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中医推荐,祛湿必须先健脾,中医外治轻松除湿气!

今天从中医的角度说一下健脾和祛湿两者之间的关系,很多人都存在一定的误差。消除误差就能轻松去掉湿气了。《黄帝内经》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气会首先造成脾虚,由于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脾虚之后还会造成胃弱,肾虚,肺弱,气虚肠胃排泄问题,而湿气的症状恰恰是这些重要器官功能减弱之后的反应。中医认为:湿邪最为难治,因为湿的渗透能力极强,湿邪一般会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北方的冬天,往往气侯比较干燥,尽管天冷,但人都还是能接受。而南方气候湿润,寒湿袭人,所以会觉得南方的冬天更难熬。当湿遇热变为湿热时,就明显让人觉得喘不过气来。湿气遇风形成风湿,驱风容易,一旦形成风湿,就成了慢性疾病,一时半会无法根治。中医认为「肥人多痰湿」。一般而言,体内有湿气,脾较虚时无法运化,对人体代谢会造成影响,从而使湿气滞留体内,进而聚湿生痰,导致肥胖。

中医如何祛湿?

当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的时候,湿气就很容易趁虚而入,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说,我们在初春既要做好保暖抗燥的工作,又要防止外界阴冷的刺激和寒气的入侵,同时,也要注重祛湿健脾,将身体里面的湿邪驱走,让脾胃顺利的运转起来。其实在人体中,脾是运化水湿的,如果脾受到了伤害,水湿则无法完全运化,于是就会在身体内堆积,久而久之,湿气往往会引起其他病痛。

1,健脾健胃,湿气的根源在于脾虚,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所以真正的中医祛湿的时候,必然会用健脾健胃的药材再配合利水渗湿的药材

2,兼顾其他脏腑,中医同时认为:水湿内停而生肿满,虽首责脾,实非局限在脾。所以祛湿的时候需要兼顾肾和肺。

故祛湿必须同时健脾!(这也是许多人喝了很长时间的红豆薏米粥都没有效果的原因所在)。医学古籍中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意思是说,长夏养生重在健脾祛暑防湿,同时还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

湿邪伤脾暑天如何养护脾阳

明代医家张景岳说:“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脾的特点是喜干燥,怕湿浊。当湿邪之气侵犯人体后,会影响脾胃消化功能,人容易出现疲倦、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而一旦脾的运化功能减弱,则会进而影响到肝的生理功能,因此暑天养生重在健脾化湿、养护脾阳。呵护脾阳的要点在于避免过度贪凉,包括猛吹空调、过量吃冷饮。健脾祛湿之食疗法——薏米红豆汤 健脾祛湿之按摩法——摩脾经、揉板门、捏脊、摩胃 健脾祛湿之刮痧法——背部刮痧

虽然暑热难耐,但中医养生保健强调顺其自然,因人而异。中医认为“动汗可贵”,夏季不出汗则会憋出一身病。炎夏出汗恰是人体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如果刻意贪凉减少正常的排汗,反而会对人体造成很严重的危害。适当运动可以增进脾的运化功能,促进体内湿邪的排出,有利人体安度“长夏”。脾脏能运化水湿。脾喜燥而恶湿,若脾阳振奋,脾脏健运,运水化湿功能正常,湿邪则不易致病。反之,湿气太重致人生病后,病人往往出现头昏头重、四肢酸懒、身重而痛、为预防、减轻湿邪伤人,必须重视护脾。只有脾胃阳气振奋,才能有效抵抗湿邪的侵袭,所以温补脾胃是除湿的最好途径。

明代医家张景岳说:“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脾的特点是喜干燥,怕湿浊。当湿邪之气侵犯人体后,会影响脾胃消化功能,人容易出现疲倦、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而一旦脾的运化功能减弱,则会进而影响到肝的生理功能,因此暑天养生重在健脾化湿、养护脾阳。呵护脾阳的要点在于避免过度贪凉,包括猛吹空调、过量吃冷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健康】“十人九湿”,原来湿气的根源在这里!专家教您祛湿先调脾
脾虚--祛湿是关键
为什么中医说“脾虚人废一半”?脾虚的人,建议这样调理
脾虚生内湿!祛湿不健脾,吃再多祛湿食物也没用
脾胃虚弱湿气重,中医教您健脾祛湿
脾虚湿气重的人,日常应该怎样保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