  以上方药水煎煮沸,取厚纸板制成漏斗状,将其大口罩在煎药器的上口,小口端紧贴鼻前孔,闭口用鼻间断深吸气,使蒸气吸入鼻腔内。每次30分钟,每日2次。
  

22.冲洗方
    (1)处方黄连9g,黄柏、黄芩、黄芪各15g,金银花、菊花、红花、川芎、丹参、苍术、白芷各12g。
    (2)方法上方除“三花’外,诸药放锅中,加水2 000ml,煮沸15分钟后放入“三花”,再煮15分钟后过滤药液,装500ml盐水瓶内备用。治疗时先用I%麻黄素液棉片收敛鼻腔。用1%的卡因棉片鼻腔黏膜表麻(着重下鼻道前1/3)。常规行上颌窦穿刺。用50ml空针吸取药液反复冲洗窦腔,并保留药液于鼻腔内。每周冲洗1次。
  

23.熏洗方
    (1)处方苍耳子、辛夷花、薄荷、金银花各15g,白芷10g,鹅不食草8g,细辛、食盐各5g,冰片2g.
    (2)方法先将上述药物放入药煲中,加入500ml水,用武火煮开后改文火慢熬,并加入冰片。当热蒸气不断上升时,用鼻孔一呼一吸热蒸汽(注意保持距离,避免烫伤面部皮肤),时间约10分钟。再将药汁倒出约lOOml,待药液温度下降至接近体温时,开始洗鼻。洗鼻的要点是用吸球取熏洗液置于鼻前庭,呼气时冲洗鼻腔,吸气时暂停,反复多次直到药物用完。
  

24.烟熏方
    (1)处方苍耳子、白芷、辛夷花、薄荷、川芎各1 0g,冰片6g。流涕色白,苔薄白,属肺经风寒者,加藿香、石菖蒲各10g,细辛6g;流脓浊涕,舌红、苔黄腻,属胆经郁热者,加龙胆草、鱼腥草、菊花各lOg.
    (2)方法  以上方药混合研成粗末,用皱纹纸或草纸将药末卷成如艾条状大小的药条。使用时点燃药条并放置患者鼻下,嘱其缓慢吸收药条产生的烟雾,每次1 0分钟,每日3次。在熏鼻前可先用庆大霉素或清开灵等注射液滴鼻,一则可湿润鼻腔黏膜,减少烟雾干燥的副作用;二则可增加抗生素杀菌作用。如熏鼻时感觉烟雾刺激眼睛,可用湿毛巾或其他物体遮挡眼部。
  

25.导入方
    (1)处方苍耳子、辛夷各20g,桂枝、防风、黄芩、细辛、白芷各15g,蒲公英、鱼腥草、桔梗各30g,冰片(后下)10g.
    (2)方法将上药加水1 000ml,浸泡l小时后,文武火交替煎40分钟,纱布滤出备用。另将8cm×8cm的8层纱布垫煮沸消毒后晒干备用。患者仰卧,取煎好加温中药40ml淋于纱布垫上,平放覆盖在印堂穴及鼻部,要避开双目,上放6cm×6cm的铅板,电极接GZ型离子透入机的输出导线正极,另以同样规格纱布垫用50℃水浸泡后放于右上肢曲池穴处,上置铅板,电极接输出导线负极,上压砂袋。然后开机,治疗量一般5~lOmA,具体数值视患者能承受为度。每次治疗25分钟,每日2次。
 
 
 
(五)针灸治疗法
  

1. 毫针法
    (1)取穴主穴取印堂、迎香、列缺、合谷、风池;额窦炎加上星、攒竹,上颌窦炎加巨髂,筛窦炎加颧醪;外感风热加大椎,少阳郁热加外关、阳陵泉,脾经湿热加曲池、中脘,虚证加气海、足三里。
    (2)操作实证与鼻周穴用捻转之泻法;虚证用补法。迎香深刺透内迎香。留针15~20分钟,隔天1次,10~15次为1个疗程。
  

2.电针法
    (1)取穴迎香、通天、合谷。
    (2)操作穴位局部常规消毒,迎香穴向鼻侧斜刺,通天穴向前平刺,针刺得气后接电针仪,采用密波或疏密波,电流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3.芒针法
    (1)取穴  风池、大椎七点、内迎香、迎香透下睛明、鱼腰透攒竹、太阳透下关。
    (2)操作针内迎香是用较粗的芒针,向鼻孔内直刺,有频嚏感即可出针。临床治疗时视病变部位不同,取穴应有偏重,方能提高疗效。如上颌窦炎以太阳透下关为主,令针感放散至上齿;额窦炎以鱼腰透攒竹为主,亦可泻百会;筛窦炎以迎香透下睛明为主;蝶窦炎以风池穴为主,针刺令感应缓缓放散至前额。
  

4.透刺法
    (1)取穴  以神庭透印堂为主,可选用攒竹、迎香、四白;头目昏痛加风池、太阳,头顶痛加百会、太冲。
    (2)操作  选用90mm毫针自神庭穴向下进针,至帽状腱膜下层,将针体平卧,缓慢向下透向印堂穴,进针可达3^一3.5寸,得气后行头皮针之捻转法及抽气进气法。此针可留12~24小时,并用艾条灸针柄,时间长短可根据病情而定。其他配穴可根据病情施以补泻手法,留针15~30分钟。隔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5.耳针法
    (1)取穴  神门、内鼻、肾上腺、额。
    (2)操作  耳郭常规消毒,快速针刺耳穴后捻转,用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每天1次。或用压丸法,每耳压丸2—3天,两耳交替使用.  10~15次为1个疗程。
  

6.蜂针法
    (1)取穴根据病情,循经选穴。常取经穴有迎香、鼻通、素髂、禾髂、印堂、百会、上星、合谷、足三里等。
    (2)皮试:在患者上肢下端内侧处用75%的乙醇棉球作常规消毒后,用无齿镊夹持蜂针点刺一下即可。待20分钟后观察,红肿面积不超过5cmz,且无全身性反应,如恶心、呕吐、荨麻疹、心悸、乏力、全身发热等特异性毒性反应,即可进行蜂针治疗。否则,患者不适宜蜂针治疗。
    (3)操作对所选经穴用75%的乙醇消毒后,用无齿镊从活蜂尾部拔下蜂针,在患部与疾病相关的经脉穴位循经点刺。要做到针不离镊,点刺即出,每个蜂针可点刺2~4个穴位。
  

7.腕踝针法
    (1)取穴双侧腕踝针上l。
    (2)操作左手用提捏或舒张押手,右手用执笔式持针法,使针与皮肤呈30度角快速刺入皮肤,进针后将针体放平,与皮肤呈10°左右贴近皮肤表面,沿皮下组织表浅地刺人1.4寸左右,留针20^一30分钟。每天或隔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8.皮肤针法
    (1)定位鼻部、迎香、印堂、合谷、肺俞、颈椎两侧、第3—12胸椎两侧。
    (2)操作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用皮肤针轻度叩刺面部诸穴,以皮肤略潮红为度;其余诸穴行中度叩刺;颈椎及胸椎两侧各叩刺两行。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9.三棱针法
    (1)取穴  印堂、迎香、曲差。
    (2)操作穴位局部常规消毒,用三棱针对准穴位,快速点刺出血1~3滴。
  

10.皮内针法
    (1)取穴  大椎、攒竹、太阳、丝竹空、阳白。
    (2)操作  以毫针刺人穴位皮下,大椎穴向下刺I~2cm,阳白透鱼腰,得气后退针,留lcm左右于穴内,太阳透丝竹空,得气后退出少许,攒竹穴刺入约0.5cm。分别用胶布固定,留针20小时左右。每天1次,3次为1个疗程。
  

11.电梅花针法
    (1)制作将上海产G6805治疗仪或频率可调的普通脉冲治疗仪输出导线,一极接于普通梅花针上,另一极接手柄。
    (2)分区将治疗部位分为3个区。眶下三角区:在眼外角与鼻翼旁开1寸作1斜线,鼻正中线,眶下平行线,三线相连组成一相应三角形,此为l区;印堂穴及周围为2区;眉上缘与前额发际间为3区。
    (3)操作梅花针及皮肤消毒,让患者将手柄电极紧握掌中,调机频率每分钟200次左右,再调输出旋钮至中等刺激量。医者用梅花针轻快均匀的反复依次叩刺上述3区,使之渗出少许血液,然后
用乙醇棉球擦净即可。上颌窦炎加强叩刺1区,额窦炎加强叩刺3区,筛窦炎、蝶窦炎加强叩刺1区、2区。隔天1次,7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7天。
  

12.穴位埋线法
    (1)取穴列缺、合谷、印堂、迎香、风池、太冲。
    (2)操作严格按照外科无菌操作进行,将穴位常规消毒后,选9号腰穿针,剪取1~2cm00号羊肠线置入腰穿针前端,刺入腧穴,待病人出现针感后,术者一手将针芯固定,另一手将管针取出,使羊肠线呈直线埋入穴位,出针后用消毒棉球覆盖针孔2~3天。每月治疗1次。
  

13.穴位注射法
    (1)取穴迎香、印堂、合谷。
    (2)药物654-2注射液lOmg,黄连素注射液2ml,2%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2ml,混合均匀。
    (3)操作按穴位注射操作常规进行,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快速进针刺入皮下,稍作提插待有针感得气后,经回抽无血,将上述药液缓缓注入,每次每穴注射1ml,每日注射1次,7次为1个疗程。
  

14.隔姜灸治法
    (1)取穴上颌窦炎取鼻通(上迎香);额窦炎取攒竹、印堂,结合体征取压痛点为中心。
    (2)操作取大生姜切成约1.5cm厚薄片,中间以针刺孔,放于腧穴或患部,上置艾炷灸之,不时稍作上下左右移动,以不灼伤皮肤为度,待皮肤潮红后,在姜片下添加少量白芷粉,使药力直达病所,又能缓冲皮肤灼热,共起协同治疗作用。
  

15.斑蝥冷灸法
    (1)操作斑蝥适量,生用,去足翅,研细末,瓶贮备用。治疗时取斑蝥粉适量,以水、醋或蜂蜜调为糊状(不宜太稀,以免流溢他处)。印堂穴擦洗干净,病人取仰坐或仰卧位。胶布1小块,中间剪去黄豆大小的孑L,先贴于印堂穴,然后将药直接涂于小孔之内,外以胶布贴盖,24小时后去掉。 1次不愈者,1周后重复使用。
    (2)注意斑蝥为剧毒药品,有强烈的发泡作用,外贴面积不宜过大,尤其不要让药物误入眼内或口中,以免发生意外。
    (3)处理水泡较小者用75%乙醇棉球轻压片刻,促使其尽快吸收;较大者以消毒针头或毫针穿破,放出水液,涂以2%甲紫或红霉素眼膏,外用消毒纱布覆盖,以防感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鼻渊(鼻窦炎)方剂汇总(收集整理)
鼻窦炎方集锦
呼吸病中医经验集成 一慢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
鼻窦炎
腺样体肿大中药调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