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你成为按摩专家(六)

以掌着力于施治部位推进,不旋不按,往返向前,称为平推法。临床可分为刨推法、侧推法及分推法。

操作要领

患者坐位或卧位,医者以手掌面同时着力于施治部位,将力集中到着力手掌,交替或同时推进。用力须均匀、持续,手与着力施治部位要贴实,做到推子皮表,而作用于肌肤、脏腑。临床通常根据病情的轻重、病位的深浅、躯体的胖瘦来决定施力的大小。轻而不浮用于头面、颈项,重而不滞用于四肢。包推法,形如推刨床,以拇指相对,余四指辅川着力两侧,同时着力向前,一推一进地反复擤作。侧推法则以大、小鱼际或偏峰着力于施洋部位推进,离点不离线,循经络而推之,或征经筋而推之。常用于头部、胸腹部及腰部。

注意事项

推应用力深沉平稳,不可跳跃、拍打。

功效

温经活络、祛郁除闷、活血止痛、健脾和胃、调和气血。

主治

肝阳上亢、头晕头痛、肝部气滞、胁肋胀满、肩背酸痛、腰腿楚痛、脘腹胀痛、消化不良、神经衰弱等。

按语

平推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摩擦类手法之一,是用手的推动摩擦使局部组织的深层产生热感而治病。体表和组织内部通过平推产生的热度基本差不多,有时内部感到更热,这是因为往返的平推,影响到紧靠在体表的体液和“气”的循行速度使其流速加快。这样在组织内各层间引发了内摩擦,当这种作用在较浅的组织时,则可促进机体津液、血液的还流。这对调整机体的体液平衡是有一定作用的,在临床上对水肿具有一定的消肿效果,同时对卫气的循行也有很大帮助,因此能促进人体的抵抗能力。尚在组织深层产生内摩擦时,则可使血液和血管气的流速发生变化,从而使气机通畅,起到通畅气血、疏通经络,增强组织功能活动的作用。同时内摩擦的作用,可促进和调整内脏生理活动,增强内脏的功能,其中尤其对促进胃肠活动的作用更为明显。

推则顺着肌肉的皮外纹理和骨骼的方向进行,不要杂乱。由里向外叫远心推,有行血通气,补益身体的作用。由外向内叫近心推,有化结散血,清理病邪的作用。

平推又称擦法,是内功推拿的手法之一。以腕关节伸直,使前臂和手掌接近相平,手指任其自然伸开,整个指掌贴在患者体表的一定治疗部位,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为主,带动手掌做均匀的前后或上下的往返移动,推时应发力于臂,蓄劲于腕,肩部放松,腕部要灵活,肘关节要下垂而内收,并且必须注意,指掌要全部贴在被操作部位,推时不可向掌下用太大的压力,而要向前及向后推行,推动的幅度要大。

总之,平推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在临床内功推拿流派、脏腑按摩推拿流派、伤科按摩流派等均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采取了推拿流派、伤科按摩流派等均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了平推手法。

一手扶枕后,另手扶托下颌,双手配合使头颈左右放松自然摆动,并以寸劲儿突然向左或向右扳之,称为扳颈法。

操作要领

患者正坐或仰卧位,颈项放松,略低头前倾,医者立于患者一侧(或头端床前),以一手扶其枕后,另手托其领下,双手协调用力使患者头顶左右摆动。待颈项充分放松,以术者施术手下之感觉为准,决定施扳。施以巧力寸劲扳之(即突然加大左右手之力)。扳颈对使头部与颈部活动方向相反,方能达扳颈目的。此法主要用于颈项部扭伤及颈椎病。

注意事项

施用扳颈法前需明确诊断,对严重高血压及血管疾病患者慎用。扳颈的角度不可超过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颈项强直的患者应逐渐施用手法加大活动范围,不可操之过急,强行施用。此法以扳法为主。

功效

通利关节、舒筋活络、疏风散寒、通经通脉、消炎止痛、捺正肌筋。

主治

颈椎病、颈椎小关节紊乱、颈风痛及颈肩综合征。

按语

扳颈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导引类被动运动手法之一,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在国内外有不少报道,绝大多数是成功的、有益的,但也确有个别意外的报道,虽然极少但亦应引发临床大夫的极大重视。

以单手或双手扳之,不可死扳、死拿,应快而灵活,死扳死拿患者不易接受,应向活动受限的方向扳拿,扳颈法是扳法中的一种单扳法。主治颈部活动受限、落枕、颈椎病因颈椎病引发的肩臂手麻木症。

一手握患者手腕,另一只手扶患肘,用持腕手导引患腕内外旋动,称为旋肘法。

操作要领

患者坐位或卧位,术者一手握患腕部,另一只手余四指扶患肘,拇指随施治部位旋肘施以推理之,用持腕手导引尺桡骨内外旋转(内旋称内掰筋,外旋称外掰筋)充分旋转后以握腕导引患肘关节屈伸。临床上根据肘关节的活动程度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旋转的方向、角度,或内旋,或外旋。

注意事项

操作时必须在肘关节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内进行,避免重力,过伸旋转。

功效

滑利关节、活血散淤、消炎止痛、解除黏连、捺正复位。

主治

肘关节扭伤、肱骨外上髁炎、肘关节外伤后骨性肌炎、局部黏连、桡骨头半脱位等。

按语

旋肘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导引类被动运动于肘关节的手法之一,临床常被伤科按摩流派用于顺理肌筋,正骨按摩流派用于复位归窠,小儿按摩流派用于整复小儿桡骨头半脱位及治疗小儿虚寒证。此法的应用广泛,可作用于骨、筋、经络。

以单手或双手掌心着力于施治部位,做左右或上下往返移动,称为掌抹法。

●操作要领

患者坐位或卧位,术者单手、或双手掌心大鱼际和小鱼际贴于施治部位着力悬臂、悬腕。做轻而不浮,重而不滞,轻巧灵活往返移动或移抹。用力需均匀,持续连贯。临床多用双手做对称的掌抹动作。此法常用于额、颈、颧及胸胁等部位。

●注意事项

操作时避免压按局部。

●功效

活血止痛、通经活络、温蕴皮部、增进血运、扩张血管、开窍镇静、清醒头目、顺气降逆、散淤消肿。

●主治

头痛、肩背痛、头晕项痛、胸胁胀满。

●按语

掌抹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摩擦类手法,也是以掌着力的手法之一。此法与揉、运、摩、抚法有密切联系。临床上多用于头额、胸腹等部位。本法作用广泛,是内科经络、脏腑按摩流派的主要治疗手法,也是儿科按摩推拿流派的常用手法。当代金义成先生应用掌抹法较为娴熟,金先生将本法应用于小儿按摩治疗中,给后学者以很大的启发。

掌面贴于患者有关局部经络循行线上做抹动,可顺气降逆,活血消肿。掌抹法用于掌着力,在患者肢体上抹动,用于四肢麻木、疼痛。

双手拇指指愎与食指桡侧偏峰,在脊椎表面及脊旁徐徐捻动,称为捏脊法。

操作要领

患者俯卧位,术者双手拇指在前、食指在后,横于骶尾部长强处,同时着力将皮肉捏起,循脊椎或脊旁两侧徐徐捻动上移,边捏边拿,边提边放,连续灵活,直至大椎。再捻动3次可提1次,通常自长强至大椎往返3次。提或揪时有声响。另一种方法,拇指与食指或食指、中指指腹捏脊,食指在前拇指在后,操作方法同上,作用也基本相同。总之,在捏脊过程中应遵循四式八法的原则,灵活运用,均匀着力持续连贯操作。

注意事项

在捏脊的操作过程中动作要连续,不可间断或废弃,也不可斜行,以免引发不良反应。

功效

调和阴阳、壮水制火、滋阴清热、平衡阴阳、调理脏腑、消积祛滞。

主治

消化不良、脾胃虚寒、胃肠功能紊乱、神经衰弱、腰背酸痛、慢性腹泻、遗尿。

按语

捏脊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挤压类手法中着力于脊、脊旁的手法之一,是被国内外医学界公认的颇为有效的手法。本法临床上在小儿按摩推拿流派中常作为主要手法被使用。近代有医家对捏脊法作过详细的分析,认为:捏脊疗法是由四式八法的操作手法组合而成,起到了八法的作用,可针对性地刺激某一脏腑而治疗疾病,从而进一步使捏脊法趋于系统化。

小贴士

捏脊法,自下而上地进行,用双手拇指和食指捏拉脊柱两侧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向上推动时放掉。

用拇指桡例外缘,顶住皮肤,食指、中指前按;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指端夹住皮肤并同时用力提拿,双手交替移动向前;或食指屈曲,用食指中节桡侧缘顶住皮肤,拇指端前按,拇指、食指夹住皮肤并用力提拿,双手交替移动向前。前法俗称翻皮,因日常用于脊背,且治疗多种疾病,又称捏脊疗法。

手掌于患者背后急促推顿施挫,以使患者突然受到外界刺激利用施力之外推,另一只手拢而合之而治病的手法,称为顿挫法。

操作要领

姿势不限,术者于患者背侧,乘患者不备,以掌根对准选定的施治部位突然直冲用力,以掌冲击,之贯力顿推施挫,形如单手推碑。对于年老体弱的患者可施以保护,以免前倾撞伤,本法多用于背部阳穴,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推推盘滑脱症。

注意事项

操作前必须明确诊断,并准确定位。

功效

顺理肌筋、通经活络、起死回生、理气和血、补益肝肾。

主治

上气呃逆、椎体错位、腰椎滑脱。

按语

顿挫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被动引伸运动类手法的一种,与擅压推按有密切的关系,分为仰卧式顿挫法、侧卧位顿挫法、直立位顿挫法。常被临床伤科按摩流派用于治疗扭闪挫岔或气滞,正骨按摩流派用于治疗闪错复位。

以拇指端或指腹于三脉、四窝处压而点之,稍待片刻即抬手离去,充分利用血缓冲之力,称为点润法。

●操作要领

患者仰卧位,医者以拇指指腹或拇指指端于三脉(尺侧腕部动脉——通里;桡侧腕部动脉——列缺;足部动脉——冲阳)、四窝(腋窝—极泉;肘窝—曲泽;股窝——冲门;胸窝——委中)分别自上而下,从近至远逐脉、逐穴按而点压,稍待片刻即抬手离去(压时指下须有搏动感)。点润时,患者肢体远端应有凉麻窜感,抬手离去时,患者则应有暖流滚滚感。

●注意事项

操作时需以指寻脉,寻窝准确后点按,手下应搏动应指,不可忽视。

●功效

温经通络、疏通闭塞、活血化淤、活络止痛、祛风散寒、濡养筋骨。

●主治

腰背胀痛、四肢凉痛、半身不遂等。

●按语

点润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挤压补益类手法之一。本法是在点法、压法、指针手法的基础上,根据中医的经络腧穴理论及现代生物力学的原理逐渐形成的一种手法。

以指端着力于施治部位,弹而拨之,称之为弹拨法。

●操作要领

患者坐位或卧位,术者以力集中于指端,多以食指指端施力,拇指、中指抵于食指第二、第三节间,用指端着力,将着力的指端插入肌筋缝隙之间或肌筋的起止点,由轻而重,由慢而快地弹而拨之,如弹琴拨弦,哒哒作响。手法操作要轻巧、灵活,弹拨后可用指腹或大鱼际在治疗部位予以按摩,以缓解手法刺激引发的疼痛。

●注意事项

骨折、肿瘤及伤筋引发者禁用本法。

●功效

舒展肌筋、松弛挛缩、行气活血、解除黏连、消炎止痛、通经活络。

●主治

肩周围黏连、坐骨神经痛、骨痹、扭岔挫闪、矮筋背筋、腰腿疼痛、外伤后局部黏连。

●按语

弹拨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理筋类手法中的强刺激手法之一,是伤科按摩流派在理筋基础上根据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知识逐渐完善的手法。

以拇指指尖在患处,沿肌肉纤维纵行方向左右弹拨,根据肌肉的起止点,由上而下,用力由轻而重,治皮不治肉,治肉不伤骨,治骨不伤肉。根据《黄帝内经》:“气有余上者,导而至下,气不足于上者,推而休之,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必明于经譴,及能持之,施以弹拨。”

以双手的合作,用寸劲儿扳动腰部,称之为扳腰法。根据临床辨证分为三扳法:肩臂侧扳法、提踝扳腰法、俯卧后伸扳腰法。

操作要领

肩臀侧板法:患者侧卧位(患者侧在上并屈膝)下腿伸直,医者立于患者背后,一手扶患者肩部,另一只手扶患者臀部,两手同时着力,方向相反(即推肩拢臀或拢肩推臀),使腰部旋转而扳之,此时可听到“咔咔”的声响。

俯卧后伸扳腰法:患者俯卧位,术者一手托住患者膝部,缓缓一提一放,另一只手在腰部或臀部滚动或按压,此外还可取俯卧位用回旋扳法。

提踝扳腰法:患者侧卧位或俯卧位,术者单手扶腰,另一只手提踝,两手做相反的施力动作。

注意事项

操作过程中,要在人体的正常生理范围内施以扳法,需用寸劲儿巧力,老年患者慎用,强直性脊椎病、脊椎结核和肿瘤患者禁用此法。

功效

通经活络、解除黏连、通利关节、消炎止痛、解除疲劳。

主治

功能性腰痛、腰扭伤、脊椎增生症、滑膜嵌顿、腰椎关节紊乱。

按语

扳腰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被动引伸法之一,主要用于腰部。此法运用极为广泛,目前北京广泛应用的三扳法、四扳点穴法,上海的斜扳法,四川的侧扳法及各地不同特色的扳腰法,都以导引为基础的引伸手法。扳腰法目前用于伤科按摩流派、正骨按摩流派。本法近年来发展很快,骨伤科研究者正在以传统的扳法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的科学数据研究生物力学手法,这将使按摩推拿手法更加完善和系统化。

施行引伸应使用巧力,并争取与患者合作,关节引伸时应缓慢而有力,推按棘突旋转或扳拉下肢进行腰引。

按腰后扳腿法是以一手掌置腰部正中阳关穴处,另一只手抱住大腿呈相反方向扳动。其作用是活血祛瘀,滑利关节。主治椎间盘突出症、髋关节疼痛、骶髂关节炎、坐骨神经痛、下肢麻木瘫痪。

如有腰部伸直性伤筋疼痛者,整复手法是患者仰卧,医者用一手搂住患者两足胭窝,一手扳住患者的颈背部,使颈屈髋屈到最大限度,此时常听到“咯咯”之声,然后以推揉、按摩、用药酒擦患处。

将揉法和抖法结合使用的方法,称为揉抖法。

●操作要领

临床分单手揉抖法和双手揉抖法。单手揉抖法:患者正坐,术者以一手握患者腕,另一只手自患者肩部顺序向下和缓地旋转揉抖,然后双手交替以握患者腕,手自患者腋部顺序向下和缓地旋转揉抖。操作过程中将力施于揉抖的掌指,均匀持续连贯而轻快地反复揉抖,最后双手握腕轻度摇晃后以送寸劲儿抖之。本法多作为半身按摩的结束手法使用。

患者坐位,术者以双手置于患者上肢的内外侧,快速而持续地自上而下对称揉抖,双手要用力均匀,交替一上一下地揉抖。本法多作为上肢肩节治疗后及上半身按摩后的结束手法,操作中动作应轻快而自如。使肌筋得到充分抖动,松弛患者以舒适感为宜。

●注意事项

操作过程中与肢体接触要轻而悬浮,不可与搓捋法相混。

●功效

调和气血、通经活络、温经散寒、活血化淤、理气解肌、消肿止痛。

●主治

四肢酸痛、头痛头晕、手臂麻木、颈肩疼痛、血肿淤滞、胸腹胀痛。

●按语

揉抖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挤压类及摆动类手法结合而成的手法之一。临床多于全身按摩的疏导放松及手法结束时使用。因本法结合了揉法与抖法的优点,动作轻巧自如,故多用于四肢,若以内动劲施以揉抖法则效果更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呼吸在推拿按摩中的作用确实重要
《推拿手法学》推拿基本手法
推拿术详解《中国推拿》
柔中刚,绵里针
中医推拿按摩方法 简单易学的要领
中医推拿常用手法图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