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度量衡单位趣谈——寸、尺、丈
     《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说文》)云:“寸、尺、咫、寻、常、仞诸度量,皆以人体为法”。《大戴礼记》、《孔子家语》中都有:“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的记载。《小尔雅》中还说:“跬,一举足也,倍跬为步”(古代一步为六尺)。这些都是以人体为度量衡单位的记载。《说文》中,尺字写作“”,可与“布手知尺”互为佐证,即一尺为成年人拇指与食指伸开的距离与形状。
       今天的一市尺长33.3厘米,无论如何与“布手知尺”的长度不相符。而《大戴礼记》、《说文》的作者是汉代人,《孔子家语》的作者是魏晋人,西汉至晋一尺皆长23.1~24厘米之间,与“布手知尺”不合。难道这些都是后人杜撰的吗?并非如此。古人治学是十分严谨的,那么,“布手知尺”之说有没有根据呢?有幸的是,今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各藏有一支商代象牙尺,尺长约16厘米,尺上有分、寸刻度,均为十进位。对此我们作了一个验证,身高在160厘米者,拇指至食指之间距离为16厘米,一指之宽为1.6厘米。考古学家李济先生在1921年对当时中国人身高测量作了一个统计,成年人身高平均为164~165厘米。此外,由考古发掘证明的古人身高:女子为150~160厘米,男子为160~165厘米可证,“布手知尺”说是有根据的,只是商代以后,尺度增长而造成与此说不合的结果。
    《说文》中“寸”字写作“”,寸字下云:“人手却动脉谓之寸口从又、一。”而“又”字写作“”,并解释说“又,手也”。像人手伸出三指状。寸字就是在手下加了一横。“人手却动脉谓之寸口”这句话是形容中医用食指按脉状。“却”作“退”解,是说双手十指并拢,退至手腕处正是一指按脉处。丈字写作“”,即在又字上加十,故曰:“丈,十尺也”。如果我们用自己的身高和双手去做个试验,就可以证明《说文》对字的结构和解释是十分严谨的。
    《史记·夏本纪》中有关禹“身为度”的记载,但没有明确的数字可供参考,故后人对此有不同的理解,有说禹身长九尺二寸;有说九尺五寸;还有说九尺有咫……朱载堉在《律学新说》中说到“诸家各异,莫之适从……以理论之,若据身为度之一言,则应长十尺为是,盖十尺为一丈,古称丈夫”。我们主张以朱载堉之说为是,商尺长16厘米,应该正是夏尺的延续。
    用人体来定长度,世界许多古老文明的国家皆有相关的记述,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戈尔有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度量衡”。而《孔子家语》中:“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斯不远之则也”说得更加具体,更有可操作性。世界各个民族的先人,最初的测量活动往往都是借助于人体器官来实现的,如手、指、腕、足以及人体的自然身高等。如肘尺(又译作腕尺),是古老的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时期的长度单位,大约出现于公元前6000年,这个单位的概念是,伸开手臂,从肘关节至中指间的距离。在公元前2500年,古巴比伦尼亚王国的长度单位有“指”,一指相当于1.65厘米,一尺是20指,一腕尺等于30指。而在南美洲文明较早的印加帝国,长度单位是162厘米,相当于古代秘鲁人的平均身高。《英国度量衡史》一书中也提到,原始的计量单位是指、掌、噚。一噚大约等于一人的身高,一呎大约等于六分之一噚,一拃为八分之一噚。一个人的步距大约是半噚。用人体定度量衡单位甚至延续到16世纪的西方许多国家。十世纪时,英王埃德加曾以其拇指关节间的长度定为一吋;查理大帝以其足长定为一呎。根据十六世纪德国的规定,英尺的另一个定义是以某一个星期日礼拜完毕后,令最先走出教堂的16名男子,立于教堂门前,高矮不拘,随意而定,各出左足,前后相接,取得此长度的十六分之一为一法定单位。而一码则曾以英王亨利一世鼻尖至手指间距离而定。如果从解剖学的观点来看,人体各部位具有完美的比例,如一指为寸,十指正相当于伸出大拇指和食指的这段距离。一拃为一尺,人的身高正好相当于它的十倍。人体的身高又与伸出两臂之长相等。人体这一完美的比例关系,欧洲十五世纪的艺术解剖学中常用绘画表现出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度量衡单位趣谈
曹斐私语《千字文》059:尺璧非宝
443.从古到今说“尺寸”
一把挖掘出的汉尺,告诉你“身长九尺”的关羽,到底有多高
汉字的故事
商朝尺寸之谜:殷墟考古破解谜团,难怪古有“丈夫”之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