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彩陶

转自 率我真 2020-10-04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菱格圆点纹彩陶罐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多层垂弧锯齿纹彩陶罐

半山类型因1924年发现于广河县洮河西岸的半山遗址而得名,距今4650年-4350年左右,属马家窑文化中期。2009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河西民乐县六坝镇五坝村发掘了2座半山墓葬,说明半山类型已扩展到河西走廊的中部。半山彩陶比例较马家窑类型大幅提高,一般占彩陶的60%以上,广河地巴坪墓地高达90%,大型储藏器壶、瓮成为半山彩陶的主要器型。这些彩陶器体打磨光滑,胎体轻薄,器型浑圆饱满,图案富丽堂皇,纹饰疏密得当,色彩赏心悦目,不仅是甘肃彩陶艺术的巅峰阶段的重要元素。最为常见而极富特点的花纹母题是黑色锯齿纹带和红色条带相伴相依,勾画出四大漩涡或圆圈纹、葫芦网格纹、多层水波纹等图案,然后在主题图案中再填充辅助图案,形成多层次彩绘的装饰手法。其他纹饰还有菱形纹、网格纹、弧线纹和神人纹等。精品彩陶造型与图案浑然一体,造型艺术与装饰艺术达到完美结合,无论平视还是俯视,都能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美感享受。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方格网纹带流彩陶盆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圆点纹彩陶壶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圆圈纹彩陶壶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圆圈纹彩陶壶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平底带旋纹壶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平底带旋纹壶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旋纹带流彩陶罐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旋纹带流彩陶罐  

口径10厘米 底径15厘米 高32厘米

1976年,兰州市关庙坪1号墓出土。完整。小敛口、鼓腹,平底。小口周围饰三个錾,中腹部为两耳。黑红相间的条带于上腹部绘出6组漩涡纹、中腹部则为平行宽带纹。强烈对比的色彩、简约婉转的构图,尽显华美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旋纹带流彩陶罐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贝形纹彩陶罐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葫芦形网纹彩陶瓮
 完整。口沿斜线纹,形似葫芦的四组图案为主题。葫芦中绘网纹,周围间隙由柔细的线黑线同粗锯齿紧临相伴,共同托起红边菱形网格纹。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旋纹彩陶壶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旋纹彩陶壶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平行锯齿旋纹彩陶壶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平行锯齿旋纹彩陶壶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方格锯齿纹彩陶罐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菱格网纹彩陶罐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菱格网纹彩陶罐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葫芦形网纹单耳彩陶壶
 兰州市花寨子出土 高12.6厘米,口径6.6厘米,底径5.9厘米。壶口沿为一周锯齿纹,颈绘平行条纹及大锯齿纹,肩绘平行条纹,腹部饰网纹,间饰贝纹四组。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折带纹彩陶壶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折带纹彩陶壶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折带纹彩陶壶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折带纹彩陶壶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平行锯齿纹彩陶鼓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菱格纹彩陶盂
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距今4500年前) 广河县地巴坪出土 高10.2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7.5厘米。盂身施红黑彩,口沿外绘锯齿纹一周,腹部绘六组菱格纹,间饰锯齿纹。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菱格纹彩陶盂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单耳月纹网纹彩陶壶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单耳月纹网纹彩陶壶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神人纹彩陶壶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神人纹彩陶壶
 
        半山类型因1924年安特生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广和县洮河西岸的半山遗址而得名,距今约4500年(约4650年—4350年之间),分布在陇山以西的渭水上游、兰州附近的黄河沿岸到青海贵德盆地,及黄河支流湟水、大夏河、洮河、庄浪河、祖厉河、河西走廊的永昌、武威、古浪、景泰等地区.范围基本与马家窑类型相同,但已逐渐西移。1923年,安特生在兰州购买了一批出自洮河流域的史前彩陶器,主要是半山、马厂时期的。之后,他在洮河流域部分地区进行了调查、发掘,共发现史前遗址49处。根据调查,他在《甘肃考古记》中将中国西北地区的史前文化分为六期,从早到晚依次为齐家期、仰韶期、马厂期、辛店期、寺洼期和沙井期。他认为中国彩陶源于西方。后来经我国考古专家和古史学者根据不断丰富的考古发掘资料研究得出结论.纠正了安特生的“六期”说和“中国文化西来说”的错误观点.证明了中国彩陶文化不仅源于本土,而且具有东来西向的传播趋势。
    半山类型的房址为方形或长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门向东,室内有灶。在房子附近一般还有储存东西的窖穴和烧制陶器的窑址等建筑遗存。
    半山类型的墓葬发现较多,形制除常见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外,还有石棺墓。葬具有木棺。葬式以侧身屈肢葬和二次葬为主,其次为仰身直肢葬,还有一定数量的合葬墓。随葬品以彩陶为主。
    半山类型的陶器以红陶为主,有少量的灰陶和白陶。半山时期的经济生活与马家窑时期基本相同,仍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由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稳固的定居生活.制陶业相当发达,使彩陶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彩陶出土量最高,有的遗址中彩陶占全部陶器的85%,最高达到90%。彩陶的造型美观,图案具有华丽精美的艺术风格,多以黑红相间的线条勾画出各种图案,纹饰以旋纹、锯齿纹、菱形纹、葫芦纹、网纹为主,花纹一般饰于器物上腹。器形丰富多样,形体匀称,高低、宽窄比例协调。大型贮藏器壶、瓮、罐等成为半山类型彩陶的主要器型,这也反映了农业定居生活的进一步发展。在半山期,鸟形壶开始出现,后期有所增多,其腹部有双耳,代表双翼,尾部由一小錾来显示尾翼。这一时期器型饱满凝重,曲线优美柔和,重心降低,最大径在腹部,直径与高度基本相等,器表打磨得很光滑,制陶技术有了显著提高。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叶纹、网络双耳彩陶罐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叶纹、网络双耳彩陶罐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凸弧锯齿纹彩陶壶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葫芦形网纹彩陶壶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菱块十字圆点纹彩陶瓮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菱块十字圆点纹彩陶瓮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垂弧锯齿纹彩陶罐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垂弧锯齿纹彩陶罐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平行贝形纹彩陶壶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平行贝形纹彩陶壶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圆点纹彩陶壶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圆点纹彩陶壶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菱块纹双耳彩陶壶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菱块纹双耳彩陶壶  

腹径12.8厘米 高34厘米

完整。侈口,短颈,鼓腹,双耳,平底。黑红双彩。颈部有鸡冠小耳一对,饰网格纹。腹部图案既有黑红彩的变化,又有黑彩白地的间隔调配,既有直线构成的菱格块,又有弧线绘制的叶片纹。繁而不乱,疏密得当,俯视效果令人称奇,充分显示了半山陶工的艺术才华。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贝形纹彩陶罐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高低耳网络叶纹彩陶罐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垂弧锯齿纹带流罐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方格网纹彩陶罐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菱块纹双耳彩陶罐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圆圈网格纹彩弧鸟形壶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圆圈网格纹彩弧鸟形壶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距今4500年前) 高22.9厘米,口径8.8厘米,底径8.4厘米。壶口偏于一侧,圆肩圆腹,下腹内收,平底,双腹耳,短尾鋬;腹部绘四圆圈,内填网格纹。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圆圈网格纹彩弧鸟形壶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圆圈网格纹彩弧鸟形壶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葫芦形网纹单耳彩陶壶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葫芦形网纹单耳彩陶壶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葫芦形网纹彩陶壶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葫芦形网纹彩陶壶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多层垂弧锯齿纹彩陶壶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四大圈内填十字网纹彩陶壶.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旋纹彩陶罐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旋纹彩陶罐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旋纹彩陶罐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旋纹彩陶罐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旋纹彩陶罐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圆圈网纹三耳彩陶罐  

口径17.9厘米 底径13厘米 高31.5厘米

1973年,广河地巴坪墓地出土。完整。侈口,束颈,鼓腹,平底,一对腹耳。口沿内壁以黑色条带分割为五等分,空间填充黑色锯齿纹和红色垂弧纹;中上腹绘四大漩涡纹,红色条带与黑色锯齿纹相依相伴,细腻规整,以圆心连贯而成气势磅礴的飞旋波浪,跌宕起伏、千回百转,动人心魄。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旋纹彩陶罐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旋纹彩陶罐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旋纹彩陶罐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四大圈旋纹彩陶壶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四大圈旋纹彩陶壶

甘肃省博物馆 半山类型 四大圈旋纹彩陶壶 

绚丽的半山文化

马家窑文化,是分布于黄河上游的青海省东部、甘肃洮河流域、渭河上游和河西走廊东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的新时期文化区系的著名文化。

    马家窑文化可分为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是先后相承袭的四个文化类型。半山文化因1923年在广河县半山村首次发现而得名,距今四千多年,是马家窑文化最主要的艺术类型之一。

    半山文化分为四个时期,一期的遗址以兰州三营为代表,除此还有广河地巴坪早期、景泰张台早期和临夏张家咀等;二期的遗址以广河地巴坪中期为代表,主要遗址还有景泰张家台晚期、广河半山、杜家坪、永靖樱桃山等;三期遗址是以甘肃兰州土谷台早期、青岗岔和沙井驿为代表;四期以兰州土谷台中期为代表。

    半山文化在广河以半山二期为主,其文化呈现出明显的自身特征,逐步达到成熟阶段。

    半山文化的石器有斧、锛、刀、凿、弹丸等,其中有一种石刀为长方形圆弧刃,双孔。骨器有镞、匕首,匕首两侧有镶嵌石刃的凹槽。

    绚丽多彩的半山文化彩陶,展现了彩陶艺术新的繁荣期。彩陶以繁茂致密为特色,丰盛的图案与饱满的造型浑然一体,显得豪华壮丽。它们制作精美,质地优良,纹饰繁复,为马家窑文化制陶工艺之高峰。典型的器形有壶、瓶、罐、碗、盂、豆、杯、带嘴锅等。其中以小口高颈双耳壶、单耳大口罐、短颈双腹耳瓮等数量最多,也最具有代表性。彩陶纹饰,基本主题少而变化多,纹样繁复,主要是螺旋形花纹,饰于大形器的腹部,线条均匀,红黑线相间,往往中间是红色,两边镶饰黑色的锯齿纹。锯齿纹是最突出的特征,在绝大多数的彩陶上,都用不同形式表现出锯齿纹饰。另一种类型的花纹是大型方格纹,是由网纹、棋盘纹、方格纹等组成的整组纹饰,有些是编织纹,有些则是各种图案的混合体。另外还有一些竖的分组弧状纹饰,有的是粗细不等的曲线文,有的是由葫芦形式变形的花纹,中间夹有其它弧线装饰。大型陶器采用分段泥条垒筑再进行拼合的制法。由于腹部是上下腹两个相等的圆形陶坯拼合而成的,因此腹部近于球体。在壶和罐的膨圆的腹部上,多饰以二方连续的花纹,无论在正平视的半圆形构图,还是正俯视的圆形构图中都能构成完美的画面。出土于地巴坪遗址的菱格锯齿纹瓮,高34.5厘米,口径17厘米,为泥质红陶,施红黑彩,腹部以上绘菱格十字纹,经部绘一圈锯齿纹。瓮腹上部有四方连续的菱形方格纹,在构图是运用对称的手法,将繁缛的图案均匀的组合在一起,以疏密虚实的对比,鲜明地突出了主体花纹,让人感觉繁而不乱,有条不紊,变化多端,装饰性极强。

从图案花纹的演变、提高和发展来看,半山类型的图案花纹的艺术造诣比马家窑类型的有了很大进步,当时的“艺术家”善于针对器物的造型使用等分画面方式,使所饰花纹各部分恰当地构成与器形相协调的对称图案,不论大小黑白的对比,宾主的层次,线条的粗细,间距的疏密,都安排穿插得很适宜,使纹饰富有变化和节奏。出土于半山遗址的人头形罐盖,集塑、雕、绘三法于一体,整个头部以人工捏制而成,雕有眼鼻嘴,棱角分明,设计合理;表面绘彩层次分明,疏密适度,用简单的色彩在额头上绘出了皱纹、眼睑、鼻梁和胡须,以浓重的色彩在脖颈绘上了四条宽带纹相间三条窄带竖斜纹,肩部还有两条宽窄不同的带纹和一条宽带锯齿纹,塑造出远古广河先民的形象。

半山时期的人类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每个村落有一定的布局,房式主要有方形和圆形、地穴式和平地起造等不同的形式。原始的锄耕农业是其主要的经济部门,种植作物主要有粟。但狩猎也是主要的谋生手段之一。

半山遗址中也挖掘出了一定数量的墓葬。墓葬有土坑墓、石棺墓和木棺墓三种,有一次葬,也有二次葬。早期多仰身葬,中晚期多侧身葬和屈肢葬。葬品一般很少,少数墓有较多的随葬品,开始出现贫富分化的现象。在随葬工具方面,男性多随葬石斧、石锛、石凿,女性多随葬陶纺轮,反映出男耕女织的劳动分工。

半山文化处于早期人类由母系制向父系制过渡的阶段,对研究早期人类发展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东方陶瓷】甘肃省白银市馆藏文物欣赏
马家窑文化的神秘面纱
甘肃省博物馆 马厂类型彩陶下
以阅众甫——"三路"文物收藏菁华之陶器
(1)参观国博
瑞典人安特生发现了仰韶和马家窑彩陶,但他说“彩陶西来”则全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