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母亲的礼数

                                       母亲的礼数

                                                       作者:高海平

 

    每次回家看望父母之前,我心中都要纠结一番。多长时间回一次家为好,每次回家呆多长时间合适。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对我来说就是个问题。因为,母亲自从2011年夏天得了脑梗以后,她的自理能力越来越差。而我每次回去,她总要拖着不利索的身体,给我做饭。作为儿子,不回去看望父母,是不孝;回去打扰父母,同样也有不孝的嫌疑。不过,我心里非常清楚,父母嘴上一再说,忙就不用回来,其实,他们是希望儿女们时时都能够在身边。我虽说自己纠结,心里也是想着回去越多越好。 
    每次看望父母,最快乐的事就是跟他们漫无目的的聊天、说闲话。那是怎样的春风拂面之温馨和温情啊。
    跟父亲大多聊的是时事新闻以及坊间传闻。父亲关心时政,每天必看的电视节目就是《新闻联播》《海峡两岸》,我们在一起谈论的也是这些。这里讲一桥段,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山西省委书记胡富国,为使山西能够建成第一条高速公路,几乎每天都要在电视上进行极富煽情地讲话,其目的是动员干部为修路捐款。这一行为深深地打动了父亲,父亲打心里佩服这个看上去土了吧唧、但却十分睿智、亲民的书记。也就对时政产生了兴趣。 
    跟母亲聊天全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事。二老离开老家也很久了,但并没有断绝与村里的联系。街巷里的故事,都是从她那里听来的。现在,母亲身体不利索了,听力也差了,跟她对话,她常常是看你的口型,猜你说什么,然后回答你,这样就难免牛头不对马嘴。二弟曾给母亲配过一个西门子的助听器,好像不起多大作用,后来母亲也不戴了。没有助听器的母亲,再加上行动不便,看上去越加龙钟了。其实,她年龄不是很大,七十大几的岁数。常言道,耳朵听不见了,人就木呆了,反应就慢了。但母亲的脑子很清楚。 
    我十几岁就出门上学读书,工作以后一直在外。严格来讲,在父母身边呆的时间并不算长。不过,不管走到任何一个地方,父母一直在我的心中,从没有感觉到离开过。每次回家看望二老,我还是像小时候那样撒娇、使懒,能不干活就不干,坐在那里看电视、玩手机。自己首先把自己当成长不大的孩子。父母不会再像小时候那般指使你去干这个,去干那个,他们恨不得倾其所有为你忙碌。在父母的眼里,你长大成人了,你有事业了,但你还是他们的骨肉,依然像呱呱落地时那般亲你、疼你。 
    还是那般亲,还是那般疼,但明显能看出他们亲的、疼的已经不是那个呱呱坠地的你了,也不是少不更事的你了,他们已经把你当大人对待了。虽然在我的心里多么希望我还是那个我,但这已经不可能了。 
    母亲是个讲礼数的人,不管是对自己人,还是对亲戚朋友。从得知我要回去开始,她就准备着、操持着做饭。指使父亲买菜、割肉、割豆腐,她在厨房和面,洗菜、切菜。腿软得站不稳,就倚在墙上歇一会儿;胳膊没劲擀面,就叫父亲过来帮忙。就这样忙着给我做我最爱吃的疙窝。疙窝是面食当中的一道美食,官方语言叫猫耳朵,晋西北一带叫疙朵。工序是这样的:首先把面和好,在案板上揉倒,用刀切成长条条,放在由高粱杆做成的拍拍子上,拿手指在拍拍子上逆着或顺着纹路一个一个地搓。搓得越小越好,大了不好煮,也不好吃。由于利用了高粱杆的形状,搓出来的形状像猫的耳朵,故得名。那一只只小巧可爱的猫耳朵,像一只只小精灵铺就了整个拍面,煞是好看。 
    我的脚步一进门,母亲的第一句话就是:饿了吧,先歇会儿,饭说话就好。然后就趔趄着步子去厨房下锅。记得小时候,我进家门的第一句话往往是:妈,饭做好了吗,我饿了。妈妈就赶紧给我做饭。母亲到现在,不管我几点进家门,送上来的问候都是:吃了吗?我们有时候常常拿“吃了吗”这句话,讥笑国人的低俗,不像西方人的“你好”来的高雅。事实上,这才是真正体现传统文明的至高礼仪。别看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其中的内涵无论从文明的传承还是时代的变迁,把人性的关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传统的国人问候语,在母亲这里已不是礼节性问候,是内心最真诚的表达。母亲不清楚古人“民以食为天”的哲学命题,她只清楚把你招呼的吃好了就是她最大的心愿。 
    吃饭时,母亲会坐在旁边看着你吃,吃完一碗,她亲自给你盛第二碗,你说吃饱了,她还要再三谨让,实在是看见你吃不下去了,才肯罢休。这就是母亲的礼数,一定要让别人先吃好,吃不好,她的心里很难过。有一次我回家,母亲刚好去了我姐姐家小住。我和父亲俩人一块儿张罗,也是吃的疙窝,总是觉得味道不地道。后来把这事给母亲说了,母亲毫不犹豫地说,肯定是你爸没舍得放肉。我一回想,还真是没放肉,怪不得呢。不是父亲舍不得让我吃肉,是手忙脚乱地忘记了。这事本来跟母亲没关系,她不在嘛。然而,她念叨了好几遍,明显流露出对父亲粗心大意的不满,同时还有一份自责和内疚。母亲不仅是这样对待我们兄弟姐妹,亲戚朋友上门,她也同样施以周到的礼数。等客人都吃熨帖了,打着饱嗝、剔着牙,她这才去吃饭。 
    在我们老家,女人的礼数很多。吃饭不上桌,有客人,客人先吃;没有客人时,家里的男人先吃、孩子们先吃,最后剩多剩少有主妇兜底。多了还好说,少了就得挨饿。老家居住的都是窑洞,一面土炕占了屋子的多半面积。女人从来不靠墙坐,只坐在炕沿边,除了男尊女卑封建礼教之外,最直接的原因是做饭、舀饭方便。男人们吃完一碗,女人赶紧放下自己手中的碗,身子一踅,下炕去添饭。女人的盘腿坐功那是相当过硬,这都是礼数磨砺出来的。母亲也一样,即使进城这么多年了,一点没改变。她没改变,不等于别人不改变。有时候,她的礼数在别人的眼里简直就成了某种强迫,反而使对方为难,甚至不愉快。母亲却不这样认为,她觉得自己做的没有错。有一次,还因为这个我跟母亲呛了几句。我说,以前人穷,吃不饱饭,吃不好饭。现在人都富了,吃饭不成问题了,你就不要那么客气地谨让了。她倒是在听你说话,说完后,就给我讲了个笑话。村里有个女的,聪明又能干,能说会道,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就是待客不实诚。亲戚到她家了,她光捋袖子不做饭,只抹桌子不上菜。跟你谝闲话,还吐沫星子飞溅地、一遍一遍地问客人:你到底吃了没有?要是吃了就说话,别不好意思。一遍遍地重复这句话。客人一看她这架势就是天桥上的把式,是不准备让你吃。只好回答,吃了吃了。女的这才长出一口气地说,早说嘛,那我就不准备了。这样的笑话在民间流传已久,母亲再把它讲出来,我明白她的目的,是要告诉我,她不是那样的人,也不会做那样的事。她就是要每一个亲戚朋友,包括我们兄弟姐妹到家后,能吃好饭、吃饱饭,如此而已。我只好默许,不再就此说什么了。 
    母亲得病后,一度很悲观。刚开始她还想不通,好好的怎么就手脚不利索了呢?我们一再给她做思想工作、开导她。母亲一时半会儿还很难接受现实。时间长了,她也知道这种病不可能完全康复,能有现在这种状态已经不错了。所以她开始加强锻炼,早晚都要到外面活动活动,控制病情的发展。毕竟腿脚不利索了,我们就建议她拄拐棍以防万一,她不听。虽然步履维艰,甚至踉踉跄跄,母亲毅然倔强地独立行走,背影中透出的却是那种坚毅和不屈。 
    每次给父亲打电话时,总要问母亲的身体状况。有时候也叫母亲接听电话,母亲总是在说,她坚持锻炼着哩,腿有点劲儿了,不让惦记她。最后总要补上一句:我胳膊腿儿有劲儿了,你回来,还能给你做你爱吃的疙窝。听了这样暖心窝的话,我满心的欢喜。放下电话后,两腮挂满了长长的热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好好对待父母,陪伴父母,这样的时光并不长
我欠父母不只一碗煲仔饭
微头条
你家的风水有多好,从这4杯茶就看得出
百善孝为先(5)啮指痛心
婺源|杀年猪 吃杀猪饭:浓浓的年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