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生命播下个性的种子

    张可仁校长

    四年级的饺子比赛

    体育节

    机器人制作

     位于长江和乌江的交汇处,有一所坐落在民宅小巷中的学校,校舍面积仅十余亩,却走出了一位全国党代表、两位全国优秀教师、一位全国模范教师、三位全国少代会代表、六位特级教师,获全国素质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等称号……

    他就是被当地老百姓称为涪陵区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重庆市涪陵城区第七小学校(以下简称城七校)。

    这所上下不通公路的小巷中的学校,为何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为何赢得社会、家长、学生的高度认可,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对此,校长张可仁总是毫不隐瞒地说:“学而有异、和而不同”。简单八个字道出了城七校十多年实施特色办学,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经验——“个性教育”。

      个性校园文化铸就特色办学之魂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重要的表现特征,是学校教育资源凝聚和生命力的源泉所在,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生命发展的深厚土壤,更是学校人文传统和优良校风延伸的根本。多年来,学校坚持文化引领,促进内涵发展的办学思路。创新学校管理文化——铸“个性教育”之“魂”;构建课程体系文化——树“个性教育”之“神”;培育教育科研强校实力——开“个性教育”之“花”,紧扣“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全员参与、注重实效”的“十六字”方针,抓实常规教研,推进课题研究,形成开放而有活力的教科研文化;打造和谐共生的师生文化——结“个性教育”之“果”:即个性教育文化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启发学生自主发展,提炼形成了“学而有异,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文化,这种理念不仅已成为全体成员的共同价值标准,而且逐步形成了学校独特的自身价值追求和文化氛围。

    走进城七校,温馨的提示语、绿茵茵的草坪、并排的七棵重阳木,让你深切地感受到个性化的特色育人环境,极富时代特征的和谐校园文化:随处可见的个性化班牌、班级展示牌、温馨的校门提示语、童趣小脚丫和妙趣的楼道安全提示语……营造出了一幅“以人为本,完善人格”的生动画卷。

    建校50多年来,七校确立了以“个性”为核心的文化战略工程、“沐浴阳光,自由成长”的校风、“个性成就未来”的校训,形成了“不求最好,但求特色”的班级文化、“尊重差异,人人参与”的教研文化、“以人为本、柔性开明”的制度文化。

    个性化课程为学生自主发展护航

    课程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保障。一所学校的课程建设,既要在校本化基础上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有效教学,又要结合本地资源合理开发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校本课程。

    近年来,城七校的课程文化建设秉承“学而有异,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沿着“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精品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的途径推进。在国家课程方面,首先按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其次是进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研究,根据学校“136”个性课堂关注的三个重点,即自主互动、问题意识、开放思维和核心理念体现的五个方面,即学生为主体、自学为主要、问题为主线、合作为主法、学导为主轴,引导教师在教学观念上的转变,以积极心态和研究的意识对国家课程实施深度思考,充分挖掘国家课程在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学历课程的作用,提升学校、教师对国家课程的执行力。再其次,结合学校个性教育办学特色,实施课程教材的有机整合。比如,通过整合综合实践课程与信息技术课,帮助学生学习上网查资料的同时,使他们学会了如何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

    在地方课程实施方面,城七校主要通过学科渗透,如语文、思品等学科中进行环境教育、禁毒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的课程内容渗透。在校本课程开发上,学校构建了“3+X”课程体系,即学校开发了《我与经典》、《我的个性》、《我的家乡》3门校本课程作为循环教科书分年级使用,做到人手一册。

    3门校本课程立足于立德树人的宗旨,在帮助学生提高知识层面的同时,强化学生的情商教育:《我与经典》课的开设,帮助学生积淀文化底蕴;《我的个性》课程,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我的家乡》课程则重在培育学生热爱家乡。“X”即结合学校实际和培养拓展兴趣的几十个课外辅助课程和开展的实践大课堂活动,课程的开设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适应社会,使学生的能力获得全面、协调发展。 

    还孩子们一方自主学习的天地,教孩子感兴趣的知识。2006年秋,学校打破传统,增加了国际象棋、经典诵读、环保教育、国情教育以及科技实践等特色课程,排入了课表,编写了教材,专人进行教学,建立了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这些课程涉及范围广泛,内容丰富,上课形式新颖别致,学生兴趣浓厚。在学生作业设计上,注重层次性和创新性。上世纪90年代“第二课堂”蓬勃兴起,到1995年,学校小课题研究活动起步,进入21世纪,小课题研究步入成熟阶段,并逐渐向系统的科技实践活动过渡。此时社团活动取代“第二课堂”。并由最初的“学校组织——学生参与”逐渐形成由学生“自主组建——聘请老师——选择参加——自主管理”模式。

    个性化课程极大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城七校开展的《对三峡库区河岸树的局部调查》科普活动获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生生物百项竞赛优秀活动奖、十佳示范活动奖、绿色活动奖;《对涪陵城郊桫椤树的局部调查》的科普活动获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生物百项竞赛活动二等奖;自2005年来,学校组队参加中西部国际象棋比赛均获小学甲组、乙组、幼儿组团体第一;学生喻华凌、秦冉苒、徐铭蔚、雷挺婕等先后代表中国在希腊、格鲁吉亚、土耳其等国参加国际象棋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个性化的德育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为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城七校从学校育人实际出发,以尊重学生人格和尊重学生差异为前提,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主体性,不断进行学校德育文化建设的实践和探索。

    “给学生最阳光的童年,给学生最坚实的基础”是城七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经过多年探索,该校以体验教育为途径,突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为重点,形成了“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内外结合”的德育工作方式和“多途径、多渠道、多媒体”的德育工作方法,完善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育人机制,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注重学生生命质量的提升。

    为了把德育落到实处,该校结合实际,深入挖掘德育题材,整合各种资源,统一家校社形成教育合力,一方面学校全年围绕能自主、懂感恩、乐读书、崇尚美、树理想、会生活、明礼仪等10个主题全面开展各类活动,优化德育过程;另一方面,通过走进校园、走进家庭、走进社会,延伸学校德育的范围。

    ——走进校园,学校成为学生德育的主人。“走进校园,我们是七校的主人;走出校园,我们是七校的代言”。因此,走进校园,每一个七校人都成了德育的主人,共同努力发挥“两条腿”的作用:一是把常规做到极致,狠抓班级常规管理,追求班级管理目标化,班级管理科学化,班级评比的公正化;二是把创新做成常规,校园文化、班级特色文化建设育人,加强班级物质、制度、活动文化建设,实现班班有特色。

    ——走进家庭,使学生成为社区德育的榜样。“回到家庭、我们是好孩子;走出家庭,我们是家风宣传员”。城七校通过开展“小手牵大手”系列活动,使学生成为社区德育的榜样。比如“我的地盘我作主”,锻炼自理生活能力;“照照镜子”,给家人找文明陋习,提合理建议,形成“家庭公约”;“文明储蓄卡”,记载家庭成员的文明行为,在自我约束和家长的督促下,养成良好的家庭礼仪,处理好邻里关系,维护社区秩序,争创文明家庭;“拒绝粗俗,倡导高尚”活动,利用节假日时间,自愿组织亲子团,设计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宣传文明释放正能量,实现一个学生感染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的效果,为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发挥作用。

    ——走进社会,使学校成为德育的使者。“走进社会、我们是好公民”。学校是一个小社会,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学校创造性地开展实践大课堂活动,让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大自然,走进教育基地等,使孩子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规范,在规范中成长。

    在德育工作创新上,城七校将学科教学与课程育人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在校内,学校注意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德育内容落实,德育教材落实,德育任课教师落实,学校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同时,开发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如“我与经典”、“我的个性”、“我的家乡——涪陵”、“文明礼仪读本”等,既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又充实了学校德育教材,丰富学校德育教材内容。在校外,学校抓好实践大课堂活动,针对学生感知特点和成长规律,每月开展一次以劳动技能、生活技能、体验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实践体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使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适应社会。

    巧妙借助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是城七校的另一个德育创新。学校结合实际,开展“四节”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近年来,学校坚持开展“漫游书海,享受阅读”的读书节,认真指导学生读好四本书,即师生同读一本书,生生换读一本书,图书角借读一本书,亲子阅读一本书。开展读书“七个一”活动:推荐一本好书,写一篇读后感,制一个书签,办一次读书小报,讲一个读书故事,组织一次读书演讲,设计、参加一次读书的社会实践。丰富师生精神生活,促进师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打造出一个有着浓郁书香气息的校园。到目前为止,学校选编童谣、征文集18册,优秀读书小报集8册。学生在各级各类征文竞赛中表现出色,尤其是在“中华魂”读书活动中,学校学生多次获重庆市一等奖。

    此外,学校还通过整合学生社团等多方面资源,坚持开展“展我才艺、快乐成长”的艺术节、体育节和科技节活动。一系列活动,使学生获得了快速成长。学生的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小课题报告,在许多科技创新大赛中屡创佳绩:杨灿同学荣获重庆市科技创新市长提名奖,罗一皓发明的《一种门吸》荣获涪陵区科技创新(创造发明类)一等奖;杨帆同学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电脑小报设计比赛中获小学组一等奖;徐紫云沛参加“星星火炬”全国少年儿童英语风采展示活动全国总决赛,荣获英语口语项目小学A组金奖……

    个性化教研为教师发展铺设成长阶梯

    教师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在个性教育理念的主导下,学校教学文化方面围绕课堂教学模式的创建,学生评价标准的创新,教师专业研训等开展了实践探索。

    将课堂模式构建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该校秉承“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的高效课堂理念,结合学校实际,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学习金字塔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主本主义理论构建了学校“136”个性课堂模式,即:明确一个理念——“学而有异,和而不同”办学理念,突出三个重点——“自主互动、问题意识、开放思维”,把握六个环节——“明确目标、指导自觉或自觉指导、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测评达标、总结拓展”。

    “136”个性课堂模式的核心,在于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沟通、交流、协作、合作,从而完成教学目标。为了使这一模式教师能掌握应用,学校采取理论学习引领、领导班子实践引导、名师骨干教师示范跟进、老教师集体展示、青年教师赛课比赛、教学案例解析、同课异构研讨等方式,促进教师走进模式,研究模式,不断促进课堂教学的转型,认真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136”个性课堂模式掌握的基础上,学校还根据语、数学科的课型和非语、数学科的学科特点,总结提炼了符合学科课型特点和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探索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和课堂的转型。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该校积极推进“5个3”工程:

    ——突出师德“三抓”。一是抓制度,学校制定了本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常规要求和师德考核标准,采取学规范、找差距、评言行、严奖惩等形式内化教师的师德修养。

    二是抓活动。学校深入扎实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师德师风“四评”活动,“教育服务进社区”和“教育服务进万家”活动,“树师表、重师德、讲诚信”的签名活动,“师徒帮教结对互学”活动,师德专题讲座,师德演讲比赛,师德师风“十百千万”活动,评选师德师风先进等活动,使教师自觉把师德的规范和要求内化为自己的工作准则,用此指导自己的言行,成为自己的习惯。

    三是抓典型。学校注重发现和挖掘身边的师德师风先进事迹、典型人物,充分利用身边的先进典型来引导人、教育人。学校大力宣传学习全国、全市、全区优秀教师先进事迹。组织评选学校十佳师德标兵,并在媒体上表彰。近年来,学校被评选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重庆市“三八”红旗先进集体、重庆市德育示范校、重庆市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等。

    ——关注教师“三提高”。一是提高教师的工作质量,增加教育教学的科学含量。采取“理念先行,愿景共建,制度支持,行动跟进,平台构筑”的策略进行。二是提高教师的生活质量,增加教育教学工作的快乐含量。采取环境文化建设、自由学术文化建设和和谐人际关系建设,营造教师工作生活的精神家园。三是提高教师的生命质量,增加教育教学工作的人文含量。倡导教师生命价值和职业价值的内在统一,倡导教师职业、事业和生命历程的内在统一,倡导付出、教师职业奉献与获取的内在统一。

    ——引导做“三师型”教师。即做自主型教师,做学习型教师,做思想型教师,增强教师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做终身学习的示范者和引领者,用思想武装自己的行为,用思想去陶冶学生人格,点燃学生的生命,提升教育的品质和智慧。同时坚持教师自订三年专业发展规划,引导教师自主发展。

    ——促进做“三会”教师。即会交流、会上课、会反思,提高教师实践和驾驭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塑造教师“三种精神”。一是敬业精神,努力做到“立德立教”;二是专业精神,努力做到“以学治教”;三是创新精神,努力做到“以研促教”。

    与此同时,学校围绕提高课程自信力、课程实施力、课程适应力、课程发展力,还适时启动实施“五大工程”,关注教师专业生态,发展教师专业素养,培训教师专业能力,优化教师专业作风。

    ——建立教师学习工程。一是开展读书节活动,人人阅读学校赠送的《个性教育刍论》、《课堂教学新变化》、《教师专长的秘密》、《给教师的建议》、《中外教育家思想选编》等相关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人人撰写学习笔记。二是学校教科室定期在网上发布教育教学新信息供教师上网阅读。三是举行读书沙龙活动,如唐诗鉴赏会,读书体会交流会。四是开展读书笔记展评活动。五是开设七校教师讲坛,培养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六是搭建教师外出学习平台,近年来,学校先后派出上千人次的教师外出国内外、省内外参加培训学习、教学研讨和区内外送教活动。

    ——建立校本培训工程。一是开展通识培训。学校采取全体集中式,分组活动式,个人自主式的培训方式,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等书,集中收看课改系列专题片,开展大组教研活动,定期开展专题讲座,鼓励教师举办个人讲座,邀请教育专家来校讲学,并组织教师外出考察学习等,引导教师在理念上走进新课程,在实践中践行新课程,帮助教师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

    二是开展学科教学培训。在通识培训转变观念的基础上,学校通过平等交流式,主题研讨式,师师互动式。教研组每月开展新课程研讨活动等,引导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深入讨论,有效地把新课程理念和技能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师驾驭新课程的能力。

    三是开展新技术培训。随着科技的进步,教育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学校为教师人人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各班教室、办公室均配备了网络计算机、大屏幕液晶电视。定期分层次地组织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和提高培训,并建立考核奖励机制,使教师运用计算机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建立校本科研工程。教育科研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学校先后自主设计或承担开展了十多项教育科研课题,形成了国家、市、区、校级相结合的教育科研课题实现网络体系,教育科研成果显著。学校创新了教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城七校提出了教研活动课题化,每个教研组针对自己学科出现的新问题,提炼成研究专题,制定研究计划,人人参与专题研讨,围绕研究专题上研讨课,并将每位教师的课向全校开放,扩大交流。学校还定期开展互动式研讨活动,教师们针对自己教学中的困惑、问题,筛选出共性化的话题作为教研的议题,在组内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科大组研讨,这样在教师中掀起头脑风暴,激发主动思考,真诚合作。城七校还引导教师进行行为研究,教学反思,要求大家结合课程改革研究反思,结合大家的热点话题研究反思,结合自身教学出现的问题研究反思,随时写下教学后记、反思、随笔、案例、教育札记,定期开展教育沙龙活动等,促使反思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每期学校组织案例评比交流活动,并编写了教学案例、反思专集。近年来的实践表明,这样的校本研究直指教学痼疾,有效地帮助教师解决了实际问题,促进了教师研究方法的掌握和理论水平的提高,实现了从实践者向研究者的转变,从而培养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实施青蓝工程。近年来,学校把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的培养列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中之重。学校制定了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计划,将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中,长期坚持开展“青蓝工程”。学校围绕“导、信、严、扶”这几个字采取“树理想、严要求,压担子,搞帮扶,强内功,赛技能”等途径,狠抓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一是在青年教师中开展“十个一”活动,建立了青年教师“十个一”考核登记簿,每月检查记载,期末进行总结评比。二是坚持开展“师徒结对”帮教活动,落实师徒对子,签订师徒帮教协议,期末召开师徒帮教总结经验交流会,评选帮带对子。三是在青年教师中开展教育教学技能竞赛活动。学校先后开展了青年教师现场备课说课技能竞赛,青年教师育人技能展示“创新学习”、“探究性学习”、教师论坛、青年教师沙龙、课程与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唐诗鉴赏活动、学科教学资源建设评比、优质课竞赛、“说讲评”课竞赛等,为青年教师创设展示自我的天地,搭建成长的舞台。四是组织青年教师参加课题实验及各级献课、赛课、送教下乡、对口支教活动,为他们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和展示才能的舞台。

    在一系列措施的引导下,学校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先后有80多人次被评为市区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优秀教师群体成为支撑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

    ——开展名师工程。学校先后建立了以3位特级教师名字命名的名师工作室,采取 “学习丰盈——团队互助——课例研究——反思提升”的师训模式,带动培养了近30名青年教师。通过“青年教师赛课”、“市区级骨干教师汇报课”、“个性杯赛课”、“七校讲坛”、“名师送教”和建立“名师工作室”等形式,在活动中塑造名师、在学习中培育名师、在实践中善用名师。

    “给学生最阳光的童年,给人生最坚实的基础。”这是每一个城七校人不变的育人信条。“尊重人格、尊重差异”也是对学校“学而有异、和而不同”这一办学理念最好的诠释。涪陵城七校实施的个性教育实质上是全面素质教育中一部分,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叉路口,今天的“七校人”正在朝着理想的航向,继续发力,扬帆远航,踏上了新的征程! 

    (张可仁 李 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心小学学校发展五年规划
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大全
学校发展规划
2010年春季学期学校工作总结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2015——1016,学年度,学校工作,实施方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