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文化视角下的端午节习俗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与春节、中秋节并称为华夏民族最具影响力的三大传统节日。端午节在历史上有不同的叫法,比如端五、端阳、重午、重五、天中节、五月节等。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众说纷纭。其中,纪念屈原这一说法家喻户晓。相传,楚国名臣屈原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于农历五月初五投入汨罗江,他的妻子每年在这天将食品投入江中祭奠他,屈原托梦告诉妻子食品都被蛟龙抢走了,让她用楝叶和五色丝包裹食品来祭祀——粽子由此而来。除此之外,端午的起源还有纪念伍子胥、图腾祭祀等说法。


屈原像 元 张渥 《九歌图》


 

事实上,端午一词最早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根据金武祥辑本《风土记》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而早在战国时期了仲夏(农历五月)是“恶月”的观念,因此人们采用各种方式驱恶辟邪,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的中医文化。中医信奉阴阳观念,认为阴阳和谐是万物滋长、生生不息的保障,阴阳五行观念贯穿在端午节民俗当中。据《礼记·月令》载:是月(指农历五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齐(斋)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其大意是,农历五月,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月份,阴气和阳气争斗激烈,生物半死半生。君子应当注意斋戒,切勿躁动,克制情欲。古人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仲夏月是疾病多发的月份,端午节的许多习俗都体现出防病、治病、驱除邪气、期盼健康的理念,这与传统中医文化密不可分。


明 仇英 临宋人画册之“嫔妃浴儿”


 

与诞生于科学实验室的现代医学不同,中医与古人的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中医文化非常重视预防和保健,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认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采集百草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古人认为,端午节这天采集的药材效果最好。这些植物药材的一个重要用途是洗澡,古人称之为:沐浴兰汤。汤字的本意并不是指食物,而是热水,而兰汤就是其中加有兰草用来洗澡的热水。后来,洗澡水中添加的药材逐渐丰富起来,除了兰草,还包括艾蒿、桃叶、柳叶或者菖蒲,有时候是各种草药的混合。古人希望通过沐浴兰汤达到卫生保健的作用,防止疾病的侵袭。


艾叶 菖蒲 炮制菖蒲

取自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藏明万历十九年精写彩绘本《补遗雷公炮制便览》


出了沐浴兰汤,耒来的百草(主要包括菖蒲和艾蒿)还有多种用途。《道藏经》中的《菖蒲传》记载菖蒲为“水草之精英,神仙之灵药”。它的根茎有镇痛、健胃、利尿等多种医学功用。《药性论》中写到菖蒲的时候说:治风湿痹、耳鸣、头风、泪下、鬼气。杀诸虫,治恶疮疥瘙。


清 徐扬 端阳故事册之“悬艾人



此外,菖蒲常常被制成蒲剑、蒲人或者蒲鞋,用以装饰和辟邪。它的叶子直而尖,外形酷似宝剑,故而称其为蒲剑,悬挂在家门口有保护家庭安宁、驱魔辟邪的寓意。宋明时期将菖蒲制成人形以辟邪,就是蒲人明清时期,北京城流行在端午节穿蒲鞋。史料记载,当时的北京人无论地位高低,每年的端午节都要买新的蒲鞋,必穿蒲鞋度节。


清王时敏 端午


 

艾蒿也是良好的中药材。据《本草纲载:艾叶气芳香,能通九窍,灸疾病。每年的农历五月正好是艾蒿成熟,药性最好的时期,端午节采的艾蒿,药用价值相当高。山西大同的人们通常在端午节前一天傍晚采集艾蒿,在端午节当天清晨,用加入艾蒿的水洗脸,以此寓意消除疾病。艾蒿还被制成艾人、艾虎,主要用以辟邪。晋代最早将艾蒿悬挂在门上,到南北朝时期,为了提高其辟邪功能,人们将艾蒿捆成人形,就形成后来流行的端午节挂艾人习俗。


北宋 欧阳修 灼艾帖

帖文:修启,多日不相见,诚以区区。见发言,曾灼艾,不知体中如何?来日修偶在家,或能见过。此中医者常有,颇非俗工,深可与之论权也。亦有闲事,思相见。不宣。修再拜,学正足下。廿八日。



中国古代将虎视为神兽,据《风俗通义》记载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抟挫锐,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恶遇,烧虎皮饮之,击其爪,亦能辟恶。宋朝时,人们将艾蒿编织成虎头形状悬挂在门上或者佩戴在头上、身上。佩戴在头上的艾虎比较小巧,最小的只有黑豆大小,正所谓:钗头艾虎避群邪。明清时佩戴艾虎的习俗已经十分常见,在大城市常用布料缝制艾虎。这一习俗一直流传到近代,民国时期,河北地区的人们会在端午这天在门上插艾、头上戴艾。现今,还有很多地方保留端午节插艾和戴艾的习俗。


南宋 李唐 炙艾图


饮药酒也是端午节的一大重要习俗,全国各地地方志多有记载。药酒主要指菖蒲酒和雄黄酒,古人认为,饮药酒可以强身健体,驱邪祈福。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介绍到: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痹,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雄黄具有很强的毒性,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后会产生剧毒砒霜,但同时又有很好的药用价值。雄黄酒的制作方法是将雄黄碾碎,溶解在酒中。除了直接饮用,雄黄酒还被喷洒在房间,涂抹在孩子们的耳朵、鼻子上,以避免毒虫蛇蝎的侵袭。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耳鼻间,以避毒物。另据《广东新语》记载,当地饮用菖蒲雄黄醴(醴就是酒的意思)。雄黄酒辟邪的说法还出现在许仙与白娘子的传说中。相传,白蛇修炼千年,幻化成人形,与许仙成亲。不料,在端午节喝了雄黄酒之后原形毕露,竟然把许仙吓死了。雄黄酒的辟邪威力由此可见。到现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的改善,饮菖蒲酒和雄黄酒的习俗在城市中已经非常少见。


雄黄 炮制雄黄

取自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藏明万历十九年精写彩绘本《补遗雷公炮制便览》


端午节佩戴五色丝的习俗流传广泛,今天在一些地区仍然可以见到。五色丝,又称长命缕、延命缕、百索、端午索等等。大人主要戴在手腕上,小孩则可能戴在手腕、脚腕、脖子和腰上,或者挂在床帐、摇篮等幼儿用品上,五色丝通常由青、黄、白、赤、黑五种颜色拧成,代表木、土、金、火、水五行。在传统中医文化中,这五行分别代表肝、脾、肺、心、肾统领的五大系统。五行相辅相成,万物平衡,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人是微观的整体,人体阴阳五行平衡,才会远离疾病邪气,健康长寿。《荆楚岁时记》所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因此,佩戴五色丝寓意身体健康长命百岁、辟邪除灾。


清 徐扬 端阳故事册之“系采丝”


最后,佩戴在身上的五色丝要被剪断,在不同的地方,剪断五色丝的日期各不相同。比如,在山西大同,人们在农历五月十三这天剪断五色丝,通常认为这天会下大雨,大雨会如同关公的刀刃一样锋利,斩断邪气,称作:磨刀雨。剪断之后的五色丝多被放入院子中的下水道里,并要将其冲走,寓意远离疾病和灾难。一些地方佩戴五色丝的时间较长,一直要到历六月六才剪掉;另有些地方要等到端午节后下第一场雨时,才能解下五色丝水中。纳西族的长辈会在端午这天给十五岁以下的孩子佩戴五色丝,称作:续命线。续命线戴一个多月,在火把节最后一天剪下来烧掉,保佑孩子这一年健康平安。


清 同治 明黄色缎地平金银彩绣五毒荷包


明清时期,香囊成为端午节的重要佩饰,佩戴在身上可以起到驱除病虫害的效用。香囊里面通常装有朱砂、雄黄等药物或者沉香一类的香料,用丝布作外包,制成不同形状。浙江《新昌县志》记载,明代万历时期端午节人们会佩香囊,艾虎。清雍正时期的《辽州志》则言:佩朱砂袋。端午节佩戴囊的习俗在中国大地广为流传。在河南、山西等地,香囊外形如粽子,缠着五色线,内装有艾叶、雄黄类的中药材,戴在身上,驱病驱邪。湖北等地的香囊制作成菱形或者猴子的形状,背在孩子的背上在河北邯郸,姑娘们会在五月初四采集艾叶,缝制成香囊,佩戴在胸前或者辫子上。另有一些地方在端午节前一天开始佩戴装有艾草的香囊,在端午那天下午扔掉香囊。

 

虎除五毒版画


除此之外,佩戴有五毒图案的佩饰是端午节的另一重要习俗。五毒所指,主要有三种说法是蝎子、蜈蚣、蛤蟆、蛇和壁虎;二是蝎子、蜈蚣、蛤蟆、蛇和蜘蛛;第三种说法认为是老虎、蝎子蜈蚣、蛤蟆和蛇。事实上,这些动物中有些并没有毒性,有些毒性不大,但在古人心中,他们都很危险。由于仲夏五月是恶月,蚊虫毒物滋生,邪气较重,古人便绘制五毒图案,利用它们驱散邪气,也就是人们熟知的以毒攻毒。传统的中医学认为,物性相制从基本原理上来说是一种以毒攻毒。具体来讲,是说即使存在于不同的系统内,具有相同或相似性质的事物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利用五毒图案驱散端午时节的邪气,使用的便是这一原理。根据《岁时杂记》的记载,早在宋代,人们在端午节除了会把艾蒿和人工仿制艾蒿插在头上,还会在艾蒿上裝饰蜈蚣、蛇、蝎子等动物的模型或者图案。明清时期,这一习俗广泛流行,明代妇女在端午节时有头上簪五毒的习俗。


明 嵌宝石蜘蛛形金簪


 

在古人看来,人都是有灵魂的,十二岁之前的小孩的灵魂是不完整的,容易受到邪气的侵扰,并且民间有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的传言。因此,在儿童的服饰、玩具和佩饰上常常裝饰有五毒图案。在端午节这天,长辈往往要给孩子们穿上精心缝制的五毒肚兜(肚兜,又称兜肚,在古代是保护胸腹的贴身服饰);在山东省临清县,长辈要给女孩子穿上黄色的鞋,鞋面上用毛笔绘制五毒图案,意思是借屈原的墨迹杀死毒虫。给孩童穿戴绘制有五毒图案的服饰配饰体现出长辈对于小孩的呵护和关爱,也反映了传统中国人对于家庭美满,儿孙满堂的生活向往。


清 杏黄色菊蝶纹暗花实地纱墨笔画虎纹小单袍 套裤 夹袜


除了装饰有五毒图案的服饰和佩饰,同样体现端午五毒风俗的还有五毒食物。在北方,人们会在端午节这天制作一种特别的供此时食用的饼子,这种饼子在配料上与其他饼子无异,但外观却大不一样。其表面绘有五毒形象,称为:五毒饼。人们希望通过食用五毒饼,抵制疾病侵袭,祈求健康。据陈作霖《金陵物产风土志》记载:端阳有『五毒菜』:韭菜、茭菜、黑干(酱油豆腐干)、银鱼、虾米也。这些食物并没有任何毒性,只是当成五毒的象征物食用,吃了这些食物,代表着人们消灭了五毒。


明 项圣谟 蒲蝶图轴


传统中医讲求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体,人的活动规律与自然界的变化(比如气候的变化)息息相关。另外,根据中医的精气学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人要顺应自然地阴阳四时,日月盈亏,昼夜交替的规律,调节自己的生活习惯。仲夏月酷暑难耐,昼长夜短,人们的活动要以消暑降温为主,古人会在端午这天到野外踏青,郊游,俗称:踏百草。踏百草习俗最初有祈求神明保佑的含义。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上天和人之间可以相互感应,如果人们作恶多端,老天爷是可以感应到的,并且会在人间降下灾难。因此,祭祀祈福在古人的生活中相当重要。人们通过祭天仪式,祈求身体健康,风调雨顺。后来,这种祭天祈福的愿望逐渐淡化,端午这天到野外踏青、郊游更加强调的是亲近大自然,放松心情和修身养性。在北方踏百草主要表现为登高,古人认为在端午节这天登高可以消除百病。北京天坛地势很高,明朝时期,北京人会在农历五月初五中午之前进入天坛避毒,午后在天坛墙下进行跑马活动。现代科学证明,海拔每升高一千米,温度下降六摄氏度。因此,端午登高的习俗是人们顺应自然天气变化而采用的解暑降温的好方式。

 

在辽宁的阜新市和锦州市的交界处,有一种独特的端午习俗——登高克仗,这是一种融入了地方特色的踏百草习俗。在端午节当天,当地相邻两个村庄的村民不约而同登上两个不同的山包,双方互相抛掷小石头进行攻击,参加者成千上万。如果玩得不够尽兴,还可以再拉开一定距离,重新战斗,一旦攻占对方山头,抓到俘虏,众人就会抓住他的四肢,在山顶颠屁股蹲儿,以此欢度端午节,这就是当地人俗称的;克仗。这种端午节游戏活动不仅消暑降温,娱乐身心,还可以增进邻里关系。

 

端午节并非仅仅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少数民族也过端午节,比如前文提到的纳西族。端午节作为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纽带,增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情感联系。彝族过端午节即源自附近汉族居民在天气炎热的端午时节为其送去艾叶、菖蒲和雄黄以消暑去病。此后风俗中也融入了端午节俗,他们把端读成了都,将端阳节称作都阳节。在这天,每家每户同样要在门前挂艾蒿和菖蒲,长辈要给孩子们用雄黄酒擦脸。

 

传承了两千多年的端午节汇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端午节祭奠屈原,粽子、赛龙舟等习俗是我们所耳熟能详的。除此之外,端午节透露出浓郁郁的中医文化气息,沐浴兰汤,采集百草、饮雄黄,广泛使用的辟邪饰物,无不承载着人们对于身体健康,远离疾病,消灾消难得美好希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今日端午
端午节的起源真的是因为屈原吗?明清两代的民间和宫廷习俗端午节
十堰的端午节风俗
端午节的8个习俗,暗藏着中医养生智慧!
“端午三友”蕴藏的养生奥秘
端午节快到啦,传统保健养生活动知多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