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什么是节约悖论
什么是节约悖论
2007年6月3日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735345.html
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节约悖论”(Paradox of thrift),即节约对于个人来说是好事,是一种值得称赞的美德,但对于整个国家来讲,则是一件坏事,会导致国家经济的萧条衰败。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凯 恩斯还引用了一则古老的寓言:有一窝蜜蜂原本十分繁荣兴隆,每只蜜蜂都整天大吃大喝。后来一个哲人教导它们说,不能如此挥霍浪费,应该厉行节约。蜜蜂们听 了哲人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迅速贯彻落实,个个争当节约模范。但结果出乎预料,整个蜂群从此迅速衰败下去,一蹶不振了。
凯恩斯上述观点在现代西方经济学界得到了相当普遍的认同,许多不同版本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都相当醒目相当郑重地向读者介绍阐述这一思想。
凯恩斯上述思想也可通过数学方式推导出来。以最简单的两部门经济为例:
其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是I=S,即投资=储蓄。
其中 S=Y-C,即储蓄=国民收入—消费
而消费则被假定为一线性函数:C=C。+cY,其中C。为不受收入影响的自发消费,c为边际消费倾向,即增加的消费占增加的收入的比重。由于假定边际消费倾向不变,c同时也为平均消费倾向,即消费占收入的比重。
于是有:S=-C。+(1-c)Y
又假定投资固定不变,即:I=I。
于是得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决定方程:
I。=-C。+(1-c)Y
解之得:
均衡的国民收入Y*=(C。+I。)/(1-c)
在这一式子中,c作为边际消费倾向,是一个小于1的数,当c变大时, 1/(1-c)的值变大,国民收入Y*增加;当c变小时,1/(1-c) 值变小,国民收入Y*变小。这意味着,当国民增加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时,将会导致更多的国民收入,使整个经济呈现繁荣局面;而当国民降低消费在收入中的比 例时,则会引起国民收入下降,使整个经济陷入衰退。简而言之,就是:挥霍导致繁荣,节约导致萧条,这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节约的悖论”。
“节约的悖论”提出来以后,常常使人迷惑不解。根据一般人的常识,一个家庭也好,或一个企业也好,或一个国家也好,如果大家都挥霍浪费,很快就会吃光喝光,破产衰亡。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有两句诗说得好:历览前贤家与国,成由勤俭败由奢。
那么,凯恩斯提出的上述观点,又该如何解释呢?
笔者个人认为,要理解这个问题,关键是要注意到: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分析,是在非自愿失业存在的前提下进行的短期、静态分析。通俗地讲,就是经 济陷入了严重的萧条状态,市场上有大量产品积压在仓库中,找不到销路,也就不能计入国民收入统计数字中。显然,如果国民增加消费,积压的产品就能实现其市 场价值,从而使统计到的国民收入数字增加;反之,如果国民减少消费,积压产品增加,统计到的国民收入数字就会下降。这就是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分析的实际意 义所在,说穿了,凯恩斯提出“节约悖论”
实际上不过是推销积压产品罢了。
但现实经济并非保持静态不变,而是一个动态过程。从长期、动态的角度来看,人们会将节约下来的钱,用于投资,以增加生产能力,从而使经济趋向更加 繁荣。相反,若只图眼前繁荣,大肆挥霍浪费,则会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甚至导致经济停滞和崩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般人们强调节约,反对奢侈浪费。
在这里,需要提醒读者注意:千万不要将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混为一谈。一般地,静态分析的结论常常与动态分析的结论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如静态地 来看,当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时,该商品需求量会增加,但是动态地来看,则有“买涨不买跌”之说,即当一种商品价格动态地随着时间下降时,消费者将持币待购, 从而导致市场需求量下降。
再如西方经济学中著名的“消费函数之谜”实际上也是混淆了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结果。静态地来看,一个人收入越高,其用于消费的比例越低,但动态 地来看,在人们收入随着时间增加的同时,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结果消费在收入占的比例并不下降。所以,当库兹涅茨试图用动态统计资 料来验证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定理时,就会弄得混乱不堪了。
另外,还要注意到凯恩斯的分析是一种总量分析,没有具体分析消费结构与收入结构。在凯恩斯看来,只要增加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就能增加国民收入。其实不然。
抽象地来讲,个人收入的一部分会用于消费,另一部分则用于储蓄,而储蓄则会通过金融机构转到厂商手里,用于增加投资。这样厂商生产的产品就会全部销售出去,其中一部分被消费者购买用于消费,另一部分被其它厂商购买用于投资,整个国民收入就实现了充分就业的均衡。
但实际上,厂商生产的产品并不会完全销售出去,原因在于产品结构与需求结构不一致。例如,中国在2000年前后,市场上积压了大量彩色电视机,尽 管彩电价格一降再降,但市场反应却十分冷淡。为什么呢?因为消费者家庭已经普遍购买了彩电,整个彩电市场已经饱和。消费者手里尽管有钱,但并不会用于购买 彩电。于是进一步影响到彩电厂商也不会进一步增加彩电生产投资。这样,就导致了市场疲软。在这种情况下,单纯地刺激消费或刺激投资,必然徒劳无功。
那么怎么办呢?唯一的出路只能是调整产品结构,使之与需求结构相一致。更明确地讲,必须开发新兴替代产品,使之与消费者潜在的市场需求结构相一 致。例如,在模拟信号彩电市场饱和的情况下,应该开发数字化的液晶彩电或等电离子彩电,这样消费者手里的钱就会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从而使市场走出萧条的 困境,逐渐复苏起来,进入新一轮的繁荣佳境。而要开发新兴替代产品,必须有大量投资支持,从而必须有大量居民储蓄。从这个角度来讲,节俭非但不会导致经济 萧条,反而会促进经济增长,因而它依然是一
种值得提倡的美德。
总之,在学习凯恩斯“节约悖论”时,必须明确凯恩斯观点的前提,弄清凯恩斯使用的分析方法,搞清凯恩斯观点的实质内涵。绝不能不问前提不问条件, 随处套用。特别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刚刚进入小康阶段,整个国家经济实力还相当薄弱,更不能依据凯恩斯观点,大肆鼓吹刺激消费。让我们跳出凯恩斯短 期、静态、总量分析思维的框框,着眼现实经济生活,换用长期、动态、结构分析的思路,为明天的经济发展着想,继续保持和发扬节约的美德吧。只要节约下来的 钱,用于投资,用于开发适应消费需求的新兴产品,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当年有人劝告凯恩斯从长远考虑问题时,凯恩斯曾很不耐烦地说:“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我们都死了。”凯恩斯已经死了,他可以不管明天,但我们还活着,我们绝不能不管明天。
5楼的说明了节俭的真正原因:以备不时之需。现在有钱不等于将来有钱。特别是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之下,教育、医疗和住房是储蓄的主要用途,而且他们的需求很大。买一个包子和上大学、买房子、看病是不可同日而语。
从经济的角度来讲,节俭意味着资源的非优化配置。财富是在一轮轮生产消费中产生的,这种轮回越多创造的财富越多。而储蓄是在减少减少轮回中的流量,减慢轮回的周期,同时使一部分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现在世界上运行良好的经济类型有良种:内需消费型(以美国、欧洲为代表)、出口贸易型(以日本、韩国为代表)。如果没有美国欧洲的巨大消费需求,日本韩国的经济奇迹将不可能存在。
向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必须借助两点:扩大内需和扩大出口。扩大出口要求出口的商品在国际上有足够的竞争力,但是中国的出口优势主要 是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获得的,以大量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扩大内需其实对中国来说更有力。首先,中国有巨大的需求市场。其次,在扩大内需发展的 过程中可以给国内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以此提升他们的竞争力更好地出口。
现在关键问题是国内需求并不旺盛。人口是美国的五、六倍,但是实际需求根本不能比较。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差距,抛开经济层面来说,是中国的社会 和经济结构的问题。首先,中国的保险业极其不发达。中国人必须储蓄以备突如其来的疾病;必须储蓄以备失业没有经济收入之需,以备养老,这也形成了一种习 惯。其次是中国的金融信贷业也很不发达。中国人以前必须储蓄以备买房置家;必须储蓄给子女教育,甚至是给儿子娶媳妇。再者,中国的小规模经济占的比例非常 大,如果不储蓄将不能进行下一轮的扩大再生产。种种习惯性的行为限制了中国的需求,现在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出口和固定资产的投资。
对于中国经济问题,在这里提供一个讨论的平台是很好的事。
如果希望和我讨论请给我发邮件
arsenal8585@163.com

从节俭悖论到适度节俭——一个循环经济的视角
http://www.cqvip.com/QK/97946X/200702/23890011.html
对节俭理论的模糊认识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 西方经济学的“节俭悖论”对资源环境带来了实践上的悖论,与循环经济的目标和要求大相径庭,无法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因此,亟需构建一 个与循环经济相协调并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节俭理论。适度节俭是走出“悖论”,实现循环经济的突破口,是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关系的理性选择和有效途径。 (读全文要付费)

古老美德何以成为现代罪恶?――谈“节俭悖论”

  18世纪,荷兰的曼德维尔博士在《蜜蜂的寓言》一书中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一群蜜蜂为了追求豪华的生活,大肆挥霍,结果这个蜂群很快兴旺发达起来。而后来,由于这群蜜蜂改变了习惯,放弃了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结果却导致了整个蜜蜂社会的衰败。
  蜜蜂的故事说的是“节俭的逻辑”,在经济学上叫“节俭悖论”。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上,节俭悖论曾经使许多经济学家备感困惑,但经济学家凯恩斯从故事中却看到了刺激消费和增加总需求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受此启发,他进一步论证了节俭悖论。
   如何解读这个悖论呢?众所周知,节俭是一种美德。从理论上讲,节俭是个人积累财富最常用的方式。从微观上分析,某个家庭勤俭持家,减少浪费,增加储蓄, 往往可以致富。然而,熟悉西方经济学的人们都知道,根据凯恩斯的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节俭对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好处。实际上,这里蕴涵着一个矛 盾:公众越节俭,降低消费,增加储蓄,往往会导致社会收入的减少。因为在既定的收入中,消费与储蓄成反方向变动,即消费增加储蓄就会减少,消费减少储蓄就 会增加。所以,储蓄与国民收入呈现反方向变动,储蓄增加国民收入就减少,储蓄减少国民收入就增加。根据这种看法,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 国民收入增加,就会促进经济繁荣;反之,就会导致经济萧条。由此可以得出一个蕴涵逻辑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 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国民经济却是件坏事。
  节俭悖论告诉我们:节俭减少了支出,迫使厂家削减产量,解雇工人,从而减少了收 入,最终减少了储蓄。储蓄为个人致富铺平了道路,然而如果整个国家加大储蓄,将使整个社会陷入萧条和贫困。凯恩斯曾形象地说,如果“你们储蓄五先令,将会 使一个人失业一天。”按照他的观点,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运用、经济没有达到潜在产出的情况下,只有每个人都尽可能多地消费,整个经济才能走出低谷,迈向更 加充分就业、经济繁荣的阶段。因此,凯恩斯的理论后来被一些人解释为需求决定论。
  在深受读者欢迎的《经济学》教科书中,萨缪尔森指出:“本·富兰克林的《穷人理查德的手册》告诉我们:‘节俭一分钱就是挣一分钱’。”但是,“正当我们学习穷人理查德的智慧时,出现了一代新的理财奇才,他们声称在萧条时期,古老的美德可以是现代的罪恶。”
   古老的美德何以成为现代的罪恶?萨缪尔森试图用冷静的态度来解开这个悖论之谜。他告诉我们考虑以下两点有助于澄清问题:一是在经济学中我们必须永远警惕 逻辑上的合成谬误。也就是说,对单独个人有益的事不一定因而就对全体有益;在某些情况下,个人的精明可以是社会的愚笨。二是解决节俭悖论的线索存在于经济 是否处于萧条的水平这一问题之中。在一个古老的社会中,我们总是处在充分就业状态;因此,我们把国民产品用于当前消费越多,可用于资本形成的产品就越少。 如果产出可以假定总是处在其潜在水平,那么传统的节俭理论就是绝对正确的,即从个人和从社会角度来说都是正确的。
  节俭悖论使许多经济 学家接受了反储蓄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在经济滑坡、商家和消费者变得悲观时。然而,美国罗林斯学院的马克·斯考森在《经济学的困惑与悖论》中指出:萨缪尔森 的反储蓄主张近年来似乎有了一些改变。因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萨缪尔森的心思不再专注于此,始于第十三版(1989),他加进了支持储蓄的部分。”实际 上,针对凯恩斯主义者的反储蓄偏见,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储蓄的关键是增长而非节俭。新古典主义者和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对节俭悖论学说也提出了批评。现在, 西方有一种对凯恩斯主义、古典主义和奥地利学派有关储蓄立场的补充方法,即在经济增长时期既鼓励储蓄又鼓励消费者支出。这种方法使得消费者支出上升时,储 蓄和投资也上升,结果将使经济增长进入新境界。
  节俭悖论给我们哪些启示呢?笔者以为,任何悖论都是相对于一定的理论体系或特定的语境而言的,节俭悖论也不例外。
   其一,必须认识到节俭悖论的存在有其特定的时空条件。只有在大量资源闲置,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存在严重失业时,才有可能出现这种悖论所呈现的矛盾现象。 如果社会已经达到充分就业,但资源紧缺,甚至存在膨胀缺口,这时节俭可能就会抑制过高的总需求,也有助于消除通货膨胀。
  其二,正确理 解节俭悖论,有助于提高我们对高储蓄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的认识。目前,我国居民的高储蓄不能有效转化为投资;同时居民消费需求不足,造成大量商品生产过 剩,企业开工不足,失业人员增加,经济增长受到影响。为了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给公务员加薪,扩大“低保”范围和提高“低 保”标准等一系列措施鼓励大家消费,但这些措施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显然,高储蓄是不利于解决消费需求不足问题的,也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
   其三,今天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在总体上正从节俭型向消费型转变,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意识明显增强。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消费心理的某些畸形 发展,比如出于面子需要和攀比心理所导致的炫耀性消费、奢侈浪费等非理性的现象。因此,我们不仅要鼓励老百姓增加消费,也要大力提倡理性消费,理直气壮地 反对浪费。  

  
在日常生活中,量入为出,是社会认可的行为规则;除了少
部分人眼红,挥霍无度几乎总被鄙视。而无故破财,没有人认为
是好事。但是经济学里,有一些令人疑惑的说法。节约悖论认为,
节约利己不利人,挥霍可能利人大于利己。还有异曲同工的破窗
理论,玻璃窗被人无端打烂是好事,房主出钱买玻璃,玻璃店生
意多了,玻璃厂生产也就多了,税收和就业都好。
  发达国家里还有汽车悖论。好车贵,按说只有富人买。可是
英美的街上,开好车的多是穷人;而开一般车的人,倒很有可能
是有钱人。道理再简单不过。穷人收入低,买不起房子而干脆不
想买房。这样一来,手头的钱要付首期款买个好车倒不难。而富
裕一点的人,钱都投到房子上去了,手头可以支配的钱不多,只
好凑合用廉价车。这就是一个表面上的汽车悖论。汽车是消费品,
一买进就开始贬值;而房子是投资品,正常情况下会随时间而增
值。于是,穷者恒穷,富人恒富的概率就非常大。
  凯恩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给经济大萧条开的药方,是政府干
预,通过加大开支刺激需求来拉动经济回升。美国也正是采用这
个药方实施罗斯福新政,从大萧条中挣扎出来。许多平时昂贵的
公共工程,如高速公路和田纳西流域综合治理等,用廉价的失业
工人完成了。政府得到了大大改善的基础设施,失业劳工获得了
面包和牛奶而熬过那艰难时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节约悖论”无悖于节俭之风
为什么节俭导致衰亡,奢侈反而导致兴隆
三个有趣经济学原理:价格越高越好卖,大手大脚拯救经济,免费未必好。
为什么挥霍导致繁荣,节俭反而导致萧条?
蜜蜂的寓言
聊聊经济学的故事36-干预是为了活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